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推广之路_第1页
教育推广之路_第2页
教育推广之路_第3页
教育推广之路_第4页
教育推广之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丝绸名人传主讲人:张俊课程团队成员:姚平陶然钱建栋刘立人教育推广之路

郑辟疆的教育实践活动及治校经历,跨越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变化剧烈的历史时期。早在1914年,他就被聘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蚕学本科主任,是该校蚕科教育的主要创办人。后来,他又主持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及其发展起来的专科和本科学校办学实践和经历非常丰富学生遍布蚕丝业,是在同时代享有声誉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蚕丝专家。

郑辟疆自1918年担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以来,在实践中摸索,闯出一条办教育、革新蚕丝业的道路,与广大教职员工一一起,在培养蚕桑、制丝人才方面,竭尽全力,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办学经验。一、郑辟疆蚕桑教育办学实践(一)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办学实践

1914年,郑辟疆被聘为蚕学本科主任,成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蚕科教育的主要创办人。1914年9月,蚕学科招收本科班、甲种蚕学讲习所、蚕业专修预科班;1917年,蚕科招收制丝本科班。

作为蚕学科主讲教师,郑辟疆首先注重蚕学科课程设置的系统、全面、正规。在课程设置上,直接从日本东京农科大学蚕业实科引人,许多课程在当时国内均为首次开设;课程设置按不同的办学层次和学科属性分别设置,而且专业课程设置注重裁桑、养蚕、制丝经济、管理等系列工艺流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郑辟疆还注重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校内实习、生产基地已具有相当规模,蚕学科建有桑园80余亩、3个养蚕室、1个烘茧室、1个缫丝室,并附设了1个机器制丝厂。机器制丝厂的汽动缫丝机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唯一,其年产丝量在当时山东蚕丝业生产中占据最大规模,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该制丝厂“须有干茧二百余担方敷其用,此机开,对于全省蚕丝业实有莫大关系,其规模十分可观"。蚕学科还拥有从桑园取叶、饲养室养蚕到烘茧、缫丝等一整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优越的实验条件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二)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实践

当时农村养蚕,都是土种,收成没有把握,郑辟疆认为要改革蚕丝业,应从改良蚕种人手。1921年,女蚕校校内蚕病爆发,查明是蚕种问题,于是郑辟疆决定创设原种部和试验部,制造原蚕种和原原蚕种,以纯种“新元”、“大元”、“新桂”取代“余杭”土种。试验部则采取遗传学研究的成果肯定了一代杂交种的优越性,试验育成了一代杂交改良蚕种。随后向农村推广,以供新蚕业发展的需要。1923年,女蚕校成立推广部,以推进改良蚕种工作,并在农村设点,推广养蚕新技术,推广部成员由学校挑选优秀毕业生胡咏絮、费达生、许皋、张兆珍4人负责。胡咏絮、费达生先后担任推广部主任。先以吴江县震泽镇附近开弦弓村为试点,推广养蚕新技术。至1930年,推广部分出一部分力量从事制丝业的改进工作,推广部也就由蚕业推广部发展为蚕丝推广部。同年,学校于浒墅关附近五里内,分送优良蚕种200张由蚕农试养,并在开弦弓村与吴江县合办蚕丝改进社,所需经费1200元,由震泽镇与学校推广部共同分担。

从1923年起,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友会名义编辑出版《女蚕》刊物,内容分论著学术、专载、报告、校园等栏目,介绍当时我国蚕业生产的状况与问题,并介绍日本蚕丝科学方面的进展。这份刊物从1923年创刊至1936年9月止,计出版发行70期,对指导和推广蚕丝新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24年全国学制变更,中等学校施行三三制后女子蚕业学校改设高级歪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三年,中级养蚕科(招收小学毕业生)修业一年(自1927年起延长一年),校名更改为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1926年,学校因推广改良蚕种的需要,建成一座天然冰库,辅导益种场应用杂交蚕种。初时,应用日x中杂交种,以后改进为中x中杂交种,并应用一化二化杂交种。1927年起,进而使用冷藏浸酸的科学方法提倡饲养秋蚕,该年学校即发售秋用蚕种5023张,成绩上佳不但倡导了一年间的育蚕复养次数,提高了当年蚕农的收人,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国总的蚕丝产量的增加。1927年7月,江苏省试行大学区制屡易校名,女蚕校先称第四中山大学苏州女子蚕业学校旋改名江苏大学女子蚕业学校及中央大学区立女子蚕业学校。至1929年秋大学区制取消,仍用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原校名。1928年,郑辟疆因教学需要需增添制丝设备,建立实验丝厂。以比较先进与完善的设备进行教学实验,对教学与生产起示范作用。当时估算需6000元,向省教育厅申拔临时经费未伏准,学校决定自力更生向无锡永泰、乾森瑞纶、乾泰等丝厂贷款,解决建厂资金。于1929年动工,至1930年建成,同年开工生产。随着农村推广新技术,制丝业必须相应进行改进与发展。无锡瑞纶丝厂特意委托女蚕校进行技术改造。郑辟疆派费达生于1934年前往负责,经一年的努力,这个厂终于改为多条立缫小簍复摇式机器的新型工厂,并改名为玉祁制丝所。随后,学校选择重点蚕区吴江,组建新厂,目的在于鼓励蚕农共同售茧,缫丝计价,以增加合理加工而升值的利益。先于1935年成立震泽制丝所,拥有立缫车240台;又于1936年成立平望制丝所,拥有立缫车60台,都起着示范推广作用。当时女蚕校深感制丝事业的改进必须加紧培养中级制丝技术人才,于是于1930年开始增设了高级制丝科(中专),起初因各丝厂改革制丝工艺急需人才,第一届学生两年即毕业,以后第二届(1931)起改为三年制。同时中级养蚕科改为中级蚕丝科,各科每年招生一个班,每班30人。

女子蚕业学校的组织机构,除与普通中学相同外,最初多一个实验蚕桑场,进行养蚕栽桑的实习。1921年设立原种部与试验部,至1923年增设推广部,专司蚕丝业的改良、推广工作。到1930年,增设实验制丝工厂。至此,学校比普通中学在机构上增加了实验蚕桑场实验制丝工厂、试验部、推广部四个主要部门。(三)建立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

由于蚕丝事业的改进范围日益广泛,蓝丝业的理论与技术或需提高,现辟疆深缺乏高级蚕丝技术人才,举办高等面丝教育为当务之急,于是逐于1934年向江苏省政府提出申请,利用女蚕校现有制丝.蚕桑的专业师资与制经设备,某办高级制丝专修科(大专程度),并请省教育厅在195年的经费预算中列人专修科的项目同时,得到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的补助,乃于清重关下塘建造校舍,于1935年8月招收制丝专修科学生一个班,初定学制二年。同年12月,得省教育厅2907号训令称:为奉部令.专修科应改为专科学校”136年,教育厅566号训令:派郑辟疆为江苏省立制丝学校主任兼代校长。"1937年,增设养蚕专科,并于当年招收一个班,更改校名为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学生的修业年限均为三年。郑辟疆任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女蚕校)与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校长。(四)抗战前后坚持办学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迫近吴县等地,女蚕校制丝科毕业生由费达生带往震泽制丝所安排,低年级学生暂时遣散,蚕丝专科迁太湖中的马迹山(现属无锡市)上课。10月,苏州沦陷,专科师生也遣散,两校原址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场地大部分遭日军所毁,教职员工有的避居上海,有的暂避乡间,费达生则从震泽制丝所率领部分员工学生20多人渡太湖去浙江人天目山。郑辟疆与部分员工携带学校关防、重要文件到西华寺桥(今吴县镇湖乡),1938年春返回浒墅关时,费达生也从天目山回到浒墅关。郑辟疆经过商讨,决定办理如下三件事:(1)为便于处理学校的有关事务,立即在沪设立办事处;(2)为发展内地经济,支持抗日战争,保护青年技术人员,应设法打通去后方服务的路线;(3)为照顾蚕农的生产,由学校指导的合作社,必须予以结束,代为预定的蚕种要负责领到发清所存的干茧,应协助出售,以减少蚕农的损失。

费达生去沪稍作安排后,经武汉得到新华银行王志莘的帮助,随即人川。郑辟疆及其他教师陆续进人上海,筹设上海办事处,料理女蚕校及推广部未尽事宜。同时,资助师生取道香港、海防经昆明而到重庆,在四川筹备复校,并委王干治前往主持。1938年夏,女蚕校上海办事处成立,召集高年级学生借南京西路大夏大学教室复课,补完课程毕业。同时在爱文义路各(今北京西路)使园5号建立章杯分收,邦牌难交汤镇祥为教导主任,会想方山联市主任,陆于容为总主任,主要教员有贵的孙美自名用元功对联锅理文治、严志弦汪葆清是献书朱建常冯大为.系瑛等20余人。沪分校建立后仍设养蚕、制丝两科,1939年招收养蚕科一个班18人,制丝科一个班19人1940年又招收各一个班。沪分校购置数学仪器较易专业书及品微使也较多。物理化学实验则向交通大学商借实验室进行。养蚕实习即以教室充用,桑叶由合众壶桑改良会上海实验所提供采摘。制丝实验则在上海餐球铁工厂专设一小型机械制丝实习工场进行。当时经协商由在沪各场厂主同意,凡有关学生大规模养蚕烘茧实习可随时得到协助。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人沪租界为避免遭受日伪劫持,沪分校被迫停办。第一班学生即分别进人江苏各地丝厂、种场进行毕业实习,1942年7月毕业。第二班学生全部合并为养蚕科一个班,转移到大有蚕种场实习并补课到1943年7月。该两班毕业生除少数人川外,大多即在各地丝厂、蚕种场从事技术工作。

费达生人川后,由四川丝业公司聘为总技师。其时,蚕专及女蚕校师生人川人数已不少经费达生商请四川丝业公司协助,由公司酌量安排工作。在四川乐山复校过程中,四川丝业公司也给予多方协助。1939年,费达生由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生产事业组组长俞庆棠介绍,改任妇女指导委员会所属乐山蚕丝实验区主任,为人川的校友安排工作创造了条件。

由妇女指导委员会与四川省政府商定,乐山蚕丝实验区以乐山、青神眉山犍为井研峨眉、夹江七县为指导区,进行蚕丝指导工作除普及蚕桑技术外,并为两校在乐山复校打好基础。1939年夏,建立蚕专校和女蚕校四川分校,由王干治任教务主任,先借用乐山平江门富新绸厂为校址,筹备招生。女蚕校和蚕专校各招收学生一个班,并附设制丝养成班个班米自沦陷区的学生由国家发伙食费或生活贷款。后借四川丝业公司乐山蚕种场为校址,开学上课,并得养蚕栽桑实习的便利。先后任教的有陆辉俭、管守孟、王天予董达四张书绅、俞筠蠲胡元恺李国材、林心佛顾佛影、王宝琳,郑桂堤等中央技专陆钟枯与张乃卿,武汉大学许黑生徐哲东、程千帆等欺任基础课教师。1941年,在乐山嘉乐门外白杨填购地45亩,自建校合并拓植桑国及苗圃20余亩。当时物质条件很差,牧职员自编教材,自刻蜡纸,同心协力,克展因难。养至专科学生两个班36人和女蚕中技科两个班40人,毕业后大多留在四川工作。1939年9月,学校在内迁四川乐山期间,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蚕丝月报》社编辑出版《蚕丝月报),内容分论著、研究.译述及蚕丝情报四部分。办刊宗旨希望薪刊物的传播.引起金融界、企业界的注意与合作,共同拓展蚕丝事业:希望引起科学家对蚕丝科学研究的兴趣,加人蚕丝科研队伍,共同推进查丝科学的进展;希望能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蚕丝刊物。从1939年9月创刊至1941年5月,共出版21期(从第1卷第1期至第3卷第5期)。1939年,汪伪时期在江苏省学校原址曾续办江苏省立女子蚕业职业学校招收过几届学生。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政府接收,并对毕业学生进行甄别,换发毕业证书。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两校校部着手准备重返浒墅关原址复校。女蚕校学生于1946年委托四川南充农校继续教学,直至毕业。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学生迁返浒墅关。从此,两校经费独立,而设备仍如前合用,郑辟疆仍兼任两校校长。

在抗战期间,女蚕校浒墅关原有校舍、设备损失巨大,除蚕桑场外,校舍和实验丝厂几乎全部被毁。烬余的机器锅炉引擎等件,则被盗窃一空。1946年复校后,郑辟疆根据办学基本要求制订全面复校计划,首先恢复蚕桑实习场与实验制丝工厂。荒废了8年的桑园也决定在两年内更新重植,校舍则分年重建。当年秋季,正式招生。复校经费需款巨大,而国民政府对蚕丝教育的复兴不予重视,不予增拨经费,因此,学校只有自力更生,规定实习场、厂厉行增产节约,在可能范围内,分别承担建校资金。在恢复实验制丝工厂中,决定扩大车间,设缫丝车104台,并增加用水设备。在复校过程中,最感困难的是教师不足与参考书缺乏,于是郑辟疆商请大有蚕种场技师为专业教员,并聘翻译人员,选译外文期刊与专著。由于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协?作,复校计划逐步实现。

为恢复实验制丝工厂,由女蚕校与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妇女指导委员会建立合作经营,向银行贷款3亿元(当时法币)作为购置机器费用,终于1946年11月建成开车。女蚕校与妇女指导委员会订立合同,以代缫所得手续费提取17.5%为妇女指导委员会生产事业费,校方以所得偿还债务,直至新中国建立时该项合约方子废止。(五)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办学经历

1949年4月,苏南地区解放。1950年,人民政府为提高蚕丝牧育质量,即以女蚕校设备为基础,将两校合并为公立蚕丝专科学校,附设中等技术科(中专),男、女生兼收。从此,学校以新的姿态出现于蚕丝界。1953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将蚕丝专科学校大专部分养蚕专业制丝专业先后调整并人浙江农学院蚕桑系随学生并人浙江农学院的教师有俞懋襄等7人。部分大专教师仍留在中专任教,还有部分教师根据本人意愿,由上级调配至其他兄弟学校与科研单位。专科部分调整后,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吴贻芳来校宣布江苏省人民政府通知,并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此后一段时间,学校属中专层次,设蚕桑制丝两科,省农林厅转发省人民政府任命书:委派郑辟疆为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校长,管守孟、孙奇真为副校长。学校归江苏省农林厅与江苏省纺织工业厅领导。

由于江苏省丝绸工业的发展,需要织绸方面的专门人才。1954年,经江苏省纺织工业厅批准,郑辟疆在浒墅关蚕丝学校增设丝织科,学制为三年,并招收第一班学生20人。

当时学校所设三个专业,分属江苏省农林厅与江苏省纺织工业厅领导,有关基建、仪器设备及经费来源,过去一直由农林厅拨给。后因制丝、丝织两个专业招生人数日益增多,产生添置设备、增聘教师等问题,经两厅研究,决定将制丝丝织两专业分出,另在浒墅关上塘绞纱浜南征地,进行基建新建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蚕桑学校仍留原校址。两校划分原则:专业师资仪器设备实验室、专业图书等项,分属原专业,行政教务、总务及基础课师资一分为二。从1956年下半年起开始分校,分校工作到1957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在领导体制上,江苏省浒墅关蚕桑学校归江苏省农林厅领导,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归江苏省纺织工业厅领导,两校均系中专性质,学制各为三年。郑辟疆兼任两校校长。1988年10月,根据蚕丝事业发展的需要,女蚕校恢复大专部分,更改校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0月13日,苏州地区行政公署(58282号通知“任们那最为苏州经调专科学校校长,并兼任苏州至桑专科学校校长”。1961年11月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批准,原苏州丝绸专科学校改为苏州丝调工学院,并任命郑辟亚为院长。

新中国建后郑辟量充分发挥长期积累的专业技术经验,积极承担国内外企丝人员的培训任务。1954年秋,教育部分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附学生7人来许墅关企丝学校蚕桑专业学习(来校前,先在北京大学汉语班学习一年,达到初懂汉语程度)。学校采取混合编班,由中国学生开展课外学习互助,学校安排专人负责留学生工作。留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均获得较好成绩:1956年11月,学校受农业部委托,举办第期全国桑蚕蓖麻蚕干部训练班,学员300人,分别来自广东广西.辽宁、山东等省区。培训班自1956年11月起至1957年6月下句结束。二、郑辟疆51年的主要办学经验(一)坚持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办学精神

在过去国民党政权统治下,对女子蚕丝职业学校不予重视,学校经费短缺,学生没有出路。郑辟疆为了解决毕业生的出路,首先鼓励毕业生经营新蚕种业,由学校生产优良原种,支持蚕种业的发展。在学校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时,省里不拨经费,郑辟疆不惜几度以私有住房财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1930年,学校在增设高级制丝科,需建实验制丝工厂时,也是向各丝厂贷款建成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两校校本部迁至四川乐山,其时条件更加艰苦,全体教职工艰苦创业,终始弦歌未断。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校迁返浒墅关原址复校,在片废墟上重新建设,任务异常艰巨,学校始终坚持勤俭办教育、艰苦创事业的精神,使复校计划得以实现,速度既快,所耗资金也较少。(二)以振兴中华蚕丝业为目标,培养蚕丝科技人才

郑辟疆接任女蚕校校长后,认为要使女蚕校在复兴中华蚕丝业的宏伟目标中有所建树,必先激励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事业心,遂特邀费迈枢作词,季镜西谱曲创作了这首校歌:“宁沪苏常,淮海徐扬,膏腴壤地,利辟蚕桑。女红无害,农事无伤,实业教育此提倡。阳山之阳,我校恢张,济济分乐育一堂。英才蔚起,成绩昭彰.振振分名播四方。经纶天下,衣被苍生古文明,功业创西陵。意法日本,能起竞争,挽同利权谁之任勤则能进.诚则能成,就矣茂,校训服膚。愈研而精,愈振而兴,盛矣哉,日上蒸蒸“并于当年9月初的开学典礼上正式颁布。

在五四运动期问,郑辟疆亲自率全校师生上街示威游行发表演讲,反对巴黎和约,抵制日货。女蚕校学生还毅然拔下日制发夹,用竹普代替。郑辟疆更把这股强劲的爱国热流.作为引导全校师生刻苦钻研为复兴中华重丝业而教而学的动力,从而明确地提出了女蚕校的办学方向。学校把培养蚕丝科技人才与推进我国蚕丝事业联系起来,明确教育学生要胸怀大志,要求学生具有改革精神。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般都具有责任感与事业心,几十年间,女蚕校师生誓与意法、日竞胜,以挽回利权为已任,为复兴中华蚕丝业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20年代,女蚕校师生更是走出校门,到农村、到工厂去从事蚕桑和缫丝业技术改革,成绩卓著.因而引起8本的恐慌。特别是女蚕校学生身穿短衣裙衫,到农村去宣传并从事蚕桑改良,更使日本军国主义视女蚕校为劲敌,惊呼:“日本蚕丝业的劲敌是中国蚕丝业的勃兴和世界人造丝的发展。”①叫嚷:要消灭中国的蚕丝业,首先要消灭女蚕校。为此,1937年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时,竟把教育机构女蚕校列人它有计划轰炸的目标。日本侵占苏南一带后,更把女蚕校辅助改进的(无锡)玉祁制丝所、(吴江)平望制丝所和震泽制丝所全部烧毁。为掩盖其罪行,日本侵略者以贼喊捉贼的卑劣伎俩,在1940年出版的(华中蚕丝报》第7期上刊登了一帧震泽制丝所被毁后的照片,题称:“抗日主义者之罪状”,附注:“化为废墟后的震丰丝厂”(震泽制丝所原名),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处心积虑破坏中国蚕丝业、仇视女蚕校的真面目;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女蚕校在郑辟疆领导下,为复兴中华蚕丝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郑辟疆当年的办学思想与今天党的教育方针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些思想如出一辙、其为一源。郑辟疆举办蚕丝教育的出发点,是以中国蚕丝业的实际情况,与日本、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结合.目的是赶超日意法,振兴我国的蚕丝事业。这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十分相似。郑辟疆教育学生为祖国蚕丝事业献身,既要精通理论,又要有实践能力,同时委用健全的体魄,实际上与当今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如出一辙:郑辟疆非常重视以教育推动蚕丝业的改进,以蚕丝业的改进促进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同根源。今天教育方针的制定是前人和今人办教育的经验总结其中也包含郑辟疆等老一辈教育家和革新家辛勤的劳动和思想的结晶。(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法

郑辟疆深知,要使女蚕校学生毕业后,能挑起中华蚕丝业的重任,必须改革蚕丝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把理论教育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明确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育宗旨。“理论与实际结合”是郑辟疆在1922年校庆十周年纪念会上提出来的。他看到“一九一八年前,‘女蚕第一第二届毕业生钱雪蕉等在常熟等处试制蚕种,当时校方未子协助,未起作用”,因而失败。郑辟疆“有鉴于学校之培养学生与蚕业改进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毕业后经营蚕种业,在改良蚕桑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教给学生实际生产的技能。因而,在1920年充实了校内制造蚕种的实习基地。可是,次年春期发生了蚕病,制种质量未达预期目的。在1922年的校庆活动期间,郑辟疆引咎辞职,用大号毛笔字书写检讨”二字,公之于众,并在教师和校友座谈会上,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郑辟疆号召师生与校友,今后必须致力于“在教育上理论与实际结合,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在当时,郑辟疆能提出如此明确的教育宗旨,实属难能可贵!

郑辟疆与许多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一-样,是唯物主义者,而且初具辩证的观点。1927年1月,他在第二次(蚕)种业演讲会的开幕词中说:“宇宙间事物,无而非动,动才能进..人亦如此能竞争乃能生存,而竞争必须根据学识和经验:学识和经验,一方面由自己之研究和练习得之,方面由他人之所有吸收。”在此,他进一步用辩证的观点阐明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思想。

郑辟疆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习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技能技巧,手脑并用。学校尽切可备,提供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条件。例如,学校初创!能安排时间,明确要求,增添设能有实习机会,学校拓植大片桑园、苗圃,修建看交时期,为了使蚕桑科学生丝科建立时,亦同时筹办实验制丝工厂,为制丝利,以供学生实习之用。制较好的条件。由于学校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供了面仅比一般中学多设--个场务部办理养为蚕丝生产服务中,能够发挥理论与技术郑辟疆非常重视学校内外的生产实习。女养蚕裁桑以及缫方面的作用,女量校建校之初组织机构方合的教学方法故毕业生在,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丝实习的有关事宜。

就牌提到饮后,新增设用科部,负优系蚕种的培养,试查、,南向立监种的选育及国外引进品种的驯化:推广部办理改良蚕种的约推广,消毒防病,养强技术指导和提佰蚕丝生产合作。以及宜传交流有蚕经验等。平校迁设立了课丝实习工厂。推广部组织和带领师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和工厂进行生产实习和推广技术,使女蚕校毕业生既有理论,又能实干,受到蚕丝界的欢迎。苏南最早的批蚕种制造场.都是女蚕校师生所经营的,或聘请她们为技术人员。到农村去指导蚕桑改良的毕业生,都能吃苦耐劳,热爱蚕丝事业。一些较有远见的制丝家,如无锡永泰丝厂的薛寿萱,乾森丝厂的程炳若,乃至浙江的一些丝厂,都欢迎女蚕校毕业生到厂服务。

郑辟疆组织推动的教、实、行政实行联合活动,是由学校全面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更为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与过程,使学校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科技能力,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自信和企业工作经验。

郑辟疆在办学中,致力于解决蚕丝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这两大问题,卓有成效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了起来,把学校教学和走向社会结合了起来。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并取得了改革职业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四)努力办好实验蚕桑场与实验制丝工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要办好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全凭省拨经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抗战胜利后,江苏省政府根本无力为女蚕校提供重建所需的经费,郑辟疆只能带领全校师生,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完成重建工作。为了尽快筹集经费,郑辟疆决定先把蚕桑场与实验制丝工厂恢复起来,以厂养校,并安排费达生负责实验制丝厂。费达生利用原来建立的良好关系,向妇女指导委员会生产事业组请求帮助,最终与生产事业组达成以合作经营代缫丝业务的形式为女蚕校提供资金,从而使学校获得了购买机器的费用。随着实验制丝厂的开工生产,学校获得了实习工资与经济效益两方面收益,为学校复课提供了经费支持。

必须自力更生,办好场、厂,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以场、厂盈余支持学校。当时学校实验场、厂除承担学生参加生产实习的任务外,还兼营一定的生产任务,每年在场、厂的收人中,提出部分盈余,补贴学校经费之不足,用以修建蚕室实验室、办公室,增添教学与生活设施等。学校场、厂对逐步改变学校面貌曾起了重要作用。(五)建立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基点

学校早在1923年就建立了推广部,把学校对蚕丝业改革的设想,先从学校开始实验,而后通过推广部去实施。例如,第一步从改良蚕种、淘汰土种做起,鼓励毕业生经营新蚕种业,推广部指导各蚕种场合理组织生产,提高蚕种质量。第二步以吴江震泽开弦弓村为指导养蚕的基点,设养蚕指导所推行新法养蚕,宣传消毒防病,推广共同催青,组织稚蚕共育,共同干茧,进而改良土丝,把改革推向制丝领域。第三步,推广部又通过建立制丝改进所,推动各丝厂进行技术改造,改革制丝机械,推广新式煮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