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人教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1页
必修一人教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2页
必修一人教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3页
必修一人教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4页
必修一人教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人教版教材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1、整体体系结构变化引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内容的变化A、课时与教学内容安排问题B、教材内容的增删问题(在教材中消失的历史事件)C、变化后的新历史知识结构的优缺点A、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学的课时安排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16课、抗日战争第17课、人民解放战争原高一五章的内容安排在新课程中仅有4课时.体系基本没变,对原教材的删减是必然的.增的内容不多也是必然。B、在教材中消失的历史事件第14课、建党工作与中心工作:

中共二大,第一次工运高潮,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黄埔军校、工农运动、北京政变与国民会议运动。五卅省港罢工。孙中山逝世国民党右派与蒋介石的崛起:

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帝国主义干涉与中国反帝斗争:

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反帝斗争的重大成果收回租界。B、正在教材中消失的历史事件第15课、1931—1937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

东北抗日义勇军、马占山、东北抗联、察省抗战、福建事变、中国民主保障同盟、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中共的政策转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等。B、在教材中消失的历史事件第16课、国共合作过程、国共的冲突、论持久战、抗战的三阶段、张自忠、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中共七大,根据地克服困难的措施,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汪伪政权日军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抗战胜利的几个要素。B、在教材中消失的历史事件第17课、粉碎重点进攻的细节:孟良崮战役和转战陕北、战略反攻的具体展开、第二条战线与国民党统治危机、七届二中全会C、变化后的新历史知识结构的优缺点优点:(1)教材新历史知识结构的建构,其特点是知识点的大量减少\线索更加突出.(2)知识呈现开放性不唯一,说明历史本质即可(1)教材新历史知识结构的建构,其特点是知识点的大量减少\线索更加突出.

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涉及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2)知识呈现开放性不唯一,说明历史本质即可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和731细菌部队.典型事例不唯一,学生可以开放选择,与之相关的应该是测量标准的转换.知识再现不应是考察的重点新历史知识结构的优缺点缺点:(1)教材每课容量过大.与旧教材相比知识密度加大而不是缩小,授课普遍时间不够.(2)知识体系混乱与教材编写的随意给教与学都带来人为的困难.2政治文明历程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体问题分析A、利用旧的仍然可用的知识结构—抓住主要矛盾的变化B、依照课程标准为依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7):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以国共为代表的国内阶级矛盾中国人民——北洋军阀中日民族矛盾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利用旧的仍然可用的知识结构—抓住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的知识结构大的框架并无变化,只是具体到每课的具体知识结构有所变化。而有的章节变化巨大,有的章节变化混乱,要注意适应和调整章节具体变化分析和处理意见。3、新课程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课时分析与处理意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919--1927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解放战争1946--1949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919--1927

1、如何理解1919—1927年的革命特征2、本课三个问题的关系及具体处理意见1、本课呈现的新知识结构

如何理解1919—1927年的革命?A、无产阶级在革命中领导作用开始显现。B、革命的理论呈现出新旧理论交替C、民族意识觉醒由上层革命逐步转向下层D、基本完成国民大革命的任务但有局限性E、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密切联系,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起了指导的作用。2、本课三个问题的关系及具体处理意见

五四运动(学生与民族觉醒)--1919中共诞生(共产主义与中国革命)--1921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北洋军阀的覆灭)1924—1927以一贯之的线索是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结果是北洋军阀的覆灭与国民革命的失败,国民党逐步建立起全国的统治.关于五四运动问题在背景问题上,两个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

但岳麓版在表述中比较具体详细,尤其是介绍了“二十一条”的来龙去脉。二在过程方面,两个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比较完整。三在意义问题上,两个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

人教版的表述很熟悉,很传统;但岳麓版在表述中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同时,罕见的在这里指出,其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关于中共诞生问题在背景问题上,两个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

但岳麓版在表述中没有提及共产国际的帮助问题。二在一大会议问题上,两个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岳麓版所表述的“二大”修改党的奋斗目标问题人教版没有。关于国共合作问题在背景问题上,两个教材的内容区别较大。

人教版只提到中共方面的必要性与“三大”通过决定;而岳麓版详细介绍了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失败教训,以及孙中山的转变。在国民党“一大”问题上,两个教材都明确指出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岳麓版明确指出国民党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三大政策,人教版没有。在影响上,岳麓版提出,一场以“国民革命”为口号,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

关于北伐战争问题在战争进程问题上,两个教材的内容区别较大。

人教版提到的北伐的对象,战争的过程内容,岳麓版都没有。二在北伐的结果问题上,两个教材都明确指出国民党反动势力发动政变,使国民革命失败。人教版提到的列强寻找新代理人问题与中共自身的幼稚表现问题,岳麓版都没有。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一切要求进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各阶级各阶层的共同利益。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做到的。所以,中国共产党可以得到一切热爱中华民族完整统一,希望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各阶级各阶层的支持。第15课国共十年的对峙

1927--1937

1、如何理解国共十年对峙的教学内容。

教材的结构不理想的:缺一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演变与转换.文不对题,教材非常不理想.

民族矛盾的上升与转变为主要矛盾的问题需要补充,顺序可以放在下一章抗日战争中.删除违背了历史的真实.2、国共十年对峙一课的具体处理意见.

A南昌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B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C红军长征—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

人教版的表述很熟悉,很传统,几乎和原来的旧课程内容的表述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字数上的压缩。根本没有取舍的问题。本节内容岳麓版的题目表述为“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和“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一、关于南昌起义问题两个教材的内容基本一致。

二、关于土地革命的问题这是本课内容两套教材区别最大的的问题。本目包含问题很多: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斗争胜利等问题两套教材都涉及到了。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问题岳麓版完全没有。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基本含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其基本内容。三者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民主革命借以发展的战略基地。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采取流寇式的武装斗争必然走向失败。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不会支持根据地政权,也不愿参加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就一天也不能存在。很明显,人教版仍然沿用传统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样的提法。但在本课要旨中明确提出,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而教材对这条道路并没有明确的表述。而岳麓版直接以井冈山道路命名,表述为“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正确道路的开端,中国革命的策略从此发生转变。”这样的表述方式确实更加简练。但回避了“土地革命”这一核心问题,又如何理解民主革命的彻底性,以及中共与农民的关系问题?两套教材的侧重点又是不同的。人教版仍然是比较传统,完整,叙述的内容很熟悉。强调了原因、过程和意义。而岳麓版是将长征放到整个三十年代国内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这一新背景之下来讲述的。对过程只是用地图说明,而强调了国内民族矛盾的上升,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及中共“八一”宣言等内容。对于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两套教材的表述是一致的三关于红军长征问题

人教版强调的是博古、李德等“左”倾领导;而岳麓版是直接表述为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对王明做出了新的评价对其错误的定性有了新的提法。将原来的“左”倾冒险主义改称为“左”倾教条主义;把王明的教条主义错误与临时中央的错误做了区分。明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临时中央的责任,没有把失败与王明直接联系。肯定了王明的功绩。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问题第16课抗日战争

1937--1945

1、教材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抗战--中日民族矛盾的冲突\解决\及其对抗战认识的。2、本课三个问题的关系及具体处理意见这三个问题既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全民族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这样的结构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教学。

人教版教材的叙述首先介绍的是抗日战争的爆发,然后转到国共合作抗日的开始,进而是对抗日战争第一阶段两个战场抗战的介绍。然后插入“日军的滔天罪行”,具体以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和“七三一”部队细菌战为例。再回到抗日战争的进程中,以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例,讲述抗日战争的胜利。很显然,这个顺序安排问题很多岳麓版教材的叙述首先是以卢沟桥事变为开始,进而叙述南京大屠杀等惨案与残暴统治;其次是讲述国共合作联合抗日,介绍两个战场抗战的情况。从初期的积极配合到相持阶段后的变化。最后分析战争胜利的意义。人教版的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全面抗战路线、八一三抗战中的两个例子、潘家峪惨案和“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史实,岳麓版都没有。2、本课三个问题的关系及具体处理意见

A、日本的侵略与滔天罪行B、全民族抗战C、抗战的胜利应该讲清楚的问题日本为什么侵华及怎样侵华?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了哪些灾难?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中国各方都做出了什么样的反映?这样的反映是如何影响了战争进程的?抗日战争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的后人对这场战争应该如何认识?

重点问题1:日本的侵略与滔天罪行。

只有对日本侵略史实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对30年代的中国国土日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亡国灭种就在眼前的历史情景有真实的感受。因此建议教师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地图展示从1931年到1938年以后日本占领中国的简单情况,在此基础上讲述教材中展现的三个方面的战争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和细菌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日军侵华形势图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8年10月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细菌战暴行之一暴行之二1941年1月25日

日军制造潘家峪惨案,死难者1200余人上图是2003年被日本遗留在齐齐哈尔的化学武器——芥子气中毒致死的河南民工李贵珍暴行之三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进行实验在二十多个省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维利-勃兰特

战争的认识问题“阴魂不散”——日本老兵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兵在中国的街头吃饭日本教科书中的插图日本军医治疗中国伤员日本军官在给中国小朋友分发糖果难以想象的画面东史郎在南京向中国人民谢罪嚣张的军国主义—为什么日本不学德国

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不为侵略战争道歉,日本政府的种种行为使得中国人无法在情感上接受日本。大陆民间时常责问日本政府为什么不学德国政府,彻底反思其军国主义的罪恶,向受害国道歉?历史学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日本不道歉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初美国邀请国民党政府一起占领日本的时候,蒋介石为了准备内战而放弃了这一权力,使得日本并不像德国一样由几国共同占领,而是由美国一家占领。美国除了军人之外,普通民众和政治家对日本缺少切肤之痛,加之冷战需要,所以对日本的制裁,特别是对其军国主义传统的根除,远远比不上在德国的所作所为。

在战后对日问题上,中国总是显得过分宽容,大量日本战犯被无罪释放回国,很多抗日的国民党将领因为内战而被关押。葛剑雄说:“侵华日军的司令官冈村宁次被无罪释放,你怎么能让日本人也认同他的部下是有罪的?现在日本已经是战后几代人了,你又怎么能让他们的后代相信他们的父辈是有罪的?”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每年都会派遣代表团到日本参加广岛遭原子弹轰炸的纪念活动,而日本政府却极少派代表参加中国的抗战纪念活动。在八十年代以前,大陆也没有标志性的抗战纪念场所。此后,大陆才开始兴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卢沟桥的抗战纪念馆。葛剑雄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最大的受害者的中国人民,也缺乏犹太人那种坚忍不拔、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死者和生者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国3500万的死难者,对南京大屠杀30万受害者,我们能像犹太人那样将他们的姓名一个个列出来吗?”B、全民族抗战

国共合作:民族抗战:两个战场的抗战问题

国: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及其他抗战史实

滇缅抗战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共:敌后战场的开辟及抗战后期的艰苦抗战史实教学方法:①开放式教学利用网络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成果。②讨论国共抗战方式及各自的作用,理解教材中的结论,如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等。国共合作与民族抗战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中正1937年7月17日,作为当时全国的领袖,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宣布对日抗战。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说:“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做事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不管蒋介石在国共内战中是如何成王败寇,屈辱以终,他在对日抗战中运筹帷幄、忍辱负重、坚持到底,终得胜利,实在是功在国家。(凤凰周刊)从1937年7月,日本“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军队进行了“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太原保卫战、忻口保卫战、“徐州会战(台儿庄)”衡阳战役、贵阳战役、百团大战(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八路军)南昌会战、昆仑关战役、远征军征缅、中条山战役、常德保卫战等较大规模的战役。为此,我国军队(国民党)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等32名中将;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等32名少将.。除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一九三三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的“持久消耗战略”和后来提出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战略,为伟大的卫国战争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方针。1938年2月蒋介石发表《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他提出:“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两个条件,就是我们抗战必胜的最大武器。……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在艰难岁月里,中国人流着血,咬着牙,撑下来了。

1937年,日本工业总产值近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总值的80%。1937年,日本的武器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吨。而中国,飞机、大口径火炮、坦克、汽车没有生产能力,仅能生产少量小型舰艇,其主要部件和原材料还必须依赖进口。1937的中国,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七七事变”前,中国的钢年产量是4万吨,而日本是580万吨,中国仅为日本的1/145;中国石油年产量为1.31万吨,日本为169万吨,中国只有日本的1/129;中国铜年产量为0.07万吨,日本为8.7万吨,中国是日本的1/121。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工业与日本相比,居于绝对劣势。也正因为中日两国硬实力相差悬殊,19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不被日本侵略者放在眼里的中国。日本陆相杉山元在日本天皇问战争所需时间时说:“一两个月就足够了。”弱国战略谋划的胜利可正是这个中国,在1941年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之前,独自跟日本鏖战了4年多。这是二十几个“一两个月”。日本“予敌一击,结束战局”的美梦化成了泡影。中国军民是在用血写历史,用血捍卫疆土,用血证明中国不好惹。虽代价之惨重史无前例,可中国在战斗,没有屈服,没有胆怯。英国不是在实力如此悬殊的状态下迎战德国。法国不是在强弱对比这般鲜明的格局里跟纳粹较量。斯大林不是在这样的劣势中跟希特勒对抗。贝当政府的巴黎投降了,重庆还在战斗。中国军人用生命谱写着保家卫国的悲壮旋律。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党在抗战中发展为有120多万党员的大党,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多万人,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同时,敌后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伤亡60余万人,解放区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游击战作为一种作战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遍及亚欧的近30个国家。但是,许多国家都把游击战只作为小的战术使用。真正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共运用游击战深入敌占区,开辟了大规模的敌后战场,发动全民,实行广泛的敌后游击战,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整个人类战争历史上也都是绝无仅有的,是中共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

C、抗战的胜利

国共合作共同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国共摩擦也使双方都付出了代价。但双方毕竟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团结,使中国没有亡国。因此,国共双方在抗战中的贡献都应该得到海峡两岸的公正评价,而不应该延续内战思维,互相贬低对方的功绩。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从超越党派的大历史观出发,每一个士兵都为中国赢得了尊严和荣誉,每一个牺牲者都值得缅怀和敬仰,而不管他们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从世界史的角度,也只有客观、公正地研究抗战史,抗战的价值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教学中还需注意的教材之外的问题:抗战的认识问题与现实问题60年的纪念与忘记

1950年7月7日,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七七事变”纪念日,时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主席的郭沫若致开会词,为整个纪念大会,也为今后相当长时间的大陆抗日纪念定下了基调。

郭沫若说:“八年的神圣抗战,毫无疑问,是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而在反动派方面呢?……蒋介石匪帮在抗日战争期间是走私式的向日本帝国主义者出卖祖国,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便是公开地向美国帝国主义出卖。这一明白的事实,谁也不会怀疑了。”郭沫若还特别强调:“我们的抗日战争自始至终都得到了苏联的诚心诚意的帮助。在抗日战争初起的时候,全世界帮助我们国家的就只有苏联。”对于日本,则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态度—在斥责“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的同时,还“对于同受美国侵略并同样进行反抗斗争的日本人民表示同情和敬意”。

1965年,抗战胜利20周年。8月15日,新华社播发纪念文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挽救了当时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取得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文中只字未提苏联军队的援助。

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大陆的纪念基调发生根本变化。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纪念文章《伟大的全民抗战》和《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国民党的抗日行动得到中共承认,并通过纪念抗战来宣传两岸统一的主张。同年8月19日至24日,人民日报》报道,与会人士认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为主体的敌后抗日战场,同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承担的正面战场互相配合,构成了中国各族人民抗战的整体,两个战场都为抗日做出了贡献。

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史学界的部分观点已被大陆官方认可和采纳。9月3日,官方举办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首次把两者同时纪念。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讲话说:“我这里要特别提到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对中国抗战给予的人力、物力支持……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红旗上,凝结着各国友人的血迹。”他还说:“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如何举行纪念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