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课件 刘海龙 第7-12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_第1页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课件 刘海龙 第7-12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_第2页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课件 刘海龙 第7-12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_第3页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课件 刘海龙 第7-12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_第4页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课件 刘海龙 第7-12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影响:

信息环境取向

大众媒体最重要的影响不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微观影响,而是通过制造信息环境,影响我们关于世界的想象。一、议程设置的提出议程设置理论提出的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观点。在此之前,有不少学者讨论过现实世界和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之间的差异问题。随着现代大众媒体的兴起,研究者们逐渐把幻象的制造者锁定在了无处不在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身上。第一节议程设置二、议程设置的进一步证明虽然议程设置理论用简洁的方法证明了一个古老的观念,但是从研究数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1968年的教堂山研究还是带有简单化的倾向。三、铺垫效果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除了大量对传统议程设置假设的复制与证明外,议程设置还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艾英戈与金德1987年出版的《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四、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或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研究的另一个发展是提出了议程设置的第二层(secondlevelofagendasetting)的新思路五、框架效果与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从属性议程设置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媒体对某一个议程的框架构造,影响了受众对该议程的想象。这一过程正好和新闻的框架效果(framing)研究殊途同归。六、议程设置理论的拼图议程设置是一个假说还是一个理论?学者们还存在争论。但是随着30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议程设置的拼图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七、议程设置的语境与有效性在中国的研究中,曾经发现大众媒体不能明显地设置公众议程。当然,这个研究之所以没有发现明显的议程设置效果,也可能与研究设计有一定关系。八、议程融合假说随着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等更为个人化的媒体的普及,传统大众媒体设置议程的能力开始下降,单一而普遍的公众议程正在减少,或者说影响议程设置过程的中介因素正在增多,变得更加复杂。一、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电视逐渐成为大众媒体中最具影响的媒体。电视具有如下特点:(1)受众接触电视的时间比其他媒介长;(2)我们在接触其他媒介之前就开始接触电视;(3)电视比其他媒介更容易获得;(4)电视节目生产是集中化大规模生产,其内容旨在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在长期的接触中,人们重复地使用许多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形象和讯息。第二节培养理论培养理论二、和电视一起长大格布纳认为,随着电视的普及,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大众媒体。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电视,甚至有的家庭还不止一台。回家后,我们会自然地打开电视,不一定专注地看,只是让它陪伴着我们做其他事。三、培养分析的特征和前面介绍的关于大众传播影响的理论相比,培养分析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理论。四、文化指标由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培养理论是一个宏观的、批判的社会文化理论,因此仅仅考察信息的接受过程显然不够。为了阐明电视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中介作用,格布纳把培养研究纳入到一个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文化指标项目中。五、批评与回应培养分析理论被提出后,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批评,这些批评客观上促进了培养分析的不断发展,共鸣假说以及培养分析的主流化研究转向,就是在这些论争中提出并完善的。六、主流化与权力:作为社会控制的培养在与其他学者的讨论中,格布纳等人提出了电视的主流化概念。主流化研究是培养分析研究的转向。七、叙事与传播格布纳认为,电视通过主流化所实施的社会控制是使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叙事是主流化的关键因素。思考与讨论1、议程设置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李普曼关于“拟态环境”的论述有何异同?2、1968年教堂山研究的数据与结论之间存在哪些漏洞?其后的研究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3、议程设置理论给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带来了哪些新思路?4、请仿照冯克豪瑟的做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议程进行纵贯研究,看看能否得出与他相似的结论?如果不能,为什么?5、铺垫效果和经典的议程设置理论有何异同?6、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理论有何异同?7、请举例说明属性的议程设置在大众媒体上的表现。8、议程设置是舆论引导吗?为什么?9、以身边大众媒体报道的重大问题为例,说明议程的性质对议程设置的影响。10、为什么在中国议程设置有时会失效?11、在网络条件下,议程设置会失效吗?为什么?12、请查阅有关资料,简述电视暴力研究的主要结论。13、除了本章提到的描述电视暴力与攻击行为之间的概念外,是否还有其他思路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14、电视暴力研究的结论对电视的制作有什么启示?15、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控制影视中的暴力?为什么?16、为什么研究中发现的培养差异比较微小?这是否说明电视的培养不明显?17、培养分析有哪些独特之处?18、什么是文化指标?文化指标研究包括哪些内容?19、你认为影视中的暴力场面能否得到控制?为什么?20你如何看待“培养分析忽视了不同观众对暴力意义的解读”这一批评。21、以培养分析为例,你认为一个传播理论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研究范式吗?22、什么是主流化?它与早期培养分析提出的培养差异是否矛盾?为什么?23、为什么说电视的培养是一种社会控制?24、为什么电视中虚构的故事也能影响我们对真实环境的认知?25、请试着分析一则新闻叙事。除了本章提到的功能外,它还有哪些功能?26、为什么议程融合理论和培养分析理论对大众传播的功能做出了相反的评价?第八章大众传播的影响:

受众使用与依赖取向

讨论大众传播影响的理论在建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受众的选择性问题。一方面人们在某种相似的外部条件下,会做出有规律的选择。另一方面,受众的接受过程又是一个黑箱,总会在意外的地方发挥主动性,改变预测的结果。

汉语的“受众”(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也译作“阅听人”)是一个随着传播研究的引入而进入中文的外来概念,它来自英语的“audience”。“受众”和“读者”、“听众”、“观众”等已有概念不同,可以泛指所有大众媒介的信息接受者。第一节关于受众的话语一、作为大众的受众随着西方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出现,早期的社会学家认为传统社会的结构已被打破,人们的结合方式发生质变。二、作为人民的受众如果说作为大众的受众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初期各种社会条件的产物,那么作为人民(thepeople)的受众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受众的经典话语。三、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如果说作为大众的受众是从文化精英的角度看待受众、作为人民的受众是从政治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受众,那么作为消费者(consumers)的受众则是从商业经营者的角度看待受众。四、作为群体的受众“作为群体的受众”是社会科学研究者针对早期文化精英们提出的“作为大众的受众”所提出的反驳。五、作为公众的受众这是随着现代民主制度的完善而产生的一种受众观,它强调受众之间身份平等,对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理性的分析和批判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六、作为受害者的受众和前面几个话语相比,作为受害者(victims)的受众并没有核心的理念,影响也较小,但是它从大众传播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这是一种对于大众传播的恐惧遗传(legacyoffear)。一、使用与满足的提出使用与满足研究与之前讨论过的效果研究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第二节使用与满足理论二、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使用与满足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受众的角度研究传播过程。三、受众的主动性与使用动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受众具有主动性。但是什么是受众主动性(audienceactivity),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甚至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矛盾,既然是“受”众,按照传统的定义(如传播的5W定义),就已经被定义为被动的接受者。四、使用动机的心理和社会根源个人的需求产生于复杂的心理机制,虽然外界条件会制约个人的主动性和使用动机,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媒体的使用者仍然具有相当的主动性。一、媒介依赖与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的取向:第一,是为了纠正过去仅从传播者角度看问题的传统效果研究模式的偏见。第二,是为了从受众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第三节使用、依赖与效果二、宏观的媒介依赖理论宏观的媒介依赖理论把整个社会系统看做是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平衡的、合作的,也可能是冲突的、竞争的,可能是稳定的,也可能是变化的。三、微观的媒介依赖理论如果说洛基奇和德弗勒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主要从社会系统的宏观层面研究使用与效果,那么鲁宾和温德尔提出的使用与依赖模式则是从微观的社会心理角度探讨依赖产生的效果,这更符合传统效果理论的思路。一、互联网的使用与满足当一个新的媒体和内容出现时,通常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它有什么用途,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它,为什么会使用它。第四节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二、手机的使用与满足手机在近年来迅速普及,功能也在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语音服务外,各类数据服务也在不断发展,除了文本短信外,还出现了手机电子邮件、多媒体短信、移动互联网门户服务、流媒体等。未来随着带宽和速度的增加,手机还将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媒体过度使用的问题我们可以观察到大众媒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有趣现象,一个新媒介刚出现时,公众意见往往将其描述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发明,能够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新的变革,促进个人素质提高和社会交流。四、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批评与讨论使用与满足起初只是一个模糊的研究领域,探讨受众为什么会被特定的内容或媒体吸引,但是当这种取向成为正式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后,尤其是刚提出该理论时,理论建构方面尚不完善,受到了不少批评,这些批评促使使用与满足理论日趋成熟。思考与讨论1、除了本章所列举的关于受众的话语外,你还能举出其他关于受众的话语吗?2、中国近现代传播者的受众观是如何变化的?3、请搜集小说、报纸、电影出现时人们的指责和批评,看看它们和今天对电视和网络的指责有何异同。4、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它和效果理论有何异同?5、人们从媒体获得的满足来自于哪些方面?6、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从这些前提中推断,它属于哪个研究范式?7、什么是受众的主动性?你认为受众在媒介使用中具有主动性吗?为什么?8、什么是使用与满足的预期—价值理论?它还有什么不足?9、几个同学分成一组,就某个媒体的使用动机进行讨论,看它们是否能够用麦圭尔使用动机矩阵中的理论加以说明?如果不能,是否能够提出新的理论加以说明?10、社会情境会产生什么使用动机?能否用你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11、请以媒介依赖理论解释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现象。12、你自己的媒介使用规律是什么(比如每次上网都会固定上什么网站,会经常阅读哪些媒体等)?这种依赖是否会影响媒体效果?13、在班上或学校进行一个互联网、手机或博客的使用动机调查,并使用因子分析等方法总结一下这些新媒体的使用与满足。14、你认为存在网络成瘾吗?为什么?15、如何通过个人的或社会的措施避免网络带来的媒介依赖?16、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理论?第九章批判理论的兴起和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批判理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批判理论,是指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的第一代学者对现代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横跨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分析、美学、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一、法兰克福学派说起法兰克福学派,就不得不谈到1923年成立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内的社会研究所。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的兴起

二、批判理论与现代性批判要全面理解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就必须联系他们对现代性的批判,特别是对传统理论中的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对启蒙运动的批判。三、文化工业批判如果说是霍克海默开启了启蒙辩证法的研究,那么他的学术伙伴阿多诺则把这一主题延伸到了大众文化领域。他们在美国社会令人眼花缭乱的大众文化中,发现了与法西斯专制主义相似的特征。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在精神方面也扮演着压迫和独裁的角色。四、公共领域与交往理性由于缺乏像霍克海默这样精神上和组织上的核心人物,第二代、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不像第一代学者那样以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姿态出现在学术舞台上。

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看做是至上而下的意识形态控制,并对其进行了大胆地揭露与批判。但是和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相比,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重点已经不再是经济基础,而转向了上层建筑。第二节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一、什么是传播政治经济学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并不是一个紧密的团体,而是一个对现代社会的现象存在着大致相同观点和有着相似研究方法的松散的学术共同体。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下面,存在着不同的取向和理论。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传播政治经济学有多个理论源头,既受到亚当·斯密等英国古典经济学者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感召,也受到马克思主义批判经济不平等、阶级压迫的鼓舞,在与其他学派的交流中,传播政治经济学内部也产生了分化。三、文化产品的生产按照文化工业的流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生产、内容产品(文本)和消费三个环节。政治经济学核心任务也可以分为:(1)文化产品生产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文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3)文化消费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四、文化产品的文本与消费文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的表征研究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关注文本中各种象征符号之间的差异和社会权力的关系,例如话语是否围绕官方话语来组织,是否给反向话语提供了空间,不同的话语是否均衡,是否剥夺了受众的选择等。五、从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看“大片”现象我们刚才从理论上解释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核心任务,可能听起来比较抽象,下面以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片现象”为例,说明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围绕这三个任务分析问题的。六、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全球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也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生产地和市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主权与信息自由、传统文化和全球流行文化、民族身份和全球公民身份之间不断出现冲突。七、关于“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的批判者们还注意到,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存在信息流动不平衡现象。这一观点经常以言辞激烈的“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出现。思考与讨论1、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有何不同?能否结合第三章谈到的研究范式分析它们之间的分歧?2、你是否同意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为什么?3、请结合第八章的理论,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受众观。4、什么是公共领域?你认为互联网上的BBS能称为公共领域吗?5、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与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有何异同?6、传播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有何不同?7、选择一个媒体或节目,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核心问题,对它进行分析。8、你认为“全球化理论”是否必要?为什么?9、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你认为外来文化会对本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吗?为什么?第十章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文化研究是当今最“时髦”的学术领域之一。学者们像变戏法一样地研究热门电视剧、周星驰电影、金庸小说、酒吧、时尚、体育、芭比娃娃、麦当娜、流行音乐,过去被视为难登学术大雅之堂的这些流行文化现象被学术界严肃地当做政治问题,带入课堂中讨论。一、文化的重新定义和社会学转向要理解文化研究的内在精神,我们必须结合它产生的语境。第一节文化研究:流动语境中的

接合知识二、结构主义的影响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英国电影研究中对结构主义的强调,文化研究领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三、葛兰西转向正是对结构主义理论的这些不满,导致文化研究转向葛兰西。霍尔认为,文化研究对葛兰西的“发现”,不是因为葛兰西解决了当前所面临的理论问题,而是因为他至少提到了这些问题。四、意外的中断正当研究者们认为他们将沿着阿尔都塞和葛兰西所启发的研究思路继续向前发展的时候,两个随着民权运动突然出现的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和种族理论意外地“打断”了这一进程。五、知识与权力布迪厄与福柯均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学术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们都指出,学术话语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因此不存在一个高居于所有话语之上,判断对错的普遍标准(即“元话语”)。六、文化研究的输出随着英国文化研究影响的扩大,文化研究本身的扩散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七、学术场中的文化研究继霍格特之后,斯图亚特·霍尔于1968年至1979年出任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霍尔本人对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主持期间,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由早期文学转向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甚至有人提出,霍尔本人就可以和文化研究画上等号。八、文化研究的特征第一,强调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第二,重视文本分析及受众分析。第三,文化研究是拒绝学科化的接合知识。第四,提倡跨学科研究。第五,反科学主义的人文主义取向。九、文化研究在中国前面区分了特定概念“文化研究”和一般的“文化的研究”,在中国常见的是“文化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各种所谓的“××文化研究”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质量也良莠不齐,大多很难被称为规范的学术研究。一、什么是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又称“再现”,从字面来看,就是用另一种方式对某事物的替代和象征,通过替代,引起我们对该事物的想象。我们对现实的大多数经验,都要借助于表征与意义的结合方能获得。第二节表征与差异二、差异与神话事实上,表征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确实是从语言学发展而来的。这里不得不提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重要贡献。三、编码与解码霍尔根据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对巴尔特的理论进行了修正。这里所说的“编码”(encoding)是指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讯息、意图和观点,转化为具有特定规则的代码。四、话语与权力法国哲学家福柯则比葛兰西走得更远,他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来源提供了新的解释。福柯在他早期进行的知识考古研究中,提出“话语决定着我们所谈论的对象”的观点。一、通俗文化的概念在探讨具体的理论之前,需要区分通俗文化(popularculture)、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folkculture)这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文化研究是舶来品,在翻译和诠释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用词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文原有概念基模的影响。第三节通俗文化研究二、从大众文化到通俗文化在定义研究对象上,以费斯克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派摒弃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所使用的“文化工业”或文化精英一直沿用的“大众文化”的提法,而代之以“通俗文化”,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却意味着研究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从大众到人民费斯克认为,通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people)而非大众。“所谓大众就是疏离者的集合,是意识不正确的单向度的人……通俗文化是人民,而非文化工业所创。”四、从使用—满足研究到受众研究使用—满足理论标志着传播学研究的一次重大转变,从过去以传者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研究模式。表面上看起来和使用—满足与文化研究的视角不谋而合,但是文化研究学者们显然不愿意止步于使用—满足研究。五、从文本解读到语境分析早期的通俗文化研究者(如利维斯、巴尔特等),多来自文学批评领域,使用的主要是文本解读法,揭露传播内容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六、从金融经济到文化经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认为,文化生产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化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并且影响着受众对世界的解释框架。随着资本主义文化产品生产的日益垄断,文化的多样性正在消失,这导致受众最终受制于资产阶级的虚假意识。七、从“肯定文化”到“微观政治的进步文化”学者们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刚出现时,对通俗文化抱有一种幻想,认为通过这些媒介中通俗易懂的信息,可以促进社会教育和社会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通俗文化并没有向这些学者所希望的那样发展。八、从阿尔都塞到葛兰西费斯克等人对大众文化政治评价的转变源自深层理论取向转变。九、符号民主还是文化民粹主义传统的批判理论正在向人类学的民族志靠拢,学者们不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对通俗文化做出完全否定的结论,而是具体深入到通俗文化中,体会它的运作方式、活动脉络,更为重要的是理解通俗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思考与讨论1、为什么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不愿意给文化研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2、请举例说明“文化研究”与“对文化的研究”有何不同?3、文化研究的早期奠基人对文化研究产生了什么影响?4、请查阅相关资料,讨论一下什么是意识形态?我们能否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为什么?5、葛兰西对文化研究产生了什么影响?6、女性主义对文化研究产生了什么影响?7、请你结合具体的事例,讨论一下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8、文化研究的特点是什么?9、请你查阅相关资料,讨论一下中国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10、表征理论是否是唯心主义理论?为什么?11、请你以一个具体的文化表征(如春节联欢晚会、MP3)为例,讨论一下它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12、请举例说明不同受众的解码方式。13、如何评价费斯克的通俗文化理论?14、请你根据本章的介绍,选择一个文化研究的题目,写一份研究计划。第十一章媒体生产与媒介场

对传媒生产过程缺乏了解的受众一般会对大众媒体有一种神秘感,常常会把“报纸上登的”或“电视上报道的”当做确凿的证据,可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媒体的工作者也是一群普通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解释也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一、什么是媒体生产研究本章使用了“媒体生产”一词,意味着我们不再把媒体内容的制作看成一个神秘的过程,而是把它视为一个普通的商品生产过程。第一节媒体组织与媒体生产二、媒体内容的倾向性问题媒体生产的最终产品是文本,但是它却常常成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人们最容易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媒体的内容会具有倾向性呢?三、个人对媒体生产的影响:把关人个人是媒体生产研究的起点,也是最容易误解的一个层次。一种看法认为个人对内容的生产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另一种看法认为个人在内容的生产中无关紧要。这两个极端在早期的研究中经常出现。四、个人对媒体生产的影响:职业角色除了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外,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角色认知也会影响媒体的内容。新闻从业者对自己职业角色的定义可以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既帮助新闻从业者获得行动的意义,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解释。五、媒体组织内部的影响:组织目标和权力结构媒体组织对媒体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组织的目标、分工、权力结构、无形政策、惯例等方面。六、媒体组织内部的影响:潜规则除了可见的组织目标与组织分工外,组织内权力的影响还会通过各种无形的政策加以贯彻。七、媒体组织内部的影响:惯例布里德的研究打破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些神话,把新闻从业者看做普通的员工,从社会控制和社会化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组织中潜规则的重要影响。在上述社会化的过程中,行业内的惯例(routines)也逐渐内化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践意识。八、媒体组织外部的影响:其他组织媒体组织以外的因素,主要是指媒体所在的社会环境与制度环境,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其他组织、经济环境、国家传播管理制度和技术。九、伪事件和媒介事件早在1961年,美国学者布尔斯廷就提出了一个概念——“伪事件”来指称为了得到媒体报道而人为制造的新闻事件。十、媒体组织外部的影响:国家传播管理制度国家的传播管理制度是影响媒体生产的重要力量。十一、影响媒体组织生产的因素:文化和前面讨论的层面相比,文化是一个更加难以把握的层次。有人戏言:文化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因此在分析文化层面的时候,首先要警惕将文化神秘化,将其简单归结为某个地域或民族的习惯、具有特殊性的东西,而忽略了其普遍性。一、场域理论与社会科学“场”是一个来自物理学的概念,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它最早由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用以解释重力的作用原理,其后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场的概念来解释电磁力。第二节媒介场域理论与中国的

媒体生产研究二、媒介场

1996年,布迪厄出现在法国的巴黎一台,做了《关于电视》和《记者场与电视》两个电视讲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利用电视来为电视解魅。三、中国媒介场研究的策略布迪厄等提出的媒介场域理论对中国的经验未必完全适用,仍然需要对其进行批判与修正,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方面:一是确定中国媒介场中的关键资本,二是对媒介场的构型(configuration)予以重视,三是对媒介场的相对主义倾向进行批判。四、中国媒介场研究的方向中国媒介场研究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理论取向上,还表现在研究方向和领域上。思考与讨论1、什么是媒体生产研究?它与媒体效果研究有何不同?2、请举例说明媒体生产研究有哪些研究路径?你认为各种研究路径有何优劣?3、你是如何理解新闻的倾向性的?除了书上介绍的分类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4、你认为把关人能够决定媒体的内容吗?为什么?5、设计一个研究把关人的特点及作用的研究计划。说明你想在这个研究中讨论哪个问题。6、你认为新闻工作是一个职业吗?为什么?7、新闻工作的职业角色可以分成哪几类?除了书上介绍的分类方法,你还能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吗?8、我国的新闻工作职业角色可以分成哪几类?各自的特点是什么?9、请举例说明媒体组织的目标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10、你认为布里德的研究结论在今天仍然成立吗?为什么?11、请根据自己的实习经验或者采访学校媒体的工作人员,了解一下他们的工作惯例有哪些?这些惯例会如何影响媒体的内容?12、大众媒体采用常规的信息渠道是否意味着媒体受到其他社会组织的控制?为什么?13、什么是伪事件?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如何应对伪事件?14、请以一个具体的媒介事件为例,分析它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15、什么是新闻的自由主义理论?你认为它对我们今天的新闻管理方式有何启示?16、为什么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要提出社会责任理论?17、你认为威廉斯的分类是否可以适用于中国目前的媒体管理制度?如果可以,请举例说明。如果不能,请提出你的理由。18、从媒体上寻找事例,说明哪些事件被归为一致同意的领域、合理争议的领域和异常的领域?并说明其可能产生何种影响。19、什么是媒介场?它具有什么特点?20、你认为是否可以用媒介场范式分析中国的媒体生产?为什么?第十二章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第一节作为技术的媒介一、什么是media大众传播研究,又被称为“媒介研究”如[英]巴雷特、纽博尔德编的《媒介研究的进路》就以“媒介研究”指代整个传播研究。然而“媒介”这个概念充满歧义,它既指涉技术,也指涉组织,甚至指涉传播内容与文化。广义上的“媒介研究”主要围绕着媒介内容的生产与消费,讨论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二、媒介形态变化的关键因素媒介技术处在不断地进化中,我们所使用的媒介形态经历了非语言媒介、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以及目前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互动媒介等阶段。三、媒介演化的模型在讨论媒介进化规律时,通常存在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媒介的发展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科学家们和发明家们是媒介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的产生受到多种社会条件的影响,一种新媒介技术的扩散也要受到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所以在媒介的进化中,社会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技术进步则受到前者的支配。一、麦克卢汉的修辞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60年代成名的怪才。他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早年求学于加拿大曼尼托马大学,1934年到1936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大学里查兹和燕卜荪的新批评、利维斯的将文学批评方法应用于社会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节麦克卢汉的修辞和认识论二、界面性的象征修辞从理论与经验关系的角度看,大致存在三种方式来为理论提供证据,它们分别是归纳、演绎和类比。从推论的保真性来看,演绎最为严密,归纳次之,类比最不可靠。三、电子媒介与认识论麦克卢汉之所以采用伊尼斯开创的这种“界面式”的象征修辞方法,还有一个独特的原因。他认为,逻辑的或者“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印刷媒介时代的思维方式。四、反环境:作者的合法性问题麦克卢汉在论证了实证主义者们何以无法接受他理论的原因之后,还要接着证明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本人不会受到上述影响,能够发现“媒介即讯息”这一被隐蔽的规律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客观的。一、媒介—感觉—社会:对社会变迁的一种诠释麦克卢汉最著名的一个论断是“媒介即讯息”。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主语与谓语缺乏同一性的命题,但是作为一个隐喻,它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延伸——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对“整体的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产生影响。第三节作为讯息格式的媒介: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二、媒介偏向论与感觉平衡论麦克卢汉这种历史诠释的思路来自伊尼斯。伊尼斯最早把媒介的形态与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三、媒介决定论:软和硬提到麦克卢汉的理论,人们经常使用一个概念——“技术(媒介)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并不是麦克卢汉的发明,在此之前历史学家就提出过许多更为极端的论断,比如有人提出马镫的发明造就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制度。四、衡量媒介和文化的新尺度:冷与热冷媒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