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四校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7/0F/wKhkFmYVcnuAdmIzAAMNqux1whc437.jpg)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7/0F/wKhkFmYVcnuAdmIzAAMNqux1whc4372.jpg)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7/0F/wKhkFmYVcnuAdmIzAAMNqux1whc4373.jpg)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7/0F/wKhkFmYVcnuAdmIzAAMNqux1whc4374.jpg)
![广东省广州市四校2023届高三年级上册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7/0F/wKhkFmYVcnuAdmIzAAMNqux1whc43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四校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信
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并用2B铅笔填涂相关信息。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常常对某种文学经典不以为然,认为不是经典;相反,他
们可能提出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作为经典。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
们确定为经典后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的建构过程。
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总是制约着、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文
学经典建构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力的变动,而与作家、作品的状况无
关。
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
基础。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和心理共鸣。清代所产生的言情、人情世态、才子佳人小说很多,可并没有成为经典,
只有《红楼梦》被后世建构为文学经典,这难道不是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吗?
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和“共同美”的问题。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
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如李煜的词(后期的
词)也被列入文学经典,这是因为“作者从自身遭受迫害屈辱的不幸境地出发,对整个人生
的无常、世事的多变、年华的易逝、命运的残酷……感到不可捉摸和无可奈何……这种相当
错综复杂的感触和情绪远远超出了狭小的个人的‘身世之戚’的范围,而使许多读者能从其
作品形象中联想和触及到一些带有广泛性质而永远动人心弦的一般的人生问题,在情感上引
起深切的感受”……实际上,许多描写山水、田园、乡土的诗词和其他作品虽历久而不衰,
一直被当作文学经典来看待,其中主要涉及“共同美”的问题。
其次,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要条件。文学作品本身描写世
界是否宽阔,作品所蕴含的意味是否深厚而多义,对文学经典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曹雪芹
的《红楼梦》由于它所描写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极致,艺术表现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所产生
的巨大张力等,使它成为一部具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经得起不同意识形态的冲刷和解释。
虽然各种意识形态赋予《红楼梦》各不相同的意义,但它们都不能不说是这样或那样地抓住
了《红楼梦》的部分意义,而《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不但始终没有受到冲击,
反而在争论中更见荣耀。各种意识形态都承认《红楼梦》是文学经典,都从《红楼梦》里发
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且都有一定的理由和说服力。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
材料二:
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是否都具有永恒且普适的魅力?不必说,这是几个世纪以来衡量价
值的重要标准。只有能够跨越时空,使所有人都有所收获的诗歌和小说才能称其为伟大。这
些作品描写的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磨灭的特质——欢喜、痛苦、忧伤、死亡。这种说
法也许有些道理,但同时也会引发一些疑问。
伊丽莎白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观众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和我们一样么?无疑,肯定
存在一些重大的交集。但是,需要记住,那个时代的莎剧观众所信仰的价值和我们有极大的
不同。所有人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的,都受到读者本人的文化价值及预
设的影响,再无心也是这样。
有些批评家认为,文学经典不见得是价值恒定不变的作品,而是能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
催生新的意义。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想当然地以为经典就会万古长青。它们和商业机构差不
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关门大吉了,然后过一阵重新开张。
讨论人类生存中永恒的特质,譬如死亡、痛苦或是两性关系,并不见得一定能为作品赢
得重要的地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作品讨论的虽是这些主题,但方式却浅薄至极。
所有人都会经历悲痛和哀悼,但是由于具体文化形态的差异,文学作品表现这些感情的方式
有可能完全无法使我们产生真正的兴趣。
事实上,“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讨论的都是普适性、而非地域性问题”这个说法的问题
在于,几乎没有哪种人类情感是受到地域限制的。但是,我们所关心的并不仅仅是人类的相
同点。他人和我们之间的不同一样引人入胜。捍卫普适性的人有时恰恰看不到这一点。如果
我们只对反映自己兴趣的文学作品有感觉,那么阅读行为就成了自恋的方式。
文学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超越当时的历史,这要看具体的情况。假如它诞生在一个风
起云涌的时代,大家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它就很有可能携带着一股生气,使身处
完全不同时代的读者也受到感染。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时期就是显著的例子。作品之所以能
够超越自己的时代,既可能是由于时代的特点,也可能是由于它们隶属于那一时代的方式。
莎士比亚、弥尔顿、布莱克和叶芝的时空在他们的作品中响彻,以至于几百年后的今天,这
个声音仍然回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没有真正永恒的文学。他们都是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将某些作品称为永恒不过是在告
诉大家,它们的寿命要比身份证或是购物清单长得多。不过,即便如此,它们也不会长生不
死。只有到了最后审判日,我们才能得知到底是维吉尔,还是歌德,撑到了时间的尽头,还
有,究竟J.K罗琳有没有险胜塞万提斯。
(摘编自特里•伊格尔顿《文学阅读指南》)
1.下面不属于两位作者都认同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以引起人的共鸣。
B.作品的题材虽然重要,但作品的表现方式如若不登大雅之堂,就依然难以位列重要之席。
C.文学经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一直在制约、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
I).随着时代变迁,同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时间段的接受会有某些交集,也会有重大的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作品的永恒性问题,不过两者论述的前提并不相同。
B.材料一侧重从文学作品的内部要素谈经典的建构条件,材料二则更关注外部因素。
C.材料一举《红楼梦》为例是为了证明意识形态的变动能赋予经典各不相同的意义。
D.材料二举莎士比亚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文学作品能否超越历史与其诞生时代相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有共同的人性,也不足以让所有的人都从《傲慢和偏见》中得到乐趣,这说明经典
的建构也会受到读者个体文化水平的影响。
B.“四书五经”对封建士人来说是经典,但在五四运动中却被视为封建糟粕,这说明历史
环境的变化确实会使曾经的经典受到冷落。
C.“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
闱秘事”说的正是《红楼梦》广阔的阐释空间。
D.J.K罗琳的《哈利波特》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都可成为跨越时代的优秀作品,但
谁能更长久地成为经典,取决于具体历史条件。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你认为《阿Q正传》会成为永恒的文学经典吗?请结合材料一或者材料二的观点简要说明。
(4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采浆果的人迟子建
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
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
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
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
开始秋收了。
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
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
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
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
人了!
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
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
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
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
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
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
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
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
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人们就不叫
她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
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
鲁家了。
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
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
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普也记着呢!”
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
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肠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
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大鲁二者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
天刚亮,曹大平夫妇就提着竹篮出了家门。他们昨天发现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
丁子,显然那里无人涉足,树上垂吊的果子比别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
所以早早就出发了。
曹大平夫妇决定涉水渡河,也是想把还有富余的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
好像它是刚由冰块融化开来的水流。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幸而曹
大平的女人比他高半头,又健硕,她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尽管她也栽歪了身子,而且挎
着的竹篮像个顽皮的孩子似的,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曹大平夫妇的衣衫也被水打湿
了,他们赶紧向回返,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
晴朗已经持续了一周,收浆果的人带来的那些空坛子,有五只已经是满的了。
曹大平一直病在炕上,曹大平的女人唉声叹气的,男人的病像一只无形的手,拖住了她
的腿。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
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
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旬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
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
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
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
然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
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因为雪是在夜里
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
二曾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
积雪了。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
了白的,他们相视而笑了。
苍苍婆注意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虽然离着很远,无法仔细辨别,但她
知道那一定是串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野刺莓多生长在田间的高
岗上,它们春天开花,夏季结果。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风干了,像是一粒粒火红的珠子。
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
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迟子建《采浆果的人》,原载2004年第5期《收获》)
文本二:
我童年生活的山镇有一对傻子,他们确实是一对兄妹,他们勤恳、诚实而又温和,非常能
干活,小镇的人都喜欢他们。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带着纯真之气走进了这篇小说,走进了秋
收。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
于是,在小说中,我让上天降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让我们分辨出谁才是傻瓜。当然,
一个聪明人沦落为傻瓜,是有着辛酸的社会背景的。
(节选自迟子建《浆果——关于《采浆果的人》》)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日历”,既是故事展开的背景,也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它与金井人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
B.“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不仅写出了人们的喜出望外,也侧面表现出金井当地
农民的的生存状态。
C.苍苍婆自己也很不幸,但还是对大鲁二鲁报以同情和关爱,这说明她心地善良,表现了
金井人朴素的温情。
D.“最美的镶嵌”说明金井人只是注意到了浆果所带来的金钱,唯有大鲁二鲁兄妹能认识
到浆果自身的美丽。
7.小说中关于曹大平夫妇涉水采浆果的描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部分的描写,承接着上文“……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的情节,曹大平夫妇也是采
浆果大军中的一员。
B.文段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比喻等手法,把夫妇两人涉水采浆果却不得的窘境生动
地表现在读者眼前。
C.曹大平跌在水里生了病,浆果采摘不成了,还连累了老婆不能下田干活,真是“一举两
失”,生活顿然无望。
D.曹大平夫妇的投机取巧、贪得无厌与大鲁二鲁兄妹的勤恳劳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们
无法抵制诱惑的形象。
8.文本一中的自然环境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
其说。”对目:“亲魏普楚,下兵三川,塞棘辕、维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
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囿自知丕教九鼎宝番
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弊兵劳众,
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多沙、周室,
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苏",去王业远矣。”司马错目:“不然。臣闻之,欲
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
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
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
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
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期,
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
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日:“善!寡人听子。”卒起兵
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魏善楚的“善”指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字相同。
B.三川在西周时期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现多泛指整个黄河流域地区。
C.戎狄即先秦时代华夏对北方和西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D.鼎是中华古代重要的器皿,九鼎更是代表国家统一昌盛,王权至高无上的宝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惠王想要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张仪认为不如先攻打韩国,司马错
认为应先攻打蜀国。
B.张仪认为攻打新城、宜阳,惩罚周王室的过错,然后再趁机入侵魏楚,伐蜀无名无利,
离称王越来越远。
C.司马错认为蜀主统治残暴,吞并蜀国并不会落下贪暴的名声,攻打韩、周等会导致对
方联合,“危”机四伏。
D.司马错计谋考虑周全,惠王非常高兴,蜀被收服后,陈庄担任宰相,秦国实力日益强
大,更加轻视诸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2)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4.面对伐蜀还是伐韩,张仪和司马错的分析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南轩松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幕。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轩有孤松”里的“孤松”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孤松”象征的品格不同。
B.《南轩松》通过写阴凉处生出的深绿青苔,侧面衬托了松树的高大浓密和年岁之长。
C.《小松》里的“出”形象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的变化,“出”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D.咏物诗往往托物言志,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不满足于眼前现状,勇于追求的精神。
16.同样是写松,小松与南轩松的生长环境不同,由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吃和住,而应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这样才称得上“好学”。
(2)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3)“梦”是课内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
怀等,如“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又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5分)
读高中是在凉山的西昌城里,进了城,要面子,穿草鞋的少,都弄一双解放鞋穿在脚上。
胶底帆布面,结实;只是鞋臭,味大。我们是住校生,一间宿舍里睡二三十个学生,不知道
空气指数里,鞋臭味怎么测定?好在大凉山,四季如春,宿舍开门敞窗,从不关闭,我们吸
纳天地清新之气,也饱览了窗外的①。
读大学是福气,三十岁遇上“恢复高考''的好事,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走在街上,隔着
马路都能感受到我的②。那时夏天流行塑料凉鞋。虽然商店里也有皮凉鞋卖,但当时实行凭
北京“工业券”购买商品。“工业券”这玩意厉害,能保证首都市场繁荣,货架上的商品③,什
么都有。但塑料鞋便宜实惠,五六元钱一双,不要''工业券",能穿一夏天。所以我的大学
生活记忆是穿着塑料鞋走在滚烫的柏油马路上。
蒋勋说“因为它里面有记忆,它不只是一个物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双鞋,不可缺,
接地气,也不可少。鞋真是生活的伴侣,穿胶鞋的高中,穿塑料鞋的大学,它们各自都让我
接了不一样的地气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划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一下让我想起范仲淹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B.包身工基本的人权都没有,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选择自由。
C.当市场流通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时,我们就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
D.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你该不会也准备做出这样的举动吧?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双接地气的鞋子不可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类的大脑每时每刻都要接收到信号,但为什么我们不会感到“应不暇接”呢?这是因
为我们的大脑可以自动依据信息的重要与否进行“筛选”。大多数时候,①,譬如树叶轻柔
的沙沙声,路边陌生人的讲话声:与此同时,大脑还会对一些重要的信息保持关注,譬如汽
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因为这些信息关乎我们能否在复杂世界中正常运作甚至生存。
大脑的这种非凡的“筛选”功熊是通过数十亿个能调能细胞间信号传输的具有相逆作用
的突触组成的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一种突触会抑制信号传输,使人们忽略掉这部
分信息;②,让我们就对这类信息做出反应。而这种“平衡行为”是在瞬间完成的,大脑高
速运作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研究发现,大脑在抑制与兴奋之间的“接线员”,是一种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这些细
胞通过直接物理接触与抑制性突触相互作用,可以减少细胞之间的“连接点”,从而③,就
像“断电”了一样,大脑就不去理会相关的信息了。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
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年轻的粤剧演员
李燕正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幼年时看粤剧,她便被旦角儒雅温润的气质吸引,从此立志加
入其中,她深入研究古老的粤剧艺术,认真研习“唱、做、念、打”的基本功,并且一直致
力于以“粤剧+电影”“文艺+科技”等新形式,拓展粤剧艺术发展空间。她认为“兴文化在
于育新人”,因此她一次又一次走进学校,传播戏曲文化,让同学们加深对家乡戏曲的了解,
感受非遗风采和文化魅力。
身为年轻人的你,对此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以“以青春之力,向传统致敬”为主题,
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高三四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解析】童庆炳和特里•伊格尔顿都不这么认为。材料一:在作品艺术价值方面,还必
须考虑到某些文学经典写出了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这里说的
只是某些,并不代表全部文学经典;材料二:第5段,强调的是文学经典不一定要具有普适
性,他人和我们之间的不同一样引人入胜。
2.C
【解析】举《红楼梦》为例是为了证明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的大小,也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必
要条件。
3.A
【解析】“经典的建构也会受到读者个体文化水平的影响”不对。
4.
材料一主要采取立论的方式,论证了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学作品言说空间等
内部要素是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因素。
材料二主要采取驳论的方式,批驳了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永恒性和普适性这一观
点,认为文学经典都是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
[4分。每则材料2分,其中论证方式概括准确1分,分析1分]
5.
示例1(结合材料一):
会。①《阿Q正传》本身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
共鸣(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容易引起人的共鸣)。②《阿Q正传》描写的生活具
有广度和深度,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
示例2(结合材料二):
会。①《阿Q正传》表现的是中国某一个时代的人的特质,这些与读者的不同-一样可以
引人入胜,因为人们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相同点。②《阿Q正传》诞生于一个风起云涌
的时代,大家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携带着一股改造旧思想,建立新社会的生气,会
使身处完全不同时代的读者也受到感染。
示例3(结合材料一):
不会。①《阿Q正传》讨论的只是中国某一个时代的人的特质,由于具体文化形态的差
异,不一定会引发另外的时代和地域的人的共鸣。②没有真正永恒的文学,他们都是具体历
史条件的产物,《阿Q正传》也不例外。
[4分。结合材料一或材料二分析均可;材料依据分析,2分;结合作品分析,2分;表
达准确、合理即可。]
6.A
【解析】“贯穿全文的线索”错
7.D
【解析】“贪得无厌”错
8.
①金井一年四季风景优美,更替恒常。意味着大自然有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不可违
背。②金井的雪花骤然而至,意味着金井人全年劳作的颗粒无收/意味着大自然对违背自然
传统的惩罚。③雪后的景色圣洁唯美,是对大鲁二鲁纯朴劳作的肯定/引发人们对理想自然
的农村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念、美以及人性的思索。
9.
①故事里的大鲁二鲁有严重智障,(1分)他们面对生活不会思考,没有利益之需,没
有非分之想,(1分)代表着自然的没有开化的人性。(1分)与那些被人性的精明与欲望控
制的村民格格不入(1分)所以说:“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②他们顺应自然规律,
只是按照习惯、传统和天意去生活,近乎机械而勤劳地劳作,(1分)最后得到了自然的眷
顾。(1分)所以说“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二
【解析】“九鼎宝器必出”是九鼎宝物一定会流出的意思。应在九鼎之前断开。“此王业也”
是判断句,不能断开。整句意思: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据有传
国之宝,再手持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我们命令呢?这
才是霸王之业。
【解析】戎狄是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
称。
【解析】秦惠王对于攻打蜀国还是韩国举棋不定,司马错和张仪针对这个问题各抒己见,
最终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决定攻打蜀国,并不是一开始秦惠王就想伐蜀。
13.
(1)得到蜀国的财富,就足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却不伤害一般百姓,蜀国就已经被收
服了。
[4分。缮兵,整治军队,1分;服,被收服,1分;大意2分。
(2)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又落得一个不仁义的名声。去做天下人都不希望做的
事情,实在是危险啊!
[4分。利、所不欲,各1分;大意2分]
14.
①对蜀地认识不同。张仪认为蜀地地偏民穷,对称霸天下无益;司马错认为蜀地地广民富,
国君暴虐,伐蜀有禁暴正乱之名。
②对秦国认识不同。张仪认为亲王已经有征服天下的实力,应该直扑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
司马错认为,秦国地小民贫,需要吞并蜀国以增强实力。
③对韩周等国反应认识不同。张仪认为韩周都是待宰的羔羊;司马错认为韩周会联合其他诸
侯共同抗秦,危害巨大。
[3分。一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秦国应该先去攻打蜀国,可是张仪却
反对说:“不如先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我们先跟
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媒辕和维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
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我们便兵临东西周的
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侵占荒、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
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手握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
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如今的蜀国,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的国家,我们使兵马
凋敝使百姓劳累,也不足以因此而获得好的名声;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足以当做巨大的利
益。臣常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朝
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
司马错说:“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
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
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如今大王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渴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地方
着手。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
果用泰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
足以使版图扩大;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却不伤害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庖丁解牛练习题》课件
- 《万能险产品说明会》课件
- 《电机维护保养》课件
-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 《针灸治疗面痛》课件
- 《贵金属柜面操作》课件
- 建筑电气设备安装识图与施工课件
- 《普通昆虫学绪论》课件
- 《压力容器材料》课件
- 物流运输货物损失快速处理与免责条款协议
- 2025年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招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成都市石室联中七年级上英语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度服务外包合同:银行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协议3篇
- 2025年安徽省安庆市公安警务辅助人员招聘19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7.1力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化工行业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升级策略方案
- 【课件】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课件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4课时体积单位的换算课件
- 电解质溶液的图像分析(原卷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讲义(新教材新高考)
-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隋唐时期
- Module 2 Unit 2 I dont like ginger. (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二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