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三(上)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三(上)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三(上)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三(上)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三(上)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高三(上)调研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

原始社会已产生成

A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

熟文字

B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C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郎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社会分化已产生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

D礼乐制度初步形成

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A.AB.BC.CD.D

2.西汉末年,太官曾通过昼夜燃火的温室来反季节种植稀缺的“葱韭菜茹”。担任少府的召信臣以“不时

之物,有伤于人”为由,奏请禁止栽培此类“非法食物”并获准,“省费岁数千万”。这表明当时()

A.主流价值渗透宫廷生活B.精耕细作坚持以农为本

C.作物栽培影响天人观念D.财政危机阻碍技术革新

3.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规定:“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

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据此可知,该赋税制度是()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4.“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里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

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材料强调了()

A.理具有客观外在的统一性B.万物皆一理的本体论思想

C.天地万物应有其自身规律D,格物致知的具体认知方法

5.据道光年间的《璜泾志稿》记载:苏州常熟璜泾镇,“商贾骈集,财货辐辕。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

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这说明,璜泾镇()

A.带动了长途贩运业的繁盛B.体现了鲜明的专业化特色

C.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形成D.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

6.1862年初,李鸿章统帅淮军到达上海,与西人接触后,自感“竟如李陵、王崎之于匈奴”,极力避免淮

军与“外国人掺杂”。但不及一年,他就不禁叹服西方练兵制器“实非中国所能及”。李鸿章的这一转变

()

A.有利于近代化的转型B.反映了崇洋媚外的士人心理

C,导致洋务运动的开展D.说明清政府已放弃闭关锁国

7.为进一步推进近代小学教育,1915年初,袁世凯政府出台多条法令,要求各地按照新的要求开展小学教

育,如图漫画创作于此时,画中两人朝着标有“改良私整”的学屋走去,其中一人戴着礼帽,另一人为陪

同人员,而私塾内的老先生见此情形,通窗而逃,这反映了()

《私塾教师之恐慌》-马星驰《新闻报》1915年10月180

A.读书人与政府矛盾激化B.传统教育稳定发展

C.教育变革顺应时代发展D.近代教育转型曲折

8.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中论及:“倘然仍旧走欧、美、日本人的错路,前途遍

地荆棘。”后又论及“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

陈独秀的言论()

A.表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性质发生变化B.体现国人对西方价值观的失望

C.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机已然成熟D.反映了社会主流思潮的新变化

9.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

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

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

指的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大捷C.徐州会战D.百团大战

10.1953年,江西省通过宣传、调查和预防实验,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1955年冬天,党中央、毛主席

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8年7月,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B.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C.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D.主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

1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仅恢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公民的基

本权利和义务”放在了“国家机构”之前。这说明1982年宪法()

A.弥补了“五四”宪法的不足B.健全了中国法律体系

C.凸显了国家权力的来源D.落实了依法治国精神

12.埃及金字塔是集宗教与世俗权力于一身的埃及法老的巨型陵墓,1979年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佛罗伦萨历史中心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建筑、雕

塑和绘画作品,198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两项文化遗产共同的历史价值在于

A.代表了非洲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B.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近代艺术之城

C.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D.彰显不同地区建筑与艺术的发展

13.1531年,英格兰学者埃利奥特用自己的母语撰写了《统治者必读》一书,书中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君

主的智慧比权力更加有效。此书问世后即引起极大反响,在50年内被重印了6次。该书的畅销()

A.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B.加快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转向

C.为实施君主立宪奠定了基础D.说明王权已摆脱教会的控制

14.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

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如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15.下图为西方某学者统计的英国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

是()

收入〈便士)

14.

12

10

8

6

4

2

0

I5S0160016so1700175018001850(年>

A.技术革命的成因B.圈地运动与劳动力转移

C.工人运动的影响D.价格革命与物价的变化

16.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

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

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

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

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一—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

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

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

力开始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摘编自刘俊珂《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策略。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毛泽东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

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只要有可能,都应该越来

越多地掌握这类为人民谋福利的新技术”,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1956年,党中央在全国知识分

子问题会议上,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第一次把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提上了大政方

针的战略高度。

——摘编自宋正《从“向科学进军”到科教兴国一一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政策述评》

材料二: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

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

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国内外背景,并列举两例我国20世纪

六七十年代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并总结影响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

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

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一一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一一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

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

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

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二:

巴马厮旭8%

2012年全球主要梅花产地比例图

21世纪初,棉花种植以及纱线和布料的生产继续向亚洲转移。棉花种植在乌兹别克斯坦、多哥或印度,通

过香港的厂,然后去到越南的缝纫店,最后来到堪萨斯城的服装架上。……维系运输棉花复杂网络的是沃

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跨国公司。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根据材料•,以“棉花帝国”为切入点就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拟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图书馆”是从宫廷的“档案馆”起步,名称各有不同,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

东观和兰台……唐以降,书院兴起,无书不成书院,极大地推动了藏书风气的兴盛,印刷术出现之后,书

籍实现了商品化,从官方到民间,藏书之风弥漫,宋朝各地州学都建有藏书楼;私人藏书更胜官方,“仕

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宋元以来,江南兴盛,文化繁荣,是读书人和藏书人比例最高的地区,臧

书楼比比皆是……中国传统的这种藏书,核心是“藏”,藏书的目的:一是传于后代,二是保值增值,并

不与阅读有多少直接关系。书只是一种秘不示人的古玩、古董和艺术品,而不是一种读物,对他们而言,

书籍只是物质象征,而不是精神财富。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

材料二:1653年,曼彻斯特市成立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切塔姆图书馆,这是英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1669

年,作家约翰•伊夫林提出为公共图书馆立法的建议,此后,主张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免费图书馆的建议增多。

18世纪,工业和科学的发展逐渐战胜神学,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于是,英国逐渐产生教区图书馆、咖

啡屋、慈善学校和机械工人学校等各类信息传播载体,1850年,尤瓦特提交的《公共图书馆法》议案经过

议会的反复斗争最终被认可,英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法令生效。此后,英国的议会文化使得公共图书馆大

行其道,公共图书馆迅速成长,到19世纪末,英国公共图书馆数量超过100个。

一一摘编自《英国公共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臧书的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郎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可知,在

遗址中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说明贫富分化己经出现,社会分化已产生,C项正确;

在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可以说明原始文字的出现,但无法判定文字是否已经

成熟,排除A项;

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工具使用情况,无法

判定精耕细作农业是否出现,排除B项;

发现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可以说明贫富分化,或阶级产

生,但无法得出礼乐制度是否形成,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担任少府的召信臣以‘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为由,奏请禁止栽培此类‘非法食物'

并获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官员认为用燃火的方式种植反季节蔬菜浪费人力、物力,反映出

节俭、体恤民情的观念影响着宫廷生活,A项正确;

材料中要禁止用燃火的方式种植反季节蔬菜,难以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项;

C项表述有误,天人观念影响作物栽培,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出现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A.租庸调制是按照人丁征税的,故排除;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征收标准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故排除;

C.--条鞭法是把各州县的田减、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与题干无关,

故排除;

D.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

的废除,故排除。

故选:B。

4.【答案】B

【解析】理在客观外在表现为万物,并不具有统一性,排除A;

根据“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可知,材料强调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理”,

故选B;

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认识论,与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故选:Bo

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

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璜泾镇是“近市二十区之民”的商贸中心,这说明该镇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的形

成,C项正确;

长途贩运业指跨省贸易,材料与此不符,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璜泾镇贸易发达,无法体现该镇具有专业化特色,排除B项;

材料并未表明该市镇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商业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商业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

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与西人接触后,自感'竟如李陵、王崎之于匈奴’,极力避免淮军与‘外国人掺杂'。

但不及一年,他就不禁叹服西方练兵制器'实非中国所能及'。”可知,李鸿章到达上海与西人接触后,

对西人的认识出现了由鄙视西方技术到叹服西方技术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近

代化的转型,是理性的认识,A项正确

;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崇洋媚外的士人心理,材料主要强调李鸿章在1862年接触西人的背景下认识到

西方技术的先进,排除B项;

1861年洋务运动即已开启,排除C项;

材料没有关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信息,仅涉及李鸿章对待西方科技的态度,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结合题干“与西人接触后,自感'竟如李陵、王崎之于匈奴',极力避免淮军与‘外

国人掺杂’。但不及一年,他就不禁叹服西方练兵制器'实非中国所能及'。”及洋务运动的历程进行分

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为进一步推进近代小学教育,1915年初,袁世凯政府出台多条法令,要求各地按照新的

要求开展小学教育,如图漫画创作于此时,画中两人朝着标有‘改良私整'的学屋走去,其中一人戴着礼

帽,另一人为陪同人员,而私塾内的老先生见此情形,通窗而逃”可知,袁世凯政府颁布法令推进近代小

学教育,而传统私塾张挂改良招牌却行旧式教育,面对检查人员,私塾教师遁窗而走,反映了传统教育向

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D项正确;

题干只有私塾教师的恐慌,私塾教师不能代表读书人群体,排除A项;

此时为近代教育转型时期,故传统教育不能稳定发展,排除B项;

近代教育改革确实顺应时代发展,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可知,陈独秀认为西方道路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广泛传播,救亡图存思想发生新变化,D项正确;

五四运动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

题干仅是陈独秀的个人言论,不能体现国人全体,排除B项;

题干并未涉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和组织基础,排除C项。

故选:Do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A.从材料中的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可以看出,应该是1940年以后,太原会战材料时间不符。

B.平型关大捷,也不是1940年。

C.徐州会战是1938年。

D.百团大战是1940年下半年,而且也符合材料中的北线之战的地区特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斗争特点,和百团大战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问题解答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时空观念,从时间上可以看出三年多,应该是1940年,从空间上看,北线之战

应该是华北地区。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江西省通过宣传、调查和预防实验,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1955年冬天,

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8年7月,江西省余江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

得了巨大成功。”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

成功,D项正确;

进入新时代,中国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对公共卫生的建设,而非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排除B项;

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版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表明国家的权

力来源于人民,是凸显国家权力来源的体现,c项正确;

材料中两项内容在“五四”宪法中都存在,不能说弥补了其不足,排除A项;

健全中国法律体系不是一部宪法所能完成的,排除B项;

依法治国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民主法制建设,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民主法制建设,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和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分别展示了古埃及和文艺复兴时期欧

洲的建筑艺术成就,因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说明这两项文化遗产共同的历史价值在于彰显出不

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D项正确;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建筑艺术成就,而且材料也没有比较埃及与非洲其他地区的成

就,不能得出代表了非洲欧洲文明的最高成就,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地区建筑艺术的发展,没有体现这些建筑艺术的融合,不能得出形成了包罗万象的近代

艺术之城,排除B项;

埃及金字塔和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属于历史文化遗产,而非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英格兰学者埃利奥特用本民族语言撰写书籍,强调君主智慧的重

要性,引起极大反响,说明该书的畅销使得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增强,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A项

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人文主义思想的转向,且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突出人的价值,排除B项;

据材料“书中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君主的智慧比权力更加有效”可知主张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与资

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无关,排除C项:

加强王权只是该学者的主张,不能说明“王权已摆脱教会的控制”,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潘趣酒会使用的巨型碗名叫潘趣碗,潘趣碗带有中国元

素,据此可知,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交流,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西欧的殖民扩张情况,材料仅涉及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

题干涉及时间是18世纪以来,此时中国是清朝,不涉及明朝,材料主要不是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而是

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排除B项;

材料不涉及启蒙思想对外传播的情况,排除C项。

15.【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下图为西方某学者统计的英国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

1660年至工业革命前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是逐渐增长,到工业革命爆发时达到顶峰;而工业革命后纺织

工人的平均日工资呈下降趋势。据此可知工业革命前后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趋势,主

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前是手工劳动,工业革命后是机器生产,由此可以判断此位学者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技术革命的成因”问题,A项正确;

题干主旨是“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与圈地运动无关,排除B项;

题干主旨是工业革命前后“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与“工人运动”无关,排除C项;

题干主旨是工业革命前后“不同年份纺织工人的平均日工资情况”,而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

题干无关,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巨量史料展现”“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

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结合所学可知是源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

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

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文化多样性与轻而易举的查阅到巨量史料以及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无必然因果关系,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

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C项;

材料只体现了史料的丰富和深度,不能体现史学理论的成就如何,排除D项。

17.【答案】【小题1]变化:由汉初的妥协隐忍策略转变为武帝时的开疆拓土策略。

原因:汉初休养生息奠定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

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充足的物质条件。

【小题2】策略:采取怀柔政策治理边疆。

评价:积极:采取怀柔政策是唐朝统驭边疆的手段,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边疆地区发展,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消极:该政策是建立在唐朝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唐后期随着国力的

衰落,边疆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分裂割据的隐患显现。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王朝治边政策、唐朝治边的策略。第一问要结合西汉王朝治边政策的特征来解答;

第二问要结合唐朝治边的策略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西汉王朝治边政策、唐朝治边的策略,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

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背景:国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中国自身的科技基础薄弱;党和政府认识

到发展科技的重要性。国际: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成就: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取得突

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小题2】目的:增强国力;为人民谋福祉。

因素: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党和政府的重视;能否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第一问要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的特征来解答;第二

问要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答案】根据材料“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