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方汉奇 第1-8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方汉奇 第1-8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方汉奇 第1-8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方汉奇 第1-8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方汉奇 第1-8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章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就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因此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记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的新闻传播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纸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但产量还不够高,使用还不够普及,当时仍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当时的政治家们,都十分重视新闻传播。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官报一、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中国报纸的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唐代节度使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邸。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的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官报一、早期政府官报的出现和唐代官报的发行制度这些报状还有以下一些特点,即:(1) 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2)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3)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4)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第二节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现在还被保留下来的唐代的“进奏院状”,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残页,有以下一些特点:(1)没有报头,开端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长官的。(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唐代的新闻传播与官报第二节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带有官方的性质。比威尼斯的“新闻信”早诞生约800年。唐代的新闻传播与官报“敦煌进奏院状”第二节三、唐代的其他传播活动唐代官方的传播活动,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等。

士人传播活动:发生于士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他们所使用的传播手段,在当时,主要有书信、著述、赋诗等。民间的传播活动:主要是流传于贩夫走卒野老牧童之间,口耳相接的歌谣谚语和街谈巷议和俗讲、变文等民间说唱文学作品。此外,民间商业信息的传播活动,也有所发展。其载体,主要是“灯笼”和“旗帜”,目的在于招徕。唐代的新闻传播与官报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使用的一种称呼。宋代“邸报”的发报制度,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后有所不同。此前由地方诸路州郡设在首都的进奏院和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以后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和前一阶段的进奏院状报比较起来,权威性有所加强,作为中央政府官报的性质也更为明显。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宋代的“邸报”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首先,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它的读者不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各级行政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最后,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2)皇帝的起居。(3)官吏的任免。(4)臣僚的章奏。(5)军事情报。(6)刑罚。此外,还有新近制颁的法令条例、三省枢密、六曹、寺、监、司的宣札符牒,以及根据皇帝或宰辅的意见要求条布报行的有关材料。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一、宋代官办的“邸报”和“邸报”的发行制度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们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来的。

除进奏官外,宋代宫内的女官内夫人和起居郎及中书省的起居舍人,也负有采集、记录和向有关方面提供皇帝起居言行等动态信息的责任。

“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来又增加“判报”环节。

“邸报”编定后,经由驿递传之四方。

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第三节二、宋代的“小报”和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非出于一人一家之手。

能够找到的有关“小报”的最早记载,是《宋会要辑稿》一书。

南宋以后,“小报”有了较大的发展。“小报”这一称呼,也开始正式流行。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三节

“小报”的基本情况归结为以下几点:(1)“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2)“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4)“小报”的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等时事性政治材料。(5)“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6)“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三节小报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人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其出版,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

宋代封建统治者为了查禁“小报”,曾经颁布过很多诣旨和法令。在查禁“小报”的同时,宋代的封建统治者还加强了对进奏官和使臣们的管理和监督。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三节三、宋代的其他传播活动榜文、檄文、诏书、大臣章疏、边报、传单、名人诗文、科举范文、出自名家的书信、制词、行状、碑传、铭志,书肆各种版本的书籍。其中所传播的,既有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信息,也有大量的文化方面的信息。“榜”是一种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以张贴的方式公布信息的新闻传播手段,其形式类似唐以前的布告。“榜”曾经被当局用来作为一种紧急公布战况、传播和沟通信息的重要媒体。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三节两宋时期的商业传播活动,也有比较大的发展。使用最普遍的是用棉纺织品制作的悬帜和用竹木等原料制作的牌匾。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印刷的商品广告了。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元代官方的信息传播元代的国祚很短,没有来得及建立全国性的官报发行体制。元代的政权得之于马上,疆域十分辽阔,因此驿传制度非常发达,设有站赤和急递铺之属。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过元代官报的实物第四节二、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主要是“小本”。

“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

和宋代比较起来,元代的言禁更严。类似宋代“小报”的这种以传报朝廷政事信息为主的“小本”,其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是不会太顺利的。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四节属于学术思想信息方面的,有大量出自杭州、建阳、平水等地的各种版本的书籍。

属于科举信息方面的,有印刷发卖新科进士名录和登门报录之类的活动。

属于经济信息方面的,则有大量印刷散发的商品广告。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三、元代社会上的其他传播活动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

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邸报”。

“邸报”的各项内容,是提塘官们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章奏中摘抄出来的。一、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第五节明代新闻事业二、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明代的“邸报”和唐宋时代的“邸报”一样,也有很多别名,是当时人对“邸报”的异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邸报每日发行,主要读者是官员和士大夫。

明代的“邸报”,大体上包括以下这样一些内容:

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臣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第五节三、明代的民间报房和抄报行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有人以经营报房“博锱铢之利”,或“送邸报为业”,或定期地向送报人支付“邸抄之费”,社会出现了“抄报行”这一公开的行业。明代早期的民办报房,主要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除抄传和发行“邸报”外,民间报房还从事报录、印卖缙绅录、鼎甲单,出版临时编印的时事小本等。明代新闻事业第五节四、《万历邸钞》、《天变邸钞》和《急选报》

《万历邸钞》共32册,抄本未署原抄录者的姓名,抄手不止一人。这部抄本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

《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急选报》是用雕版印刷的,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明代新闻事业第五节明代新闻事业五、明王朝对“邸报”抄传活动的限禁明代的言论出版之禁历来很严。对新闻传播活动虽然没有专门的法规,但也有很多限制。对“邸报”,明代的封建统治者主要抓的是抄传这个环节。对“邸报”抄传环节的控制,明代各朝的宽严程度并不完全一致。第五节明代新闻事业六、明代的其他新闻传播活动属于官方的有塘报和告示:塘报是一种由下到上,由地方向中央逐级汇报军情的文报,是有关军事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告示是一种由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逐级向公众公布信息的官方的新闻传播载体。属于官方体制以外的: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等:竹筹、揭帖、旗报和牌报主要流行于明代的农民起义队伍中,是他们的重要新闻传播手段。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清代的官报和官方的新闻传播活动清朝参考明代官报发行的体制,继续在全国范围发行“邸报”: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提塘主要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工作。清代官报的内容,基本上由宫门钞、上谕、臣僚章奏三部分组成。清代官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第六节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和提塘报房出版的小报京塘指各省设在北京的提塘,省塘指驻在各省省会的提塘。塘的各项日常工作中,抄传发行官报即“邸报”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的提塘官们还曾经发行过一种小报。小报又称小抄,刊载提塘官们和提塘报房的工作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消息。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六节三、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

清代的民间报房有名称可考的,以“公慎堂”为最早。

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因而也被称为京报房。它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六节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各省的提塘,除按规定向各衙门发送官文书和官报外,也在省会内就地设立报房,翻印京报向当地的官绅出售。

除提塘外,地方各省会从清初起,就有一些人以个人名义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非官方的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熟悉当地官场情况的抄报人和报房采写编印发行。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第六节五、清代早期和中期的其他传播活动除利用官报外,清朝的封建统治者还广泛地使用过榜、帖示、告示等传播媒介来发布官方消息。这一时期的民间报房,除出版发行京报外,也附带出版和发售一些其他的出版物。清初到中叶这一段时期的书籍、年画、历书、商业传单、商品包装纸等出版印刷品,作为文化和经济信息的载体,也大量问世,为清代中叶以后商品广告的发展作了铺垫。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学习与思考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4.“开元杂报”

“敦煌进奏院状”性质如何?为何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6.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7.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比较起来有哪些不同?8.“急选报”和“天变邸钞”是什么性质的新闻传播媒体?9.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10.清代的提塘、提塘报房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二章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仿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众多文明事物之一。近代报纸是鸦片战争前夕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传入中国的,是他们揭开了中国新闻史的序幕。外人在华办报现象贯穿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始终,直到1949年以后,外报才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二、英国传教士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的出现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由英国传教士创办,最早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英国政府把海外传教与海外殖民紧密结合起来。当时,清政府严禁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从事传教及出版活动,早期传教士出版活动受到很大限制。1814年,东印度公司在澳门设立印刷所,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家西式印刷所。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二、英国传教士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的出现

英国传教士米怜于1815年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作为传教的工具。《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也有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1821年12月停刊。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二、英国传教士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的出现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纪传》,并自任主编,出至1826年停刊,共出四卷。1828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出版的第三份中文月刊《天下新闻》在马六甲创刊,1829年停刊。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外国人在华出版中文报刊的同时,还创办起一批外文报刊。这些外文报刊的种数、出版时间和规模都远超过同期出版的中文报刊。截至1839年,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文报刊有20种左右,出版地点局限于澳门与广州两地,语言仅为葡文和英文。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

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1822年9月12日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从创刊伊始,该报站在居澳葡人的立场。《蜜蜂华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则是中国最先有近代报刊的地方。

第一期《蜜蜂华报》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1824年1月3日创办了澳门历史上的第二份葡文报纸《澳门报》,该报以宣传葡萄牙国内保守派的主张为主要内容,1826年12月16日因财政问题而停刊。1833年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如《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真正爱国者》《澳门政府公报》等。它们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萄牙本国和澳门地方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鸦片战争爆发后,这些葡文报刊一般都持中立态度,但也有少数持亲华立场。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二、在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近代中文报刊,也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杂闻篇》上的大部分内容是宣扬基督教信仰的,其内容主要有:中国文化知识、宗教知识及教义讨论、各地消息及评论。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志》,是澳门历史上的第一份英语报刊,从创刊到终刊一直在澳门出版。第二节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是英、美等国人士在广州等地出版的英文报刊。广州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唯一准许外国人长住并进行贸易的地方,英文报刊因此首先在广州问世。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与行情报》创刊,1828年改名为《广州纪录报》,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三、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出版第二节19世纪30年代以后,多家英文报刊开始在广州出版,主办者不仅有英国人,美国人也加入了办报行列。其中,英国人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广州周报》。在中国出版的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以本国读者为受众对象。就其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的水平都较高,是其本国新闻事业发展水平在中国的体现。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三、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出版第二节1833年,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中文报刊开始在中国境内出版,将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推向了新的阶段。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刊名《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栏目固定。-宣传策略: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目前所见最后一期出于1838年7月。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四、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第二节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中文月刊《各国消息》,办报方针和内容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基本相似,只是宗教性内容完全消失,主要刊登各国新闻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等。1839年5月停刊。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后来,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四、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第三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步澳门、广州后尘成为外人在华办报的新基地。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创刊,为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重要基地。自1841年至1860年的20年间,据初步统计,香港先后出版的英文报刊有17种,加上中文报刊,超过同期全国其他地区出版报刊的总和。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大批英文报刊在香港先后问世。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率先发展第三节1853年8月1日,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创刊,1856年5月停刊,前后共出33期。《遐迩贯珍》虽为传教士所办,但实际上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在新闻业务方面,《遐迩贯珍》上的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还出现了连续报道等新的形式。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传教士没有出版中文报刊的迫切需要,随后兴起的是中文商业报纸。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二、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第三节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中文商业报纸。香港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大多从英文商业报纸中孕生出来。1857年11月3日,孖剌报馆创办《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919年停刊。该报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和广告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等。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三、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第四节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被迫对外开放,外人在华办报中心北移到上海。上海报业起步于19世纪50年代,先有外文报纸再有中文报刊。其早期发展程度赶不上香港,至1860年仅出版了4种英文报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后来居上,及至19世纪90年代更成为全国报业中心。在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是1850年8月3日创刊的《北华捷报》,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担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一、上海英文报纸的出版第四节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出版中文报刊。上海最早的中文报刊是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宗教性报刊。上海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57年1月26日创刊的《六合丛谈》,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出版一年多即停刊。在内容上,《六合丛谈》刊有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二、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六合丛谈第四节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该刊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1883年7月28日,《万国公报》出至第750期时休刊。1889年1月31日《万国公报》复刊,成为英美传教士控制的重要舆论工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二、中文宗教性报刊的出版第四节中文商业性报刊刚兴起不久就成为上海报业的主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等。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北华捷报馆于1861年11月19日创办的《上海新报》,其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重信息的商业化阶段;重教化的综合化阶段;重经营的娱乐化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三、中文商业报纸的迅猛发展第四节《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等人创办,特点如下:重视办报质量,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重视报纸言论工作;所刊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策,或对官府的陋规苛政有所指摘;注意发表读者的来信和来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1876年后开始使用新闻图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三、中文商业报纸的迅猛发展第四节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申报》有不少成功经验:(1) 在经营业务上,利用其人力和物力从事其他出版行业;如率先出版了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2) 兼营书籍出版业务。(3) 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民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三、中文商业报纸的迅猛发展第四节《申报》的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发展到成熟阶段。19世纪八九十年代,《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上海商业性报纸出现大发展的局面。至19世纪90年代,无论是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上海都已超过澳门、广州、香港等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取代香港成为全国报业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四、上海早期报业竞争第五节鸦片战争后在广州出现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是《广州探报》。1845年后《中国丛报》迁回广州出版,前后共出版20年之久。1860年,台仁特主编的英文《中国之友》为鸦片战争后在广州出版的第三份近代报刊。澳门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之一,其报业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渐衰减,但仍有所发展。第一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澳门报刊是1893年7月18日创刊的《镜海丛报》。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鸦片战争后广州、澳门的外报第五节宁波也是最早出现外报的城市之一,1854年,由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性报刊《中外新报》创刊。在福州,最早创刊的是《福州信使报》,1858年10月12日创刊,由英国人主办。厦门第一份近代报纸是英文《厦门航运报道》,1872年创刊。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二、近代报刊在其他东南沿海城市的出现第五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数汉口和天津两地的报业最为发达。在其他通商口岸,外报出现较早的城市有潮州、九江、烟台等地。北京虽然不是通商口岸,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也成了外国人觊觎的办报之地。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中国腹地的扩展现第五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等开始了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法国人自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在上海办报。法文报刊在上海的影响与势力仅次于英文报刊。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人开始在上海办报。第一家德文报纸是《德文新报》,1886年10月1日创刊。日本在华的办报活动始于19世纪80年代。日本在华经营的第一份中文日报是1896年2月12日姚文藻让渡给宗方小太郎的《汉报》。俄国在华第一本俄文杂志是1898年底创刊的《哈尔滨》。俄国在华出版的第一份俄文报纸是1899年8月在旅顺创办的《新边疆报》,也是我国东北的第一家报纸。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四、法、德、日、俄等国在华办报的兴起第五节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报业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二)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三)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五、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学习与思考1、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2、简述英国传教士在东南亚出版中文报刊的情况。3、简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4、简述澳门近代报业产生的条件与早期发展情况。5、简述鸦片战争前广州英文报刊的出版情况。6、简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报经过、宗旨和特点。7、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的发展情况。8、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9、简述在华外报网的形成过程。10、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三章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国人对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则徐于1838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林则徐的好友魏源。1843年,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海国图志》全书分六个部分,涵盖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二)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洪仁玕。洪仁玕研究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为后来写作《资政新篇》奠定了思想基础。1859年春,洪仁玕抵达天京(南京),受命成为“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二)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一个旨在稳固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实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政治纲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三)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王韬在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1)办报的目的与意义。(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3)新闻自由。(4)报纸的文风。(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三)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郑观应的主要新闻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3)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4)制定报律规范报业。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二、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一)汉口的《昭文新报》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一说是1872年在广州出版的《采新实录》,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创办人是艾小梅,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二)香港的《循环日报》与其他国人自办报刊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王韬任该报主笔。

《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循环日报》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二)香港的《循环日报》与其他国人自办报刊1885年,《粤报》(又名《香港粤报》)创刊,创办人为香港英商汇丰银行买办罗鹤明。1889年,《日报特选》创刊,由中华印务总局发行。1883年间,英国人罗郎也将其创办的中文日报《近事编录》产权转移给在港国人,使该报成为一份国人自办报刊。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三)上海的《汇报》《新报》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汇报》,该报是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875年7月16日更名为《益报》。1876年11月23日,另一份国人自办报纸《新报》在上海出版,日出对开1张,由在上海的各省商帮兴办,但实际的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光。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四)广州的《述报》与《广报》中国人在广州的办报活动,晚于汉口、香港、上海,是在中法战争爆发后兴起的,影响较大的有《述报》和《广报》。《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片新闻的报道,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1886年6月24日,在广州出版了第二家国人报纸广报》,日刊,由邝其照创办。该报版式与《申报》相仿,内容设有宫门抄、辕门抄、上谕、著论、新闻等栏目。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匡正时弊的文章。该报的发行面很广。1900年被查封,改名《越峤纪闻》继续出版,因发行受阻,不久停刊。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三、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外,这些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的。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第五,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一、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一)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康有为的两大弟子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这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每期刊载文章一至三篇。1895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二)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报》创刊。该报的出版是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三)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时务报》每期约30000字,所刊内容有政论、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

《时务报》曾一度得到部分地方官员的支持。但是也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反对和嫉妒。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二、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二)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湘报》(一)澳门的《知新报》(三)严复与天津《国闻报》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三、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一是报刊数量多。1897年和1898年,全国各地新创办的报刊达90余种。二是办报地区广。外报绝大部分是在上海、香港、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而维新运动期间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三是报刊种类多。除以政论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报刊、纯商业报刊、文艺娱乐报刊等。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三、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二)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1、文摘类报刊,如上海的《集成报》、《萃报》。2、妇女、儿童报刊,如《女学报》。3、专业类、行业类报刊,如《农学报》《算学报》。4、消闲性文艺小报,如《指南报》《奇闻报》。5、白话报,如《民报》。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三、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三)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如澳门《知新报》。政论性报刊的办报人员大多是维新派人士。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四、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近代报刊虽然早在1815年即由外国人引进到中国,但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第三节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一、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第一,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第二,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第三,编辑工作有所改进。第四,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第五,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第三节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二、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第一,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第二,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有力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第四,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第五,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第六,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学习与思考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2.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3.简述国人在上海、广州早期创办报刊的情况。4.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5.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6.试论维新变法期间新闻立法活动的意义。7.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8.报章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9.试析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0.试论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贡献。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四章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1、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创刊;2、《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

3、第三份是首次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由于华文报刊生存空间狭小,基础薄弱,自1858年《沙架免度新录》停刊后,海外华文报刊进入了一个长达16年的沉寂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第一节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自1898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保皇派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有30多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并开办了中文报刊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国闻短评”。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一节二、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新民丛报》是康梁等改良派在海外最著名的刊物,主编仍是梁启超,1903年之前,报纸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学说。在世界其他地方,保皇派也创办或争取和利用当地已有的一些报纸,作为自己的宣传阵地。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一节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海外华文报刊中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报刊。以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为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兴中会阶段

同盟会阶段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一节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海外、港澳的报刊宣传活动兴中会阶段从兴中会成立到1905年,是民主革命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出版的革命派报纸以《中国日报》为首,不下40余种。《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世界公益报》1903年12月29日创刊于香港。同盟会阶段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办刊宗旨。《民报》一出,就在海外留学生以及华侨社会中风行。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一节四、留日学生的办报活动留日学生刊物以1902年为界限分两个时期:第一个阶段留日学生的报刊活动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份:《开智录》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1900年11月创刊于横滨。《译书汇编》1900年12月6日创刊于东京,编译欧美日本等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著作。留日学生中最早显露革命思想的刊物是《国民报》。1901年5月10日创刊于东京。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一节四、留日学生的办报活动留日学生刊物以1902年为界限分两个时期:1902年后,留日学生中的革命组织有了初步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有《游学译编》《湖北学生界》《直说》《浙江潮》《江苏》。据载,清末中国人在日本创办的报刊共109种,其中革命报刊65种。爱国救亡成为这些刊物一个时期内的中心内容。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一节五、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主张民主革命的与主张保皇和君主立宪的两派报刊之间,曾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其中代表为《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两报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第二, 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三,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第二节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1901慈禧的新政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清末十年成为中国报刊发展的又一次高潮。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报刊出版地点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阳、桂林、昆明、济南、广州、兰州、伊犁、西藏等60多个城市和地区,几乎遍布全国。这些报纸中绝大部分是政治上比较温和、主张改革的报纸。比较著名的有《京话日报》、《东方杂志》和上海的一些比较出色的商业报纸。“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二节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即此前的保皇派的办报活动,以1906年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为界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代表性报纸为《大公报》、《时报》、《时事新报》。第二阶段:代表性报刊有《政论》、《国风报》、《预备立宪公会报》、《国民公报》等。“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二节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革命宣传开始由海外逐步转移到国内,上海租界地区成为革命党人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基地。在上海和上海以外的武汉、广州等地,陆续涌现出了一批宣传革命的报刊。这一时期的江浙、四川、湖南、安徽、河北等地,也出现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报刊,如杭州的《杭州白话报》、芜湖的《安徽俗话报》等。总体上说,1905年前,革命派在国内的报刊宣传有所开展,但还不够普遍。比较活跃的只是个别地区和个别报刊。“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二节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1905年后,国内的革命派报刊活动出现了新的高潮。上海和武汉成为这一时期革命党人的两大重要办报基地。1905年到1911年,革命派在上海创办了16家报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女报》、《神州日报》和“竖三民”报。《楚报》创刊于1905年,是武汉地区最早出现的一份具有革命倾向的报纸。“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二节四、新式官报的出版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制颁

中国古代的旧式官报戊戌维新前后逐渐向新式的官报转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6年到1902年,为新式官报的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从1902年《北洋官报》的诞生到1911年,是近代新式官报的大发展时期。“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二节四、新式官报的出版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制颁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中枢部门制颁法律的活动加速,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1906年至1911年,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主要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等。“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二节四、新式官报的出版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制颁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有如下三条:其一,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其二,无法取信于民,缺乏执法的体制上的保证。其三,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清政府还尝试制定新闻法,力图用法律来控制和约束新闻事业的发展。但在内容的制定和现实执行上,均不甚成功。“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二节四、新式官报的出版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制颁慈禧实行新政之后的十年,中国的各类报刊齐头并进:(1)商业报纸发展加快,形成了一批较有规模、注重经营、比较成形的商业报纸。(2)涌现了一批以西方的新闻业为榜样,既重视经营,也重视社会效益的民办报纸。(3)支持维新变法的一些知识分子重新恢复了办报活动。(4)革命派在国内的办报活动开始崭露头角。(5)立宪派报刊有了较大的发展。(6)新式官报开始兴起,成为政府喉舌。“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第三节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主流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他们重视报纸在“上下通达”中的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第三节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梁启超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新闻思想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国事》一文中。第二个时期为1899年到1911年,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一是报纸的功能。二是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四是提出办刊宣传有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第三个时期属中华民国成立后。有新闻思想为社会甚至政府服务的倾向。第三节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第二, 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第三, 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指导。第四,党报重视民意。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第一,报刊的形式由书册式向单张印刷的近代西方报纸靠近。第二,在版面的安排上,打破旧有的限定。第四, 重视报刊评论的写作。第五, 新闻的质量开始提升。第五,新闻摄影图片开始被广泛运用。第六,报纸文艺副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二、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三节上海报界早在1905年就已经意识到报业联合的重要性。中国最早的报业同业组织诞生在天津,这就是1906年7月1日成立的天津报馆俱乐部。上海最早的报业团体是1909年成立的上海日报公会,其会章较天津更完善,组织也更健全。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报业组织中国报界俱进会,由上海日报公会发起组成。北京地区最早的新闻团体是1908年的北京报界公会。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三、新闻团体的兴起第三节清末时期的这些新闻团体,为团结同业,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抵制当局对言论压制等,做了一定的努力。这一时期出现的属于派报人的团体,有上海的派报业工会。新闻思想与新闻业务的发展三、新闻团体的兴起学习与思考1试论述资产阶级各派别在海外创办的主要报刊的基本情况。2试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报人和报刊活动。3苏报案的基本情况。41902年后中国本土报刊事业的发展状况。5试评析资产阶级各派别的新闻思想。6试介绍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业务的进步情况。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五章第一节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一、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第一,旧的禁令的废除。第二,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第三,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第四,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第五,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第一节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二、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这一时期被称为“报界黄金时代”。新出版的报纸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除以上各报外,国民党还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地拥有自己的言论机关。第一节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二、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1872年路透社远东支社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通讯社活动的发端。国人自办的通讯社,以骆侠挺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为最早。所谓的“黄金时代”,只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结束了。第二节一、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颁发了有利于新闻传播的法令,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但袁世凯对报刊、舆论是要进行控制,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第一, 创办御用报纸。第二, 收买报纸或报人。第三, 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第四,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为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第二节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二、报界的反袁斗争宋教仁案:宋教仁案是1913年3月20日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22日不治身亡,其真正主谋至今尚无定论,而国民党声称是袁世凯所为,但至今都是争议不断。第二节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二、报界的反袁斗争最先起来反袁的是孙中山重组的中华革命党、老同盟会员和一些民主主义者所办的报刊。1913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国》杂志和《甲寅》杂志,分别由胡汉民和章士钊主持笔政,进行反袁宣传。

接着,该党又在海外其他地区创办革命报刊或将当地的华侨报刊改组为革命报刊,建立起反对袁世凯的宣传阵地。第二节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二、报界的反袁斗争由于在海外出版的革命报刊对国内的影响有限,中华革命党志士潜回上海租界等国内地区,创办宣传反袁报刊。1916年1月22日,中华革命党人陈其美等人在上海创办的该党机关报《民国日报》创刊,在国内树起了反对袁世凯的宣传大旗。第二节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三、袁世凯时期有关新闻传播事业的立法活动1912至1914年前,袁世凯在制定其他法律时常夹带一些有关剥夺新闻自由权利、限制新闻事业发展的条款。1912年12月15日,袁世凯政府公开颁布《戒严法》。1914年后,袁世凯开始制定与颁行对新闻界实施全面管制的专门法律。第二节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传播事业三、袁世凯时期有关新闻传播事业的立法活动1914年4月2日,袁世凯政府制定与颁布了《报纸条例》。12月5日,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出版法》。1915年7月10日,袁世凯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修正报纸条例》。1915年,袁世凯政府还颁布了《新闻电报章程》、《电信条例》、《著作权法》等法律。

在制定新闻法的同时,袁世凯还在制定其他法律时加入一些钳制新闻事业的规定。含有钳制新闻事业条款的法律主要有《治安警察法》、《陆军刑事条例》等。第三节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新闻传播事业的复苏袁世凯死后,政治军事上的混乱局面对新闻业的再次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16年到1926年是中国媒体发展较为稳定的时期,媒体的数量小有起伏,但基本上保持逐步发展的态势,这种发展得益于以下几点原因:(一)中央政权的软弱(二)经济在夹缝中的发展(三)交通、邮政、电信系统的进步(四)思想、文化、教育的情况也有利于报刊的发展第三节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传播事业二、北洋政府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北洋政府在新的新闻法律的制定方面行动趋缓,执法的力度也相对减弱,依托已颁的各项法令,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管理。在对新闻出版业的管控方面,袁世凯死后的一段时期一度有所缓解。但基本上仍旧依托既定的一些法律对新闻出版业进行管理。北洋政府于1926年1月27日宣布废止袁世凯制定的《出版法》,一些新出台的条例或规定,也开始被援用。这些条例,规定得十分苛细,但现实中无法做到依法行事。第三节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传播事业二、北洋政府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这个时期,世界上最先进的轮转印刷机引入中国,新闻采集渠道拓宽,报刊由政论时代转到新闻时代,广告和发行收入的增加,也从根本上加强了报业良性发展的经济基础。

这一时期的中国报业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一、新闻业务的变迁民国初年,中国的新闻事业有过短暂的繁荣,但并不是实实在在的繁荣:1、报业的技术力量并没有质的飞跃。2、有关新闻业实行现代化经营管理的观念,没有受到重视。3、报纸和报人社会影响也是瑕瑜互见,未必尽如人意。

当时的新闻界出现了一些怪现象:1.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2.出现了一些“马路小报”和“鬼报”。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一、新闻业务的变迁这一时期的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第一,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第二,副刊有了大的发展。第三,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一、新闻业务的变迁为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1912年长沙成立了湖南通讯社、湖南新闻社。1912年11月1日广州再次出现公民通讯社。上海第一家通讯社于1912年8月31日诞生,李卓民主办。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是新闻编译社,由邵飘萍创办,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1916年8月成立;和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创办于上海。胡政之参与筹办并担任主编。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黄远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书香家庭。21岁中进士,弃官不做,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1909年回国。1912年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了记者生涯。

黄远生被誉为“报界之奇才”。1915年12月25日晚上,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方面枪杀,年仅31岁。所作通讯评论作品,后辑为《远生遗著》4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黄远生的新闻通讯有以下一些特点:其一,题材重大,内容翔实。其二,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其三,文笔生动、亦庄亦谐。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黄远生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新闻观点:第一,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第二,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第三, 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宇飘萍,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

曾任《申报》特约通讯员。1912年与杭辛斋合作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编,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邵飘萍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新闻记者,以善于采访著称,常能访到独家新闻。

他从事新闻14年,其中获得的比较重大的新闻还有金佛郎案、府院之争等社会重大政治、经济、外交新闻。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刘少少,字少珊,笔名少少,湖南善化人。民初北京的著名记者,有“怪杰”之称。1905年留日,学法政,曾协助杨度主办《中国新报》。1909年回国后,应邀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1918年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刘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较为保守,然其为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为一部分旧知识分子所欣赏。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徐彬彬江苏宜兴人,原名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和剧评专栏作家。徐凌霄于1916年继黄远生任上海《申报》、《时报》的驻京特派记者,长期为两报撰写北京通讯和随笔。20世纪30年代起,徐彬彬长期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

著有《凌霄随笔》、《凌霄汉阁随笔》、《凌霄一士随笔》等。与黄远生、刘少少被称为“民初三大名记者”。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林白水原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1901年6月,任《杭州白话报》主笔,

1903年与蔡元培合办《俄事警闻》,之后又参与创办《警钟日报》。1917年起,开始专注于办报。先后在北京创办《公言报》、《新社会报》、《社会日报》等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

此后到1926年,是他发表政论、时评、小品文等作品最多的时期。

他的文风个性明显,非常敢言。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张季鸾名炽章,笔名一苇、榆民等,陕西榆林人。创办《夏声》杂志,1911年归国,任《民立报》编辑。1912年初,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秘书,曾为中山先生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袁世凯死后,出任《中华新报》总编辑。

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张季鸾既有中国士人的流风余韵,又有现代报人的广博知识,所作评论文章,注意时效性,追求评论价值;追求预见性;注重逻辑性;走向通俗性;标榜公正性,成为当时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胡政之名霖,四川成都人。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

第四节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二、著名采访记者1916年,受聘为《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学习与思考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3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反抗情况。4试析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进步及其原因。5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思想。6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何?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六章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2、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3、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第一节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青年》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是主要阵地。它的宣传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三)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一节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青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文学革命运动。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号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是《新青年》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力之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一节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标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一封是钱玄同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的《致王敬轩信》,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

这两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