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講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雛形一、地理環境黑格爾:助成民族精神的產生的那種自然的聯繫,就是地理的基礎。
——《歷史哲學》中國地理的兩個特點:一、獨立性二、多元性汭(rui):黃河支流流入黃河時形成的三角地帶,如“渭汭”、“涇汭”、“洛汭”等。二、文化基礎龍山時代:龍山文化、中原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中晚期)西元前2600——前2000年左右齊家龍山中原龍山良渚石家河龍山時代、傳說時代龍山文化是一個大的人們共同體的遺存,其中又包含若干較小的人們共同體。太昊、少昊:兩昊集團。少昊:分佈在今山東省各地,包含許多氏族或胞族,各以一種鳥為圖騰。《左傳》昭公十七年:“少昊氏鳥名官,……鳳鳥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太昊:在陳(今河南淮陽一帶)兩昊發展為“東夷”,也稱“九夷”。中原龍山文化:分佈在廣義的中原地區,其中包括許多文化類型,如後崗二期、王灣三期等。中原龍山文化發展為炎黃集團的文化。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渭水有兩條支流:姬水、薑水。又有兩個互相通婚的部落:少典氏、有蛟氏。黃帝族和炎帝族是其後代。炎帝族: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東交界處。黃帝族:今北京一帶。炎黃集團東遷後,中原地區出現了幾種新文化:1、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的二裏頭文化,其中包括夏文化。2、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的先商文化。3、陝西關中地區的先周文化。華夏、諸夏良渚文化:在今蘇南和浙北,是古代越人的活動區域。石家河文化:分佈在今湖北,包括二十多個遺址群,可分為若干文化類型。該地區大體相當於傳說時代三苗集團的活動區域,可能是苗蠻族系的文化。龍山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傳說中的炎黃、兩昊、越、三苗集團——華夏、東夷、百越、苗蠻四大族系三、部落與部落聯盟華夏集團的兩個亞集團:1、混合華夏、東夷文化的亞集團:包括靠近東方的高陽氏(帝顓頊)、有虞氏(帝舜)和商人。2、一部分華夏深入南方,和苗蠻集團接觸後形成的亞集團:包括靠近南方的祝融等部族。堯舜時代形成龐大的部落聯盟。部落聯盟:由許多部落組成的政治軍事聯合體。《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合萬邦。黎民於變時雍。”部落聯盟內部實行軍事民主制酋長議事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軍事首長由酋長議事會選舉產生軍事首長通常是“兩頭”制,一正一副。堯、舜、禹是部落聯盟內不同部落的首領,經過酋長議事會推舉,先後當上了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部落和部落聯盟是兩種不同的組織,部落首領和部落聯盟的軍事首長也是兩種不同的角色。部落是血緣組織,首領就是族長,他對部落成員的權力是家長式的,帶有專制色彩,其地位和權力通常是世襲的,權力的依據是血統。部落聯盟帶有較多的地緣色彩,其中的部落可能是近親,可能是姻親,也可能是完全沒有血親關係的異姓部落,其軍事首長不是世襲的,而是酋長們推選的。孔子:“唐虞禪,夏後殷周繼”。
——《孟子·萬章》商朝的政治結構:殷人世襲王位,商部落是統治集團的中堅,其他大部落是統治集團的成員,其他小部落是王朝的成員。商人將直接領地內的部分土地封賜給功臣和貴族,“封建”制或“分封”制由此萌芽。(參閱孫淼《夏商史稿》)四、封建制和宗法制
邶,武庚、霍叔三監:衛,管叔統治商“餘民”鄘,蔡叔周公東征後,封商貴族微子啟於宋,統治一部分商人。其他商人被遷到今洛陽一帶,建“成周”城。《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西周地圖衛魯齊宋晉燕楚吳越商以前無嫡庶之制商人兄終弟及、兄弟同禮周公建立“立子立嫡”之制天子天子(嫡)諸侯(庶)諸侯(嫡)大夫(庶)大夫(嫡)士(庶)士(嫡)庶人(庶)
五、禮與德禮、禮、豐、豊王國維:“奉神人之器”,引申為“奉神人之事”,故禮來源於祭祀。或曰:“豐”字從“玨”,從“鼓”,因為古代行禮常用玉帛和鐘鼓。吉禮十二種凶禮五種五禮:賓禮八種共三十六種軍禮五種嘉禮六種禮俗:世世代代逐漸形成的思想和行為的定勢恩格斯:“在大多數情況下,習俗已經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德:指部族的特性,來自圖騰或祖先,主要體現在禮俗中。《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姓”、“性”二字都來自“生”《後漢書·朱穆傳》:“得其天性謂之德”。《國語·晉語》:“異姓則異德,同姓則同德”。部落聯盟所遵循的共同準則,不能是其中任何一個部落的“禮俗”,而只能是比較抽象的“德”。部落成員的行為:禮、非禮部落的禮俗和部落首領的行為:德、不德後世“德”的概念是在不同禮俗的碰撞和對比中產生的侯外廬:中國文明是“早熟的”文明。六、後與王王國維:“後”即“毓”,“毓”就是“育”之或體,像女人產子。郭沫若:“後乃母權時代女性酋長之稱謂”,轉入父權社會後,男性首領仍稱“後”,如“後羿”、“後稷”、“多後”。《楚辭·天問》:“啟代益作後”。商代君主稱“王”,氏族部落首領也稱“王”,故有“多王”概念。西周天子稱“王”,其他人一般不稱“王”。部落首領須按部落“禮俗”行事,部落聯盟軍事首長須按“德”的原則行事。堯有“德”,用“俊德”之士“平章百姓”、“協合萬邦”。舜、禹、商湯、周文皆同。堯欲傳位四嶽,四嶽自認為“否德”,故推薦舜。太康“以逸豫滅厥德”,後羿代之,“太康失國”。少康“布德於民”,恢復“夏政”。夏桀、商紂失國皆因“失德”。七、祖先神與自然神部落長老用“祖先神”約束部落首領。部落聯盟酋長議事會用“自然神”約束軍事首長。“非其族也,不在祀典”天:自然神、至上神、上帝。董仲舒:天是“人之曾祖父”。《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王”是天的兒子,死後升天為“帝”。祖先一元神。“天”是商人的“初祖”。薑原踩“巨人跡”而生周始祖棄。《尚書·大禹謨》:“帝德廣運,……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君無德為“屍位”,天命轉移。《尚書·皋陶謨》:“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書·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一、從“封建”到“專制”:政治結構的變遷天子:天下共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崩樂壞西周滅亡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原因:周人內部血緣紐帶的瓦解。周初1800國,大國百里,次國七十裏,小國五十裏。閒(間、閑)田:國與國之間未封受的土地。附庸:閒田上的小部落,附屬鄰近的諸侯國。春秋140餘國,其中大國有:齊、晉、楚、秦、魯、鄭、衛、宋、陳、蔡、吳、越等。《詩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孔子: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春秋公羊傳》:《春秋》大一統。《孟子》: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答:“定於一。”《墨子》:一同天下。《韓非子》:有天下,取天下,治天下,王天下,一匡天下。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魯國“兼有九國之地”齊國“兼併十國之地”大國兼併小國:晉國“所滅十八國”宋國“兼有六國之地”楚國“吞併諸國,凡四十有二”秦、晉之間十八次晉、楚之間三次大國間的戰爭:吳、楚之間二十三次吳、越之間八次齊、魯之間三十四次宋、鄭之間三十九次霸主政治的特點:一、霸主必須“尊周”,如齊桓公伐楚,晉文公保護周襄王。二、霸主是各國推選的,不能世襲。三、霸主須履行天子的職責,制約大國,保護小國,如齊桓公打敗狄人,“救邢存衛”。
新的發展趨勢:一、實力原則越來越重要。二、專制政體逐漸形成。
戰國兼併戰爭的性質與春秋爭霸不同:一、大國不再“尊周”,諸侯紛紛稱“王”,秦、齊互相稱“帝”。二、大國不再保護小國,部落聯盟制的外殼被徹底拋棄。二、文化整合與諸子百家春秋時代的文化差異和衝突,主要表現在夷夏之間。“夷狄”和“華夏”,“四夷”和“中國”,主要是文化概念。春秋以前,華夏文明存在於黃河流域的“國”中,“野”則遍佈夷狄,黃河流域以外都是夷狄,包括楚、吳、越、巴、蜀,秦人也被“夷狄視之”。春秋時期,夷狄勢力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南方的楚人和北方的狄人。《春秋公羊傳》:“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孔子:“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李學勤:春秋戰國時代的七個文化圈一、中原文化圈,以周為中心,包括三晉、鄭、衛。二、北方文化圈,包括燕、中山、趙的北部。三、齊魯文化圈,包括齊、魯及其周圍小國。四、楚文化圈,以楚為中心,包括楚國之北的一些周朝封國、楚國之南的許多方國部族。五、吳越文化圈,除了吳和越,還包括淮水流域的長江下游許多小國,以及東南地區的方國部族。六、巴蜀滇文化區,包括巴、蜀、滇以及西南地區其他部族。七、秦文化圈,指秦國所控制的廣大西北地區。春秋戰國時代的七個文化圈《說文》:“道,所行道也。”董仲舒:“道者,所由適於治之路也。”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人性論——全部理論的出發點道的四個層次:治國方略——道的核心歷史觀——對治國方略的史學論證宇宙觀——對治國方略的哲學論證先秦人性論的四種主要思路:一、強調人的自然屬性,無善無惡論。二、強調人的動物屬性,性惡論。三、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性善論。四、認為人既有動物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有善有惡論。由此形成的治國方略:自然無為,法治主義,仁政,禮治等。歷史觀:法先王,法後王等。三、儒家的政治學說1、“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孔子的政治主張《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王充《論衡·本性篇》:“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情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性書》一篇。密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善,不善,性也。”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與語上也。”性三品:上、中、下。董仲舒:“聖人之性不可以名性,鬥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人之性。”王符:“上智與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中民之生世也,猶鑠金之在爐也,從範變化,惟治所為。”以“有善有惡論”為基礎,孔子的政治學說便有了兩個並重的核心概念:仁和禮。《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入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張岱年:“己之所欲,亦為人謀之;己之所不欲,亦無加於人。”仁:人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盡心》:“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朱熙《孟子集注》引“或曰”:“外國本‘人也’之下有‘義也者,宜也;禮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實也’,凡二十字。”朱熙:有此二十字則“理極分明”,但外國本“未詳其是否也”。《論語·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論語·顏淵》:“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論語·為政》:“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孔子講學圖(浮雕)2、“仁政”
——孟子的政治主張《韓非子·顯學》:“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儒分為八。”性善論:《孟子·公孫醜》:“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離婁》:“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滕文公》:“飽衣暖食,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仁政:《孟子·告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滕文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梁惠王》:“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仁者無敵。”《孟子·離婁》:“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3、“禮治”
——荀子的政治主張性惡論:《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偽:人為。禮:度量分界。《荀子·禮論》:“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荀子·榮辱》:“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荀子·修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勸學》:“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荀子·成相》:“治之經,禮與刑。”《荀子·王制》:“禮義者,治之始也。”《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荀子·性惡》:“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四、道家的政治學說1、“無為而治”
——老子的政治主張道家的人性論:性超善惡論。性命之情。情:真。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關於道的來源:《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張岱年: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己如爾。2、“無是非”和“無己”
——莊子對老子政治學說的發展首先,莊子對“道”的看法和老子有所不同。《莊子·齊物論》:“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次,莊子對“德”的認識也和老子不太一樣。《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己:去我順物。五、法家的政治學說法家的人性論:性好利論。《韓非子·解老》:“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於欲利之心。”《韓非子·六反》:“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法:律令、刑罰。《商君書·去強》:“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王者刑九賞一。……以刑去刑,國治。”《商君書·賞刑》:“刑無等級。”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法家不別親屬,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六、其他各家墨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雜家。1、墨家十項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兼愛、非攻。《墨子·尚同》:“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愛:《墨子·兼愛》:“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兼相愛之法:“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愛人:利人。兼相愛:交相利。尚賢:《墨子·尚同》:“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墨子·尚賢》:“古者聖王之為政,別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共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尚同:《墨子·尚同》:“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爾)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一同是非,一同言行。名辨。類:名實相符。不類:名實不符。钜子:墨者領袖。“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墨辨、墨俠2、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陰陽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二氣生成的,陰陽的對立統一就是宇宙的秩序。五行思想:五行相勝或相生。相生:木火土金水。相勝:水火金木土。政治學說:五德終始說。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秦水德土德尚黃,木德尚青,金德尚白,火德尚赤,水德尚黑3、名家主要研究名實關係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惠施:合同異,即歸納法。公孫龍:離堅白,即演繹法。《莊子·天下篇》載名家命題: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碾地、目不見、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白狗黑等等。名、墨爭論的焦點:同異問題。名、墨爭論的目的:證明善惡有無絕對界限,是非有無絕對標準。墨家:善惡有絕對界限,是非有絕對標準。“同異出是非”。“明是非”必須“別同異”。名家:“正名實而化天下”。合同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根本分歧:最小物質相同還是相異。墨家:“厚,有所大。”惠施:“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後期墨家:提出“端”的概念,以證明小是有限的。公孫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因而小是無限的。4、縱橫家合縱:關東六國的聯合。連橫:秦與關東國家的聯合。代表人物:鬼穀先生、張儀、蘇秦。基本思想:功利主義、機會主義,無固定立場,無是非標準。《史記·張儀列傳》:“與蘇秦俱事鬼穀先生,……已學而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5、雜家主要著作:《呂氏春秋》特點:兼取各家,“兼儒墨,合名法”。《呂氏春秋》:十二紀、八覽、六論。七、諸子的歷史觀及其區域文化背景儒家的歷史觀:唐虞:德治。三代:禮治。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孟子:“言必稱堯舜”,“法先王”。荀子:批評孟子“舍後王而道上古”,主張“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法後王”,“用周道”。道家的歷史觀: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道家的聖人:黃帝。《黃帝四經》,黃老學派。《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一、從“封建”到“專制”:政治結構的變遷天子:天下共主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崩樂壞西周滅亡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原因:周人內部血緣紐帶的瓦解。周初1800國,大國百里,次國七十裏,小國五十裏。閒(間、閑)田:國與國之間未封受的土地。附庸:閒田上的小部落,附屬鄰近的諸侯國。春秋140餘國,其中大國有:齊、晉、楚、秦、魯、鄭、衛、宋、陳、蔡、吳、越等。《詩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孔子: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春秋公羊傳》:《春秋》大一統。《孟子》: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答:“定於一。”《墨子》:一同天下。《韓非子》:有天下,取天下,治天下,王天下,一匡天下。顧棟高《春秋大事表》:
魯國“兼有九國之地”齊國“兼併十國之地”大國兼併小國:晉國“所滅十八國”宋國“兼有六國之地”楚國“吞併諸國,凡四十有二”秦、晉之間十八次晉、楚之間三次大國間的戰爭:吳、楚之間二十三次吳、越之間八次齊、魯之間三十四次宋、鄭之間三十九次霸主政治的特點:一、霸主必須“尊周”,如齊桓公伐楚,晉文公保護周襄王。二、霸主是各國推選的,不能世襲。三、霸主須履行天子的職責,制約大國,保護小國,如齊桓公打敗狄人,“救邢存衛”。
新的發展趨勢:一、實力原則越來越重要。二、專制政體逐漸形成。
戰國兼併戰爭的性質與春秋爭霸不同:一、大國不再“尊周”,諸侯紛紛稱“王”,秦、齊互相稱“帝”。二、大國不再保護小國,部落聯盟制的外殼被徹底拋棄。二、文化整合與諸子百家春秋時代的文化差異和衝突,主要表現在夷夏之間。“夷狄”和“華夏”,“四夷”和“中國”,主要是文化概念。春秋以前,華夏文明存在於黃河流域的“國”中,“野”則遍佈夷狄,黃河流域以外都是夷狄,包括楚、吳、越、巴、蜀,秦人也被“夷狄視之”。春秋時期,夷狄勢力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南方的楚人和北方的狄人。《春秋公羊傳》:“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孔子:“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李學勤:春秋戰國時代的七個文化圈一、中原文化圈,以周為中心,包括三晉、鄭、衛。二、北方文化圈,包括燕、中山、趙的北部。三、齊魯文化圈,包括齊、魯及其周圍小國。四、楚文化圈,以楚為中心,包括楚國之北的一些周朝封國、楚國之南的許多方國部族。五、吳越文化圈,除了吳和越,還包括淮水流域的長江下游許多小國,以及東南地區的方國部族。六、巴蜀滇文化區,包括巴、蜀、滇以及西南地區其他部族。七、秦文化圈,指秦國所控制的廣大西北地區。春秋戰國時代的七個文化圈《說文》:“道,所行道也。”董仲舒:“道者,所由適於治之路也。”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人性論——全部理論的出發點道的四個層次:治國方略——道的核心歷史觀——對治國方略的史學論證宇宙觀——對治國方略的哲學論證先秦人性論的四種主要思路:一、強調人的自然屬性,無善無惡論。二、強調人的動物屬性,性惡論。三、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性善論。四、認為人既有動物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有善有惡論。由此形成的治國方略:自然無為,法治主義,仁政,禮治等。歷史觀:法先王,法後王等。三、儒家的政治學說1、“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孔子的政治主張《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王充《論衡·本性篇》:“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惡性,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情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性書》一篇。密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善,不善,性也。”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與語上也。”性三品:上、中、下。董仲舒:“聖人之性不可以名性,鬥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人之性。”王符:“上智與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中民之生世也,猶鑠金之在爐也,從範變化,惟治所為。”以“有善有惡論”為基礎,孔子的政治學說便有了兩個並重的核心概念:仁和禮。《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入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矣。”張岱年:“己之所欲,亦為人謀之;己之所不欲,亦無加於人。”仁:人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盡心》:“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朱熙《孟子集注》引“或曰”:“外國本‘人也’之下有‘義也者,宜也;禮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實也’,凡二十字。”朱熙:有此二十字則“理極分明”,但外國本“未詳其是否也”。《論語·八佾》:“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論語·顏淵》:“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論語·為政》:“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孔子講學圖(浮雕)2、“仁政”
——孟子的政治主張《韓非子·顯學》:“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儒分為八。”性善論:《孟子·公孫醜》:“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離婁》:“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滕文公》:“飽衣暖食,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仁政:《孟子·告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滕文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梁惠王》:“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仁者無敵。”《孟子·離婁》:“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3、“禮治”
——荀子的政治主張性惡論:《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偽:人為。禮:度量分界。《荀子·禮論》:“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荀子·榮辱》:“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賢愚能不能之分。”《荀子·修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勸學》:“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荀子·成相》:“治之經,禮與刑。”《荀子·王制》:“禮義者,治之始也。”《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荀子·性惡》:“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四、道家的政治學說1、“無為而治”
——老子的政治主張道家的人性論:性超善惡論。性命之情。情:真。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老子》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關於道的來源:《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張岱年: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己如爾。2、“無是非”和“無己”
——莊子對老子政治學說的發展首先,莊子對“道”的看法和老子有所不同。《莊子·齊物論》:“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次,莊子對“德”的認識也和老子不太一樣。《莊子·逍遙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己:去我順物。五、法家的政治學說法家的人性論:性好利論。《韓非子·解老》:“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於欲利之心。”《韓非子·六反》:“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出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法:律令、刑罰。《商君書·去強》:“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王者刑九賞一。……以刑去刑,國治。”《商君書·賞刑》:“刑無等級。”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法家不別親屬,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六、其他各家墨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雜家。1、墨家十項主張: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尊天、事鬼、兼愛、非攻。《墨子·尚同》:“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愛:《墨子·兼愛》:“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兼相愛之法:“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愛人:利人。兼相愛:交相利。尚賢:《墨子·尚同》:“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墨子·尚賢》:“古者聖王之為政,別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共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尚同:《墨子·尚同》:“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去而(爾)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而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舉天下之萬民以法天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義。”一同是非,一同言行。名辨。類:名實相符。不類:名實不符。钜子:墨者領袖。“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墨辨、墨俠2、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陰陽思想: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二氣生成的,陰陽的對立統一就是宇宙的秩序。五行思想:五行相勝或相生。相生:木火土金水。相勝:水火金木土。政治學說:五德終始說。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秦水德土德尚黃,木德尚青,金德尚白,火德尚赤,水德尚黑3、名家主要研究名實關係代表人物:惠施、公孫龍惠施:合同異,即歸納法。公孫龍:離堅白,即演繹法。《莊子·天下篇》載名家命題: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為羊、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碾地、目不見、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白狗黑等等。名、墨爭論的焦點:同異問題。名、墨爭論的目的:證明善惡有無絕對界限,是非有無絕對標準。墨家:善惡有絕對界限,是非有絕對標準。“同異出是非”。“明是非”必須“別同異”。名家:“正名實而化天下”。合同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根本分歧:最小物質相同還是相異。墨家:“厚,有所大。”惠施:“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後期墨家:提出“端”的概念,以證明小是有限的。公孫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因而小是無限的。4、縱橫家合縱:關東六國的聯合。連橫:秦與關東國家的聯合。代表人物:鬼穀先生、張儀、蘇秦。基本思想:功利主義、機會主義,無固定立場,無是非標準。《史記·張儀列傳》:“與蘇秦俱事鬼穀先生,……已學而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5、雜家主要著作:《呂氏春秋》特點:兼取各家,“兼儒墨,合名法”。《呂氏春秋》:十二紀、八覽、六論。七、諸子的歷史觀及其區域文化背景儒家的歷史觀:唐虞:德治。三代:禮治。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孟子:“言必稱堯舜”,“法先王”。荀子:批評孟子“舍後王而道上古”,主張“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後王”,“法後王”,“用周道”。道家的歷史觀:老子:“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道家的聖人:黃帝。《黃帝四經》,黃老學派。一、“以禮為治”和“以德化民”
——漢儒的兩種政治主張孔子:聖人。孟子、荀子:仁人。自從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學的形式提出一套政治學說之後,漢儒內部兩派的鬥爭就集中表現為《春秋》三傳之爭,後來又發展為今文古文之爭。雙方的主要區別在於為漢朝設計了不同的撥亂反正之道。1、荀子後學的“以禮義治之”說
《魯詩》孔子……荀子《毛詩》《穀梁春秋》《左氏春秋》
李斯吳公荀子張蒼賈誼浮丘伯申培賈誼的人性論:上智性善情惡(偏近孟學)性三品:中人下愚性有善有惡(偏近尋學)《新書·連語》:“有上主者,有中主者,有下主者。上主者,可引而上,不可引而下;下主者,可引而下,不可引而上;中主者,可引而上,可引而下。”《新書·大政下》:“夫民者,賢、不肖之材也,賢、不肖皆具焉。”賈誼的治國方略:《治安策》:“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導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導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而民和親,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而民怨背。”“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曰禮雲禮雲者,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豈如今定經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此業一定,世世長安。”賈誼的王道觀:《治安策》:“夏為天子,十有餘世,而殷受之。殷為天子,二十餘世,而周受之。周為天子,三十餘世,而秦受之。秦為天子,二世而亡。……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史記·梁孝王世家》:“方今漢家法周”。《漢書·儒林傳》:“申公,魯人也。……以《詩》、《春秋》授。……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為博士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膠西內史,夏寬城陽內史,碭魯賜東海太守,蘭陵繆生長沙內史,徐偃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膠東內史,……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掌故以百數。”《漢書·田蚡傳》:申公弟子王臧、趙綰“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史記·封禪書》:“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曆服色事。”2、董仲舒的“以德善化民”說《漢書·藝文志》:儒家類有“《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春秋類有“《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董仲舒的人性論:性善情惡論。《天人三策》:“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度制不節。是故王者上謹於承天意,以順令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大本舉矣。”《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董仲舒的治國方略:“任德教”、“以德善化民”一、“《春秋》為漢制法”《公羊傳》:“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制《春秋》之義,以似後聖。”二、撥亂反正需經歷三個階段三世異辭:“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董仲舒:《春秋》記錄了魯國十二公的歷史,所謂“十二世”。其中“所見三世,所聞四世,所傳聞五世”。簡稱“所見之世”、“所聞之世”、“傳聞之世”。三世中有一些相似的暴政,但孔子在敘述和評論這些暴政的時候,卻用了不同的寫法。“於所見微其辭,於所聞痛其禍,於傳聞殺其恩”。傳聞之世所聞之世所見之世(大亂)(大治)三世異治:張三世:治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異外內:內京師外諸夏內諸夏外夷狄不外夷狄天下太平,制禮作樂三、仁義法“以德善化民”注重啟發道德自覺,方法上強調“先自正而後正人”。《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董仲舒:“以仁治人,以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孔子:“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孟子:“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董仲舒:“王者有明著之德行於世,則四方莫不回應,風化善於彼矣。”董仲舒的王道觀:三教說: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漢尚忠……文質說:夏尚文殷尚質周尚文漢尚質……堯舜禹“三聖相受而守一道”,故夏道就是堯舜之道。董仲舒的天道觀:天不變,道亦不變。針對堯、舜、禹而言。天若變,則道亦變。針對商、周、漢而言。3、兩種“德教”以禮義治之:強調制禮作樂後的教化過程德教以德善化民:強調制禮作樂前的教化過程《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問太學博士:“為治何由而教化各異?”博士馬照對曰:“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三王之世以禮為治也。”三、漢武尊儒1、景武之際的儒道之爭《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衛綰、直不疑:守成宰相竇嬰:竇太后從兄子,丞相“俱好儒術”田蚡:王皇后同母異父弟,太尉《史記·儒林列傳》:“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即位,臧乃上書宿衛,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綰為禦史大夫。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太皇竇太后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綰、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綰、王臧吏,後皆自殺。”《漢書·武帝紀》:“禦史大夫趙綰坐請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獄,自殺。丞相嬰、太尉蚡免。《漢書·儒林傳》:“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2、申公師徒的改制和武帝態度的變化明堂:相傳是周公建立的禮制建築,是周公和以後的周天子朝見諸侯、頒佈禮樂制度的場所。《史記·儒林列傳》:“綰、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竇太后不好儒術,是嫌其“文多質少”。漢武帝不滿申公,是想要更加“多文”、“多言”的儒術。3、漢武帝“尊《公羊》家”(1)董仲舒作《天人三策》(2)公孫弘受到武帝賞識(3)董仲舒與江公辯論《史記·平津侯列傳》:“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是時弘年六十,征以賢良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病免歸。”《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五月,詔賢良曰:‘……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鹹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於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史記·平津侯列傳》:“元光五年,有詔徵文學,菑川國複推上公孫弘。弘上謝國人曰:‘臣已嘗西應命,以不能罷歸,願更推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對策,百餘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史記·平准書》:“公孫弘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取漢相。”《鹽鐵論·刺複》:“公孫丞相以《春秋》說先帝,遽即三公。”《史記·儒林列傳》:“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漢書·儒林傳》:“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並。仲舒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江公訥於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武帝謀士:公孫弘、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終軍、主父偃,皆為《公羊》家。三、《公羊》學對武帝內外政策的影響1、“不外夷狄”與“出師征伐”三世異治:治亂世:內京師外諸夏升平世:內諸夏外夷狄太平世:不外夷狄,天下遠近小大若一漢初政治發展的三個階段:(1)劉邦至呂後:疏山東,孽諸侯,不令似一家。(2)文景時期:除關無用傳,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仍實行和親、羈縻政策。(3)武帝時期:將“治夷狄”視為重要使命,滅後出兵閩越、南越、西南夷、朝鮮、匈奴。2、“《春秋》決獄”與“變更制度”《公羊董仲舒治欲》十六篇,今存輯本九條。《天人三策》:秦“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誅名而不察實,為善者不必免,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春秋繁露·精華》:“《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罪同異論,其本殊也。《鹽鐵論·刑德》:“《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於法者免,志惡而合於法者誅。”《後漢書·霍谞傳》:“《春秋》之義,原心定過,赦事誅意。”赦事:許止“名為弑父而實免罪”。誅意:“君親無將,將而必誅。”《天人三策》:“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更定律令:張湯、趙禹主持,董仲舒、公孫弘等《公羊》學家直接參與。《史記·平津侯列傳》:“丞相公孫弘者,……少時為薛獄吏,……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說之。……所言皆聽。”《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王充《論衡·程材》:“董仲舒表《春秋》之義,稽合於律,無乖異者。”《漢書·兒寬傳》:“張湯為廷尉,廷尉府盡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寬以儒生在其間。……會廷尉時有疑獄,已再見卻矣,掾史莫知所為。寬為言其意,掾史因使寬為奏。奏成,讀之皆服,以白廷尉湯。湯大驚,召寬與語,乃奇其材,以為掾。上寬所奏,即時得可。……湯由是向學,以寬為奏讞掾,以古法義決疑獄,甚重之。”《史記·酷吏列傳》:“是時上方向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亭疑法。”《律》六十篇:正律九篇,旁章十八篇,張湯、趙禹新增《越宮律》、《朝律》等三十三篇。《令》約三百篇:大部分為武帝時頒佈。《史記·酷吏列傳》:“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漢武帝用儒家思想改革法律,客觀上縮小了承秦而來的“漢法”同關東舊俗的矛盾,使得關中、關東在政治文化上不再涇渭分明,格格不入。在漢法進一步向關東地區推廣的過程中,這項改革減弱了由此引起的文化衝突,使漢朝能夠將關中和關東兩大地區真正置於統一法度的管理之下,為龐大的中華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公》《穀》興替及其意義1、《公羊》家對武帝政策的批評武帝的基本方針:霸王道雜之。違背《公羊》家主張的兩個主要方面:(1)日常行政重用文吏甚至酷吏。(2)在經濟上任用桑弘羊等“興利”之臣,推行平准均輸、鹽鐵酒榷等制度。《公羊》家:國家“與民爭利”,必然導致百姓“皆趨利而不趨義”。“鹽鐵之議”:《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贊》:“所謂鹽鐵議者,起始元中,徵文學賢良問以治亂,皆對願罷郡國鹽鐵酒榷均輸,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然後教化可興。禦史大夫弘羊以為,此乃所以安邊境,制四夷,國家大業,不可廢也。當時相詰難,頗有其議文。”眭弘,字孟,董仲舒再傳弟子。《漢書·眭弘傳》:孝昭元鳳三年正月,泰山萊蕪山南匈匈有數千人聲,民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圍,入地深八尺,三石為足。石立後有白鳥數千下集其旁。……是時昌邑有枯社木臥複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臥地,亦自立生,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為“石、柳皆陰類,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嶽,王者易姓告代之處。今大石自立,僵柳複起,非人力所為,此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枯社木複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興者也。”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說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順天命。”2、宣帝對《穀梁》學的扶持《漢書·儒林傳》: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太子既通,複私問《穀梁》而善之。……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梁》。”時(蔡)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說,上善《穀梁》說。……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會千秋病死,征江公孫為博士,劉向以故諫大夫通達待詔,受《穀梁》,欲令助之。江博士複死,乃征周慶、丁姓待詔保宮,使卒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歲,皆明習。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並論。《公羊》家多不見從,願請內侍郎許廣,使者亦並內《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姓、慶皆為博士。3、新的改制方案蕭望之、王吉、貢禹等對“《春秋》之道”進行了修改,為解決武帝所創立的“漢家制度”同儒生理想之間的矛盾,提出了一套折衷方案。(1)轉變政策重心。《漢書·蕭望之傳》:“民函陰陽之氣,有好義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堯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勝其好義也;雖桀在上,不能去民好義之心,而能令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2)否定承秦而來的法治傳統。《漢書·王吉傳》:“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獨設刑法以守之。……是以百里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詐偽萌生,刑罰無極,質樸日銷,恩愛浸薄。”(3)效法成王、周公。他們認為,漢朝至今未太平,是因為武帝雖有“文景之治”的良好基礎,卻沒能完成由“升平”向“太平”的過渡。但還可補救,只要補上成王、周公制禮作樂那一課即可。《漢書·元帝紀》: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五、西漢後期的改制運動1、元帝改制蕭望之:前將軍周堪:諸吏、光祿大夫“同心謀議,勸導上以古制”劉向:散騎、宗正、給事中貢禹提出“矯復古化”的改制建議:減損乘輿服禦器物,三分去二;後宮宮女只留二十人,其餘遣散回家;皇宮的馬匹大量裁減,只留數十匹;長安附近的苑囿大大縮小,騰出土地分給貧民……宦官弘恭、石顯激烈反對貢禹出任禦史大夫後,又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議:改革賦稅制度,減輕農民負擔;減少宮廷宿衛,“以寬徭役”;
將官奴婢十萬餘人免為庶人;令近臣之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除贖罪之法;廢除鹽鐵官、常平倉、北假田官。元帝後期,宗廟制度成為改革重點。各郡國有宗廟167所京師有宗廟176所衛士45129人,祝宰樂人12147人歷代皇后寢園30所貢禹提出:“罷郡國廟,定漢宗廟迭毀之禮”。元帝下令廢郡國廟和皇后寢園,又令大臣“議宗廟迭毀禮”。最後決定:劉邦為太祖,文帝為太宗,其廟世世不毀,其餘宗廟“親盡而毀”,只保留五廟。2、王莽的崛起王鳳(陽平侯、大司馬)王曼王莽(新都侯、大司馬)王譚(平阿侯)王崇(安成侯)王商(成都侯、大司馬)王立(紅陽侯)王翁孺王禁(陽平侯)王根(曲陽侯、大司馬)王逢時(高平侯)王君俠淳於長(定陵侯)
王政君(元帝皇后)王君力王君弟王弘王音(安陽侯、大司馬)王氏五將十侯,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
傅氏之父(崇祖侯)傅氏(皇太太後)定陶王哀帝傅子孟傅喜(高武侯、大司馬)傅中叔傅晏(孔鄉侯、大司馬)傅子元傅幼君傅商(汝昌侯)鄭翁(傅氏繼父)鄭惲鄭業(陽信侯)鄭氏、傅氏侯者凡六人,大司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十餘人。丁氏之父丁忠丁滿(平周侯)丁憲(太僕)丁明(陽安侯、大司馬)丁望(左將軍)丁氏(帝太后)丁氏侯者凡二人,大司馬一人,將軍、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諸曹亦十餘人。
董賢(高安侯、大司馬)董昭儀董氏親屬皆侍中、諸曹、奉朝請,寵在丁、傅之右矣。《漢書·郊祀志》:成帝時,大臣奏:“長安廚官縣官給祠、郡國候神方士使者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其二百八所應禮,及疑無明文,可奉祠如故。其餘四百七十五所不應禮,或複重,請皆罷。”奏可。《漢書·食貨志》:哀帝即位,師丹輔政,建言:“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平。……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钜萬,而貧弱俞困。……宜略為限。”天子下其議。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請:“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時田宅奴婢賈為減賤,丁、傅用事,董賢隆貴,皆不便也。詔書且須後,遂寢不行。《漢書·王莽傳》:元後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輔政……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群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受《禮經》……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又外交英俊,內事諸父,曲有禮意。……根因乞骸骨,薦莽自代,上遂擢為大司馬。……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諸賢良以為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為儉約。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莽杜門自守,其中子獲殺奴,莽切責獲,令自殺。在國三歲,吏上書冤訟莽者以百數。……賢良周護、宋崇等對策深頌莽功德。《漢書·王莽傳》:群臣奏:“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聖王之法,臣有大功則生有美號,故周公及身在而托號於周。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太后乃下詔曰:“其以召陵、新息二縣戶二萬八千益封莽,……以莽為太傅,號安漢公。”……莽受太傅、安漢公號,讓還益封疇爵邑事,雲願須百姓家給,然後加賞。……莽因上書,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大司農助給貧民。於是公卿皆慕效焉。……民上書者八千餘人,鹹曰:“伊尹為阿衡,周公為太宰……”有司請:“采伊尹、周公之號,加公為宰衡,位上公。”3、古文經學的興起《漢書·匡衡傳》:“時,上好儒術文辭,頗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進見,人人自以為得上意,……爭言制度不可用也,務變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複複之,是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無所信。”《漢書·韋賢傳贊》:班彪曰:“自元、成後學者蕃滋,貢禹毀宗廟,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後皆數複,故紛紛不定。何者?禮文缺微,古今異制,各為一家,未易可偏定也。”《漢書·禮樂志》:劉向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讓之容,以風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禮。禮以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養人也。……為其俎豆筦弦之間小不備,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或莫甚焉。”劉歆《讓太常博士書》:“往者綴學之士……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猶欲保殘守缺……”以《左氏》學為核心的古文經學在復原古代禮制方面的優勢:(1)《左傳》以“禮”見長。鄭玄《六藝論》:“《公羊》長於讖,《穀梁》長於經,《左氏》長於禮。”《漢書·律曆志》:劉歆曰:“夫曆《春秋》者,……列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以陰陽之中制其禮。”杜預《春秋左傳序》:“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韓子所見,蓋周之舊典禮經也。”孔子“因魯史而作《春秋》,是“考其真偽,而志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左丘明作《左傳》又進一步補充了周公遺制的具體內容,“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2)《禮古經》和《周禮》所保存的古代禮制材料比《禮經》和各種《禮記》更豐富。《禮經》即《儀禮》,所載皆“士禮”,只有十七篇。《禮古經》多出三十九篇,且多是“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周禮》直接保存了“周公致太平之跡”。(3)古文經學家相容並包。石渠閣會議開創了各家學者坐在一起評議分歧的學術仲裁方式。這種方式以這樣一種觀點為前提:漢儒各家都沒能保存孔子的全部思想,而只是或多或少地各自保存了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只有盡可能“兼而存之”,才能最大限度地復原孔子思想的原貌。《漢書·劉歆傳》:“受詔與父向領校秘書,講六藝傳記,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無所不究。”《左傳》傳授關係:
胡常賈護陳欽王莽賈誼貫公貫長卿張禹尹更始
翟方進
尹鹹劉歆班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七-北师大版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倒-数 |西师大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西师大版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第一课时|苏教版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1 分数混合运算|北师大版
- 融资担保培训协议书(2篇)
-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加与减(含答案)
- 2024年血压调节用品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两人共同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股份合作合同
- 2025年度合伙人退出与合作伙伴关系维护协议
- 新生儿沐浴评分标准
- 潜水作业指导书
- (完整版)设计管理
- 感谢对手阅读附答案
- 材料性能学(第2版)付华课件0-绪论-材料性能学
- GB/T 8012-2000铸造锡铅焊料
- 第一课 第一章 AutoCAD 2012概述入门
- 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版含答案
- 超市店长考核方案(实例)
- 德力西质量奖自评报告组织概述
- 任务八-汽车四轮定位的检测分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