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1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2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3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4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依赖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细胞免疫功能,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感染微生物、移植排斥、迟发型超敏反应;对部分体液免疫发挥辅助功能。*第一节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一、TCR-CD3复合物

是T细胞抗原受体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TCR可分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CD3有5种肽链(γδεζη),跨膜区具有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五种肽链胞浆区较长,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TCR

识别MHC/抗原肽复合分子

TCR抗原肽MHC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FreeandbindingTCR*二、CD4和CD8

主要功能是辅助TCR识别抗原(又称T细胞辅助受体),同时又能参与抗原刺激TCR-CD3分子信号转导。CD4为一条肽链跨膜蛋白,胞膜外区有4个结构域,远端2个结构域能与MHCII的β2结构域结合。CD8的α和β链的胞膜外区各有1个Ig结构域,与MHCI类分子α3结合。*三、协同信号分子(secondsignal)

CD28—B7.1(CD80)/B7.2(CD86),CTLA4--CD80/86:前者提供T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后者主要是给予已活化T细胞抑制信号。这是由于CTLA-4分子的胞浆区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可抑制T活化信号转导。ICOS为B7家族另一成员,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与CD28有同源性,其配体B7-H2。初始T细胞活化后ICOS调节活化T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上调粘附分子表达,促进T细胞增殖。*CD40L:主要表达于活化CD4T细胞,与CD40结合可促进APC活化,从而也促进T细胞活化;与B细胞CD40结合对B细胞的活化、记忆性B细胞形成和阴性、阳性选择有重要作用。CD2:为SRBC受体,其配体为LFA-3(CD58)、CD59,介导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粘附。LFA-1和ICAM-1:T表面的LFA-1和ICAM-1的配体为APC或靶细胞表面的ICAM-1和LFA-1,功能是增强粘附。********四、丝裂原结合分子与相应丝裂原(刀豆蛋白A、植物血凝素)结合后,可直接诱导静息T活化、增生、分化。五、其他分子IL-1R、IL-2R、IL-4R、IL-6R、IL-7R、FasL等。*第二节T细胞亚群一、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4+、CD8+亚群CD4+T细胞识别由13~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抗原肽,并受自身的MHCII类限制。CD8+T细胞识别8~10个氨基酸组成的抗原肽,并受MHCI类限制。*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γδT细胞数量不超过T细胞总数5%,大多为CD4-、CD8-,少数为CD8+,主要分布于皮肤、粘膜组织。识别非肽类分子,包括CD1分子呈递的糖脂、某些病毒糖蛋白、分枝杆菌磷酸糖、HSP等,无MHC限制性。具有抗感染与肿瘤作用;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和介导炎症。αβT细胞为T细胞中的大多数,识别MHC提呈的肽,具有自身MHC限制性。可以是CD4也可以是CD8。*三、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初始T细胞:从未受过Ag刺激的成熟T细胞,初始T细胞表达CD45RA和高水平的L-选择素,处于Go期。接受Ag刺激后活化,分化为效应T和记忆T。效应T细胞:存活期短,表达高水平IL-2R及粘附分子和CD45RO。记忆性T细胞:与初始T相似,处于Go期,记忆性T细胞表达CD45RO和粘附分子。介导再次免疫应答,可迅速活化。*四、Th、CTL(Tc)、Tr细胞根据功能可分为Th、CTL(Tc)、Tr细胞,实为效应细胞Th细胞:初始CD4T可分化为Th1、Th2和Th3三类效应细胞,分泌不同细胞因子,发挥不同效应,Th1、Th2分别在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Th3通过分泌TGF-β对免疫应答发挥负调节。Tc细胞:Tc1细胞主要分泌IFNγ;Tc2细胞则主要分泌IL-4、IL-5和IL-10。调节性T(Tr)细胞:CD4+CD25+,在免疫应答负调节及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作用。*五、NKT(CD4-CD8-NK1.1

+T)细胞

其TCR识别的抗原是由CD1分子提呈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脂筏*第三节T细胞功能一、CD4+Th细胞

亚群及功能抗原刺激后短期内,T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即Th0,随后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分化为Th1、Th2和Th3。Th1分泌IL-2、IFN-γ和IL-12可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力,刺激CTL细胞增殖分化,特异性杀伤病毒或细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靶细胞;促进细胞免疫。Th2分泌IL-4、IL-5、IL-6、IL-10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生成,促进体液免疫。****Th1细胞效应*Th1细胞促进MØ活化;

协助B细胞产生IgG1、IgG3等。

*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CTL活化*Th1细胞促进MØ活化,杀伤胞内寄生菌*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其功能*Th2细胞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Th2细胞Eos和M分化、发育*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趋化Eos和Bas*Th1、Th2细胞之间的相互调节*Th3细胞功能:分泌TGF-β抑制Th1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也可抑制B细胞CTL、N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Tr1细胞功能:由CD4分化而来,通过分泌IL-10发挥免疫抑制。*二、CD8+杀伤性T细胞功能

CTL的主要作用是直接杀伤靶细胞,有两种机制: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细胞裂解:通过分泌穿孔素、颗粒酶、颗粒溶解素、淋巴毒素等直接杀伤靶细胞。颗粒酶进入细胞内激活半胱天冬蛋白酶-10(caspase110)诱导调亡。细胞凋亡:CTL高表达FasL与靶细胞Fas。*CTL与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thekissofdeath*CTL杀伤机制***Fas途径诱导调亡***三、其他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通过抑制性调节CD4和CD8的活性增殖,达到免疫负调节作用(通过直接接触抑制、下调靶细胞IL-2Ra链表达抑制、抑制APC抗原提呈间接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主要为Th1,其次为CTLNKT细胞通过识别APC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CD1分子所提呈的抗原而激活,作用有二:细胞毒作用(同Tc)和免疫调节。**第十一章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被激活、增殖,产生抗体,此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依赖于骨髓或法氏囊发育,负责体液免疫功能,参与抗细胞外感染微生物、速发型变态反应、溶细胞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对细胞免疫有调控效应。*浆细胞静息态B细胞形态*第一节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

B细胞表面分子抗原补体(C3bi)

CD23CD28

B7-2

CD40

IL-5

FcmR

IL-2

IgM

IgE

CD21

IL-4CD32

IgG补体(C3b,C4b)

CD40-L*人/鼠B细胞表面分子*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BCR复合物的组成BCR即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SmIg),存在于所有的成熟B细胞,起抗原结合作用。BCR-Igα/Igβ形成B细胞的识别单位,Igα/Igβ作用是转导抗原与BCR结合产生的信号和参与mIg链的表达与转运替代性BCR复合物表达于Pro-B和Pre-B细胞。*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二、辅助受体B细胞特异的多分子活化辅助受体:CD19/CD21/CD81/CD225以非共价相联。作用:增强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CD72:新近发现的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是C型凝集素超家族成员,对B细胞激活有双向调节作用。CD72胞内区有2个ITIM基序,如交联可抑制第一信号的刺激。CD72配体为CD100,两者相互作用能消除CD72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强第一信号。*三、协同刺激分子

B细胞获得抗原与BCR结合经CD79a/CD79b转导的第一信号并不能活化,还必须由Th和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间相互作用产生第二信号*CD40: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40LCD27:与T细胞表面的CD70相互作用CD70:B细胞活化后也可表达此分子,而T细胞中CD45RA+CD4+也表达CD27。通过CD70-CD27诱导该T细胞分化成调节性T细胞,抑制抗体产生。为B细胞自我调节机制。CD80/CD86:在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发挥APC作用(CD28-B7)。其他粘附分子:B细胞表面有ICAM-1、LFA-1等。*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表达多种能结合丝裂原的膜分子,如LPS受体,结合LPS可活化静息B细胞*五、其他表面分子CD20:通过调节跨膜钙离子流动直接作用于B,对B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的调节作用。CD22:为B细胞特异性分子,介导B-单核细胞、B-T、B-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补体受体CR1(CD35),CR2(CD21)其他膜分子CD32(即FcRγⅡ-b)MHCII等*第二节B细胞亚群B细胞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B1细胞表面表达CD5、mIgM,即使成熟时也几乎不表达mIgD。B1细胞可能的功能:抗微生物感染、清除变性的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病。参与固有免疫。B2细胞即通常所指B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B1与B2两者比较见下表*性质B-1B-2初次产生时间胎儿期出生后更新方式自我更新由骨髓产生自发性Ig的产生高低特异性多反应性单特异性,尤其在免疫后分泌的Ig同种型IgM>IgGIgG>IgM体细胞突变低/无高对碳水化合物Ag应答是可能对蛋白质Ag应答可能是B-1、B-2的区别**第三节B淋巴细胞的功能产生抗体(发挥中和、调理、ADCC、激活补体作用)提呈抗原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B细胞三大功能*产生抗体细菌代谢产物或其它大分子抗原细菌1.抗原抗体复合物2.调理吞噬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4.炎症反应3.补体介导杀伤*抗原提呈*免疫调节*第十二章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第一节造血干细胞的特性和分化一、造血干细胞的起源和表面标记造血干细胞的起源:(哺乳动物)最早卵黄囊→胎肝→(胚胎发育中期及出生后)→骨髓早期的造血干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具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最初分化为)共同淋巴样祖细胞和共同髓样祖细胞等。*ES及其分化*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途径Differentiationofhematopoieticstemcells造血干细胞淋巴系干细胞再生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血小板红细胞巨核细胞髓红系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粒-单核系干细胞红母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途径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比例免疫

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百分比(%)中性粒40-75嗜碱性粒细胞0.1-1嗜酸性粒细胞1-7单核细胞2-11淋巴细胞20-35树突细胞0.1-1*BLOODELEMENTSNeutrophilPMNBasophilEosinophilPlateletsRBCsLymphocytesGranulocytesMonocytesErythrocytes{LEUKOCYTESWBCs*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表面标记为CD34和c-kit(CD117),无谱系特异性标记(Lin-):1.CD34

是造血干细胞的一种重要标记分子,为高度糖基化跨膜蛋白,包括造血干细胞,有1%~4%骨髓细胞表达CD34。应用CD34可从造血组织中分离造血干细胞,成熟血细胞不表达此分子。*2.CD117即c-kit

是干细胞因子(stemcellfactor)的受体,为原癌基因c-kit的产物kit,属于含有酪氨酸结构的生长因子受体。CD117+约占骨髓细胞的1%~4%,50%~70%CD117表达CD34,故CD117也是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标记。*3.Lin-细胞应用针对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巨核细胞、髓系、红系等多种谱系相应单克隆抗体的混合抗体(CD2、CD3、CD14、CD16、CD19、CD24、CD56、CD66b、血型糖蛋白质A等抗体)结合免疫磁珠分离法,除去造血组织中各谱系细胞,所留下即为Lin-细胞(早期造血干细胞)。*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骨髓、胸腺造血微环境提供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必要条件。通过动物体内或人工体外半固体微环境条件模拟,可进行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研究。*干细胞分化*干细胞体外分化*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分化:

骨髓、胸腺维持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机制:

I分泌细胞因子或其他介质,促进不同谱系不同发育阶段细胞生长分化。如胸腺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7及肽类分子胸腺激素、胸腺素、促胸腺生成素是胸腺中T细胞成熟的重要条件。

II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通过粘附分子及分泌的细胞外基质与干细胞及其分化的血细胞相互作用,提供必要刺激信号。*定向干细胞及其分化

:1.髓样干细胞及其分化:I红系: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最重要的生长因子。髓样干细胞→(EPO、SCF存在下)→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II巨核系:血小板生成素TPO是巨核细胞/血小板谱系分化中关键因子。髓样干细胞→(TPO、IL-6、IL-11)→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eG)

*定向干细胞及其分化

:1.髓样干细胞及其分化:Ⅲ粒单系:GM-CSF、SCF、IL-3起作用。

髓样干细胞→具有产生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和单核-巨噬细胞系潜能的集落形成单位(CFU-GEMM)→(在G-CSF/M-CSF/GM-CSF、SCF、IL-3存在下)→中性粒细胞或单核/巨噬细胞。*定向干细胞及其分化

:1.髓样干细胞及其分化:Ⅳ嗜酸性粒细胞:GM-CSF、IL-5、IL-3起作用。

髓样干细胞→CFU-GEMM(在GM-CSF、IL-5、IL-3存在下)→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os)

→嗜酸性粒细胞*定向干细胞及其分化

:1.髓样干细胞及其分化:Ⅴ嗜碱性粒细胞:IL-5、TGF-β起作用。

髓样干细胞→CFU-GEMM(在IL-5、TGF-β存在下)→嗜碱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Baso)IL-3、IL-4

→嗜碱性粒细胞*定向干细胞及其分化

:2.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IT细胞谱系:在胸腺中发育获得功能TCR表达、自身MHC限制、自身耐受gdTCRPro-TThy-1双阴细胞CD4-8-/gdTCRCD3进入外周Pro-TaTCRb链基因重排TCRa链基因重排Pre-TCRabTCR双阴细胞CD4-8-双阳细胞CD4+8+双阳细胞CD4+8+CD8+单阳细胞不发生

b链基因重排的细胞凋亡阳性和阴性选择失败的细胞凋亡信号通道Pre-TCRT细胞发育CD4+单阳细胞进入外周进入外周*CD3‾CD4+CD8‾TCR‾

CD3‾CD4‾CD8+TCR‾

CD3LOWCD4‾CD8+TCRabLOW

CD3+CD4+CD8+TCRab+

CD3+CD4+CD8‾TCRab+

CD3+CD4‾CD8+TCRab+

CD3+CD4+TCRab+

CD3+CD8+TCRab+

CD3+CD4+CD8+TCRgd+

CD3+CD4+CD8‾TCRgd+

CD3+CD4‾CD8+TCRgd+

CD3+CD4‾CD8‾TCRgd+

CD3+CD4‾CD8‾TCRgd+

CD3+TCRgd+

CD3‾CD4‾/LOWCD8‾TCR‾CD3‾CD4‾/LOWCD8‾TCR‾被膜被膜下区皮质骨髓髓质胸腺小叶*(1)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

(a)TCRα和β链基因重排:αβT细胞约占T细胞95%~99%,γδT细胞约占1%~5%。胸腺细胞在双阴性(DN)阶段的一个时期,即CD44lowCD25+阶段,β链基因开始重排,表达β链蛋白,并与前T细胞替代α链PTα(PreTCel1α)组装成PTα:β二肽链,表达于CD44-CD25-阶段的细胞表面,此时细胞增殖活跃,IL-7R的表达对这个时期的分化发育至关重要;分化至CD4+CD8+PTα:βCD3low的双阳性(

DP)阶段,细胞停止增殖,α链基因开始重排,并表达有功能性的TCRαβ。*(2)CD3及CD4/CD8的表达:阳性与阴性选择阳性选择

在胸腺皮质中,同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进行特异结合的D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单阳性(SP)细胞,其中与Ⅰ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CD8表达水平升高,CD4表达水平下降直至丢失;而与Ⅱ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CD4表达水平升高,CD8表达水平下降最后丢失;不能与自身肽:MHC分子复合物发生有效结合或发生亲和力过高结合的DP细胞,在胸腺皮质中发生凋亡,占DP细胞的95%以上。约5%的DP细胞经选择而存活,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postiveselection)。*

经阳性选择的DP细胞存活,并分化为SP细胞,使T细胞获得了在识别过程中自身MHC限制能力。识别MHCI类分子的胸腺细胞发育为CD8+细胞,而识别MHCⅡ类分子的胸腺细胞发育为CD4+细胞。*阴性选择(negativese1ection),系DP及SP细胞在皮质区、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DC、巨噬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I类或Ⅱ类分子发生高亲和力结合的而被消除,或成为无能状态,以保证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库中不含有针对自身成分的T细胞,也是T细胞自身免疫耐受的主要机制。*胸腺

CD4+与MHC适当不与MHC-自身肽CD4+TCR重排CD8+结合的T细胞结合的T细胞Th细胞

T

T

阳性选择

阴性选择

T

CD8+

双阳性Tc细胞

T细胞T细胞不与T细胞与MHC和自身单阳性(DP)

MHC结合抗原肽高亲和力结合T细胞(SP)凋亡淋巴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内的阳性和阴性选择外周(DP)(SP)(DN)*定向干细胞及其分化

:2.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ⅡB细胞谱系:抗原非依赖阶段:在胚肝或骨髓淋巴干细胞原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细胞成熟B细胞Ig基因重排胞浆μ+sIgM+抗原依赖阶段:外周淋巴器官成熟B细胞sIgM+sIgD+sIgM+sIgD+活化B细胞sIgM+sIgD+抗原记忆B细胞sIgG+sIgA+浆细胞胞浆Ig**抗原非依赖期(骨髓内分化)①.祖B细胞(proBcell)阶段②.前B细胞(preBcell)阶段③.未成熟B细胞(immatureBcell)④.成熟B细胞(matureBcell)抗原依赖期

(骨髓外分化)(1)B细胞分化成熟过程*(2)、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

B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干细胞。早期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骨髓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inductivemicroenviroment,HIM)密切相关。骨髓基质中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是B细胞发育的必要条件。

*Ig重链、轻链基因重排原B细胞中首先开始Ig重链基因重排,并表达Igα/Igβ,如果重排有效,则产生μ链,因此时轻链尚未重排,μ链则与一条替代轻链(Vpre-B/λ5

)结合,形成膜表面受体(前B细胞受体)。前B细胞向细胞内发出信号,使B细胞进一步分化。如果轻链重排有效,则轻链与μ链结合,形成IgM表达在细胞表面。膜表面IgM是不成熟B细胞的标志。①Ig基因重排*在骨髓中B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V(D)、J基因重排是随机发生的,故有可能产生与自身抗原应答的B细胞克隆,或产生具有不合适抗原受体的B细胞克隆。但在周围淋巴器官中Ig基因可发生二次重排,二次重排会修正能与自身抗原应答的基因,以消除自身应答性B细胞(B细胞阴性选择)。藉Ig基因二次重排,对B细胞的抗原受体作修正时称为抗原受体编辑。通过阴性选择后的不成熟B细胞,膜上表达IgD,变成成熟B细胞离开骨髓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在脾脏中继续经历阴性选择。②阴性选择*

骨髓不与自身抗原高亲和力结合

BCR重排的B细胞

B

阴性选择

B

与自身抗原高亲和力结合的B细胞

凋亡淋巴干细胞外周骨髓内B细胞的阴性选择*定向干细胞及其分化

:2.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ⅢNk细胞:第九章第三节已涉及(略)。

*第二节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的编码基因及多样性产生*(一)胚系基因结构V区基因和C区基因κ和λ轻链含有V、J、C三种片段,重链家族由V、D、J和C四种不同的基因片段所组成。一、BCR与TCR基因结构及其重排V/D/JC*(一)胚系基因结构胚系基因的结构BCR或Ig的两条轻链(λ、κ)和一条重链分别由不同的多基因家族(multigenefamilies)编码,人λ轻链基因位于第22号染色体,κ链位于第2号,重链(H)位于第4号。一、BCR与TCR基因结构及其重排DHJHCμVH

编码完整μ/δ链VL

JHCμsIgM/sIgD编码完整轻链*(二)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抗原受体的重排在B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Ig可变区将发生顺序性重排。首先是重链V区重排,然后是轻链V区重排。只有经过重排的B细胞才成为成熟型B细胞,即免疫潜能B细胞(immunocompetentB)。每个成熟的B细胞只含有一种功能性VH和VL(λ或κ),其细胞膜表面表达膜结合型Ig,并只能与一种抗原表位相互作用。一、BCR与TCR基因结构及其重排*(1)重组活化基因1/2(recombinationactivationgene1and2,RAG1/2)LV1V2V3V4V5VnJ1J2J3J4J5J6C区RAG1/2RAG1/2C区连接酶LV1V2J4J5J6LV1V2J4J5J6*(2)B、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TdT)TdTDt/A/C/GTPDt/A/C/GTPAGCTAGCTAG连接酶AGCTAGCTAG随机核苷酸加减*(3)

Oct-2及NF-κB等VHDHJH

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内含子C区

Oct-2(在B细胞特异表达)NF-κB参与轻链的转录*(4)类别转换**

IL-4诱导Ig重链基因重排的类型转换机制第一次重组重排切除的环状产物中包括Cμ,使Cμ转换为Cγ、(IgG1)第二次重组,切除Cγ,使Cγ转换为Cε(Ig3E)*组合造成的多样性连接造成的多样性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的连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增加了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的数目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多样性机制重链轻链κλ估计片段数目种系中基因片段

V300~10003002D1300J443可能组合数目V—J和V—D—J组合连接多样性300×13×4=1.6×104300×4=1.2×1032×3=6连接的灵活度十十十P区核苷酸加入十十十N区核苷酸加入十一一体细胞突变十十十轻、重链组合>1.6×104×(>1.2×103十>6)=>>1.9×l07人Ig可变区片段的估计数目为:100个VH、30个DH和6个功能性JH,100个Vκ、5个Jκ,100个Vλ,6个Jλ。因此,人抗体多样性的数目与小鼠相似。(十):表示与抗体多样性有关,但数目不详;(一)与抗体多样性无关*小鼠种系Ig基因的结构*重链基因重排及RNA加工*图2-3κ轻链基因重排及RNA加工*缺失对接时P-核苷酸及N-核苷酸的加入*第十三章固有免疫应答InnateImmuneResponses第四篇ImmuneResponses*动物机体与生具有的抵御微生物或者外来异物侵袭的能力。天然免疫系统(innateimmunesystem)非特异免疫系统(non-specificimmunesystem)I线—皮肤、粘膜、体表分泌液(体表屏障)II线—吞噬细胞、NK细胞、补体(体内屏障)固有免疫(天然免疫)的概念*第一节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一)皮肤粘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物理屏障: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粘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2.化学屏障: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汗液中乳酸,胃液中的胃酸,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液中的溶菌酶及抗菌肽和乳铁蛋白等。*3.微生物屏障:皮肤粘膜表面的正常菌群:竞争结合上皮细胞、营养物质,分泌杀、抑菌物质。正常菌群失调可致细菌感染。(二)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织结构致密,能阻挡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及脑室。婴幼儿不完整。(三)血-胎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脱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正常不影响营养物质交换,但阻止母体内病原体及有害物质进入。<3个月不完整。*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上皮细胞天然屏障肥大细胞 哨兵细胞巨噬细胞常住边防细胞中性粒细胞野战细胞NK细胞机动兵细胞树突细胞工程兵细胞*1.吞噬细胞(Phagocytes)

包括: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巨噬细胞(Macrophage)吞噬杀伤和消除作用:通过受体识别异己—吞噬吞饮—杀灭异物分泌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物质:TNFα、IL-1、6、8、12、MCP-1及前列腺素等——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激活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吸引吞噬细胞作为APC: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野战细胞参与吞噬作用;参与炎症反应;分泌功能:细菌感染时的早期吞噬细胞*neutrophilsinbloodfilm

*吞噬细胞启发IgGFcRScavengerRCRToll-likeR*趋化因子

吞噬细胞的趋化作用*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marophage,M

——常住边防细胞具有吞噬功能的白细胞,存在血中为单核细胞,游走到组织为巨噬细胞MacrophageDifferentnamesindifferenttissues–Monocyte(blood)–Kupffercells(liver)–Mesangialcells(kidneyglomerulus)–Microglia(brain)–Alveolarmacrophages(lung)–Histiocyte(connectivetissue)*Bloodfilmshowingamonocyte(left)andtwoneutrophils

*Monocytewithingestedmalariaparasite*MacrophageAttackingE.coli(SEMx8,800)

*Alveolar(Lung)MacrophageAttackingE.coli(SEMx10,000)*分泌

IL-1IL-6IL-12TNF-αaIL-8GM-CSF细胞因子酶其它因子

杀伤肿瘤细胞

抗原呈递作用前列腺素白三烯补体成分纤维蛋白结合蛋白凝血因子溶菌酶酸性水解酶赖氨酸酶酯酶胶原蛋白酶弹性纤维蛋白酶伤口修复吞噬并杀伤病原微生物*2.自然杀伤性细胞(Naturalkillercells,NKcells)NK细胞的一般特征: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细胞体积大、胞浆中含有大的颗粒(大颗粒淋巴细胞)。无需抗原预先作用、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活化后可分泌细胞因子(INF-γ、TNF-α)象CD4辅助T细胞和CD8杀伤细胞(CTL)的杂交细胞。**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①抗感染作用:②抗肿瘤作用:③免疫调节作用:*象CD4辅助T细胞一样分泌INF-γ。*象CD8杀伤细胞(CTL)一样直接杀伤靶细胞。*NK的杀伤作用*

NKcellsandtheiractivationLAK细胞: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高浓度的IL-2刺激10天左右所得到的细胞即LAK细胞。**3.γδT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上皮组织。表面受体缺乏多样性,主要识别病原微生物或感染/突变细胞表达共同抗原。功能:a皮肤粘膜局部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效应细胞;b抗肿瘤作用(直接杀伤);c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4.NKT细胞表面具有NK1.1和TCR-CD3复合体分子的T细胞,主要分布于肝、骨髓和胸腺。识别不同靶细胞CD1分子提呈脂类或糖脂类抗原。功能:a非特异杀伤肿瘤、病毒或胞内菌感染靶细胞;b分泌IL-4、IFN-γ等细胞因子调节免疫。*5.B1细胞:

CD5+mIgM+细胞,来源于胚肝,主要存在于腹腔、胸腔和肠壁固有层。主要识别细菌表面共有多糖类抗原。通过产生IgM为主抗体粘膜表面抗感染。*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一)补体系统:MBL、替代途径(二)细胞因子:a抗病毒作用(干扰素);b诱导促进炎症;c诱导和增强抗肿瘤作用。(三)防御素(defensin):为一组耐受蛋白酶的一类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对细菌、真菌和某些有包膜病毒具有直接杀伤作用。如α-防御素通过改变膜通透性、诱导产生自溶酶、致炎和趋化作用。*(四)溶菌酶:一种不耐热的碱性蛋白,可裂解G+菌细胞壁。(五)乙型溶素:存在于血清中,为对热较稳定的碱性多肽。作用于G+菌细胞膜。*概念:指体表分泌液以及血浆和其他体液中能够识别或攻击病原体的一类分子。(1)补体:①在MBP和抗体的“导航”下,能够有效地杀伤入侵机体的微生物。②有些补体的活化产物,起到调理微生物的作用。③补体活化产物C5a是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介子。(2)急性期反应蛋白:是一组血清蛋白(脂多糖结合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C反应蛋白、甘露糖结合蛋白)。能够与细菌表面特有的多糖类结合,并由此激活补体或者调理微生物。天然免疫系统的可溶性分子(SolubleFactorsoftheInnateImmuneSystrem)*天然免疫分子识别对象效应补体与细胞表面多糖及蛋白质共价结合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甘露糖结合蛋白富含甘露糖的糖蛋白及脂多糖调理病原微生物;激活补体C反应蛋白细菌表面的多糖及磷脂胆碱调理病原微生物;激活补体LPS结合蛋白LPS促进LPS与CD14结合溶菌酶细菌胞壁的糖肽消化细菌胞壁可溶性CD14LPS促进宿主细胞与LPS结合天然免疫系统的可溶性分子举例*第二节固有免疫的作用时相*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的作用时相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0-4小时)体表屏障:阻止病原微生物的粘附。吞噬细胞:吞噬清除。激活补体旁路途径。早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4-96小时)

吞噬细胞活化吞噬功能增强。分泌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

①免疫效应分子进入感染部位②吸引招募吞噬细胞③激活NK细胞、TCRγδ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96小时之后

吞噬细胞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第三节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一)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特点:虽无特异性识别受体,但通过表面受体可识别多种病原体表面的模式分子,经特殊信号转导途径而活化,迅速产生效应。1.模式识别受体(PRR)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1)模式识别受体(PRR):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2)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供模式识别受体结合的配体分子,主要为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及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主要包括:G-菌脂多糖,G+菌肽聚糖、甘露糖等。借此固有免疫细胞可识别自我与非我。*(二)固有免疫细胞的应答特点:固有免疫细胞表面具有多种趋化性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的受体,在感染部位趋化因子作用下,吞噬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受趋化因子召引聚集于感染部位,通过表面PRR直接识别病原体或凋亡细胞相应配体而激活,不经克隆扩增即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固有免疫细胞寿命短,无免疫记忆,无免疫耐受。*二、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关系(一)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既是固有免疫细胞,又是APC,在发挥固有免疫时,同时也启动了抗原加工提呈过程。*(二)固有免疫应答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通过表面PRR对不同种类病原体识别,可启动不同类型特异免疫应答。如巨噬细胞受胞内寄生菌刺激可产生IL-12和IFN-γ为主的CK,诱导初始T→Th1释放IL-2、IFN-γ等→诱导活化Th和CTL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而NKT和肥大细胞受某些寄生虫刺激可产生IL-4

,诱导初始T→Th2,最终以体液免疫效应为主。*(三)固有免疫应答协助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应

在体液免疫应答中:固有免疫细胞通过抗体、补体的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帮助特异性免疫实现特异性免疫应答效应。在细胞免疫(炎症型):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活化NK、吞噬细胞发挥吞噬杀伤效应清除病原体。*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特点比较:

特点主要参与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酶类物质特异性抗体识别受体膜式识别受体,较少多样性抗原特异性识别受体,有多样性无记忆,短有记忆,长非特异免疫特异免疫细胞组成作用时相作用特点作用时间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T细胞、NKT、B-1B细胞αβT、B2细胞、APC即刻-96小时内96小时非特异,不需克隆扩增特异,需克隆扩增*第十四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概述:APC的定义和分类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APC: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细胞。兼职APC: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第一节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

一、树突状细胞概念:(dendritic

cells,DC)美.Steinman1973发现,形态呈树突样;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是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DC的特点①能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②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③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④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而Mφ、B只能激活已活化或记忆性T;⑤抗原提呈效率高.*1、DC的特征、表面标志DC的特征及表面标志:①形态上呈树突样;②表达CD1a、高水平MHC-II类抗原和

CD11c、CD83等多种辅助分子;③胞浆内存在特异性Birbeck颗粒状结构;④吞噬功能较低;⑤有效诱导巢居的静息性幼稚T细胞发生增生;⑥DC表面表达某些可特异性结合病原微生物的受体,以及FcR和IgE分子等,参与抗原摄取。*2、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化

——DC的来源DC的来源DC主要有两种来源,即髓源性和淋巴系来源。髓源性DC是指由骨髓和脐血中CD34+造血祖细胞生成的DC。从淋巴系来源的DC属于血源性,与T、NK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某些单个细胞在GM-CSF和IL-4作用下可转变为DC。**——DC的分布与分类广泛分布于全身各脏器(除脑以外)淋巴样组织中的DC:并指状DC(位于T细胞区,由LC移行而来,发挥免疫激活作用)、边缘区DC、滤泡样DC(高表达FCR和C3bR)和胸腺DC非淋巴样组织DC:朗格汉斯细胞(LC表皮粘膜的未成熟DC)和间质性DC等体液中DC(循环的DC):隐蔽细胞和血液DC。*FDC:滤泡树突状细胞是淋巴结浅皮质区淋巴滤泡内的重要APC,是参与再次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R和C3bR结合免疫复合物,使免疫细胞识别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的抗原。IDC:并指状细胞分布于淋巴组织胸腺依赖区和次级淋巴组织中的重要APC。为朗格汉斯细胞衍生而来。胸腺树突状细胞位于胸腺皮质/髓质交界处和髓质部分,生命周期很短,仅2~3周,在诱导免疫耐受中起作用(阴性选择)。LC:朗格汉斯细胞位于表皮和胃肠上皮细胞*间质性DC主要分布在心脏、肝脏、肾脏、肺脏等实质器官间质的毛细血管附近。循环DC主要包括血液DC和淋巴DC。具有较强的摄取抗原能力,能在体外自发地与T细胞形成DC-T细胞蔟,激活未致敏T细胞,启动初次免疫应答。*参与DC分化与发育的因素1、细胞因子是调节DC成熟过程的重要因素:GM-CSF、TNF-α促进DC分化;IL-1、IL-6和IL-12辅助DC成熟。2、DC的成熟也受其自身表达的黏附分子调控DC表面标志CD11c+DC属于血液中成熟的DC,CD11c-DC为低水平表达黏附分子的非成熟DC。DC的迁移与成熟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但提呈的能力则明显增强。成熟后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3、树突状细胞的发育*骨髓DC前体血流非淋巴组织分化非成熟DC定居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泌尿道管、气道以及实质脏器的间质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但提呈抗原能力弱细胞因子和抗原刺激下DC细胞成熟并迁移进入局部淋巴结(迁移期)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变弱,但提呈抗原能力逐渐增强(成熟期)*1、DC对于T、B细胞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激活作用。DC表达多种趋化性细胞因子,具有趋化T细胞的作用。

此外,DC所分泌的IL-12对于初始T细胞是产生Thl型免疫应答的重要因素。DC还能通过诱导Ig类别的转换和释放某些可溶性因子等调节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4、树突状细胞与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

*2、DC还能诱导免疫耐受。目前发现DC是在胸腺内对发育中T细胞进行阴性选择的箭重要的细胞,通过排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参与中枢免疫耐受的诱导。

*二、单核-巨噬细胞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骨髓内中的髓样干细胞受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发育成前单核细胞。前单核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单核细胞进入血流。然后移行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内,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形态特征表面标志酶和分泌产物*Mφ的生物学作用特点生物学作用:吞噬杀伤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和广泛参与机体生理功能Mφ功能的异质性:不同组织器官中的Mφ具有异质性;同一组织中的Mφ具有异质性****三、B细胞B细胞能持续表达MHC-II类分子,能有效提呈抗原给CD+TH细胞,也表达B7-1分子,对活化的TH细胞有协调刺激作用。B细胞是再次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最重要的APC,主要通过BCR途径和非特异性胞饮摄取抗原。

***四、兼职抗原提呈细胞某些细胞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II分子,但在炎症过程中,或接受某些活性分子刺激后,则可表达MHC-II类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这些细胞被称为兼职APC。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各种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等。兼职APC可能参与炎症反应或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成纤维细胞某些细胞因子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并使之具有抗原提呈能力;成纤维细胞也是一种吞噬细胞活化的T细胞活化的T细胞可表达MHC-II,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第二节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抗原的处理:APC将抗原分子降解并加工处理成多肽片段,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细胞的表面的过程。抗原的提呈:APC在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信息传递给T细胞的过程。*一、抗原的摄取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如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蛋白质等;外源性抗原循溶酶体途径被处理和提呈,该过程受MHC-II分子限制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

MHC-I类分子参与提呈的抗原大多数是在胞核和胞浆中内源性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胞质溶胶提呈途径)**未成熟DC通过三条途径摄取抗原:第一条途径通过巨吞饮作用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第二途径是受体介导的内吞,可有效捕捉到浓度很低的相应抗原,具有高效性、选择性及饱和性。第三条途径是吞噬作用:是未成熟DC与巨噬细胞皆有的功能未成熟DC摄取抗原*单核-巨噬细胞摄取抗原单核-巨噬细胞通过三种胞吞方式摄取抗原:吞噬-吞入较大的固体或较大分子复合物,如细菌、细胞碎片等;胞饮-细胞吞入液态物质或极微小颗粒;受体介导胞饮-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大分子物质,通过膜囊泡完成物质传送。*B细胞摄取抗原B细胞:非特异性胞饮或特异性受体BCR*根据参与的MHC分子不同,将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分为MHCI类途径和MHCII类途径。二、抗原的加工处理

MHCI类途径MHCII类途径抗原的主要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降解抗原的酶结构蛋白酶体溶酶体处理抗原的细胞所有有核细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抗原与MHC分子结合部位内质网溶酶体及内体参与的MHC分子MHCI类分子MHCII类分子提呈对象CD8+T细胞(主要为Tc)CD4+T细胞(主要为Th)*MHCI类途径:内源性抗原蛋白酶体(低分子量多肽,LMP)降解成多肽在抗原相关转运体帮助下(TAP,对8-13分子肽具最高亲和力)在内质网(ER)与新组装MHCI类分子结合细胞膜二、抗原的加工处理**MHCII类途径:外源性抗原内吞内体与溶酶体中被降解10-30分子肽;内质网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恒定链(Ii)形成九聚体(αβIi)3,并在Ii帮助下高尔基体转移到内质体腔,形成MIIC,Ii被降解成CLIPHLA-DM辅助在溶酶体及内体内形成抗原分子肽-MHCII复合物细胞膜。***三、抗原的提呈抗原提呈的基本过程:肽-MHCI类分子:CD8识别肽-MHCII类分子:CD4识别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现象:有交叉但非主要方式。**APC

Th细胞活性封闭Th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IL-2RAPCTh信号1信号2炎症LPS细菌化学趋化因子补体TNF-aIL-1IL-6IL-2Th信号1Th细胞活化、增殖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活性封闭Tc

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IL-2APC1活化,扩增ThTcAPC2Tc***小结1.

APC的概念与种类。2.

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D细胞的生物学功能、B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3.D细胞的膜表面分子、APC和

MHC分子处理和递呈抗原的过程。4.

掌握下列常用名词:抗原递呈、专职APC、非专职APC、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CellularImmuneResponses*获得性免疫应答简介

IntroductionofAcquiredImmuneResponses1、概念:免疫细胞因对抗原的特异识别而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并通过其所分泌的抗体或者细胞因子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识别“自己(self)”与“非己(nonself)”,并清除“非己”。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ImmuneResponse);特异性免疫应答(SpecificImmuneResponse)*入侵病源微生物较少,天然免疫应答将其快速清除;如果短时间内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将启动获得性免疫应答(AcquiredImmuneResponse)指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T及B)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复制上皮细胞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2、主要参与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T、B细胞。3、分类:细胞免疫应答:CellularImmuneResponses;

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Immuneresponses.*4、过程:

启动;活化;效应及稳态恢复。*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可分为识别抗原阶段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

(获得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启动)

第一节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一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

DC捕获外来抗原;迁移至引流淋巴结;伴随B7和MHC-II分子表达上调,将抗原呈递给特异性T细胞。*APCCTLThTh二APC与T细胞相互作用(向T细胞呈递抗原)*T细胞与APC非特异性结合:T细胞利用其表面的粘附分子(LFA-1、CD2)与APC表面配基(ICAM-1、LFA-3)结合,呈可逆性。T细胞与APC特异性结合:通过TCR识别特异性抗原肽-MHC复合物发生特异性结合。*T细胞突触或免疫突触形成:在CD4/CD8协助下T细胞与APC相互接触形成交界面,TCR-肽-MHC复合物向交界面中心移动形成中央束,中央束锁定后外周环绕多个共刺激分子。此结构有助于增强亲和力和促进信号转导*TCR

识别MHC/抗原肽复合分子

TCR抗原肽MHC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TCR特异识别MHC/抗原肽SpecificRecognitionofMHC/peptideComplex抗原递呈细胞(APC)*TCR特异识别MHC/抗原肽SpecificRecognitionofMHC/peptideComplexMHC-a螺旋抗原肽CDR1CDR2CDR3CDR3CDR2CDR1TCR-b链TCR-a链MHC-a螺旋*

NaïveT(未活化T细胞)的选择性活化和扩增主要发生于周围免疫器官。

T细胞的完全活化要依赖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第二节T细胞活化的过程

TCellActivation*抗原识别:双识别:TCR-肽,TCR-MHC

共受体:CD4-MHCII,CD8-MHCI

Th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

Signal1:TCR+MHCII-peptideSignal2:CD28+B7CD2+LFA3LFA1+ICAM-1一、T细胞活化涉及到的分子*APC与Th间相互作用的分子MoleculesbetweenAPCandThcellinteraction*Th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Two-SignalModelforThCellActivation*Th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Two-SignalModelforThCellActivation*APC活性封闭IL-2RAPCTh信号1信号2LPS细菌TNF-aIL-1IL-2Th信号1活化、增殖Th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模型”Two-SignalModelforThCellActivationB7*

CDR1和CDR2接触MHC分子的а螺旋,CDR3接触antigenpeptide;

CD8与MHC-I的а3结构域结合;

Signal1:TCR+MHCI-Peptidecomplex

Signal2:CD28+B7orIL-2+IL-2RCTL活化的“双信号模型”

Two-SignalModelforCTLActivation*CTL与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子MoleculesbetweenCTLandtargetcellinteraction*活性封闭IL-2APC1活化,扩增ThTcAPC2TcCTL活化的“双信号模型”

Two-SignalModelforCTLActivation*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活化:双信号+细胞因子*二、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

SignalTransductioninTCellActivation1PLC-7活化

2MAP激酶活化

*fynPLCCa++ZAP-70激酶链的信号整合转录因子被活化早期基因

IL-2基因

IL-2Ra基因CD4TCRLCK

PI-3kT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inTCellActivationCD45CD28CD3CD45使Lck去磷酸化而激活;Lck造成CD3的ITAM磷酸化;ITAM与fyn,ZAP-70结合,激活PLC,Ca2+上调;CD28激活PI-3K,激活转录因子。***三、T细胞活化及的靶基因转录因子活化

NF-ATNF-κBAP-1

基因表达*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ActivationMotifs,ITAM):免疫细胞活化相关受体胞浆区所共有的以酪氨酸残基为基础的氨基酸基序,其中酪氨酸是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被磷酸化后,与下游信号分子结合,导致细胞活化;

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InhibitoryMotifs,ITIM):免疫细胞表面的抑制性调节分子胞浆区所共有的以酪氨酸残基为基础的氨基酸基序,其中酪氨酸是磷酸酯酶的作用位点,去磷酸化后,导致细胞活化的抑制。*

T细胞活化的结果:产生大量的效应细胞.1CD4:Th1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Th2主要介导体液免疫;

2CD8:CTL发挥杀伤效应;

3少量的记忆细胞。四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第三节效应T细胞的应答效应

一、Th细胞的效应

Th0向Th1或Th2方向极化,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感染决定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因子决定Th细胞的极化*TH1和Th2产生的特征性细胞因子CharacteristiccytokinesproducedbyTh1orTh2*1、Th1的效应

EffectofTh1IL-2:促进抗原特异性Th、CTL细胞活化;为部分CTL活化提供第二信号;IFN-γ:活化MØ;刺激B细胞产生IgG1、IgG3(可以与三种Fcγ

受体结合,有很强的免疫调理作用);抑制Th2活化。效应:吞噬和杀伤胞内微生物。*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其功能*Th1细胞促进MØ活化;协助B细胞产生IgG1、IgG3等。

*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CTL活化*Th1细胞促进MØ活化,杀伤胞内寄生菌*

IL-4,5,6等趋化并促进Eos,M等大量释放入血,刺激其生长、分化,杀伤MØ不能杀伤的寄生虫;

IL-4促进IgE和IgG4产生,与M和Eos表面的Fcε结合,识别并杀伤抗原;活化Th2细胞表达的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