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阅读,了解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史实。掌握丝绸之路发展的历程。2.通过史料对比,分析,丝绸之路开辟前后的东西方交流的变化,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意义。通过史料阅读,阐释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趋势。3.通过史料分析、史料实证,理解东西文化交流的趋势。从而充分理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到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教学重难点】1.了解丝绸之路产生的条件,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2.知道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的含义和路线,理解它们的历史影响。3.了解古代商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影响。【新课导入】幻灯片呈现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教师总结:在地理环境的切割下,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有着巨大的差异,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随着这些文明的落地生根,便向四方八方传播开来。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在世界文明的交响乐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的主旋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路,了解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站上一个高度看得更远,告诉他们丝绸之路是生活在这条道路两端、沿线的民族共同开辟的。【新课讲解】丝绸之路问题1:结合课本对不同丝路的描述,说出图片中①②③④所代表丝路的名称。

学生活动:通读教材,完成表格。

教师总结: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但这个概念却是德国人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首次提出,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得到世界的承认。191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首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所以,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丝路是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乃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沿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北方丝路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和南方“高山峡谷丝路”。我们通常所说的丝路,泛指沙漠绿洲丝路。1.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起自中国长安,经敦煌、乌鲁木齐、中亚到达罗马,全长5000多公里。2.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即“沙漠绿洲丝路”,由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000多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视频讲解)3.西安到成都再到南亚、东南亚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主线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通向南亚、东南亚、中亚、欧洲国家。4.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设计意图)丝绸之路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空间和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发生着变化。教材这部分处理比较分散,所以我试图整合教材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直观的印象。问题2:为什么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被成为“丝绸之路”?学生活动:阐述自己对丝路的理解。教师总结: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是沿线国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档货物,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织品的国家。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西方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为富有荣耀的象征。为了争夺对中国丝绸贸易之利,公元571年拜占庭联合突厥与波斯发生了一场长达20年之久的“丝绸之战”。虽然这条路因为昂贵而有地位的丝绸得名,但是通过丝绸之路贸易的商品却远远不止丝绸一种,茶叶、奴隶和香料都曾占据过丝路贸易的相当大的份额,战马、盐、手工制品等都曾通过这条路线贩运。(设计意图)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突出古代中国的重要影响。探究二

丝路兴衰

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丝绸之路时盛时衰。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兴于西汉,以陆路为主;唐朝多元开放,所以陆路于海路并重,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时期,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趋势。明清以降,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使这条连接欧亚的大动脉跳动得越来越微弱了。丝路的兴衰荣辱于社会时代变迁密切相关,我希望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有准确的时空定位,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问题。囿于时间关系,选定汉和宋两个时期作为突破口。问题3:陆上丝路为何在两汉时期兴起?材料1

张骞出使西域图

材料2《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此次出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并且了解到其他几个大国的存在,有乌孙(取代大月氏在伊犁河流域)、奄蔡(在里海北岸)、安息(帕提亚帝国的波斯)、条支(塞琉古帝国的叙利亚)、黎轩(托勒密帝国的埃及)和身毒(天竺,大部属今印度),并且详细记载了从大宛到这些国家的方位和距离,描述了当时欧亚大陆主要的政治、地理格局。此后,历代使者商贾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于途,“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张骞凿空,始通西域。在这里教师设计两个小问题: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结合材料2说明张骞的凿空之旅有何影响?学生通过观察材料1,结合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困难。自秦以来,匈奴不断袭扰北部边境,对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经“白登之围”,慑于匈奴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意与匈奴和亲,并每年给予匈奴大批丝绸、粮食等财物。但匈奴屡次“背约入盗”,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侵袭汉朝。汉武帝刘彻决心改变之前与匈奴交往的不利局面,推行更积极的对外政策,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旨在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通过阅读材料2,能够分析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不是出于对外贸易的经济因素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与军事目的。但两次出使为汉朝讨伐匈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信息,为汉朝与中亚国家的对外关系开了先河,而关于西域诸国国情与地望的记载却在客观上为丝绸之路的商品贸易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东方与西方尤其是与中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3前1世纪,罗马人从安息人那里认识了丝绸,并很快狂热地喜欢上了这种来自远东的神秘丝织品,成为丝绸在西方最大的主顾。丝绸质地优良,但制作工艺由汉朝垄断,神秘而复杂。运输过程路途遥远,常有各种危险,再加上官方税收,商人利润,使其成为一种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奥勒良曾抱怨一磅丝绸在罗马竟能卖到12英两黄金”,罗马为进口丝绸流失大量黄金。

---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启示和原因》材料4公元2世纪亚非欧商业往来图

材料5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则是波斯人;从波斯—印度边境穿过整个西域,一直到达甘肃边境的是贵霜人。

——[法]布尔努瓦《丝绸之路》通过分析材料3、4、5,学生能够分析出丝绸作为传统商品的优势,遍及中亚的转运贸易,高额的利润和巨大的国际市场;两汉时期,罗马、安息、贵霜和汉朝共同构成了当时欧亚大陆的四大强国,稳定的国际关系也为丝路贸易提供了相对和平的贸易环境。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设计意图)丝绸之路贯通欧亚大陆,从西汉之前的零星贸易到其后走向繁荣,其因素是多方面的,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二是提供给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问题4:看视频,获取视频信息,宋代对外贸易有何转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活动:仔细听取视频信息并做好记录,思考分析。通过视频,学生得出结论。变化1:宋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变化2:陶瓷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教师总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开始,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中国国内运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药之路”之称。教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学生结合所学、教师提供材料讨论得出结论。材料6

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结合视频和所学,学生能够说出北方战乱、陆路不通;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北宋陶瓷业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政府政策调整等原因。通过分析材料6,可以看出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等优势,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教师总结:随着海上航运的日益繁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海港城市。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惟一的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达于巅峰,以郑和船队为代表的官府贸易使团到了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地区和非洲东海岸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莫桑比克甚至是南非等地,对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转变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变迁,强化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解释问题的能力。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丝绸之路”(1)概念: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2)相关史实: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出示草原丝绸之路示意图教师讲述: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这条道路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而且基本上没有间断过,是沟通欧亚大陆的最早交通路线,是欧亚古老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之一。虽然“草原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在不同时代是变动不定的,但由于蒙古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从中原地区进入草原的通道和草原上东西往来的通道均受限于高山大川的分布和走向,因此草原内部和草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通道仍是有迹可循的。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长期充当着东西方文明的沟通者。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等民族,都曾为丝绸之路的开拓做出过贡献。2.“西南丝绸之路”(1)概念: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2)影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示西南丝绸之路示意图教师讲述: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受南部边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与复杂多元的民族文化的影响,“西南丝绸之路”表现出与北方丝绸之路不同的特点,整个“西南丝绸之路”以若干要道为主线,旁道和岔道众多,道路的兴衰更替明显,道路的功能复杂多样。【问题探究】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shēndú,即古印度)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讲述:张骞的探险计划是出使身毒国(古印度)。因为身毒国物产丰富,地势气候适合生活;距离蜀地不远;交通方便,又无干扰。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3.“海上丝绸之路”(1)概况: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演变①西汉时期: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出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图教师讲述: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海上丝绸之路早在秦汉时期便初具雏形。这一时期,中国船只渡海与朝鲜、日本往来。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发达,西汉的海船已经能够从广东沿海出发,沿中南半岛南下,通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南端和斯里兰卡进行商业贸易。唐宋之际,无论是中国还是波斯湾和地中海诸国,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日臻发展,尤其到宋代,中国人已经将指南针用于航海,造船和航海技术更随之发达,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创造了技术上的条件。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明初的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郑和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旧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海外交通和贸易的范围。教师可播放“宋代海外贸易”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形象直观了解宋代海外贸易的情况,提高历史学习兴趣。【问题探究】阅读下图和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特点: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知识小结】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路(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的含义和路线,理解它们的历史影响。突破教学重点,提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过渡: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1)传入西方的物质和技术①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出示材料及四大发明传播路线图从建立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洲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摘编自[英]彼得·佛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教师讲述:丝绸之路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使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密切,推动物种、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以及科学技术交流等。随着中国丝绸的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据东罗马史学家普罗科波乌斯在《哥特战记》中记载,印度僧人返回赛林达后,把蚕种弄来了东罗马,欧洲人从此知道了养蚕缫丝。此外,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及日本和朝鲜。④瓷器的出口与交流a.出口: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出示出土瓷器图教师讲述:从8世纪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陶瓷不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为建筑或墓葬的装饰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名画《群神宴》中就绘有中国的青花瓷,可见西方人对于中国陶瓷的喜爱。考古学家在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地区以及中国南部沿海沉船中发现的历代瓷器不计其数。如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的南海1号,就是一艘南宋时期从事远洋贸易的古船,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还有在埃及首都开罗南郊的福斯塔特遗址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000片。这些考古发现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明证。b.交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型、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出示瓷器图教师讲述:由于社会需要,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各类瓷器。尽管因为原料和烧窑技术的限制,他们烧造出来的实际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型、色彩、花纹都与中国瓷器类似,这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近代。(2)传入中国的物质和技术①从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出示传入中国的物种代表图片教师讲述: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现藏于茂陵博物馆的汉朝鎏金铜马,其艺术造型源于汉朝御厩中饲养的大宛“汗血马”,反映了西汉征服中亚大宛国,获得“汗血马”的史实。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等,原产自西亚、中亚、南亚等地,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出示唐彩绘女立佣、元棉织品上衣、玻璃水注图片和材料教师讲述: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唐朝墓葬中出土的彩绘胡装女立俑,胡服女俑头戴卷檐虚顶帽,身着翻领小袖上衣,绿色小口裤,足登红色锦靴。俏丽潇洒的装扮,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还有李白在《少年行》中写到“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酒肆中经营的酒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名酒,像高昌的“葡萄酒”、波斯的“三勒浆”、“龙膏酒”等,诗句反映了李白等文人常出入这些酒家,胡酒与胡姬已成为唐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明朝时棉布成为中国人的必备衣料。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玻璃是古代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从东罗马帝国传入中国。辽宁北票十六国墓葬出土的玻璃水注,体现了以吹管法成型的玻璃制造技术,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的物质和技术交流。2.文化交流(1)传入中国的文化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②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出示宗教传入中国图教师讲述: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继佛教之后,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景教教义、礼仪,以及唐前中期来自大秦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传教士在华传播景教的重要史实,碑身正面碑文一千八百余字,除汉字外,首末两行刻有古叙利亚文。此碑是驰名中外的楷书碑石,保存完好,字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