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泉州市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剽掠(piāo)
哂之(xī)
舞雩(yú)
喟然(kuì)B.觳觫(shù)
便嬖(biàn)
鼎铛(chēnɡ)
庠序(yánɡ)C.庖厨(páo)
肯綮(qìn)
怵然(shù)
大郤(xì)D.章甫(fǔ)
褊小(biǎn)
戮力(lù)
铿尔(kē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距关,毋内诸侯B.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C.振之以威怒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以其无礼于晋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沛公居山东时4.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牛何之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构怨于诸侯④未之有也⑤董之以严刑⑥终必不蒙见察⑦敢以烦执事⑧天下可运于掌⑨若属皆且为所虏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⑪戍卒叫,函谷举A.①④/②⑥⑩/③⑧/⑤⑦/⑨⑪B.①④/②/③⑤⑧/⑥⑨⑪/⑦⑩C.①②/④/③⑤⑧/⑥⑪/⑦⑩/⑨D.①②④⑦/③⑤⑧/⑥⑪/⑨⑩5.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足之所履②简能而任之③谨庠序之教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晋军函陵⑥危士臣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必固其根本⑨共其乏困⑩邻之厚,君之薄也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⑪/⑧ B.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⑪C.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⑪ D.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⑪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夺,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教、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史、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一项是(3分)(
)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儒家儒家关注社会现实,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价值取向A.关注社会现实,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消极悲观人生态度消极悲观道家道家价值取向顺任自然之性,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B.价值取向顺任自然之性,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气象特点刚健中正,曲践乎仁义气象特点刚健中正,曲践乎仁义儒家儒家文化精神讲仁爱,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C.文化精神讲仁爱,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气象特点返璞归真,保持人的真性情气象特点返璞归真,保持人的真性情文化精神道家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D.文化精神道家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诸子百家的归宿并不相同,其中墨家中绝,法、阴阳、名三家因主流思想为儒、道所吸收而失去独立学派的地位。B.儒家强调“保合”“中和”等,道家则讲“致中和,宁静笃”“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这反映出两家的主张具有共通之处。C.隋唐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这主要因为儒道两家学说依靠包容性借鉴、学习域外文化。D.要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克服这一过程中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因此唯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分析了儒家和道家在人生观与气象上的不同,并指出两家共存,相互竞争吸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基本发展线索。B.材料二着重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且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最终共同组成了中国国学的根基,缺一不可。C.材料三认为当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后,即可进行名教与自然的辨别,从而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D.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儒道的对立互补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儒道在国学中的地位,材料三侧重于如何传承。9.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10.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三、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望远镜次仁罗布“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村子里的许多人在背后这样说他。当然,这些风凉话也传到了普次仁的耳朵里,但他全当成耳边风,从不跟他们进行解释。初中一毕业,同普次仁一样没有考上高中的几个同学,曾劝导他跟着他们去拉萨打工,挣到的钱会比务农多很多。这个提议被普次仁给拒绝了。每天天刚亮时,普次仁就赶着一百多只羊,在民房逼仄的黄色土墙间穿行。他身后的村子里,屋顶一面面红色的国旗在轻轻飘荡。他顺着一条陡峭的盘山路而下,沟底是一个宽敞的谷地,有清澈的河水和油润的草坝。村里的牧人喜欢在这一带放牧,普次仁却要再多走一个多小时,进入山谷里,再走到边界的界碑跟前,在我方的一侧放羊。牧人们对他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一致说他脑袋里缺一根筋。普次仁背的双肩包里除了中午的口粮,还放着一本《西藏文化历史通述》和一把小铁缺。他在这里放牧已经有两年多了,这期间他认识了王连长、罗排长、丘班长等许多个解放军士兵。有一次,普次仁看到界碑往我们这边推过来十多米,他用手刨土,指头上划出了好多个口子,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界碑重新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后来,罗排长给他送了这把草绿色的小铁缺,每次他都装在双肩包里,以备派上用场。“你怎么跑这么远的地方来放牧?”罗排长问他。“这里是我们祖辈放牧的地方,要是没人在这放牧,别人就会偷偷侵占过去的。”罗排长眼眶一阵湿润,干裂的嘴唇抿紧,被暴晒的颧骨上开出了两坨紫黑色的花:“需要我们给你什么帮助?”普次仁从没有想过需要有人帮助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看到罗排长胸前挂着的望远镜时,突然想到自己要是有个望远镜那该有多好,拿着望远镜追寻羊的踪迹,还能观察边界那一头的动静,于是他开口说:“我想要个望远镜!”罗排长和其他士兵都愣住了,他们相互对视,一脸的疑惑。普次仁看到他们神情的变化,赶忙解释说:“我用它来找走散的羊。”罗排长立马答应给他送个望远镜,但要等到部队里有人去日喀则市时才能给他弄到。现在三个月都快过去了,普次仁却没有得到望远镜,这让他心里有些不悦,想着罗排长当时只是对他随口说说而已。普次仁环顾四周,这片绿色的山谷里就他和羊群。他把两只手的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并拢成一个圆圈,再把两个圆圈扣在眼睛上,向着界碑方向缓慢移动。绿油油的草地、岩石山、木屋、墨绿的树木、雪峰、蓝天,渐次映入他的眼睛。他又从蓝天依次慢慢地回到草地上。突然,普次仁发现对面山脚下有个人向界碑这头走来,他的心头一阵紧张。那个人东张西望,停停走走,还不时吹个口哨。慢慢看清那人穿了一身暗红氆氇藏装,一只袖子脱下后车拉在身后,脚上是黑色的高帮靴,右手里攥着一根树枝条,向界碑这头走来,仿佛根本看不见前面写有红色“中国”二字的界碑一样。普次仁急速向界碑走去,他要阻止这个人跨过界碑。迎面的人也看到了他,脸上立马现出喜悦来。普次仁看清这人跟他年龄相仿,稚气还没有从脸上脱尽。“你不能越过界线。”普次仁停在界碑前说。“我的牛走丢了,是来寻牛的。”对方一脸真诚地解释。“你的牛没有到我们的国界里来,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我就在这边放牧着。”普次仁说。“我在那边到处都寻遍了,就是找不见。”少年的脸有些苍白,眼神里全是焦急。普次仁再次把两手并拢,搭到眼睛上,往山坡上一点一点地仔细搜寻。界碑那边的少年,不解地看着他。“我们这边的山上没有你的牛,我刚才用望远镜搜查过了。”普次仁把手放下来说。“是个花白相间的奶牛,它真的没有从这儿过吗!”少年的眼睛里含着泪水问。普次仁的心一下软了,头脑里闪现少年的父亲训斥他的情景,再说自己闷头看书时,也不知道牛会不会闯到这边来。他说:“我帮你在我们这一头再找找。”“我是藏族人。我的曾祖母还是你们村子里的。”少年赶忙这样解释。“这样你也不能越过这个界碑。我知道一百多年前,我们是一家人,只是后来你们的地方被那些人给霸占了过去。”普次仁跟少年说。普次仁接着又说:“我们是好兄弟,我会帮你找的。”少年盘腿坐在了界碑的那一头,他眼神里的那份焦躁化成了期待。普次仁撇下他,再次向自己的羊群方向走去,还时不时地回头看一下那个少年。那少年安静地坐在界碑的另一头。普次仁继续往前走,他听到了低低的声息,看到河水边的草在晃动,一个牛角从草尖顶了出来……少年看到自家的奶牛,兴奋地站了起来,但他不敢越过界碑,站在那头等待。普次仁看在眼里,他有点喜欢这个少年。牛穿过了界碑,从少年的身旁走过去。少年脸上一片灿烂。“你的牛越境了,还吃了我们这边的草。”普次仁说完,自己也无缘由地笑了起来。“我们是同胞。”少年轻声对普次仁说。两人相视笑了起来,露出一口白花花的牙齿来。少年轻声对他说:“我走了。”普次仁目送少年离开,望着他渐渐变小的背影,心里莫名地伤感了起来。当普次仁赶着羊群爬到黄土坡上时,夕阳已从西边的山头落下去。他看到前方的国旗杆下聚了一群人。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父亲。平时他的父亲组织村里的民兵,到各山口去查巡,看界碑在不在,看有没有可疑的人出现在各山口,特殊时期还要在每个山口日夜蹲守,有时一个月都回不了家。普次仁父亲付出的辛劳也得到了回报,他几次到北京和拉萨去领奖,还跟国家领导人合过影,父亲成了村民们羡慕和敬重的对象。普次仁放羊就是要像他的父亲一样。只见其他人争相拿只望远镜在看前方。“罗排长巡逻时突然接到任务,没法到你待的山口去,他让我把望远镜转交给你。”父亲对他说。普次仁从人群中一把抢过望远镜,举到眼睛前仔细看前方的雪山,一切近在咫尺,清晰可辨,自己仿佛置身在那里面一般。突然,面前的雪山消隐了,他看到少年生活的村子,那边的屋顶经幡飘荡,灰白色的炊烟徐徐升腾。进入村庄路口的少年和那只黑白相间的奶牛,缓缓前行,迎面一群穿着藏装的小孩闹哄哄地跑过来……有人从普次仁的手中抢走望远镜。他呆呆地伫立在那里,沉浸在刚刚看到的场景里。“普次仁脑子真有问题!”有人禁不住说。普次仁父亲狠狠地瞪了那人一眼。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又从他的下巴滴落进这干枯的黄土里,一切悄无声息。(选自《雨花》2022年第10期,有删改)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出现的国旗、界碑、解放军巡逻队等都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是具象化的国家符号。B.罗排长“干裂的嘴唇”“被暴晒的颧骨”等外貌描写,暗示边境气候恶劣,成边工作艰辛。C.普次仁想要望远镜,不仅是因为能观察边界那头的动静,更重要的是可以追寻羊的踪迹。D.普次仁把两手拢成望远镜状替少年寻牛,然后告诉少年牛不在这边,是想让少年尽快离开。12.关于“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一句开篇,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普次仁听到村民们说自己“脑子有点问题”的风凉话时,从不做解释,因为他不在乎。C.村里的人认为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普次仁的内心。D.“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在文中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13.请简要分析“望远镜”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14.小说结尾处“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四、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弦高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赢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节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B.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C.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D.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古人对死的称谓。《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卒”,大夫死曰“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B.“左右免胄而下”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免”字含义不同。C.超乘,跳跃上车,以示勇武。古时军队经过天子的都门,应卸甲束兵,下车步行,以示恭敬。文中指秦军轻狂无礼。D.寡君,臣子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文中即指弦高为稳住秦国军队,以“寡君”“敝邑”的谦卑态度,争取报信时间。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文公显灵,极具神秘色彩,既是作者借卜者之言预先〖提示〗事件的结果,也是为了说明晋人对未来的战争有所了解和分析。B.针对秦军伐郑,蹇叔虽委婉含蓄,却一针见血,从袭远力竭、郑国有备等方面进行分析,但并未改变穆公出兵的意愿。C.晋文公的夫人文嬴请求将俘虏放回,由秦君处理。对于母亲的请求,晋襄公思忖再三后同意了,这一举动使原轸十分愤怒。D.对于是否攻打秦国,晋国内部产生分歧,最终原轸占据上风,晋军在崤地打败秦军,俘获秦军主帅,蹇叔的话得到了印证。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3小题,12分)(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4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备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居金陵时所作。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盛赞金陵的繁华,“自古”点明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指帝王之气。B.上片末句借用李白诗句,描摹晋代贵族化为荒冢古丘的情形,饱含历史的沧桑感。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既实写也有暗指。D.全词上片以时间为主线,侧重咏史怀古;下片以空间为主线,侧重写登高所见所思。20.此词写于作者晚年谪居金陵之时,词中主要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互丧?(《六国论》)(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6)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7)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我扁舟一叶。(《念奴娇·过洞庭》)(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单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吃点中药调理下身体吧,中草药是没毒的。”与此同时,也会有人说:“是药三分毒!”①?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完善以及百姓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报道呈增加趋势。临床上,是不是只要服用了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出现了肝损伤,就一定是中草药导致的?首先中草药所的有效成分复杂,临床医生在针对个体进行辨证施治给予中草药复方时,其君臣佐使的配伍更是复杂。其次,日常生活中用药时,②,中草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使肝损伤风险增加的问题,这种情况很难明确区分到底是哪类药物导致的肝毒性以及是否存在肝脏协同损伤作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某些药物虽然是中药制剂,也以中药来命名,但这些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维C银翘片中就含有明确具有肝毒性的对乙酰氨基酚,③,单纯地认为这类肝损伤是中草药所致。22.下列句子中的“单纯”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单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C.与性格开朗热情的人相比,那些不善于表达、比较老实单纯的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比较少。D.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单纯地为了学习。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①②③六、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面对高处的险境,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人李沆在《题六和塔》中则写道: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追求“身在最高层”,处境艰险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选择“归卧旧林丘”,泯然众人却平安祥和。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分)2.D(2分)3.B(2分)4.B(2分)5.D(2分)6.A(3分)7.B(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辨析文中观点态度能力。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法、阴阳、名三家的基本思想融汇到儒、道两家中而失去独立学派的地位,选项“主流思想”张冠李戴。C项,由材料二第二段“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可知,儒道两家能以其包容性,将域外文化内化为中国化的文化,这也是隋唐能实现“三教合一”的原因,选项“借鉴、学习域外文化”曲解文意。D项,由材料三第一段“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形式化倾向”可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并非唯一途径。选项“唯有……价值追求”以偏概全。8.C(3分)〖解析〗由材料三第二段“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的前提,选项“当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后,即可进行名教与自然的辨别”因果倒置。9.(1)材料三首先提出论点,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2)其次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所出现的一次重要人文转向以及这次转向所起到的重大作用;(3)接着用例证法分别阐述儒家和道家不同的文化精神;(4)最后指出儒道两家虽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可相融互补,总结并补充了论据。(每点1分)〖解析〗由题干可知,需定位至材料三并分析其论证思路。由第一段“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形式化倾向”可知,材料先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中心论点,即“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由第二段“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并对中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由第二段“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材料通过儒家和道家不同理念的相关举例,阐述了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由第二段“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两家虽致思路向不同,但二者具有共通性,且在一定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证实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并补充了论据。10.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而且游遍山河江川,个性狂放浪漫,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每点2分,人物1分,分析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理解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可知,儒家的价值取向使入世的、积极的。比如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多,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由材料一第三段“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可知,道家的价值取向是消极的,出世的。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其田园诗充分表现了其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其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充分表现了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又号“谪仙人”。自“酒中仙”,蔑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其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多,比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具体作答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或知识储备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即可。11.C〖解析〗(对于普次仁想要望远镜的原因理解有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能观察边界那一头的动静”。)12.D〖解析〗(“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这句话并不是小说的叙事线索,也没有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13.①丰富人物形象。守护边界的责任感使普次仁选择了望远镜,望远镜寄托了他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②反映了军民团结守护边境的精神。当罗排长了解普次仁的心理后,想办法也要送给他一副望远镜。③深化主题。普次仁透过望远镜看到了边界外同胞的村庄,想到了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心情格外沉重。(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4.①透过望远镜,普次仁看到了少年生活的村庄,仿佛就是自己生活的村庄的投影,那是曾经属于我们的土地,却“被那些人给霸占了过去”;②少年和自己是同胞,却由于历史原因,两个年龄相仿的少年被一块界碑阻隔;③透过望远镜看到的景象触动了普次仁的内心,他流泪是由于无奈和伤感,也暗示了他坚定守护界碑的决心。(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是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的”。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16.A〖解析〗A.“诸侯死曰‘卒’,大夫死曰‘薨’”错误,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B.正确,“免”字含义不同,分别为“脱下”和“免除”。句意:(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荒年免不了死亡。C.正确。D.正确。故选A。1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晋襄公思忖再三”错误,原文是文嬴说完后,“公许之”,晋襄公未及多考虑就答应了母亲。故选C。18.(1)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竭尽,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劳师”“远”“无乃……乎”译出各1分,句意1分)(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谨”“申”、状语后置句译出各1分,句意1分)(3)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为”、被动句、“劫”译出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劳师”,使军队劳累;“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无乃……乎”,恐怕……吧。(2)“谨”,作动词,慎重办理;“申”,申戒,告诫;“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状语后置句,“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3)第一个“为”,作动词,治理;“为……所”,被动词;“劫”,胁迫,挟持。参考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这一天,晋国要把晋文公的棺材停放在曲沃择日安葬,护送棺柩的队伍刚走出绛城,棺材里就响起了像牛叫一样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行跪拜礼,说:“国君向我们发布战争命令,秦师将越过我国。我军攻击他们,必定能取得重大胜利。”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使军队劳累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用委婉的言辞驱逐他们,(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使两国国君结怨。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满足,您何必屈尊去整治处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上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一个女人的话就让你在刹那之间把他们从国内赦免了,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面对晋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啊。”不撤换孟明的职务。(又)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1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悠闲自在”有误。“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故选C。20.①面对古都金陵而产生的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②谪居金陵、无所作为而内心焦虑,以及难以排遣的无边愁绪;③重回朝廷、再造宏业的热切期盼之情。21.(1)能克终者盖寡(2)度义而后动(3)奈何取之尽锱铢(4)率赂秦耶(5)吴楚东南坼(6)翠峰如簇(7)玉鉴琼田三万顷(8)异乎三子者之撰22.D〖解析〗(意思是“单一”。A和C形容人“简单纯真”,B是形容事情“简单,不复杂”)23.①那么中草药到底是否具有毒性②往往存在中草药、西药联用情况③大家往往忽视这种情况(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4.略福建省泉州市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剽掠(piāo)
哂之(xī)
舞雩(yú)
喟然(kuì)B.觳觫(shù)
便嬖(biàn)
鼎铛(chēnɡ)
庠序(yánɡ)C.庖厨(páo)
肯綮(qìn)
怵然(shù)
大郤(xì)D.章甫(fǔ)
褊小(biǎn)
戮力(lù)
铿尔(kē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距关,毋内诸侯B.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C.振之以威怒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以其无礼于晋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沛公居山东时4.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牛何之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构怨于诸侯④未之有也⑤董之以严刑⑥终必不蒙见察⑦敢以烦执事⑧天下可运于掌⑨若属皆且为所虏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⑪戍卒叫,函谷举A.①④/②⑥⑩/③⑧/⑤⑦/⑨⑪B.①④/②/③⑤⑧/⑥⑨⑪/⑦⑩C.①②/④/③⑤⑧/⑥⑪/⑦⑩/⑨D.①②④⑦/③⑤⑧/⑥⑪/⑨⑩5.下列词类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足之所履②简能而任之③谨庠序之教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⑤晋军函陵⑥危士臣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必固其根本⑨共其乏困⑩邻之厚,君之薄也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⑦⑪/⑧ B.①⑤/②⑨⑩/③④/⑥⑧/⑦⑪C.①⑤/②③⑨/④⑩/⑥⑧/⑦⑪ D.①⑤/②⑨/③④⑩/⑥⑧/⑦⑪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夺,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教、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史、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一项是(3分)(
)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儒家儒家关注社会现实,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价值取向A.关注社会现实,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消极悲观人生态度消极悲观道家道家价值取向顺任自然之性,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B.价值取向顺任自然之性,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气象特点刚健中正,曲践乎仁义气象特点刚健中正,曲践乎仁义儒家儒家文化精神讲仁爱,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C.文化精神讲仁爱,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气象特点返璞归真,保持人的真性情气象特点返璞归真,保持人的真性情文化精神道家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D.文化精神道家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诸子百家的归宿并不相同,其中墨家中绝,法、阴阳、名三家因主流思想为儒、道所吸收而失去独立学派的地位。B.儒家强调“保合”“中和”等,道家则讲“致中和,宁静笃”“和则生物,同则不继”等,这反映出两家的主张具有共通之处。C.隋唐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形成带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这主要因为儒道两家学说依靠包容性借鉴、学习域外文化。D.要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需克服这一过程中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因此唯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分析了儒家和道家在人生观与气象上的不同,并指出两家共存,相互竞争吸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基本发展线索。B.材料二着重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有相通之处且具有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最终共同组成了中国国学的根基,缺一不可。C.材料三认为当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后,即可进行名教与自然的辨别,从而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D.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儒道的对立互补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儒道在国学中的地位,材料三侧重于如何传承。9.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10.儒家,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文人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三、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望远镜次仁罗布“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村子里的许多人在背后这样说他。当然,这些风凉话也传到了普次仁的耳朵里,但他全当成耳边风,从不跟他们进行解释。初中一毕业,同普次仁一样没有考上高中的几个同学,曾劝导他跟着他们去拉萨打工,挣到的钱会比务农多很多。这个提议被普次仁给拒绝了。每天天刚亮时,普次仁就赶着一百多只羊,在民房逼仄的黄色土墙间穿行。他身后的村子里,屋顶一面面红色的国旗在轻轻飘荡。他顺着一条陡峭的盘山路而下,沟底是一个宽敞的谷地,有清澈的河水和油润的草坝。村里的牧人喜欢在这一带放牧,普次仁却要再多走一个多小时,进入山谷里,再走到边界的界碑跟前,在我方的一侧放羊。牧人们对他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一致说他脑袋里缺一根筋。普次仁背的双肩包里除了中午的口粮,还放着一本《西藏文化历史通述》和一把小铁缺。他在这里放牧已经有两年多了,这期间他认识了王连长、罗排长、丘班长等许多个解放军士兵。有一次,普次仁看到界碑往我们这边推过来十多米,他用手刨土,指头上划出了好多个口子,费了很大的劲,才把界碑重新竖立在原来的位置上。后来,罗排长给他送了这把草绿色的小铁缺,每次他都装在双肩包里,以备派上用场。“你怎么跑这么远的地方来放牧?”罗排长问他。“这里是我们祖辈放牧的地方,要是没人在这放牧,别人就会偷偷侵占过去的。”罗排长眼眶一阵湿润,干裂的嘴唇抿紧,被暴晒的颧骨上开出了两坨紫黑色的花:“需要我们给你什么帮助?”普次仁从没有想过需要有人帮助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但他看到罗排长胸前挂着的望远镜时,突然想到自己要是有个望远镜那该有多好,拿着望远镜追寻羊的踪迹,还能观察边界那一头的动静,于是他开口说:“我想要个望远镜!”罗排长和其他士兵都愣住了,他们相互对视,一脸的疑惑。普次仁看到他们神情的变化,赶忙解释说:“我用它来找走散的羊。”罗排长立马答应给他送个望远镜,但要等到部队里有人去日喀则市时才能给他弄到。现在三个月都快过去了,普次仁却没有得到望远镜,这让他心里有些不悦,想着罗排长当时只是对他随口说说而已。普次仁环顾四周,这片绿色的山谷里就他和羊群。他把两只手的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并拢成一个圆圈,再把两个圆圈扣在眼睛上,向着界碑方向缓慢移动。绿油油的草地、岩石山、木屋、墨绿的树木、雪峰、蓝天,渐次映入他的眼睛。他又从蓝天依次慢慢地回到草地上。突然,普次仁发现对面山脚下有个人向界碑这头走来,他的心头一阵紧张。那个人东张西望,停停走走,还不时吹个口哨。慢慢看清那人穿了一身暗红氆氇藏装,一只袖子脱下后车拉在身后,脚上是黑色的高帮靴,右手里攥着一根树枝条,向界碑这头走来,仿佛根本看不见前面写有红色“中国”二字的界碑一样。普次仁急速向界碑走去,他要阻止这个人跨过界碑。迎面的人也看到了他,脸上立马现出喜悦来。普次仁看清这人跟他年龄相仿,稚气还没有从脸上脱尽。“你不能越过界线。”普次仁停在界碑前说。“我的牛走丢了,是来寻牛的。”对方一脸真诚地解释。“你的牛没有到我们的国界里来,太阳没有出来之前,我就在这边放牧着。”普次仁说。“我在那边到处都寻遍了,就是找不见。”少年的脸有些苍白,眼神里全是焦急。普次仁再次把两手并拢,搭到眼睛上,往山坡上一点一点地仔细搜寻。界碑那边的少年,不解地看着他。“我们这边的山上没有你的牛,我刚才用望远镜搜查过了。”普次仁把手放下来说。“是个花白相间的奶牛,它真的没有从这儿过吗!”少年的眼睛里含着泪水问。普次仁的心一下软了,头脑里闪现少年的父亲训斥他的情景,再说自己闷头看书时,也不知道牛会不会闯到这边来。他说:“我帮你在我们这一头再找找。”“我是藏族人。我的曾祖母还是你们村子里的。”少年赶忙这样解释。“这样你也不能越过这个界碑。我知道一百多年前,我们是一家人,只是后来你们的地方被那些人给霸占了过去。”普次仁跟少年说。普次仁接着又说:“我们是好兄弟,我会帮你找的。”少年盘腿坐在了界碑的那一头,他眼神里的那份焦躁化成了期待。普次仁撇下他,再次向自己的羊群方向走去,还时不时地回头看一下那个少年。那少年安静地坐在界碑的另一头。普次仁继续往前走,他听到了低低的声息,看到河水边的草在晃动,一个牛角从草尖顶了出来……少年看到自家的奶牛,兴奋地站了起来,但他不敢越过界碑,站在那头等待。普次仁看在眼里,他有点喜欢这个少年。牛穿过了界碑,从少年的身旁走过去。少年脸上一片灿烂。“你的牛越境了,还吃了我们这边的草。”普次仁说完,自己也无缘由地笑了起来。“我们是同胞。”少年轻声对普次仁说。两人相视笑了起来,露出一口白花花的牙齿来。少年轻声对他说:“我走了。”普次仁目送少年离开,望着他渐渐变小的背影,心里莫名地伤感了起来。当普次仁赶着羊群爬到黄土坡上时,夕阳已从西边的山头落下去。他看到前方的国旗杆下聚了一群人。他在人群里一眼认出了自己的父亲。平时他的父亲组织村里的民兵,到各山口去查巡,看界碑在不在,看有没有可疑的人出现在各山口,特殊时期还要在每个山口日夜蹲守,有时一个月都回不了家。普次仁父亲付出的辛劳也得到了回报,他几次到北京和拉萨去领奖,还跟国家领导人合过影,父亲成了村民们羡慕和敬重的对象。普次仁放羊就是要像他的父亲一样。只见其他人争相拿只望远镜在看前方。“罗排长巡逻时突然接到任务,没法到你待的山口去,他让我把望远镜转交给你。”父亲对他说。普次仁从人群中一把抢过望远镜,举到眼睛前仔细看前方的雪山,一切近在咫尺,清晰可辨,自己仿佛置身在那里面一般。突然,面前的雪山消隐了,他看到少年生活的村子,那边的屋顶经幡飘荡,灰白色的炊烟徐徐升腾。进入村庄路口的少年和那只黑白相间的奶牛,缓缓前行,迎面一群穿着藏装的小孩闹哄哄地跑过来……有人从普次仁的手中抢走望远镜。他呆呆地伫立在那里,沉浸在刚刚看到的场景里。“普次仁脑子真有问题!”有人禁不住说。普次仁父亲狠狠地瞪了那人一眼。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又从他的下巴滴落进这干枯的黄土里,一切悄无声息。(选自《雨花》2022年第10期,有删改)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出现的国旗、界碑、解放军巡逻队等都具有强烈的隐喻意义,是具象化的国家符号。B.罗排长“干裂的嘴唇”“被暴晒的颧骨”等外貌描写,暗示边境气候恶劣,成边工作艰辛。C.普次仁想要望远镜,不仅是因为能观察边界那头的动静,更重要的是可以追寻羊的踪迹。D.普次仁把两手拢成望远镜状替少年寻牛,然后告诉少年牛不在这边,是想让少年尽快离开。12.关于“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一句开篇,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普次仁听到村民们说自己“脑子有点问题”的风凉话时,从不做解释,因为他不在乎。C.村里的人认为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普次仁的内心。D.“普次仁的脑子有点问题”在文中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叙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13.请简要分析“望远镜”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14.小说结尾处“一行泪水从普次仁的脸颊上滑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四、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弦高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赢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节选自《左传·秦晋崤之战》)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B.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C.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D.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古人对死的称谓。《礼记》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卒”,大夫死曰“薨”,士曰“不禄”,庶人曰“死”。B.“左右免胄而下”与“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免”字含义不同。C.超乘,跳跃上车,以示勇武。古时军队经过天子的都门,应卸甲束兵,下车步行,以示恭敬。文中指秦军轻狂无礼。D.寡君,臣子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文中即指弦高为稳住秦国军队,以“寡君”“敝邑”的谦卑态度,争取报信时间。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文公显灵,极具神秘色彩,既是作者借卜者之言预先〖提示〗事件的结果,也是为了说明晋人对未来的战争有所了解和分析。B.针对秦军伐郑,蹇叔虽委婉含蓄,却一针见血,从袭远力竭、郑国有备等方面进行分析,但并未改变穆公出兵的意愿。C.晋文公的夫人文嬴请求将俘虏放回,由秦君处理。对于母亲的请求,晋襄公思忖再三后同意了,这一举动使原轸十分愤怒。D.对于是否攻打秦国,晋国内部产生分歧,最终原轸占据上风,晋军在崤地打败秦军,俘获秦军主帅,蹇叔的话得到了印证。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3小题,12分)(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4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备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居金陵时所作。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盛赞金陵的繁华,“自古”点明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指帝王之气。B.上片末句借用李白诗句,描摹晋代贵族化为荒冢古丘的情形,饱含历史的沧桑感。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既实写也有暗指。D.全词上片以时间为主线,侧重咏史怀古;下片以空间为主线,侧重写登高所见所思。20.此词写于作者晚年谪居金陵之时,词中主要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互丧?(《六国论》)(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6)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枝香·金陵怀古》)(7)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我扁舟一叶。(《念奴娇·过洞庭》)(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单纯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最近身体不是很舒服,吃点中药调理下身体吧,中草药是没毒的。”与此同时,也会有人说:“是药三分毒!”①?近年来,随着中草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完善以及百姓安全用药意识的提高,与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的报道呈增加趋势。临床上,是不是只要服用了中草药及其相关制剂出现了肝损伤,就一定是中草药导致的?首先中草药所的有效成分复杂,临床医生在针对个体进行辨证施治给予中草药复方时,其君臣佐使的配伍更是复杂。其次,日常生活中用药时,②,中草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使肝损伤风险增加的问题,这种情况很难明确区分到底是哪类药物导致的肝毒性以及是否存在肝脏协同损伤作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某些药物虽然是中药制剂,也以中药来命名,但这些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维C银翘片中就含有明确具有肝毒性的对乙酰氨基酚,③,单纯地认为这类肝损伤是中草药所致。22.下列句子中的“单纯”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单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C.与性格开朗热情的人相比,那些不善于表达、比较老实单纯的人能够得到的机会比较少。D.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单纯地为了学习。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①②③六、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面对高处的险境,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人李沆在《题六和塔》中则写道: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追求“身在最高层”,处境艰险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选择“归卧旧林丘”,泯然众人却平安祥和。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分)2.D(2分)3.B(2分)4.B(2分)5.D(2分)6.A(3分)7.B(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辨析文中观点态度能力。A项,由材料一第一段“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可知,法、阴阳、名三家的基本思想融汇到儒、道两家中而失去独立学派的地位,选项“主流思想”张冠李戴。C项,由材料二第二段“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能把域外文化,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文化”可知,儒道两家能以其包容性,将域外文化内化为中国化的文化,这也是隋唐能实现“三教合一”的原因,选项“借鉴、学习域外文化”曲解文意。D项,由材料三第一段“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形式化倾向”可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并非唯一途径。选项“唯有……价值追求”以偏概全。8.C(3分)〖解析〗由材料三第二段“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名教与自然之辨”是“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的前提,选项“当儒道两家实现了辩证的统一后,即可进行名教与自然的辨别”因果倒置。9.(1)材料三首先提出论点,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2)其次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所出现的一次重要人文转向以及这次转向所起到的重大作用;(3)接着用例证法分别阐述儒家和道家不同的文化精神;(4)最后指出儒道两家虽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可相融互补,总结并补充了论据。(每点1分)〖解析〗由题干可知,需定位至材料三并分析其论证思路。由第一段“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形式化倾向”可知,材料先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中心论点,即“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由第二段“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并对中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由第二段“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材料通过儒家和道家不同理念的相关举例,阐述了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由第二段“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为容纳和吸收域外文化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两家虽致思路向不同,但二者具有共通性,且在一定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证实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并补充了论据。10.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而且游遍山河江川,个性狂放浪漫,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每点2分,人物1分,分析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理解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可知,儒家的价值取向使入世的、积极的。比如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多,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由材料一第三段“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可知,道家的价值取向是消极的,出世的。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饲料市场销售协议书
- 运输装卸委托协议书
- 下水道承包合同协议书
- 公司安全责任人协议书
- 遗书财产分配协议书
- 食品货物转让协议书
- 公共管理案例写作
- 钢筋承包分包协议书
- 亲人间赠予房子协议书
- 茶楼股权分配协议书
- 山东省青岛市、淄博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英语试题及答案(青岛、淄博二模)
- 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 2024年新疆额敏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笔试题带答案
- 7.1 观察物体(课件)-2024-2025学年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 早产儿试题及答案多选
- 2025年公共安全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 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宁夏吴忠红寺堡区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4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深入了解中信建投》课件
- 抢救配合流程和站位规范
- 2025年全民营养周科学实现吃动平衡健康中国营养先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