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年级下册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

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R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R答案》标

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K答案U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K答案H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仅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第1〜25题,每题1分:第26〜

35题,每题2分,共45分)

1.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K答案1D

【详析】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

之,基因型不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身高相同,A正确;

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影响而变黄,B正确;

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ii,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ii,表现为O型血,

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

素决定的,D错误。

2.2019年9月30日,《柳叶刀•儿童和青少年卫生》发表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情

况,发现近3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指数逐渐下降,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内

环境产生的作用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不吃早餐,即使通过调节使血糖平衡得以维持,依旧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B.长期缺少蛋白质类食物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炎热夏天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

D.运动后饮用碳酸饮料,会导致血浆pH降低

R答案』D

K祥解H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

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r,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h

【详析】A、不吃早餐,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即使通过调节

使血糖保持平衡,但还是会对身体造成伤害,A正确;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

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炎热夏天,人体的散热难度加大,而人体剧烈运动时会大量产热,热量的散失主要是

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或排汗或汗液蒸发)和毛细血管的舒张来实现,因此可能会致机体体

温调节出现障碍,C正确;

D、由于机体内环境存在缓冲体系,能维持pH稳定,因此饮用碳酸饮料,不会导致血浆

pH降低,D错误。

故选D。

3.肾上腺素可以作为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下列叙述箱送的是()

A.肾上腺素可以由肾上腺分泌,也可以由神经元分泌

B.肾上腺素可以短距离扩散传递信息,也可以通过体液长距离运输发挥作用

C.肾上腺素的合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由不同细胞产生的肾上腺素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上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K答案1c

R祥解H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1)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

系统对激素分泌的控制,主要通过植物性神经控制着内分泌腺的活动。如下丘脑通过植物

性神经直接或间接控制各种腺体。(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

能。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

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以此来控制性状。

【详析】A、由于肾上腺素可以作为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所以可以由肾上腺分

泌,也可以由神经元分泌,A正确:

B、如果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则可以短距离扩散传递信息,如果作为激素可以通过体

液长距离运输发挥作用,B正确;

C、肾上腺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所以其合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调节生物代谢

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错误;

D、由于肾上腺素可以作为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所以由不同细胞产生的肾上腺素

在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上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C«

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有关这两个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都选用了结构简单、繁殖快的生物作为实验材料

B.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C.“R型菌+S型菌DNA会得到S型菌+R菌”,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D.若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只能在上清液检测到了放射性,沉淀物中不能检测

到放射性

K答案》D

"羊解》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

术,完成了对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更具说服力的实验,即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

验,其实验步骤是: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一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噬菌体侵

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析】A、都选用了结构简单、繁殖快的原核生物及病毒作为实验材料,A正确;

B、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

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也将

DNA和蛋白质分开,B正确;

C、“R型菌+S型菌DNA会得到S型菌+R菌”,其原理是基因重组,将S型的DNA与R

型DNA整合在一起,C正确;

D、若用35s标记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主要在上清液检测到了放射性,沉淀物中也可能会

检测到放射性,D错误。

故选D。

5.如图表示利用大肠杆菌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转移到台,

在含“NHcl

4a的培养液中.1继续培养,H

的培养沌中4

细胞分裂1次4细胞分裂1;欠“偿

生长若干代

提取DNA,|

提取DNA,提取DNA,

密度梯度离心密度梯度离心0a带

试管①J试管②试管③gb带

A.该实验运用了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

B.试管③中b带的DNA的两条链均含有l4N

C.比较试管①和②的结果可排除DNA以全保留的方式复制

14

D.可用05NH4)2NH4>(NH4)2sCM分别代替"NHd、"NH4cl进行该实验

K答案》B

K祥解H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分析实验的原理可知,由于l5N与l4N的原子量不

同,形成的DNA的相对质量不同,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N,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最

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含有W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

分布在试管上端;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MN,另一条链是"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

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若是DNA分子的复制是分散复制,不论复制几次,离

心后的条带只有一条,然后根据实验出现的条带推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

【详析】A、探究DNA复制方式的过程中,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一

作出假说一演绎推理t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且有l5N和14N标记DNA,也用到了同位素

标记法,A正确;

B、试管③中b带为中带,该处的DNA分子的两条链中一条链带有UN、一条链带有

15N,B错误;

C、比较试管①和②的结果,DNA分别为全重和全中,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子一代DNA

都是全中,所以不能证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但可以否定DNA复制为全保留复制,

C正确;

14

D、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标记的元素是N,故可用(I5NHG2NH4、(NH4)2s0$分

别代替FNHKI、"NH4cl进行该实验,D正确。

故选Bo

6.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存在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基因A基因B

<1'—>mRXA<1mRNA

④©③③®回

注:@叵]代表蛋白质分子

A.细胞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图中基因A的表达效率高于基因B

B.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的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C.人的mRNA,rRNA和t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的产物

D.②过程需rRNA和mRNA参与,不需要tRNA参与

K答案》D

K祥解H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甘酸作

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

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2、分析图示: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

【详析】A、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过程,可以从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从

图中可以看出基因A的转录和翻译水平都高于基因B,A正确;

B、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的①转录和②翻译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B正确;

C、RNA分为三种:mRNA、tRNA和rRNA,它们都是由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转录而

来的,C正确;

D、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

中,需要mRNA、tRNA和rRNA三种RNA的共同参与,D错误。

故选D。

7.利用一定浓度的乙基甲磺酸浸泡处理油菜种子。乙基甲磺酸能使鸟喋吟变成0-6-烷基鸟

噂吟,而与胸腺口密呢配对;乙基甲磺酸也能使胸腺嗒噬变成0-4-烷基胸腺口密喔,而与鸟喋

吟配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0-6-烷基鸟喋吟与胸腺喀咤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处理后的油菜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其细胞内一定会产生新型蛋白质

C.处理后的油菜种子的胚细胞中DNA碱基排列顺序会发生改变

D.用乙基甲磺酸处理萌发种子比处理成熟植株的诱变效果更好

R答案HB

R祥解1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喋吟(A)通过两个氢键与胸腺喀咤(T)配对,鸟喋吟(G)

通过三个氢键与胞啥咤(C)配对。

2、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析】A、0-6-烷基鸟噂吟与胸腺喀嚏配对,0-6-烷基鸟喋吟与胸腺喀咤之间通过氢键

连接,A正确;

B、由题干可知,处理后的油菜种子改变了碱基,同时也改变了碱基对的配对方式,可能

影响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但不一定会产生新的蛋白质,B错误;

C、处理后的油菜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其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显著变化,用乙基甲磺酸能使

G—C转换成A—T,也能使A—T转换成G—C,C正确;

D、用乙基甲磺酸处理萌发种子比处理成熟植株的诱变效果更好,萌发种子细胞分裂旺

盛,基因突变的概率更大,D正确。

故选B。

8.已知某条染色体上有基因X和无遗传效应的片段Y,现将某外来脱氧核甘酸序列Z插

入该DNA片段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Z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且插入位点在基因X中,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若Z为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且插入位点在基因X中,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若Z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且插入位点在片段Y中,则发生了基因突变

D.若Z为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且插入位点在片段Y中,则发生了基因重组

K答案1D

K祥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

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详析】A、若乙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且插入位点在基因X中,则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

误;

B、若乙为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且插入位点在基因X中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若Z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且插入位点在片段Y中,则不会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若Z为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且插入位点在片段Y中,则发生了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D。

9.小麦的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

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育出多种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下列

关于小麦穿梭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各地区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

B.穿梭育种使小麦的染色体发生了定向变异

C.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件

D.穿梭育种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基因多样性

R答案』B

K祥解H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

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由题干分析,穿梭育种是杂交育种,原理是

基因重组。

【详析】A、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

变异,会导致各地区小麦基因库存在差异,A正确;

B、穿梭育种是将一个地区的品种与国内国际其他地区的品种进行杂交,然后将小麦在两

个地区反复交替种植,然后进行选择和鉴定,最终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利用的育种原理是

基因重组,且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然后通过在两个地区间不断地反复交替穿梭种植、选择、鉴定,最终选

育出多种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可知,穿梭育种培育的新品种可适应两个地区的环境条

件,C正确;

D、穿梭育种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充分地利用了小麦的基因多样性,D正

确。

故选Bo

10.近年来由于滥用抗生素,某地区出现一种超强抗药细菌-“全抗性鲍氏不动杆菌”

(PDRAB菌)。PDRAB菌通过接触传染,会造成人体患严重的败血症与肺炎,死亡率很

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PDRAB菌细胞内的DNA分子无游离的磷酸基团

B.由于抗生素对细菌逐代进行选择,出现了抗药性极强的PDRAB菌

C.抗生素能治疗该菌引起感染的原因是该菌群中的个体均无抗药性

D.超强抗药细菌的出现警示世人应按需按量使用抗生素

K答案HC

R祥解》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PDRAB菌的抗药性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突变。

其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逐代进行选择的结果,随着使用的抗生素浓度的增大,选择

了抗药性强的细菌,淘汰了抗药性弱的细菌,即进化的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详析】A、PDRAB菌细胞内遗传物质是环状裸露的DNA分子,环状DNA分子无游离

的磷酸基团,A正确;

B、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逐代进行选择的结果,随着使用的抗生素浓度的增

大,选择了抗药性强的细菌,淘汰了抗药性弱的细菌,出现了抗药性极强的PDRAB菌,B

正确;

C、细菌群体中天然存在抗药性个体,但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其原因

在于菌群中抗药性个体数量极少,C错误;

D、长期大量使用某种抗生素会出现超强抗药细菌,因此应按需按量使用抗生素,不能滥

用抗生素,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也称为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

B.内环境成分含有氧气、尿素、神经递质、激素、血浆蛋白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机体内化学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K答案1D

K祥解H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

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析】A、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

境,A正确;

B、内环境成分含有氧气、尿素、神经递质、激素、血浆蛋白等,B正确;

C、组织液中的大部分液体可以渗入血浆,少部分可以渗入淋巴,两者相差较大,C正

确;

D、机体内化学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外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如乳酸与NaHCCh的反应

可以发生在血浆中,D错误。

故选D。

12.下图为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时间延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③.

①乎M②〃

A.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B.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C.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K答案》c

K祥解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

膜。

【详析】A、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

奋性神经递质,A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

传递顺序是①一②一③一②,B错误;

C、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所以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外,C正确;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被灭活或回收,不进入突触后膜,D

错误。

故选Co

13.一些人中暑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大量出汗、头疼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

B.体温升高时,人体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大血流量,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C.为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给中暑者应及时补充大量水分

D.大量出汗时,下丘脑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K答案2c

K祥解11、炎热环境一皮肤温觉感受器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一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

张、汗腺分泌增加)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一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一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多一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一尿量减少。

【详析】A、体温恒定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过程,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的

体液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抗利尿激素参与的

体液调节,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参与体温恒定和水盐平衡的调节,A正确;

B、体温升高时,人体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大血流量,汗腺分泌汗液增多,以降低体温,

保持体温相对稳定,B正确;

C、中暑者会丢失水和无机盐,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维持血

浆渗透压平衡,在给中暑者补充水分的同时,也应适当补充无机盐,C错误;

D、大量出汗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到渗透压变

化,通过传入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D正确。

故选C。

14.下图表示人体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含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含细胞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成熟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指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K答案1B

R祥解X据图分析,细胞①是T细胞,细胞②是B细胞,细胞③是记忆B细胞,细胞④

是浆细胞。

【详析】A、根据图中分泌的抗体可知,过敏反应参与的是体液免疫,不含细胞免疫过

程,A正确;

B、细胞①是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②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错误;

C、细胞③和细胞④分别是B细胞分化出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C正确;

D、由图可知,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导致过敏症状,则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

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D正确。

故选B。

15.某研究小组对火灾后的林地进行研究以后制定了植被恢复方案。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

群落相关的原理有()

①群落垂直结构②群落水平结构③群落的初生演替④群落的次生演替

A.①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④

K答案』D

R祥解』1、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

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

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2、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

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

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析】群落的结构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火灾后的林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属于次生演

替,所以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群落相关的原理有①群落的垂直结构、②群落水平结构和④

群落的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D。

16.土壤内含有松散的颗粒,有利于微生物和小动物的生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土壤中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利用

C.利用土壤小动物的避光趋湿怕高温,可采用带灯罩的冷光源灯制作诱虫器来进行收集

D.为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选用样方法并随机取样

R答案』AB

R祥解』土壤中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绿色植物利用,但其分解释放的能量

不能供给绿色植物利用;利用土壤小动物的避光趋湿怕高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制作

诱虫器来进行收集:在进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

集、调查。

【详析】A、土壤中既有分解者,也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有利

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

B、土壤中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供绿色植物利用,但其分解释放的能量除了

满足自身生命活动需要,其余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绿色植物无法利用这部分能量,B

正确;

C、利用土壤小动物的避光趋湿怕高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制作诱虫器来进行收集,C

错误;

D、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进行调查,在进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D错误.

故选AB。

17.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

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

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B.大多数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草方格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K答案HD

K祥解》根据题意,草方格可用于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治理沙漠化,有利于土壤的形成

和植物的生长。

【详析】A、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

丰富度的增加,A正确;

B、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其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有利

于土壤结构的改善,B正确;

C、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演替方向,C

正确;

D、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由此可知,草方

格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D错误。

故选D。

18.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一时间的食物网,图2表示图1中某条食物链中各生物

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

A.图1中全部种群可形成7条食物链

B.图1中鹰种群数量的K值是可能发生改变的

C.图1中的蛇和鹰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D.图2中的甲、乙、丙、丁可能分别对应图1中的蛇、鼠、鹰、草

K答案』A

K祥解》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环境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环境条件不发生改变

时,能够达到的最大种群数量,用K值来表示。

【详析】A、图1中全部种群可形成6条食物链,A错误;

B、图1中鹰种群数量的K值是可能发生改变的,受空间和资源影响,B正确;

C、图1中的蛇和鹰之间存在竞争(鹰和蛇都捕食鼠)和捕食关系(鹰捕食蛇),C正确;

D、图2中的甲、乙、丙、丁有毒物质的含量大小为甲>丙>乙〉丁,营养级越高,有毒

物质含量越高(生物富集现象),因此甲、乙、丙、丁可能分别对应图1中的蛇、鼠、鹰、

草,D正确。

故选A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在某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K答案UB

【详析】富营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

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的反复性,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信息传递并不都

是双向的,比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羊不传信息给草,这是单向的,

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B正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0%〜20%,而不是各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0%〜20%,C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

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错误。

2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农田中的跳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结构

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但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若计数室存在死亡酹母菌则会使计数偏大

K答案》B

K祥解2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

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组成);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详析】A、农田中的跳螭和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

群密度,A正确:

B、乔木包括很多物种,不属于种群,因此高大的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空

间特征,B错误;

C、放开三孩政策可调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由于生男生女的概率基本一样,故一般不

会影响性别比例,C正确;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无法区别是活菌还是死菌,故若计数室存在死亡酵母菌

则会使计数偏大,D正确。

故选B。

21.在生命科学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

术有助于实验的进展,下列科学发现与研究方法不符合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是()

A.拜尔通过设置对照实验发现,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

B.林德曼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赛达伯格湖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C.斯塔林和贝利斯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调节

D.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同位素标记法,发现了DNA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R答案』D

K祥解H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他科学家利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

了DNA半保留复制的机理。

【详析】A、拜尔通过设置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

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A正确;

B、林德曼以赛达伯格湖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发现了能量单向流动、逐级

递减的特点,B正确;

C、斯他林和贝利斯运用假说一演绎法,排除了神经系统的影响,证明了胰液的分泌受小

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调节,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在多位科学家提供的信息和材料基础之上,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

型,并提出了DNA的半保留复制的假说,由其他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证明了DNA

的半保留复制,D错误。

故选D。

22.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I、H为无遗

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I

abc

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B.I、n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间期进行DNA复制

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不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K答案HA

K祥解H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

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

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

叉互换)

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

改变

4、在自然界中,不仅存在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

对性状的影响等。

【详析】A、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是指基因突变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基因a、b、c均

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A错误;

B、I、II为非基因片段,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B

正确;

C、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是由于间期进行DNA的复制,C正确;

D、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b、c为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正确。

故选Ao

23.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I、II、川、IV表示直

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主要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A.I是肺,可进行气体交换和散热

B.II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器官,IV是散热的主要器官

C.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对②的作用加强

D.葡萄糖只能从内环境进入细胞,而不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

K答案HD

"羊解》分析题图可知,题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中I

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I是肺,n表示

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表示小肠,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in表示肾脏,②表示

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IV为皮肤,可将体内物质排出体外。

【详析】A、I能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

I是肺;肺可进行气体交换和散热,A正确;

B、H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表示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器官,IV将物质排出

体外,表示皮肤,是散热的主要器官,B正确;

C、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对②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

作用加强,导致尿量减少,C正确;

D、当血糖浓度下降时,由肝糖原分解成的葡萄糖可从肝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浆,即葡萄糖

也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D错误。

故选D。

24.如图甲、乙、丙三个精原细胞,其中甲为正常细胞,乙、丙细胞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丙细胞中染色体1的部分片段转移到染色体3上,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自由组合产生2种基因型的配子

B.乙经减数分裂产生的正常配子与异常配子的比例为1:1

C.丙中发生的变异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乙和丙的变异类型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K答案』C

K祥解11分析图示:与甲正常细胞相比,乙中多了一条含a的染色体,说明在减数第二次

分裂后期,含a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与甲正常细胞相比,丙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发生了片段的交换,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

【详析】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甲只是一

个细胞,正常减数分裂,不考虑其他变异,最终产生2种基因型的配子,即RA、ra或

Ra、rA,A正确;

B、乙细胞中多了一条含a的染色体,不考虑其他变异,经减数分裂形成2种配子,即

RAa、ra或Raa、rA或RA、raa或Ra、rAa,不论哪一种配子组合,都是一种配子正常,

一种配子不正常,B正确;

C、丙中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中均可能发生,C

错误:

D、乙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都属于染色体变异,在光学

显微镜下能观察到,D正确。

故选C。

25.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鼠,第二次捕获45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

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

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

A.120只/公顷B.135只/公顷

C.150只/公顷D.180只/公顷

R答案』B

K祥解』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

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

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析】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

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50-

5=45只,第二次捕获45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

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50-5)/X=15/45,解得X=135,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

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135只/公顷,B正确。

故选B。

26.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幼小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实验处理观察指标

甲组切除甲状腺

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

乙组切除甲状腺+注射甲状腺激素

丙组只进行相关手术不切除甲状腺

A.实验组乙中甲状腺激素除注射外,也能通过饲喂补充

B.该实验用蝌蚪作为实验材料比用小鼠观察指标更明显

C.若甲组停止发育,丙组正常发育,则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D.若测定甲、丙两组动物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则甲组高于丙组

R答案HC

R祥解》甲组和乙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有甲状腺激素,实验结果的差异体现的是甲状腺激素

的作用。甲组和丙组的自变量为是否有甲状腺,实验结果的差异体现的是甲状腺的作用。

【详析】A、甲状腺激素为含碘的氨基酸类,给机体补充甲状腺激素时除注射外,也能饲

喂,A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蝌蚪为变态发育,所以该实验用蝌蚪作为实验材

料比用小鼠观察指标更明显,B正确;

C、若甲组停止发育,丙组正常发育,则说明甲状腺的存在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不能

直接得出甲状腺激素的作用,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甲组切除了甲状腺,其甲状腺激素低于

乙组和丙组,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所以甲组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乙、丙

组,D正确。

故选C。

27.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是“S”型

B.b时刻相比a时刻,种内斗争更加激烈

C.从a到b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加与天敌增加等因素有关

D.应在b时刻进行养鱼捕捞,捕捞后维持在a时刻的数量,可获得一年内最大捕捞量

K答案』D

R祥解11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

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

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殖就会停止。

分析图像,a为K/2,b为K。捕捞鱼类一般是在K/2之后捕捞,捕捞后处于K/2。

【详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0,所以该种

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是“S”型,A正确;

B、b时刻种群数量多于a时刻,所以b时刻较a时刻种内斗争更加激烈,B正确;

C、从a到b时间段内,由于该种群数量增加,导致其天敌数量也增加,而天敌数量增加

会导致该种群的死亡率增加,C正确;

D、要想获得一年内最大捕捞量,应在略大于a时刻对应的数量进行捕捞,D错误。

故选D。

28.人类Klmefelter综合征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Y,Turner综合征患者的性染色体组

成为XO(只有一条X染色体)。下列有关这两种遗传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Klmefelter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比Turner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多2条染色体

B.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精子与异常的卵细胞结合可能会产生这两种遗传病

C.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精子与正常的卵细胞结合可能会产生这两种遗传病

D.导致异常配子产生的减数分裂所处时期一定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K答案1D

K祥解11由题意可知,Klmefelter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为三条,Turner综合征患者的性染

色体为一条。

【详析】A、由题意可知,Klmefelter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为三条,Turner综合征患者的

性染色体为一条,即Klmefelter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比Turner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多

2条染色体,A正确;

B、染色体数目正常的精子与异常的卵细胞结合可能会产生这两种遗传病,如Y与XX结

合产生XXY,X(精子)与O(卵细胞)结合产生XO,B正确;

C、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精子与正常的卵细胞结合可能会产生这两种遗传病,如XY与X结

合产生XXY,O(精子)与X(卵细胞)结合产生XO,C正确;

D、导致异常配子产生的减数分裂所处时期不一定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减数第二次分裂

后期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导致XX的产生,D错误。

故选D。

29.某兴趣小组探究6-BA与2,4-D诱导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组合,下列说法错误的

A.本实验可以作为预实验,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清水组对照

B.银杏插条的枝龄和芽的数量要相同,才能确保对激素的敏感性和内源激素量基本一致

C.实验结果显示,O.5mg/L的6-BA和O.8mg/L的2,4-D的生根数最大

D.对银杏插条剪切时应把形态学上端剪成斜面,形态学下端剪成平口

K答案HD

K祥解』探究6-BA与2,4-D诱导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组合实验,自变量是6-BA与

2,4-D的浓度,因变量是根的数量,无关变量是芽的数量、插条的年龄、溶液处理的时间

等。

【详析】A、本实验中每组6-BA的浓度相差0.5mg/L,每组2,4-D的浓度相差

0.4mg/L,还具有空白对照组,因此可以作为预实验,在正式实验中不需要清水作为对照,

A正确;

B、银杏插条的枝龄和芽的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因此插条枝龄和芽的数量相同,才能确保

对激素的敏感性和内源激素量基本一致,保证单一变量是设置的激素浓度,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O.5mg/L的6-BA和O.8mg/L的2,4-D的生根数最大,C正确;

D、对银杏插条剪切时应把形态学上端剪成平口,形态学下端剪成斜面,可以增大吸收面

积,有利于根部吸收水分,促进托插成活,D错误。

故选D。

30.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有关

说法错误的是()

发挥免疫作发挥免疫作

用消灭抗原用消灭抗原

A.参与②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B.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E、F、G

C.器官移植中发生排斥反应,该过程中起免疫效应的是D细胞

D.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K答案》B

R祥解》1、抗体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

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

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

异体器官等。

【详析】A、②过程表示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引起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参与呈递

过程的细胞除了T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A正确;

B、分析图示,结合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

B细胞,D是效应T细胞,E是记忆T细胞,F是记忆B细胞,G是浆细胞(效应B细

胞),其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E、F,B错误;

C、器官移植中发生排斥反应,该过程中起免疫效应的是D细胞(效应T细胞),C正确;

D、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是抗原,D正确。

故选B。

31.随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利用小鼠进行的研究显示,Hert神经元在

睡眠中起着关键作用。Hert神经元兴奋时,能使小鼠发生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并维持

觉醒状态。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e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表达量下

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ert神经元的树突可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B.Hert神经元发生Na+内流时,不利于从觉醒向睡眠状态转化

C.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的Hert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D.增强He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

K答案Dc

K祥解》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析】A、Hert神经元的树突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A正确;

B、由题意可知,Hert神经元兴奋时,能使小鼠发生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Na+内流使神

经元兴奋,不利于从觉醒向睡眠状态转化,B正确;

C、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e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表达量下降,细胞

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C错误;

D、年老小鼠He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

延长,增强Hert神经元的KCNQ2/3的基因表达,KCNQ2/3(钾离子通道)增加,可治疗

睡眠障碍,D正确。

故选Co

32.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的CO2缺了一个来源,A、B、C相互作用而构成生物群落

B.碳元素主要以CO?形式进入A,B能加快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流动

C.BHB2、B3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或粪便的形式被C分解利用

D.适当增加A、B、C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K答案Uc

K祥解》从生态系统模型上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其中9、B2、B3分别为初

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碳元素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

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详析】A、图中生产者自身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等燃烧均可释放C02,故图中的CO2缺了

一个来源;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A、B、C相互作用而构成生物群落,

A正确:

B、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以CO2的形式进入A生产者中,B消费者

能促进物质循环,因而可加快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B正确;

C、BHB2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或下一营养级的粪便的形式被C分解者分

解利用,而B3是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的形式被C分解利

用,不能通过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C错误;

D、适当增加A、B、C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自我调节能

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Co

33.美国科学家通过调整普通碱基G、C、A、T的分子结构,创建出四种新碱基S、B、

P、Z。其中S和B配对,P和Z配对,连接它们之间的氢键都是三个。随后,他们将合成

碱基与天然碱基结合,得到了由8种碱基组成的DNA.实验证明,该DNA与天然DNA拥

有相同属性,也可转录成RNA,但不能复制。下列关于合成的含8种碱基DNA的叙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