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滁州中学2022级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
语文试题
时长:150分钟分值:150分
考试范圈:选择性必修上册1-2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围绕文明起源研究,国内还是最倚重考古学和历史学,前者尤甚,其余学科则介入不足。中华文明
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由涵盖文明起源期在内的史前文化构成的
更为深远悠久的文化大传统。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法国汉学家汪德
迈曾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字以及思维特色,以对应西方神学体系。他认为具有占卜功能和神权意义的甲骨
文,是中华史前物象观念和文化信仰顺势发展的结果。庞朴先生指出,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
有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诸如“立象尽意”“铸鼎象物”“文以载道”等观念都是中华文明取象思维的
表现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换言之,滋生中国文字出现的深厚
史前传统及其文字背后的信仰、礼制和观念特性造就了持续、统一的中华文化。中国文明表现为最浓厚
的“信仰一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中国社会
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因此照搬西方经脸的一般法则
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针对中国性之争,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虽然奠定和夯实了研究基础,但是,当下盛
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
特征之全然面貌。
从学术范式和人文理论构建来看,在现当代学界,最常见的中华思想史研究惯于套用西学古典进化
论的“神话T历史”“信仰T理性”“宗教T理性化”“神圣T世俗”的演进过程,用现代性工具理性
观来规避中国王制中的“神一人”关系和礼乐文化渊源。这类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
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其实,已经有考古学者谈到应结合神话学、文献学构建探源新理论:
“'如何重建古史传说的历史'——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
学术特色的重要内涵之一。”(朱乃诚)“以前的考古学界一直不重视意识形态,认为这是考古学研究
力不能及的,……人类社会借助意识形态确立关于自然和超自然世界的信仰体系。通过意识形态,形成
了关于宇宙的秩序,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观念,确立了人与人以及人与周围万事万物的关系。”
(罗伯特•沙雷尔)这些论述都突显出考古学结合人文研究势必行。
(摘编自谭佳《从人文学科深耕文明探源的中国性问题》)
材料二:
研究发现,良渚、陶寺、石崩等具备原始国家形态的文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农业、科学技术
显著发展,出现了复杂的社会分工;二是阶级分化,表现为出现了贵族专有的宫殿区和墓地,同时高等
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形成: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的城市;四是社会存在着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即王权,以及由其建立和掌控的区域性政体。这是
基于中国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也是对长期缺少中国历史内容的人类早期文明理论的重要
补充。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
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总体而言,经过近40
年的探索,学术界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阶段性发展、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最早
的国家特征等问题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但也要看到,这些成果中,描述性内容多于理论的总结
和升华,要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文明理论,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愈发意识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其不仅是一个长达近2000
年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分布在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体量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
明之最,学术界早就形象地称之为史前文化的“多元一体”。同时,这个丛体内部的各地方社会也分别
有自己的文明化演进方式和特点。近年来,分别就这些地方文明的演进过程、原因机制、方式道路等开
展研究,正成为学术热点。这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它们怎样在彼此取长补短、交流互鉴、融会贯通中逐步
扩大发展一体化趋势,凝聚形成中华文明的特色特点,最终形成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历史结果。
(摘编自赵辉《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对中国性之争做出了科学全面的
回答。
B.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史前文化构成的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彰显对文化大传统进行研究
的必要性。
C.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的一致性,使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
启示意义。
D.我国对良渚、陶寺、石郎等文化的历史考古资料总结出来的文明标准尚不完整,缺少冶金术和文字这
两项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还不能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的全貌。
B.古史传说等意识形态属于神话学、文献学研究范畴,是研究史前文明的出发点。
C.目前我国早期文明的相关理论尚不够完整,需要得到各国历史内容的重要补充。
D.分布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是世界古代文明之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判定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准的一项是()
A.距今五千多年前,中国各区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区域中心逐步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都邑。
B.商代文字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C.夏王朝形成了择中建都、择中立宫、中轴线理念、青铜礼器和玉礼器等一整套的礼仪制度。
D.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展示了一个存在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区域性的早期国家形态。
4.西方一些观点为什么不能照搬到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两则材料均涉及当今史学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问题,内容的侧重点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作答。
【答案】1.B2.A3.B
4.①西方经验的一般法则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
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
②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
③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
5.材料一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侧重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来论述;
材料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侧重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来论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中华文明探源的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错误。由原文“中华文明探源的
重大意义在于揭示出相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由涵盖文明起源期在内的史前文化构成的更为深
远悠久的文化大传统。中国性的所有特征在大传统中都能找到萌芽和发展线索”可知,原文说的是“相
对”文字出现的3000余年小传统。
C.“使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义”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庞朴先生指
出,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与汉字的使用有深层结构上的一致性。诸如‘立象尽意''铸鼎象物''文以载
道’等观念都是中华文明取象思维的表现方式,其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对现代性文明有巨大的启示意
义”可知,二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D.“缺少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
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
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可知,原文说的是“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
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可见并不缺少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只
是在这几条标准里没有强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研究史前文明的出发点”错误。由原文“其实,已经有考古学者谈到应结合神话学、文献学构建
探源新理论:……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学术特色的重要内
涵之一”可知,原文说的是“这应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在方式与目标方面区别于西方而具有中国学术特
色的重要内涵之一”,而不是“是研究史前文明的出发点”。
C.“需要得到各国历史内容的重要补充”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但也要看到,这些成果中,描述性
内容多于理论的总结和升华,要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文明理论,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可
知,原文说的是“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不是“需要得到各国历史内容的重要补充”。
D."是世界古代文明之最”错误。由原文“其不仅是一个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分布在广
袤大地上的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巨大丛体,体量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明之最”可知,原文说的是“体量
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明之最,选项缺少限制条件。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由原文“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
项内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可知,文明标准
没有强调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容,所以“商代文字”不属于判定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准。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因此照搬西方经验的一般法则不具备普遍的应用性。针对中国性之争,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虽然奠
定和夯实了研究基础,但是,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
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可知,西方经验的一般法则不具备普遍的应用
性,当下盛行的考古学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不足以完全回答信仰与观念问题,不足以挖掘中华文明延续
性和大一统特征之全然面貌。
结合“这类由西学而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可知,由西学而
来的二元对立的理论模式,解释不了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独特性。
结合“这几条标准没有强调国外主要是在西亚、埃及文明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冶金术和文字这两项内
容,表明中国史前文明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可知,中国史前文明
既有人类历史发展普遍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性的一面。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围绕文明起源研究,国内还是最倚重考古学和历史学,前者尤甚,其余学科则介入不足”
可知,材料一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侧重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来论述;
结合材料二“同时,这个丛体内部的各地方社会也分别有自己的文明化演进方式和特点。近年来,分别
就这些地方文明的演进过程、原因机制、方式道路等开展研究,正成为学术热点”可知,材料二对中华
文明起源的研究侧重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来论述。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
林漫
媳妇打清早出门,到天弥黑才回来。
婆婆走进屋子,就看见地上躺着一架木头机子,一看到拿起露出旧棉花的袖子擦汗的媳妇,就明白
了,准定是媳妇把她自己娘家的纺车搬来了。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
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
纺线纺线。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媳妇俯下
身子整着打村合作社领来的棉花,搓成絮节。
婆婆真爱雪一样白的棉花,要说什么,可是没有说,就上了炕,偎起被子坐着。媳妇也一句话没
说,抱起打奶奶身旁一歪一扭走过来的小庆,坐在锅台旁的蒲团上,翻着两眼想说什么。
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坑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妻把睡着的小庆轻轻地放到炕
上睡好,点起灯,就向丈夫说:“你先睡吧!我要待一会儿。”
丈夫闷不作声。妻就把灯放到锅台上,坐下地,凑近纺车,拿起把子试摇了两下,纺车轴就转起来
了。“呜隆——呜隆——呜隆——"
这调子一响动,妻就说不出的心里畅快,好像又回到六年前做姑娘的时候了。嫁到这老远的山里来
以后,她就和每天做伴的纺车断了缘,这里男人在外种地,娘儿们在家里做饭缝衣裳,从不兴纺线织布
什么的。
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南瞟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
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顶事。婆婆听到“呜隆一
一呜隆”的声音,就好像毛刷子刷着心那么难受,咕哝着:
“五毛钱一两,什么紧要的公事,耗油费灯的……”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
“睡觉!”
还没有绕上三道的细线又断了,从锭子上滑下来。小庆给吵醒了,哇哇地哭。丈夫闷声闷气的声音
和婆婆的咕哝还在耳边响着,媳妇心里乱得不像样。
婆婆还在里头炕上咳嗽。婆婆平常嫌媳妇不听话,跑到外面开会干什么的,媳妇又嫌婆婆不热心抗
日工作,加上一个性格沉闷的丈夫,一家子有时候闹得谁对谁好几天也不讲话。这会儿大家饿肚子,一
顿接不上一顿,谁也发愁。
屋里四个人,除去四岁的小庆,各有各的惆怅。
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
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
第二天一早起来,她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
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来。
媳妇的手还是不很如意,不是左手和右手不对头,就是线忽然断了。婆婆拿眼角斜瞟着这种情形。
丈夫又出门去了。小庆时不时跑到这里来,娘就不得不放下两手的活儿,抱起他,亲着脸,一面说:
“跟奶奶玩儿,看娘正忙着!”
可是时不时还是打奶奶怀里跑到娘怀里,有时还冷不防把线给打断。婆婆的眼角老是斜瞟着。胳膊
也酸起来了,不及姑娘时候呢,还是好几年不纺线的缘故呢?可是媳妇一直忍着,坚持着。
“呜隆---呜隆----呜隆-----”
纺车叫着,越叫越紧,居然锭子上的穗子一时比一时粗起来。媳妇脸涨得红红的,对婆婆说:“这
就是织布的线,再紧一下,双股合起来,就是咱们缝衣裳的线。”婆婆嫌恶的眼睛吃惊地睁大了,可是
还带着不相信。
天黑,媳妇从纺车旁站起来,腰酸腿麻,拿秆一称,就高兴地喊叫:“今儿纺了六两多!”
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头。口里“嗯”一声。妻却兴奋得连饭都不吃,不管天黑,
把线送到合作社去了。回来的时候,小孩子似的嚷叫:
“娘,你看,合作社当下就发了工钱,换成斤半玉菱子,你看!”
婆婆简直有点不相信自个儿的眼睛了。她手颤抖地摸着小升子里一粒一粒金黄的玉菱子,声音颤抖
地说:
“是真的吗……”
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
松弛了。
婆婆眼睛有点湿了,看着媳妇说:“这,这......一个人就养活两口人……我……我……也
想....”
媳妇说:“你不会呢,娘!”
“你教给我!”
婆婆手太不灵便,絮节绕不到锭子上,赶到絮节绕上锭子,手又不做主,右手一摇把子,左手就引
不出线来,左手勉强引出一点线,右手又顾不上摇把子。
而且老是断,老是断。
看着媳妇熟练的两只手的动作,说不出来的羡慕。心里奇怪过去为什么老是不满意媳妇,媳妇才是
个能干的身手。
小庆还是往媳妇怀里跑,不断地使媳妇放下手里的活儿。
婆婆就把小庆拉到自个儿怀里,用手轻轻地拍着他的奔背,柔声地说:“乖乖的!莫打搅娘!来跟奶
奶玩儿!"
媳妇还给选成生产小组长,她自个儿纺线积极,领导小组更积极。
媳妇打合作社领上棉花,走回家来的时候,婆婆从锅里拿出一碗热腾腾的豆腐来,端到媳妇跟前。
媳妇惊得张开了口说:“娘!你哪里来的钱买豆腐!”
“你不要管,吃吧!”
“你吃!娘!你真是……”媳妇不好意思了。婆婆把碗推给媳妇,媳妇把碗推给婆婆。
1943年5月
(摘编自《晋察翼文学作品选》)
【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
动。小说《家庭》创作于这一时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婆婆对棉花、玉菱子的珍爱,以及对灯油的吝惜,是在物质条件匮乏的环境中产生的真实、自然的情
感。
B.丈夫在家总是“闷不作声”,对媳妇说话“粗声粗气”,是媳妇感到心乱、惆怅的原因之一,体现了他
对家庭的冷漠。
C.因多年没有纺线,媳妇操作纺车有些生疏,面对断线频繁、胳膊酸疼等困难,她仍能忍耐坚持,终于
获得了成功。
D.小庆年幼,无意间打搅了母亲纺线,婆婆见到后主动将小庆拉到自己怀里,可见她对媳妇的态度已发
生明显转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鬼子凶残抢掠等内容,既交代故事背景,又解释“大家饿肚子”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结
构更严密。
B.本文多次聚焦人物眼睛,如媳妇“翻着两眼想说什么"、婆婆“拿眼角斜瞟”,这些细节有利于表现
人物的心理。
C.文中关于婆婆跟媳妇学纺线的描写部分,既表现纺线劳动的困难,又侧面烘托出媳妇能于、肯吃苦的
形象。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大量使用口语,生活气息浓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农村家庭生活场
景。
8.从文学角度看,小说对“丈夫”着墨很少,但这一角色又很重要。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9.“人民性”是指文艺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情感、愿望等的反映,这篇小说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
文学创作的“人民性”,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6.B7.A
8.①丈夫的沉默能渲染紧张气氛,突出家境的窘迫。②丈夫的束手无策衬托出媳妇的能干。③小说旨在表
现根据地妇女克服困难、生产自救的精神风貌,略写丈夫能凸显女性形象。
9.①小说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塑造了媳妇、婆婆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②小说表现了抗
日根据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战胜因侵略者造成的饥荒的信心等。③小说弘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
生、顽强抗战等时代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对家庭的冷漠”分析错误。丈夫的沉默是一种无奈,能突出家境的窘迫。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插叙鬼子凶残抢掠等”选项相关内容为人物心理描写,不属于插叙,也未体现“使小说情节更完
整,结构更严密”。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丈夫回来了,也没有说什么,一屁股坐在炕头上,心事像山一样重”“丈夫闷不作声”丈夫的沉默
能渲染紧张气氛,突出家境的窘迫。
②“困坐的丈夫也突的站起来,粗声粗气地说:‘睡觉!’”“丈夫回来,她又讲给丈夫。丈夫点了点
头。口里‘嗯“一声“沉默的丈夫没有讲什么,眼睛里却闪着光彩,死钉在他脑袋里的四口人的生
活,像放开的发条一样松弛了”丈夫因家境的窘迫心情烦闷,话少、沉闷,说明他对改变家庭现状的无
能为力,丈夫的束手无策衬托出媳妇的能干。
③这是一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
背景下的小说,小说旨在表现根据地妇女克服困难、生产自救的精神风貌,小说中的媳妇自己防线劳
动,能干又肯吃苦,是小说的主人公,丈夫是次要人物,是媳妇的陪衬,所以略写丈夫更能凸显女性形
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
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
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嫌恶”“婆婆躺在被窝里老是咳嗽着,不断地拿眼角瞟
着纺车和坐在纺车旁边的媳妇。她心里格外痛惜油灯里剩着的那一点点油。媳妇却正因几次的断线苦恼
着,直抱怨油灯的光焰太不懂事”小说反映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艰苦生活,家境窘迫的媳妇不等不靠,
自力更生,防线劳动,婆婆也由嫌弃媳妇变为支持,塑造了媳妇、婆婆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饿肚子,没饭吃,只恨鬼子太凶残,又烧又抢,弄成这结果,也不能光靠政府救济,也不能光等丈
夫弄粮食来,她相信妇救会主任的话,她相信纺织生产可以战胜鬼子造成的灾荒”“二天一早起来,她
就坐在纺车旁边,把断了的线缠到锭子上,右手摇起把子,左手里的絮节就不断地引出一条长长的线
来”在战争年代后方的百姓生活艰苦,小说中的媳妇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劳动,防线生产,小说
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战胜因侵略者造成的饥荒的信心等。
③小说通过媳妇一家人在抗战困难时期,后方百姓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防线生产,改变现状,弘扬了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抗战等时代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其仆日:“君何为轼?”日:“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
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目:“然则君何不
相之?”于是文侯请旭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
日:“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
日:”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君然,乃案兵,不攻之。魏
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
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③于泽矣,而国之存
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
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日:“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
既受吾赏,又为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
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日:“干木布不也,君何轼?”文侯日:“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
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
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夫侯名迎齐桓公煮盖熊尊度土木.上于更友用土方拉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
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
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
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
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14.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答案】10.DFH11.A12.D
13.(1)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
(2)(段干木)年少时贫穷且地位低下,坚守道义而不做官。魏文侯相见他,登门拜访。他翻墙躲避。
14.因为君子礼遇贤者,心怀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魏文侯的名声超过齐桓公,大概是他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啊。
”者……也”表判断,应在“者”后D处断开;
“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都是动宾结构,应在“木”后F处和“夏”后H处断开。
故在DFH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使动用法,让……做相国。/名词,丞相。句意: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让子婴做丞
相。
B.正确。认为。/用……做成。句意: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冶炼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
C.正确。都是“要求”。句意:又要求我礼遇你。/对人对事过分挑剔,要求完美无缺。/对别人要求要
宽,对自己要求要严。
D.正确。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错误,魏文侯礼敬段干木是因为段干木是个贤
者,富有德义,并非因为自己“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而且原文也没有''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
的意思。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礼”,礼敬;“莫”,没有谁;“无乃……乎”,恐怕……吧;“加兵”,用兵。
(2)“贱”,地位低下;“仕”,做官;“造”,拜访;“逾”,翻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魏文侯对待段干木很尊敬,“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并且请段干木做国相,被拒绝后
“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受到国人称赞,“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
隆”;当秦军想要攻打魏国时,司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
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由此可见,君子用兵,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
成”,是因为君子礼遇贤者,心怀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扶轼致敬?”魏
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我怎么敢不致敬呢?段干木在德行上显耀,而
寡人只是在地位上显缝;段干木在道义上富有,而寡人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
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做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文侯就送给他
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他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的国君喜欢正道,
于是敬重段干木;我们的国君喜欢忠诚,于是推崇段干木。”过了没多久,秦国想出兵攻打魏国,司马
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秦君认
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让军队停下,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
看见军队的举动,而大功却已告成,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啊。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是鼓声如雷,喊
声动地,烟尘满天,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踩着尸体,踏着血泊,无事百姓尸横遍野,而国
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预料,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魏文侯见段干木,站得很疲倦了
也不敢休息。等到见翟璜的时候,就蹲在朝堂和他交谈。翟璜不高兴。魏文侯说:“段干木,我给他官
住他不接受,我给他俸禄他不接受。现在你想做官就让你做了国相,想要俸禄就给了你上卿的俸禄。已
经接受了我的赏赐,又要求我礼遇你,恐怕太难了吧?”
材料二:
段干木,是晋国人。(段干木)年少时贫穿且地位低下,坚守道义而不做官。魏文侯想见他,登门拜
访。他翻墙躲避。魏文侯以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外出经过他的住处,抚轼而立表示敬意。他的车夫
问:“段干木是一介平民,您为什么对他扶轼致敬呢?”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贤者,他不因为权
势、利益而改变节操,心怀君子之道,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名却远驰千里。我怎么敢不表示敬意
呢?段干木以德行为先,而寡人以权势为先:段干木在德义上富有,而寡人在财富上富有。权势不如德
行高尚,财富不如道义贵重。”文侯又请求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魏文侯的名声超过齐桓公,大
概是他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秦楼月•芳菲歇
南宋•向子舞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①。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乾龙节,四月十三日为宋钦宗赵桓诞辰,定名乾龙节。此时钦宗被金人禁闭于五国城的土牢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春时节,无边烟水,无边山色,词人却因难望故园而伤心,乐景哀情。
B.“伤心切”连用,直抒胸臆,加重了词人内心的悲切,有音调和谐之美。
C.“可堪”起笔,有反问之意,乾龙节现在已成耻辱的象征,难免哀怨悲凉。
D.本词采用入声韵,特点是短促急藏,对情感的表达能起到推助的作用。
16.本词构思巧妙,词人用心极深,情感抒发也注意层次,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5.A16.①开篇写景,奠定伤心悲凉的感情基调。百花凋零,作者极目眺望家乡,不见一丝情
影,只见苍茫的山水,表达作者山河破碎,不能返回故园的悲切。
②下阕开篇“更”字,加深情感,抒写内心更大痛苦。钦宗被俘,国土沦丧,眼中“空”啼血,表达深情
不易理解,小朝廷昏昏吾独醒之意,加深悲痛。
③结句以景结情,宕开词镜,暮春清晨,词人伫立于残红丛中,迎着晓风,听着杜鹃悲鸣,眼看残月西斜,
冷清寂寥,无可奈何,让人肝肠寸断。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胜春时节……乐景哀情”错误。“芳菲歇”不是胜春之景,百花凋零,暮春之景,不是乐景哀情。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和情感的能力。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似实而虚。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
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苦呢?这一句,是词人内心感情的直捷表露。但如果任凭
感情的驱使,沿此思路写下去,就未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词是吟咏性惰的,但最好是诉诸具体的事
物。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
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义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
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
悠远的惆怅。
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
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词人为何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因为是“更近乾龙节”。乾龙节,是北宋钦宗
赵恒的生日.而此时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动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
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
怨悲凉,撼人心魄。向子^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领,他亲率军民血战数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城破。然而
词人想当时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极度的愤恨和悲哀0这样深沉难遣的
感情郁积胸中,实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之了。
结句以景结情,宕开词镜,暮春清晨,词人伫立于残红丛中,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
感情又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
引起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子规即杜鹃
鸟,此词中它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了。“子规声外,晓风残
月”,是因情而设景,它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
之苦的句子是:“,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3)《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以人为鉴、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答案】①.鸿雁长飞光不度②.鱼龙潜跃水成文③.钟鼓馔玉不足贵④.但愿长醉不
愿醒⑤.见贤思齐焉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潜、文、馔、愿、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卡塔尔世界杯在2022年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连发8条推文,图文
并茂地介绍世界杯”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从场馆、裁判、周边商品到“最萌使者”大熊猫,“中国
元素”如满天繁星,在这届世界杯①。
国际足联和主办者为了这次世界杯可谓②,球迷从揭幕战安排上就可看到其中的玄机。自
2006年世界杯开始,揭幕战由东道主参加,无论是关注点还是主场之利,都让东道主占尽便宜。凭借天
时地利人和,世界杯史上的“东道主奇迹”③:单是进入新世纪后,前有2002年韩国队跻身前
4,后有上届世界杯俄罗斯队挺进8强。“东道主优势”还有一个佐证是,在前21届世界杯赛上,除了
2010年世界杯东道主南非队外,其他东道主均获得了小组出线权。
世界杯舞台总能勾勒出新老球迷对足球的最初印象与难忘时刻:从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到贝
克汉姆的''圆月弯刀”;从罗纳尔多的大放异彩,到梅西、C罗的横空出世……本届世界杯,我们将迎来
“80后”一批球星的谢幕演出,新生代球员的崛起也将被目睹。长江后浪推前浪,新陈代谢无法避免,
不如放下感伤,展望未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汉语的短语多采用“词语+词语”的方式,其含义一般是构成短语的词语意思的叠加、组合。比如材
料中的“揭幕战”,就是“揭幕”(重大活动开始)和“战”(战争,战斗)两个词语意思的叠加。请
你根据材料内容和构词法,解说材料中“出线权”的构词及其含义。
【答案】18.①大放异彩②弹精竭虑③比比皆是
19.本届世界杯,我们将迎来一批“80后”球星的谢幕演出,也将目睹新生代球员的崛起。
20.①“出线权”由“出线”和“权”两个词语构成。②“出线”中“线”代表边际,在比赛中“出线”
指参赛的人员或团体取得参加下一阶段比赛的资格;“权”指权利。③所以“出线权”的意思是:体育比
赛中,竞技水平超出原属等级的界线,获得进入高一级竞技行列的权利。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根据前文中国元素'如满天繁星”可见,是指中国元素在世界杯上有着优异的突出的表现,
可填“大放异彩”。大放异彩:1.闪耀着无比灿烂的光辉,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或色彩;2.比喻有着优异
的表现或是突出的成就。
②根据后文“从揭幕战安排上就可看到其中的玄机”“自2006年世界杯开始,揭幕战由东道主参加,无
论是关注点还是主场之利,都让东道主占尽便宜”可见,为了产生这样的“东道主”优势,国际足联和
主办者想尽了办法,费尽心思,可填“弹精竭虑”。弹精竭虑:弹,竭尽;虑,思虑。意为用尽精力,
费尽心思;在句中作谓语、状语。
③从后文来看,身为东道主的国家足球队取得优异成绩十分常见,与“奇迹”搭配,可填“比比皆
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
一为语序不当,“一批”应放在“80后”之前;
二为中途易辙,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们”,后一分句的主语又换成“新生代球员”,根据主语一致的
原则,后句可改为“也将目睹新生代球员的崛起”。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解说短语的构词及含义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短语构词即词语+词语的构词方式,从例子“揭幕战”的意思解释中可看到,分别解释了
“揭幕”和“战”的意思,叠加在一起就是短语的含义。
根据这个方式,先分别解释“出线”和“权”的词义。“出线”的“出”是超出,“线”可以理解为边
界、边线,超出本来的边线,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权”指权利;
根据本文内容,“出线”指的是在小组足球竞赛中脱颖而出,超出同组其他成员,从而能够进入下一阶
段比赛;“出线权”即竞技水平超出原属等级的界线,获得进入高一级竞技行列的权利。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虽是隆冬,小小腊梅就用枝头萌动的春意、芬芳馥郁的香气悄悄拉
开了春的序幕。和许多在春天开花的木本植物一样,腊梅也是先开花后长叶。开花初期,枝头还有少量
黄叶留存;待到盛花期,①,只剩金灿灿的满树繁花。弥漫在空气里的花香,隔着老远都可
以闻到。
当然,腊梅令人陶醉的香气本意并不是为了吸引人类,②。但是在冬季,因为气温极
低和昆虫活动的减少,大多数的花通常不会选择此时绽放;腊梅却选择了在最冷季节开花,开花后,腊
梅花被片基部的蜜腺会分泌花蜜。飘散在空气中的花蜜气味,对于寒冬食物匮乏型的昆虫来说,极具诱
惑力。③,而这些昆虫也帮助了腊梅传宗接代。
虽然说腊梅的芳香并不是为了人类而散发,但人类却被腊梅的芬芳深深吸引,中国“赏梅”的传统
足以为证。我们在赏腊梅时,偶尔会发现枝头上零星生长的腊梅果实,形如小坛子模样,那是上一年还
未完全干枯脱落的果托。
21.下列句子中的“那”和文中画横线处的“那”,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然他不来,那我就不再等了。
B.那时候的广州,不叫广州,叫番禺。
C.才刚抹眼泪,又装没事人,那熟练那专业,真让人佩服。
D.回南天结束,抽湿机己经派不上用场了,还买那干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答案】21.D22.(1)秋叶几乎全部凋落(2)而是为了吸引传粉的昆虫(3)腊梅为昆虫提供花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那”指代前文所说的物体。
A.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
B.指代较远的时间、处所;
C.指代前文所说的情况:
D.指代前文所说的物体。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说“开花初期,枝头还有少量黄叶留存”,后文又说“只剩金灿灿的满树繁花”,说明此
时叶子几乎落光了,故此处可填“秋叶几乎全部凋落”。
第二处,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陶瓷纤维市场竞争格局与前景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造纸机械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蚝肉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矿渣粉产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子铜箔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受众与视听率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关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软件测试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有限公司事业合伙人管理办法
- 工余安健环管理制度
- 某学校食堂服务投标书
- 空调维保服务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 急性心肌梗塞
- 八年级地理下期教学计划(星球地图版)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件)
- 蓝色科技风半导体产业PPT模板
- 院感手卫生培训课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