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版)_第1页
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版)_第2页
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版)_第3页
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版)_第4页
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生态系统的组成;3、理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4、了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食物网:5、学习正确书写食物链:6、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002预习导学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________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________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构成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还包括这一区域的__________,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因此在特定区域中生态系统的范围比群落的范围大。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以及人类研究和观察的需要来确定,一个生态球、一个池塘、一片森林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其上限可达离地面约10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约11千米的海沟底部,或者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二、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eq\b\lc\{(\a\vs4\al\co1(生物成分\b\lc\{(\a\vs4\al\co1(生产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空气、水、土壤等))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________和________包括太阳能、空气、水、矿物质、热量等。非生物成分是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三、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1.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________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是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2)食物链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在前,捕食者在后。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如草→昆虫→青蛙→蛇→鹰。(3)食物链关系的本质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传递关系,所以食物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途径,同时食物链也是动植物之间联系的纽带。2.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________相互交错成网状的形式。(2)形成食物网的原因: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不是单一的,某种生物可以以多种生物为食,而这种生物也可被多种生物捕食。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必须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输入到生物群落,并沿着________(网)传递,才能维持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2)能量流动的过程①能量流动的起点:________(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②能量流动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③能量流动的形式:食物中的________。说明由于由上一营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效率是10%~20%,因此单一食物链中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①单向流动②逐级递减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S、P等基本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概念的理解①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S、P等。②循环:无机环境eq\o(,\s\up7(元素),\s\do5(元素))生物群落,其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③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利用。知识点1:群落非生物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圈知识点2:消费者阳光物质能量知识点3:食物关系物质能量食物知识点4:食物链生产者化学能003考向释疑(2023秋•慈溪市校级期中)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和真菌都不存在,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尸体极易腐烂 B.植物、动物大量繁殖 C.人类不再会患病 D.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会发生困难【解答】解: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被当作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2023•宁波三模)如图是乡村振兴项目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对该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桑树和蚕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蚕能促进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只包括鱼塘中的全部植物和动物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桑树→蚕→蚕粪→鱼【解答】解:A、桑树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蚕是动物以桑树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错误。B、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动物体内的物质经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排出体外,同时动物的遗体或粪便经过分解者的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利用,所以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C、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鱼塘中的全部植物和动物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C错误。D、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桑树→蚕→鱼,D错误。故选:B。(2022秋•玉环市期末)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解答】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丁因食物增加而增加,甲因捕食者乙增加而减少,丙因捕食者甲减少而增加,因此会引起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而不是引起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故选项B正确。故选:B。(2023•余杭区模拟)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共有7条食物链,图中共有4种次级消费者 B.图中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 C.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可以循环的 D.碳元素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解答】解:A、图中食物链有:①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蛇→鹰,②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③草→鼠→蛇→鹰,④草→鼠→鹰,⑤草→鼠→狐→虎,草→兔→狐→虎,草→鹿→狐→虎,因此该食物网共有7条食物链,图中共有食虫鸟、青蛙、蛇、狐和鹰5种次级消费者,A错误。B、图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如图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C、该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的,C错误。D、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而碳在生物群落间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D正确。故选:D。(2023•湖州)如图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 B.图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一条食物链 C.不需要无机环境,在生物群落中就能完成碳循环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解答】解: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A错误。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C、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无机环境的参与,C错误。D、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的能量,D正确。故选:D。(2023•宁波模拟)宁波四明山风景秀丽,物种丰富。小科对部分生物进行调查,绘制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简图,请根据图示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在该生态系统中,蜘蛛与青蛙的关系为。(2)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该食物网中未标出的生物成分还有。(3)在该生态系统图中,能量利用率最高的食物链是。【解答】解:(1)青蛙吃蜘蛛属于捕食关系,青蛙和蜘蛛都吃食草昆虫属于竞争关系,因此该食物网中蜘蛛与青蛙的关系是捕食鱼竞争关系;(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判断是否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关键是看是否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缺一不可。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生物部分的分解者;(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①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②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③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④草→食草昆虫→蜘蛛→吃虫鸟→猫头鹰;能量流动的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利用率最高的食物链是最短的食物链即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故答案为:(1)捕食和竞争;(2)分解者;(3)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2023•宁波模拟)浙江省已基本实现“全面剿灭劣Ⅴ类水”目标,某河流水质原为劣Ⅴ类,氨氮含量高,藻类等浮游植物占导,经“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Ⅲ~Ⅳ类,具治理过程如图甲所示,治理后存在的部分食物关系如图乙所示。(1)引入食藻虫,可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可利用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泥底中的N、P,以改善水质,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种植的沉水植物属于。(2)最后还可适量投放鲢鱼、黑鱼等生物,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写出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种植的沉水植物属于生产者。(2)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为了治理水体,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在水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鱼、黑鱼,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形成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绿藻→食藻虫→鲢鱼(或“绿藻→食藻虫→黑鱼”或“绿藻→鲢鱼”)。故答案为:(1)生产者(2)自动(自我)调节能力;绿藻→食藻虫→鲢鱼(或“绿藻→食藻虫→黑鱼”或“绿藻→鲢鱼”)(2023春•义乌市校级月考)图甲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小麦属于生态系统什么成分。(2)请根据图甲写出一条含有蛙的食物链。(3)图乙中A、B、C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图甲中的蛙对应图乙中的成分是(填字母)。(4)结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说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解答】解:(1)小麦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甲中的食物链有:小麦→害虫→蛙;小麦→害虫→鸟,共2条,其中含有蛙的食物链是:小麦→害虫→蛙。(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过程为:太阳能→绿色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根据图乙中能量流动的方向可知,C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A代表分解者。蛙属于消费者,所以图甲中的蛙对应图乙中的成分是B。(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地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所以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例如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光合作用、去除对农作物生长不利的害虫(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生产者。(2)小麦→害虫→蛙。(3)B。(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地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所以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例如延长光照时间加强光合作用、去除对农作物生长不利的害虫(合理即可)。00401强化训练(2023•余杭区模拟)如图所示为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共有3条食物链 B.细菌和真菌是消费者 C.青蛙和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D.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循环的【解答】解:A、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条食物链:水稻→虫→青蛙;水稻→虫→鸟,A错误;B、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虫、鸟和青蛙是消费者,B错误;C、青蛙和鸟都能捕食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D、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可见,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D错误。故选:C。(2023•拱墅区校级二模)杭州西溪湿地是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园内物种丰富,有高等植物200多种,鱼类约45种,鸟类约126种,其中还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雀鹰等。在该湿地公园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西溪湿地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B.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蘑菇→野兔→松雀→鹰” C.正常情况下,西溪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解答】解:A、西溪湿地既包括了这条河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B、在“蘑菇→野兔→松雀→鹰”中,蘑菇是分解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C、正常情况下,西溪湿地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因此其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C正确。D、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可见,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D正确。故选:B。(2023•杭州模拟)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构成了如图所示的食物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分解者是E C.有毒物质在E体内积累最多 D.图中生物B与C的关系只有捕食关系【解答】解:A、该食物网中共有A→D→E;A→C→E;A→B→C→E;A→B→E四条食物链,错误;B、该食物网中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错误;C、有毒物质逐级递增,该食物网中,生物E位于最高营养级,如果该生态系统被某种有毒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生物E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正确;D、图中生物B和生物C的关系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错误;故选:C。(2023•杭州模拟)如图是我国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主要是通过动物摄取食物中的有机物来实现 B.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也同样可以用此图表示 C.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D.碳在生物与林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循环的形式进行【解答】解:A、碳元素在植物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B、物质循环示意图主要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出发,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体现了绿色植物在维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的作用。B错误;C、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C正确;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正确。故选:B。(2023•西湖区校级三模)神舟十三号搭载了一个神秘的“盒子”,其中不仅有土壤、空气、水和照明设备等,还有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果蝇、蘑菇等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个神秘的“盒子”()A.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至少有6个群落 C.不存在食物链 D.可产生定向变异的优质棉花【解答】解:A、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神秘的“盒子”中的土壤、空气、水和照明设备等构成了非生物部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果蝇及蘑菇等构成了生物部分,因此,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个神秘的“盒子”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B、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片区域的所有生物的集合,包括这片区域的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故这个神秘的“盒子”至少有1个群落,B错误;C、动物和植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故这个神秘的“盒子”存在食物链,C错误;D、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不能产生定向变异的优质棉花,D错误。故选:A。(2023•拱墅区校级一模)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湿地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含有能量最多的是(填图中字母)。(3)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元素主要通过雷电固氮、生物固氮等形式进入水体和泥土中,被植物吸收,最终在植物体内合成(选填“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并沿着食物链进行循环。(4)除图中所示的生物成分外,作为生态系统中还缺少成分。【解答】解:(1)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A属于生产者,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为初级消费者,B和E初级属于消费者。(2)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的,其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含有能量最多的是A。(3)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元素主要通过雷电固氮、生物固氮等形式进入水体和泥土中,被植物吸收,最终在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并沿着食物链进行循环。(4)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图示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答案为:(1)B和E(2)A(3)蛋白质(4)分解者和非生物。(2023•鹿城区模拟)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能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装置原理如右图所示,由养殖区、种植区、转化槽组成,转化槽中细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盐。整个装置通过水泵实现系统内的水循环。(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转化槽中的细菌属于。(2)该系统利用水泵将养殖区中的水送入种植区中,水泵每小时做功36000J,则水泵的功率至少为瓦。(3)减少草鱼的投放量有利于黑鱼的生长,请利用生态系统的知识解释其原因。【解答】解:(1)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因此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转化槽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2)根据公式:P=W/tW=36000Jt=3600s,所以水泵的功率最少为10W。(3)因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草鱼和黑鱼是竞争关系,草鱼的数量减少,黑鱼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就多了,所以减少草鱼的投放量,能让更多的能量流入黑鱼,黑鱼的数量会增加。故答案为:(1)分解者;(2)10;(3)减少草鱼的投放量,能让更多的能量流入黑鱼(合理即可)。(2023春•越城区期中)如图,图一和图二分别是蝗虫和家蚕的发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螳螂的发育过程与(填“图一”或“图二”)昆虫的发育过程相似。(2)在蝗灾中,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图一的(填字母)时期。(3)在图二中,为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填字母)时期。(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诗句中“到死”两个字的表述是否科学?为什么?【解答】解:(1)螳螂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因此与图一蝗虫的发育过程类似。(2)蝗虫的发育方式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在d成虫期会飞,活动范围大,取食植物枝叶,对农作物危害最大。(3)家蚕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A卵→B幼虫→C蛹→D成虫四个阶段。若通过蚕丝的产量,则应延长B幼虫期。(4)春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家蚕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后,取食桑叶,每隔5、6天就蜕一次皮,经过4次蜕皮后,幼虫停止取食并吐丝结茧;结茧后幼虫化为蛹,到了蛹期蛹皮变硬不能吐丝,蛹不食不动;蛹过一段时间能羽化为蚕蛾。因此,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春蚕吐丝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进入了蛹期,诗句中“到死”两个字的表述不科学。故答案为:(1)图一。(2)d。(3)B。(4)不科学,因为春蚕吐丝作茧后并没有死,而是进入了蛹期。(2023•鹿城区模拟)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调查发现,在浮游动物、沙蚕、贝类、鱼类以及大型鲸类等许多水生生物的肠道和组织中发现了微塑料,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1)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沙蚕、贝类等属于,其误食的微塑料会通过捕食关系沿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给小鼠连续饲喂含微塑料的普通饲料,其小肠绒毛数量减少且排列散乱甚至消失,说明微塑料会影响小鼠的功能。【解答】解:(1)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沙蚕、贝类等属于消费者,其误食的微塑料会通过捕食关系沿食物链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给小鼠连续饲喂含微塑料的普通饲料,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了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它们体重增长值均下降。故答案为:(1)消费者;食物链或食物网(2)消化、吸收。(2023•龙湾区模拟)潜流带是河流或溪流连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甲),它有效地连接着河流的陆地、地表和地下成分。图乙为某潜流带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1)图乙生态系统中还未标出的组成成分是。(2)据图乙,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3)在城市规划中,很多城市的溪流被截弯取直,河岸得到加固,这些举措往往会毁坏潜流带,导致溪流变得脆弱甚至枯竭。专家提出修复和重建潜流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此两位同学展开了争辩:观点观点反驳小龙:引入鱼类、无脊椎动物等生物,使生物种类、数量更多。小明:外来物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支持的依据:支持的依据:请选择一位同学的观点,写出支持该观点的依据。。【解答】解:(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乙生态系统中还未标出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成分。(2)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有:藻类→桡足→类鱼、藻类→桡足→虾→类鱼、藻类→小型甲壳→类鱼,共三条。(3)支持小龙的观点。该生态系统中原来就有桡足类、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和捕食桡足类、小型甲壳类的鱼类,所以引入鱼类、无脊椎动物等生物,能够使生物种类、数量更多,使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不会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外来生物入侵。故答案为:(1)非生物成分(2)藻类→桡足→类鱼(或藻类→桡足→虾→类鱼、藻类→小型甲壳→类鱼)(3)支持小龙的观点。该生态系统中原来就有桡足类、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和捕食桡足类、小型甲壳类的鱼类,所以引入鱼类、无脊椎动物等生物,能够使生物种类、数量更多,使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不会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外来生物入侵(2023春•拱墅区期末)“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B.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中,②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C.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增强③过程不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 D.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与氧循环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解答】解:A、①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B、②过程主要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由生产者完成,B错误;C、③表示燃料燃烧后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增强这一过程,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造成温室效应,C错误:D、氧气与二氧化碳都是碳循环与氧循环的重要成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是相互联系的,D错误。故选:A。(2023春•鄞州区期末)被某化工企业污染了的河流里,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情况如表。那么,据此可知该河流内最可能的食物链的构成是()生物体ABCD有毒物质浓度0.061.23878A.D→C→B→A B.A→B→D→C C.B→A→C→D D.A→B→C→D【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由表可知,生物体中有毒物质浓度由低到高依次是A、B、C、D,所以生物体的营养级由低到高是A、B、C、D,该河流内最可能的食物链的构成是A→B→C→D。可见D正确。故选:D。(2023春•慈溪市期末)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三类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甲示分解者 B.图中的甲、乙、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图中的生物可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丙→甲→乙 D.图中的丙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解答】解:A、丙有箭头指向乙,甲也有箭头指向乙,说明乙是分解者,甲和乙的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图中,甲消费者,乙分解者,丙生产者。错误;B、丙指向甲的箭头代表的是丙被甲捕食,所以丙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又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错误;C、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乙和非生物成分大气,因此图中的生物科构成这样一条食物链,丙→甲,错误。D、丙有箭头指向乙,甲也有箭头指向乙,说明乙是分解者,甲和乙的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图中,甲消费者,乙分解者,丙生产者,正确;故选:D。(2023春•海曙区期末)下表是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分析下列哪一条食物链可能是正确的()生物种类ABCDE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0.0450.0240.0020.1490.009A.A→B→C→D→E B.E→D→C→B→A C.D→A→B→E→C D.C→E→B→A→D【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表格中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由少到多依次是C0.002、E0.009、B0.024、A0.045、D0.因此食物链可能是正确的是:C→E→B→A→D。故选:D。(2023•越城区一模)某校同学到农田生态系统研学,图一表示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是。(2)图一的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3)图二表示某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则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解答】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2)图一的食物网中有:小麦→小麦叶蜂→青蛙→蛇、小麦→小麦叶蜂→鸟→蛇、小麦→鸟→蛇、小麦→田鼠→蛇,共4条食物链。(3)图二表示某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小麦→小麦叶蜂→鸟(或青蛙)→蛇,因此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小麦叶蜂。故答案为:(1)分解者;(2)4;(3)小麦叶蜂。(2023•绍兴模拟)“月宫一号”实验室是个由植物、昆虫、微生物和人构成的封闭生态系统。实验者在其内部种植了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草莓等植物,还饲养了黄粉虫,并设置了自动控制的照明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可为不同植物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1)“月宫一号”中人和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实验者饲养黄粉虫并以它为食,由此构成的食物链是。(2)若发现“月宫一号”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正常值,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3)简述氮元素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循环途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