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默写。(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诗经•关雎》)(2),白露未已。(《诗经•蒹葭》)(3)挑兮达兮,。(《诗经•郑风》)(4)微君之躬,?(《诗经•邶风》)(5)《桃花源记》中表现了老人和孩子在桃花源快乐生活的两句是:“,。”(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7)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气势,既表现湖面的浩阔,又反映了水势的浩大。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9.0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落在童年的雨ㅤㅤ①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ㅤㅤ②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ㅤㅤ③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收拢后堆放在避雨的角落。ㅤㅤ④风越刮越猛,吹过殷实的田野,翻滚金色的巨浪。只见父亲顺着风奔跑,母亲挑着一担稻谷,艰难缓慢地挡住风吹去的方向,我扛着小半袋刚刚收获的稻谷跟在母亲背后,编织袋里汇集的泥水从最低的一角流淌出来,顺着我的肩膀,渗透我的衣服,一股掺杂着稻谷芳香和汗水咸味儿的气息扑鼻而来。ㅤㅤ⑤风夹着清凉的湿气,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从他所站的位置,我猜想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稻谷的收拢重任。风越来越沉,被水汽拖累。风止,雨至。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一瞬间,我和母亲被蜂拥而至的雨柱团团包围,前方、后背、左边、右侧,一片片混沌不清的迷雾,一声声万马齐喑的嘈杂,一股股尘埃落定的泥腥。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脚下的耕基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变得艰难。ㅤㅤ⑥前面是一个小土坡,母亲试图踩上去,右脚落上去时用力踩实,人和扁担歪成斜坡状,左脚想跟进时,一个踉跄,连人带筐翻倒在土坡下,稻谷洒落在泥泞的路面和稻田里。母亲瘫坐在泥里,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回头看着我,强忍着没有哭出,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上前把母亲扶起,和母亲一起把洒落的稻谷捧入箩筐。雨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我们冒雨前行,被雨幕遮蔽,被声响掩埋,被凉气冲淡,消失在旷野的乡间骤雨中。ㅤㅤ⑦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ㅤㅤ⑧“爸爸,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雨还在下,我和儿子站立在楼道里。一个想法急切地跳了出来,“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ㅤㅤ⑨我拉着儿子的手,漫步走在雨中。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湿透的衣衫紧紧裹着我们的身体,雨水浸透衣服,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清爽却带着一丝凉意。(作者李零,有删改)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第③段使用了倒叙的方式,让文章波澜起伏,更有可读性。B.作者童年的经历对于他的人生具有重大的影响,让作者理解父母,变得成熟。C.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因为一段往事引发了对于孩子教育的思考。D.文中我的父母的形象是,勤劳能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3.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暴雨,带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回忆,大风,→回忆,,和父母冒雨前行→现在,暴雨,4.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①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从修辞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以“落在童年的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⑧段“我”为什么“急切”地跳出一个想法?儿子为什么“愣”了一下?之后“欣然接受”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类起源于一条鱼ㅤㅤ①2019年10月26日,有着中国“搞笑诺贝尔奖”之称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大会在浙江经历获得成长温州举行。本届的特别奖菠萝U奖颁给了一项古生物学的成就——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该项研究的宣传语是: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ㅤㅤ②澄江古生物化石在业内大名鼎鼎,距今约5.3亿年,是世界范围内保存非常完好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共有16个门类,200多个古生物化石。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奇特且完整的古生物,这一发现为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ㅤㅤ③在这些“小虫虫”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昆明鱼化石。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有了脊索,接下来动物就可以进化出脊椎,而脊椎对动物来说意义非凡。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在于:首先,有了脊索,昆明鱼在5.3亿年前寒武纪的海洋中就可以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昆明鱼体内的肌肉就能以它为基础呈“之”字形排列,从而让其游得更快;其次,有了脊索,昆明鱼便可以进化出一件特殊的“武器”——颌,这个武器对进食和防卫来说非常重要。ㅤㅤ④有了脊索和以此为基础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就可以进化出头骨和颅骨。有了颅骨的保护,感觉细胞和神经中枢才能安全地进化。最终,颅骨里面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形成神经节,众多的神经节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终极成品——大脑。ㅤㅤ⑤在了解昆明鱼的情况之后,有的科学家称昆明鱼是当今人类的祖先。这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物学的系统来看,人的位置是这样的: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属。也就是说,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众所周知,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19世纪20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都曾经出现过鳃裂。所以,人类起源于一条鱼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ㅤㅤ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动物界有一种动物和昆明鱼非常接近,那就是文昌鱼。脊索动物门中除脊椎动物亚门外,还有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中只有一种动物,那就是文昌鱼。文昌鱼的大部分特征像无脊椎动物,只是它的背部有脊索。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一直没有进化,始终在“原地踏步”,这也使得它成了生物化史中的“活化石”。ㅤㅤ⑦在了解了“小虫虫”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昆明鱼的情况后,你去澄江县看到“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这条标语,一定不会感到不明所以,而是会忍俊不禁。7.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按照顺序,介绍人类起源于一条鱼的原因,说明文结构是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获得本届特别奖菠萝U奖的原因是:研究发现澄江小虫虫是人类的小祖宗。B.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最早发现昆明鱼,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C.人类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这个结论虽然非常荒谬,但却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D.文昌鱼是因为它的背部有脊索,所以一直没有进化,这使得它成了生物进化史中的“活化石”。9.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澄江古生物化石在业内大名鼎鼎,距今约53亿年,是世界范围内保存非常完好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共有16个门类,200多个古生物化石。11.本文为什么说人类起源于一条鱼,请简要概括。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ㅤㅤ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ㅤ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ㅤ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乙】ㅤㅤ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12.请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佁然不动怡然:③悄怆幽邃悄怆:④四时俱备俱:1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他们笔下的水有的共同特点。【甲】表现水的特点,使用的描写方法是15.【甲】【乙】两文作者都人生不得志,寄情山水,他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5.0分)16.请以“他(她)比看起来更▲”为题,完成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提示与要求】①先完成作文题目再进行作文。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五、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ㅤㅤ我们理想中的经典读本: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的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qiè()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xìng(),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17.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编撰辜负庆xìngqiè实18.“标”在字典中有如下意思,“治标”的“标”意思是()A.一定的准则或规格 B.枝节;表面C.标记;记号 D.表明;写明19.以上文段选自作家(作者名)的作品《》的自序。20.结合以上内容,作者写本书目的是什么?21.八(4)班组织了一次“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主题班会,请你参与。ㅤㅤ材料:2020年,我国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29%,是美国的2倍多、欧盟的3倍多。欧美各国经济体系成熟,碳排放已进入稳定下降通道,而我国GDP总量虽跃居全球第二位,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但经济体系尚不成熟,高耗能产业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这导致发展的能源需求巨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加。(1)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难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个字(包含标点符号)。(2)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3)小刚同学代表班委县草拟了一份倡议书,请你帮他修改。倡议书同学们:ㅤㅤ【A】增加资源忧患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当从我们做起。我们倡议大家做合格绿色公民。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做到节约用水、节约粮食、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类。【B】让我们共同一起努力,共建绿色低碳美好家园。3月20日八(3)班班委会①倡议书中有一处格式不正确,请提出修改意见:②【A】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改为“”。③【B】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寤寐求之(2)蒹葭采采(3)在城阙兮(4)胡为乎泥中(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寤寐、蒹葭、城阙、兮、髫、怡然、涯”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⑴寤寐求之;⑵蒹葭采采;⑶在城阙兮;⑷胡为乎泥中;⑸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点评】此题考查诗文的背诵、理解与默写能力。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记忆、积累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案】2.A3.现在;和父母收拢稻谷;暴雨;和儿子冒雨回家4.①“紧跟”这一动词,生动逼真地写出母亲紧跟父亲,可见母亲默契地配合父亲;“踩着”这一动词,生动逼真地写出童年的“我”顺着父母的脚印行走。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写了一家人在雨中艰难、无畏地担稻谷回家的情景,写出三人配合的默契和劳动的艰辛,为下文“我”带领儿子雨中漫步作铺垫。②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子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急,体现了童年生活的艰难。5.题目概括了文章回忆童年往事的主要内容,含蓄提示了童年苦难对人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的主旨,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6.①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我”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经历淋雨后获得成长的想法。②儿子对爸爸冒雨回家的提议感到意外。③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懂事。也有儿子对新鲜做法的新奇、感兴趣。【解析】【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⑵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

⑶①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②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⑸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2.A.“第③段使用了倒叙的方式”错,文中③-⑦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与父母冒雨收获稻谷艰辛经历,⑧段接着叙述“我”接儿子回家遇雨的情形,所以第③段是插叙,而不是倒叙。BCD正确。

故答案为:A3.此题可按“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进行概括。由第①段“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和第②段“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可知,第①②段写的时间是现在;第②段结尾处“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是为了引出对过去的回忆,即第③④段回忆,是风中和父母收拢稻谷;第⑤⑥段回忆暴雨中和父母冒雨前行;第⑧⑨段写现在在暴雨中和儿子冒雨回家。

故答案为:现在和父母收拢稻谷暴雨和儿子冒雨回家4.故答案为:①“紧跟”这一动词,生动逼真地写出母亲紧跟父亲,可见母亲默契地配合父亲;“踩着”这一动词,生动逼真地写出童年的“我”顺着父母的脚印行走。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写了一家人在雨中艰难、无畏地担稻谷回家的情景,写出三人配合的默契和劳动的艰辛,为下文“我”带领儿子雨中漫步作铺垫。②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比作子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急,体现了童年生活的艰难。5.阅读理解及答病月,系在风恭线上的童年间梁短文及谷生之喜悦(4)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标题通常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为行文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落在董年的雨”概括了本文回忆“我”10岁时跟随父母收稻谷遇雨的经历。结合第⑦段“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可知,“童年的雨”还指童年经历的苦难,题目暗含着童年的艰难经历有促进成长的作用,因此题目有

提示中心的作用。“落在童年的雨”让读者产生疑问:是怎么回事?因此题目有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的作用。

故答案为:题目概括了文章回忆童年往事的主要内容,含蓄提示了童年苦难对人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的主旨,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6.第一问,结合第⑦段“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可知,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我”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经历淋雨后获得成长的想法。

第二问,第⑧段儿子提出“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这是正常的做法,可“我”却提出“我们冒雨走回家吧”这个提议令儿子感到意外,因此“愣了一下”。

第三问,第⑧段,我提出冒雨回家的建议,然后“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信任,相信父亲提出这样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可见儿子懂事,也有孩子对新鲜做法感兴趣的一面。

故答案为:①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我”突然萌生了让儿子也经历淋雨后获得成长的想法。②儿子对爸爸冒雨回家的提议感到意外。③儿子对爸爸的信任,懂事。也有儿子对新鲜做法的新奇、感兴趣。【答案】7.事理;逻辑;总——分——总8.A9.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10.不能删去。“约”是大约、大概,表推测。表示“53亿年”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成了具体准确的“53亿年”,与实际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1.①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人所从属的脊椎动物都是由脊索动物进化而来的。②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类型、顺序以及结构。分析说明文类型、顺序及结构就要从文章的说明对象、内容、文章的层次以及重点词语入手。

(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能力。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最后表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7.第一空,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类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规律。本篇文章旨在为我们解释人类起源于鱼的原因,所以属于事理说明文。第二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是按照事物的逻辑进行介绍,所以属于逻辑顺序。第三空,说明文的结构有四类:总分式,并列式,连贯式和递进式。本文开头用一个研究宣传标语引出说明对象及观点:人类起源于鱼;中间部分分点给出证据证明人类起源于鱼这一结论的来源;文章结尾总结了解“小虫虫”的前世今生后,可得出“人类起源于鱼”的结论。所以本文的说明结构是:总分式。

故答案为:事理;逻辑;总——分——总8.A选项符合文意。

B选项中说“发现昆明鱼”说法错误,由原文可知应是“发现昆明鱼化石”。

C选项中的“这个结论虽然非常荒谬”说法错误,由原文可知应是“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

D选项中的“文昌鱼是因为它的背部有脊索,所以一直没有进化”表述错误,文中并未给出文昌鱼没有进化与他的脊索有因果关系。

故答案为:A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方法及其特征,然后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和什么问题来表达其作用。由划线句子中的“首先、其次”等关键词来分条阐释脊索对于昆明鱼的意义可知本句运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点阐释能更清晰明了地说明脊索对于昆明鱼的意义。

故答案为: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10.首先要理解“约”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约”是大约、大概,表推测。表示“53亿年”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成了具体准确的“53亿年”,与事实不符,同时这种化石存在的时间在几十亿年以上,只能用一个大概的时间形容,无法给出一个精准的时间。所以“约”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不能删去。“约”是大约、大概,表推测。表示“53亿年”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成了具体准确的“53亿年”,与实际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11.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根据“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即可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①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人所从属的脊椎动物都是由脊索动物进化而来的。②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答案】12.大约;呆呆的样子;寂静,幽静,指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都13.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14.清澈、透明、纯净;侧面描写15.甲文作者谪贬后郁闷,寄情山水只得到短暂的欢愉,一旦触景,又会伤情;乙文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有自得之情。【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重难点字词,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3)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描写方法的掌握。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语句作出具体分析即可。描写方法分为两大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在判断描写方法时抓住文中主要描写的角度进行判断即可。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文本的理解以及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尤其注意在情感分析题时,要结合文章写作背景、作者遭遇以及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附参考译文】【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1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意义。①可:大约,表示估计数目;②佁然:呆呆的样子;③悄怆:寂静,幽静,指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④俱:副词,全部,都。

故答案为:①大约;②呆呆的样子;③​​寂静,幽静,指弥漫着忧伤的气息;④都。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重难点字词,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有①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头,条;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全,都。②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故答案为: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对比阅读中关键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两篇文章从不同地角度写了水,但都写出了水清澈、透明、纯净的共同特点;【甲】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水清澈的特点。

故答案为:第1空、清澈、透明、纯净第2空、侧面描写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甲】文通过对幽美和静穆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自得其乐的思想。

故答案为:甲文作者谪贬后郁闷,寄情山水只得到短暂的欢愉,一旦触景,又会伤情;乙文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有自得之情。16.【答案】【参考例文】他比看起来更独特我的同桌刘成功是用他宽大的脚板来回践踏过教室前后门次数最多而卓有成效的一位——他总是拿着一包庞大的纸巾,在他庞大的鼻前用力地擤着;或是拉着他臃肿的书包,从教室外优雅而唐突地摇晃进来。周围的同学这时会怪叫一声,说些无关紧要而调侃的话,大家都笑起来,不久又忘得干干净净刚刚是为谁而笑,且为何而笑了。他很独特,因为他确实是一个幽默者。有时他不知怎么地就笑起来,一笑不止,声音如洪钟,响声震颤了周围的空气,只需一会儿,周围的同学也被笑声摇得前仰后合。上课时,他总是用手捏着一张纸巾,一边用力擤着鼻子,还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记得老师叫他起来,他先是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然后用力一拍大腿,再指着周围的同学,说:“为什么是我?”这才从座位上弹起来。有时候看着他笑,仿佛是一件极习惯的事情,也不需要什么理由。他从教室外拖着臃肿的书包晃进来,大家就会笑。有一次上课时,他突然从教室外出现,然后以极平常不过的流程走过来,大家又笑起来了。老师常常说,幽默源于智慧。这句话放到以前,我是不会信的,但是现在,我因遇到刘成功而笃信不疑,他是多么恰当的一个因智生趣的例子。他不仅有意思,更有“意思”,因为那高大的身躯后的深度。期末考试结束那天,我对他说:“我们终于迎来了光明!”他却冷静地说:“黑暗之后也许不是光明,而是更深的黑暗——放假也不能解脱。”说完,我们就一起大笑起来,但我知道这次不是滑稽的笑。他经常急匆匆的,可是他高大的体型似乎不是很适合这样的节奏。他的身子以摇晃的姿态在一天之内把各个地方都到了个遍。偶尔他也会在原地停一会儿,被繁忙冲昏了头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每当我见到他匆忙的样子,我就会笑——不知是笑他,还是笑我自己?古今多少名人,都是艰苦的工作与满档的日程所成就的。我看着他总会笑,可笑里也有惭愧,谁知道呢?刘成功是一个独特的人,有时,他无所不笑;有时,他却高尚无比。【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的关键词为“看起来更”。这个关键词包含了两重意思,第一层是表面意思——看起来,即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和表象认知。第二层意思则是在深入交流或长久相处之后,透过表象看到的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及精神品质。此时还需注意另外一个关键字“更”,这个字应和了第二层意思,在深入了解后对此人的了解更全面,而这种了解应该是基于正能量、积极向上的方面。注意补充题目时写的内容应该是本次作文的中心,同样也是文章主人公的独特之处。所以在写文章时可在三个方面思考:1.写的人是什么身份;2.写的人是什么性格;3.用什么典型事例塑造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在进行记叙文尤其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时首先要注意抓准人物定位,使其文章中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要符合该人物的身份;要注意用典型事例刻画独特的人物性格。在塑造人物时的描写不可过于单一扁平,可使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在谋篇布局上还要注意文章安排详略得当,不可重点不突出。在写事时要叙议结合,行文流畅,语言优美。不要出现错别字、病句等低级错误。切记文章不可三段式,写记叙文以5-7段为最佳。【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该题目很考验学生的语言提炼能力,学生在补充题目时可选取一些新颖简洁的词汇。在写作时,可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入手,降低写作时的难度,避免写作时无法准确刻画人物形象,选材时尽可能新颖且贴近实际,如若引用旧材料也应注意从其他角度切入,做到旧材新用。该范文的主人公为学生,关键词是独特,作者在文章中用四件事讲同桌刘成功是一个幽默者,看起来独特。其中上课莫名其妙笑和期末考试结束后冷静说出啼笑皆非的话两节事详写,另外两节小事略写,给观众留下来一个幽默的、独特的刘成功。【答案】17.zhuàn;gū;幸;切18.B19.朱自清;经典常谈20.让人亲近经典,启发人们阅读经典的兴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