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试题及答案_第1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试题及答案_第2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试题及答案_第3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试题及答案_第4页
高中历史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新教材选择性必修3试题及答案

1.中华文化悠远浩博,从孕育产生到恢宏壮大,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不同

时期的文化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下列对明清文化概括最为贴切的是()

A.集成与转型B.奠基与经典

C.鼎新与革新D.经世与玄思

2.“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

要目的是()

A.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B.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

C.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D.传播日本文化,促进中国发展

3.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示意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

展历程()

同蚁、八中西中国

天I,互补论f水位论、现代_中国式的

儒中体:西化论一全席/化论~现代化论

西用论四化比西化论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4.有学者说:“战国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想象得来,而是建构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

在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下,战国诸子要建构自身的学说……不约而同地对

传统‘义’的内涵作了有选择的继承。”这反映出诸子百家学说()

A.在自我封闭环境中诞生

B.都把“义”作为核心主张

C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D.呈现出一体化的特点

5.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

的对联,“自女娟婷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

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

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

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

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

6.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赐赠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

书籍居多,如明宣宗特赐《四书大全》《五经》等书。这种交往()

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7.《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

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

法()

A.纵容犯罪B.维护贵族利益

C.肯定证据D.主张重罪轻罚

8.1798年,拿破仑率法国军队远征埃及,在这支军队中,除了携带了2()()()门大炮外,

还有近20()名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他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

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带领学者们远征埃及主要是为了

()

A.掠夺埃及的文化资源

B.促进埃及的文化发展

C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

D.笼络埃及的上层人士

9.“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

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撕灭殆尽,赖有阿拉伯文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又翻

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

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0.某位考古学家曾说道:“有言道希腊教人为人,而罗马开化人类,这就是帝国的功

业;而其采取的形式则是罗马化。”下列对“罗马化”理解准确的是()

A∙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的传播

B.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上匕具有开创性

C.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存在一定继承性

D.罗马文化以其先进的法律影响世界

11.中古时期,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

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A.同文艺复兴存在一定历史渊源

B.实现了神权与世俗文化的和解

C.与科学精神并无根本性的冲突

D.旨在保存古希腊、罗马文明成果

12.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

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13.某书中认为每一种外来文化都被采用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外来文化有

助于日本进步,日本人就会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实来接受。这种态度造成了

“和魂汉才”的观念。这种“和魂汉才”的观念反映了()

A.日本文明的中国化

B.儒家文明的日本化

C.中国文明的日本化

D.日本文明的儒家化

14.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居民约有

1500万到4OoO万,语言和方言有数千种之多,印第安人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

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

是()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衰落

15.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粮食作物、牲畜品种、

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大量移民和人

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

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为了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

B.促使全球T本化体系正式形成

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

16.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郭嵩煮建

议政府应参加国际协作组织,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

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工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7.《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中写道:“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

样的全球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们发现,他们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

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

正确的是()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全球化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C.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D.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18.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

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措施。这反映了

()

A.“逆全球化”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C.世界经济体系被西方国家主导

D.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19.明末清初彳艮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生活甚至当官,如汤若望、利玛窦、南怀仁

等,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通西方算学、天文学的专家

学者,形成“一时鸿硕,蔚成专家”的局面,这即是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

渐”局面。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明清之际曾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没有依据的

C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不受影响

D∙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0.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可口可乐公司精心策划了一次名为“向民间艺

术致敬”的展览,展出了来自5()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以可口可乐弧形瓶

为骨架,以不同国家独特的材料制成的民间艺术瓶。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发展

B.跨国公司成为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C.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D.两极格局结束,东西方文化趋于融合

21.吐蕃和南诏在对唐朝蜀中地区进攻时彳主往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

过程中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服役或送往后方。元朝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嘉带括

两淮造回回炮军匠六百人及各路军匠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

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

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

D.元朝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

22.美国独立之初就将欧洲视为美国文化上的对立面,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

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开始突出美欧文化的同源性和一

致性,强调美欧休戚与共。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帮助欧洲经济重建,但

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美国国家身份的

重塑()

A.表明美国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

B.意在与欧洲争夺世界政治和文化霸权

C标志着美国从大陆主义走向全球主义

D∙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23.19世纪中叶以后,在美国兴起的女性选举权运动扩展到世界各国,但收效甚

微;1917年后,英国、美国等国先后给予妇女选举权;二战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法

律上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的政治权利。促成女权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女性从属于家庭的观念受到冲击

B.战争推动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C.工业革命中女性发挥重要作用

D.政党政治需要女性选民的支持

24.“必须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与大国

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

图签订;不得为大国的对抗提供军事基地”。这是某个国际组织的一些基本原则,

该组织的出现()

A.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B.推动了新兴国家的建立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25.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

段。对这一仪式三个阶段的保护是对泰山进行保护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世界文化

遗产保护应()

A.确保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遵循真实性原则

C.非物质文化得到优先保护

D.避免采用现代化手段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6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作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

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

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一摘编自赵玉敏《以“仁”释礼,

援“仁”入乐一一孔子对周礼人文精神的重构》

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

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

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

——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

秩序-----个法社会学的视角》

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

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

“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

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

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

——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的内涵的,并归纳“礼”的价值追求。(6

分)

⑵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这场“批判旧文化的运动”存在什么局限。(2分)

(4)“礼”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

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4分)

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

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

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

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一一吴于廛、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

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

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运发《略论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

成因、成就和世界影响》

材料三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

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

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

国学,许多贵族子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教育。

-《世界通史》

材料四下表为“哥伦布交流:植物、动物和人”。

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6世纪初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年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年代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精炼糖产地

约1700年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

17世纪末

荷兰人把咖啡引进到爪哇并逐渐扩大咖啡生产

18世纪初

一—摘编自《世界:一部历史》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亚

历山大东征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4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历史上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4分)

⑷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交流”。(6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

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

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

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

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一战后

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

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材料二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

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誉意识

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05年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

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苑。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

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

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

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

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的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

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是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

人。”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一座科学馆博物

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

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

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4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6分)

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博物馆的认识。(4分)

期末测评

LA2.A3.A4.C5.A6.A7.C8.A9.C∏0.A

11.A12.B13.C14.D15.D16.B17.B18.D19.D20.A

21.B22.D23.B24.C25.A

一、选择题

1.A结合课本知识可知,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成期,也是向近代文明的转型期,

故A正确;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奠基与经典是先秦时期文化的特点,故B错误;鼎新与

革新是唐宋时期文化的特点,故C错误包至世与玄思是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故D错

误。

2.A根据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可知,当时日本认识到中国

文化制度的先进,派遣唐使到中国访问学习旧的是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故

A正确;材料中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主要是引进先进文化,促进本国发展,而不是与

中国加强交流,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双方进行贸易往来,故C错误;D与日本派遣

唐使来中国的目的相矛盾,故排除。

3.A根据示意图可知,天朝儒学道统分化为国粹论和中体西用论,中国本位论和全

盘西化论融合为现代化论,可见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碰撞分化与融合

的过程,故答案为A项。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故排除B项;回

归儒学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在示

意图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4.C根据“在缺乏外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下,战国诸子要建构自身的学说……

不约而同地对传统‘义’的内涵作了有选择的继承”这一信息可以看出,诸子百家

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C项正确;“缺乏外

来文化参照的时代条件”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才非除A项;“义”是儒学的主张之

一,排除B项;诸子百家的思想并没有呈现一体化的特征,排除D项。

5.A根据材料中“自女蜗擅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

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可知,犹太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

化相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容性,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对

外来文化的包容与中外文化的融合,不是外来弱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依附,故B项

错误;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故C项错误;“犹

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6.A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大量书籍传入朝鲜,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拓展了中华文

化圈,故A正确。明朝时期,朝鲜是明朝的属国段有平等外交,故排除B。材料没有

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故排除G材料无法判断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

化,故排除De

7.C从材料可知,罗马法重视证据的作用,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得基于怀疑而

惩罚任何人”,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才非除;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8.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此举的目的在于掠夺埃及的文化资源,故

A项正确。远征埃及的目的不可能是促进埃及的文化发展,故B项排除。传播西方

的近代文明,也不符合远征埃及的主观目的,故C项排除。“笼络埃及的上层人士”

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排除。

9.C由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撕灭殆尽,赖有阿拉伯文本

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又翻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

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之后促进

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

化因素,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的西传

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体

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项说法错误。

10.A由材料可以看出,希腊和罗马对世界的影响不同,而罗马帝国却是实现了帝

国文化的罗马化,即世界化,A正确;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都有一定的开创性,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继承关系才非除C;罗马帝国对世界的影响并

不仅仅是其先进的法律.更多的是广泛的罗马文化,排除D。

Il-A中古时期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

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而文艺复兴以学习和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弘扬

资产阶级文化,表明基督教同文艺复兴存在一定历史渊源,故A正确;B、D材料未

体现,故均排除;基督教是宗教,不可能与科学精神没有冲突,C表述错误,故排除。

12.B根据材料“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

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古印度发展

出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这一制度维护了统治阶级的

利益.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种

姓制度,A项错误;印度的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与

印度灿烂辉煌的文化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这一时期印度还未建立专制集权的国

家政体,D项错误。

13.C“和魂”指的是日本固有的传统精神,“汉才”指的是中国文化,“和魂汉才”

意思是利用中国文化为日本服务,故C项正确。

14.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打破了美洲相对孤立的状

态,但灿烂的、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明却也因此改变,D正确;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

洲新大陆,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明却也因此改变,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不是

强调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而是说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明因哥伦布到

来而改变,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C错误。

15.D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之间经济文

化交流,D正确;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排除A;

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一体化开始形成才非除B;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各文明习

俗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0

16.B从材料中的“郭嵩煮建议政府应参加国际协作组织,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

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等信息来看,郭嵩煮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

际法的规定,来达到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的目的,说明郭嵩煮的近代国际外交意

识已经产生,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

故排除A项淳B嵩煮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并非表明清政府注重保护华工利益,

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故排除D项。

17.B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城市”“再也没

有办法互相忽略了”“开始对自己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所反映的

本质问题是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B项正确。

18.D根据材料“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

贸易保护”等信息可知,全球化的收益在各国内部分配不均,说明全球治理体系亟

待完善,D项正确;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逆全球化”现象,不代表“逆全球化”逐

渐成为时代潮流,并且此表述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中“逆全球化”现象及美

国采取的贸易保护、边境修墙等措施反映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的现象,B项

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没有强调西方国家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C项错误。

19.D根据题干中“明末清初”这一时间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促进了

“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化

事业的发展”,进而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故D项正确。明清时期

实行的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B两项;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着中西文化的

交流,故排除C项。

20.A根据材料可知,大型跨国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展出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民间艺术家以可口可乐弧形瓶为骨架,以不同国家独特的材料制成的民间艺术

瓶”,经济全球化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些可口可乐瓶子上得以展示,促进人类文

化交流发展,故A正确;语言、文字是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

到各国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提到东西方文化的发

展趋势,而东西文化趋于融合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o

21.B材料“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服役或送往后

方”“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反映出少数民族对工匠技艺之人的掠夺,这体现了工艺

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以争夺工匠为目

标”,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作用,故C项排除;宋朝就已经出现了火炮技

术,故D项错误。

22.D根据材料“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一战

后……强调美欧休戚与共”“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等信息可知,美国

在独立之初、一战后、二战后对欧洲采取不同的政策,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

略的需要,D项正确;“表明美国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只符合材料中“美

国精英逐渐开始突出美欧文化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强调美欧休戚与共”的信息,即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独立之初采取远离欧洲

和排斥欧洲的大陆主义,一战后又强调欧美文化的同根同源,都没有体现与欧洲争

夺世界霸权的信息,B项错误;美国不同时期对欧洲的政策体现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

战略的需要,而不是美国从大陆主义走向全球主义的标志,C项错误。

23.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收效甚微,而1917年正值一战

期间,由于妇女在一战中的重要作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给予妇女选举权;二战

后,妇女政治权利进一步增强,这表明战争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女性政治权利,不是女性从属于家庭的观念的变化,A项错误。工业革

命时期,女性享有的权利变化不大,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D项错误。

24.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组织是1961年成立的不结盟运动,是一支

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力量,有力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答案为Ce建立国

际政治新秩序与史实不符,A错误。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新兴国家的独立而不是建

立,B错误。1945-1991年,众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

系,D错误。

25.A“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体现了泰山文化概念上

的完整性,故A项正确;“登天和抵达仙境”不能体现真实性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

并不能说明非物质文化得到优先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避免采用现代

化手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⑴内涵:以“仁”为内核。(2分)价值追求: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4

分)

⑵解释:礼等同于“天理”。(2分)目的:维护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2分)

(3)局限:全面否定传统文化。(2分)

⑷做法: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4分)

解析⑴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以‘仁’作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可得出“仁”是礼

乐精神的核心。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

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得出完善道德;和谐社

会关系。

(2)宋明理学糅合了佛、道、儒,将儒家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是囊括

天人关系的新儒学。第一小问由材料二“礼等同于‘天理’”可得出理学将礼

等同于“天理”,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具有浓厚宗教

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

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可得出政

治上为君主专制提供合理性,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思想上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力口

强思想控制。

(3)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由材料三“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

化的保守”可以判断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由材料三

“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可见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不足主

要是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

(4)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三“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

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并结合所学,可以表述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传统

文化的研究和发扬,维护民族的自尊。

27.答案⑴观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

件。(2分)

影响: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②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4分)

⑵①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②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

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③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

成就对西方影响尤为突出,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建立。(4分)

(3)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农业技术输入日本;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

文化,推动了“大化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