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教程课件_第1页
知识产权法教程课件_第2页
知识产权法教程课件_第3页
知识产权法教程课件_第4页
知识产权法教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識產權法

第一章

總論第一節

知識與財產從字面來看“知識產權”是指“對知識的產權”,而“產權”是指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權,因此,“知識產權”表面上可被理解為“對知識的財產權”,換言之,知識是一種法律意義上受保護的財產。第一章

總論發明創造、文藝作品等由資訊構成的成果之所以能夠成為法律上的財產,是出於推動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保護某些特定利益的公共政策需要。因此,這些成果是否能夠被承認為財產以及財產權的範圍如何,都取決於法律的界定;它的變化與擴張也需要得到法律的確認。因此,並非所有的“知識”都能夠成為法律意義上的財產,產生“知識產權”。第一章

總論第二節知識產權的概念與範圍一、知識產權的概念知識產權是人們依法對自己的特定智力成果、商譽和其他特定相關客體等享有的權利。二、知識產權的範圍傳統知識產權可大致分為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其中著作權自成一體,而專利權和商標權被合稱為工業產權。之所以有這種劃分,是因為這些權利的應用領域不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有新的非物質客體被納入知識產權的保護範圍,新型知識產權應運而生。包括積體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權、地理標誌權和商業秘密權等。第一章

總論第三節知識產權的特徵和性質一、知識產權的特徵(一)客體具有非物質性(二)專有性(排他性)專有性又稱排他性,是指非經知識產權人許可或法律特別規定,他人不得實施受知識產權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三)地域性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指:除非有國際條約、雙邊或多邊協定的特別規定,否則知識產權的效力只限於本國境內。第一章

總論(四)時間性知識產權的時間性是指有多數種類知識產權的保護期是有限的,一旦超過法律規定的保護期限就不再受保護了。二、知識產權的性質知識產權是一種民事權利,也即是一種私權。知識產權法主要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包括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圍繞智力成果、商業標識和其他非物質成果形成的財產關係。而且這種財產關係是建立在等價有償、意思自治的私法原則之上的。儘管知識產權與其他民事權利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之處,但適用於知識產權的基本法律原則和制度都來自於民法。第一章

總論第四節知識產權侵權救濟的程式保障一、臨時措施(一)臨時措施概述臨時措施是指法院在對案件的是非曲直作出最終判決之前,先行採取的保護當事人利益的措施。(二)訴前責令停止侵權(三)訴前證據保全《著作權法》第51條、《專利法》第67條、《商標法》第66條規定:為制止侵權行為,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四)訴前財產保全第一章

總論二、管轄與時效在對侵權行為提起的民事訴訟中,訴訟管轄對於原告而言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適當的管轄地不但可以節省原告的旅費、住宿等訴訟成本,還可能對日後的執行較為有利。與其他侵權訴訟相比,知識產權侵權訴訟無論在地域管轄和級別管轄方面都有一些特殊之處。思考題1在我國發生的多起因將他人的作品、姓名等註冊為商標而引發的糾紛中,被控侵權的商標註冊人均聲稱“該商標是依照中國法律申請註冊並享有專用權的註冊商標,對註冊商標的合法使用行為受我國法律保護”,並據此提出侵權抗辯。你認為這種抗辯理由能否成立?2根據《伯爾尼公約》的規定,只要創作成果構成作品,就自動在《伯爾尼公約》成員國受到保護,無須履行登記或其他手續。請問:該公約是否徹底消滅了著作權領域的地域性?第二章著作權法律制度概述第一節著作權的概念著作權是民事主體依法對作品及相關客體所享有的專有權利。“著作權”這一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著作權僅指作者對作品所享有的一系列專有權利。廣義的著作權還包括鄰接權,即作者之外的民事主體對作品之外的客體享有的一系列專有權利。鄰接權在中國依《著作權法》的規定特指表演者對其表演、錄音錄影製品製作者對其製作的錄音錄影製品、廣播組織對其播出的節目信號和出版者對其設計的版式享有的專有權利。著作權區別於其他知識產權的一個特點是它同時包括人身權利(又稱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又稱經濟權利)。第二章著作權法律制度概述第二節著作權制度的產生與發展一、特許出版權時期特許出版權並不是真正的著作權。它是一種封建政府或君主授予的出版特權,是一種公權力。而且能夠獲得特許權的只能是出版商,而不是作者。而現代意義上的著作權絕不是出版商的權利,而是作者的權利。第二章著作權法律制度概述二、現代著作權保護時期隨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產階級取代封建統治者而登上政治舞臺。而能夠創作文學藝術作品的知識產權分子在西方也作為資產階級的一部分成為統治階級。政治地位的提高使他們自然努力為自己謀求經濟利益。而政府也日漸認識到保障作者的利益才能鼓勵和刺激創作活動。在這種背景下,現代意義上的著作權制度開始產生。第二章著作權法律制度概述三、中國著作權法的概況封建王朝對印刷出版商的特權保護制度始終沒有演變成現代著作權制度。1990年9月7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著作權法》。該法的通過,標誌著我國初步建立了現代著作權制度,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1990年《著作權法》頒佈後的10年間,我國的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這就要求著作權保護機制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第二章著作權法律制度概述【問題與思考】1、簡述著作權的廣義與狹義概念。2、論述大陸法系著作權制度和英美法系版權制度的差別。3、論述著作權發展的兩大階段。4、思考:我國古代有真正的著作權保護嗎?5、論述《安娜女王法》的意義。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第一節作品的概念首先,“作品”必須是人類的智力成果。其次,“作品”必須是能夠被他人客觀感知的外在表達。最後,只有具有“獨創性”的外在表達才是“作品”。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第二節獨創性一、“獨創性”中的“獨”(一)“獨創性”中“獨”的含義獨創性”中的“獨”是指“獨立創作、源於本人”。(二)具有“獨”的兩種情況1、從無到有進行獨立創作2、以他人已有作品為基礎進行再創作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二、“獨創性”中的“創”(一)對“獨創性”是否包含“智力創造”要求的不同理解(二)“獨創性”中“創”的含義1、沒有留下智力創造空間的活動不可能符合“創”的要求2、“獨創性”中的“創”不同於專利法中的“創造性”3、“獨創性”中的“創”並不意味著具備高度文學和美學價值,但要求智力創造性不能過於微不足道4、英美法系版權法與大陸法系著作權法對“獨創性”中“創”的要求有所不同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三、我國《著作權法》中的“獨創性”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雖然規定只有具備“獨創性”的勞動成果才能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但對“獨創性”中“創”的高度卻沒有作出任何規定。明確規定我國《著作權法》中“獨創性”中“創”的高度,仍然是立法者面臨的現實任務。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第三節

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一、思想(一)著作權法不保護“思想”著作權法並不保護抽象的思想、思路、觀念、理論、構思、創意、概念、工藝、系統、操作方法、技術方案,而只是保護以文字、音樂、美術等各種有形的方式對思想的具體表達。(二)思想與表達的分界在許多情況下,思想和表達的分界點並非十分清晰。

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三)“混合原則”與“場景原則”“思想”與“表達”的混合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對某種“思想”只有一種或極其有限的表達。而“場景理論”是指在文學作品之中,如果根據歷史事實或者人們的經驗、觀眾的期待,在表達某一主題的時候,必須描述某些場景,使用某些場景的安排和設計,那麼這些場景即使是由在先作品描述的,在後作品以自己的表達描寫相同場景也不構成侵權。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二、操作方法、技術方案和實用功能在英美法系版權法理論中,工藝、系統、操作方法、技術方案和任何實用性功能都屬於“思想”的範疇。著作權法只保護具有獨創性的表達,任何實用性的因素,包括操作方法、技術方案和實用功能等,都不在著作權法的保護範圍之內。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三、事實及對事實無獨創性的彙編(一)事實本身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客觀事實本身不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二)對事實無獨創性的彙編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對事實所進行的選擇或編排如果沒有體現出任何獨創性,彙編的結果並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四、官方正式檔法律、法規,政府決議、決定、命令,法院判決等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官方正式檔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我國《著作權法》第5條規定:《著作權法》不適用於“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檔,及其官方正式譯文”。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五、競技體育活動競技體育活動展現的是運動力量和技巧,無論其中的動作組合是否為“獨創”的,由於其並非以展示文學藝術或科學美感為目標,不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同時,對競技體育技巧或比賽策略的設計也僅是一種方法或思想,不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六、公有領域的作品作品如果因超過保護期等原因進入了公有領域,則成為人皆得而免費用之的公共財產,不能再為任何人所壟斷。七、違禁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2010年《著作權法》修改之前,第4條第1款規定:“依法禁止出版、傳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護。”這一規定的初衷可能是為了防止非法作品的作者取得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但這是沒有必要的。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第四節

作品的分類一、文字作品文字作品是指小說、詩詞、散文、論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現的作品。二、口述作品口述作品亦稱口頭作品,是指即興的演說、授課、法庭辯論等以口頭語言形式表現的作品。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一)音樂作品(二)戲劇作品(三)舞蹈作品(四)曲藝作品(五)雜技藝術作品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四、美術、建築作品(一)美術作品美術作品是指繪畫、書法、雕塑等以線條、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構成的有審美意義的平面或者立體的造型藝術作品。參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第1款第8項。(二)建築作品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解釋,建築作品是指以建築物或構築物形式表現的有審美意義的作品。參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第1款第9項。(三)實用藝術品受保護的條件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五、攝影作品根據《著作權實施條例》的定義,攝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質上記錄客觀物體形象的藝術作品。六、影視作品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定義,電影作品及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式創作的作品(本書簡稱為影視作品)是指攝製在一定介質之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借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七、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規定了“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本書簡稱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一)圖形作品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定義,圖形作品是指“為施工、生產繪製的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以及反映地理現象、說明事物原理或者結構的地圖、示意圖等作品”。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二)模型作品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定義,模型作品是指為展示、試驗或者觀測等用途,根據物體的形狀和結構,按照一定比例製成的立體作品,如地理沙盤模型、動植物模型和產品模型等。對於模型作品,著作權法有關不保護事實和實用功能的基本原則仍然適用。只有具有藝術成分、符合獨創性要求的模型才能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八、電腦軟體根據我國《電腦軟體保護條例》,電腦軟體是指電腦程式及其有關文檔需要注意的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電腦程式”與日常口語中所說的“電腦程式”往往不是一回事。需要指出的是,以代碼形式出現的數據與其他類型作品在著作權法中的地位是有差別的。第三章著作權的客體【問題與思考】1、思考:作品區別於其他勞動成果的特徵是什麼?作品獨創性的含義是什麼?2、論述“額頭流汗”規則的含義以及其在各國的運用。3、思考:我國著作權法應該怎樣確定獨創性的標準?4、用“事實無版權”以及作品獨創性的原理分析Feist案。5、論述MTV的法律屬性。6、思考:電腦軟體作為作品如何受著作權法的保護?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第一節著作人身權一、發表權發表權是指作者有權決定是否將其作品公之於眾,於何時、何處公之於眾,以及以何種形式公之於眾的權利。二、署名權署名權是指作者有權在自己創作的作品上署名,向世人宣告自己與特定作品之間的關係。署名權是著作人身權的核心三、修改權修改權是指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四、保護作品完整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五、特殊權利(一)收回作品權(二)接觸作品權(三)追續權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第二節著作財產權著作財產權又被稱為著作權中的“經濟權利”,是指那些作者和其他著作權人享有的以特定方式利用作品並獲得經濟利益的專有權利。一、複製權複製權是著作財產權中最為核心的權利。(一)“複製行為”的構成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二)複製行為的分類1、“從平面到平面”的複製2、“從平面到立體”的複製3、“從立體到平面”的複製4、“從立體到立體”的複製(三)數字環境中的複製行為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二、發行權與出租權我國《著作權法》是將發行權與出租權分成兩項專有權利加以規定的,但許多國家將這兩項專有權利作為一項廣義的發行權加以規定。(一)發行權1、發行行為的構成2、發行權一次用盡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二)出租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出租權是“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電腦軟體的權利,電腦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7項。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三、公開傳播權在著作權財產權體系中,有一類權利被稱為“公開傳播權”,它控制的是以不轉移作品有形載體所有權或佔有的方式向公眾傳播作品,使公眾得以欣賞或使用作品內容的行為。(一)表演權1、現場表演2、機械表演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二)放映權《著作權法》規定,放映權是“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三)廣播權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廣播權是“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1項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1、無線廣播2、以無線或有線方式轉播3、公開播放接收到的廣播(四)資訊網絡傳播權《著作權法》規定:資訊網絡傳播權是“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12項。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五)展覽權《著作權法》規定,展覽權是指“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複製件的權利”《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8項。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四、演繹權(一)攝製權攝製權是指“以攝製電影或者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二)改編權改編權是“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三)翻譯權翻譯權是“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四)彙編權彙編權是“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彙集成新作品的權利”第四章著作權的內容【問題與思考】1、論述兩大法系對作者精神權利保護的差異。2、論述發表權的含義和特點以及其與其他民事權利的關係。3、用署名權的基本原理分析假冒吳冠中署名案。4、論述複製行為的分類,分析迪比特訴摩托羅拉案。5、論述數字環境下的複製行為,並分析臨時複製行為的性質。6、比較網路傳播權和發行權,分析我國的相關規定。7、思考:網路技術的發展對著作權保護帶來了哪些影響?第五章著作權主體和著作權的歸屬一、作者作為著作權主體和非作者作為著作權主體作者可以將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轉讓給他人。在特定情況下,作者並不享有著作權或只享有有限的著作權。二、著作權的原始主體和繼受主體著作權原始主體是指在作品創作完成後,直接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享有著作權的人。著作權的繼受主體是指通過受讓、繼承、受贈和其他法定方式從著作權原始主體手中取得著作權的人。第五章著作權主體和著作權的歸屬第一節著作權主體概述一、作者作為著作權主體和非作者作為著作權主體作者可以將著作權中的財產權轉讓給他人。在特定情況下,作者並不享有著作權或只享有有限的著作權。二、著作權的原始主體和繼受主體著作權原始主體是指在作品創作完成後,直接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享有著作權的人。著作權的繼受主體是指通過受讓、繼承、受贈和其他法定方式從著作權原始主體手中取得著作權的人。第五章著作權主體和著作權的歸屬三、著作權內國主體與著作權外國主體中國公民或法人、非法人團體依法可以享有著作權,成為內國主體,而外國人或無國籍人(以下統稱“外國人”)也能根據國際條約和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在我國享有著作權,成為外國主體。第五章著作權主體和著作權的歸屬

第二節作者

一、自然人作者(一)著作權自動取得制度《伯爾尼公約》規定:作者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時就自動取得著作權,而無需履行加注版權標記和登記手續。(二)自然人作者是實際創作者只有那些實際從事了創作的自然人才是作者,沒有實際進行創作,而僅僅組織他人創作、提供物質條件,或者承擔資料收集和其他輔助工作的人都不是作者。第五章著作權主體和著作權的歸屬第三節特殊作品的著作權歸屬與行使一、職務作品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二、委託作品委託作品是指受託人根據委託人的委託而創作的作品。三、合作作品合作作品是指兩個以上的作者經過共同創作所形成的作品。要構成合作作品,合作作者們必須有共同的創作願望。第五章著作權主體和著作權的歸屬

四、演繹作品演繹作品,又稱派生作品,是指在保持原有作品基本表達的基礎上,增加符合獨創性要求的新表達而形成的作品。五、彙編作品彙編作品,是指彙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斷或者不構成作品的資料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

第五章著作權主體和著作權的歸屬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式創作的作品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以下簡稱電影作品)著作權的歸屬與行使是一個特別複雜的問題。七、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13條規定: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權以外的著作權。作者身份確定後,由作者或者其繼承人行使著作權。第五章著作權主體和著作權的歸屬【問題與思考】1、思考: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著作權的主體有哪些?2、思考:我國《著作權法》關於“法人作品”和“特殊職務作品”的規定是否存在衝突?應當如何解決?3、思考:我國有關人像攝影作品的著作權的歸屬的規定是否合理?應當如何完善?4、論述合作作品的使用方式。5、論述電影作品與其他演繹作品在著作權歸屬方面的差異。6、比較彙編作品和合作作品。第六章鄰接權第一節鄰接權概述一、鄰接權產生的原因鄰接權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某些有價值的非物質勞動成果由於不具備“獨創性”而無法受到狹義著作權的保護。因此要理解鄰接權,必須要先瞭解不同國家著作權法或版權法對作品性質和“獨創性”規定方面的差異。第六章鄰接權二、鄰接權的概念及與狹義著作權的關係可以將鄰接權定義為:不構成作品的特定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對該文化產品所享有的排他性權利。在我國《著作權法》中,鄰接權特指表演者對其表演活動、錄音錄影製作者對其製作的錄音錄影、廣播組織對其播出的廣播信號以及出版者對其版權設計所享有的專有權利。鄰接權與狹義著作權在性質上都是專有權利,而且鄰接權人享有的許多專有權利不僅與狹義著作權享有的專有權利名稱相同,也控制相同行為。由於鄰接權客體的創造性程度低於作品,其享受的法律保護水準相應地也較低。第六章鄰接權第二節表演者權一、表演者權的主體只有表演作品的人才能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表演者,才能享有鄰接權之一的表演者權。對作品進行表演的人就是表演者。如果被“表演”的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作品,則從事“表演”活動的人並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表演者”,當然不能享有表演者權。第六章鄰接權二、表演者權的客體表演者權的客體是表演活動,也就是“表演者通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闡釋,以聲音、動作、表情等將作品的內容傳達出來,或者借助一定的工具如樂器、道具等將作品的內容傳達出來。”第六章鄰接權三、表演者權的內容(一)表明表演者身份權(二)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權(三)現場直播權(四)首次固定權(五)複製、發行權(六)資訊網絡傳播權第六章鄰接權四、表演者與著作權人的關係著作權人對其音樂、戲劇等作品享有表演權,因此表演者如欲公開表演他人作品,除了屬於“合理使用”的免費表演之外,應當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第六章鄰接權第三節錄音錄影製作者權一、錄音錄影製作者權的主體與客體錄音錄影製作者權,簡稱“錄製者權”,是指錄音、錄影製品的製作者對其製作的錄音、錄影製品享有的專有權利。錄製者權的主體即錄音、錄影製品的製作者,是指首次製作錄音、錄影製品的人。錄製者權的客體是錄音製品和錄影製品。第六章鄰接權二、錄音錄影製作者權的內容(一)複製權(二)發行權(三)資訊網絡傳播權(四)出租權(五)錄影製作者還享有許可電視臺播放權第六章鄰接權三、錄製者與著作權人和表演者的關係表演者表演他人作品時,錄製者如果要對現場表演加以錄製,以及發行由此形成的錄音、錄影製品,或將該錄音、錄影製成數字格式置於網路中供公眾點播或下載,必須同時獲得被表演作品的著作權人和表演者許可。錄製者只能行使屬於自己的錄製者權,而不能將屬於著作權人和表演者的專有權利許可他人行使。第六章鄰接權第四節廣播組織權一、廣播組織權的主體與客體廣播組織權是指廣播組織就自己播放的節目信號享有的專有權利。廣播組織權的客體是廣播組織播放的節目信號。第六章鄰接權二、廣播組織權的內容(一)轉播權廣播電臺、電視臺有權禁止未經其許可的將其播放的廣播、電視轉播。(二)錄製、複製權廣播電臺、電視臺有權禁止未經其許可將其播放的廣播、電視錄製在音像載體上以及複製音像載體。第六章鄰接權三、廣播組織與著作權人、表演者與錄製者的關係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廣播權,表演者對其表演活動享有現場直播權,而錄影製品製作者享有許可廣播電臺播放其錄影製品的權利。因此廣播組織在進行現場直播或播放載有表演活動的錄影製品時,應當尊重著作權人、表演者和錄影製作者的上述權利。廣播組織只能行使屬於自己的廣播組織權,而不能將屬於著作權人和錄影製作者的專有權利許可他人行使。第六章鄰接權第五節其他鄰接權一、版式設計權《著作權法》第36條規定:出版者有權許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前款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10年,截止於使用該版式設計的圖書、期刊首次出版後第十年的12月31日。該權利即為出版者享有的版式設計權。第六章鄰接權二、對特定版本的鄰接權許多國家規定的對版本的鄰接權與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版式設計權都是基於保護出版者或編輯者勞動的相同考慮,但在法律規則上仍然有很大區別。上述對版本的鄰接權只能基於出版或編輯已超過保護期的作品而產生,而我國的版式設計權則無此項限制。第六章鄰接權三、對照片的鄰接權考慮到許多照片仍然具有價值,特別是在它們被用於商業使用時,如果拍攝者不能受到保護是有失公平的,因此許多國家用鄰接權對其加以保護。第六章鄰接權四、對無獨性資料庫的鄰接權電話號碼簿、法律法規資料庫和各種名錄等許多無獨創性的資料庫卻在資訊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不對無獨創性的資料庫加以一定保護,不但有失公平,也會挫傷人們投資製作資料庫的積極性。對此,德國、義大利等一些歐洲國家選擇通過在《著作權法》中創設一項鄰接權的方法來加以實施。這就使得對無獨創性資料庫的權利在這些國家成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鄰接權。第六章鄰接權五、其他類型的鄰接權除了上述幾種常見的鄰接權之外,有些國家還將另一些需要保護的勞動成果也納入鄰接權的保護體系,如《義大利著作權法》第二編規定了豐富的鄰接權種類,如對非獨創性的舞臺佈景設計的權利、有關工程設計圖和用於解決技術問題的設計圖從“平面到立體”加以實施的權利本書在“複製權”一節已對此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有關作品名稱、標題、新聞報導的權利等。第六章鄰接權【問題與思考】1、論述鄰接權產生的原因。2、簡述大陸法系國家鄰接權的種類。3、論述錄音、錄影製品與影視作品之間的區分。4、論述廣播組織權與錄製者權、著作權和表演者權之間的關係。5、閱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廣播組織權條約”(草案),分析我國應當對廣播組織權的擴張採取何種立場。6、思考:對非獨創性資料庫應當如何進行保護?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第一節對著作權的限制概述“著作權”是一系列“專有權利”的統稱。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所列舉的4項精神權利和13項財產權利,即為著作權人所享有的“專有權利”。我國《著作權法》對“專有權利”的限制就分為兩類:一類是“合理使用”,一類是“法定許可”。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第二節合理使用一、個人使用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的第一種“合理使用”情形是: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二、適當引用第二種“合理使用”情形為: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包括在通過資訊網絡提供他人作品中適當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三、時事新聞報導中的使用第三種“合理使用”情形是:為報導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中,以及在通過網路向公眾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發表的作品。四、對時事性文章的使用第四種“合理使用”情形是:刊登或播放已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以及向公眾通過網路提供已經在網路上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五、對公眾集會上講話的使用第五種“合理使用”情形是:刊登、播放或通過網路傳播在公眾集會上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這種情形的立法理由和上一種基本相同,都是為了讓公眾瞭解當前政治生活中的事件和觀點,為公民的參與創造條件。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六、在課堂教學和科研中使用第六種“合理使用”情形是: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複製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以及通過網路向少數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少量已經發表的作品。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七、國家機關公務性使用第七種“合理使用”情形是: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範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包括在合理範圍內通過網路向公眾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八、圖書館等對館藏作品的特定複製和傳播第八種“合理使用”適用於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這些機構為了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可以在不經過著作權人許可並支付報酬的情況下複製本館收藏的作品,包括以數位化形式複製本館收藏的作品。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九、免費表演第九種“合理使用”情形是: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十、對室外藝術品的複製第十種“合理使用”情形是: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影。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十一、製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版本第十一種“合理使用”情形是: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以及通過網路向中國境內少數民族提供。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十二、製作盲文版本第十二種“合理使用”情形是: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以及通過網路以盲人能夠感知的獨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經發表的文字作品,但不得以營利為目的。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第三節法定許可“法定許可”是指法律明確規定實施某種原本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無須經過著作權人許可,卻應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一、報刊轉載法定許可也可將第三、四種視為一種,這樣,我國《著作權法》中就只有4種“法定許可”了。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二、製作錄音製品法定許可第二種“法定許可”為“製作錄音製品的法定許可”。《著作權法》第40條第3款規定:錄音製作者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製為錄音製品的音樂作品製作錄音製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三、播放作品的法定許可和播放錄音製品的法定許可第三種和第四種“法定許可”分別為“播放作品的法定許可”和“播放錄音製品的法定許可”。四、編寫出版教科書法定許可第五種“法定許可”是“編寫出版教科書法定許可”。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五、製作和提供課件法定許可“製作課件法定許可”是2006年通過的《資訊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新增加的。該條例第8條規定:為通過資訊網絡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或者國家教育規劃,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使用其已經發表作品的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製作課件,由製作課件或者依法取得課件的遠程教育機構通過資訊網絡向註冊學生提供,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六、通過網路向農村提供特定作品的准法定許可《資訊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新增加了一種類似法定許可,但又不是嚴格意義上法定許可的權利限制。其第9條規定:為扶助貧困,通過資訊網絡向農村地區的公眾免費提供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種植養殖、防病治病、防災減災等與扶助貧困有關的作品和適應基本文化需求的作品,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提供前公告擬提供的作品及其作者、擬支付報酬的標準。第七章對著作權的限制【問題與思考】1、論述“三步檢驗標準”的含義,並以此分析個人未經許可從網上大量下載作品行為的性質。2、論述“模仿諷刺”與“合理使用”之間的關係。3、論述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各類法定許可情形。4、思考: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存在哪些問題?應當如何完善?5、思考:我國是否應該引進複製設備和媒介的補償金制度。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第一節直接侵權一、直接侵權的概念和構成要件直接侵犯著作權的概念是與構成著作權權利內容的一系列專有權利密切相關的,每一項專有權利都控制著一類特定行為,如複製權控制複製行為、發行權控制發行行為、表演權控制表演行為,等等,如果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又缺乏“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等抗辯理由,而實施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即構成“直接侵權”。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二、直接侵權的構成與主觀過錯只要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也沒有法律規定的免責理由,擅自實施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即構成“直接侵權”。至於行為人的心理狀態如何,是否具有主觀過錯,只影響損害賠償數額或救濟方法,並不影響對行為構成“直接侵權”的認定。如果直接侵權者確無主觀過錯,其承擔法律責任的方式與有過錯的侵權者有所不同,無須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第二節間接侵權一、間接侵權的概念和發展在著作權法理論中,“間接侵權”是相對於“直接侵權”而言的。它是指即使行為人並未直接實施受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如果其行為與他人的“直接侵權”行為之間存在特定關係,也可基於公共政策原因而被法律定為侵權行為。由於這類行為構成侵權的原因,並非是其直接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因此被稱為“間接侵權”。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二、間接侵權的類型(一)教唆和引誘他人侵權及故意幫助他人侵權教唆、引誘他人進行侵權,或明知他人行為構成侵權,但仍然給予實質性幫助的,應當對侵權後果承擔責任。(二)“直接侵權”的預備行為和擴大侵權後果的行為某些行為並未直接侵犯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也不屬於教唆、引誘或故意幫助他人侵權,但卻極有可能導致“直接侵權”或擴大其侵權行為的損害後果。一些國家的立法者出於防止“直接侵權”和避免其損害後果擴大的政策考慮,也將這類行為規定為“間接侵權”。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三、網路環境中的間接侵權目前,世界各國在網路服務商主觀過錯的認定方面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一致的規則。首先,網路服務商沒有監控網路活動的義務。其次,網路服務商不知曉或沒有合理的理由知曉侵權行為,以及知曉後採取措施制止侵權行為的,即沒有主觀過錯。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第三節對技術措施與權利管理資訊的特殊保護一、“技術措施”的概念隨著針對數位化作品的侵權行為日趨嚴重,許多著作權人也開始在數位化作品中和網路上使用各種技術手段保護自己的權利。這些技術手段被統稱為“技術措施”(technologicalmeasure)或“技術保護措施”(technologicalprotectionmeasure)。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二、對技術措施的法律保護各國立法對於是否禁止,以及應當禁止何種破解“技術措施”的行為卻有不同的做法,大致上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以美國《千禧年數字版權法》為代表第二種立法模式以歐盟2001年頒佈的《資訊社會版權指令》和實施該指令的歐盟成員國立法為代表第三種立法模式以修改之前的《澳大利亞版權法》和我國香港地區《版權條例》為代表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三、“權利管理資訊”的概念和對“權利管理資訊”的法律保護“權利管理資訊”也是隨著數字技術和網路的發展而新出現的事物。它是在作品、表演或製品中加入的用於識別作品或製品、作者、表演者、錄音錄影製品製作者的資訊及有關作品、表演或製品使用的條款和條件的資訊。這些資訊隨附於作品的複製件,或在作品向公眾進行傳播時出現。1996年締結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第12條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第19條專門規定了“關於權利管理資訊的義務”,要求締約各方應規定適當和有效的法律救濟辦法。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第四節侵犯著作權的法律責任一、民事責任(一)停止侵害(二)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三)賠償損失(四)隨附責任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二、行政責任當侵權人的特定侵權行為同時損害公共利益時,侵權人除了要根據權利人的訴訟請求和法院判決,向權利人承擔民事責任之外,還可能要承擔行政責任。即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對侵權人予以行政處罰。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三、刑事責任著作權是一種私權,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在多數情況下應當只導致民事責任。但是,某些嚴重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如大量製作、販賣盜版書籍、電腦軟體、音像製品等不僅會影響著作權人自身的利益,還會擾亂市場經營秩序、助長藐視著作權的不良心理,導致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嚴重損害。對此,多數國家都在民事責任之外規定了刑事責任,以對這種嚴重的侵權行為加以嚴厲制裁。第八章著作權侵權及法律責任【問題與思考】1、簡述“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不同構成要件。2、分析如何認定網路服務提供商的主觀過錯。3、分析“間接責任”和“間接侵權”的區別。4、思考:對“技術措施”的保護是否會與“合理使用”產生衝突?應當如何解決?第九章專利法律制度概述第一節專利的概念和特徵一、專利的概念“專利”一詞有多種含義,既可以指“專利權”,也可以指一國的“專利制度”。結合英語patent的原意和各國專利法律制度,可以將“專利權”定義為:專利權是國家根據發明創造人或設計人的申請,以向社會公開發明創造或設計的內容,以及發明創造或設計對社會具有符合法律規定的利益為前提,根據法定程式在一定期限內授予發明創造人或設計人的一種排他性權利。第九章專利法律制度概述二、專利權的特徵(一)獨佔性更強(二)以向社會公開技術為條件(三)經審查後才能依法定程式授予(四)地域性等限制更加突出第九章專利法律制度概述第二節專利制度的起源與發展一般認為,專利制度起源於12、13世紀的西歐國家。專利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家需要以專利刺激和鼓勵人們投身於發明創造活動。我國古代將技術視為“奇技淫巧”,技術人員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第九章專利法律制度概述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獲得通過,此後根據中美兩國知識產權談判達成的協議,《專利法》於1992年修訂,將藥品、食品、飲料和調味品及用化學方法獲得的物質也納入了專利保護範圍,同時延長了專利的保護期限、加強了對專利的保護。2001年為了順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遵守TRIPs協議的需要,我國對《專利法》再次進行了修訂。第九章專利法律制度概述第三節專利制度的作用一、鼓勵發明創造專利制度的重要作用在於鼓勵人們投身於創造發明活動,以產生能夠有益於社會進步的新技術。通過賦予發明創造者在一定期間內實施技術的排他性權利,專利制度保證了發明創造者能夠從有價值的技術中獲得經濟回報,以利益刺激更多的人進行有利於社會的發明創造活動。正如美國前總統林肯所言的那樣:專利制度為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油。第九章專利法律制度概述二、促進發明創造投入實際應用專利制度中有一系列機制推動發明創造的實際應用。首先,專利權人每年都要繳納維持費,而且逐年提高。其次,專利制度中還有“強制許可”制度,當專利權人自己不實施,又拒絕他人以合理的條件實施,如果可能導致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失,國家專利部門可以許可他人實施專利。第九章專利法律制度概述三、提供技術資訊和資料任何科學技術上的進步和創新都不是在空中建樓閣,而是需要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技術人員在缺乏充足的技術資料和文獻的情況下是很難作出創新的。專利制度以公開技術方案作為授予專利權的前提條件,這樣,就會有大量原本會被保密的技術資料得以公開,成為其他人進行研究和發明的原始材料。借助專利資料庫,技術人員可以迅速獲得大量有價值的技術資料,並可根據現有技術進一步開展研究並避免重複勞動。這對於促進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是十分重要的。第九章專利法律制度概述【問題與思考】1、論述專利權的基本特徵。2、思考:美國對軟體也進行專利權的保護,但是不要求權利人公開軟體的源代碼。請問:這是否違背了專利權制度的精神?請談談你對這一問題的看法。3、簡述一項技術方案採取專利保護的優勢和劣勢。是否所有的技術均應採取專利保護?為什麼?4、通過查閱“中國DVD專利門”相關新聞,談談你對專利作用的認識。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第一節發明一、發明的概念(一)必須是正確利用自然規律的結果(二)必須是一種技術方案(三)能夠被較為穩定地重複實施二、發明的種類(一)產品發明(二)方法發明(三)改進發明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第二節實用新型

一、實用新型的概念實用新型是指為了解決一般實用技術問題而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其結合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二、實用新型的特徵(一)是具有一定的形狀或構造的產品(二)該形狀、構造或組合能夠解決技術問題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

第三節外觀設計

一、外觀設計的概念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用於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二、外觀設計的特徵(一)是對工業產品外觀的設計(二)是對產品形狀、圖案和色彩的設計(三)富有美感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第四節不授予專利權的對象一、完成方式、內容或專利申請方式損害國家利益或公共秩序的發明創造(一)違反法律、社會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發明創造違反法律是指違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頒佈的法律。對違反國家法律的發明創造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發明創造本身就直接違反法律;二是相關產品或方法既有合法用途,也有非法用途。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二)依賴以違法方式獲取或利用的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專利法》第5條第2款規定:對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獲取或者利用遺傳資源,並依賴該遺傳資源完成的發明創造,不授予專利權。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三)向外國申請專利前,未依法報請保密審查的、在中國完成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發明或實用新型都涉及技術,在國內外進行專利申請一般均會導致技術的公開。有些技術可能涉及國家安全或其他重大利益,應當根據《保守國家秘密法》予以保密,不應通過專利申請而公開。《專利法》第4條為此規定:申請專利的發明創造涉及國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二、自然規律、自然現象和抽象的思想(一)科學發現科學發現有別於發明,是對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現象、變化過程及其特性和規律的揭示。(二)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智力活動的規則和方法是指導人們對資訊進行思維、識別、判斷和記憶的規則和方法。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是指以有生命的人或者動物為直接實施對象,進行識別、確定或者消除病因或疾病的過程。四、動物和植物品種千百年來,生命都被認為是自然現象,是按照自然規律出生和生長的,不是人類發明創造的產物,因此,對一種生命形式授予專利權是不可想像的。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六、對平面印刷品的圖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結合作出的主要起標識作用的設計“平面印刷品”主要是指平面包裝袋、瓶貼、標貼等用於裝入商品或附著在產品上的印刷品。這些印刷品的圖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結合如果主要起到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可以作為商標註冊,受到《商標法》的保護;即使未註冊為商標,只要通過使用能夠起到識別商品來源的作用,在他人未經許可使用,導致消費者混淆可能的前提下,還能受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第十章專利權的客體【問題與思考】1、簡述方法發明和產品發明的區別,並對我國專利法對產品專利和方法專利的保護範圍作一比較。2、思考:具有功能性的外觀設計能否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授權?為什麼?3、論述專利法中發明與發現之間的界限在近年來的變化。4、思考:電腦程式能否成為專利權的客體?5、思考:美國對商業方法授予專利權是否會導致對某種商業模式的不合理壟斷?第十一章專利權的主體第一節發明人或設計人發明人或設計人是指對發明創造或外觀設計的實質性特點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發明人專指專利法上發明的完成人。設計人專指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的完成人。發明創造分為職務發明創造和非職務發明創造,相關的發明人或設計人也就相應地分為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設計人,以及非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設計人。第十一章專利權的主體與著作權法中的創作相似,發明創造以及設計活動也是一種事實行為,並非法律行為,因此自然人無論是否具有行為能力,都可以進行發明創造或設計活動。我國《專利法》將發明創設和設計區分為職務發明創造和非職務發明創造。對於非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歸屬於實際完成了發明創造或設計的自然人。申請被批准後,該自然人就為專利權人。第十一章專利權的主體第二節發明人或設計人的單位我國《專利法》第6條第1款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根據《專利法》的規定和《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解釋,職務發明創造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第二類是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第十一章專利權的主體職務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之後,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有在專利檔中寫明自己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權利,即在專利檔中署名的權利。單位應當對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獎勵;發明創造專利實施後,根據其推廣應用的範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合理的報酬。第十一章專利權的主體第三節合作發明與委託發明的權利人如果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都對發明創造作出了實質性貢獻,則該發明創造為合作發明創造。根據《合同法》第340條的規定:對於合作發明創造的專利申請權,除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屬於合作開發的當事人共有。申請被批准之後,專利權也應由合作開發人共有。需要注意的是,合作開發的當事人一方不同意申請專利的,另一方或者其他各方不得申請專利。第十一章專利權的主體委託發明創造是指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委託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需要注意的是,國家資助單位或個人完成科研專案實際上是在國家與單位或個人之間形成了委託關係。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由此完成的發明創造的專利申請權應當屬於個人。第十一章專利權的主體第四節外國人中國已經加入了《巴黎公約》,公約第2條規定,締約國國民在其他締約國應當享有該國法律授予其國民的一切利益,享有和國民同樣的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第2條同時也允許締約國在司法和行政程式、管轄權以及指定送達地址和委派代理人方面對外國人有特別要求。第十一章專利權的主體需要注意的是,專利權有強烈的地域性,而且只能經過國家專利行政機關的審查後才能授予。因此即使發明創造人已經在《巴黎公約》某一締約國獲得了專利權,該發明創造在其他《巴黎公約》締約國也不能自動受到保護。只有直接在該締約國提出專利申請或根據《專利合作條約》提出國際專利申請並指定該締約國,而且在該締約國獲得專利權之後,該發明創造才能在這一國家受到保護。第十一章專利權的主體【問題與思考】1、評價我國的職務發明制度。我國的職務發明制度是否既有效保護了企業的投資,又促進了職工的研發積極性?你認為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對現有的職務發明制度進行改革?2、合作發明和委託發明的區別是什麼?3、思考: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技術總管,你如何利用我國的專利法的相關規定,既能夠保護好企業的利益,又能促進技術人員的積極性?4、思考:專利權轉讓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5、思考:專利申請權轉讓和專利權轉讓的區別是什麼?受讓專利申請權要特別注意什麼?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第一節專利申請日一、先申請原則與專利申請日我國《專利法》採取“先申請原則”,即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專利權授予最先申請的人。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當面遞交專利申請檔的,以遞交日為申請日。以郵寄方式申請的,以寄出的郵戳日為遞交日;郵戳日不清晰的,除當事人能夠提出證明外,以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收到日為申請日。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二、優先權(一)外國優先權的概念(二)享有外國優先權的條件申請人必須是前述有資格在我國申請專利權的人。作為優先權基礎的在先外國申請必須是正規申請。作為優先權基礎的在先外國申請必須是申請人就同一主題提出的第一個申請。(三)外國優先權的效力享有外國優先權則意味著在外國的首次申請日,即優先權日被視為在中國的申請日。這樣,判斷該申請在中國的新穎性和創造性都只能以外國優先權日為准。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四)本國優先權無論是要求獲得國外優先權還是國內優先權,申請人都應當在申請的時候提出書面聲明,並且在3個月內提交第一次提出的專利申請檔的副本;未提出書面聲明或者逾期未提交專利申請檔副本的,視為未要求優先權。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第二節專利申請檔一、書面原則書面原則是指申請人必須以書面形式提出專利申請並辦理各種手續。二、申請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應當提交的檔(一)請求書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二)說明書及其摘要《專利法》第26條第3款規定:“說明書應當對發明或者實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說明,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准”。(三)權利要求書(四)對遺傳資源來源的說明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三、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應當提交的檔(一)請求書(二)外觀設計圖片或者照片(三)簡要說明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第三節單一性原則和申請的分案一、單一性原則的概念“單一性原則”又被稱為“申請主題單一性原則”,是指一件專利申請應當限於一項發明創造或設計。如果希望就兩個或兩個以上發明創造或外觀設計獲得專利權,申請人必須提出相應數量的申請,而不能在一件專利申請中提出。

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二、單一性原則的例外單一性原則也有例外:如果兩個以上的發明創造之間密切相關,以至於將其放在一個專利申請中更便於審查和檢索時,《專利法》允許將這些發明創造放在一個專利申請中提出。《專利法》第31條第1款規定:一件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應當限於一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屬於一個總的發明構思的兩項以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可以作為一件申請提出。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三、申請的分案申請的分案是指在專利申請中含有兩項以上的發明、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而申請人將其中一部分發明、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從原先的申請中分割出來,另行提出申請。分案大多是因為一個申請中包含的兩項以上發明、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不符合單一性的要求,為了獲得專利權而必須分案申請。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第四節專利審查一、專利審查概述形式審查制是指對專利申請只進行形式上的審查,即只審查申請是否履行了法定手續、申請檔是否齊全以及主題是否屬於專利法的保護對象等。實質審查制則要對申請是否符合專利實質條件進行審查。二、發明專利的審查程式(一)初步審查(二)早期公開(三)實質審查(四)授權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三、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審查程式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對國民經濟或技術進步的作用遠較發明要小,因此,多數國家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並不進行實質審查。我國也是如此。《專利法》第61條第2款規定:專利侵權糾紛涉及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設計專利的,人民法院或者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可以要求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係人出具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對相關實用新型或者外觀設計進行檢索、分析和評價後作出的專利權評價報告,作為審理、處理專利侵權糾紛的證據。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第五節復審對於在初步審查或實質審查後駁回申請的決定,申請人應當獲得救濟的機會。根據《專利法》第41條的規定,國家知識產權局設立專利復審委員會。專利申請人對國家知識產權局駁回申請的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個月內,向專利復審委員會請求復審。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駁回申請的決定,有些國家規定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訴,而我國將申請專利復審委員會復審作為向法院起訴的前置條件。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第六節專利授權的實質條件一、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的實質條件(一)新穎性1.新穎性的概念2.判斷新穎性的標準出版物公開使用公開其他方式的公開抵觸申請3.不喪失新穎性的公開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二)創造性1.創造性的概念創造性的概念對於發明和實用新型是不同的。對於發明而言,創造性是指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對於實用新型而言,創造性是指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2.判斷創造性的標準對申請獲得發明專利的技術而言,《專利法》要求其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三)實用性1.實用性的概念實用性是指發明或實用新型能夠在產業上製造或者使用,並能產生積極效果。2.判斷實用性的標準一項發明或實用新型是否具有實用性,應當看其能否在產業上製造或使用並解決技術問題,以及能否達到積極和有益的效果。所謂“在產業上製造或使用”是指發明或實用新型能夠具有通過產業中的標準化模式被穩定地再現。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二、外觀設計授權的實質條件(一)新穎性對於外觀設計而言,新穎性同樣是指對產品的外觀設計與申請日之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設計相比是“新”的設計,也即不屬於現有設計。所謂“不屬於現有設計”是指在現有設計中,沒有與之相同或實質相同的外觀設計。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二)區別性2008年修訂《專利法》時,第23條第2款為外觀設計的授權增加了一項新的實質條件,即外觀設計與現有設計或者現有設計特徵的組合相比,應當具有明顯區別。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三)不與他人在先合法權利相衝突對於發明和實用新型而言,如果是在他人的現有技術基礎之上進行改進而獲得的成果,即使他人的現有技術仍然在專利保護期之內,該改進成果只要符合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標準,仍然可以獲得專利權,只是在實施時需要獲得前一專利權人許可。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問題與思考】1、簡述專利申請日的確定方法。2、簡述外國優先權的含義及法律效力。3、簡述權利要求書的作用和撰寫權利要求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4、論述獨立權利要求和從屬權利要求的含義、二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從屬權利要求的作用。5、思考:如何利用單一性原則的例外節省專利申請的費用?6、思考:網上公開的技術資訊是否構成現有技術?第十二章專利申請、審查與授權的實質條件7、思考:如何看待構成現有技術的條件寬鬆與否對一國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帶來的影響?8、比較享有寬限期與享有優先權所產生的不同法律效果。9、比較《專利法》對發明和實用新型規定的創造性要求。10、思考:將“使用公開”標準改為國際標準有何利弊?11、思考:創造性的判斷不可避免地會有主觀因素,請思考還可以借助哪些輔助性判斷基準來儘量限制主觀因素的影響?12、思考:在上文所述某農機公司起訴某農業科技公司侵犯其專利權的案例中,如果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是於2011年3月17日生效的,而法院於2011年3月16日已執行完畢,那麼該案原告是否還應向被告返還賠償金?第十三章專利權的內容第一節專利權內容概述專利權的內容即專利法為專利權人規定的各項專有權利。與著作權相似,這些專有權利是禁止權而不是自用權。享有專利權並不意味著專利權人就能自由地實施專利。第十三章專利權的內容第二節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內容發明專利可以分為產品專利和方法專利,前者保護產品,後者保護方法。而實用新型專利只能是產品專利,用於保護實用新型產品。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第十三章專利權的內容一、產品專利的權利內容(一)製造權以生產經營為目的製造是一個受到專利權控制的獨立行為。(二)使用權專利權人有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專利產品的專有權利,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目的使用專利產品構成專利侵權。第十三章專利權的內容(三)銷售權專利權人有為經營目的銷售專利產品的專有權利,未經許可以經營目的銷售專利產品構成專利侵權。(四)許諾銷售權許諾銷售權是2001年修訂《專利法》時,根據TRIPs協定的規定新增加的一項專有權利。第十三章專利權的內容(五)進口權專利權人享有為生產經營目的進口專利產品的專有權利,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進口專利產品構成專利侵權。第十三章專利權的內容二、方法專利的權利內容(一)使用權專利方法與專利產品不同,是一種實現某種目的的方法,因此,對於方法專利而言,專利權人的首要權利就是使用該方法的專有權利,他人未經許可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專利方法即構成侵權。第十三章專利權的內容(二)對方法專利的延伸保護(三)對方法專利訴訟中舉證責任的特殊規定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基本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涉及專利的民事訴訟也不例外。第十三章專利權的內容第三節外觀設計專利權的內容外觀設計專利權的內容包括製造權、許諾銷售權、銷售權和進口權。這意味著未經許可,他人不得製造外觀設計產品,或對外觀設計產品進行銷售或許諾銷售;也不得進口外觀設計產品。《專利法》並未賦予外觀設計專利權人以使用權。第十三章專利權的內容【問題與思考】1、思考:對合法出售的專利產品進行修理的行為是否屬於受制造權控制的製造行為?2、思考:如果他人作出要銷售專利產品的意思表示,但明確表示在專利權屆滿之後或明確表示在中國之外才能獲得該產品,是否還屬於受控制的許諾銷售行為?3、思考:如果專利產品的一項使用方式並沒有寫入權利要求書,那麼這種方式的使用行為是否受專利權的控制?4、思考:針對我國《專利法》規定的對方法專利的延伸保護,如何理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中“直接”的含義?5、思考:試比較方法專利延伸保護的產品與產品專利所保護的產品在法律保護方面有何不同?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一、專利權用盡後的特定實施行為專利權用盡,又稱專利權窮竭,是指對於經專利權人許可或以其他方式合法投放市場的專利產品,他人在購買之後無須經過專利權人許可,就可以使用、銷售或許諾銷售。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有兩種情形可以導致專利權用盡。首先是專利權人許可將專利產品投放市場,包括專利權人自行或許可他人製造或進口的專利產品被售出,以及專利權人自行或許可他人使用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被售出。其次是專利權人雖然沒直接許可製造和出售專利產品,但他人對專利產品的製造和出售是依法進行的。這包括本書後文要講解的先用權人製造和出售專利產品,以及獲得強制許可的人製造和出售專利產品等。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需要注意的是:有兩種情形可以導致專利權用盡。需要注意的是:在《專利法》第三次修改之前,“專利權用盡”是指“國內用盡”還是“國際用盡”是存在爭議的。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二、先用權人的特定實施行為所謂先用權人,是指在他人申請產品或方法專利權之日以前,就已經製造了相同的產品、使用了相同的方法,或已經做好了製造或使用的必要準備的人。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準備,並且僅在原有範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需要注意的是:“先用”只能是以非公開方式進行的。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三、臨時入境的外國運輸工具對專利的使用運輸工具以生產經營目的使用專利產品或方法的行為受到專利權人使用權的控制。享受臨時入境例外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外國運輸工具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或領空。其次,必須是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產品或方法。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四、將專利作為科學研究和實驗對象使用根據《專利法》第69條第4項的規定,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五、為提供行政審批資訊使用或提供專利藥品或醫療器械(Bolar例外)《專利法》第69條第5項規定:為提供行政審批所需要的資訊,製造、使用、進口專利藥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以及專門為其製造、進口專利藥品或者專利醫療器械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第二節強制許可一、防止濫用的強制許可根據《專利法》第48條的規定,在兩種情形下,國務院專利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具備實施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1)專利權人自專利權被授予之日起滿3年,且自提出專利申請之日起滿4年,無正當理由未實施或者未充分實施其專利的;(2)專利權人行使專利權的行為被依法認定為壟斷行為,為消除或者減少該行為對競爭產生的不利影響的。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二、根據公共利益需要的強制許可《專利法》第49條規定:在國家出現緊急狀態或者非常情況時,或者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給予實施發明專利或者實用新型專利的強制許可。三、製造並出口專利藥品的強制許可《專利法》第50條規定:為了公共健康目的,對取得專利權的藥品,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可以給予製造並將其出口到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規定的國家或者地區的強制許可。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四、為實施從屬專利需要的強制許可我國《專利法》第51條規定:一項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比前已經取得專利權的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具有顯著經濟意義的重大技術進步,其實施又有賴於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實施的,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根據後一專利權人的申請,可以給予實施前一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強制許可。第十四章對專利權的限制【問題與思考】1、思考:根據專利權用盡原則,在平行進口問題上應適用國際用盡還是國內用盡?2、思考:先用權是否可以轉讓和繼承?3、思考:應當如何理解臨時過境的外國運輸工具對專利的“使用”?4、試比較專利法中不視為專利侵權的行為和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行為的異同及各自特點。5、試分析在從屬專利強制許可和不實施時強制許可中當事人之間的舉證責任應該如何分配。第十五章專利侵權及法律責任第一節專利保護範圍的確定一、確定專利保護範圍的方法對於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而言,專利權的保護範圍由權利要求書確定。第十五章專利侵權及法律責任二、相同侵權與等同侵權在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侵權的判定中有“相同侵權”與“等同侵權”之分。所謂“相同侵權”,是指一種產品或方法具有他人專利產品或專利方法權利要求書中的全部技術特徵。“等同原則”的含義是:如果一種技術特徵與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技術特徵相比,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看來,能夠以實質上相同的方式,實現實質上相同的功能,並產生實質上相同的效果,則該技術特徵就是權利要求書中技術特徵的“等同特徵”。第十五章專利侵權及法律責任三、捐獻原則“捐獻原則”是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為了防止“等同原則”的濫用而通過判例確立的,其含義是:如果專利權人僅在說明書及其實施例中描述了一項技術方案,但權利要求書並未記載,則在他人使用該項技術方案時,不能適用“等同原則”認定該項技術方案與在權利要求書中記載的一項技術方案等同,從而認定他人侵權。換言之,這項技術方案被視為由專利權人自願捐獻給了公眾。第十五章專利侵權及法律責任四、禁止反悔原則在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過程中,審查員往往會對權利要求的內容提出質疑,認為其權利要求的範圍過大,以至於不具備新穎性或創造性。五、現有技術和設計抗辯第十五章專利侵權及法律責任第二節假冒專利假冒專利包括兩種情形。第一種情況是:未經許可使用他人真實有效的專利號、證書或檔,使人誤認為使用者是該專利的專利權人,相關的產品或方法是他人的專利產品或專利方法。第二種情形是:捏造出一個根本不存在或不再受保護的專利,然後聲稱自己的產品或方法是專利產品或專利方法。第十五章專利侵權及法律責任這兩種假冒專利情形的區別在於:被“冒”的對象不同,後者為從未存在過的專利或過期專利,而前者為他人真實有效的專利。因此上述表現形式中的“專利標記”、“專利技術”、“專利證書”、“專利檔”或“專利申請檔”均非真實有效的標記、技術、證書或檔。第十五章專利侵權及法律責任第三節法律責任一、專利侵權的法律責任專利權本質上是一種私權,即民事權利。因此侵犯專利權將首先導致民事責任。由於專利權為純粹的財產權,侵權人應當承擔停止侵權和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第十五章專利侵權及法律責任二、假冒專利的法律責任假冒專利行為一方面構成對公眾的欺詐,一方面也會貶損專利權人的聲譽,並可能影響其專利產品或方法的市場。雖然《專利法》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