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名校试卷PAGEPAGE1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例如,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材料二: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满希望,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合素质”的适用性。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材料三: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代进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追求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元、清等少数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表现了科举制度的适应性。B.科举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报考的开放性等,持续加强了其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C.科举功名具有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D.汉魏时期形成并长期沿用的察举制,由州郡长官等考察士人“德行”,“以德取人”不看才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将科举的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使科举考试机构完全脱离官员铨选机构,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B.明清的功名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且制度化,体现出科举功名体系内在的必然逻辑和明显的合理性。C.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D.历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但凭进献颂、赋而获得授官,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建设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B.材料二重点阐述了科举功名的内涵,同时通过列举事例分析了科举功名的功能日趋完备和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C.材料三认为科举制度的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变,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在选举内容等方面有质的变化。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说科举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材料三进而阐述其功能和影响,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的特点。5.孙中山认为:“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的考试(科举)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则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简要说明孙中山和李光耀评价科举制度的出发点的不同。〖答案〗1.A2.B3.C4.①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注重全面性。②不断改进完善,追求规范化。③追求公平取士。④具有惊人适应性。5.①孙中山主要是从科举制度维护政权统治的有效性,科举制度突破察举制局限,具有极大公平性等角度,来赞扬中国科举制度的优越性。②李光耀主要从科举取士的考查内容出发,批评中国科举制度重文轻理的局限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有男性公民”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C.“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并没有说“所有”。D.“不看才学”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可知,应是以“德行”为主,不是不看才学。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唐代……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可知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的规范化才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C.“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可知,科举制至今仍有重要意义。D.“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可知,这里体现的恰恰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丰富性。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要点,评价文中的内容的能力。A.“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可知,文章重点论述的是科举制度的特点。B.“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说法有误,材料二并没有使用举例论证。D.“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说法有误。材料一重点说“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材料二重点是“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材料三重点阐述“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三则材料并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而是并列结构。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可知,科举制度具有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注重全面性的特点。根据原文“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可知,科举制度具有不断改进完善,追求规范化的特点。根据原文“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可知,科举制度具有追求公平取士的特点。根据原文“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可知,科举制度具有惊人适应性的特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原文“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可知,孙中山主要是从科举制度维护政权统治的有效性,科举制度突破察举制度的局限性,具有极大的公平性等角度,来赞扬中国科举制度的。而李光耀则是从“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方面来批评中国科举制度。根据原文“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可知,科举取士的内容基本都与文学、政治等有关,此外还涉及武术等,但基本没有对数理化等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考查。而这也正是“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李光耀是从科举制的考查内容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评论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镖头杨三聂鑫森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亲?”“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大米。”“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予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慢!”杨三大喊一声。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残阳如血。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B.“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D.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7.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自信的性格。B.“阳光灿烂。远处,青山如黛。”以比喻的修辞描写“阳光”“青山”,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C.“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D.“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8.“伏笔”是小说重要的技巧之一。本篇小说中,杨三“失镖”,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9.聂鑫森的小说通过描写凡人琐事来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劫镖和镖局归了朱启人等情节埋下伏笔。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为后文沙风里带头劫镖埋下伏笔。9.①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但最后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②通过沙风里赠给镖头杨三的七言绝句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③作者通过叙述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镖头杨三以及沙风里这样具有侠肝义胆的平凡人物,表达了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平凡人物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中“反衬”分析错误。文中的沙风里是一个具有民族大义的侠义之士。根据结尾的〖提示〗,可知镖头杨三最终放弃护镖,救民于水火,他也是一个侠义之士。所以应该是正衬。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D.“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分析错误。这一段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故事的悲壮,而不是悲凉。同时,小说的结局并不是悲剧,“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于文无据。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处,文章第三段“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为后文遭遇沙风里一彪人马打劫、杨三弃镖而赔掉镖局作了铺垫,埋下伏笔。第二处,文章第十一段“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此处是沙风里和杨三的对话,年景不好,百姓无法生存,铤而走险就变得顺理成章。此处对话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第三处,文章第二十段“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账房谨慎劝诫,但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但到第三十段“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可见,账房先生和杨三关于沙风里的对话,为后文劫镖的人事沙风里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不。不是不敢,是不能”可见,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根据“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可知,杨三为了救民于水火,最终还是放弃了镖物,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侠肝义胆和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沙风里临走留下的七绝“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可知,沙风里关怀百姓生计;根据“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可知,沙风里也是一个侠肝义胆的人物,他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小说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以及沙风里夺镖的平凡小事,塑造了镖师杨三和教书匠沙风里这样平凡的小人物,表达了他们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而作者通过对这些平凡人物行为的肯定赞赏,表达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创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曰:“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B.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D.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卫士仆地”的“仆”指倒下,与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意思相同。B.西向,即面向西。《鸿门宴》中有“项王项伯东向坐”,即坐西向东,是最尊的座次。C.“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D.“刑人如恐不胜”与“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刑”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的谋臣张良找到樊哙,将范增命项庄以舞剑作为幌子,意欲杀死刘邦的危急情况告诉樊哙,樊哙听后拿起武器闯进宴会。B.项王见到樊哙后,称其“壮士”,让他坐下后,又赐给酒肉,不久沛公如厕,趁机把樊哙喊出去,最终安全返回军营。C.张良以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而去向项王道歉,项王接受了礼物,没有派兵去追刘邦。D.与项羽形成了鲜明对比,亚父范增头脑清醒,将张良献上玉斗敲碎,并预言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道芷阳间行。14.樊哙强闯军营之后,是如何一步步使得项王最终“未有以应”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A11.D12.B13.(1)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2)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取道芷阳,秘密地走(从小路走)。14.①强闯军营后,面对赐酒、赐生彘肩等,樊哙表现出了忠勇豪爽,让项王另眼相看。②樊哙将有关秦王、怀王与诸将盟约的事,陈述得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让项羽处于理亏之地。③“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把项羽抬高到天子的地位,符合了项羽居功自傲的心理。因此项王没有话回答。〖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刘邦离去后,走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军中”做“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臣良”作兼语,既作“使”的宾语,又兼作“白璧一双”的主语,全句表意完整,句中不应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意思相同”错。刑:名词或用作动词,惩罚;通“型”,名词或用作动词,做榜样。句意: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让他坐下后,又赐给酒肉”错,原文是先赐给酒肉,再赐坐。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特意;“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2)“置”,留下;“道”,取道;“间行”,从小路走。【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根据“瞋目视项王”“立而饮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可知,强闯军营后,面对赐酒、赐生彘肩等,樊哙表现出了忠勇豪爽,让项王另眼相看。根据“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可知,樊哙将有关秦王暴政、怀王与诸将盟约的事,陈述得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让项羽处于理亏之地。根据“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可知,把项羽抬高到天子的地位,符合了项羽居功自傲的心理。因此项王没有话回答。参考译文: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樊哙说:“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刘邦离去后,走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诗题,以叙事为主,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C.颈联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美景。诗人将水中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D.尾联笔锋突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抒情,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想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16.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认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理由。〖答案〗15.D16.可以删。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之意。所以可以删去“送别”二字。不能删。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所以不能删除。〖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了想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错。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而不是“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中的“送别”二字可不可以删去,不设统一〖答案〗。如果回答可以删,可以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中主要描写出蜀时沿途景色,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并无送别朋友之意。如果回答不能删,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亲山、亲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充盈天地熠熠生辉。游子的李白,形式上离开了故乡山水,实质上纵然走到天涯海角,心里永远装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诗人不说自己,反过来从故乡的水说起,“我”离家越远,故乡的水对“我”依依不舍,送“我”到万里之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常见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乡山水送别诗人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曲折含蓄,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的确是送别诗中的佳作。所以不能册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南朝宋武帝刘裕当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3)韩愈《师说》中以圣与愚相比较来启示后学,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重要原因。〖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3)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四大家族”是指《红楼梦》中以贾家(①)(②)二府为代表,由“(③)”四家为主组成的一个封建利益集团。他们按照门当户对的观念,通过长期联姻等方式,形成家族式垄断,______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源,最终达到“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共生模式。金陵“四大家族”内部包括姻亲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金陵“四大家族”外部存在荣辱与共,______的密切关系。“四大家族”的姻亲关系,使得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注定沦为悲剧,而“金玉良缘”则成为利益权衡的必然;“四大家族”的经济关系,使得他们为维持腐朽生活而加剧对底层劳动者的剥削;“四大家族”的政治关系,激化了他们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四大家族”作为明暗线贯穿《红楼梦》始终,有三:一是通过介绍人物之间______的复杂关系,为刻画人物性格及昭示其命运起伏增添了现实合理性;二是通过对“四大家族”的铺陈和渲染,______故事发生的大背景,推动情节的起承转合;三是明写贾府从“钟鸣鼎食”到“树倒猢狲散”,。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攫取唇亡齿寒盘根错节营造B.攫取唇腐齿落根结盘据营造C.获取唇亡齿寒根结盘据建造D.获取唇腐齿落盘根错节建造19.下列在文中波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以点带面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B.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点面结合地描绘出封建社会末期贵族的没落衰亡。C.暗述“四大家族”整体的由盛转衰,点面结合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D.暗述整体由盛转衰的“四大家族”,以点带面地描绘出没落衰亡的封建社会末期贵族。20.结合你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答案〗18.A19.A20.①荣(荣国府)②宁(宁国府)③贾史王薛〖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攫取:掠夺,贬义词。获取:获得,取得。语境指四大家族对经济利益的掠夺占有,带有贬义,应填“攫取”。唇亡齿寒: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唇腐齿落: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语境指关系密切,应填“唇亡齿寒”。盘根错节:比喻事物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处理。根结盘据:形容基础牢固,势力强大。语境指关系复杂,应填“盘根错节”。营造:①经营建造。②经营制造。建造:打造一些楼房等建筑,制造依照规划而建,造成规划的实施。语境指经营关系,应填“营造”。故选A。【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照应前句“明写”,应先说“暗述”,“点”指的是“贾府”,“面”指的是“四大家族”,前文明写的是“点”,下面应衔接暗述的“面”,排除BD;贾府是“四大家族”的代表,“以点带面”更准确,描绘出的应该是封建社会的“没落衰亡”,排除C。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金陵四大家族指《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家亡血史)四大家族。以贾家荣国府、宁国府为代表,四家同为金陵的显贵,有权有势,透过长期的权宜婚姻,关系密切。如贾母娘家为史府;王夫人与王熙凤嫁入贾府;王夫人胞妹王氏嫁入薛家;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等等。书中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正因如此,才有“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椰子油是一种从成熟椰子肉中提取的食用油,其饱和脂肪酸含量比猪油和牛油等都要高,多食对心脑血管健康很不利。椰子油曾一度被吹捧为“超级食物”,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人声称,食用椰子油可以减肥,理由是__①__,而中链脂肪酸能够增加饱腹感,从而让人减少食物摄入量,而且其进入肝脏后可被快速氧化分解,所以不会导致体内脂肪积累,因此有减肥功效。其实,椰子油中还有大约一半成分是短链脂肪酸,因此,__②__。椰子油受到一些人吹捧的另一个原因是“抗失智”。其实,所谓椰子油可治疗失智症的关键也是中链脂肪酸。失智患者的脑细胞已经无法通过代谢葡萄糖来获取能量,但椰子油所含的中链脂肪酸可以转换成酮体,因此可能使脑细胞维持功能。不过,虽然椰子油中含有中链脂肪酸,但同样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为求减重和治疗失智症__③__,只怕会得不偿失。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用一句话对文段进行压缩,要求使用转折关系的句子,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21.①椰子油含有大量中链脂肪酸②它对减肥并没有太大作用③而大量摄入椰子油22.虽然椰子油含有大量中链脂肪酸,对减肥与“抗失智”有一定功效,但多食椰子油对心脑血管健康很不利。〖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依据“有人声称,食用椰子油可以减肥的理由”和“中链脂肪酸能够增加饱腹感”可知,理由来自椰子油中含有中链脂肪酸,所以可填:椰子油含有大量中链脂肪酸。②处属于“其实,椰子油中还有大约一半成分是短链脂肪酸”的结论,椰子油大约一半成分是短链脂肪酸,所以其对减肥的作用不大,因此可填:它对减肥并没有太大作用。③处依据“为求减重和治疗失智症”可知,这里强调做法;再结合“只怕会得不偿失”可知,这里应填“而大量摄入椰子油”一类的句子。【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多食对心脑血管健康很不利”,第二段的意思是“椰子油有减肥功效,但是作用不大”,第三段的意思是“椰子油有一定的‘抗失智’作用,但多食得不偿失”。题目要求“使用转折关系的句子”,考生可采用“虽然……但是……”进行表述。三段内容既讲了椰子油的功效,又讲了椰子油的危害,根据“椰子油曾一度被吹捧为‘超级食物’,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可知文段侧重将其危害,所以应将危害放在但是之后,如“虽然椰子油含有大量中链脂肪酸,对减肥与“抗失智”有一定功效,但多食椰子油对心脑血管健康很不利”。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例如,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材料二: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满希望,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合素质”的适用性。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材料三: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代进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追求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元、清等少数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表现了科举制度的适应性。B.科举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报考的开放性等,持续加强了其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C.科举功名具有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D.汉魏时期形成并长期沿用的察举制,由州郡长官等考察士人“德行”,“以德取人”不看才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将科举的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使科举考试机构完全脱离官员铨选机构,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B.明清的功名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且制度化,体现出科举功名体系内在的必然逻辑和明显的合理性。C.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D.历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但凭进献颂、赋而获得授官,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建设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B.材料二重点阐述了科举功名的内涵,同时通过列举事例分析了科举功名的功能日趋完备和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C.材料三认为科举制度的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变,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在选举内容等方面有质的变化。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说科举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材料三进而阐述其功能和影响,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的特点。5.孙中山认为:“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的考试(科举)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则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简要说明孙中山和李光耀评价科举制度的出发点的不同。〖答案〗1.A2.B3.C4.①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注重全面性。②不断改进完善,追求规范化。③追求公平取士。④具有惊人适应性。5.①孙中山主要是从科举制度维护政权统治的有效性,科举制度突破察举制局限,具有极大公平性等角度,来赞扬中国科举制度的优越性。②李光耀主要从科举取士的考查内容出发,批评中国科举制度重文轻理的局限性。〖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所有男性公民”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C.“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并没有说“所有”。D.“不看才学”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可知,应是以“德行”为主,不是不看才学。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唐代……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可知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的规范化才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C.“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可知,科举制至今仍有重要意义。D.“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可知,这里体现的恰恰是唐代科举制度的丰富性。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要点,评价文中的内容的能力。A.“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可知,文章重点论述的是科举制度的特点。B.“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说法有误,材料二并没有使用举例论证。D.“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说法有误。材料一重点说“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材料二重点是“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材料三重点阐述“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三则材料并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而是并列结构。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可知,科举制度具有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注重全面性的特点。根据原文“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可知,科举制度具有不断改进完善,追求规范化的特点。根据原文“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可知,科举制度具有追求公平取士的特点。根据原文“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可知,科举制度具有惊人适应性的特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原文“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可知,孙中山主要是从科举制度维护政权统治的有效性,科举制度突破察举制度的局限性,具有极大的公平性等角度,来赞扬中国科举制度的。而李光耀则是从“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方面来批评中国科举制度。根据原文“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可知,科举取士的内容基本都与文学、政治等有关,此外还涉及武术等,但基本没有对数理化等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考查。而这也正是“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李光耀是从科举制的考查内容这一出发点来进行评论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镖头杨三聂鑫森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亲?”“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大米。”“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予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慢!”杨三大喊一声。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残阳如血。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B.“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D.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7.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自信的性格。B.“阳光灿烂。远处,青山如黛。”以比喻的修辞描写“阳光”“青山”,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C.“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D.“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8.“伏笔”是小说重要的技巧之一。本篇小说中,杨三“失镖”,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三处加以分析。9.聂鑫森的小说通过描写凡人琐事来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D8.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劫镖和镖局归了朱启人等情节埋下伏笔。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为后文沙风里带头劫镖埋下伏笔。9.①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但最后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②通过沙风里赠给镖头杨三的七言绝句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③作者通过叙述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生活小事,塑造了镖头杨三以及沙风里这样具有侠肝义胆的平凡人物,表达了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通过平凡人物的行为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中“反衬”分析错误。文中的沙风里是一个具有民族大义的侠义之士。根据结尾的〖提示〗,可知镖头杨三最终放弃护镖,救民于水火,他也是一个侠义之士。所以应该是正衬。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D.“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分析错误。这一段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故事的悲壮,而不是悲凉。同时,小说的结局并不是悲剧,“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于文无据。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处,文章第三段“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为后文遭遇沙风里一彪人马打劫、杨三弃镖而赔掉镖局作了铺垫,埋下伏笔。第二处,文章第十一段“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此处是沙风里和杨三的对话,年景不好,百姓无法生存,铤而走险就变得顺理成章。此处对话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第三处,文章第二十段“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账房谨慎劝诫,但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但到第三十段“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可见,账房先生和杨三关于沙风里的对话,为后文劫镖的人事沙风里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不。不是不敢,是不能”可见,杨三一生看重自己的声誉,遵守镖局的规矩;根据“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可知,杨三为了救民于水火,最终还是放弃了镖物,在镖头声誉和百姓活命之间做出了抉择,为了解救百姓,献粮于民,体现了他的侠肝义胆和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沙风里临走留下的七绝“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枰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以及他劝说杨三留下粮食“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等情节,可以看出沙风里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可知,沙风里关怀百姓生计;根据“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可知,沙风里也是一个侠肝义胆的人物,他心系家园、忧民于水火之中,有着解民于倒悬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小说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以及沙风里夺镖的平凡小事,塑造了镖师杨三和教书匠沙风里这样平凡的小人物,表达了他们对处在饥荒困境中百姓的悲悯之情,而作者通过对这些平凡人物行为的肯定赞赏,表达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创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曰:“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