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八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云南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不仅限于元谋人,考古还发现了昭通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等。材料主要
反映了云南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具有()
A.广泛性B.先进性C.统一性D.落后性
2.河姆渡遗址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代表,稻穗纹陶盆(如图)即出土
于此。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据此可知,当时()
①属于旧石器时代
②人们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
③原始农业已出现
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3.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蛮
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这些考古发现和传说反映出()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C.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D.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4.福建民居一一上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
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利于邻里和睦B.受宗法影响C.体现宗教色彩D.突出皇权至上
5.井田制延续了古代村社中定期分配份地的制度。《春秋公羊传》何休注载:井田制实行“三年一换土易
居,财均力平”。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竹简《山法》也有类似记述:“三年一更赋田(更换授与的田亩)。”
这一做法()
A.旨在消除贫富分化B.体现了土地的国有属性
C.反映了私田的兴起D.表明社会运作依循法律
6.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推动该时期社会转型
的决定性因素是()
A.诸侯国的变法B.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C.士阶层的崛起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7.威严而神秘的饕餐纹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宴
乐、采桑、攻战等。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图1两周时期的警姿纱图2故国时期百刷器纹选
A.井田制的瓦解B.冶铸技艺的提高C.周王室的衰微D.世俗社会的发展
8.史载:鲁襄公十四年,姜戌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
子弟教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度走向衰落B.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
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D.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
9.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
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间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展示的措施所
起到的作用是()
秦齐楚燕韩赵魏
(马)
①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②强化君主专制
③推动经济发展
④增强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
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12.如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局部),上面写有“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
伤。”该简可用于研究()
①地方官制②赋役制度③文字的演变④公文书写材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3.《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馈。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
A.盐铁官营B.释放奴婢C.休养生息D.改革币制
14.汉武帝时期,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
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出汉武帝()
A.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B.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
C.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
15.汉武帝对丞相无为而治的理念极为不满,他要大展宏图积极有为干一番事业,于是召一些青年才俊入宫
“与参谋议”。中朝官多为汉武帝宠信的文学侍从,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他们身份卑
微却以文才博取利禄。汉武帝此举旨在()
A.整顿吏治B.打击豪强C.尊崇儒学D.加强皇权
16.秦朝灭亡后,儒学的复兴虽有其思想与社会的内在之势,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其得政治上的助力”
则是重要原因之一。“政治上的助力”应是指()
A.汉承秦制B.无为而治C.设立中朝D.尊崇儒术
17.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君权旁落
奇回君权依加宦官
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18.某同学在整理笔记时,整理了以下词语:“三国鼎立”“南北朝””江南地区开发”“泗水之战”“北
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应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9.两汉时,桑树种植以黄河流域为主。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的桑树种植得到推广,这些
地区蚕一年达到四五熟,能进行高等级丝绸的生产。这可用来说明()
A.南方地区的开发B.区域经济的平衡C.经济重心的南移D.经济结构的调整
20.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据此推断大运河的修建()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
C.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D.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
21.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进行驻防,总兵力达到了40
万,而唐中央控制的兵力,总计只有20余万。这一措施()
A.形成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B.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C.直接引发了藩镇割据局面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22.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吐蕃地区和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人学子弟八
千余人,后来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
A.文化政策较为开明B.民族交融程度日趋加深
C.对外交流较为频繁D.人才选拔基础不断扩大
23.如表所示为对隋朝至盛唐社会生活变化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服饰文化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
饮食文化每年立春时节,朝廷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
舞蹈文化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
A.社会风气开放多元B.城市生活日益丰富C.民族差异逐渐消亡D.中外交往颇
为密切
24.如表所示为唐朝中后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例。由此可知,科举制时期()
时期宰相总数(人)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时期1457.1
唐文宗时期2475
唐懿宗时期2181
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扩大了宰相的政治权力
C.提高了官员的道德素养D.维护了士族贵族的特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3年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
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铭文记述了周成
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录了天子对于宗小子何的训语之辞,还引用了周
武王克商后在高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祷辞,即“宅兹中国,自之又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是
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材料二: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
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
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
式。
——摘编自袁行雷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未到唐朝的各国使
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
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
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
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史料研究的价值。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构成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名称。说明该制度建立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
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
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
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
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一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
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
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步辇图》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现存的一幅十分珍贵的作品,是初唐画家、政治家阎立本的名作,
所表现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向唐太宗李世民请婚的场面。画中坐辇者唐太宗威严和阵、神
情庄重,形象高大;其身侧的宫女身形娇小,或执扇或抬辇,呈众星拱月般簇拥在唐太宗周围。画面左侧
第一人和第三人为翻译官和典礼官;左侧第二人为使臣禄东赞,他拱手站立、身形瘦健,目光诚挚谦恭。
《步辇图》无论是在创作内容、表现技法,还是在画面布局,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
和高超的绘画技艺,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三个有效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
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云南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不仅限于元谋人,考古还发现了昭通人、西畴人、丽江人、昆明
人等”,可知云南古人类遗址并不限于元谋人,还有其他古人类遗址,说明分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A项
正确;
没有同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得出先进性,排除B项;
云南古人类遗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不是统一性,而是各具特色,排除C项;
没有同其他地区对比,无法得出落后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三星堆遗址,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三星堆遗址,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明,排
除①:
根据材料“稻穗纹陶盆”可知,河姆渡居民已经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②正确;
根据材料“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种
植水稻,这说明原始农业已出现,③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④。
故选:Bo
本题考查的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
发现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在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的遗址中,发现了6000多年前各具特色的‘龙'文物,华夏、苗
蛮和东夷部族都有与龙相关的传说。”可得出华夏族与周边的其他民族都有“龙”的信仰,说明他们都有
龙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
A和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不能证明中原是核心,排除C项;
材料不能说明周边认同华夏文明,因为材料不能说明“龙”就一定来源于华夏族,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建筑布局受到宗法宗族色彩的影响,B项正确;
“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与邻里和睦无关,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皇权,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世界各地的民居及特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世界各地的民居及特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古代-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下所有土地本质上都是国有,因此不同
于私有制的长期占有,井田制下需要“换土易居”,以维持其国有性质,故B项正确;
井田制并不以消除贫富差距为目的,故排除A项;
C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
材料未上升至社会运作层面,故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
析。
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6.【答案】B
【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正处于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出
现和牛耕的推广,B项正确;
诸侯变法是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一定层度能实现富国强兵,不是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排
除A项;
士阶层的崛起属于这一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排除C项;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符题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
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可以看出
纹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生活的变化,即世俗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
从材料中看不出井田的瓦解,故A项错误;
纹饰的变化不能说明冶铸技艺的提高,故B项错误;
纹饰的变化不能体现周王室的地位的变化,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
动的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的主旨从社会生活变化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姜戌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子弟教
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可得出当时中原周边的部落首领及诸侯都认同中原的文化,
说明当时华夏认同观念加强,C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分封走向衰落,排除A项;
B项是在西汉,排除B项;
D项是孔子创立私学,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政治发展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和政治发展的特征
来分析思想和文化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政治发展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
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革,用“依附”的程度不当,故A项错误;
从题干信息“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间题”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对政治的关注,
B项表述恰当,符合题意。
c项社会变革的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文化和政治的关系无关,故排除;
D项未表明学术与政治的联系,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答的关键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交融,推动经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故①③④正确;文字的统一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故②错误,
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o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结合秦朝统一文字的意义分析。本题考查秦
朝统一文字及其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示、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的官员由皇帝任命,取代了分封制背景下的“贵族政治”;据此依据材
料“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可知C项正确。
夏朝建立,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排除A项。
B项说法错误,排除。
中国古代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治国,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有: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
法解决问题。
12.【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官制,排除①;
可用于研究户籍簿赋役制度,②正确;
秦简上的文字可用于研究文字演变,③正确;
秦简书写材料可用于研究公文书写材料,④正确,综上,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和实物史料的价值。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作。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
政策,c项正确;
盐铁官营是旧时政府为限制工商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不符合材料,排除A
项;
释放奴婢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改革币制并不会改变材料中的现状,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
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的措施是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而不是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统治,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朝官多为汉武帝宠信的文学侍从,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他们身
份卑微却以文才博取利禄”可知,汉武帝不满丞相的无为而治,而选拔身份卑微的亲信人员为中朝官,参
与商讨国事。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组建中朝,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的举措主要目的就是
加强君权,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整顿官吏,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汉朝政治制度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灭亡以后,儒学获得的“政治上的助力”是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D项
正确;
此题强调秦朝后面的朝代的思想创新,体现不是汉承秦制,排除A项;
无为而治体现了道家思想,不符合材料“儒学的复兴”,排除B项;
设立中朝,是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而不是“儒学的复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朝儒学的发展,需要结合汉朝儒学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汉朝儒学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究其根源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本身的
弊端,D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强调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根源,而不是强调皇权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
B项是材料本身反映的现象,而题干问的是这一现象的根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宗族观念,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或者说皇帝的妻族等,与宗族观念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的衰亡,重点掌握导致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根本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的衰亡,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
学科素养。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三国鼎立”“南北朝””江南地区开发”“泄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所学可
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
强,C项正确;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A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B项;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唐历史阶段特征,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学生结合这一时期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A
【解析】东晋时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桑蚕业发展,反映了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经济得
到发展,故A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长江以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桑蚕业发展,无法体现区域经济的平衡,排除B项;
结合时间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说法夸大了桑树种植推广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方经济的开发。考生可根据材料“两汉时,桑树种植以黄河流域为主。东晋时,长江以
南的太湖、鄱阳湖流域的桑树种植得到推广,这些地区蚕一年达到四五熟,能进行高等级丝绸的生产”分
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建筑工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连接和沟通了南北,对推动了南北经济
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C项正确;
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进
行驻防,总兵力达到了40万,而唐中央控制的兵力,总计只有20余万。”可知,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兵
力远远多于中央控制的兵力,可见地方军镇实力较强,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故A项正确;
B.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故B项错误;
C.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不再受中央控制,直接引发藩镇割据局面,故C项错误;
D.藩镇军事实力较强,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唐朝的中央集权,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唐朝的中央集权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时,就接收吐蕃地区和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八千余人,后来
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而且外国人还可以在唐朝
入仕为官,这体现了唐朝包容开放的特点,即文化政策较为开明,A项正确;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无法得出民族交融程度日益加深的结论,排除B项;
“对外交流较为频繁”是材料内容的表象,而不是所反映的问题,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唐朝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而不是人才选拔制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交流,根据材料“唐太宗时,就接收吐蕃地区和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
弟八千余人,后来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及所学唐朝对外政策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交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妇女骑马、吃胡饼、看胡舞,这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开放多元,A项
正确;
材料与城市生活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与民族差异无关,排除C项;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4.【答案】A
【解析】据题干表格可知唐朝中后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占一半以上,且比例不断升高,反映科举制成为选
拔官员的重要途径。结合所学,科举制不论出身门第,平民可以应考,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
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
材料反映宰相出身,看不出权力增减,排除B项;
科举制注重考察应试者的才学,而非以品德为标准,不能得出提高道德素养,排除C项;
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扩大了用人范围,削弱了士族贵族的特权,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科举制,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5.【答案】【小题1】类型:实物史料。价值:何尊可以用来研窕西周政治活动,也是研究商州时期青铜
铸造技术的重要史料。
【小题2】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巩固和发展;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
史发展的因素;思想上专制,束缚了文化多样性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萌芽的发展。
【小题3】特点:交往范围广泛;设置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
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
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史料的重要作用;第二
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其原因。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
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6•【答案】【小题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任
答一点即可)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
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任答两点即可)
【小题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与汉士族通婚)。(任答两点即
可)积极作用:适应了北方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
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中华民
族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第一问要结合司马迁的民族观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华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米酒酿造工艺
- 汽车贸易三方协议销售合同
- 音乐老师教育课件
- 员工职业健康体检
- 雇佣保姆合同样本新
- 《如何做合格党员》课件
- 企业新媒体运营培训
- 河南师范大学《英语影视欣赏》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钢管原材料及加工合同3篇
- 《票据融资业务》课件
- 9.2+提高防护能力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CSR报告与可持续发展
- 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操作理论复习测试附答案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 课件
-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全一册信息技术第12课 刷卡开锁易实现 教学设计
- 一氧化碳中毒课件
- 客运未来:智能转型
- 移动电子商务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 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书及自查清单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图文解读
- 解除定向委培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