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一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高一下

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材料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心理的距离”。什么叫“心理的

距离”呢?比如说海上的雾,乘船的人在海上遇到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

乘客喧嚷,人们心焦气闷。但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

姑且聚精会神去欣赏,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这两种经验完全起于观点

的不同。在前一种经验中,海雾和你关系密切,距离过于接近,所以你不能用

“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

去看,使它和你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此时,你能用客观

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艺术是最切身的,是不能脱离情感的。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说,科学家也

和艺术家一样能保持“距离”,但两者的“超脱”是不相同的。科学是一种最

不切身的(就是说最重客观的)活动,艺术却是一种最切身的(也就是说最重

主观的)活动。之前我说过,观赏美的形象时需“失落自我”,何以现在又说

艺术是最“切身的”活动呢?这两句话不但不冲突,而且归根到底还只是一句

话,艺术不能脱离情感。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

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脱经验。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

的,所以观赏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产

生情感的共鸣,便无从欣赏。了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如果对于某

种事物完全没有经验,便不能完全了解它。反过来说,我们愈能拿自己的经验

来验证作品,也就愈能了解它,欣赏它。我们每读到好诗文时,就惊讶作者

“先得我心”,觉得非常快慰。希腊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但

丁描写地狱,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

惟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

和实用世界有距离。比如“吹皱一池春水”一句词所用的字都是人人所认识的,

“皱”和“春水”的景象也是人所常见的,不过把这六个字综合在一起却是冯

延巳的新创。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但从来没有一个真正

的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艺术尽管和实用世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

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

如果“距离”消失,欣赏者就由审美的态度回到实用的态度了。欣赏者对于

所欣赏事物的态度通常分为“旁观者”和“分享者”两类,“旁观者”置身局

外,“分享者”设身局中,分享者往往容易失去我和物中应有的距离。一个旁

观者看见演曹操的戏,看到曹操的那副老奸巨猾的样子,不觉义愤填膺,提起

刀就要走上台去砍那位扮演曹操的演员。一般演戏者,扮演到使观众忘其为戏

时,技艺已算到家了,但是观众在忘其为戏时便已失去美感的态度,像上文用

刀砍扮演曹操的演员是由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看戏到兴酣之际鼓

掌叫好,一方面虽是表示能欣赏,同时却也已离开欣赏的态度而回到实用的态

度。这都是“距离”的消失。

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

能脱离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

然是一种矛盾吗?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创

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保持“适当距

离”。“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

用的动机压倒审美感受,“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

(摘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心理的距离》)

材料二:

在近代文艺运动中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争执也颇为激烈。写实主义偏重模

仿自然,要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材料,用客观的方法表现出来,它最忌讳掺杂主

观的情感和想象。理想主义认为艺术和自然是相对的;它是人为的,创造的,

虽拿自然做材料,却要凭主观情感和想象加以选择配合;艺术要把自然加以理

想化,不能像照相那样呆板。我们既然明白“距离”的原则,那么这两派的争

执也就不难解决了。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要拿人的力量来弥补自然的缺陷,

栗替人生凿出一个避风息凉的处所。它和实际人生应该有一种“距离”。主观

的经验需经过客观化而成意象,才可表现为艺术。至于经验的选择也不免有意

地或无意地受情感和想象的支配。所以严格地说,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理想性,

都必是反对极端的写实主义的。极端的写实主义在理论上很难成立。写实者也

还是人而不是相机,既然是人就无法把情感和想象完全丢开。所以,写实主义

不免带有若干理想主义。一般写实派作者的弊病在于把“距离”摆得太近,甚

至完全失去“距离”。理想派的弊病则在于“距离”太过,纯任理想而藐视现

实,结果往往不是空疏,就是荒渺无稽,使人无法了解,所以不能引起兴趣,

打动情感。我之前说过,凡是艺术都要带有若干理想性,都是反对写实主义的,

这并非说现实世界的东西绝对不能拿来做艺术的材料。现实世界的事物虽然和

实用关联太密,“距离”太近,但是经过艺术家的剪裁,它也可以落到适宜的

"距离”上面。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聚精会神欣赏海雾带来的愉悦感,说明美感的态度是一种超出实用的

客观态度。

B.在美感体验达到忘其为我的境界时,艺术家便处于无情感参与的“失落自

我”的情形中。

C.读者要欣赏一部作品,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是必须建立在他对该作品了

解的基础之上的。

D.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虽然都取材于生活,但是在是否掺杂主观的情感和想

象上却针锋相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只要与我们生活经历相贴近,就能引起我们的

共鸣。

B.心理距离的远近极其重要,如果心理距离太近,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实

用性过强。

C.文章列举希腊雕刻家以凡人作为模型造神像的事例,意在证明艺术是不能

超脱经验的。

D.正因为极端的写实主义像相机那样呆板,所以他们创作的作品丢开了情感

和想象。

3.结合材料,下列现象最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观点的一项是()

A.有网友因憎恶反派施加于主角的种种恶行,跑到演员微博账号下谩骂演员

本人。

B.舞台剧演出时,编导在演员表演区和观众区之间划一道线,警告演员不得

越过。

C.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着面具,说话时还带着歌唱的声调,观众看得如痴

如醉。

D.在自己欢喜时,感觉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感觉风云花鸟

都在叹气凝愁。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西游记》中的人、事、景、物大多运用了“幻中求真”的手法,请运用材

料一中“不即不离”观点对此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品石做人

曾宪涛

小区是新小区,新上房的邻居们还都不熟悉,只能以貌取人。老孟皮黑,貌

丑,便都瞧他不起,甚至爱理不睬。

老孟是灵璧人,来彭城已三十多年。灵璧石天下闻名,被乾隆封为“天下第

一石”。老孟虽离开家乡,但对家乡的石头情有独钟,且很有研究,造诣很深,

被圈里人称为赏石专家。

彭城距灵璧很近,当地人都喜欢灵璧石,搬新居的邻居,不少人都想买块灵

璧石摆在家里,所谓时(石)来运转。当知道了老孟的能耐,便转变态度与他

套近乎,想请他帮忙买石。老孟也不计前嫌,来者不拒。

高老师跟老孟一个单元,从没嫌弃过他,态度一如既往,只是对石头不感兴

趣。倒是老孟主动找他,要聚他选块好石,说:“室无石不雅,居无石不安。”

还说了番品石做人的高论:灵生石无论深埋山中,还是尊坐厅堂,都镇定自若,

不卑不亢,豁达从容,宠辱不惊,这也是做人的境界。

高老师年轻,很容易被说动,双休日,两个人开车来到灵璧,老孟领着进了

一石农家,满院皆石。

“老主顾来了,有新采的好石吗?”老孟高喊。

石农看起来跟老孟很熟,忙过来引他们到一块满是泥土的石旁,指着说:

“才送来的,看像不像麟麟?”

高老师看半天也没看出麒麟,只轮廓像老虎狮子或什么怪兽。

老孟问价钱,石农道:“老主顾了,别人一万,给你五千,这是块五彩石,

稀有,品相质地都强,整好了能值几万。”

高老师不太情愿,心说一个四不像咋值这么多钱。老孟看出他的心思,对石

农说:“我们再看看,回头再谈。”

石农便去招呼别人了。待石农走后,老孟对高老师神秘她道:“这石头你横

过来看。”照老孟的指点,高老师果然看出一只凤,特别是老孟手指的凤头,

简直惟妙惟肖。老孟悄悄说:“他是没看出,不然,甭说五千,五万也不卖,

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你刚好又有个女儿,这只凤往厅里一摆,真是没得说

了。”

老孟叫来石农,讨价一番,又便宜了五百。高老师对老孟感激又佩服。

石头买回来,清洗打磨,做好底座,往客厅一摆,形神兼备,一只凤眼,栩

栩如生,谁见了都赞叹不已。

高老师有个初中时的同学自远方来,还带来个赏石高手朋友,是要去灵璧淘

石头的。高手一见凤石,先是惊叹,细细端详后问:“什么价买的?”高老师

说了价钱。高手摇头道:“不值,石头是动过手的。”指着凤头,“这是人工

做出来的。”

高老师一惊:“你看值多少?”

“动过手就不值钱了,权当工艺品吧,也就两三百。”

高老师脸色难看,半晌才说:“回头我问问老孟。”便说了老孟带他买石的

经过,高手说:“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他不具备,也不能怪他。”高老师想

起老孟也说过眼力的话,他帮好多人都买了石头,难道只自己这块看走眼了?

他提出去看看别人家的石头,朋友和高手都同意了。

先去了对门小成家,小成的石头花了三千元。高手看罢也说是动过手的。小

成顿时拉长了脸,一块儿又去看其他几家,没想到高手都说是动过手的。大家

就起了疑心,这就不能说是眼力问题了,怀疑老孟与石农有勾结。

事后高老师见老孟几次想问,因为有了猜疑,反倒不好意思了。想起他那些

品石做人的高论,感觉真是讽刺。

邻居们从此不再找老孟买石,又跟先前一样白眼对他。还说人是一面相,咋

就会信他呢?自认倒霉吧!

看来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识人更要眼力。

不知老孟知不知道这事,反正人不找他,他不解释。对别人的白眼,他似乎

也习惯了,仍和当初一样,泰然处之。

过没多久,小成带来一位外地客商,熟人介绍的,客商说公司修建花园,需

要采购一批奇石,只要石头好,愿出大价钱。小成把他带到家里,没想到客商

一眼看中了他的石头,愿出更高的价钱。小成当然答应,又带他来看高老师那

块凤石,客商竟出价一万。

高老师想,碰上冤大头了,心中有些不忍,暗捅小成:“我想原价让给他算

了,不亏就行。”小成摆手挤眼,事后说:“还有你这样的,愿打愿挨,玩石

头全在眼力,咱又没骗他。”

邻居们那些动过手的石头,竟全被客商以高出原价买走了。老孟还是帮他们

赚了钱,但大家依然总不肯原谅他,因为这不是他眼力的问题。

那以后,高老师一直感觉做了亏心事,对不起冤大头,见老孟就来气。老孟

却还跟原来一样,这天在门口遇见,硬塞给他一张报纸。

高老师进了家门才打开报纸,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京都奇石拍卖会,一块

酷似凤凰的灵璧石,竟拍出百万天价。他惊呆了,因为照片上的奇石咋看都是

他那块凤石,而拍主就是同学带来的那个赏石高手。

他打电话给同学,同学在电话里说:“老同学,你不也赚了吗?有赚就行,

想赚大钱,要有眼力呀!好啦,我叫朋友再给你些补偿。”

高老师冷冷道:“不必!”便挂断电话。他在心里感叹,栗看透这世界的人

和事,真不知该要有怎样的眼力。

再见到老孟,他就像啥都没发生过一样。

他又想起了老孟那些品石做人的话。

(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第2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老师因为从未嫌弃过老孟、对老孟一如既往的信任而受到老孟的认可。

老孟为了感谢高老师对他的知遇之恩,主动带他去灵璧买石。

B.老孟带着高老师去灵璧买石,老孟是石农的老主顾,他经常带着朋友去照

顾石农的生意,可以看出老孟是一个热心友善、扶危助困的人。

C.高老师和小区邻居们一样轻易就相信了赏石高手的话,除了反映出他没有

眼力外,也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在作祟。

D.赏石高手在看到高老师及其邻居家的石头后,说石头都“动过手”,这一

细节描写暗示了赏石高手身份存在问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品石”为线索组织材料、串联人物,情节集中,以短小的篇幅展

现了世间百态,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B.小说抑扬结合,富于变化,在老孟对高老师及邻居情感的变化中,展现了

老孟这一平凡人物的闪光点。

C.小说情节起伏,一波三折,从老孟被嫌弃到被套近乎,从老孟识石到高手

骗石,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语言朴实,贴近生活,在生活化的语言场景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形象,反映人间百态,耐人寻味。

8.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玩石头靠的就是眼力”,但含意有所不同,

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

9.小说以“品石做人”为标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人说本文的主人公

是高老师,有人说是老孟,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2。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

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

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日:“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陈轸日:“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日:“奈何?"陈轸日:“魏王使李从

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日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

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

言于廷日:’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

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日:“李从以车百乘使

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

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日:

“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

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属以

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

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

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

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日‘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

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魂策一》)

【注】①陈轸:善于辞令,先后在秦国和楚国做官。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

曾遭陈轸反对。②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

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

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臼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

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

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

谢项王”的“谢”不同。

B.“道称疾而毋行”中的“疾”是疾病,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

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的“疾”不同。

C.“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中的“封”是封赏,与《烛之武退

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相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

为其中第二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轸路过孙衍魏国时求见公,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问公孙衍为何没

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

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

齐、燕、赵、楚都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

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14.陈轸的儿子为了阻止陈轸接受魏王的任命,献上了怎样的计策?请简要概

括。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狱中对月'

宋琬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前残。

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2。

[注]①作者因被人诬告而被捕入京,系狱三年。此诗乃狱中所作。②长安:此

指清朝都城北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耿耿”写星星明亮,“丁丁”言时间推移,叠词的运用有音乐之

美。

B.颔联作者因忧愁得太久,泪水已经流尽;有时他还借酒浇愁,借望月思念

亲人。

C.颈联以栖乌绕树而飞感到冰霜之苦,含蓄表达了作者久被囚系难以归家之

痛。

D.诗人善于借眼前之景衬心中之情。例如“哀雁横天”句就是以哀景衬哀

情。

16.前人评此诗尾联“含蓄而自有深情”,请对此加以解说。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

又“,”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

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

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来信中对新法冠以“征利”罪名,王安石加

以反驳的两句是","=

六、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①的新技术、新应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新人们的认知。在这种背

景下,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前,旨在

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应用的《“机器人+”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已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其实,如若仔

细复盘我们的生活,机器人的身影已②。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很多看得见、摸

得着的机器人打过交道。餐厅里,有一“一呆萌.”一的送餐机器人,甚至

负责烹调美食的…:大厨」都可能是炒菜机器人;田野里,有像长了眼

睛一般的除草机器人,不但能准确分辨出草和农作物,还能精准地I除去杂草;

车间里,有整齐划一地挥舞着的机械臂,将一个个零部件组装成成品;医院里,

有可以完成精密手术操作的手术机器人……这些与生产生活③的行业,正是

“机器人+”栗深化应用的场景所在,因此,人们对将融入千行万业的机器人产

业所能创造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三个短句,注意表达的逻辑性,可以适当增删

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从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