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_第1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_第2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_第3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_第4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工藝美術

第一節概述明代社會狀況高度的專制制度。商品經濟的發展文字獄下的文人嗜好第一節概述明初有復古之風,師法唐宋,但又受元的影響,其風格既不同於宋的纖巧工細,又不同於元的粗獷豪放,而有質樸敦厚精緻的特色,以傢俱為典型代表。明代工藝美術與世俗民眾生活緊密結合,表現出濃重生活氣息,民間裝飾圖案大量吸收了傳統民俗中的吉祥符號。明代工藝美術的總體特徵——精緻。第二節明式傢俱明式傢俱的特點:造型優美選材考究工藝精細第三節陶瓷工藝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

第三節陶瓷工藝明代瓷器生產幾乎由景德鎮一統天下,各類陶瓷藝術品璀璨生輝。景德鎮不僅官窯興旺,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了“官民競市”的局面。景德鎮是“天下窯器所聚的江南雄鎮。單色釉,三彩、五彩等彩瓷在工藝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彩瓷,是我國制瓷史上的傑作,它表明了當時制瓷業高超的技術水準。景德鎮將我國瓷器裝飾技術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第三節陶瓷工藝1、宣德青花:宣德青花“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鏽者”(《南窯筆記》)。明代宣德時期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達到高峰,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樣,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如碗、盤、罐等。第三節陶瓷工藝青花用料有進口、國產兩種,從宮中傳世品來看,以進口料蘇離麻青(亦稱蘇泥勃青)為主,這是一種“高鐵低錳”的青料,燒出的瓷器呈色黑藍,深沉濃豔,有著自然暈散的藝術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深入胎骨,特別濃色處出現鐵銹疤痕結晶斑點,在一定光線下有錫光色。用這種青料描繪的紋飾具有中國畫的水墨韻味。在紋飾上,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自然的暈散現象,濃淡不一,層次分明。第三節陶瓷工藝2、成化鬥彩鬥彩又稱逗彩,是中國古代陶瓷歷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鎮窯燒制的一種彩瓷。鬥彩裝飾方法,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一同裝飾於同一件瓷器面上,使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互爭奇鬥豔。第三節陶瓷工藝成化鬥彩彩色品種多且能據畫面內容需要自如配色。成化鬥彩雞缸杯十分精巧名貴。第三節陶瓷工藝3、薄胎瓷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

第三節陶瓷工藝注:由於沒有找到明代薄胎瓷相關作品,此圖片顯示薄胎瓷燈非明代作品.圖片來源:/cn/newproduct.asp?Page=1第三節陶瓷工藝薄胎瓷是景德鎮著名傳統瓷器品種中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傳統藝術名瓷之一。薄胎瓷主要不是作為使用瓷,而是以巧奪天工的工藝蜚聲中外。薄胎瓷的特點是輕巧、秀麗,做工精緻,透光性好。人們形容薄胎瓷薄似蟬翼,亮如玻璃,輕若浮雲。通常又稱脫胎瓷,是形容它薄到幾乎沒有胎的程度。第三節陶瓷工藝薄胎瓷的坯體薄、強度低,製作過程中極易破裂和變形,因此薄胎瓷的製作難度很大,技術性極強。從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繪畫、燒制,須經四十多道工序,全部採用手工,分三次燒成。利坯和藝術加工最為精細。利坯要經過粗修、細修、精修等反復多次的修琢,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燒好後,似乎抽去了胎骨,“脫胎”之名由此而來。第三節陶瓷工藝4、青花玲瓏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的之一。青花玲瓏是把青花與玲瓏在工藝製作和藝術處理上巧妙加以揉合的產物,在瓷胎上選擇與青花圖案相配合的部位,鏤出若干一定形狀的玲瓏眼,使兩面洞透,然後繪以青花,再內外上釉,使鏤空部分透亮,後高溫燒成,玲瓏眼和青花花紋相映成趣。玲瓏瓷器的產生源於產品缺陷。第三節陶瓷工藝第三節陶瓷工藝5、顏色釉白瓷,以永樂甜白瓷為代表。紅釉,永樂紅“鮮紅”,宣德豇豆紅。第三節陶瓷工藝黃釉綠釉第三節陶瓷工藝藍釉,又稱霽青或祭藍。第三節陶瓷工藝6、素三彩第三節陶瓷工藝7、紫砂壺第四節景泰藍第四節景泰藍第四節景泰藍第四節景泰藍

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時先要用紫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再反復燒結,磨光鍍金。第四節景泰藍

景泰藍工藝元代已有,最初的景泰藍多為仿古青銅器皿,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極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景泰藍製作精美,色彩富麗,金碧輝煌。第五節刺繡、服飾第五節刺繡、服飾明代刺繡以顧繡最為有名。顧繡的特點:模仿古人繪畫名跡,絲理與畫理結合。韓希孟,“針聖”。作品追求繪畫效果,以名家手筆為藍本繡畫,多摹繡宋元名家名畫,繡成畫冊、手卷等陳設品,以針代筆,刻意效仿,深得名家筆意,達到畫繡水乳交融的境界。廣義的“顧繡”第五節刺繡、服飾第五節刺繡、服飾補服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級的官員按照文武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上的圖案紋樣也各不相同。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我們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級制度的縮影。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或“補褂”。它是從明清時期開始出現的。明清時期的官員所用的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第五節刺繡、服飾烏紗帽烏紗帽是用烏紗製成的圓頂官帽。第五節刺繡、服飾四方平定巾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紗羅製成的便帽,因其造型四角都呈方形,所以也叫“四角方巾”,明代以此來寓意“政治安定”。這種巾帽多為官員和讀書人所戴,平民百姓戴的比較少。

第五節刺繡、服飾程子衣

第五節刺繡、服飾明代婦女水田衣(左圖:周汛繪,選自周汛、高春明著《中國歷代婦女裝飾》)第六節園林藝術1、概述2、私家園林3、《園冶》

第一節概述秦、漢社會狀況及其對工藝美術的影響第一節概述秦朝,一個短命王朝的典型,以及其不容忽視的地位。漢朝,一個強大的帝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秦漢工藝美術的總體特徵——雄渾,務實。第二節青銅工藝

第二節青銅工藝1、概述2、秦的青銅工藝:第二節青銅工藝

秦朝《銅車馬》,兩輛大型銅車馬兩件作品都為單轅,四馬,單禦者編制,尺寸約為車馬實際大小的二分之一。一號車為傘蓋,馭手呈站立姿勢,其傘蓋為圓型,車廂為方型,取天圓地方之意;二號車為篷蓋,馭手作跪姿。銅車結構十分精密,鏤雕成菱形花紋格的車窗啟閉自如,金屬鞍轡上雕有精美的花紋裝飾,轡繩婉轉靈活。整個車通體彩繪,。它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鑄車馬。第二節青銅工藝3、漢代的青銅美術:a、品種b、製作工藝和紋飾工藝c、銅鏡工藝:d、銅燈工藝:製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第二節青銅工藝銅鏡漢代銅燈錯金銀牛形銅燈(東漢)

圖片來源:/news/detail.aspx?CMID=7&TID=147&NID=5374/pieces/200807/25/t20080725_16281350.shtml西漢鎏金羊形銅燈《長信宮燈》作宮女跪坐持燈狀,通體鎏金,各部分鑄成後合成,燈盤可轉動,燈罩能啟合,以便調節燈光照射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宮女的右臂和軀體中空,煙氣通過右臂進入體內,煙灰貯留體中,可保持室內清潔。此燈設計靈巧,結構合理,宮女造型生動,是實用與美觀高度統一的工藝美術品。漢代雁魚燈

第三節陶瓷工藝第三節陶瓷工藝1、秦代的陶瓷工藝:秦磚兵馬俑

第三節陶瓷工藝

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秦兵馬俑場面宏大,威風凜凜,佇列整齊,展現了秦軍的編制、武器的裝備和古代戰爭的陣法。秦兵馬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第三節陶瓷工藝2、漢代的陶瓷工藝:品種:釉陶、彩繪陶、磚瓦、陶塑、原始青瓷裝飾方法與紋飾第三節陶瓷工藝第三節陶瓷工藝

第四節漆器工藝第四節漆器工藝漢代的漆器工藝:歷史地位:漢代“爐火純青”;高貴身份的象徵。製作方法:造型特點與品種:裝飾方法:第四節

漆器工藝彩繪漆盒第一節概述清朝是由“女真人”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由外族入主中原並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初期,通過剃發易服來抑止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清朝統治者對內採取了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在文化上,製造文字獄,壓制漢族進步思想;對外實行海禁,閉關鎖國,輕視外國先進思想和技術。這些政策維護了清朝的疆域和社會的穩定,但卻導致了其統治時期內此起彼伏的民族問題,和末期的國家極度貧弱。第一節概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東西文化的衝撞。清代工藝美術的總體特徵——繁縟美豔。第二節絲織、刺繡、服飾第二節絲織、刺繡、服飾1、絲織、刺繡緙絲織繡蘇繡粵繡蜀繡湘繡第二節絲織、刺繡、服飾第二節絲織、刺繡、服飾2、服飾從整個中國服裝發展史來看,清朝的服飾形制最龐雜繁縟條文規章也多於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整體特徵是,既漢族服制因素,又有滿族的習俗禮儀。第二節絲織、刺繡、服飾(1)男服剃發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首服補子旗袍馬褂

第二節絲織、刺繡、服飾(2)女服清廷沒有對漢族婦女的著裝實行強制措施。清初,滿族婦女著旗裝長袍,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涇渭分明;清中期,滿漢女子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詩句裏“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貴婦中流行起來。第二節絲織、刺繡、服飾滿花不露底十八鑲滾魚鱗百褶裙第三節陶瓷工藝第三節陶瓷工藝1、康熙硬彩2、雍正軟彩“康熙硬彩,雍正軟彩。”——《陶雅》“硬彩者彩色甚濃,釉付其上,微微凸起。軟彩者又名粉彩,彩色稍淡,有粉勻之也。”

——《飲流齋說瓷》第三節陶瓷工藝五彩蝴蝶紋瓶,高44cm,口徑12cm,足徑13cm,清康熙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紋貫耳瓶,清雍正,高31.4cm,口徑7.1cm,足徑9.6cm

第三節陶瓷工藝3、登峰造極的乾隆時代乾隆時代,瓷器生產品類豐富,既仿古瓷,又仿洋瓷,無所不仿而又無所不精。品類:一色釉、青花、鬥彩、五彩、仿古玉、仿古銅、仿髹漆、仿竹木、仿螺鈿、象生等等。

第三節陶瓷工藝瓷王、瓷母:集歷代多種工藝和技術於一器。如此眾多的釉、彩,配方及燒成溫度都不相同,需按釉下、釉上及高溫、低溫的不同要求,多次反復入窯燒成,工藝極其複雜,技術難度非常高。而如此多樣的釉彩、紋飾需要安排得主次協調,錯落有致,濃淡相間。這樣的瓷器燒制標誌著中國古代制瓷工藝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為集大成之做,因而有“中華瓷王、瓷母”的美稱。第三節陶瓷工藝第四節玻璃工藝第四節玻璃工藝中國玻璃的起源,依考古發現應在西周(尚有爭議),歷代均有製造,但其後發展一直很緩慢。清代,玻璃製造業有較大發展,最大的產地為山東的顏神鎮,其次有蘇州、廣州等。技術發展最快的是清宮玻璃廠,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成立,一直生產到清朝末年。其中康雍乾三朝製造最盛。中西技術匯合,煉出了高質量的玻璃。在裝飾技法上也有很大發展,如套玻璃、攪胎、刻花、戧金、彩繪等等。所造器物品種多達碗、盤、爐、瓶、燭臺、筆筒、煙壺等幾十種。此時的玻璃器形制多樣,規矩典雅,顏色純正優美,裝飾內容豐富,在工藝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第四節玻璃工藝第五節建築藝術第五節建築藝術1、皇家園林2、宗教寺塔第五節建築藝術1、皇家園林清代的園林建築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圓明園避暑山莊第五節

建築藝術圓明園復原圖第四節建築藝術圓明園復原圖第四節建築藝術2、宗教寺塔布達拉宮外八廟雍和宮第五節建築藝術布達拉宮第一節概述第一節概述隋朝西元581年建立,618年結束,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個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歷史地位不容忽視,因為盛唐的許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時確立的。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歷史書籍常將隋、唐並稱為“隋唐”。第一節概述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朝是封建帝國的鼎盛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手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內對外的商品貿易非常繁榮,城市生活繁華,現世思想佔據社會思潮的主流,人們追求現世的幸福。文壇上出現“盛唐氣象”。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之後出現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稱“強漢盛唐”。第一節概述

就當時的世界範圍來看,唐帝國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並且屬於最先進的行列。

唐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第一節概述中國工藝美術在唐朝獲得全面的發展,呈現繁榮發達的景象。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建築等的技藝水準和生產規模都超越了前代。經濟的發達,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識的解放,海納百川的大唐氣象,這使隋唐工藝美術表現出開放、舒展、博大的氣勢,精巧、圓婉的裝飾意匠,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徵,濃豔的色彩、豐富的品種。第二節隋唐服飾第二節隋唐服飾隋唐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隋唐服飾之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1)隋王朝統治年代隨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唐代絲織品產地遍及全國,無論產量、品質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提供了的物質基礎。(2)與各國各族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各族文化採取廣收博采的態度,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大量具有異域文化特色的冠服。第二節隋唐服飾

1、唐代女子的服飾,是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豐美華麗,妝飾奇異紛繁,是大唐盛景的展示。隋唐三百餘年的女子服飾,可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等。總體看來,隋唐的婦女的服飾花樣繁多,具有豔麗、華美、自由、灑脫的風格。第二節隋唐服飾1、襦裙服襦是一種短衣、短襖衣服,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襦衫長度,彩繡,領口,流行。第二節隋唐服飾

唐代婦女下裳為裙。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多少有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高及腋下。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很多。第二節隋唐服飾石榴裙:“石榴花開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燕京五月歌》石榴裙特點:裙束較高,上披短小襦衣,兩者寬窄長短形成鮮明對比,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長裙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修長。第二節隋唐服飾2、女著男裝女著男裝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是較為罕見的現象。在唐代女著男裝蔚然成風,一是唐朝風氣開放自由,二是遊牧民族的影響。《舊唐書·輿服志》載,“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明確記錄了女著男裝的情景。唐初已經出現女著男裝的傾向。女著男裝的風氣尤在唐開元、天寶年間盛行。第二節隋唐服飾3、胡服流行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地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元稹第二節隋唐服飾“胡服”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初唐到盛唐間,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鶻與中原交往甚多,加之絲綢之路的駱駝商隊絡繹不絕,對唐代服飾影響極大。隨胡人而來的文化,特別是胡服,極大的影響了唐代婦女的著裝,其中尤以長安、洛陽等地為盛,其飾品也最具異邦色彩。材料大多用質地厚實的織錦,領、袖均鑲有較寬闊的織金錦花邊。較典型的是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蹬高腰靴。第二節隋唐服飾戴胡帽、佩蹀躞帶的婦女(陝西西安出土石刻摹本)第二節隋唐服飾4、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稱之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輕薄透明的紗料製成,上面多有精美的圖案。通常,大袖衫和高腰長裙、披帛一起搭配。女子穿著的大袖衫、高腰寬擺長裙,以及帔帛會隨女子的行動或者空氣的流動而飄舞飛揚,彰顯華貴而飄逸的氣質,彰顯大唐王朝的恢弘氣度。第二節隋唐服飾第二節隋唐服飾5、唐代服飾圖案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第二節隋唐服飾

唐代服飾圖案花團錦簇,爭妍鬥盛,多為花卉、對鹿、對馬等,植物紋樣大量出現。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自由、豐滿、華美、圓潤。第二節隋唐服飾隋唐服飾的復原圖片來源:

/cysc/fzpd/ttxc/gnxw/200411/15/t20041115_2283325_7.shtml/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fs/ld/200705/t20070521_1107.shtml第二節隋唐服飾隋唐服飾的復原圖片來源/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fs/ld/200705/t20070521_1107.shtml第二節隋唐服飾

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日常生活中穿的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系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髮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紮,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第二節隋唐服飾北周時出現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為此後中國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用花紋表示官階。《新唐書·

車服志》記載文官官服花式,有鸞銜長綬、鶴銜靈芝、鵲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等名目。唐代武官的服制文飾有虎,獅子,盤龍,鹿等。第二節隋唐服飾唐裝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朝鮮服都有唐裝的因素。第三節染織工藝第三節染織工藝1、品種、工藝方法、紋飾特點2、唐錦第四節陶瓷工藝第四節陶瓷工藝1、青瓷。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因這一帶古屬越州,故名。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越窯代表了唐朝青瓷的最高水準,工藝精湛,居全國之冠。青瓷是我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唐代越窯、宋代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系統。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第四節陶瓷工藝青瓷在唐朝的評價比較高,這和唐朝的飲茶風尚關係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製作。唐朝文學家、中國茶聖陸羽,在所著《茶經》中評價全國各地生產的茶具,將越窯青瓷產品排在首位。越窯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當時詩人讚美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陸龜蒙),“越甄秋水澄”(許渾)等。越窯普遍使用素劃紋、堆貼等裝飾方法,題材有花卉、人物、魚、獸、鳥等。第四節陶瓷工藝越窯青瓷第四節陶瓷工藝越窯青瓷第四節陶瓷工藝“秘色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雲。越窯在晚唐五代時生產“秘色瓷”。“秘色瓷”是越窯燒制的供禦之物,是越窯青瓷中的上品。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以後以青綠為主,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第四節陶瓷工藝2、白瓷邢窯在北方河北,主要製造白瓷,代表了當時白瓷的最高水準。白瓷是我國傳統瓷器的一種。瓷坯含鐵量低,生坯掛釉,施以純淨透明的釉,釉料中沒有或只有極微量的呈色劑,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素白瓷器。成熟的白瓷到隋代才出現。隋代白瓷巳較普遍,唐代達到極盛時期。邢窯所產的白瓷,胎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作風樸素,不帶紋飾。第四節陶瓷工藝邢窯白瓷第四節陶瓷工藝陸羽在《茶經》中對邢窯白瓷和越窯青瓷作了比較:“越瓷類玉,邢瓷類銀,越瓷類冰,邢瓷類雪”。唐朝形成了“一南一北”,“一青一白”,“南青北白”瓷器製造格局。第四節陶瓷工藝3、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的多色釉陶器,是唐代馳名中外的重要陶瓷產品,因常採用黃、綠、褐等色釉,在器皿上形成色彩斑斕的色釉裝飾,稱為三彩,實際上色彩豐富,變化無窮,不只是三種顏色。唐三彩種類很多,有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俱、房屋等。較為出色和世人喜愛的是馬俑、人物俑。馬俑有栩栩如生的各種姿態。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人、天王等。唐三彩造型與雕塑結合,常作為陪葬冥器。第四節陶瓷工藝唐三彩第四節陶瓷工藝唐三彩第四節陶瓷工藝4、釉下彩瓷器唐代已經生產出釉下彩瓷器。當時的長沙窯又稱銅官窯,是我國最早製作釉下彩瓷的地區之一。銅官窯釉下彩裝飾以斑點彩飾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藍綠彩料點繪成花草紋樣。褐色彩料是以含鐵量高的礦物原料為色料,藍綠彩料是以含氧化銅的礦物原料作色料。第五節書籍裝幀第五節書籍裝幀古代中國書籍的製作材料,先後採用過竹、木簡、版牘、縑帛,最後採用了紙張。隋唐時期書籍裝幀形式有了重大的變化。第五節書籍裝幀1、梵夾裝梵夾裝就是專指古印度用梵文書寫的貝葉經的裝幀,其方法是將刻寫好經文的貝葉,依次摞成一摞,在其上、下各夾配一塊與貝葉經大小相同的竹片或木板,並在夾板上打洞,用繩索穿洞結扣。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書籍不用貝葉書寫,因此沒有梵夾裝。但梵經譯漢之後,特別是譯成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之後,其用紙張書寫或雕印的經頁,也有仿效貝葉經的。這種經集數頁摞成一摞之後,也有上、下用木板相夾,而後用繩索、布帶相捆的。雖然不是貝葉經的梵夾裝,但顯然是對梵夾裝的模仿,故亦稱為梵夾裝。第五節書籍裝幀2、旋風裝旋風裝是中國古代圖書的一種裝訂形式之一,亦稱“旋風葉”、“龍鱗裝”。唐代中葉確知有此種形式。關於旋風裝的形制,學術界有兩種看法。第五節書籍裝幀

(1)旋風裝是將經折裝的書再用一張紙一半把書的第一頁粘起來,另一半把書的最後一頁粘起來,整張紙把書的第一頁和最後一頁連同書背一起包起來。第五節書籍裝幀(2)旋風裝是抄書時,先一頁一頁的抄寫,然後再依次序象魚鱗一樣一頁一頁地粘在一張卷軸式的底紙上,收卷時,書頁鱗次朝一個方向旋轉,宛如旋風,所以又稱為旋風卷子。其特點是便於翻閱,利於保護書頁。這種裝訂形式卷起時從外表看與卷軸裝無異,但內部的書頁宛如旋風,故名旋風裝;展開時,書頁如鱗狀有序排列,故又稱龍鱗裝。依照這種看法,旋風裝由卷軸裝演變而來,旋風裝是我國書籍由卷軸裝向冊頁裝發展的過渡形式。第一節概述努隸社會把人類帶入了文明時代,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是歷史的一個大進步。但同時,奴隸制度也是一個最野蠻的制度。

百家爭鳴。第二節青銅工藝第二節青銅工藝從青銅器的種類看,前期多是生產工具,後期則以禮器和兵器較多。在金屬製品的發展上,忽視生產工具的製作。金屬工具的製作,主要不是為了發展生產,而是服從於奴隸主的消費需要和統治需要。第二節青銅工藝

1、青銅工藝及一種推斷(紅銅→青銅)青銅是一種合金,是指銅與錫、鉛等其他化學元素的合金,因顏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銅器在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已經被製造出來,之後中國經歷了長達十六個世紀的青銅時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第二節青銅工藝2、青銅工藝的特點:(1)熔點低(2)硬度高(3)(加錫後的合金青銅熔液流動性更好)便於獲得精確的鑄模形狀和精細的圖案(4)(加錫後的合金青銅熔液流動性更好)鑄件表面更光潔,顏色呈青灰色,具有天然的莊重與凝重感。第二節青銅工藝圖片來源:/kejian/tsinghua/pmsj/zgmss/1/zx/COURSE/CHAPER1/1.3.htm第二節青銅工藝3、青銅器的製作方法(1)陶範法(2)失蠟法第二節青銅工藝3、青銅器的種類及其演變(1)青銅器的種類A、禮器:烹飪器:鼎、簋、食器:豆酒器:爵、觚、角、壺、觶水器:鑒、盤、樂器:鼓、鉦、鐃、鐘、鐸鈴雜器:禁、徂兵器:鉞、戟、戈、矛、劍、刀、戚(斧)第二節青銅工藝B、重器:C、冥器:D、生活用具生產工具:E、兵器:第二節青銅工藝(2)青銅器的分期及其在各階段的造型特點,紋飾的演變。A、夏代,“貢金九枚,鑄鼎象物”,→財富、權力的象徵。B、商代,繁盛,大型器物迭見,花紋繁縟精緻。C、西周,青銅器與禮制的結合更加緊密,銘文增多(金文),出現了長篇銘文,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第二節青銅工藝D、春秋戰國,風格大變,纖巧清新,普遍採用更高水準的製作工藝,極富地方性和生活色彩。E、秦代以後,禮器比重大減,錢幣、度量衡和銅鏡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青銅器的主流,在漫長的時間裏。圖片來源:/kejian/tsinghua/pmsj/zgmss/1/zx/COURSE/CHAPER1/1.3.htm商周青銅器主要器型圖例商周青銅器主要紋飾圖例圖片來源:/kejian/tsinghua/pmsj/zgmss/1/zx/COURSE/CHAPER1/1.3.htm第二節青銅工藝5、我國南方地區的青銅工藝(1)江西土著青銅文化(2)巴蜀青銅文化青銅巨人、青銅面具、青銅神樹(3)滇文化青銅器A、青銅鼓B、貯貝器第二節青銅工藝巴蜀青銅文化·青銅面具

青銅人頭商四川廣漢第二節青銅工藝第三節玉器工藝第三節玉器工藝

玉器在商周時代的社會生活中佔據重要的位置,是僅次於青銅器的重要工藝美術創作。玉器在隆重的政治典禮和祭祀活動中使用,也是貴族地位的象徵,具有神聖的含義。商代貴族對玉十分愛好,周代統治者重禮樂,賦予玉器以倫理道德的意義,玉的使用體現著不同的等級名分,人們佩玉成為時尚,死後還以玉隨葬,玉器成為統治者壟斷的特殊工藝品。

第三節玉器工藝1、玉器的種類:A、禮玉:玉琮、玉璧、玉環、瑗、圭、璿璣、璋、琥、磬、簋、盤、杯、儀仗兵玉,“五瑞”、“六瑞”……B、葬玉:玉敷面、玉衣、玉枕、C、飾玉:佩飾;陳設玉器第三節玉器工藝2、玉器的造型:玉琮:筒形,內圓外方,節數,節奏,文飾玉璧、玉環、瑗:玉圭:

3、玉器的文飾:

第三節玉器工藝西周鳳鳥紋大玉鉞

商代玉連體雙鳥佩

螭、鳳、獸面紋活環玉帶鉤

西周出土玉琮,大多無紋,此為典型。第一節概述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陳寅恪第一節概述宋朝(960年—1279年)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雖在軍事上積貧積弱不敵北方鄰國,另一方面,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農業發展迅速。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儒學復興,政治較穩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相對較少較小。第一節概述科學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而且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也居於領先地位。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的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其中的三項——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就是在兩宋時期完成或開始應用的。而沈括的《夢溪筆談》被認為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其他比如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等方面兩宋時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第一節概述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科技的高度發達,都給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時機與條件,宋朝的工藝美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第一節概述宋朝的絲、麻、毛、棉紡織業都非常發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中心。宋朝官窯、民窯遍佈全國,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造船技術水準是當時世界之冠。第一節概述宋朝流行理學,認為人們應當“去人欲,存天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當時的審美和意識形態,許多藝術形式追求空靈、含蓄、自然、平淡。工藝美術受到了文人情懷的極大影響,文人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參與了工藝美術的設計與生產,有宋一朝的工藝美術因此具有文人審美趣味的主流傾向。第一節概述宋瓷一掃唐之鮮豔雍容,追求細膩浸潤、色調單純的趣味。宋代山水畫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無間的親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緒。宋代的服飾風格趨以修長、纖細,樸素無華;在形態上不像唐代的華貴、誇張和開放;色彩質樸而潔淨。第一節概述

經濟的發展,文人的參與,程朱理學的流行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比較完美的範式和境界出現在宋代,並集中地表現在陶瓷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圍,為保持造物與主體審美理想的和諧統一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代沉靜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學風範。宋代工藝美術充分地物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它體現和揭示的創造原則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第二節天下名窯第二節天下名窯宋代是我國瓷器工藝的高峰時期,名窯遍佈,品類繁多,各領風騷,南北各地都湧現出許多生產優質瓷器的名窯,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稱,事實上遠不止這五大名窯。宋瓷在中國陶瓷工藝史上,以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著稱。第二節天下名窯1、定窯定窯在河北定州,即今天的曲陽縣。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以燒白瓷為主。宋代定窯成為五大名窯之一,制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是當時最有名的白瓷,生產規模宏大,品種繁多,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定窯發展的鼎盛時期是北宋中後期,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元朝劉祁的《歸潛志》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第二節天下名窯定窯白釉盞托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第二節天下名窯

定窯也燒制醬、紅、黑、紫、綠等其他名貴品種,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是傳世稀少的珍品。宋代詩人蘇東坡在定州時,曾用“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來讚美定窯瓷器的絢麗多彩。定窯產品常常裝飾著劃花、刻花或者印花,紋飾題材有蓮瓣、龍鳳、牡丹、蓮池遊鴨、嬰戲、鴛鴦等。第二節天下名窯“覆燒”是定窯發明的一種燒制碗類器物的先進的裝燒技術,即把過去一個匣缽裏裝一件碗坯,變成多件器物扣疊在一起,形成一個筒形的組合式匣缽,這樣就大大增加了裝燒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可節省燃料,降低成本,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因這種燒制方法的諸多優點,對南北瓷窯都產生過很大影響。但是,覆燒的瓷器口沿不能上釉,於是工匠們又在這些芒口的碗、盤口上鑲包了金、銀或銅口,成為一種特殊裝飾。第二節天下名窯2、汝窯。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河南汝州,即今天的寶豐縣,製品為青瓷,傳世器物有盤、碟、洗、瓶、樽、碗、盞托、水仙盆等。汝窯曾燒造供宮廷使用之器大約20年,御用瓷作品很少,汝州一帶民間也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汝瓷一件”的說法。第二節天下名窯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汝窯天青釉碗汝窯天青釉弦紋樽第二節天下名窯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第二節天下名窯從傳世品看,胎體較薄,胎質細膩。器物成型和修坯工藝一絲不苟,燒制也十分考究,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器物底部的支燒痕跡小得如同芝麻粒,底部施滿釉。“瑪瑙為釉古相傳”,汝窯以名貴的瑪瑙為釉,產生特殊色澤,其色有天青、天藍、茶色、蔥綠等。尤以天青為貴,釉色溫潤柔和,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第二節天下名窯釉面開細碎的冰裂紋,形狀如同蟬翼紋。汝窯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氣泡,古人稱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釉面滋潤柔和,純淨如玉。因而汝瓷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的典型特色。北宋末年,汝窯被毀,技藝失傳。第二節天下名窯3、官窯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第二節天下名窯

《格古要論》說:“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好者與汝窯相類。”北宋官窯的產品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內有冰裂、蟹爪等細小裂紋,還有帶鱔血狀的油斑。南宋官窯瓷器釉面上分佈著長短、深淺不一的裂紋。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盤、碗、碟、洗、爐及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的造型。官窯瓷器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體較薄,施釉較厚。釉色是官窯瓷器技術和藝術上的最高追求,它創造出青釉的粉青、月白、米黃等釉色,這些釉色色澤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層厚而勻淨。由於胎體中含鐵量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古代文獻稱為“紫口鐵足”。第二節天下名窯官窯青釉弦紋瓶官窯青釉方花盆官窯青釉盞托第二節天下名窯4、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宋代著名的民窯。哥窯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淺灰、黑灰和土黃等多種色澤,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不同,而以油灰為主。哥窯瓷器釉面佈滿龜裂的紋片,就是“開片”。開片本為瓷器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瓷胎比瓷釉的膨脹係數大,瓷器燒成冷卻的時候,收縮幅度大的胎體就會把玻璃質的釉層拉碎,釉面出現開片。第二節天下名窯哥窯八方碗哥窯葵花洗第二節天下名窯開片原本是一種釉面缺陷。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巧妙地利用這種缺陷,制出開片釉(即裂紋釉),變成瓷器的一種特殊裝飾,且效果精美絕倫,渾然天成,讓自然延伸、交錯的開片裂紋與溫潤的釉面和諧搭配,給單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開片是極典型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殘缺之美。哥窯就是以其自然的開裂現象而博得人們的喜愛。第二節天下名窯宋代的汝、官、哥窯都有這種產品,以哥窯產品最為著名。按開片裂紋稀密、形狀與顏色,有不同的分類,比如鱔血紋、金絲鐵線、淺黃魚子紋、百圾碎、蟹爪紋、牛毛紋等。紋片細碎的叫“百圾碎”;較粗疏的黑色龜裂和細密的黃色裂紋交錯著,呈現深淺顏色層次的碎紋,叫做“金絲鐵線”。哥窯燒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盤、瓶、爐等,造型幽雅有古韻,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貫耳瓶、鬲式爐、蓮瓣碗等。有的器物有刻劃、堆塑等裝飾。第二節天下名窯5、鈞窯鈞窯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還含有少量的銅,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青瓷工藝的創造和突破。鈞窯器皿的釉色比較豐富,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翠青,天藍,米色,月白,窯變等等。第二節天下名窯第二節天下名窯宋代鈞窯創用了以銅為呈色劑的釉料,在還原氣氛下燒制成功銅紅釉,由於它掌握了窯變的規律,所燒成的瓷器釉色變化萬千,其色調之美,語言難以表達,歷代都被看作珍品,為我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其中的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被認為是鈞窯最為的名貴紅、紫色,被稱為“鈞紅”、“鈞紫”。第二節天下名窯6、景德鎮窯

CHINA,china,“昌南”,景德鎮的歷史名稱。景德鎮自五代時期開始生產瓷器,北宋時期,創燒“影青瓷”。影青瓷又名青白瓷、隱青、罩青,釉色釉色近白,在積釉處顯出湖綠色的青色,青色在若有若無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明澈淡雅,歷史上有“假玉器”之稱。第二節天下名窯宋代景德鎮的影青瓷以湖田窯燒制的為最著名,胎質潔白細膩,器壁極薄,呈半透明狀態,釉色青白,光澤度強,透明度高。宋代景德鎮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發展到半透明的胎,這在我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飛躍。

北宋前期的青白瓷並無花紋,以器型的規整和玉一般的釉質取勝。中期以後,它的裝飾以刻花為主,兼有印花、淺浮雕、鏤空、堆塑,色調雅致大方的青白瓷釉裏藏花,若明若暗,韻味無窮。第二節天下名窯第二節天下名窯7、吉州窯吉州窯也稱永和窯,在江西吉安永和鎮,隋至宋稱吉安為吉州,故名。吉州窯宋代南方最大的民窯,與北方的磁州窯風格接近同,為南北兩大民窯體系。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紋樣裝飾豐富多彩。按胎釉可分為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彩繪和綠釉等類。第二節天下名窯吉州窯瓷器第二節天下名窯吉州窯瓷器第二節天下名窯在裝飾技法上採用灑釉、剪紙貼花、剔花、印花、彩繪、木葉貼花、劃花和堆塑等。其中剪紙貼花和木葉貼花裝飾僅見於吉州窯,是風格獨具的裝飾。剪紙貼花多運用在碗盞內壁,採用同一樣式的剪紙,三點或四點均齊排列,口沿襯以二方連續的帶狀花邊。木葉紋多裝飾在黑釉碗(盞)內,有單片的木葉,有半葉掛於盞邊的,也有雙葉或三葉散點的。第二節天下名窯吉州窯黑釉彩繪瓷多為月光底下的梅樹、竹枝、飛蝶或風雪中的蘆花,有含蓄的風味和濃厚的國畫意境,開創了釉上彩繪的先河。也有文字裝飾,多為吉祥語,比如“福”、“太平”,或剪紙“金玉滿堂”、“長命富貴”和“福壽康寧”等,表達了民間習俗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第二節天下名窯8、磁州窯磁州窯以今河北省邯鄲市觀臺鎮一帶瓷窯為代表,當時屬磁州,故名。這一窯系歷史悠久,規模冠於北方的民窯體系。“白地黑花”是磁州窯的典型產品,以黑白色造成的強烈對比來裝飾器物,也是磁州窯系裝飾工藝最醒目的特點,形成了粗獷豪放、簡潔明快的獨特風格。其器物造型追求生活實用、大方樸素、堅固耐用,富於濃烈的鄉土氣息。第二節天下名窯磁州窯第二節天下名窯9、建窯建窯在福建建陽水吉鎮,主要產品是黑釉茶具,這與宋代的“鬥茶”之風有關。黑釉中含有較多的鐵化合物,它們在燒制的高溫中熔解並產生氣泡,氣泡在高溫中又形成不同的形狀,有的如斑點銀星,稱為“油滴”,有的如絲絲細毛,稱為“兔毫”,有的如鳥雀羽毛,稱為“鷓鴣斑”。兔毫是建窯名器。據史書記載,宋人鬥茶品茶專尚兔毫盞。宋徽宗說“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各種窯變色斑猶如雲霧、細雨、蘆花、玳瑁的甲殼、虎皮的紋斑或青、藍、綠、紫的火焰。第二節天下名窯第二節天下名窯10、耀州窯耀州窯是宋代名窯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其產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窯以銅川黃堡鎮為中心窯場,沿漆河兩岸密集布陳,史稱“十裏陶坊”。20世紀70年代,耀州窯的傳統技藝得到恢復。耀州窯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第二節天下名窯第二節天下名窯第二節天下名窯

總的來說,宋瓷具有以下特點:1、突破了唐朝“南青北白”的局面,呈現出天下名窯遍佈的盛況。2、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歡迎並極具特色的有“梅瓶”、“玉壺春”等。第二節天下名窯3、釉色優美,典雅含蓄,高貴樸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流,體現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的體現。4、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第三節染織服裝第三節染織服裝

1、宋錦宋錦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宋代由官府錦院主持生產的織錦;二是指自隋唐開始生產,宋代大盛,明、清時期由蘇州織造府繼續主持生產的宋式錦,是用彩緯顯色起花的絲織物。兩個概念聯繫頗多又不盡相同。後者跨越了時間緯度,強調織錦的組織、形式;前者強調宋代錦院生產的織錦,當然主要是宋式錦,由於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故名,也故衍生了第二種產品和第二層含義。第三節染織服裝宋錦具有獨特的風格,在紋樣組織上,精密、細緻、繁複,圖案花紋對稱嚴謹而有變化,豐富而又流暢生動,常見的有龜背紋、繡球紋、劍環紋、古錢套、席地紋、八達暈等四方連續的圖案作為骨骼,再加填翠池獅子、宜男百花、花鳥、林禽、聚八仙等紋樣,百吉等字形圖案也很常見。配色典雅和諧,豔而不火,繁而不亂,富有明麗古雅的韻味。質地堅柔,平服挺括。第三節染織服裝宋代“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程朱理學的思想統治,使人們的美學觀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樸素、保守、典雅和理性成為宋朝服飾的主要特徵。宋代三百餘年的女子服飾,除了因襲唐代的款式外,也產生了具有宋代的時代特徵的衣服背子、文公兜等,表現和塑造了宋代端莊、婉約、素淡、保守的女子。

第三節染織服裝背子,是宋代最具時代特色的服飾,男女都可穿。女用背子多以直領為主,其具體形態也不盡相同。從大量史料來看,背子是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宋代的背子是對襟,窄袖,長袖,長衣身,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腋不縫合,即衣服的前後片在腋下不縫合的服裝樣式,在腋下綴有帶子作裝飾。

第三節染織服裝第三節染織服裝冠飾文公兜第四節宋代傢俱第四節宋代傢俱第四節宋代傢俱唐宋以來,尤其是宋代以來,進入高型傢俱時代,改變中華民族自商周以來的跪地、席地而坐的習慣,進入垂足而坐時期。宋代是中國高坐傢俱發展的關鍵階段,缺少此時的積累,後來明式傢俱的繁榮便無從談起。宋代高型傢俱廣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幾、長案、櫃、衣架、巾架、屏風、盆架、鏡臺等,種類繁多,品種齊全,現在我們使用的傢俱類型幾乎全部出現。第五節宋代建築《營造法式》第五節宋代建築第五節宋代建築第一節概述第一節概述一、魏晉南北朝社會狀況概述1、社會動盪2、玄學興起3、佛教繁盛4、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交流第一節概述二、魏晉南北朝工藝文化的總體風貌1、中外文化交流對工藝美術的影響,尤其是國內南北文化的衝突和融合對中國傳統工藝的影響。2、佛教在這個時候廣泛流傳,對建築,器皿,服飾等產生影響。宗教藝術得到發展,影響和帶動整個社會的工藝水準。第一節概述3、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人全面自覺的時期,在以前,工藝美術大多反映神秘的神鬼世界,而這個時期,人們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現實世界,在工藝美術出展現人類世界的清新可愛。4、秀骨清相:魏晉風度下的廣義綜合。第二節陶瓷工藝第二節陶瓷工藝1、概述2、陶與瓷的區別與聯繫;3、魏晉南北朝陶瓷工藝的方法、產地、造型特點和紋樣特點及其特色品種:

第二節陶瓷工藝瓷熏爐瓷虎子瓷熏爐盤口壺/html/Culture/Click/2008-8/29/0882908543872298.html第二節陶瓷工藝青釉蓮花尊青釉堆塑穀倉罐青釉龜形硯滴第三節染織服裝第三節染織服裝1、蜀錦2品種:絲織、絲毯、刺繡3、產地、工藝特點、紋飾特點4、魏晉名士服飾風采第四節傢俱工藝第四節傢俱工藝1、高型傢俱

第四節傢俱工藝2、胡床在中國歷史上,椅凳的名稱未出現之前,人們坐、臥的器具都稱之為床或榻。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類似於馬紮,不是指睡覺的床(寢具),人所坐的面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由於便於攜帶,戰爭時將軍出征所帶,所以後來便發展為權利的象徵“交椅”。胡床來自於西域。作為高型坐具對中國古代人們從跪坐到垂足坐生活方式的改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胡床自東漢傳入中原後,魏晉南北朝以後被廣泛應用,史載達到“貴人富室,必畜其器”的程度。第四節傢俱工藝“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李白詩《長幹行》“床前明月光”

——李白詩第五節建築藝術第五節建築藝術1、以鄴城為代表的新的都城佈局對後世影響很大。鄴城不同於以前都城不規整的形狀,鄴城的佈局平面為規整的長方形,東西長而南北短。宮殿和居民區分開。中部的南北方向的中心軸線安排重要的宮殿,形成前朝後寢的格局。鄴城是規整的有中軸線的封閉型都城,體現了古中國人的皇權思想,為唐都長安城的規劃提供了典範。第五節建築藝術2、佛教建築的大量營造。

第五節建築藝術從建築的類型看,佛教建築可分為佛寺、石窟和塔三種類型。(1)佛寺的佈局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中心佛塔式,另一種是佛寺。(2)石窟在中國北方較多,因地制宜建造,有著名的洛陽龍門石窟(結合了木結構建築)、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爾石窟。石窟是對佛寺的模仿。(3)塔,是最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建築。有重疊式、樓閣式、密簷式、金剛寶座式。第四節陶瓷工藝第四節陶瓷工藝1、青瓷。隋唐五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青瓷窯。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因這一帶古屬越州,故名。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越窯代表了唐朝青瓷的最高水準,工藝精湛,居全國之冠。青瓷是我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唐代越窯、宋代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系統。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第四節陶瓷工藝青瓷在唐朝的評價比較高,這和唐朝的飲茶風尚關係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飲茶風尚又影響了越窯青瓷的製作。唐朝文學家、中國茶聖陸羽,在所著《茶經》中評價全國各地生產的茶具,將越窯青瓷產品排在首位。越窯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當時詩人讚美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陸龜蒙),“越甄秋水澄”(許渾)等。越窯普遍使用素劃紋、堆貼等裝飾方法,題材有花卉、人物、魚、獸、鳥等。第四節陶瓷工藝越窯青瓷第四節陶瓷工藝越窯青瓷第四節陶瓷工藝“秘色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施薄冰盛綠雲。越窯在晚唐五代時生產“秘色瓷”。“秘色瓷”是越窯燒制的供禦之物,是越窯青瓷中的上品。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以後以青綠為主,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第四節陶瓷工藝2、白瓷邢窯在北方河北,主要製造白瓷,代表了當時白瓷的最高水準。白瓷是我國傳統瓷器的一種。瓷坯含鐵量低,生坯掛釉,施以純淨透明的釉,釉料中沒有或只有極微量的呈色劑,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素白瓷器。成熟的白瓷到隋代才出現。隋代白瓷巳較普遍,唐代達到極盛時期。邢窯所產的白瓷,胎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作風樸素,不帶紋飾。第四節陶瓷工藝邢窯白瓷第四節陶瓷工藝陸羽在《茶經》中對邢窯白瓷和越窯青瓷作了比較:“越瓷類玉,邢瓷類銀,越瓷類冰,邢瓷類雪”。唐朝形成了“一南一北”,“一青一白”,“南青北白”瓷器製造格局。第四節陶瓷工藝3、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的多色釉陶器,是唐代馳名中外的重要陶瓷產品,因常採用黃、綠、褐等色釉,在器皿上形成色彩斑斕的色釉裝飾,稱為三彩,實際上色彩豐富,變化無窮,不只是三種顏色。唐三彩種類很多,有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俱、房屋等。較為出色和世人喜愛的是馬俑、人物俑。馬俑有栩栩如生的各種姿態。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人、天王等。唐三彩造型與雕塑結合,常作為陪葬冥器。第四節陶瓷工藝唐三彩第四節陶瓷工藝唐三彩第四節陶瓷工藝4、釉下彩瓷器唐代已經生產出釉下彩瓷器。當時的長沙窯又稱銅官窯,是我國最早製作釉下彩瓷的地區之一。銅官窯釉下彩裝飾以斑點彩飾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藍綠彩料點繪成花草紋樣。褐色彩料是以含鐵量高的礦物原料為色料,藍綠彩料是以含氧化銅的礦物原料作色料。第五節書籍裝幀第五節書籍裝幀古代中國書籍的製作材料,先後採用過竹、木簡、版牘、縑帛,最後採用了紙張。隋唐時期書籍裝幀形式有了重大的變化。第五節書籍裝幀1、梵夾裝梵夾裝就是專指古印度用梵文書寫的貝葉經的裝幀,其方法是將刻寫好經文的貝葉,依次摞成一摞,在其上、下各夾配一塊與貝葉經大小相同的竹片或木板,並在夾板上打洞,用繩索穿洞結扣。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書籍不用貝葉書寫,因此沒有梵夾裝。但梵經譯漢之後,特別是譯成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之後,其用紙張書寫或雕印的經頁,也有仿效貝葉經的。這種經集數頁摞成一摞之後,也有上、下用木板相夾,而後用繩索、布帶相捆的。雖然不是貝葉經的梵夾裝,但顯然是對梵夾裝的模仿,故亦稱為梵夾裝。第五節書籍裝幀2、旋風裝旋風裝是中國古代圖書的一種裝訂形式之一,亦稱“旋風葉”、“龍鱗裝”。唐代中葉確知有此種形式。關於旋風裝的形制,學術界有兩種看法。第五節書籍裝幀

(1)旋風裝是將經折裝的書再用一張紙一半把書的第一頁粘起來,另一半把書的最後一頁粘起來,整張紙把書的第一頁和最後一頁連同書背一起包起來。第五節書籍裝幀(2)旋風裝是抄書時,先一頁一頁的抄寫,然後再依次序象魚鱗一樣一頁一頁地粘在一張卷軸式的底紙上,收卷時,書頁鱗次朝一個方向旋轉,宛如旋風,所以又稱為旋風卷子。其特點是便於翻閱,利於保護書頁。這種裝訂形式卷起時從外表看與卷軸裝無異,但內部的書頁宛如旋風,故名旋風裝;展開時,書頁如鱗狀有序排列,故又稱龍鱗裝。依照這種看法,旋風裝由卷軸裝演變而來,旋風裝是我國書籍由卷軸裝向冊頁裝發展的過渡形式。第五節書籍裝幀3、經折裝第六節金屬工藝第六節金屬工藝1、青銅鏡唐朝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是銅鏡發展的繁榮時期。千秋節日“群臣皆獻寶鏡”給唐明皇,以示祝頌,可見銅鏡在唐朝的生產數量之大,工藝之美。隋唐銅鏡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各種各樣的花式鏡、有柄手鏡大量出現。所謂花式鏡,就是以盛開花型的平視輪廓作為銅鏡的造型輪廓。由於花瓣的多少有八花鏡,六花鏡,四花鏡等。常見的八花鏡根據邊緣變化,人們又區分為葵花式和菱花式。第六節金屬工藝鏡型的大小尺寸,也有極大的伸縮餘地,小自二寸左右大可至一尺二寸左右。銅鏡造型的發展變化,也影響到鏡背裝飾的變化。海馬祥鳥瑞獸葡萄等紋樣非常盛行,是隋唐銅鏡裝飾中的重要類型。還有大量反映人民生活,吉祥、快樂的理想等主題紋飾,如月宮、瑞花、對鳥、盤龍、仙人、山水等,題材新穎,紋飾華美。製作工藝有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螺鈿等。無論藝術風格或工藝手法,唐代銅鏡藝術都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第六節金屬工藝2、金銀器金銀器的功用,除了滿足陳設觀賞、日常生活所需,還在於它的特殊價值所產生的社會功能。金銀及其器物廣泛運用於饋贈、供奉、賞賜、賦稅,作為對外交往、經濟制度、政治鬥爭的媒介物,直接參與社會生活甚至重大政治生活。金銀是貴重金屬,硬度適中,具有延展性,易錘打成形,又有亮麗的天然色澤,且不易氧化變色,是製作工藝品的良好材料。自從人類發現、認識了金銀之後,就將其加工成為各種金銀製品。第六節金屬工藝我國的金器銀製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藝術傳統,考古資料證明,我國使用金器的時間始自3000多年前的商代。銀的使用歷史較晚,目前所見的春秋時期銀錯銅兵器,是最早用銀的實例。金銀器皿出現較晚,漢以前少見,至唐代才開始有較多發現,唐代金銀器是古代工藝美術中絢麗的瑰寶。第六節金屬工藝唐鎏金銀龜茶盒是法門寺出土的茶具。唐代飲茶,先要將餅茶經炙、碾成細末,再過羅篩分後煎茶。這件銀龜茶盒的功用是貯存茶末,屬貯茶器具。龜甲為蓋,蓋甲上有龜背紋,整體造型維妙維肖。蓋與腹焊有圓子母口相接。首、腹及四足中空加焊。尾部焊接。腹部供貯放碾碎的餅茶細末。取茶時,既可揭蓋(甲)舀取,也可以從龜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目前所出北朝及唐代前期的部分金銀器皿的造型、紋飾大多具有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風格,說明曾受到波斯金銀器的影響。紋飾以花鳥為多。工藝精湛,唐代已普遍使用了板金、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錘打、刻鑿、鑲嵌等技術,製作數量巨大。第六節金屬工藝

赤金走龍,唐,共12個,高2-2.8cm,長4cm,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金質。龍身鑄成,四足鉚接。昂首拖尾,作行走狀。頭上有兩長角,折曲於腦後,圓眼深目,兩頜張開,頜腮部位飾長鬃紋樣。勁彎二曲,身上鼓,尾下拖,末端上卷,四肢粗長,呈各種行走姿態,除其背脊和尾脊飾有長髭紋樣外,滿身皆飾深凹的點紋;似用鏨頭插點而成。金龍形象生動,小巧玲瓏,是精美的金製品,也是唐代金銀器中罕見飾物。第六節金屬工藝第六節金屬工藝第七節隋唐傢俱第七節隋唐傢俱在家具方面,隋唐時代,使用床(榻)和席地而坐與的習慣依然廣泛存在。但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習慣,在隋唐時期從上層階級起逐步普及全國,中國人逐步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習慣,高型傢俱已經發展起來,後世傢俱的類型在唐末五代之間幾乎全部具備。據敦煌壁畫和五代《韓熙載夜宴圖》所示,已有長桌、方桌、長凳、腰圓凳、扶手椅、靠背椅、圓椅等,出現了多人列坐的長桌及長凳。傢俱的式樣簡明、樸素、大方,桌椅的構件有些做成圓形斷面,既切合實用,線條也柔和流利。第七節隋唐傢俱

魏晉至隋唐五代時期,屏風的使用較前代更加普遍,屏風開始向高大方面發展,盛行書畫屏風,不但居室陳設屏風,就連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邊側都附設小型屏風。這類屏風通常為三扇,屏框間用鈕連接,人坐席上,將屏風打開,左、右和後面各立一扇。折疊屏風的特點主要輕巧靈便。也有六扇屏風,以及不受數量限制的連屏,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增加。還有的屏風雙面有圖,可以隨意陳設。屏風成為人們起居活動和傢俱佈置的背景,使室內空間處理和各種裝飾開始發生變化。第七節隋唐傢俱《韓熙載夜宴圖》第八節隋唐建築

隋、唐至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成熟時期。無論在城市建設、木架建築、磚石建築、建築裝飾、設計和施工技術方面都有巨大發展。第八節隋唐建築第八節隋唐建築隋(581年~618年)

1、建築上主要興建都城——大興城和東都洛陽,以及大規模的宮殿和苑囿,並開南北大運河、修長城等。

大興城是隋文帝時所建,洛陽城是隋煬帝所建,這兩座後被唐繼承並進一步充實發展而成為東西二京,也是我國古代宏偉、嚴整的方格網道路系統城市規劃的範例。其中大興城又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城市。第八節隋唐建築2、隋代留下的建築物有著名的河北趙縣安濟橋,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橋(或稱空腹拱橋),建造者是李春。這種空腹拱橋不僅可減輕自重,而且能減少山洪對橋身的衝擊力,技術上、造型上都達到很高的水準。隋(581年~618年)

唐(618年~907年)

終唐之世,仍不愧為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高潮時期。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和提高。唐代建築主要有下列特點:1、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唐朝首都長安是隋代規劃興建的,但唐繼承後又加擴充,使之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我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它不僅影響到渤海國東京城,而且還影響到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後來的平安京(今京都)。第八節隋唐建築2、建築群處理俞趨成熟。

大明宮的佈局和唐乾陵的佈局善於利用地形和運用前導空間與建築物來陪襯主體的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佈局的淵源所自。

第八節隋唐建築3、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並已定型化。

當時的木構架--特別是斗拱部分,構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規格化,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以某一斷面尺寸為基數計算,用才制度出現反映了施工水準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等,對建築設計也有促進作用。4、磚石建築有進一步發展,主要是佛塔採用磚石構築者增多。

1、都城利用南北中軸線控制城市,東西對稱,方整規則,宛如棋盤。東西大街14條,南北大街11條。城內被街道分為114坊。實際為108坊。宮城位於全城最北的中部,內部有皇上聽政和居住的太極宮、西部宮人居住的掖庭宮和東部太子居住的東宮組成。皇城在宮城以南,通過一條寬220米的橫街與宮城相連。第八節隋唐建築唐長安與洛陽的規劃影響到日本和高麗,日本的平安京(京都)、平城京(奈良)的規劃均模仿唐長安城。日本平安京日本平城京2、宮殿由隋入唐,沒有經過毀滅性的戰爭,所以唐建成後,不管長安還是洛陽都沿用了隋代的舊宮。在唐貞觀八年才為太上皇李淵建造了永安宮,後改名為大明宮。此宮後來一直擴建和整修,成為了唐代主要的朝會和帝王居住的場所。大明宮高踞在長安東北的龍首原上,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群殿依山而建,氣勢磅礴,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城。大明宮分內朝和外朝,外朝最為宏大,在軸線南端依次坐落著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在各殿左右還建有對稱的宮殿樓閣等配套建築。內廷主要供皇帝及嬪妃們居住和遊宴之用。第八節隋唐建築唐大明宮含元殿這座含元殿是大明宮中的外朝所在地,重簷廡殿頂單層建築,兩側還建有翔鸞、棲鳳兩閣,殿前有長長的龍尾道共分為七段,並逐漸降低。整個建築加上龍尾道相呼應,氣勢恢宏,充分顯示出大唐的繁盛與威儀。大明宮麒麟殿復原圖這座在太液池西部高地上的建築群因建築於唐麟德年間而得名,它是皇帝舉行宴會、觀看雜耍和作佛事的地方。整個宮殿由縱向的三座殿閣組成,三殿的兩側還有建築在高臺之上的亭臺和樓閣等。3、陵墓繼承:

1、築神牆,神牆四面辟門的制度。

2、六朝陵墓神道的做法,並將神道延長。開創

1、帝後合葬制。

2、以山為陵,鑿山為穴。

3、以山為闕

4、設兩重圍牆,內圍牆在陵丘四周。

第八節隋唐建築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在今陝西乾縣梁山。陵園整體模仿長安城的佈局,以梁山主峰為陵,有方形的陵牆,四面各辟一門。在南門約四公里長的神道上設三道門闕。唐永泰公主墓這座由前後兩個墓室組成的地下宮殿採用的是拱頂,在磚砌的甬道、墓室以及穹頂上都繪有精美的壁畫,而且各部分壁畫都有其各自的題材,尤其以各式的宮女更為多彩動人。4、住宅隋唐時期的住宅在形式上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在房屋的整體佈局上,出現了兩種形式:1、貴族的宅第有用直欞窗的回廊連接而成的四合院,也有用回廊組成的庭院。2、鄉村的住宅有以房屋相圍繞,構成平面呈長方形的四合院,以及茅屋和木籬圍合而成的三合院。第八節隋唐建築敦煌莫高窟的壁畫5、園林第八節隋唐建築隋唐時期我國的園林大約可以從三個方面論述其發展的情況:帝王宮苑繁盛,興建了大批的大內御苑,離宮御苑和行宮御苑;私家園林興建頻繁,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私家園林代表;城市及其近郊的風景明顯得到發展。洛陽西苑長安城禁苑芙蓉園王維的輞川別業6、宗教建築隋唐時期是中國宗教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推崇,使宗教建築成為當時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八節隋唐建築1)寺廟唐代後期因佛教無度發展,在唐武宗時期進行了滅法,使得唐代佛寺、殿塔受到破壞。以至於唐代的建築留存至今的很少。唐代佛寺留存至今只有三座,它們都在山西,依次為五臺山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和平順天臺庵。佛光寺大殿佛光寺為廡殿式屋頂,屋面平緩並配有長長的出簷。盡顯柔和之美。最有研究價值的是大殿的木構架,木構架為殿堂型。巨大的斗拱是屋簷下的主要結構,它的高度達到了簷柱的一半,並且一跳接一跳的疊加向外向上,形成了長長的出簷。其出跳層數之多和出簷距離之遠,在我國古建築的斗拱中處於第一位。大殿共有七種斗拱,這座殿堂是我國古建中的登峰之作。南禪寺大殿平順天臺庵6、宗教建築第八節隋唐建築2)佛塔佛塔在外形方面以樓閣式塔、密簷式塔、單層塔為主。塔的平面大多數都是方形的。修建佛塔的材料仍以木材和磚石為主。江南南京唐代棲霞寺舍利塔,這是一座平面呈八角形的五層密簷式石塔,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塔的基座周圍環繞有欄杆,而且對須彌座進行了細緻的雕刻,塔身每層還都刻有各式的佛塔。山西唐代明慧大師塔,這是一座單層石塔,方形基座上有經過裝飾的須彌座,再向上是塔身部分有雕刻的門窗及天神像,最上部是逐層縮小的四塔頂,是建築與雕刻的完美結合之作。6、宗教建築第八節隋唐建築3)石窟鑿制石窟寺在隋朝恢復,在唐朝更是達到了頂峰。唐代主要是在敦煌和龍門兩地開鑿石窟。敦煌石窟龍門石窟第四節漆器工藝第四節漆器工藝1、漆,漆樹的樹脂,具有防腐耐酸堿的性能,以漆製成的各種器皿就是在器物表面用生漆(或熟漆)髹飾過。漆器輕巧、美觀、耐用。第四節漆器工藝2、歷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一件朱漆木碗。戰國大盛。南方種植漆樹,生產漆器很普遍。楚國。戰國漆器美觀使用,無器不漆,具有逐漸取代青銅器之勢。第四節漆器工藝3、漆器的顏色:4、漆器的種類:日用器皿:傢俱:馬車飾:樂器:墓葬器:5、漆器的花紋:第五節染織、服飾工藝第五節染織、服飾工藝1、手織:養蠶,栽桑,繅絲、織綢。2、機織:紡縛;織機。3、染色:

商周時期的織物顏色,黃紅為主,以朱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間有棕色和褐色,籃、綠等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豔,滲透力也較強。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第五節染織、服飾工藝4、商周時期的服飾上衣下裳制基本的服裝樣式:衣裳連屬制第五節染織、服飾工藝

冠服制度:商以後建立,周完善。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山川、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