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课件_第1页
中国民族史课件_第2页
中国民族史课件_第3页
中国民族史课件_第4页
中国民族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民族的基本情況第一節西南民族的分佈第二節西南民族的語言文字第一節西南民族的分佈一、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民族的分佈

彝族、白族、納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諾族、景頗族、獨龍族、羌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雲南地圖四川地圖貴州地圖彝族白族納西族怒族獨龍族二、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民族——傣族的分佈四個聚居區:西雙版納、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傣族三、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民族的分佈

佤族:主要在西盟、滄源;耿馬、瀾滄、雙江、鎮康等地也有分佈。布朗族:50%以上居住在保山、雙江、鎮康、雲縣、永德、耿馬、瀾滄、墨江等,40%以上居住在勐海縣。德昂族:德宏州的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和保山等地。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第二節西南民族的語言文字一、西南民族的語言系屬及其特點(一)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民族的語言

彝語支:彝語、白語、納西語、傈僳語、拉祜語、哈尼語、基諾語景頗語支:景頗語、獨龍語羌語支:羌語、普米語未定語支:阿昌語、怒語(二)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民族——傣族的語言傣語(三)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民族的語言佤德語支:佤語布朗語德昂語二、西南民族的文字(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的民族文字1、本民族文字:彝文、傣文、納西文2、傳教士創立的文字:傈僳文、景頗文、拉祜文、佤文/minzusuo/mzwz/charlist.htm(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舊民族文字的改革和幫助一些民族創造新的文字改革的文字:彝文、傣文、納西文新造:傈僳文、景頗文、拉祜文、佤文、哈尼文金平傣文西雙版納新、老傣文滇東北老苗文

柏格理苗文、石門檻苗文、框式苗文,1905年英國傳教士柏格理(SamuelPollard)和苗族知識份子楊雅各等合作為雲南省東北部和貴州省威寧縣、赫章縣一帶苗族創制了這種拼音文字。主要是在貴州省的威寧、赫章、水城、紫雲等縣和雲南省的彝良、大關、永善、尋甸、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昆明市近郊等地苗族基督教活動中使用。據20世紀80年代的統計,使用這種苗語的苗族約有25萬人,熟悉這種苗文的苗族約有5萬人。1957年政府進行了改革,採用26個拉丁字母,稱滇東北苗文,是建國後創制和改革的4種新苗文之一。20世紀80年代楚雄州曾改進過這種老苗文,字母仍用柏格理字母,在表示苗語語音方面更加準確,還編印過教材。第一節西南民族的起源一、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民族的起源

起源於氐羌族群二、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民族——傣族的起源

起源於古代百越族群中的“滇越”部落三、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民族的起源

起源於古代濮人(或哀牢人)第二節西南民族的原始社會一、西南民族地區的遠古文化遺址元謀人遺址位於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山麓。1965年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大那烏村東200米的沖溝處,發現兩顆猿人牙齒化石,同屬一男性成年個體,經測定,距今距約170萬年,是目前我國最早的人類牙齒化石之一,定為"直立人元謀新亞種"簡稱元謀人。後經多次發掘,出土雲南馬、劍齒虎、劍齒象等早更新世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元謀人的發現,證明雲南高原是人類早期活動的地區之一。1982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西南民族地區的原始族群夷:主要指氐羌部落集團,從甘青高原南下,進入四川、雲南和貴州西部,形成今天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各民族。越:指從東南沿海往西直到雲南的越人部落集團,形成今天西南地區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各民族。濮:即濮人(哀牢人),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部落,形成今天的佤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第一節西南夷一、西南夷的分佈

二、西南夷的族屬氐羌:百越:百濮:第二節秦漢王朝對西南夷地區的開拓一、秦漢王朝對西南夷地區的開拓初郡: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貞、日南、珠崖、儋耳郡,定西南夷以為武都、牂牁、越嶲、沈黎、汶山、犍為、零陵、益州郡,凡十七。二、漢朝治理西南夷的“初郡政策”1、原因:2個方面第一、初郡地區居住的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而且有百十個部落、氏族,居住分散,社會差異很大;第二、各族生產發展很不平衡。

2、內容:7個方面

第一、“以其故俗制”的政策第二、勿賦稅或輕稅薄賦的政策第三、厚賜繒帛的政策第四、移民屯墾政策第五、選派任用廉潔官吏的政策第六、開鑿通往初郡道路的政策第七、幫助初郡地區各族發展生產和文化教育的政策

3、作用:3個方面

第一、開創了中央王朝統治南方少數民族政策的先河;第二、“以其故俗制”的政策穩定和鞏固了中央王朝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第三、勿賦稅或輕稅薄賦的政策減輕了南方少數民族人民的負擔,緩和了階級矛盾,有利於南方少數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漢朝政治、經濟、文化對西南夷各民族的影響1、漢朝所派遣的部分官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2、漢朝的先進生產技術進入了西南夷地區3、漢族文化在西南夷各民族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三節西南夷各族的社會政治

經濟狀況一、西南夷各族社會發展狀況二、西南夷中部分民族奴隸制的形成雲南地圖第一節南詔國一、南詔的興起和建國二、南詔國的對外擴張三、南詔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四、南詔國的經濟與文化五、南詔國與唐朝的關係一、南詔的興起和建國六詔:蒙嶲詔,分佈在雲南省巍山縣北至漾濞江一帶,故又稱漾濞詔。浪穹詔,分佈在雲南省洱源縣一帶。越析詔,由磨西族所建,故又稱磨西詔,分佈在雲南省賓川縣賓居街一帶。邆賧詔,分佈在雲南省洱源縣南部的鄧川一帶。施浪詔,分佈在雲南省洱源、鄧川之間。蒙舍詔,分佈在雲南省巍山縣南,位居其他五詔之南,故稱南詔。736年,南詔的皮羅閣統一了六詔。738年9月,皮羅閣被唐朝加封為“雲南王”,標誌著南詔國歷史的正式開始。南詔國發祥地巍山古城

雲南六百多年前的南詔國發祥地巍山古城文筆樓,如今依舊是城裏的主要建築之一。原建於明洪武年間的文筆塔已毀於戰火,現樓是清鹹豐年間由杜文秀率領的回族起義軍重修。該樓建在磚石結構的十通道的城門洞上,為古城中心。閣樓簷牙高挑,俊秀挺拔,古名凝秀樓。

南詔世系表(649──902)(1)南詔高祖細奴羅649~674——(2)南詔世宗邏盛炎675~712——(3)南詔太宗盛邏皮713~728——(4)南詔雲南王皮羅閣728~748——(5)南詔神武王閣羅鳳748~779——鳳迦異——(6)南詔孝恒王異牟尋779~808——(7)南詔孝惠王尋閣勸808~809——(8)南詔幽王勸龍晟810~816——(9)南詔靖王勸利晟817~823——(10)南詔昭成王勸豐佑824~859——(11)南詔孝莊帝世隆860~877——(12)南詔宣武帝隆舜878~897——(13)南詔孝哀帝舜化貞898~902二、南詔國的對外擴張

經過皮羅閣到世隆期間的不斷擴張,南詔最強盛時期的疆域是:“東距爨,東南屬交趾(今越南北部),西摩伽陀(今印度),西北與吐蕃接,南女王(今泰國北部南奔府),西南驃(今緬甸中部),北抵益州(大渡河以南),東北際黔巫”[《新唐書·南詔傳》,卷222上],已經成為西南邊境的強大勢力。三、南詔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南詔是一個集行政、軍事的聯合體,政治組織往往與軍事組織相結合,行政上的長官常常就是軍事首領。南詔王是政治上的最高統治者,同時也是軍事上的最高首領。中央政權機構:南詔政權的最高政治、軍事統治者是南詔王,其統治機構的中心最初設在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市太和村),後遷至陽苴咩城(今雲南省大理市市城)。南詔宮廷內協助南詔王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是清平官和大軍將。中央政權的國務機構是六曹,曹長分別由清平官或大軍將擔任。

地方政權機構:十瞼、六節度、二都督。

军事制度:常備軍和義務兵相結合的。軍隊分為3種:鄉兵、常備軍、南詔境內各民族或部落的武裝南詔政權還制定了刑法,刑律分為3種:杖刑、徙刑、死刑。四、南詔國的經濟與文化1、奴隸制經濟2、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3、文化藝術崇聖寺三塔劍川石窟

南天瑰寶——石鐘山石窟大理南詔德化碑碑亭

五、南詔國與唐朝的關係唐詔關係可以分為5個時期:第一時期,南詔統一前的和好時期。

第二時期,和唐朝友好關係的前期。

第三時期,背唐附蕃的矛盾衝突時期。

第四時期,唐詔重新和好時期。

第五時期,唐詔之間和戰並舉的時期。

第二節大理國一、南詔國的滅亡異牟尋時期是南詔國發展的極盛時期,之後南詔國開始衰落。

902年,南詔國滅亡。二、大理國的建立長和國(902——928年):902年,鄭回的七世孫鄭買嗣乘南詔孝哀帝舜化貞死,發動政變,建立了長和國。天興國(928——929年):928年,楊幹貞殺鄭隆稟,擁立趙善政為王,建立天興國。義寧國(929——937年):929年,楊幹貞殺趙善政,自立為王,建立義寧國。大理國(938——1254年):937年,段思平打敗楊幹貞,取得了政權,改國號為大理。大理歷代國王世系表

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聰——段素順——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興—段思廉——段廉義——段素輝——段正明——高升泰——段正淳——段正嚴(和譽)——段正興——段智興——段智廉——段智祥——段祥興——段興智。

其中段正明、段正淳在《天龍八部》裏出現過,書中稱之為保定帝和鎮南王(但實際上段正淳也做過皇帝),段正嚴(和譽)似乎就是段譽。段智興就是《射雕英雄傳》中的南帝一燈大師。

三、大理國的政治中央設首府,治大理;地方政權:初時設都督、節度,設有2個都督,即通海、會川都督;6個節度,即永昌(今雲南省保山市)、劍川(今雲南省劍川)、弄棟(今雲南省姚安)、銀生(今雲南省景東)、拓東(今雲南省昆明市)、麗水(今緬甸境內)等6節度。後來廢都督、節度,改設府、郡、鎮,設了8府,即會川(今四川省會理)、謀統(今雲南省鶴慶)、統矢(今雲南省姚安)、騰越(今雲南省騰沖)、鄯闡(今雲南省昆明市)、威楚(今雲南省楚雄)、永昌(今雲南省保山市)等;4郡,即石城(今雲南省曲靖)、秀山(今雲南省通海)、東川(今雲南省會澤)、河陽(今雲南省澄江);4鎮,即蒙舍(今雲南省魏山)、鎮西(今雲南省盈江)、成紀(今雲南省永勝)、最寧(今雲南省開遠)。對統治區內的其他各民族或部落原則上直接受所在府、郡、鎮的管理,同時任命土長為首領,實行羈縻統治。四、大理國的經濟與文化封建領主制經濟1、農業生產2、手工業生產3、商業貿易4、文化:漢文化、繪畫藝術、佛教的發展大理古城古城大理(現大理城)簡稱榆城,是1982年2月國務院批准的我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於明朝洪武15年(西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

第一節雲南行省的建立一、元朝平定大理國政權二、雲南行省的建立第二節土司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一、明朝平定西南民族地區二、土司制度的形成(元朝的土司制度)三、土司制度的發展(明朝的土司制度)四、土司制度的衰落(清朝的土司制度)五、土司制度的影響一、明朝平定西南民族地區洪武四年(1371)明朝軍隊平定了四川,洪武五年明軍再克貴州。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命將領傅友德、藍玉、沐英等進軍雲南,傅友德、藍玉、沐英率領明軍30萬,於洪武十四年十二月經過貴州進兵雲南。傅友德等人採取出奇制勝的戰術,一舉打敗了梁王的軍隊。接著傅友德領兵北上,攻佔了滇東北地區。藍玉、沐英進兵昆明,很快統一了滇池地區。繼而又兵分兩路,一路攻打臨安,一路進攻大理,迅速將這些地區統一起來,瀾滄江以東地區完全被明軍控制了。接著又向西南進兵,征服了“百夷”地區,瀾滄江以西和怒江流域地區也平定了。到此,明軍控制了整個雲南。二、土司制度的形成(元朝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就是對歸附中央王朝的少數民族地區,在原來各族酋長管轄區內設立土司或土官,不變動地方上原有的經濟體系,不改變地方上原有的政治制度,任命原有的酋長為地方上的統治者,給以職名,世襲統治地方,並承認酋長對原有民族的統治特權,歸附中央王朝,保守邊疆。這是封建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體現,是一種封建的民族政策。這種政策在本質上是與少數民族的酋長建立聯合統治。內容:第一,設立各種土司職務。第二,任用少數民族中的酋長為各級土官。第三,規定了土司的義務。第四,規定了土司的信物、承襲、升遷、懲罰的制度。

三、土司制度的發展(明朝的土司制度)第一,土司區的分佈。

第二,土司的官銜。第三,土司的信物和俸祿。

第四,朝貢與差發。

第五,承襲,即土官的繼承。

第六,升遷與懲罰。

第七,對土兵的徵調。

四、土司制度的衰落(清朝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的內容:第一,土司數量和分佈。第二,土司的官銜。第三,土司的印信號紙和俸祿。第四,土司的承襲。第五,土司貢賦。第六,土司地區的土兵制第七,土司的獎懲和撫恤第八,對土司的控制綜觀清朝的土司制度,儘管它沿襲了明制,但就整體來說已處於末期階段了,它與明朝相比,已經有了顯著變化,諸如土司轄區的縮小,土司勢力的減弱,貢賦制度的嚴密,徵調的頻繁,獎懲的嚴厲,對土司的各種控制等,特別是經過雍正、乾隆兩朝的大力改土歸流後,土官與流官的區別僅僅在於是否世襲,而一切管理辦法都如流官地區,這說明清朝土司制度已經大大衰落,在南方民族地區推行了幾百年之久的土司統治制度基本結束了。

五、土司制度的影響它的影響具有兩重性,即初期、中期的積極作用和後期的消極作用。

土司制度的積極影響:第一,暫時維護了民族地區的穩定,鞏固了祖國的統一。第二,有利於南方各族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第三,溝通了內地與邊疆地區的聯繫。

第四,促進了各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第五,土司在保衛邊疆領土完整的鬥爭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土司制度的消極影響:首先,土司制度造成了土司與土司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隔閡。

其次,土司的統治在後期阻礙了各族社會經濟的發展。

再次,造成了各土司區的分散、割據、封閉、保守。梁河南甸土司衙門

南甸土司頭人刀氏龔姓,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明初隨軍征討雲南,因屢建戰功,後升官定居於此,逐漸被當地土著傣族文化融合,成為漢傣文化融合的典範。原南甸宣撫司轄地廣闊,實力雄厚,世襲為官二十八代,歷時五百餘年,在雲南邊地土司中影響很大。

司署駐地曾幾易其址,清鹹豐元年(1851年)定居現址,歷經三代土司的不斷擴建,最後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完善成現在的規模。該建築區按漢式衙門佈局,由4個主院落,10個旁院落,47幢、149間房屋組成,占地面積10625平方米,建築面積7780平方米。可謂“層層院進八方通,幢幢殿閣殿中殿”。房屋規劃整齊,主次分明,木制結構,粗梁大柱,青龍屋頂、雕樑畫棟,尤以第四殿用料考究,正堂栗木,左廂椿木,右廂楸木,取“正立春秋”之意。

畢節大屯土司莊園

畢節大屯土司莊園位於畢節市區東北約80公里處,是一座彝族土司莊園,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該莊園座東向西,依山勢而建,前面緩坡低平,漸次升高,四周有高約2米的磚砌圍牆,沿圍牆設有6座8至12米高的土築碉堡。莊園不僅規模較大,而且保存較完整。

卓克基土司官寨

中國清代土司衙門建築。在四川省馬爾康縣東9公裏的卓克基鄉西索村,地處海拔約2700米的高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卓克基土司系清乾隆十三年(1748)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後為清政府所封。現存建築系1912年索觀贏繼承卓克基土司職位時所建。1935年紅一方面軍長征途中翻過雪山後,經過卓克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曾在此居住一周。該土司衙門是一座居住、官署和防禦相結合的少數民族現代官寨建築,又具有一定的革命史跡價值。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麗江木氏土司府木府的文字說明徐霞客給木府的題詞第三節改土歸流一、土司制度的腐朽衰落二、改土歸流的條件三、改土歸流的經過及意義一、土司制度的腐朽衰落土司對土民在政治上進行殘暴壓迫,經濟上實行殘酷剝削,強暴恣橫,為所欲為。土司制度的落後性、腐朽性、反動性完全暴露出來了,表現在下面幾方面:1、對土民的肆虐。

2、嚴重的超經濟強制剝削。

3、土司與土司之間和土司內部仇殺侵掠不斷。

二、改土歸流的條件改土歸流,即廢除少數民族中世襲的土官,改為由中央王朝直接派遣的定期輪換的流官,實行和內地完全一樣的統治。改土歸流有其歷史背景和政治經濟原因:第一,土司的存在已經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促使上層建築隨之發生變化。

第三,中央王朝勢力強大,即政治穩定、武力雄厚。政治穩定可以制定出較為合理的改土歸流政策,而穩定的政治又可保證將改土歸流政策進行到底。雄厚的武力是改土歸流的強大後盾,可以用武力來對付那些敢於反抗改土歸流的土官,用武力實行強制的改土歸流,最終達到改土歸流的目的。三、改土歸流的經過及意義(一)明朝改土歸流的經過從明朝中期開始就在一些條件成熟的地區進行改土歸流,一般來說改土歸流的規模較小。永樂十一年(1413)開始在貴州改流,廢思南、思州2宣慰司,改設思州、思南、鎮遠等8個流官府。接著,改設普安流官州、永從流官縣、施秉流官縣、廣順流官州、開州流官州等。弘治年間開始在四川地區進行改土歸流。弘治八年(1495)改馬湖土府為流官知府、以後先後改戎縣為興文流官縣、將播州宣慰司下的2安撫司、6長官司全部改設流官、將永寧宣慰司改設流官。

明朝改土歸流正統年間開始在雲南地區改土歸流。正統八年(1443)將鶴慶土知府改為流官知府、以後先後將尋甸土知府改為流官知府、將廣西土知府改為流官知府、將元江土知府第一次改流、將武定土知府改為流官知府、將順寧土知府改為流官知府。明朝在廣西的改土歸流最早在洪武時就開始了。洪武元年(1368)將忻城土司改為流官知縣。以後先後將上思州改為流官知府、將思恩土府改為流官知府。明朝在廣西改土歸流共16處。明朝僅在四川、貴州、雲南、廣西4省改流,總的說明朝改土歸流不徹底。改流時遭到土司的反抗也最激烈,因此出現了許多反復,且流官政權也不穩固,這就導致複流為土的現象出現。這是因為明朝時土司制度還處於發展時期,改流條件還不完全具備。(二)清朝改土歸流的經過

1、初期階段:從清初到雍正三年。

2、高潮階段:從雍正四年至九年(1726~1731),鄂爾泰任雲貴總督後向清廷提出全面改土歸流,改流進入高潮階段。高潮階段的改流採取了區別對待的政策:①邊遠地區與接近內地的區別;②在雲南以瀾滄江為界:即東岸與西岸的區別,東岸改流,西岸暫不改流;③奉法與不法的區別。

改流的方式——(1)武力改流、(2)以土司“不法”或“貪劣”為由改流、(3)以土司互相仇殺爭鬥不息而改流、(4)以土司主動請求改流而改流

3、末期階段:從雍正十年(1732)開始經乾隆到清末的宣統年間。這是在初期、高潮改流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尚未改流的土司繼續改流。

(三)對土司的安置1、對以罪革職土司的安置對犯革職罪的土司,其本人及家人都必須離開原土司地,遷往它省安置。

2、對恭順土司的安置凡是自動請求改流或自願交出土司印信者,清朝廷都給予優厚待遇,“但收其田賦,稽其戶口,仍量以養贍,授予職銜冠帶終生,以示鼓勵”。(四)改土歸流的善後政策1、對基層社會的政治統治政策

——保甲與裏甲制度2、經濟政策——經濟開發政策屯田和移民墾荒修治河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3、文化政策——發展文教的政策廣設儒學和書院設立義學科舉制的實施新學的建立(五)改土歸流的目的和意義1、目的:2、意義:1、目的:其一,在政治上廢除土司的世襲統治,打破土司分散割據的局面,以求得行政區劃的統一;其二,經濟上實行科田納糧,將土司對土民的剝削轉為中央王朝糧賦的剝削,增加財政收入;其三,軍事上解除土司的武裝,加強對地方的直接軍事控制。其總的目的就是實現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直接統治。其四,為了改變土司統治下的少數民族的痛苦處境。2、意義:第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二,廢除了一些陳規陋習。第三,促進了原土司地區各民族社會經濟的發展。第四,促進了原土司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第一節西南民族近代社會

發展的不平衡一、近代西南民族社會發展不平衡的原因1、歷史上所受民族關係影響的不同2、各民族聚居和雜居的不同,中心區和邊緣區的不同3、自然地理條件的不同

4、民族心理素質的不同

這是各個民族在特定歷史、自然地理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現象,表現在各個方面。這就是說每個民族在對待外來事物的態度上表現有所不同,有的民族善於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技術,有的則要差一點,甚至有個別民族還對外來文化持不歡迎的態度,這樣先進文化很難得到傳播,就必然會影響到這個民族的社會發展。二、近代西南民族社會發展不平衡的表現1、民族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獨龍、怒、基諾以及部分景頗、傈僳、布朗等民族,雖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階級分化和進入了階級社會,但還保留有許多原始公社殘餘。四川涼山彝族則處於奴隸制的發展階段,部分景頗族、佤族中還存在蓄奴現象。邊疆地區的傣族以及納西族、阿昌族、哈尼族等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經濟,雲南內地區域的傣族、白族、彝族和貴州彝族都已經進入了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

2、同一民族內部發展的不平衡在西南少數民族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處於單一社會形態,而且不平衡的現象還很複雜,如佤族、傣族不平衡的情況就是如此。第二節近代西南民族中保留的原始社會殘餘一、原始社會殘餘保留的一般情況:

獨龍族、佤族、傈僳族、基諾族、布朗族、拉祜族(苦聰人部分)社會內部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原始社會的殘餘,甚至有少部分民族還處在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有的雖然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但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社會殘餘。

二、原始氏族、家族、共產制大家庭殘餘三、土地公有制與原始共耕制殘餘第三節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一、等級制度黑彝、曲諾、阿加、呷西4個等級。黑彝是社會中的統治等級,其他3個都是被統治等級,受到黑彝等級的剝削和奴役。在被統治的等級中,又有高等級佔有低等級的現象,構成極為複雜的等級關係。奴隸主所有的金銀酒壺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二、奴隸制下的剝削關係

在涼山彝族社會中,由於存在著人身佔有關係,這就決定了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形式主要是無償勞役;又由於等級地位的不同所受剝削也有所不同,各個被統治等級所承擔的無償勞役的專案和剝削程度也有差異。奴隸主還有許多特權剝削,其中最嚴重的是被稱為“雜布達”的高利貸剝削,採取強行放貸、高利率的手段進行,年利率高達50%,而且不准任意歸還,當本利滾到一個相當大的數字時一次還清,因此彝族人民將其稱為“八鬥九年三十石”的高利貸剝削。各個被統治等級還要承受各種隸屬性剝削,如逢年過節、婚喪、“作帛”(祭祖)、送鬼、待客等,曲諾、阿加都要送禮或攤派財物。

三、家支制度1、家支的含義2、家支的特點3、家支的類型4、家支會議5、家支的職能四、習慣法有六章135條。習慣法在執行時,無論民事糾紛還是刑事案件,都由黑彝家支的頭人審理,通常採用調解、神明裁判、家支會議裁判等3種方式。習慣法的處刑是相當殘酷的,刑罰有死刑、傷殘刑、監禁3種。

五、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長期

存在的原因分析1、社會內部結構的特點是主要原因

涼山彝族社會長期以來都處於分散互不統一的局面,從來沒有形成過較大的統一各部的勢力,而且在涼山形成許多的分散與互不相屬的勢力,各自佔據一地,獨立發展,並互相進行擴大自己勢力的爭戰,加深了各自的割據,互不往來,造成長期的分散割據的局面,阻礙了涼山彝族社會的發展,導致奴隸制長期存在。

2、帶有原始氏族殘餘的家支制度

涼山彝族社會中還存在著以父系血緣為聯繫的、用父子連名制貫穿起來的家支制度。這種家支制度後來演變為奴隸主統治奴隸的工具。而家支的特點是每個家支都有自己管轄的範圍,有明顯的家支界限,有自己的頭人,有自己的管理方式,由家支頭人管理家支內外事務,一個家支在涼山就似一個獨立王國。家支與家支之間互不聯繫,互相對立,經常發生冤家械鬥,矛盾重重,很難聯合起來。實際上涼山彝族的數十百個家支就似數十百個獨立“王國”,這種“王國”的存在就阻礙了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3、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

涼山彝族地處四川、雲南大小涼山地區,這裏高山林立,大部分地區都在海拔2500米以上,多屬高寒山區。這種地形特點造成其對內對外交通的不便,影響了內部的互相來往和互相交流,更影響了與外部先進民族和先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外部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文化很難傳入涼山彝族社會中。其結果是使涼山彝族內部的奴隸制政治、經濟不能受到外部先進政治、經濟的衝擊,造成其奴隸制度的長期延續。

4、民族的心理素質特點

涼山彝族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形成其心理素質的特徵,由於互相之間及與外部的聯繫很少,長期與外界隔離,使之對外部世界瞭解甚少,特別是對外界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文化瞭解很少。這種封閉的直接結果是民族產生了一種不易接受外來先進政治、經濟、文化的心理。這就使外部先進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很難在涼山彝族中傳播,涼山彝族內部固有的政治、經濟結構難以改變,造成其奴隸制社會長期存在。第四節傣族的封建領主制社會一、土地形態——典型的封建領主大土地所有制二、封建等級制度三、勞役地租和特權剝削四、封建政權組織五、西雙版納傣族封建領主制長期保留的原因五、西雙版納傣族封建領主制長期保留的原因1、土地制度

西雙版納傣族封建領主制長期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領主大土地所有制的長期延續,在這種大土地所有制形態之下,實行嚴格的土地屬於最高封建領主一人所有和嚴密的份地制,限制了農民內部更大的階級分化;實行領主莊園與農村公社同體的制度,模糊了農民對土地所有制的觀念,這就嚴重地阻礙了土地的私有,使土地的兼併和集中成為不可能;採取平分土地和平分負擔相結合的制度,嚴重地限制了農民離開領主土地的自由,使農民世世代代被束縛在領主的土地之上,極大的阻礙了商業、手工業者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阻礙了商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品經濟更難以興起,結果使新興的生產關係——地主經濟難以產生,導致封建領主制的長期存在。

2、數百年外敵入侵

西雙版納位於雲南省的南部邊疆地區,歷來就是外敵侵略的要衝。從16世紀中到18世紀末,有緬甸東籲王朝和木梳王朝的數次入侵。進入近現代以來,又有英、法、日等帝國主義的直接侵略和威脅。數百年的外敵侵略給西雙版納傣族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影響了社會的發展。

3、優越的自然條件

西雙版納境內河流眾多,水能充分。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常夏無冬,雨量豐富,土地肥沃,很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另外西雙版納地廣人稀,有種不完的土地。這種優越的自然條件,就使西雙版納封建制下的農奴階級人均佔有的土地比其他地區封建制度的農民佔有的土地要富裕得多,人均耕地較多,只要農民能勤墾耕種,可以很容易的解決吃飯問題。這種豐厚的農業產出為封建領主制的延續營造了物質基礎,使封建領主制得以長期存在下去。

4、殘存農村公社的平均主義緩和了階級矛盾

在西雙版納普遍存在的農村公社制度,在封建領主制下已經蛻變為維護封建領主統治的工具。這種被廣大傣族群眾認可的歷史悠久的社會制度,其中仍然保留著某些樸素民主意識的殘餘,尤其在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分配方面,平均主義一直被不同程度的認可,並得以實現。這就是殘存的農村公社形式,不僅使土地的實際佔有比較平均和均衡,有效地防止了土地的兼併與貧富的兩極分化,而且成員在決定本村社重大事務時,尚有一定程度的發言權,這就緩和了階級矛盾,領主的統治就比較容易持續下去。

5、宗教的消極作用

西雙版納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全民信仰,對傣族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傣族社會中,佛教與封建領主的統治有著密切的關係。佛教的各種活動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在精神上對人民群眾有極大的麻醉作用。佛教教義適合傣族人民消極的理論基礎。在這種教義的影響下,佛教逐漸被傣族人民奉行,成為全民的宗教信仰,並在傣族社會形成一套系統的消極苟安的處事哲學,人們企圖從佛教中得到自我解脫的願望。傣族人們的消極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封建領主的統治。第一部分思考題:1、簡述中國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字。2、簡述西南各民族的分佈及其語言和文字。3、以彝族、白族、納西族和景頗族為例說明藏緬語族民族來源於氐羌族群。4、為什麼說傣族來源於古代百越的滇越部落?5、漢朝實行初郡政策的原因、初郡政策的內容和意義。6、南詔國的政治軍事制度。7、南詔文化的主要內容。8、南詔國與唐朝的關係。第一節中東南地區各民族的分佈一、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民族的分佈1、壯傣語支民族的分佈:壯族、布依族2、侗水語支民族的分佈: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3、黎語支民族的分佈:黎族壯族布依族侗族黎族二、漢藏語系苗瑤語族民族的分佈1、苗語支民族的分佈:苗族、佘族2、瑤語支民族的分佈:瑤族苗族瑤族佘族三、未定語族語支民族的分佈土家族仡佬族京族土家族仡佬族京族四、南島語系民族的分佈高山族高山族第二節中東南地區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中東南地區各民族的語言1、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民族的語言(1)壯傣語支民族的語言:壯語、布依語(2)侗水語支民族的語言:侗語、水語、仫佬語、毛南語(3)黎語支民族的語言:黎語2、漢藏語系苗瑤語族民族的語言(1)苗語支民族的語言:苗語、佘語(2)瑤語支民族的語言:瑤語3、未定語系語族語支民族的語言

土家語仡佬語京語4、南島語系印尼語族民族的語言

高山族的語言二、中東南地區各民族的文字1、共和國建立以前的民族文字

壯族的“土俗字”、水族的“水書”、京族的“字懦”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一民族研究所在最近破譯研究工作中發現,水書中的古文字與殷商的甲骨文、金文有著淵源關係。據研究所考證認為,水書與這兩種古文字應屬同源異種,是殷商時代的遺存,與漢族的《易經》有相通之處。

研究人員在水書中發現了與河南偃師縣二裏頭村夏朝“古都”陶瓷碎片上的一模一樣的文字。方塊壯文

水書漢字水字對照表漢字水字對照表第一節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民族的

起源和族稱一、壯傣語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稱二、侗水語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稱三、黎語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稱一、壯傣語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稱1、壯族淵源於古代越人的西甌和駱越兩個支系。自稱“壯”、“布壯”。歷史上的稱呼有:烏滸、俚、僚、俍、壯人。2、布依族

來源於古代越人的駱越支系。自稱“布依”、“布越”、“布夷”。歷史上的稱呼有:戰國時期,駱越;漢以後,俚、僚;唐代出現了謝蠻、都勻蠻、白水蠻等族名;宋元之際,包括在“蕃”人之內;元朝時還有“仲家蠻”、“仲家”的稱呼;明清時稱為“仲苗”、“仲蠻”、“青仲”、“仲家”;從清朝到民國年間,還被稱為“夷家”、“夷族”、“水家”、“水戶”、“土人”、“土邊”。二、侗水語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稱1、侗族

來源於古代越人的駱越支系。自稱“幹”、“更”、“金”。漢族稱他們為“侗家”,苗族稱他們為“呆故”2、水族

來源於古代越人的駱越支系。宋朝時從“僚”人中分化出來,作為一個單一民族出現。水族3、仫佬族

從古代僚人中分化出來。多數自稱“伶”,少部分自稱“謹”或“本地人”,漢族人稱之為“仫佬”,壯語稱為“布謹”,文獻上稱為“姆佬”、“木佬”、“木佬苗”。仫佬族4、毛南族

從古代僚人中分化而來。毛南族三、黎語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稱黎族:來源於駱越支系。第二節漢藏語系苗瑤語族民族的起源和族稱一、苗語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稱1、苗族

來源於古代的九黎、三苗、南蠻(荊蠻)。族稱:文獻記載最早稱為“九黎”,堯舜時稱為“三苗”,商周時稱為“荊蠻”或“南蠻”,戰國到秦漢時稱為“五溪蠻”、“黔中蠻”、“武陵蠻”,唐宋時從蠻人的混稱中分化出來,以“苗”這一單一名稱出現於文獻中。2、佘族

兩種觀點:一是佘、瑤同源,來源於武陵蠻,漢晉時期居住在長沙一帶的武陵蠻不斷向附近地區遷徙,遷到五嶺山脈西部的發展為瑤族,遷到五嶺山脈東部的發展為佘族;二是古代越人的後代。二、瑤語支民族的起源和族稱瑤族:起源於長沙武陵蠻。第三節未定語系語族語支民族的

起源和族稱一、土家族的起源和族稱來源於古代的巴人。自稱為“比茲卡”(本地人、土著),以本地人自居,稱漢族為“客家”。土家族獨特的”毛古斯”舞二、仡佬族的起源和族稱起源於古代“僚人”三、京族的起源和族稱15世紀從越南塗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遷來。建國初期被稱為“越族”,1958年定名為京族。第四節南島語系民族的

起源和族稱高山族其起源有三種觀點:西來說、南來說、多源說西來說證據最充分,即是從大陸遷來的,是越人的一支——閩越發展而形成的。第一節百越民族的考古文化一、百越民族地區考古文化遺址江浙沿海地區:河姆渡文化遺址、馬家浜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臺灣:臺南左鎮人、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址有大岔文化遺址、圓山文化遺址、鳳鼻頭文化遺址等;廣東:西樵山文化遺址、石峽文化遺址、“麒麟山人”和“柳江人”遺址;廣西:南寧貝丘和桂林甑皮岩洞穴遺址、桂林遺址;貴州:“水城人”文化遺址、“穿洞人”文化遺址、“貓貓洞人”文化遺址、“飛虎山”文化遺址。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羅江鄉河姆渡村附近,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時期文化遺址之一。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最下層經測定距今約7000年左右,共出土各種文物7000餘件。

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南湖區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上承餘姚河姆渡文化,下啟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年代約為距今7000~6000年。石峽文化遺址遺址在距廣東韶關市區20公里的獅子岩上,面積約為30000平方米。它是以稻耕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約6000年前)。陶壺

二、百越民族考古文化的特徵1、這些考古文化遺址連成一片百越民族的考古文化遺址從東邊的臺灣向西到浙江、福建,再往西到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形成一種由東往西不間斷的分佈。2、百越民族以農耕為主的經濟特徵無論是江浙沿海、兩廣地區,還是貴州等地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都屬於農耕文化的性質,遺址中都有稻穀或稻殼、稻稈等遺存的出土,而且數量很多,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等堆積層厚達20~50釐米,最厚者甚至超過1米。說明其農業生產開始很早,且系稻作農業。3、居住上,幹欄式建築比較突出在河姆渡遺址中就有栽樁架板的幹欄式建築,是以木樁為基礎,樁上架設大、小梁以托樓板,組成架空的建築基座,再立柱、架梁、蓋頂,最後形成高於地面的幹欄式房屋。這種居住遺跡至今在百越民族中還可以找到。第二節百越族系民族的分佈及其特徵一、百越族系民族的分佈句吳(吳國),大致分佈在今蘇南、皖南和浙江北部一帶地區。於越,大致分佈在今浙江的杭嘉湖平原一帶以及寧紹平原和金衢丘陵地帶。東甌,大致分佈在浙江南部的甌江流域。閩越,其分佈大致以今福建省為主,也包括贛東一部分地區。南越,以今天的廣東省為主,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部分地區。西甌,包括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帶地區。駱越,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左江流域至越南紅河三角州一帶地區,還包括海南省地區。滇越,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地區以及緬甸北部地區。山越、東鯷,分佈在今臺灣省、江西省等地。從上述分佈看,百越民族的分佈從東邊的臺灣、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到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以及越南、緬甸等地區。

二、百越族系民族的共同特徵1、相同的語言2、有共同的農耕經濟生活:稻作農業是越人經濟生活中最大的共同特徵

3、有相同的衣、食、住的生活方式4、有文身斷發的共同習俗5、有共同的不落夫家的習俗6、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崇拜鬼神、迷信雞蔔

7、有共同的船棺葬、懸棺葬習俗8、有共同使用銅鼓的習俗9、打牙的共同習俗吊腳樓懸棺葬寧明花山崖壁畫(銅鼓)黎族紋身紋身(元)李京撰:《雲南志略輯校》金裹兩齒,謂之金齒蠻;漆其齒者,謂之漆齒蠻;文其面者,謂之繡面蠻;繡其足者,謂之花腳蠻;彩繒分撮其發者,謂之花角蠻。第三節秦漢至隋唐時期的百越族系民族一、秦漢至隋唐各代中央王朝對百越民族地區的開發1、秦朝時統一嶺南地區,建立桂林(現廣西桂平)、南海(現廣州市)、象郡(今越南廣南)3個郡,並遷徙漢人到嶺南地區。2、西漢時在嶺南地區建立儋洱(今廣東儋縣)、珠崖(今海南瓊山)、南海(廣州)、蒼梧(今廣西梧州)、鬱林(今廣西桂平)、合浦(今廣西合浦)、交趾(今越南河內)、九真(今越南清化一帶)、日南(今越南廣治省)等九郡,郡下分設若干縣。西漢分全國為十三部,嶺南地區屬於交趾部。3、兩晉南北朝時,在嶺南地區建立的郡縣不斷增多。4、隋朝時平定嶺南,以廣州為政治、軍事中心,進行統治。5、唐朝時統一嶺南地區,置嶺南東道、嶺南西道,在嶺南東道設州縣,在嶺南西道進行羈縻統治。在廣州設五府經略使。二、越人與中原地區的關係大約在周代以前就已經有聯繫了,《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虞舜以天德嗣堯,……南撫交趾。”《史記·五帝本紀》也記載:禹“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南撫交趾。”《史記·夏本紀》還記載:“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

商周時期,百越與中原的聯繫又有發展。《逸周書》在記載伊尹朝獻時就提到“漚深”、“越漚”等江浙沿海地區的越人向商朝貢納的情況。嶺南地區的“甌”、“桂國”、“九菌”等越人也用“珠璣、玳冒、象牙、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

春秋以後越人與中原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中下游的越人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其中越人建立的吳國、越國積極參與了中原爭霸戰爭。

秦朝統一全國後,對越人地區採取了“南禽勁越”的政策,首先以武力“降越君”,並在吳、越之地設置會稽郡;秦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出兵百越,統一了東甌、閩越和南越、西甌、駱越等地,在這些越人地區建立起閩中郡和南海、象郡。漢朝在越人地區建立起南海、鬱林、合浦、蒼梧、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洱等9郡,將漢朝的郡縣制度全面深入到嶺南越人地區。三、俚、僚族名的出現及其分佈俚、僚皆是百越民族的續稱。到東漢時百越民族開始分化,其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稱為俚、僚,到兩晉南北朝及隋唐時俚、僚的稱呼就較為普遍了。俚,文獻中又記為“裏”,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俚人的分佈遍及嶺南地區。

僚,最早的記載是西晉陳壽(233~297)著《益都耆舊傳》

。其分佈地甚廣,大約自長江以南直至東南亞一帶皆有僚人分佈,即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省區都有僚人分佈。俚、僚之族名,往往又合併稱為“俚僚”。晉宋間人裴淵著《廣州記》就有“俚僚鑄銅為鼓”的記載。俚僚是同屬一個族系,只是其稱呼不同,他們均是百越的後裔。

四、百越、俚僚(壯侗語族)社會的發展由於中央王朝統治的不斷深入,並在嶺南越人、俚僚人居住地區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各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再加上大量漢族人民遷到嶺南地區,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不斷傳入嶺南地區,並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推廣,這就促進了百越、俚僚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在經濟方面,有的民族已經擺脫了原始的農業、採集、狩獵的經濟生活,進到了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生活,而且這種農業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水準。在社會政治方面,有的民族已經從落後的原始社會階段過渡到奴隸制社會發展階段,進入了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時期。

第四節宋元明清時期壯侗語族民族地區的土官土司制度一、土官土司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二、改土歸流的實行一、土官土司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隋唐時期,在嶺南越人(壯侗語族)居住的地區普遍設立羈縻州、縣、峒的統治機構,並“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

北宋王朝為了加強對越人地區的統治,將隋唐時的羈縻州、縣、峒制度加以強化,任命更多的越人首領為土官,讓土官去實行直接的統治,這就是宋朝推行的土官制度,“因其疆域,參唐制,分析其種落,大者為州,小者為縣,又小者為峒,……五十餘所。推其雄長者為首領,籍其戶為壯丁。”

對越人的首領授予知州、權州、知縣、知峒等大小官職,讓他們世承官職,世統其民。同時北宋王朝又派遣寨官、提舉等漢族官吏前往管理土司,並在土官地區派駐軍隊進行監督和控制。元朝為了加強對嶺南壯侗語族各民族的統治,將宋朝土官制度普遍推廣,並在宋朝土官制度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新內容,任用更多的壯侗語族民族的首領為土官或土司,這就是元朝實行的土司制度。

明代,加強了對壯侗語族民族地區的土司的管理和控制,使土司制度更加嚴密和完善。二、改土歸流的實行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到清朝雍正、乾隆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明朝的改土歸流只是條件成熟的部分地區改流,其改流規模較小。到了清朝雍正、乾隆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運動。清朝抓住各種機會在大部分的土府、土州、土縣地區革除土官,改派流官進行統治。到乾隆末年,壯侗語族民族地區的土司絕大多數都被改流,但有個別仍然到清朝末年才被改流。由於湖廣地區的土司地處內地,接受漢族地區的影響較深,因此改流工作比較容易,基本上沒有使用武力;同時,它又處於清王朝的腹心地帶,容易威脅清王朝的統治,清王朝採取了宜革不宜存的方針。所以,湖廣地區的改土歸流工作做得很徹底,沒有土司的殘存。在廣西,改土歸流使用了武力,雍正時期多數地區改流;乾隆以至光緒時期,改土歸流基本完成。到1929年最後改流完畢。

第五節宋元明清時期壯侗語族各民族社會的發展一、壯族社會的發展二、布依族社會的發展三、侗族社會的發展四、水族社會的發展五、仫佬族社會的發展六、毛南族社會的發展七、仡佬族社會的發展八、黎族社會的發展第六節百越族系民族的文化一、文學二、音樂舞蹈三、銅鼓和崖壁畫四、科學技術五、宗教文化一、文學民間文學尤為燦爛輝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童話、故事、傳說、詩歌、寓言、諺語、口頭文學、戲劇等。以民歌著稱。壯歌,傳說中的唐代劉三姐就是一位傑出的代表;壯族“歌圩”。布依族的山歌對唱更富民族特色,山歌有敘事歌、史歌、生產勞動歌、情歌、哭歌等,有獨唱、對唱、重唱、齊唱等多種形式;在喜慶節日唱歌的場面大而熱鬧,歌手可達數十人之多,每次少則唱二三天,多則唱七八天。侗族的民歌也很有特色,“侗家人人會唱歌”;侗族民歌體裁有大歌、小歌、敘事歌、禮俗歌等4種。侗歌有數十種唱腔,每種唱腔又有幾種不同的曲調。戲劇,如壯戲、侗戲、布依族的花燈、布依戲等。

故事傳說:水族的故事傳說屬於散文形式,《房子的故事》、《石寶馬》、《一粒穀種》;毛南族,《洪水的故事》、《戎蘆瓜》、《大力神》、《天狗》、《約如西拉》和反映階級壓迫鬥爭的《五妹和南蛇》、《竹寶筒》。

二、音樂舞蹈百越族系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其音樂舞蹈在民間十分流行,且內容豐富多彩,又具民族特色。壯族的民間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壯族古代壁畫中就有人民翩翩起舞的場面,古文獻《嶺表錄異》還詳細記載了壯族的“春堂舞”。在宋朝以後的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壯族舞蹈的,如記載愛情生活的“繡球舞”、“撈蝦舞”,反映生產活動的“扁擔舞”、“採茶舞”、“春牛舞”、“蜂鼓舞”、“銅鼓舞”等。布依族的舞蹈主要有“織布舞”、“糖包舞”、“獅子舞”、“轉場舞”、“銅鼓刷把舞”、“迴旋舞”等。侗族的舞蹈有“哆耶”、“蘆笙舞”、“龍舞”、“獅舞”等,其中蘆笙舞最受群眾歡迎。

水族的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鬥角舞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最受群眾歡迎的是銅鼓舞和鬥角舞。

黎族的舞蹈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如“跳娘舞”、“打鼓舞”、“打鹿舞”、“舂米舞”、“打柴舞”等。侗族“踩堂”蘆笙舞侗族“拉鼓”三、銅鼓和崖壁畫寧明花山崖壁畫四、科學技術1、紡織與刺繡:壯族的壯錦布依族的蠟染

侗族的侗錦和花腰帶

水族花布的印染

壯錦布依族蠟染2、建築與雕刻繪畫:

百越族系民族的建築技術具有相當高的水準,民宅、鼓樓、橋樑等不僅建築技術高超,而且都具有突出的民族風格。在建築物上雕刻、繪畫技術也很高。

侗族鼓樓鐘鼓樓(風雨橋)3、陶瓷工藝:

百越族系民族都有自己的陶瓷工藝。壯族的陶瓷有悠久的歷史,廣西曾出土過秦漢時期的陶器——青瓷器。布依族的陶瓷工藝歷史悠久,在五六百年前就能製造彩陶。

4、醫學:

百越族系民族的醫學不僅有悠久的歷史,而且醫學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每個百越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醫學,特別是對疾病的診斷和用藥都有自己獨到之處。百越民族中以壯族和布依族的醫學最為突出。

第一節苗瑤族系民族的考古文化一、新石器時期苗瑤族系民族的考古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得名於重慶市巫山大溪遺址,屬於新石器文化,以種植稻穀為主,漁獵已經退居到輔助地位。屈家嶺文化遺址:得名於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是大溪文化的繼承。屈家嶺同樣是種植稻穀為主的農業生產。

青龍泉三期文化遺址:在屈家嶺文化晚期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仍然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這是前後相繼的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

位於瞿塘峽東口長江南岸與大溪河交匯處的三級臺地上,距奉節縣城15千米。該文化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階段,是我國著名的原始社會古文化遺址之一。從出土物器看,其文化是以當地為主,外來文化影響為輔。它對於研究新石器時代長江上游地帶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極珍貴的史料。青龍泉遺址二、新石器時期苗瑤族系民族

考古文化的特徵1、出土石器屬於打制磨光石器:儘管石器的種類不同、打制、磨光加工的程度不同,但同屬於打制磨光石器。有的加工比較精細,呈通體精細磨光狀態,很少有棱角分明的器形。

2、農業生產為主:在農業經濟中普遍以種植稻穀為主。

3、都與苗瑤族系民族有關系:三個文化遺址的分佈地區,大多是古代苗瑤族系民族活動的地區。經過不斷的分化發展後出現了“苗蠻”,是為“槃瓠種”,成為“荊蠻”中的主要土著民族。

苗族的由來及發展

三苗、蚩尤、神農氏幾個部落都起源於甘青川交界的岷山山脈,幾個部落相距不遠,且都屬於遊牧部落,羌人的分支。這幾個部落大約在六千多年前先後進入中原,逐漸聯合建立了苗族部落。以後又出現分化,以蚩尤為首的一支三苗部落在打敗以炎帝為首的部落後,遂又遭到炎帝和黃帝的聯合反擊。蚩尤戰死於涿鹿。三苗部落在經歷了堯舜禹的征伐後,逐步退至長江中游一帶活動,少部分三苗成員融於華夏族,其餘大部分又屢遭周楚的征伐,又由江漢地區南遷至湘鄂川黔交界的山區,這個過程先後又有一些其他民族的成員如仡僚、仡戶、仡濮、仡夷等古老部族融入三苗部落,形成近代和現代的苗族。苗族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同漢族及其他民族不斷地融合、分化、再融合是其重要的特點。而遷徙之頻繁,分佈範圍較廣也是其特點所在。——何光嶽:《南蠻源流史》苗族的遷徙

主要遷徙路徑則是,上古“三苗”時期,遭堯、舜、禹竄逐,“竄三苗於三危”,其中有一部分則至“左洞庭右彭蠡。夏、商之際苗族漸強大起來主要活動於長江中游,時稱“南蠻”。戰國時南蠻地帶納入楚國範圍,一部分稱“荊蠻”,一部分還稱“南蠻”。戰國末年,秦、楚兩雄戰爭連綿,秦昭王時,令“白起發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秦漢時期,苗族主要集中於洞庭右岸的武陵地區,稱武陵蠻或五溪蠻。東漢建武二十三年(西元47年)到中平三年(西元186年)的139年中,對武陵蠻共用兵達十二次之多。光武帝劉秀三次用重兵攻打武陵蠻。先後損失大將軍劉尚、老將軍馬援。嗣後武陵蠻遭到更大報複,遂而又逐步向西南遷徙,至西晉隋唐,武陵蠻、五溪蠻大量集中貴州,此時期逐漸用“苗”代替“蠻”這一稱呼。苗族到貴州後,又發生四次大的遷徙,這就是明初、明中葉和清乾嘉、鹹同剿苗後的遷徙,方向是雲南、廣西、海南等省,部分的從這幾個省區又去了東南亞和北美等地,以後便基本穩定下來,形成近代至現代苗族的狀況。第二節苗瑤族系民族的由來及分佈一、苗瑤族系民族由來追述來自於古代的“蠻”人。蠻人是中國古代活動於黃河流域的一個古老族群。在商周的甲骨文中就有“(蠻)方”的名稱。蠻人部落紛紛南遷以後,在戰國時被總稱為“南蠻”。蠻人的部落眾多,種類繁雜,包括了長江中下游的三苗、楚、群蠻以及雲貴高原上許多民族的先民。三苗,在先秦文獻中又將其稱為有苗、苗民、三毛,神農氏炎帝之後。薑姓苗和蚩尤後來加入到黃帝系統的厘姓丹朱驩兜,他們與黃帝系統的祝融氏、九黎部落共同組成了“三苗部落聯盟”。苗瑤族系先民三苗曾與中原最強大的部落黃帝、炎帝進行過爭奪中原的大戰。商周時期有大批蠻人遷徙到江漢地區的楚,楚也稱荊,故三苗一名被荊、荊楚、荊蠻(蠻荊)所替代。秦漢中央王朝開始在荊蠻、南蠻地區設立郡縣,在荊襄、江淮及今湘、鄂、渝、黔毗鄰地區設立長沙郡、武陵郡,因此居住在這兩郡的荊蠻、南蠻就被稱為“長沙蠻”、“武陵蠻”。到東漢時期“武陵蠻”又被稱為“五溪蠻”。秦漢以後,原先包括在武陵蠻或五溪蠻中的苗瑤族系各民族因各種原因四出遷徙,不斷的向東、向西、向南遷徙。向西遷到川、渝、黔、滇、桂等省市區的部分逐漸形成為苗族、瑤族,向東遷到閩、贛、粵等地的逐漸形成為佘族。湖南花垣的蚩尤像二、苗瑤族系民族的分佈最早的分佈應在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後來南遷以後被稱為荊蠻、南蠻,商周時期,荊蠻、南蠻分佈在江漢荊州地區,即左洞庭右彭蠡之地。秦漢時分布在長沙郡、武陵郡、五溪地區。秦漢以後經過不斷的遷徙,逐漸形成為今天的分佈,即苗、瑤二族廣泛地分佈在湘、鄂、川、渝、黔、滇、桂、粵、海南等地;佘族廣泛地分佈在粵、贛、閩、浙等地。第三節秦漢至隋唐時期的苗瑤族系民族一、秦漢至隋唐中央王朝對黔中、武陵地區的開發秦朝建立後,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直接派遣官員管理。首先在苗瑤族系民族居住比較集中的黔中地區,設立了黔中郡,管轄的地區包括今湖南常德地區、懷化地區、湘西地區及貴州的銅仁等地區。中央王朝的開發西漢王朝建立後,對黔中地區進行了進一步的開發,廣泛地推行郡縣制度,並改黔中郡為武陵郡,下轄13個縣,還將秦朝所設象郡管轄的黔東南地區併入武陵郡,並將秦朝所設的長沙郡分為長沙郡、零陽郡、桂陽郡。在武陵郡以西的貴州地區招降夜郎國之後,將其地劃入犍為郡(貴州省遵義等地區)。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朝再次征服夜郎,將夜郎國管轄區域設立牂牁郡。秦漢王朝在這些地區設立郡縣以後,一方面派遣漢族官吏前往任太守、縣令,同時又實行羈縻統治制度。中央王朝的開發隋、唐時期,中央封建王朝又對黔中、武陵地區進行大力開拓。唐朝在武德元年(618)在原來苗瑤族系民族居住的黔中地區設置黔州。唐朝在南方民族地區廣泛地建立羈縻州、縣,任用當地各民族首領為刺史,從唐朝貞觀到開元(627~741)的一百餘年間,在南方民族地區建立羈縻州縣達856個,其中在辰、沅、靖、黔4州就有56個。貞觀四年(630)置黔州都督府,並在州以上設道,湘、黔、渝邊區於開元二十一年(733)增設黔中道。文德元年(888)又設武泰軍節度使,掌管軍政大權,駐守黔州。唐朝對黔中、武陵地區統治比秦漢時又加強了。二、秦漢至隋唐時期苗瑤族系民族社會的發展(一)秦漢至隋唐時期苗族社會的發展

(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瑤族社會的發展

第四節宋元明清時期的苗瑤族系民族宋元明清時期,苗瑤族系各個民族的單一名稱陸續出現,這標誌著屬於苗瑤族系的苗、瑤、佘3個單一民族開始形成。朱熹《記三苗》記載:“頃在湖南,見說溪峒蠻徭,略有四種,曰仡,曰佬,曰伶,而最輕捷者曰苗。”這是以“苗”稱苗族的開始。朱輔《溪蠻叢笑》說,五溪蠻中包括有苗、徭、僚、僮、仡佬五種,直接用“苗”、“徭”稱苗、瑤族。南宋人劉克莊《漳州諭佘》中說:“凡溪峒種類不一,曰蠻,曰徭,曰黎,曰蜓,在漳州者曰佘。”佘族的單一名稱出現。宋元明清時期,苗瑤族系的苗族、瑤族、佘族社會,總起來說,從宋代各族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制的發展階段。到元明時期,封建領主制得到充分的發展。到明末清初,苗、瑤、佘各民族社會開始向封建地主經濟轉化,到清朝大規模改土歸流以後,都進入了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一、苗族社會的發展二、瑤族社會的發展三、佘族社會的發展第五節苗瑤族系民族的文化一、文學藝術苗族的口頭文學,以詩歌為主。詩歌可按其內容分為古歌、苦歌、情歌、酒歌、飛歌、起義鬥爭歌等。詩歌有長短之分,短則幾行,長者則有上萬行,甚至有一萬五千行的長詩。《開天闢地》、《打柱撐天》、《創天》、《立地》、《鑄造撐天地歌》《穀夫補天》、《盤古》、《洪水故事》、《兄妹結婚》、《格洛格桑》等。瑤人尚歌,無論勞動、祭祀、喪葬、婚嫁、歡樂等場合皆以唱歌達情。瑤族人民還將劉三妹奉為“歌仙”。佘族的文學藝術是口頭文學,以山歌為主。二、音樂舞蹈

苗族人民不僅善於唱歌,而且善於舞蹈。每逢喜慶節日苗族人民都要用跳舞來慶祝,跳舞時用蘆笙和鼓伴奏。跳舞多是集體進行,個人表演的比較少見。在苗族群眾中最流行的是蘆笙舞,稱為“踩蘆笙”或“蘆笙踩堂”,蘆笙舞又分為蘆笙排舞、蘆笙隊舞、踏蘆笙舞等多種。鼓舞、板凳舞、踩鼓舞、花鼓舞、團圓鼓舞、調年鼓舞、筒子鼓舞等也很流行。苗族歌舞時都用各種樂器進行伴奏。笙、簫、笛、鑼鼓是主要的樂器,特別是蘆笙更是苗族歌舞時不可缺少的,蘆笙不僅能奏出許多優美動聽的曲調,而且可以表演各種蘆笙舞。瑤族的音樂本民族的特色很突出。瑤族使用蘆笙、胡蘆笙、竹笛、銃鼓、銅鼓、嗩呐、鑼鼓、長腰鼓等樂器。瑤族人民喜歡在樂器伴奏下進行歌舞,舞蹈主要是用手、足進行表演,重在“足蹈”,如“踏歌”、“踏搖”。這些舞蹈多在喜慶節日或婚喪時進行。苗族木鼓舞——祭祀性舞蹈苗族舞蹈——蘆笙舞瑤族舞蹈瑤族銅鼓舞銅鼓舞是瑤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廣西瑤族地區。舞時將一面大皮鼓掛起或放在架上,由一人雙手各持一鼓槌,從頭上,腿上或翻身做各種打鼓動作,節奏複雜;另有兩人在旁伴打著兩面不同音調的銅鼓;其他至少有十人(男女各半),手持瑤帶(有花紋的腰帶),藤圈或草帽,繞鼓而舞。佘族三月三歌節畬族傳統的農曆“三月三”歌舞節,畬族群眾以傳統的對歌和舞蹈慶祝節日。圖為青年男女竹林對歌。三、科學技術

在民間工藝方面,苗族的工藝美術豐富多彩,刺繡、挑花、織錦、蠟染、銀飾製造等尤為著稱。苗族的蠟染更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蠟染是苗族著名的手工藝品之一,聞名中外。苗族的銀飾是苗族裝飾品中的精華。瑤族的织染和刺绣工艺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織績木皮,染以草實”的記載。瑤族的挑花也著名,瑤族稱挑花為“十字繡”或“架花”。挑花圖案細緻精美,圖案內容廣泛,很具想像力。挑花圖案中的龍、鳳、獅、鹿、魚、雁、鴛鴦等飛禽走獸和竹、梅、菊、荷、芙蓉、水仙、杜鵑、牡丹等竹木花卉都栩栩如生。刺繡和挑花是瑤族婦女必須掌握的傳統手工技術,女孩從六七歲開始就要學習刺繡和挑花,到十六七歲一般都能掌握此種技術。

苗瑤族系民族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醫藥學。在辨病立症方面,將人體的疾病分為內科36症,外科72症,包括了人體的十大系統,也包括了疾病的各種分科,有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傳染科、精神科等。苗族醫生在長期的治病實踐中,總結和創造出經濟、簡便、速效的治療方法20多種。苗族醫生在診斷病情時還有“四診”,即望、號、問、觸,就是看望、號脈、問診、摸觸。

苗族蠟染苗族銀飾苗族銀飾苗寨四、宗教文化都崇奉和祭祀祖先槃瓠(或神犬)。苗族在宗教信仰方面,原始信仰和崇拜還比較突出,鬼神觀念較深。苗族在近代以來還有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特別是在黔西北、滇東北、川南一帶的苗族信仰的人較多。瑤族的宗教信仰是多樣的,從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到道教、佛教等都有信仰,而且在近代以來又傳入了天主教。佘族的宗教信仰中比較重視祖先崇拜。祭祀祖先是佘族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民間都以祭祖為榮。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為祭祖日。各地佘民都祭祀共同的祖先槃瓠。佘民在生產活動中也要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此在農事的各個環節中要祭五穀神,狩獵時要祭獵神。椎牛祭:苗族祭祀盤瓠神的儀式盛典一塊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頭水牯環繞突奔,一群握著梭鏢的殺手迅猛地向那水牯刺去。祭牛倒地,屬於同舅輩叔伯親便瓜分牛肉,數百鄉民跳鼓對歌通宵達旦。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語叫“弄業”(即吃牛或“吃牯髒”)。按儀式程式先後有:敬雷神、祭蚩尤,祭主家祖先;敬大舅爺、二舅爺茶酒;殺雞祭天;獻九杯酒九碗肉給瑪媾;跳鼓;敬神農;敬盤瓠;求財等節目。第一節土家族歷代中央王朝統治土家族的措施秦漢時期,郡縣制:巴郡、南郡、黔中郡—武陵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羈縻州縣制宋朝時期:土官制——羈縻州、縣、峒、寨元明清初時期:土司制度清朝時期:改土歸流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土家族社會三、土司統治下的土家族社會土司的政權機構:土司(最高行政長官和軍事首領)——土司衙門(總理或旗鼓、家政、舍把)——旗(旗長或旗頭)——裏甲制(裏長、甲長)封建領主制的土地制度:封建等級制度:剝削方式:勞役地租——為土司耕種土地和出夫役的土民、為土司服兵役的土民社會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建築和雕刻技術、商業四、改土歸流後的土家族社會從元末到清初,地主經濟已經全面出現改土歸流促進了地主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採礦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到清朝中期,土家族社會封建地主經濟完全形成五、土家族的文化土家族有自己燦爛的民族文化,其中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民間工藝、宗教等文化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民間文學藝術,有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謎語等。詩歌的形式多為七言,分為多種類型,如山歌,四句一首,即興而歌,人人會唱。擺手歌,是跳擺手舞時唱的歌,是一種最古老的詩歌,是在集體生產時,一人打鼓,一人敲鑼,相對唱歌,隨編隨唱,對勞動者進行表揚或批評,用來提高勞動效率和為勞動者助興。哭嫁歌,是女子出嫁時唱的歌,女子出嫁前三天或半個月前,由陪娘陪同,進行哭嫁。盤歌,近似山歌,短小精悍,四句一首,二人對唱,相互盤問。土家族著名的舞蹈有擺手舞、操旗舞、跳馬舞、梅山舞等。土家族的民間工藝有紡織、編織、刺繡等。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有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也有佛教和道教。

土家族擺手舞土家族擺手舞多在正月初三至十五跳,有的在喜慶節日也跳。跳時由一人在中間敲鑼兼打鼓,再由一個表演純熟者領頭,圍圈跳舞,舞一圈或數圈換一個動作,許多動作組成一套完整的節目,如插秧、薅秧、拔草、望太陽等動作,也有表現打獵、軍事作戰、娛樂等動作,舞蹈節奏鮮明,動作優美,不用道具,通過手腳舞蹈動作來表意。大型的擺手舞規模很大,舞者可達上千人,舞時可達7天。

原始戲劇毛古斯茅穀斯,又叫“故事帕帕”或“帕帕”。茅穀斯是土家族的一種最具原始文化內涵的戲劇活化石,至盡仍流行於湘西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地,它與春節期間演出的擺手舞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基本情節表現土家先民的生產生活活動,以及由於時代的差異而形成的令人發笑的心理和行為的矛盾衝突。土家織錦土家族哭嫁土家族祭祀第二節京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