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现状与挑战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审视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控现状,剖析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探讨未来防控策略的优化方向。我国作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且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国家,历来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尽管过去数十年间,在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项目推动下,我国在寄生虫病防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遏制了许多寄生虫病的传播,降低了人群总体感染率,改善了公众健康状况,但与此同时,新的社会经济变迁、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全球健康动态等因素正对寄生虫病防控工作带来新的压力与考验。本文首先回顾我国寄生虫病防控的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梳理现行防控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监测预警、干预措施、科研创新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核心要素。通过对历次全国性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当前我国各类重要寄生虫病的感染分布、流行趋势及其对不同人群、区域的影响。特别关注那些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存在局部复发风险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疟疾,以及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态势或新出现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和机会性寄生虫感染。在探讨挑战部分,本文着重讨论以下几个关键议题:(1)气候变化与环境因素如何改变寄生虫病的传播模式,加剧防控难度(2)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不平等对寄生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影响(3)食品安全监管与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的需求与实际落实之间的差距(4)新型抗药性寄生虫株的出现与现有治疗药物的有效性问题(5)科研能力提升与新技术应用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瓶颈与机遇。面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未来防控策略的优化思路与建议,强调强化多部门协作、跨学科研究、社区参与以及利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防控效率的重要性。倡导以精准预防、精准干预为核心理念,结合“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寄生虫病防控体系,确保持续降低寄生虫病的疾病负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健康相关指标。通过系统的梳理与前瞻性的思考,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公共卫生工作者、科研人员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份详实的国情报告与行动指南,共同应对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防控的现实挑战,推动实现长期、有效的疾病控制与消除目标。2.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种类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生态环境复杂,使得我国成为人体寄生虫病的高发地区。多年来,尽管我国在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多种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的威胁。疟疾是我国历史上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近年来,虽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地区仍时有暴发流行。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血吸虫病也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处,引起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晚期可因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肿大和腹水等症状。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以及洪涝灾害后容易暴发流行。这是一种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者可为隐性感染,重者可导致死亡。黑热病是一种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黑热病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临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脾大、贫血、消瘦为主要表现。阿米巴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等也是我国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这些疾病的存在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挑战。加强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对于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防控策略与措施总体目标与原则:明确防控人体寄生虫病的总体目标,阐述其遵循的科学原则和公共卫生政策。多部门协作:介绍政府、卫生部门、科研机构、社区等多方如何协作,形成综合防控体系。健康教育与宣传:分析通过媒体、教育系统、社区活动等途径进行的健康教育和宣传的效果。环境治理:探讨改善环境卫生,如污水处理、饮用水安全管理等,对减少寄生虫传播的重要性。药物治疗与疫苗接种:评估药物治疗和疫苗接种在控制寄生虫病方面的效果和挑战。科技创新:讨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如分子诊断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面临的挑战:分析当前防控工作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如耐药性问题、监测系统的不足等。国际合作:强调国际合作在共享经验、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方面的重要性。这一部分将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政策文件和案例研究,全面展现中国在防控人体寄生虫病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4.防控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人体寄生虫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防控体系逐步健全,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提高了防控能力。寄生虫病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了对寄生虫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科研力量不断壮大,我国寄生虫病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防控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寄生虫病防控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和人群对寄生虫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防控意识薄弱。防控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防控资源匮乏,影响了防控效果。寄生虫病防控人员数量和素质也有待提高,部分地区防控人员短缺,专业水平不高,影响了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我们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要优化防控资源分配,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防控能力。同时,要加强防控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防控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有才能更好地应对寄生虫病的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5.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寄生虫病流行的差异。政策支持与实施:评估现有公共卫生政策对寄生虫病防控的支持力度和实施效果。自然生态环境:讨论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对寄生虫病传播的影响。生活环境卫生:分析居住环境、饮水和卫生设施对寄生虫病防控的作用。公共卫生教育: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公众寄生虫病防控意识的作用。技术交流与合作:探讨国际组织和技术合作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作用。资金援助:分析国际资金援助对我国寄生虫病防控项目的影响。在撰写这一部分时,应确保内容详实、数据准确,并通过实际案例或研究来支持分析。还应注意章节之间的逻辑连贯性,确保本部分内容与文章的整体主题和结构相协调。6.未来防控策略探讨面对我国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控现状与挑战,未来的防控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加强基础研究、优化诊疗手段、完善监测体系、提升公众认知度和加强国际合作等。基础研究是防控寄生虫病的关键。我们需要深入探索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机制、传播途径等,以揭示寄生虫病的发病机理和流行趋势。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高新技术手段,有望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和疫苗候选抗原,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优化诊疗手段是提高防控效果的重要途径。针对现有诊疗方法的不足,我们需要研发更为快速、准确、便捷的诊断试剂和治疗方法。例如,基于纳米技术的诊断试剂、基因编辑技术治疗寄生虫感染等,都有望在未来成为防控寄生虫病的有力武器。再次,完善监测体系是防控寄生虫病的必要保障。我们需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体寄生虫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和疫情动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警模型,及时发现疫情风险,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公众认知度是防控寄生虫病的基础工作。我们需要加强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通过媒体宣传、健康教育、社区活动等形式,普及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国际合作是防控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寄生虫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寄生虫病防控合作,分享防控经验和技术成果,共同推动全球寄生虫病防控事业的发展。我国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控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加强基础研究、优化诊疗手段、完善监测体系、提升公众认知度和加强国际合作是未来防控策略的重要方向。通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有望有效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和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7.结论我国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政策引导、科学研究、医疗资源配置和公众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对复杂多变的寄生虫病疫情和日益严重的全球化趋势,我国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环境变化和人类行为模式的转变,寄生虫病的传播方式和流行特征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防控工作更加复杂和困难。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在寄生虫病防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地区医疗资源不足、防控策略不够精准、公众健康意识不强等。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策略和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包括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寄生虫病的传播机制和流行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防控能力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寄生虫病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寄生虫病防控挑战。我国人体寄生虫病防控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继续努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和挑战。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和国际合作,我们有信心在寄生虫病防控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参考资料:进入雨季后,奔巴岛上的水塘变得充盈,水塘数量也开始增多。这时候,传染病防控与宣教工作必须跟上,因为这些水塘里很可能潜藏着埃及血吸虫病的帮凶——水泡螺。媒介生物水泡螺是埃及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在水泡螺旱季难以被发现的情况下,在雨季则大量出现在池塘、河流和小溪中,人群接触含有被埃及血吸虫感染的水泡螺的水体易患病。这对于喜欢在水里玩耍的孩子们十分危险。安全用水、疾病查治、媒介螺控制这些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综合治理中的经典做法,通过中非卫生合作项目传递到了当地公共卫生机构手上,为当地有效控制疾病的流行,实现血吸虫病消除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将血吸虫病归入“被忽视的热带病”,其为仅次于疟疾的全球第二大寄生虫病。其成虫主要寄生于人的膀胱组织,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血尿和排尿困难、肾积水和肾衰竭等病症,甚至可以引发膀胱组织癌变,严重影响发育和生殖。人体寄生虫指以人作为宿主之寄生虫。可分为内部寄生虫和外部寄生虫两大类。大多属原生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寄生虫学中习惯上把原生动物称为原虫类,把线形动物和扁形动物合称为蠕虫类(Helminthes)。内部寄生虫之重要的种类大多包括在原虫类、线虫类、吸虫类和绦虫类中。寄生虫一般都是吃进来的。有的幼虫囊虫等也分布在肺部,皮下,甚至脑部眼部。寄生虫对人体是有害无益的,对人体的损害多是掠夺营养,引起炎症,阻塞血管等。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Dubini,1843),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Stiles,1902),简称美洲钩虫。偶尔可寄生人体的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ceylanicumLoose,1911),其危害性与前两种钩虫相似。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acaninumErcolani,1859)和巴西钩口线虫(AucylostomabrazilienseGomezdeFaria,1910)的感染期蚴,虽也可侵入人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eouslarvamigrans,CLM)。因幼虫移行蜿蜒弯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线状,故称匐形疹(creepingeruption)。但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成虫体长约1cm左右,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顶端有一发达的口囊,由坚韧的角质构成。因虫体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缘为腹面、下缘为背面。十二指肠钩虫的口囊呈扁卵圆形,其腹侧缘有钩齿2对,外齿一般较内齿略大,背侧中央有一半圆形深凹,两侧微呈突起。美洲钩虫口囊呈椭圆形。其腹侧缘有板齿1对,背侧缘则有1个呈圆锥状的尖齿(图16-9,16-10)。钩虫的咽管长度约为体长的1/6,其后端略膨大,咽管壁肌肉发达。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内壁有微细绒毛,利于氧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扩散。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温暖(25~30℃)、潮湿(相对湿度为60%~80%)、荫蔽、含氧充足的疏松土壤中,卵内细胞不断分裂,24小时内第一期杆状蚴即可破壳孵出。此期幼虫以细菌及有机物为食,生长很快,在48小时内进行第一次蜕皮,发育为第二期杆状蚴。此后,虫体继续增长,并可将摄取的食物贮存于肠细胞内。经5~6天后,虫体口腔封闭,停止摄食,咽管变长,进行第二次蜕皮后发育为丝状蚴,即感染期蚴。绝大多数的感染期蚴生存于1~2cm深的表层土壤内,并常呈聚集性活动,在污染较重的一小块土中,有时常可检获数千条幼虫。此期幼虫还可借助覆盖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0cm左右。感染期蚴具有明显的向温性,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并受到体温的刺激后,虫体活动力显著增强,经毛囊、汗腺口或皮肤破损处主动钻入人体,时间约需30分钟至1小时,感染期蚴侵入皮肤,除主要依靠虫体活跃的穿刺能力外,可能也与咽管腺分泌的胶原酶活性有关。钩蚴钻入皮肤后,在皮下组织移行并进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此后,幼虫沿肺泡并借助小支气管、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摆动向上移行至咽,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幼虫在小肠内迅速发育,并在感染后的第3~4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吸附肠壁,摄取营养,再经10天左右,进行第四次蜕皮后逐渐发育为成虫。自感染期蚴钻入皮肤至成虫交配产卵,一般约需时5~7周(图16-13)。成虫借虫囊内钩齿(或板齿)咬附在肠粘膜上,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雌虫产卵数因虫种、虫数、虫龄而不同,每条十二指肠钩虫日平均产卵约为10000~30000个,美洲钩虫约为5000~10000个。成虫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个别报道十二指肠钩虫可活7年,美洲钩虫可活15年。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相似。十二指肠钩蚴引起皮炎者较多,成虫导致的贫血亦较严重,同时还是引起婴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十二指肠钩虫较美洲钩虫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除与钩蚴侵入皮肤的数量及成虫在小肠寄生的数量有关外,也与人体的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密切关系。有的虽在粪便中检获虫卵,但无任何临床症象者,称为钩虫感染(hookworminfection)。有的尽管寄生虫数不多,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为钩虫病(hookwormdisease)。钩虫病是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的寄生虫病之一,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均有流行。一般在雨后初晴、或久晴初雨之后种植红薯、玉米、桑、烟、棉、甘蔗和咖啡等旱地作物时,如果施用未经处理的人粪做底肥,种植时手、足又有较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土壤中的钩蚴,则极易受到感染。钩虫卵在深水中不易发育,因而,钩虫病的流行与水田耕作关系不大。但如采用旱地温床育秧,或移载后放水晒秧等,则稻田也有可能成为感染钩虫的场所。在矿井下的特殊环境,由于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流通不畅、阳光不能射入以及卫生条件差等原因,亦有利于钩虫的传播。据四川省调查不同类型的矿井,煤矿工人的平均感染率仍高达0%。在钩虫病流行区,人群的感染率在10岁以前多不高,10~30岁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保持在稳定水平。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又有降低的趋向。此现象证明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可以产生一定的获得性免疫力的。用血清学方法测得钩虫病患者体内IgE、IgG及α2球蛋白水平较健康无感染者也明显增高。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在流行区应定期开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选在冬、春季进行。常用驱虫药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噻苯咪唑等药,除对成虫有杀灭驱虫作用外,对虫卵及幼虫亦有抑制发育或杀灭作用。用噻苯咪唑配制15%软膏局部涂敷,可治疗钩蚴性皮炎,若同时辅以透热疗法,效果更佳。将受染部位浸入53℃热水中,持续20~30分钟,有可能杀死皮下组织内移行的幼虫。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肥时可用畜粪或化肥代替。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耕作时提倡穿鞋下地,手、足皮肤涂沫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膏,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通常被叫做人疥虫,这种寄生虫通过身体接触传播。雌疥虫在人的皮肤上产卵,引起皮肤反应和发炎。当雌疥虫把卵埋在皮肤下人的反应会加剧,如刺痒,这就是疥疮。感染人体造成疥疮的疥虫学名为Sarcoptesscabieivar.hominis〔人疥癣虫〕,属于蛛形纲〔classArachnida〕、蜱螨亚纲〔subclassAcari〕、无气门目〔orderAstigmata〕、疥螨科〔familySarcoptidae〕、疥螨属〔Sarcoptes〕的一种节肢动物;蛛形纲动物与昆虫有所不同,成虫有四对足和附肢,身体分颚体和躯体,没有翅膀或触角。疥虫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壳很薄,透亮,常4~6个卵聚集一处,产在雌虫所掘的隧道内。产卵时也排出大便,产卵后,成虫死在隧道盲端。幼虫自卵中孵出并生活在隧道内,不久即脱皮变成成虫,雌性若虫与雄性成虫交配后,雌虫即在隧道内产卵,一边排卵一边前进,每天掘隧道向前进5~5mm,移行的速度快,虫卵就疏散在隧道内,移行的速度慢,虫卵就密集在隧道内。疥虫的另一个特点是夜行昼伏,疥虫活动时的机械刺激及其排泄物会引起皮肤剧痒,由于晚上疥虫的活动增加,夜间痒感通常更为强烈。疥虫〔scabieticmite〕侵犯人体皮肤,引起剧痒,造成丘疹〔papule〕、脓疱〔pustule〕、结节〔nodule〕、斑块〔plaque〕或水疱〔vesicleorbulla〕等皮肤病灶,此皮肤疾病即为人所熟知的疥疮〔scabies〕。疥疮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在希腊、埃及、罗马、中世纪欧洲就有类似的描述;文献上有详细记载是在十七世纪左右,由意大利医师与药剂师所报告。疥疮大多为流行性的案例,少数为偶发性的感染,较常发生在较为拥挤的环境〔如∶学校、精神医疗机构、安养院、监狱、军队〕、战争、饥荒、免疫不全的患者,或部分饲养宠物的饲主身上。冬天较夏天有较多的疥疮案例发生,主要因为冬天人们彼此有较多较频繁的接触。疥虫的传播和感染,与卫生状况有关,经由与患者亲密接触或性行为而感染疥虫,受感染的衣服和被褥〔fomites〕,也可能传播疥虫,但此途径并不常见。在室温下,疥虫离开人体皮肤尚可存活2-4天,在矿物油〔mineraloil〕中可存活7天之久,在50℃的环境中10分钟即死亡,卵在室温下约可存活10天〔3〕。湿度高及低温之环境,有助于疥虫之存活。疥疮的临床症状与病灶表现,与疥虫的生活史有关。疥虫从卵到成虫需10-14天,成虫约可生存4-6周。雌雄成虫在皮肤表面交合後,雄虫死亡,而刚授精的雌虫会选择人体适当部位的皮肤钻入,挖掘一条曲折隧道〔burrow〕,在数小时後开始产卵〔ova〕,雌虫每天可产2-3颗卵,总共可产40-90颗卵;3-4天後,幼虫〔larva〕成熟,会从卵内将卵壳剪破後孵出,在隧道内生活1天左右,即离开隧道于皮肤表面自由爬行,再进入毛囊或皮肤皱摺内,自掘出短小隧道;幼虫在此短小隧道中经2-3天後形成稚虫〔nymph〕,数日後稚虫蜕变成成虫〔adultmite〕,再爬行至皮肤表面为另一个世代之开始。约10%的卵可以成熟为成虫。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成虫寄生于小肠,多见于空肠,以半消化食物为食.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下,经2周,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被人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幼虫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经静脉入肝,再经右心到肺,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2次和第3次蜕皮,然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被宿主吞咽,经食管、胃到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皮后经数周发育为成虫.自感染期卵进入人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2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个别可达上千条.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发育、蜕皮还可引起Loffler`s综合征(吕弗勒综合征)。临床上以肺部炎症症状为主,伴有全身表现:患者发热、咳嗽、哮喘、血痰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重度感染时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多在1-2周内自愈。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幼虫期致病: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成虫期致病: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对粪便中查不到虫卵,而临床表现疑似蛔虫病者,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患者排出虫体的形态进行鉴别。疑为肺蛔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检查痰中蛔蚴确诊。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商品名为驱蛔灵)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驱虫治疗:常用的驱虫药有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驱钩蛔)、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六一宝塔糖),详见常用驱肠虫药。由于蛔虫在人体内寄生存活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所以如果能避免再感染,大约一年蛔虫病可“自愈”。胆道蛔虫症的治疗: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早期驱虫和控制感染。早期驱虫可防止复发与并发症。蛔虫有厌酸习性,可选用食醋一次2~4两,每日三次,以达到安虫目的。内科治疗无效,合并严重肝胆感染手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大多数蛔虫性肠梗阻是不完全性的,应及早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静脉补液,腹痛缓解后驱虫。当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并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时要及时手术治疗。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这些小虫子寄生在宿主的血液中,它会让宿主患上血吸虫病。它们生活在水中,曼氏血吸虫(s.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湄公血吸虫(s.mekongi)和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寄生在人体的病例报告。血吸虫寄生于多数脊椎动物,寄生人体的有3种︰埃及裂体吸虫(Schistosomahaematobium,即埃及血吸虫)生活在膀胱静脉内,主要分布于非洲、南欧和中东。卵穿过静脉壁进入膀胱,随尿排出。幼虫在中间宿主螺类(主要为Bulinus属和Physopsis属)体内发育。成熟幼虫通过皮肤或口进入终宿主人体内。曼森氏裂体吸虫(S.mansoni,即曼氏血吸虫)在大、小肠静脉中,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北部。卵随粪便排出。幼虫进入螺体,再通过皮肤回到终宿主人体内。日本裂体吸虫(S.japonicum,即日本血吸虫)主要见于中国大陆、日本、台湾、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除人外,还侵袭其他脊椎动物,如家畜和大鼠等。中间宿主是钉螺属(Oncomelania)软体动物。成虫在肠系膜静脉中,有些卵随血流进入各器官,引起各种症状,如肝肿大。严重时造成宿主死亡。在非洲和东亚有数百万人得血吸虫病。肝片吸虫(Fasciolahepatica)致绵羊和其他家畜的肝吸虫病。人食用未经烹煮的水田芹等而後可被侵染。华枝睾吸虫(Opisthorchissinensis或Clonorchissinensis)寄生在人、猫、狗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脏胆管内,第一中间宿主是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猫後睾吸虫(Opisthorchisfelineus)的终宿主包括人、猫和狗等,也需要鱼作为第二中间宿主。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在形态、生理和生活史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于其它人体寄生吸虫,如血吸虫系雌雄异体;成虫在肠系膜静脉或膀胱静脉丛寄生,虫卵从粪或尿中排出,因虫种而异;尾蚴的尾部分叉,在水中经皮肤侵入缩主;生活史中无雷蚴和囊蚴阶段。兹以日本血吸虫为例,作较详细叙述,并扼要介绍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估计有5~6亿人口受威胁,患病人数达2亿(1990)。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吸虫。从湖北江陵西汉古尸体内检获的血吸虫卵事实,表明血吸虫病在我国的存在至少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日本血吸虫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种血吸虫是日本人在日本首先发现的,故定名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分布在非洲及西亚地区,曼氏血吸虫分布在中南美洲中东和非洲。中国只流行日本血吸虫病,简称血吸虫病。全世界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达6亿,有2亿人受感染,每年死于本病者达百万之多。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解放初期统计,全国约一千万余患者,一亿人口受到感染威协,有螺面积近128亿平方米,13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分布。严重流行区,患病者相继死亡,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田园荒芜,造成了“千户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解放后对血吸虫病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70年代末期,患病人数已降至250万,晚期病人已很少见到。灭螺面积达90多亿平方米,占有螺面积80%以上,防治科研有不少创新。广大血吸虫病流行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但要达到彻底消灭血吸虫病的目的,还需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异体,发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段。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约35天。慢性血吸虫病接触疫水l~2天后,可出现尾蚴性皮炎。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脾肿大。如感染较重,可出现腹泻、腹痛、粘液血便等。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急性血吸虫病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之间。主要症状为发热与变态反应。热型以间歇型和弛张型为多,重者可为持续型,体温可在40℃左右持续较长时间,可拌有神志迟钝、昏睡、谵妄、相对脉缓等毒血症症状。热程一般在一个月左右,重者达数月。大多数病人有肝脾肿大,有的出现腹水。晚期血吸虫病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4种类型,即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及侏儒型。(2)急性血吸虫病:吡喹酮120mg/kg(儿童140mg/kg)6天疗法,病情较重者可先用支持和对症疗法改善机体状况后再作病原治疗。(3)晚期血吸虫病:主要是根治病原改善症状,控制和预防并发症。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高度腹水和肝昏迷,一般可以吡喹酮总量60mg/kg于l至2日内分3~6次口服。并发症治疗可采用中、西医,内、外科结合的综合疗法。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绦虫纲(Cestoda)无脊椎动物,约有3,000种。体长从约1公釐(04吋)到15公尺(50呎)馀,世界性分布。寄生在某些无脊椎动物和各类脊椎动物如人、家畜和鱼等的肝和消化道内,引起绦虫病(cestodiasis)。在其生活史中,有的只有一个宿主,有的除终末宿主外还需1或2个中间宿主。两侧对称。有的由一长形节片组成,另有些种类则有一头节,後有一列形状相同的节片。头节上有吸盘,通常还有钩,用於固著在宿主上。通过表皮吸收食物,无口及消化道。多数雌雄同体,常自体受精。生活史复杂。猪带绦虫(Taeniasolium或Taeniarhynchussolium)成虫生活在人肠内;受精後每个妊娠节片可含多到4万个含胚体的卵;节片随宿主粪便排出,如被狗、骆驼、猪、猴或人等吃入,在消化道内孵出幼虫(六钩蚴);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管带到身体各部分肌肉内,发育成囊尾蚴;若肉中的活囊尾蚴再被其他动物生食下去,则在这个宿主肠中直接发育成成体。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a或Taeniarhynchussaginatis)世界性分布,终宿主是人,中间宿主是牛。阔节裂头绦虫(Dibothriocephaluslatus或Diphyllobothriumlatum)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水域,侵入人和其他吃鱼的哺乳动物,特别是狗和熊;受精卵随粪便排到水中,孵出的幼虫为小甲壳动物所吃,後者又被鱼(鱒、鲑、狗鱼和鲈)所吃,幼虫在鱼肌肉内结成包囊;哺乳动物吃鱼後,幼虫在肠内发育为成虫。绦虫头节实际上是吸附器官,又称附着器,其结构有吸盘型、吸槽型和吸叶型等。一般头节的顶端具有吻突,吻突上有的具钩。有的吸盘或吸叶表面亦具小钩,起加强固着的作用。头节的后端为纤细的颈部,功能是产生新的体节。绦虫没有消化器官,全靠体表微毛吸收宿主营养。绦虫的肌肉系统很发达。体表皮层密生微毛,下有薄的环肌,环肌之下有纵肌两层,外层与内层之间为皮下基质。纵肌之下为横肌。横肌与皮层之间称皮层区,两层横肌之间称髓质区,重要的生殖器官都在髓质区内。神经系统:在头节有神经节与横神经相连,组成中枢神经系,由此向后发出1对纵神经干,直到虫体最后的体节。排泄系统:在头节中有环排泄管,由此两侧发出2对背、腹排泄管,直至体的末端。每个体节的后缘各有横管与腹排泄管相联。此外,虫体组织中有许多焰细胞,各有小管通于腹排泄管。排泄系统具有平衡调节水分的功能。绦虫多是雌雄同体,只有个别种类雌雄异体。每个体节均有发达的两性器官。雄性器官包括睾丸、输精管、阴茎、阴茎囊和贮精囊等。雌性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黄腺、阴道和子宫等。卵膜的周围有梅氏腺。孕节内性器官多已退化,只有子宫充分发育并占据整个体节,内含许多虫卵。生殖孔多开口于体节的一侧或两侧,但假叶绦虫雌雄两性的生殖孔开口于体节中央的腹面。绦虫有四类,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最为常见,这两种绦虫属带状绦虫,长得很像,体扁且长像鞋。猪肉绦虫长2~4米,牛肉绦虫可长达4~8米,全身可分三节,头节有吸附能力。猪肉绦虫顶端有一圈小钩,用小钩和吸盘吸附在肠壁上;牛肉绦虫没有小钩,但有4个吸盘,靠吸盘吸附在肠壁上。颈节能不断长出节片,每天能长7~8个节片,体节可分为未成熟节和成熟节。成熟节片有雌雄两套生殖器官,子宫内储有10多万虫卵,这些节片可随时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绦虫成虫在肠道内可存活10~20年。绦虫没有消化道,体表有许多绒毛,靠绒毛吸取肠道营养以供自身需要。因为绦虫节片能自动脱离虫体,所以患儿常有节片随大便排出,有时单个节片能从肛门爬出来,患儿可有直肠内绦虫蠕动的感觉。上中腹部疼痛是常见症状,有时疼痛很剧烈,但进食以后,疼痛多数能缓解。还有少数患儿恶心、腹泻、便秘。病初起食欲亢进,病久食欲不振,出现消瘦、无力、头昏等症状。猪肉绦虫的囊尾蚴,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发育,引起囊虫病,其危害性远较绦虫成虫大,症状及严重度因囊虫数目和寄生部位而异。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为好发部位,其次尚有脑、眼、心、肝、肺等。寄生在皮下组织,则出现皮下结节,结节坚实而有弹性,不痛不痒,患儿没有不舒适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结节可以钙化。寄生在肌肉内,可引起肌肉酸胀的感觉。囊虫寄生在脑内引起脑囊虫病,对患儿危害最大,患儿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和癫痫样发作,严重的可引起死亡。牛肉绦虫的囊尾蚴不在人体寄生,所以牛肉绦虫感染,不会引起囊虫病。(1)取槟榔120克,加水300毫升,熬至150毫升,先吃炒南瓜子120克,2小时后再温服槟榔煎的药汁,服后坐在温水盆内,绦虫自下。(2)槟榔、南瓜子、石榴根皮各30克,水煎服,30分钟后再服硫酸镁20-30克。(3)槟榔120克,雷丸9克,吴莱英10克,将雷丸研成细粉,槟榔、吴茱萸水煎后送服雷丸粉。(1)吡喹酮:成人晨起空腹顿服,15~20mg/kg,隔30分钟后服50%的硫酸镁60ml。本药为广谱驱虫药,主要作用于虫体颈部,使虫体表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加,破坏、杀死虫体。(2)灭绦灵(氯硝柳胺):成人2g,儿童酌减,晨起空腹一次或两次(间隔1小时),嚼碎后吞服,服药后2~3小时服硫酸镁导泻。本药能抑制绦虫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破坏虫体,但对虫卵无作用。因副作用小,孕妇也可服用。(3)中医药治疗:采用槟榔及南瓜子联合疗法,槟榔对绦虫的头部及前段有麻痹作用,南瓜子主要使绦虫的中、后段节片麻痹,两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服用方法为:空腹口服南瓜子仁粉50~90g,1小时后服槟榔煎剂(槟榔片80g,儿童酌减,加水500ml,浸泡1夜,煎1小时后浓缩成150~200ml的滤液),再过半小时服50%硫酸镁60ml。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虫体排出,少数病人可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驱虫治疗前应用小剂量氯丙嗪,防止恶心、呕吐而致全身感染。根治标准是半年内粪便中无虫卵和节片发现。因绦虫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病源,所以控制本病,首要任务是治疗病人。驱绦虫成虫常选用下列药物:①氯硝柳胺(灭绦灵):总剂量为3~5岁5~1克,5~10岁1~5克,>10岁5~2克,分两次空腹嚼碎后吞服,间隔1小时,服后2小时服泻药硫酸镁。②槟榔和南瓜子:南瓜子粉50~90克(带皮80~125g)空腹口服,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以生槟榔子每岁2~3毫克,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50g,加水10倍煎成40~60毫升),半小时后服泻药。不论何种药物驱绦,患儿应坐在便盆上排便,事先在便盆内放入40℃热水松弛肛门,以便虫体完整排出。如果虫体挂在肛门不能用手扯断,以免头节留在肠内。绦虫排出后,应检查头节,若无头节,排出效果不好。治疗囊虫病首选丙硫咪唑,每天每公斤体重20毫克,分2次于饭前半小时服用,连续服10天。此药副作用较少,疗效可达98%以上。如疗效不好,可做外科治疗。蛲虫是常见的人类寄生虫,可引起蛲虫病。成雌虫可长到8毫米到13毫米。蛲虫的后部呈长长的针形,它也因此得名。蛲虫通过外伤性授精交配,雄虫用鞭毛刺破雌虫,之后,雄虫死去。亦称屁股虫(seatworm)或线虫(threadworm)。袋形动物门(Aschelminthes)Oxyurida目动物,学名为Enterobiusvermicularis或Oxyurisvermicularis。人类(尤其是儿童)肠内常见的寄生虫,也见於其他脊椎动物。雄体长2~5公釐(约08~2吋),雌体长8~13公釐。尾端长,如针状。常寄生於大肠内,有时见於小肠、胃或消化道更高部位内。雌体受精後向肛门移动,并在肛门附近的皮肤上排卵,随即死亡。蛲虫在皮肤上爬动引起痒觉,搔痒时虫卵黏在指甲缝,後被吞下,然後入肠。生活周期15~43天。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Linnaeus,1758)简称蛲虫(pinworm),主要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蛲虫病分布遍及全世界,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在家庭和幼儿园、小学等蛲虫(Enterobiusvermicularis)儿童集居的群体中传播。成虫细小,乳白色,呈线头样。雌虫大小约为8~13mm×3~5mm,虫体中部膨大,尾端长直而尖细,常可在新排出的粪便表面见到活动的虫体。雄虫较小,大小约为2~5mm×1~2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一般不易见到。虫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另一侧稍凸,大小约50~60μm×20~30μm,卵壳较厚,分为三层,由外到内为光滑的蛋白质膜、壳质层及脂层,但光镜下可见内外两层。刚产出的虫卵内含一蝌蚪期胚胎。成虫寄生于人体肠腔内,主要在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甚至可达胃和食道,附着在肠粘膜上。成虫以肠腔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而被排出体外;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在肠内温度和低氧环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产很少虫卵。当宿主睡眠,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雌虫向下移行至肛门外,产卵于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皱褶处。每条雌虫平均产卵万余个。产卵后雌虫大多自然死亡,但也有少数可返回肠腔,也可误入阴道、子宫、尿道、腹腔等部位,引起异位损害。粘附在肛门周围和会阴皮肤上的虫卵,在34~36oC,相对湿度90%~100%,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卵胚很快发育,约经6小时,卵内幼虫发育为感染期卵。雌虫在肛周的蠕动刺激,使肛门周围发痒,当患儿用手搔痒时,感染期卵污染手指,经肛门—手—口方式感染,形成自身感染;感染期虫卵也可散落在衣裤、被褥、玩具、食物上,经口或经空气吸入等方式使其他人感染。吞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沿小肠下行,在结肠发育为成虫。从食入感染期卵至虫体发育成熟产卵,约需2~4周。雌虫寿命一般约为1个月,很少超过2个月。但儿童往往通过自身感染、食物或环境的污染而出现持续的再感染,使蛲虫病迁延不愈。成虫寄生于肠道可造成肠粘膜损伤。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雌虫偶尔穿入肠壁深层寄生,造成出血、溃疡,甚至小脓肿,易误诊为肠壁脓肿。也可侵入生殖器官,引起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若虫体进入腹腔,可导致蛲虫性腹膜炎和肉芽肿,常被误诊为肿瘤和结核病等。蛲虫性阑尾炎成虫寄生在回盲部,成虫容易钻入阑尾引起炎症。根据13522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住院手术的阑尾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蛲虫引起的阑尾炎占7%,也有报告高达2%。阑尾内寄生的虫数为1至数条,曾有报告虫体多达191条者。蛲虫性阑尾炎的特点为疼痛部位不确定,多呈慢性过程。蛲虫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雌虫经女性阴道、子宫颈逆行进入子宫、输卵管和盆腔,可引起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或输卵管炎。曾有蛲虫卵侵入子宫内膜导致不孕症的报告。国内曾对431名女童采用透明胶纸法于晨起粘拭肛门周围和尿道口,结果蛲虫卵阳性率分别为5%和3%。蛲虫刺激尿道可致遗尿症(enuresis),侵入尿道、膀胱可引起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虫体偶尔也可侵入男性的尿道、前列腺甚至肾脏。因为蛲虫不在肠道内产卵,故粪便检查难有所获。根据蛲虫在肛周产卵的特性,可用透明胶纸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排便或洗澡前在肛周收集虫卵。透明胶纸法的效果较好,1次检出率为50%左右,3次检出率达90%,5次检出率高达99%。雌虫常于夜间爬出肛门产卵,若在肛门周围发现白色的线头样小虫,可用镊子夹入盛有70%乙醇的小瓶内送检,根据蛲虫的形态特点可资判断。蛲虫呈世界性分布,其感染率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无密切联系。即使在发达国家蛲虫亦较常见,例如美国的蛲虫病是最常见的蠕虫病,估计感染人数为4200万。但以5~7岁幼童感染率较高。其分布具有儿童集体机构及家庭聚集性的特点,而且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发育迅速,重度感染者可多达5000至10000条。病人和带虫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根据蛲虫病传播和流行的特点,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重复感染。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吸吮手指,勤剪指甲。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应搞好环境卫生及衣被、玩具、食具的消毒。对家庭和集体机构中的患者应同时接受治疗,以免相互感染。对蛲虫病流行的地区,应有计划地对儿童集居地成员进行普查普治,以彻底消灭传染源。常用的治疗药物有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噻嘧啶也有一定疗效。局部外用药可用3%噻嘧啶软膏,涂于肛周和肛门内,连用1周。肛门周围瘙痒者,可于睡前清洗肛周、会阴皮肤后,涂搽蛲虫油膏,连用10~20天。澳大利亚墨尔本圣文森特医院接待了一名特殊的患者,这名患者的脚部长有两条加起来将近1米长的寄生虫,这两条寄生虫在他的体内待了多年时间。据报道,这名患者为苏丹移民。圣文森特医院传染病专家达比表示,该男子的脚部长有一个大肿块,并已开始发脓。报道称,经光检测,发现该男子的小腿和脚部藏着两条意大利面条形状的麦地那龙线虫,每条都有几十厘米长,而此类寄生虫常见于非洲。达比称,麦地那龙线虫感染性疾病多因此前曾饮用含有此类虫卵的水而致病。此类寄生虫进入人体肠道后,便会向皮肤表面游走,且通常会待在人体下肢部位。感染此类寄生虫后,患者常会感到脚部有强烈的灼烧感,这时侯,他们便很想把自己的双脚浸入冷水中,以缓解痛苦。寄生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的现状,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榆林中学科技发明创造实施方案
- XX年学校营养餐工作总结
- 江苏省小学课程设置方案
- 租赁经营方案
- 图纸会审甲方发言稿
- 小学生家长会安全教育发言稿
- 2024建筑分包合同范本简单版
- 项目虚拟现实合作合同
- 信托法律咨询合同
- 常州工学院《电力电子技术》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手册 课件 项目六 青少年社会工作
- 蝴蝶效应教学课件
- 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应用
- SB-T 11238-2023 报废电动汽车回收拆解技术要求
- 悬挑安全通道施工方案
- 医学教案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实施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通志 氏族略》郑樵著
- 安全员岗位面试题及答案(经典版)
- 幼儿园公开课:中班语言《金色的房子》课件
- 子宫脱垂教育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