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1页
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2页
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3页
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4页
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緒論第一節第一章主要內容

政府經濟學概述

政府經濟學的學科特色

政府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一、政府經濟學的由來

政府經濟學(economicsofgovernment),是由公共財政學和公共經濟學發展而來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方學者對財政問題的關注和研究。

財政學公共財政學公共經濟學政府經濟學第一節政府經濟學概述第一節政府經濟學概述二、政府經濟學的定義與特徵定義:政府經濟學是研究政府經濟行為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經濟學與政治學的交叉學科,是論述各級政府部門和公共組織的存在意義和行為,回答政府需要做什麼以及應該怎麼做的學科。第一節政府經濟學概述政府經濟學的特徵(1)研究政府及其行為的學科(2)用經濟學方法研究政府經濟行為(3)注重對實際問題的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政府學院第一節政府經濟學概述三、政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政府經濟學是用經濟分析的方法研究政府行為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主要是政府的經濟活動和政府其他行為對經濟的影響。政府為何要干預經濟?怎樣干預?政府干預的途徑、方式、邊界和效果怎樣?都是政府經濟學所要回答的問題。第一節政府經濟學概述政府經濟學解決三個基本問題:

斯蒂格裏茲:政府經濟學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活動上,包括三個方面:搞清政府參與哪些活動和這些活動是如何組織起來的;盡可能地理解與預測政府這些活動的全部結果;評價各種政策。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第一節政府經濟學概述

國內學者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開始使用“政府經濟學”的名稱。大體上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狹義的政府經濟學等同於財政學的升級和擴大。馬國賢於1995年出版的《政府經濟學》認為“政府經濟學是研究政府行為及其經濟關係的科學”。第一節政府經濟學概述

國內學者

廣義的政府經濟學把政府的全部經濟活動都納入研究視野,財政活動、宏觀經濟管理、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均成為研究對。代表:周紹朋等主編的《中國政府經濟學導論》,認為“中國政府經濟學以政府管理經濟、領導經濟體制改革為研究對象,運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國政府管理經濟中的主要問題”。第一節政府經濟學概述

主講人觀點政府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政府本身的經濟行為政府對社會經濟的管理與調控行為主要有政府的收入與支出包括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對微觀經濟行為的規制、對國際經濟活動的管理和控制;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後果的校正,主要有政府的再分配措施、社會保障制度等;規範性內容,即關於政府在選擇,制定和調整經濟體制、經濟戰略和經濟政策時受政治因素影響的分析。政府經濟學的框架第一節政府經濟學概述四、政府經濟學的基本框架政府經濟學總體描述

政府介入經濟的根據

政府經濟行為分析政府經濟行為的政治分析

緒論政府與市場外部性理論公共產品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政府規制理論公共支出分析公共收入分析宏觀調控政策政府再造第二節政府經濟學的學科特色一、政府經濟學與經濟學科政府經濟學與公共經濟學的區別研究對象和範圍有差異理論和分析工具有差別學科性質的定位有差別兩者的區別政府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政府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繫十分密切,微觀經濟學研究價格機制、生產者行為、消費者行為,而政府經濟學把政府看成一個經濟活動主體,該主體為實現其經濟利益最大化而生產和消費。因此,微觀經濟學的優化資源配置的研究目的同樣適用於政府經濟學。

第二節政府經濟學的學科特色第二節政府經濟學的學科特色

政府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宏觀經濟政府調控第二節政府經濟學的學科特色

政府經濟學與財政學

二者關係密切,稅收、支出、赤字、公債財政學重要問題依次出現在政府經濟學中。兩者的區別:財政學集中在政府的財政活動,而政府經濟學的分析對象是政府全部與經濟有關的活動,財政活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財政學關注的只是財政行為,政府經濟學的視野則是社會的經濟整體。“政府經濟學是擴展了的財政學,或者說,政府經濟學是從更高、更廣的視野來研究的財政學”。第二節政府經濟學的學科特色政府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中的基本假設是政府經濟學的出發點;帕累托最優原則是政府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之一。第二節政府經濟學的學科特色政府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

政府經濟學中對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政策的分析直接受到了發展經濟學的啟發。第二節政府經濟學的學科特色二、政府經濟學與政治學

政府的職能中包括對社會的經濟生活進行控制或施加影響及管理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等方面。政府經濟學所研究的對象屬於管理層次的政治,政府經濟學應該歸在政治學科。行政學在研究對象上與政府經濟學也有交叉,行政學研究行政體制、行政程式、行政組織、行政決策、行政效率等,在財務行政部分涉及政府的經濟行為。政府經濟學也就成為行政學的研究對象。學術爭鳴政府經濟學屬於政治學科還是經濟學科?

從研究的角度看,政府經濟學的重點是研究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政府首先是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政府本質上是政治組織,在更根本的的意義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個政治問題。從研究對象上看,政府經濟學不僅研究政府的經濟活動,而且考察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這已超出了經濟學的研究視野,因此政府經濟學作為政治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更為合適。?第二節政府經濟學的學科特色二、政府經濟學與法學法學為政府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法理基礎。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建立維護法律秩序;政府本身也是法律的產物;政府須依法行為;法律手段是政府干預的重要工具。第三節政府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政府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實證研究與規範研究比較分析方法系統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經濟模型方法

經濟人假設二者的區別:第一,研究對象和範圍有差別。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中的經濟主體是公共部門或公共組織,而政府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中的經濟主體是政府及其管理部門。由於經濟主體的差別,公共經濟學的研究範圍大於政府經濟學的研究範圍。第二,運用的理論和分析工具有差別。公共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福利經濟學,其分析工具是規範分析和實證分析。政府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不同的地方是,政府經濟學還必須借助政治學理論。第三,學科性質的定位有差別。公共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定位在經濟學,政府經濟學學科性質的定位應該屬於公共行政學,或者我國所理解的公共管理學。精品課程組主講人:張文禮白列湖教案整理:張文禮大綱編寫:白列湖PPT製作人:白列湖主講人:張文禮白列湖戈銀慶張志紅教案整理:張文禮大綱編寫:白列湖執筆人:張文禮白列湖PPT製作人:白列湖有問必答政府與市場第一節第二章主要內容政府與市場的概念與特點市場要素、機制與功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市場經濟與政府角色政府與市場的概念第一節政府的基本概念市場的基本概念政府內涵政府特點市場概念市場機制市場功能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第一階段:重商主義時期(15—17世紀)第二階段:自由主義時期(18—20世紀)第三階段:凱恩斯主義(20世紀20—50年代)第四階段:新自由主義(20世紀60—80年代)第五階段:新凱恩斯主義(20世紀90年代至今)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第一階段:重商主義時期(15—17世紀)

(1)15世紀末,新興資產階級認為貨幣就是財富。獲得貨幣的途徑是貿易順差。(2)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市場機制不完善,沒有國家的保護和扶植是難以實現的。(3)重商主義主張政府管制。要求國家實行有利於出口的政策。(4)國家開始大規模干預直至參與社會的經濟活動。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

(5)從根本上講,是一個市場經濟秩序的確立和成長,需要國家權力介入並加以扶植的時代。(6)國家權力的作用有兩個方面:對內主要是建立市場經濟新秩序;對外主要是保護本國商業利益,實現出超,增加金銀。

重商主義時代,政府的原始干預主義是不可避免的,沒有國家的作用,就沒有成熟的市場經濟。

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第二階段:自由主義時期(18—20世紀)

1776年《國富論》出版,標誌著自由放任時代和國家權力退卻時代的來臨。

主要思想:經濟人理論、看不見的手、守夜人式的政府、“小政府,大市場”、最好的政府是管的最少的政府。(一)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理論亞當·斯密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

在沒有政府干預時,農業、商業和製造業最為繁榮;需要國家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預。李嘉圖提出“供給能夠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即最繁榮的社會是不受拘束的社會;經濟自由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政府的作用在於保障人身財產的安全。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代表作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19世紀英經濟學界解決城市工業發展產生的問題古典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傑文斯邊際效用學派代表人物:約翰穆勒需求分析供給分析新古典理論馬歇爾(二)以馬歇爾為主的新古典經濟學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

以微觀經濟活動為分析對象使用邊際概念,以均衡價格為核心,以消費、生產、市場、分配為分析框架,強調對市場競爭的研究。完全競爭的市場是最優的市場,也是充分就業的市場。★新古典理論新古典理論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結論

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評價,即資本主義是一個自由競爭、自動調節、不需要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體系。但同時,它對市場的分析從生產轉向消費,從供給轉向需求。

無論如何,從亞當·斯密的理論的提出到20世紀初,自由放任主義一直占統治地位,政府的職能是充當“守夜人”。直到1936年馬歇爾的學生凱恩斯經濟學的產生。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第三階段:凱恩斯主義(20世紀20—50年代)

凱恩斯經濟學代表壟斷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國家干預調節經濟的理論基礎,他把分析的重點由供給轉向需求,並創立了有效需求原理和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從而完成了經濟學說史上和經濟政策史上的“革命”,否定了傳統的“薩伊定律”,否定了自由放任政策,指出了市場經濟的缺陷,提出政府干預是挽救資本主義經濟的唯一有效辦法。1936年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心理法則“反週期”政策主張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

20世紀50年代以後,凱恩斯主義的追隨者分裂為兩大派別,即新古典綜合派和新劍橋學派。凱恩斯主義新劍橋學派代表人物:羅賓遜、卡爾多等新古典綜合派代表人物:薩繆爾森、托賓等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第四階段:新自由主義(20世紀60—80年代)

20世紀60-70年代,面對社會嚴重的“滯脹”危機,凱恩斯理論顯得於事無補,於是,主張修復“看不見的手”,反對政府干預的呼聲日益高漲。這一背景下,產生於3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獲得了較大發展。狹義:指哈耶克的極端自由主義和德國的弗萊堡學派廣義:還包括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合理預期學派。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第五階段:新凱恩斯主義(20世紀90年代至今)

新凱恩斯主義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逐漸興起的。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及低通貨膨脹率條件下持續的高失業,新自由主義理論顯得力不從心。實踐再次提出政府對經濟總量進行干預的必要性問題,為新凱恩斯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新凱恩斯主義與凱恩斯主義相比,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為凱恩斯的理論尋求新的研究方法第二,發展了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理論第三,重視政府政策干預的有效性第四,指出政府干預的局限性第二節第二節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論演變小結

縱觀西方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於政府經濟行為認識的發展,可以發現,國家干預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隨著歷史發展不斷演進:

15-18世紀是原始國家干預主義占上風的時期。

17-20世紀20年代是古典和新古典經濟自由主義占上風的時期。

20世紀30-70年代是凱恩斯主義占上風的時期。

20世紀70年代中期-80年代是新經濟自由主義占上風時期。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家干預重新抬頭,新凱恩斯主義政策再度成為主導性經濟理論。市場經濟與政府角色第三節市場經濟的基本概念市場失靈與政府角色涵義特徵原因類型政府角色市場經濟與政府角色第三節宏觀性失靈資訊性失靈公共性失靈壟斷性失靈外在性失靈分配性失靈市場失靈市場經濟與政府角色第三節政府角色調控人角色公益人角色管制人角色仲裁人角色守夜人角色本章結束!

外部性理論第一節第三章主要內容

外部效應的涵義及分類

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

外部效應的內在化第一節外部效應的涵義及分類

外部效應是指某些個人或企業的經濟行為影響了其他人或企業,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的現象。換言之,外部效應就是未在價格中得以反映的經濟交易成本或效益。外部效應一、外部效應的涵義第一節外部效應的涵義及分類二、外部效應的分類

按影響“好與壞”

按影響的範圍:正的外部效應負的外部效應消費外部效應生產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正外部效應也稱外部效益或外部經濟。指對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帶來的未在價格中得到反映的經濟效益。負外部效應指的是對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帶來的未在價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費用。正外部效應與負外部效應第一節外部效應的涵義及分類消費外部性和生產外部性

消費外部性指一個消費者直接影響了另一個經濟行為人生產或消費的可能性。生產外部性指廠商的生產影響了其他人的福利。第一節外部效應的涵義及分類正消費外部效應正生產外部效應負消費外部效應負生產外部效應生產活動產生正消費外部效應正生產外部效應負消費外部效應負生產外部效應消費活動產生

外部效應的承受者,可能是消費者或生產者;外部效應的發起者,可能是生產單位或消費單位。據此,外部效應大致有下述八種排列:

第二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一、負的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負的外部效應的關鍵問題:是帶有負的外部效應的物品或服務的價格,不能充分反映用於生產或提供該種物品或生產要素的社會邊際成本。外部邊際成本(MEC):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物品或服務的產量而給第三者所帶來的額外的成本。

第二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

外部邊際成本(MEC)的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MEC不變外部邊際成本(元/噸)MEC100紙張的產量(噸)0紙張的產量(噸)10203040TEC外部總成本(元/噸)

第二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第二種情況:MEC遞增

外部邊際成本(MEC)的三種情況

第二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第三種情況:MEC遞減並趨為0

對負的外部效應來說,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一般較小,為什麼??

原因是:外部邊際成本的遞減實際上意味著污染造成的總損害將按一個遞減的比率增加;而在某一點之後,追加的污染不會帶來進一步的損害.顯而易見,污染損失不可能存在一個最高限額.

外部邊際成本(MEC)的三種情況

第二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負的外部效應導致資源配置扭曲之分析

結論

由於私人邊際成本低於社會邊際成本,造成物品生產和銷售呈現過多狀態,缺乏效率。見左圖.

第二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二、正外部效與資源配置效率正外部效應的關鍵問題:是帶有正的外部效應的物品或服務的價格,不能充分反映該種物品或服務所得到的的社會邊際效益。外部邊際收益(MEB):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種物品或服務的消費而給第三者所帶來的額外的效益。

第二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正的外部效導致資源配置扭曲之分析

結論

由於私人邊際效益小於社會邊際效益,造成物品生產和銷售呈現不足狀態,缺乏效率。見右圖.

第二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三、外部邊際效益遞減下的正的外部效應

結論:在存在外部邊際效益遞減的正的外部效應時,市場機制作用下的產量水準並非總是缺乏效率的。只有在處於較低的產量水準—在這一水準下,MEB>0—的條件下,市場機制才會在實現資源配置的效率方面發生失靈。

第三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一、外部效應的內在化外部效應內在化的含義外部效應內在化是指外部效應得以矯正,資源配置由不具有效率到具有效率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外部效應的邊際價值被定價了。

政府實現外部效應內在化的財政措施矯正性的稅收和矯正性的財政補貼。前者用於實現負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後者則用於實現正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第三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二、矯正性的稅收與負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著眼點:私人邊際成本的調整

操作辦法:對帶有負的外部效應的物品徵收相當於外部邊際成本大小的稅收,將徵稅物品的私人邊際成本提高到同社會邊際成本相一致的水準.

特徵:其數額同外部邊際成本相等.

價格、效益和成本(元)紙張的產量(萬噸)1101059504.55100HFBJAGD=MSBS=MPCS’=MPC+T=MSCT=MEC矯正性稅收的作用將外部邊際成本加計到私人邊際成本之上;將產量減少到MSB=MSC;將部分收入從生產者手中轉移給遭受生產所帶來的負的外部效應之害的個人或企業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服務的個人或企業.

第三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二、矯正性的稅收與負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第三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三、矯正性的財政補貼與正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著眼點:私人邊際效益的調整

操作辦法:對帶有正的外部效應的物品,按照該種物品或服務的外部效益的大小發放財政補貼,將補貼物品邊際效益提高到同社會邊際效益相一致的水準.特徵:其數額同外部邊際成本相等.

價格、效益和成本(元)453025100ZVUX1012YRD=MPBD’=MPB+W=MSBS=MSC疫苗接種量(萬人次)矯正性財政補貼的作用(1)將外部邊際效益加計到私人邊際效益之上;(2)將產量調整到MSB=MSC;(3)增加帶有正的外部效應的物品或服務的消費者所獲得的效益,從而鼓勵這類物品或服務的消費.

第三節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率三、矯正性的財政補貼與正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精品課程組主講人:張文禮白列湖教案整理:張文禮大綱編寫:白列湖PPT製作人:白列湖主講人:張文禮白列湖戈銀慶張志紅教案整理:張文禮大綱編寫:白列湖執筆人:張文禮白列湖PPT製作人:白列湖有問必答

本章結束!公共產品理論第一節第四章主要內容

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公共產品的分類公共產品的外部性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我國公共產品供給一、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

私人產品

私人產品是指在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產品和服務。

私人產品特徵

(1)消費的排他性(2)消費的競爭性產權清晰一、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公共產品的幾種經典定義

薩繆爾遜的定義:公共產品就是所有成員集體享用的集體消費品,社會成員可以同時享用該產品;而每一個人對該項產品的消費都不減少其他社會成員對該產品的消費。

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一、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奧爾森的定義:

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中指出:任何產品,如果一個集團中的任何個人能夠消費它,而且他又不能適當地排斥其他人對該產品的消費,則該產品就是公共產品。換句話說,該集團或社會是不能將那些沒有付費的人排除在公共產品的消費之外的。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一、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布坎南的定義他指出,任何集團或社團因為任何原因通過集體組織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都將被定義為公共產品。按照這一定義,凡是由團體提供的產品都是公共產品。

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一、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公共產品的特徵(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2)消費的非競爭性(3)受益的非排他性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消費模式比較

公共產品私人產品相對難以衡量產品的質和量相對容易衡量同時由許多人共同消費一般只由個消費難以排除不付費的人可以排除不存在選擇消費或不消費存在個人選擇一般沒有個性化消費內容大量存在付費與消費關係不密切密切可以用行政程式調節消費一般不能公共產品判斷步驟無

具有非競爭性嗎無具有排他性嗎有純私人產品有公共資源在技術上能排他嗎能排他成本高嗎不高不能高純公共產品俱樂部產品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如何判定公共產品第一,要先看這種產品或服務在消費中是否具有非競爭性。如果有非競爭性,則進一步從技術上判定是否有非排他性,如果有非排他性,則該產品為純公共產品。第二,如果該產品既具有競爭性又具有排他性,則必為純私人產品。第三,如果該產品有競爭性而無排他性,則為公共資源。如果該產品具有非競爭性,但從技術上看能夠排他,則要進一步分析排他成本是否高。如果成本較低,則屬於有排他性、無競爭性的“俱樂部產品”。這類產品或服務可以通過市場來提供,同時政府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如果排他成本較高,則屬於純公共產品。純公共產品、純私人產品和混合產品排他性非排他性競爭性純私人產品1.排他成本較低2.主要由私人企業生產3.通過市場分配4.從銷售收入中獲得所需資金例如:蘋果、鞋子、書本等混合產品(共同資源)1.產品是集體消費的,但會變得擁擠2.由私人企業生產,或直接由公共部門提供3.由市場分配,或直接由預算分配4.從銷售收入中獲得所需經費,如徵收服務費,或者從稅收收入中撥款例如:運輸系統、保健服務、衛生防疫等非競爭性混合產品(俱樂部產品)1.具有外部性的私人產品2.主要由私人企業生產3.通過補貼和徵稅,主要由私人市場分配4.通過銷售收入獲得所需經費例如:劇院、公園、有線電視等純公共產品1.很高的排他成本2.直接由政府生產,或由私人企業根據政府合同生產3.通過預算分配4.強制性稅收中撥款例如:國防、外交等

分類標准類型公共產品特性純公共產品和准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消費屬性滿足物質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滿足精神需要的滿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消費空間全國性的和地方性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提供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私人提供的公共產品二、公共產品的分類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三、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外部性的含義

外部性也稱外部化、外在性、外部效應等。是西方經濟學家分析市場缺陷的一種理論。外部性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公私利益的衝突。它是指一個經濟單位的活動所產生的對其他經濟單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響。

三、公共產品的外部性外部性與公共產品

外部性具有某種強制性,不管是否願意,外部性強加在承受者身上。公共產品是外部性的一種特例,當一個人創造了一種有利於經濟中每一個人的正的外部性的時候,這種外部性就是純公共產品。外部性是個人或廠商自利行為的副產品,所以,它不會由個人或廠商自願提供,因為其收益遠遠小於成本。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三、公共產品的外部性(1)行政措施:管制與指導(2)經濟措施:稅收與津貼(3)法律措施:制定規則(4)資源協調:科斯定理(5)社會準則:良心效應外部性的糾正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三、“搭便車”問題

“搭便車”是對那些不付出任何代價而又得到效益的人的一種形象的說法。它由道德行為和自然行為兩方面引起。從道德行為講,是人的利己性或稱利己主義;從自然行為講,是因為公共產品自身存在的非排他性。搭便車問題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三、“搭便車”問題搭便車問題“搭便車”行為的產生,使市場對公共產品的配置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導致在市場行為下,公共產品的供給嚴重短缺,產生“公地悲劇”。第一節公共產品概述三、“搭便車”問題搭便車問題

“搭便車”問題揭示了人類很難處理公共事務這一事實的原因。如何解決“搭便車”問題

(1)霍布斯的“利維坦”(2)私有化(3)非國家和非市場的方案

如何解決“搭便車”問題直至今日,如何根據不同的人的不同的特性更有效地減少“搭便車”行為的研究,還沒有取得公認的有效的成果。以下觀點有一定啟發性:(1)有些學者認為,霍布斯的“利維坦”,即不受制約的中央集權制度可以避免“公地悲劇”產生,可以解決“搭便車”問題,也可以消除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

(2)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通過私有化,建立明確的私有產權制度,是糾正“公地悲劇”、遏制“搭便車”的唯一的有效辦法。(3)奧斯特羅姆認為“利維坦”或者私有化都不是唯一有效的解決方案。她從實證的角度分析了運用非國家和非市場的方案解決公共事務的可能性,認為人類社會大量的共同資源問題,在事實上並不是依賴國家也不是通過市場來解決的,人類社會中的自我組織和自治,實際上是更為有效的管理公共事務的制度安排。第二節公共產品供給的均衡分析一、庇古均衡庇古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最早提出了資源如何在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之間進行最優配置的問題。他認為:對於每一個個人來說,公共產品的最優供給將發生在這樣一點上,即公共產品消費的邊際效用等於稅收的邊際負效用。第二節公共產品供給的均衡分析二、公共產品供給的局部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的條件:MB=MC

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局部均衡分析,基本上是假定以個人繳納的稅收來負擔公共產品的生產成本的,而不假定稅收是由個人受益程度決定的。第二節公共產品供給的均衡分析三、公共產品供給的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只適用於單一的公共產品。現實生活中,人們既消費公共產品,又消費私人產品而且種類繁多,因此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應擴大到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的條件:

MRSAXY+MRSBXY=MRT

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的條件是每個社會成員的邊際替代率之和等於產品的邊際轉換率。第二節公共產品供給的均衡分析四、林達爾均衡林達爾均衡的含義

最早是由瑞典經濟學家林達爾(1891—1960)提出。個人對公共產品的供給水準以及它們之間的成本分配進行討價還價,其討價還價的均衡若能滿足邊際成本等於價格的效率條件,那麼這一均衡就是帕累托最優狀態,這被稱為“林達爾均衡”。第二節公共產品供給的均衡分析四、林達爾均衡林達爾均衡的假設前提:(1)每個社會成員都願意準確地公佈自己以從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消費中獲得的邊際效益;(2)每個社會成員對其他成員的嗜好以及收入狀況十分消楚。林達爾均衡的步驟:(1)調節福利分配;(2)合理的公共支出與稅收第二節公共產品供給的均衡分析五、混合品均衡混合產品的均衡表明,其費用支付既不能只由私人來承擔,也不宜由政府全部包下來。而是由兩者共同承擔。結論:第三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1)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必要條件(2)減少經濟資源的非生產性消耗(3)調動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4)經濟資源充分利用的必要條件(5)造成消費者福利損失公共產品充分供給的必要性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1.公共產品充分供給的必要性公共產品是否能充分供給,對社會能否正常運行、對經濟資源的流動與配置、對消費者福利等有著重要的影響。

(1)公共產品的充分供給是市場經濟有序運行的必要條件。如規則和安全。

(2)公共產品的充分供給有利於減少經濟資源的非生產性消耗。若社會安全有保障,行為規則公正、合理且能得到實施,就可減少人們因為各種矛盾或理由而產生的械鬥、戰爭、偷竊等行為的可能性,這樣就可將更多的經濟資源用於生產財富的活動,有利於增加生產。

(3)公共產品的充分供給有利於調動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在人身和財產權利有保障、行為規則公正且能得到實施的條件下,生產者可依自己的意願從事生產,積累財富,從而可刺激其努力發展生產。

(4)公共產品的充分供給是經濟資源充分利用的必要條件。公路、鐵路、橋樑、港口、機場等廣告產品的供給狀況對經濟資源的流動和利用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5)公共產品供應不足會造成消費者福利損失。一是直接造成消費者福利損失,如因為基礎設施供應不足而不能出行給消費者帶來損失。二是會導致消費者花費額外或更多的費用。三是會由於公共產品供給不足而導致產品種類少、生產效率低、生產規模小,從而間接導致消費福利損失。第三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二、公共產品充分供給的效率分析

公共產品市場供應的缺陷

(1)造成公共產品缺乏供應或供應不足(2)造成公共產品的利用不足(3)某些種類的公共產品不適合由市場力量供應

結論:雖然公共產品並不排斥市場供應,但市場供應公共產品存在著根本的缺陷。公共產品市場供應的缺陷

公共產品並不排斥市場供應。但公共產品由市場供應會帶來很多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缺乏效率或效率低下問題。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公共產品的性質與私人或企業供應者的行為動機間的矛盾。公共產品市場供應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1)造成公共產品缺乏供應或供應不足。公共產品所具有的消費非排他性的特性造成了“搭便車”現象的出現。“搭便車”的存在使得市場不能或不可能有效的提供公共產品。(3)造成公共產品的利用不足。對純公共產品來說,由於其具有完全的非競爭性,增加額外消費的邊際成本為零。如採取市場供應的辦法將不付費者排除在外,只會造成已經生產出來的公共產品的閒置,造成社會的福利損失。

(3)某些種類的公共產品不適合由市場力量供應。諸如國防,法律等並不適合由市場來供應,因為由市場力量來供應可能會導致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產生,會導致社會不公正。

結論:雖然公共產品並不排斥市場供應,但市場供應公共產品存在著根本的缺陷。第三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二、公共產品充分供給的效率分析公共產品政府供給低效率的原因分析(1)缺乏競爭的外部壓力(2)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其行為目標(3)供給單位的預算的軟約束(4)缺乏有效的經濟激勵機制(5)供應效率的評價存在困難(6)政府官員的腐敗公共產品政府供給的低效率

使公共產品得到充分的供應是政府的責任。由於經濟資源都是有限的,如果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低下,提供一定量的公共產品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經濟資源,從而就會減少私人產品的生產,降低居民福利水準。因此,政府要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如何提高政府供給公共產品的效率呢?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

導致政府供給公共產品效率低下的原因(1)公共產品供給行業一般都採取壟斷運營方式,缺乏競爭的外部壓力,使得公共產品供給單位不積極提高效率。(2)公共產品的供給單位同生產私人產品的盈利性企業不同,它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其行為目標,而只是完成政府規定的供給任務,因此缺乏提高效率的內在動力。

(3)公共產品供給單位的預算約束是軟的。大多數公共產品的供給單位都是依靠政府撥款來營運的,一旦完不成指標或出現虧損,供給單位還會繼續要求政府增加財政撥款或者要求財政補貼,因此也就缺乏提高效率的內在壓力。(4)對公共產品的供給還會繼續要求政府增加財政撥款或要求財政補貼,因此供給單位的負責人缺乏有效的經濟激勵機制。

(5)對公共產品供應效率的評價存在困難。私人企業可以利潤、銷售額等效率標準進行評價,但公共產品的供應卻很難有一個合理標準。(6)政府官員的腐敗。如果公共產品供應單位的負責人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只追求權利的擴張,就不會關心公共產品供應效率的高低,公共產品的供應就不可能有高效率。

第三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三、提高政府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的措施

改革公共產品的供應體制改革公共產品供應單位的官員或經理的任命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不斷改進公共產品供應單位的評價指標提高政府公共產品供給效率的措施

(1)改革公共產品的供應體制對於那些由市場供應更有效率的公共產品,在政府進行必要管制的條件下,交由市場去供應,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來提高效率。對於那些不是必須由政府直接經營公共產品,政府應該考慮引入市場機制,採取競爭性的委託經營方式,促進供應效率盡可能的提高。例如垃圾清運、道路維護、橋樑維護、港口管理、養老院管理等都可以採取公開競標的方式,選擇合適的企業來經營。

(2)改革公共產品供應單位的官員或經理的任命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3)不斷改進公共產品供應單位的評價指標

從實際出發,努力改進效率評價指標,從而通過指標完成情況的評判,促進公共產品的供給單位提高效率。第三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四、公共產品供給變化的趨勢

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多樣化數量和品質不斷提高

公共產品供給變化的趨勢

(1)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社會團體、公益組織、私人投資者、盈利性公司也紛紛投資於公共產品領域。(2)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多樣化

由於社會公眾對公共物品的需求出現多樣化的趨勢,導致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多樣化。如交通部門增設旅遊專列、豪華巴士,郵政部門提供特快專遞服務等。

(3)公共產品供給的數量和品質不斷提高第三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五、公共產品供給的原則能力原則

——誰有負擔能力,誰就應當付錢

受益原則

——誰受益,誰付款

說明:能力原則適用於政府供給的純公共產品;受益原則通常適用於准公共產品的供給。公共產品供給的原則

(1)能力原則能力原則是指“誰有負擔能力,誰就應當付錢”的公共費用分攤原則。這是公平原則在公共費用分攤上的具體化,也是處理公共產品供給與生產成本分攤的基本原則之一。

(2)受益原則受益是指“誰受益,誰付款”的財政原則,它是從利益原則轉化而來的。一般地說,能力原則適用於政府供給的純公共產品;受益原則通常適用於准公共產品的供給。第三節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六、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直接供給間接供給自主型供給政府供給第三部門供給社區供給公共產品的供給方式(1)政府供給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方式一般分為直接生產和間接生產。政府直接生產又可分為中央政府直接生產和地方政府直接生產兩種形式。中央政府直接生產的領域有國防、貨幣、大江大河的開發與防澇、鐵路建設、文教文生、基礎設施等。地方政府承擔了更為繁重的公共產品生產任務,因為它是經濟型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成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方面。

政府的間接生產如政府與企業訂立生產合同、授權經營、政府參股、政府經濟資助、合同外包、民營化等。

(2)自主型供給如果一種公共產品的受益範圍有限,股民又有著多樣化、柔性消費公共產品的願望和要求,為提高國民差別化效用的滿足程度,實現人們消費價值的多元化,將此類公共產品交給市場會更能實現最佳的供給。自主型供給一般分為第三部門供給和社區供給兩種方式。公共產品的私人提供公共產品“搭便車”問題的存在,並不意味著私人就不能提供公共產品,公共產品一般要由公共部門提供,是因為私人或者無法提供某些公共產品,或者無法提供充足數量的公共產品。世界各地廣泛存在的捐贈現象就是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典型例子,在這類現象中人們捐款給慈善機構、政治組織、宗教和文化團體等,中國的希望工程也是私人提供公共產品的例子。精品課程組主講人:張文禮白列湖教案整理:張文禮大綱編寫:白列湖PPT製作人:白列湖主講人:張文禮白列湖戈銀慶張志紅教案整理:張文禮大綱編寫:白列湖執筆人:張文禮白列湖PPT製作人:白列湖有問必答

本章結束!公共選擇理論第一節第五章主要內容

公共選擇學派概述

官僚與尋租理論

政黨與憲政理論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公共選擇學派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美國,它作為當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現代政治學研究領域。公共選擇學派,就是以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為前提,依據自由的市場交換能使雙方都獲利的經濟學原理,來分析政府的決策行為、民眾的選擇行為及兩者關係的一種理論流派。1、什麼是公共選擇學派?一、公共選擇的起因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

將政治過程作為某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在這個“經濟活動”中,政府是“生產者”,選民是“消費者”,選票是“貨幣”,而選舉制度則可等同於“市場制度”。由於它主要研究集體決策或政治決策的過程和結構,並從中探索問題的深層原因,其理論涉及政治過程的各個方面。公共選擇有何特點?一、公共選擇的起因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

公共選擇,指的是與個人選擇相區別的集體選擇,即通過集體行動和政治過程來決定資源在公共產品之間如何分配。具體指人們在民主政治體制下,通過投票來決定公共產品的需求、供給與產量,從而把私人選擇轉化為集體選擇的一種過程或機制,它是對資源配置的非市場決策。2、什麼是公共選擇?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起因

公共產品的存在要求有政府組織集體行動來提供公共產品。一旦有了政府行為就產生了政治過程,通過它把每個人的私人選擇轉化為公共選擇,把資源配置到各個公共產品中去。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3、私人選擇與公共選擇私人選擇則是指個人在市場上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則,通過理性決策和選擇,來自由地決定各種經濟行為的過程。集體選擇和私人選擇組成了個人的全部選擇,即個人在政治市場中的集體選擇與個人在經濟市場中的個人選擇。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兩種選擇的區別(1)

私人選擇通過市場過程選擇資源在私人間的配置;公共選擇通過政治過程決定資源在公共產品間的配置。

私人選擇基本上遵從自願交換的原則;在政治過程中,公共選擇帶有一定的強制性。(2)

私人選擇中消費者支出價格來決定所需私人產品的產量,並以此彌補商品的生產費用;公共選擇中公共產品的產量通過投票決定,生產費用由投票人繳納稅收彌補

(3)(4)

私人選擇通過競爭與市場機制促使廠商去滿足消費者,實現社會利益;公共選擇中,民主中的競選促使政府努力服務於投票人。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二、公共選擇學派的形成與發展發展階段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貢獻公共學派發源20世紀50年代肯尼思·阿羅鄧肯·布萊克1951年《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1958年《委員會與選舉理論》開創了對政治的公共選擇研究方法公共選擇學派逐漸成熟的階段20世紀60年代—90年代布坎南與塔洛克1962年《同意的計算》1969年創辦《公共選擇》雜誌,成立公共選擇研究中心

在佛吉尼亞大學創立了托馬斯·傑斐遜中心;促成了新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公共選擇理論的誕生;促成公共選擇學派國際化;促成公共選擇理論迅猛發展公共選擇學派發源於20世紀50年代。鄧肯·布萊克於1958年發表《委員會與選舉理論》,首開公共選擇研究。20世紀60年代是公共選擇學派逐漸成熟的階段。1962年,布坎南與塔洛發表了《同意的計算》,奠定公共選擇理論基礎。20世紀70年代是公共選擇學派擴大影響、獨立出來並國際化的年代。布坎南與塔洛於1969年在佛吉尼亞工學院創建“公共選擇研究中心”並出版《公共選擇》雜誌,促進了公共選擇理論的迅猛發展,同時使公共選擇理論傳播到歐洲和日本。20世紀8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公共選擇理論道得到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受到公共選擇理論的影響。1982年,公共選擇研究中心從佛吉尼亞研究中心轉移到喬治·梅森大學。其主要代表人物布坎蘭於1986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布坎南(191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將政治決策的分析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使經濟分析擴大和應用到社會-政治法規的選擇。他因發展了經濟學的“公共選擇論”而聞名。其研究工作開啟了考察政治家的自利和影響政府經濟政策的非經濟力量之窗。布坎南對公共選擇論的貢獻,多是在研究財政問題時作出的。1948,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在佛吉尼亞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和佛吉尼亞工學院任教,現為喬治.梅森大學教授。他和塔洛克合著有《同意的計算:立憲民主的邏輯基礎》(1962),獨著有《成本與選擇》、《自由的限度》(1975)、《自由、市場與國家》(1985)等。資料來源:/jbc/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二、公共選擇學派的形成與發展

公共選擇學派興起的歷史背景(1)新福利經濟學的影響

(2)政府經濟理論的缺乏

(3)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的加強與失誤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三、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前提與思想淵源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前提(1)“經濟人”假定(2)政治規則完善論(3)交易政治觀第一節公共選擇學派概述三、公共選擇學派的理論前提與思想淵源公共選擇學派的思想淵源(1)維克塞爾財政理論(2)義大利的公共財政學派(3)投票數學研究(4)古典政治經濟學(5)聯邦主義與憲法觀點

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一、官僚理論

官僚是經濟決策的直接執行者,他們的行為屬於公共選擇過程中供給方的行為。官僚是由公民選出、公共機構任命的,任職往往是終身制的,官僚通常不對選民直接負責,而是要對任命他的公共機構及領導這些機構的政治家們負責。布坎南公共選擇學派是以中性的含義來用官僚機構一詞和對待現實中的官僚機構的。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一、官僚理論

官僚的經濟理論(1)官僚的目標函數(2)官僚機構的外在環境(3)官僚機構的運行約束(4)官僚機構的均衡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一、官僚理論官僚機構的效率分析資源在公、私領域的配置是否有效率資源在公共領域內各部門之間的配置是否有效X效率配置效率X效率是指組織內部效率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一、官僚理論官僚機構效率分析的內容(1)效率缺失的原因(2)自我擴張性(3)官僚機構的改進

官僚機構效率缺失的原因分析(1)對於官僚機構而言,配置效率的低下主要起因於官僚機構的壟斷與需求顯示方式。(2)由於官僚機構往往不可能完全實現既定目標,從而從供給方面產生x低效率,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官僚機構的目標很籠統,很抽象,難以度量;二是目標的衝突。官僚機構的自我擴張

官僚機構增長也許有客觀需要的一方面,但更多的是超需要過度增長。官僚機構規模過大與增長過快,實際上也意味著官僚機構效率的降低。其原因是:一是官僚機構的擴張有著極強的動機支撐;二是現代西方民主制度存在著缺陷,方便了擴大官僚機構的動機的實現。

官僚機構的改進官僚機構改進的方法強化官僚機構的解釋責任與外在控制改進其運行方式與組織形式尼斯坎南提出,目的是抑制其擴大預算從而擴大部門規模的傾向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二、尋租理論

尋租的內涵

布坎南:尋租是指人們憑藉政府保護進行尋求財富轉移而造成的浪費資源的活動,是人們在某種制度環境下的行為。

塔洛克:尋租是指憑藉政府准許的特許權取得壟斷地位並獲得壟斷租的一種努力,即為了獲得壟斷或取得政府其他庇護而從事的活動。

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二、尋租理論

廣義的尋租:是指人類社會中非生產性的追求經濟利益活動,或者說是指那種維護既得的經濟利益或是對既得利益進行再分配的非生產性活動。

狹義的尋租:是指投票人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團,通過各種合法或非法努力,如遊說與行賄等,促使政府幫助建立自己的壟斷地位,以便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活動。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二、尋租理論

政府的尋租活動

(1)政府定價(2)政府特許權(3)政府的關稅和進口配額(4)政府訂貨

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二、尋租理論尋租的社會成本(1)經濟尋租活動中浪費的資源(2)政治尋租活動中浪費的資源(3)尋租成功後的社會淨福利損失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二、尋租理論

尋租的分配效應尋租活動自身會部分或全部浪費經濟租金,造成社會損失,它還會引起收入再分配。這種再分配有利於成功的尋租者,也可能有利於政府官員或律師等人,不利於消費者、不成功的尋租者和尋租的受害廠商。

第二節官僚與尋租理論二、尋租理論尋租與政治秩序尋租對現有政治秩序提出了挑戰,使之陷入一個難以走出的兩難困境。尋租活動中所耗費的財力既有可能全部浪費掉,也可能不被浪費而轉化成政府和政府官員的收入,但很難說哪—種情況更為可取。

第三節政黨與憲政理論一、政黨理論投票規則(1)全體一致規則(2)多數投票規則(3)加權投票規則(4)否決投票規則第三節政黨與憲政理論一、政黨理論投票悖論阿羅不可能定理單峰定理中間投票人定理

一般情況下,多數同意規則會導致均衡結果的出現。下麵舉例說明:三個人1、2和3對A、B和C三種方案進行兩兩投票,即一次投票只是對其中的兩個進行,勝出者再與第三個方案對決,決定最後的勝利者。三個人對三種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所示:

1:A﹥C﹥B2:B﹥C﹥A3:C﹥A﹥B投票悖論

如果投票人在A和B之間進行選擇,A得到1和3的支持,B得到2的支持,顯然,A勝出;接著投票人必須在A和C之間進行選擇,C得到2和3的支持,A只得到1的支持,因此結果是1獲勝。如果換一下投票次序,投票人先對B和C進行投票,那麼C將獲勝,再對C和A進行投票,C同樣將取勝。如果投票人先對A和C進行投票,那麼C將獲勝,再對C和B進行投票,C也將獲勝。也就是說,無論怎麼進行投票,C都將獲勝。如圖所示(投票均衡)。

AB

BC

AC

AC

CA

CBCCC(1)(2)(3)

我們再假定三個人對三種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所示:1:A﹥B﹥C

2:B﹥C﹥A3:C﹥A﹥B

三個人同樣要對三種方案進行兩兩投票。首先,投票人在A和B之間進行選擇,A得到1和3的支持,B只得到2的支持,因此,A勝出;接著投票人在A和C之間進行選擇,C得到2和3的支持,A只得到1的支持,結果是C獲勝。如果投票人先進行的是B和C之間的投票,那麼最終獲勝方案是A。如果投票人先進行的是A和C之間的投票,那麼獲勝方案將是B。投票的結果如下圖所示(投票悖論):AB

BC

AC

AC

BA

CBCAB

(1)(2)(3)投票悖論圖

後一種情形中,三種方案都可能獲勝,不會出現均衡的結果,從而出現“投票悖論”。總結後一種情形,我們可以看到,哪種方案最終獲勝取決於投票程式,“槍打出頭鳥”,“好戲在後頭”,“誰笑到最後就笑的最甜”等諺語所包含的哲理,在這裏體現得淋漓盡致。從中可以看到多數同意的民主制度下,人們可能通過投票程式的操縱,達到個人所支持方案通過的目的,投票悖論的出現,也使得人們對民主制度的有效性產生了懷疑,從而引發了相關的研究。有一種方法是給每個人100分,用於反映他對三種方案的偏好程度,哪一種方案得到的分數最多,則該種方案獲勝。這種方法大大降低了投票悖論出現的可能性,但它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投票悖論的問題,因為有些方案還是可能出現得分一樣的結果。與投票悖論有關的最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阿羅不可能定理(Arrow’sImpossibilityTheorem)。

阿羅不可能定理是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K.Arrow,1921-)在《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1963)一書中提出來的。在民主社會中,能否找到一種投票程式,他所產生的後果不受投票程式的影響,同時又尊重每一個人的偏好,能將所有個人的偏好轉換為一種社會偏好,並作出前後一致的決策呢?阿羅證明了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就是著名的阿羅不可能定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

阿羅認為,在民主社會中,一個集體決策規則應該符合以下標準:①帕雷托最優;②非獨裁;③無約束域;④理性;⑤無關備選方案的獨立性阿羅證明,一般無法找到一個能符合所有這些假定要求的投票規則,民主社會不能作出前後一致的決策。

把一個人偏好曲線中,比所有臨近點都高的點定義為“峰”(peak,又譯作“極值”)。如果某投票人偏離他最中意的選擇,不論偏離的方向如何,他的效用都將下降,那麼該投票人的偏好是單峰的。如果該投票人偏離他最中意的選擇,其效用是先下降後上升,則其偏好是雙峰的。如果多次重複出現這種情形,那麼他的偏好是多峰的。圖(a)所示的1、2和3三個人的偏好都是單峰的。1最偏好點是在A對應的曲線的點,只要偏離該點,他的效用都將下降。2和3最偏好的點,分別是B和C所對應的曲線的點。而圖(b)所示的是個人1的偏好圖。他的偏好是雙峰的。選擇A時,他的效用達到一個峰值,往右偏離,效用先是下降,後又繼續上升,到專案C,又達到一個峰值。單峰定理

效用321ABC

ABC

效用1(a)單峰偏好(b)雙峰偏好

如果投票人的偏好都是單峰的,那麼投票悖論不會出現,能夠產生一個穩定的均衡結果,而且還會確認一種其偏好佔優勢的特定類型的投票者。當所有投票人都按照各自偏好的預算規模進行排列時,處於中間位置的那一位投票人最偏好的結果,將處於所有投票人最偏好的結果的中間狀態。公共選擇(集體決策)中,獲勝方案正好與其偏好相同。這樣的投票人是中間投票人,他們的偏好正好處於所有投票人偏好中間的位置。中間投票人定理的內容是: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單峰的,那麼多數同意規則下,投票的結果是中間投票人的方案獲勝。中間投票人定理價格PD3D2D10Q1Q2Q3

三人單峰偏好選擇員警保護的數量

如圖所示的三人單峰偏好下,所選擇的員警保護數量應該是Q2。三個人1、2和3所對應的員警保護數量的需求曲線分別是D1、D2和D3。個人1和2所希望的選擇結果處於Q3的左邊,而個人2和3所希望的選擇結果位於Q1的右邊。這些共同決定了個人2所持有的方案會被選中。在西方,各政黨和候選人在選舉中要竭力討好中間投票人,就是中間投票人定理在現實中的表現。

在西方社會,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他們在現實中往往扮演中間投票人角色。但是,中間投票人的收入不等於平均收入。這是因為,平均收入是將所有人的收入加總並除以總數獲得的,而整個國民收入在人們之間的分佈並不對稱,通常低收入人數比高收入人數要多。這樣,中間投票人的收入通常低於平均收入。

空間競爭模型。如圖所示,假定某一條大街上有兩家商店,他們所出售的商品完全相同。這條街的購買力完全相同的居民也在兩側均勻分佈。對於這些居民來說,到哪家商店購物僅僅取決於距離的遠近。

如果最初商店分別位於兩端(0和1處),那麼,這兩家商店分別得到一半生意,但這種結果是不穩定的,因為當其中的任何一家向中間遷移時,他就會不斷的奪取另一家的市場份額,這樣,另一家肯定也要作出反應。最終,兩家商店會在大街的中間(0.5處)穩定下來。這樣的結果與中間投票人定理極為相似。附帶說明一下,空間競爭模型解釋了現實中金融中心和專業街的形成等現象。00.51空間競爭模型間接民主制下影響公共選擇的主體因素

間接民主制可以看作是多重(多層次)的直接民主制。(1)投票人(選民)(2)政治家(3)公共雇員(官僚)(4)利益集團

第三節政黨與憲政理論一、政黨理論

政黨與選民

政黨和選民是政治市場上的兩個行為主體,他們是政治市場上的供給者和需求者。投票人的公共產品偏好集中反映在各自所支持的政黨的競選綱領和施政綱領中,政黨的黨綱實際上就是一攬子公共產品。

(1)選民行為(2)政黨動機第三節政黨與憲政理論一、政黨理論第三節政黨與憲政理論二、憲政理論

立憲修憲憲制的一般經濟理論

憲制政府理論

人們進行公共選擇、開展集體活動、確定公共產品的需求與供給,都是在一套規則體系約束下完成的。這一套規則體系是根本性的,具有相對固定持久的特徵,實際上也就是憲法。憲法應在具體集體活動開展之前制定,是為立憲或制憲;憲法雖然相對固定,但也應適應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修改,是為修憲。制憲與修憲是集體活動,是公共選擇的一個方面,其內容仍然是經濟性的。公共選擇理論中研究制憲與修憲的理論,叫做立憲經濟學或憲制經濟學。立憲和修憲

公共選擇是一項集體活動,集體活動的決策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在民主政體下,決策規則為投票規則。投票規則不同,集體活動的成本也不同。假如一項經濟活動在集體活動方式與私人活動方式之間的選擇已經確定,確定為進行集體活動,那麼集體活動以何方式進行,就必須遵循一定的決策規則來決定。為了使集體活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選定一個最優決策規則便是其關鍵所在。決策規則約束了人們的集體決策或政治活動,實質上具有根本性憲法的性質,因此,決策規則的確定就是立憲。對於立憲即憲法的形成,布坎南與塔洛克進行了最經典的分析。憲制的一般經濟理論

布坎南與塔洛克的憲法一般理論解決了規則的選定原則,按此原則所確定的規則體系便是憲法。憲法的目的是制約政府與個人,以防止各種形式的掠奪或侵權行為。在憲法的根本性約束下,可以出現有秩序的社會、經濟組織與活動,是謂憲法秩序。為什麼需要憲法秩序?憲法秩序有什麼特點?現實中是否存在真正的憲法秩序?對這些問題,瓦格納、瓜尼等人進行了較好的分析,我們稱之為憲制政府理論。憲制政府理論第三節政黨與憲政理論二、憲政理論憲制政府理論

(1)憲制政府的起因

(2)憲制政府的性質

(3)憲制政府的失靈

(4)憲制改革精品課程組主講人:張文禮白列湖教案整理:張文禮大綱編寫:白列湖PPT製作人:白列湖主講人:張文禮白列湖教案整理:張文禮大綱編寫:白列湖執筆人:張文禮白列湖PPT製作人:白列湖有問必答

本章結束!政府規制理論第六章政府規制的內涵及分類政府規制的一般理論政府規制的內容政府規制在中國的發展主要內容政府規制與規制理論第一節一、規制的由來和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政府規製成為發達國家政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一種特殊形式和重要手段,多數典型國家經歷了從“規制建立”到“規制放鬆”乃至“規制改革”的發展途徑.真正意義上的政府規制(經濟性規制)始於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一般說來,通過考察美國的經濟性規制的實踐情況,大體上可以瞭解國外規制制度的演變歷史。政府規制與規制理論第一節二、規制的涵義及分類

政府規制是指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體制裏,相對獨立的社會公共機構(主要是政府)依據有關的法律法令和規章制度,對市場經濟主體,包括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企業組織、事業單位以及個人的經濟活動和市場經濟關係進行限制和管理的行為。涵義政府規制與規制理論第一節

分類

自1971年以來,政府規制理論發展很快,但不對規制的分類也莫衷一是。這裏,採用日本學者植草益的分類並作適當修改:

按照規制機構和約束手段的不同,可將其分為間接規制和直接規制;按照規制方式的不同,規制可以分為行為規制和結構規制政府規制與規制理論第一節間接規制直接規制指有司法部門通過司法程式對微觀經濟主體實施的干預。它不直接介入經濟主體的決策,僅制約阻礙市場機制發揮效能的行為,並努力構建完善的、能夠有效發揮市場機制效能的制度。指政府部門對微觀經濟主體直接實施的干預,也被稱為狹義的政府規制。它是以防止發生與自然壟斷、資訊不對稱、外部不經濟及非價值物品有關的在社會經濟中不期望出現的市場結果為目的,並且依照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經濟主體決策。又分為經濟性規制和社會性規制。政府規制與規制理論第一節

行為規制是指關注於企業如何在其所選擇的行為中顯示的方法,包括防止占市場支配地位的公司的反競爭行為的方法、價格控制、針對廣告和其他競爭性行為的限制規則。行為規制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是指令。

結構規制是指決定哪些特定企業或個體實施哪些行為。它包括進入的限制、壟斷狀態、單一能力規則(不容許從事多種經營等)和個體未經認證不能進行專業服務的規制。結構規制的一種重要形式是職能分解。

政府規制與規制理論第一節政府規制過程規制立法規制執法完善規制政府規制與規制理論第一節三、政府規制一般理論規制俘獲理論

自然壟斷規制理論

投資規制理論

可競爭市場理論

價格規制理論政府規制內容第二節一、政府經濟性規制

經濟性規制是指在自然壟斷和存在資訊偏差的領域,主要為了防止發生資源配置低效率和確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機關用法律許可權,通過許可和認可等手段,對企業的入和退出、價格、服務的數量和品質、投資、財務會計等有關行為加以規制。涵義政府規制內容第二節進入或退出規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