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二轮复习之突破诗歌鉴赏观点评价类题 课件_第1页
2024届二轮复习之突破诗歌鉴赏观点评价类题 课件_第2页
2024届二轮复习之突破诗歌鉴赏观点评价类题 课件_第3页
2024届二轮复习之突破诗歌鉴赏观点评价类题 课件_第4页
2024届二轮复习之突破诗歌鉴赏观点评价类题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诗歌专题——观点评价类题型突破次韵几复和答所寄①

黄庭坚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②。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画更曲肱③。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注】①几复:即黄介,字几复,诗人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是同乡同窗又是同科出身。时几1由岭南四会至汴京,诗人亦由德州德平调至汴京。两年前诗人曾写《寄黄几复》一诗。②短檠灯书生苦读的象征。③曲肱:弯曲手臂而枕,比喻清贫。语出《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联考回顾年份卷别题目2021新高考Ⅰ卷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2023新高考Ⅰ卷16.本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2023新高考Ⅱ卷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2020浙江卷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2018北京卷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2013江苏卷(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一、考情微观观点评价类题型指的是题目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者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围绕给定的评价观点,定向鉴赏诗歌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观点评价类新题型一般包含三类题目:第一类是评价无任何解释;第二类是评语有解释;第三类是评语有印证语言。二、题型分析题干中呈现的评语(评价),对诗歌局部或整体——炼字、炼句、意象、意境、形象、诗意、章法、技巧、情感、风格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题目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水平的变式考查,是“以生考熟”。考生答题先要认识这一题型,过审题关,明确考点(考什么)、答题方向(答什么)、答题技巧(怎么答)。二、题型分析三、解题思路审题明思路读评论、明含义、找关键,定思路读评论就是读题审题,找到评论中的关键性词语和答题要求关键词,确定考查的角度和考查范围。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题干的评论(评价)是一理论性的观点表达,考生要将这一观点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解读,在诗中找到对应的思考点,整合答案,分条陈列。作答要规范整合答案,分条陈列,规范答题。答案构成:解读评语含义;连接评语观点与原文(即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总结结论。四、典例讲解次韵几复和答所寄①北宋:黄庭坚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②。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画更曲肱③。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注】①几复:即黄介,字几复,诗人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是同乡同窗又是同科出身。时几1由岭南四会至汴京,诗人亦由德州德平调至汴京。两年前诗人曾写《寄黄几复》一诗。②短檠灯书生苦读的象征。③曲肱:弯曲手臂而枕,比喻清贫。语出《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16.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主张“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请结合本诗的尾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第一步:审题明思路——读评论,明含义,找关键,定思路评语含义:。题目关键词:。答题思路:。诗歌结句要拓展开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令读者联想、回味。有余不尽之意——情感言不尽之意,即言不尽的情感是什么?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尾句:故山松长到天藤。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读诗句,找对应:。“意”——“情感”——思乡与归隐如何达到这种效果?——以景结情。第三步:答题须规范——整合答案,分条陈列,规范答题。规范作答:。【参考答案】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结句要拓展开来,令读者联想、回味。②本诗的尾句“故山松长到天藤”意为故乡的山上,老松挺立,那藤萝攀附其上,直至天际。③此句以景结情,在上文的叙述和抒情中,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虽不说思念故乡与归隐,而其情自见。诗写到此,戛然而止,却饶有余韵,让人联想和回味。(每点2

分)①明确评语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③总结结论五、真题试做【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请同学们按照刚刚学习的解题三部曲解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分析学生答案,探究失分原因常见的失误主要有:(1)随意曲解诗意,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2)阐明理由不得要领;(3)答案空泛,蜻蜓点水,不具体分析(如,“写景抒情”就是大话,应该说,写什么景抒什么情。对景物的引述要恰当具体,对情的分析要准确到位);(4)答案不规范,表述思路不清晰,术语使用不准确,答案没有要点化等。答题注意点:(有评语有分析)(1)对前人诗论的判断应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题目问“是否同意此观点”时)(2)要有自己的具体分析。(3)分析要建立在对作品本身把握的基础上。(4)要有一个归纳总结。官方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景象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解题思路】第一步:审题明思路(含义、关键词、思路):第二步:读诗找对应:第三步:作答须规范: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第一步:审题明思路(含义、关键词、思路):明确评价语含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为“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关键词:“我观物”——“我”看到的景物;

“我之色彩”——“我”的情感思路:找到诗中“我”的情感是什么?明确所观之“物”有哪些?有何特点?完成与“我”情感的对应。第一步:审题明思路——读评论,明含义,找关键,定思路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参考译文】第一联:躺在船舷上,回忆着归家的思绪清晰,眺望远处的景色,有些模糊,仿佛是仙境蓬瀛。第二联:湖上的桥横跨水面,水边的树木已经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寺庙依靠在云峰上,正是晚晴的时刻。第三联:翠羽的鸟儿湿湿的飞过,仿佛是躲避着什么,红菜的香气轻轻飘来,似乎在迎接着什么。第四联:渐渐地靠近自己的居所,茅草覆盖的地方渐渐清晰可见,鸡犬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来,林中的藤蔓悄悄地藏匿其中。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第二步:读诗找对应——读诗句、找对应;细梳理,条理化。“我”的情感:从“卧枕船舷”“归思清”看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所观之“物”与“我”情感的对应: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颈联: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避人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传达出诗人归家的愉悦闲适;尾联:中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亲切清闲,正是诗人心情悠闲愉悦的结果。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王国维此句意为“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待事物,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解读评语含义)②“我”在本诗中即诗人。从“卧枕船舷”“归思清”看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结合文本分析“我”之色彩)③在这种心境下,诗人所观之“物”皆着诗人之色彩,是闲静安适的: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颈联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避人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传达出诗人归家的愉悦闲适;尾联中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亲切清闲,正是诗人心情悠闲愉悦的结果。(连接评语观点与原文)第三步:答题须规范——整合答案,分条陈列,规范答题。评价观点题第一类:评语有解释六、辨题型明技巧解题技巧:可忽略评论原句,对照解释,联系诗句作答。注意扣住关键词。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②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解题技巧:可忽略评论原句,对照解释,联系诗句作答。注意扣住关键词。评价观点题第二类:评语有印证语言典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汴河曲李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咏史诗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诗则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历史沧桑之慨。杜甫曾评价,一则重在“举隅见烦费”,一则重在“引古惜兴亡”。请结合这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隋宫李商隐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解题技巧:努力借助印证语言解读评语,再联系诗句作答。

参考答案(1)《隋宫》抓住“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这一典型事例,见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费,以寓奢淫亡国的历史教训;(2)《汴河曲》则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咏史诗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诗则多因迹起情,重在抒历史沧桑之慨。杜甫曾评价,一则重在“举隅见烦费”,一则重在“引古惜兴亡”。请结合这两首诗歌简要分析。解题技巧:努力借助印证语言解读评语,再联系诗句作答。评价观点题第三类:评语无任何解释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喜雨[宋]曾巩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②果满篝。注①长人: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窭(ōujù):狭小的高地。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价此诗:“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解题技巧:诗句和评语互相印证,竭力解读评语。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价此诗:“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解析:由题干可知,需要从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分析。先看“忧”的内容: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正是儒家的这种情怀。再看“喜”的内容:由颈联中的“更喜”可知,颔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茧”“麦已秋”意味着丰收在望,这是一“喜”;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喜雨之及时,让“菽粟非虚祷”,可以想见“瓯窭果满篝”,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到来的富足生活而喜;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富民”“足民”“制民之产”,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曾巩的“喜”体现的正是儒家的这一理念。综合来看,曾巩无论是“忧”还是“喜”,都是以民为本,都与百姓有关,可以说“尽显儒者情怀”。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价此诗:“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①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②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让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③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解题技巧:努力借助印证语言解读评语,再联系诗句作答。1.(2018北京)阅读下这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光香凉诸慧表,而南更草相如极,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棒笔。

儿女泪,君休酒。家楚路、否能说,是新清准备,庐山山色,赤壁飙头十古落,铜窥预园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对,须相忆。注①这首作于末出津熙十一年(1184,时辛产疾区居江西上饶,提刑,白名,主等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

清人陈廷焯《白雨赛词话?评论军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声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参考答案:①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大气、意境宏阔与情感的细腻。②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等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链接·高考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链接·高考2.【2021年新高考Ⅰ卷】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2023新1卷)答友人论学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译文:如果想通过对每个字进行注释来学习儒家经典,并领悟儒经真意,反而会很艰难。当今,一个个的“儒学大师”,每逢遇到他人,张口曾参,闭口颜回。哪里知道,他们浅薄的皮毛之见便暴露出他们的无知。儒家经典的真意,其实并不存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话语之间。佛理要自身去参悟去求印证,仙丹须亲自烧炼并等待丹药的还转。我至今还记得鹤山先生对这些儒学大师的绝妙评价:他们只是在卖花人的担子上见过桃花李花。

链接·高考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官方答案:①卖花担子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给分点】(1)不能(不要、不想、不想要、不在、不可)在卖花担上看桃李(1分),要(不如)在枝头树下看到桃李(1分),才能看到桃李的精神(美丽、鲜艳、鲜活、生动、活的精神)(1分)(2)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1分,口耳相传、流于表面、人云亦云、走马观花),要认真阅读原典(1分,亲自钻研、自参亲炼、深入钻研、刨根问底、追本溯源、自己体验),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1分,见活精神、求真、精要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