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_第1页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_第2页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_第3页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_第4页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讲人:日期: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目录引言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的比较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结论与展望01引言介绍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提高对其的认识和防治意识。目的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两种病害,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背景目的和背景玉米大斑病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病斑较大,呈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玉米小斑病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棒菌科小斑病玉蜀黍平脐蠕孢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病斑较小,呈椭圆形或长方形,褐色或深褐色,边缘颜色较浅。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简介叶片病斑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叶鞘和苞叶症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称潜育性病斑。病害症状与识别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病害,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侵染。侵染循环病原菌及侵染循环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不足、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等条件均易导致病害加重。030201发病条件与影响因素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农业防治适期早播,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药剂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隔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防治方法与策略02玉米小斑病

病害症状与识别叶片病斑玉米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较小,一般长5-16毫米,宽2-4毫米,呈椭圆形或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边缘颜色较深,病斑不规则。其他部位病斑除了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也可能受害,病斑形状与叶片上相似,但大小可能有所不同。识别特征玉米小斑病与玉米大斑病相似,但病斑相对较小,且病斑数量较多,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病斑,导致叶片枯死。玉米小斑病是由长蠕孢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及侵染循环侵染循环病原菌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特别是在多雨年份和季节,病害发生严重。气候条件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一些品种容易感病。品种抗性连作、密植、氮肥过多等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栽培管理发病条件与影响因素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农业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注意轮换用药,以免产生抗药性。化学防治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考虑兼治其他玉米病害,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综合防治防治方法与策略03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的比较症状差异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危害叶鞘和苞叶,病斑较大,呈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病斑常连片导致叶片枯死。玉米小斑病主要危害叶、茎、穗、籽等,病斑较小,呈椭圆形,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数量多但不连片。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玉米大斑病由玉米平脐蠕孢引起,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两种病菌虽同属但不同种。玉米小斑病病原菌差异玉米大斑病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特别是在多雨、多露、多雾的天气条件下更易发病。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施氮肥过多、植株过密等情况下发病较重。玉米小斑病高温、高湿、多雨、多雾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小斑病的发生和流行。此外,连作地、种植过密、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贫瘠、施肥不足等都会加重小斑病的发生。发病条件与影响因素比较VS选用抗病品种、加强农业防治、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灌溉、及时中耕除草等农业措施。在发病初期,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玉米小斑病同样需要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农业防治,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灌溉等。在发病初期,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斑病菌对药剂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在使用药剂时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玉米大斑病防治策略差异04玉米病害的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和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情况,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避免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积累。合理布局品种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实行轮作制度通过深松改土等措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深松改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清除病残体加强农业防治合理密植根据地力、施肥水平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或过稀。0102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合理密植与施肥在发病初期,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注意轮换用药和合理混用。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进行防治,如使用生物农药等。同时,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自然控制。药剂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结合05结论与展望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的鉴别诊断技术01通过对病害症状、病原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已经建立了准确的鉴别诊断技术,为病害防治提供了基础。抗病品种的选育与推广02通过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手段,已经选育出一批对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并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病害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技术03通过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因素的研究,已经建立了较为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依据。研究成果总结病原菌的变异与抗药性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病原菌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给病害防治带来了挑战。因此,需要加强病原菌抗药性的监测和治理,同时研发新型、高效的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气候变化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玉米生长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病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