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II -小说阅读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II -小说阅读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II -小说阅读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II -小说阅读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现代文阅读 II -小说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点提炼】(一)小说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的概括:(1)形式:人+事(因+果)(2)步骤:①梳理情节(梳理思路脉络):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作用),然后写……(作用),再写……(作用),最后……(作用)。②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2.小说情节结构和特点的分析:(1)单线型结构(2)复线型结构(双线结构):明暗两条线索。(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3.小说结构技巧:(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等。4.小说开头段落的作用:(1)悬念式开头: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2)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5.小说中间段的作用: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6.结尾段的作用:(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交代人物……的结局(命运);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7.小说标题的作用:(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或者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作用。(2)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画龙点睛、揭示……的主题、隐含……多重含义、意蕴丰富、寄托作者的……情感等作用。(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与……对比,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强化……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作用。8.小说标题的含意(意蕴)①指代意义;②双关意义;③比喻意义;④象征意义;⑤情感意义;⑥态度、价值观意义。(二)小说人物形象:1.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角度:①概括情节,点明性格特征。②概括主人公对他人的举动、关系后,点明性格特征。③分析人物正面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的描写以及侧面的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④分析人物所处的特定时代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后,点明人物性格特征。⑤借用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的评价,点明人物性格特征。(2)答题模式:一个词(两字词或四字词)概括+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概括。(每点如此)(注意)分点答题,一般至少三点。每点尽量在一条横线内完成。2.小说人物的作用:(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某种启示、主题和意图。(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的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3)物象的作用。小说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内容的作用。3.小说主人公的判断:(1)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其性格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2)标题指明(或“暗示”)主人公是谁。(3)小说着墨最多、所占篇幅最长的是主人公。(4)小说中形象最鲜明的是主人公。(5)主人公的表现及性格最能表现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其他人物则起陪衬、烘托、补充作用。4.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1)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心理活动”),直接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在主人公与……(人、命运、疾病、战争……)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4)通过典型环境(时代、社会、生活、法律、阶级、习俗等)的描写,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5)通过环境(此处特指主人公所在的景物环境、场景)来暗示主人公……的心情。(6)通过他人的态度、评价、反应,或者通过作者的介绍、评价来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三)小说环境: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作用:(1)环境上: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的气氛,奠定……的基调。(2)人物形象上: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的命运(3)情节结构上: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4)主题上: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2.社会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作用:(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4)预示人物悲剧(或喜剧)的命运。(5)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凸显小说……的主题。【注意】注意区分“分析环境特点”和“分析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要求答描写环境的技巧和手法。(四)小说表达技巧:【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1.

叙事视角(即人称)(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更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2.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五)小说语言赏析:1.从词语使用及其效果、句式选用及其效果、修辞使用及其效果、整体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语言。2.揭示内涵+分析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作用+指出手法、句式特征+语言风格+抒情效果、阅读效果。(六)探究小说主题:模式:小说通过写……(什么年代、什么时间、哪类人、什么事件或行为),表现了(反映了、揭示了)……问题(现象、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人、什么精神、什么现象、什么行为)的……(讴歌、同情、感叹、感伤、讽刺、揭露、批判等),从而启发读者对……思考(反思、反省、关注、重视等)(七)探究人物形象:(1)情节的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2)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3)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4)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5)真实性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2.小说的叙事手法:顺序、倒叙、插叙、伏笔、照应等。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一)情节角度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1.把握故事情节(1)三种设题方式: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场面(如《祝福》中“祭神”的场面和鲁四老爷书房的布置);寻找线索(如《祝福》中“祝福”和“我”);理清小说的结构(如《祝福》中倒叙的运用)。(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如《祝福》中“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婆家的冲突,“我”内心的冲突);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2.鉴赏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常见题型: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内容概述+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形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3.评价情节安排(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如《祝福》首尾交代“祝福”场面的情节)(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如《项链》)。4.答题技巧(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二)人物形象角度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1.常见题型: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2.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3.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以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为切入点来分析方法并点出其作用,常用语就是“通过以上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某某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此的某某情感”。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全文阅读,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如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再分别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XX的人物形象。由……可见A……;由……可见B……5.对文中人物或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本题一般情况下属于主观开放性题目,很能拉开差距。对此,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时还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3)通过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立双方的矛盾冲突,来分析人物性格。(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在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态度。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来分析观点。(三)环境角度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1.常见题型: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2.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3.对于要求“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一定要明确写作对象或主体,充分利用写作技巧,力争语言生动形象,要符合小说整体的氛围特点。(四)主题角度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1.主题的概括: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2.主题思想常见题型: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3.把握小说的主题(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注意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角度给小说定性,是悲剧性的、喜剧性的还是悲喜交加的。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时,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致使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五)技巧角度小说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捕捉精妙的写作技巧的题型主要有三种:(1)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或者说表达技巧、艺术特色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到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方面;(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或句式灵活,富于变化)、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词准确而形象(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词语丰富而多样、语言幽默风趣或清新自然质朴等,巧妙使用技巧,形象生动;使读者能感受到哪些艺术审美情趣。(3)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1.表达方式一般涉及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手法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问)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分类——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等。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能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2.常见技巧的使用(1)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它们在塑造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2)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六)语言角度1.题目类型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此时一定要充分理解词语的本义和其在文中的特殊含义,结合作者情感和主题来分析此时该词的意义。如“我将吞咽这大好春色”,“吞咽”在这里是指尽情欣赏美好春光。2.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含义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使用了……手法,写了……,表现了……

阅读导入台上风萧萧、水滔滔,万马奔腾、杀声震天,将一腔爱国热血倾注其间;台下屏气凝神、热泪盈眶,全然沉醉在这滔天鼓声和高亢深情的唱腔里,心中燃起爱国的熊熊烈火;室外敌机过后的残垣断壁、民不聊生,将唱腔凸显得更加激荡人心。不为人所尊敬的民间艺人在这场演出中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而他们手中的琴弦、口中的唱词在山河破碎中得以洗礼,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得以重塑。披文入情鼓书艺人>>>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及身份:民族艺人。老舍①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原因。“震动”一词,暗含着人物对授予这样的任务而感到震惊、意外。)②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在宝庆看来,为国出力是每个国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体现了人物浓厚的爱国之情。)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③“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无人帮忙,宝庆的演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使得文章情节波折起伏。)>>>第一部分(①~③):小说开端——宝庆接受演出。④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⑤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儿。(宝庆精挑细选,体现了对此次演出的重视。无合适的唱词,又成为宝庆演出遇到的第二个难题。)⑥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不称呼人物的姓名,而是一个表示无能、懦弱的侮辱性绰号,一方面暗示人物给他人留下的不良印象,另一方面也与后文人物愿意登台演出,为抗日出力形成了鲜明对比,意在突出人物的热忱和爱国豪情。)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心劲。⑦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⑧“唱什么呢?”窝囊废问。⑨“《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写出了人物面冷心热,关心国家,富有民族大义。)⑩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⑪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⑫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两人的高兴一方面是因为配合默契、兄弟情谊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能够出抗日出力。)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交代了为何被称为“窝囊废”的原因,同时,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鼓书艺人这一行业的鄙视。)⑬“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⑭“我?”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⑮“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语言描写,体现出人物能为国出力的喜悦、自豪之情。)⑯没人答碴,只听得一阵鼾声。⑰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设置悬念,让读者担忧宝庆的演出。失去乐器,演出遇到的第三难题。)⑱他急忙往小河边跑,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宝庆如释重负地笑了。(窝囊废拿走三弦是为了练习,该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同时,也体现出宝森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第二部分(④~⑱):发展阶段——演出前。兄弟两人为演出而悉心准备。⑲重庆来的公共汽车司机,捎来了报纸。宝庆看着剧目广告,得意得心直跳。他、他哥哥的名字都在上面。用的是黑体的大字,先生的尊称。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大喊大叫地把报纸拿给窝囊废看。(对受到他人的尊敬而感到喜悦和自豪。)⑳彩排那天,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仔细认真的打扮,一方面体现出宝森、宝庆兄弟二人对此次演出的重视。同时,尤其突出宝森,体现出鼓书艺人对自我人格尊严的的重视。)㉑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烬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战。(通过正面描写战后的惨烈情形,以及侧面借助宝庆“一个劲地打战”的感受,渲染惨烈的氛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行。描写废墟上人民的生活,他们艰难的求生触动了宝庆,更加激发了宝庆兄弟俩的爱国之情,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而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㉒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爱国青年对宝庆的态度和唱堂会时人们对宝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青年人对宝庆兄弟的尊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也让宝庆感受到了一种人格平等。)㉓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正面描写,体现了宝庆兄弟二人技艺高超,与上文中宝庆的尽心排练形成了呼应。同时,民族文化也在时代的洗礼里越发纯粹,民族文化心理得以重塑。)㉔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侧面写观众的反应,再次突出宝庆兄弟二人技艺高超,引人入胜。)㉕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第三部分(⑲~㉕):小说高潮——演出时。宝庆兄弟二人的精彩演出,赢得了他人的肯定,实现了二人的自我价值。㉖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他们拉手。年轻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宝庆的落泪,一方面是感到被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而落泪;一方面被爱国青年们浓烈的爱国精神而感染。民族艺人的自我价值得以重新确认、人格得到净化与升华。)>>>第四部分(㉖):小说结尾——演出后。小说在表演结束后众人对宝庆兄弟的态度和宝庆的泪水中结束。

知识建构//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是相对于主要人物而言的。他们出现在文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次要人物往往担当着特定的角色,有一定的叙事功用,起到线索作用。其次,侧面衬托,凸显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显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再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最后,还可能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本篇文章中宝森作为次要人物,他主要起到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因为有了他的帮助,宝庆才得以参加演出;其次,宝庆还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尊重的心理。第三,折射社会环境,宝森的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最后,揭示小说主题。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思考探究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袭废可愿为自己伴奏,并没有得到回应后又发现他起早练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B.小说善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C.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恰当的修辞、长短结合的句式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精彩,场面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高潮。D.小说通过艺人故事展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以鼓书表演展现民间文化凝聚民心的力量,具有浓厚的市井特色和民族色彩。2.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3.本文节选自老舍的《鼓书艺人》,讲述了宝庆一家人在抗战时期经历不幸遭遇,虽则如此,但他们的身上依旧闪烁着民族艺人的美好品德。请结合文章分析文中体现了宝庆和宝森哪些美好品质?参考答案1.B【解析】B项,“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深厚和初次登台的紧张不安”有误,精心打扮表现出他对演出的重视,不自然地鞠躬中有初次登台的羞涩、赢得赞赏的激动。2.①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②丰富小说内容。宝森的言行促成情节发展,增添故事生动性。③折射社会环境。宝森的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④揭示小说主题。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串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结合“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分析可知,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示了旧社会艺人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宝森的观念再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艺人的艰难境遇。丰富小说内容。结合“第二天上午,宝庆醒来一看,那把一向放在屋角里的三弦不见了。他跳下了床。没了这个宝贝,可就算玩完了!他一抬头,看见窝囊废的床空了”“一下子就找到了窝囊废,他正坐在一块黑色的大石头上,拨拉着琴弦”“他们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最好的衣服。窝囊废刮了胡子。他难得刮胡子,这回不但刮了,而且刮得非常认真仔细,一根胡子也没漏网。末了,他把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补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等分析可知,宝森的蜕变表达出讴歌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3.①强烈的爱国热情。如在接到邀请后,宝庆宁可倒贴车费也要为抗日团体演出。宝森主动帮助宝庆念台词和答应宝庆去弹琴。②对自我人格尊严的维护。如宝森宁可被人称为“窝囊废”,也不愿意出卖尊严去表演。③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如宝森由之前的邋遢到后面收拾、刮胡须等蜕变,表现了他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④对自己技艺的精益求精。如宝庆在家里反复推敲唱词、宝森大清早起来一个人到河边去练习弹琴,都体现了兄弟两人作为艺人,对自己技艺的精益求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说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说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