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1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2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3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素养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1.时空观念: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间、338年的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内容。2.史料实证:探究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分裂割据、东晋与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北魏孝文帝改革。3.历史解释:通过历史资料,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4.家国情怀: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时期认识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知识精讲知识精讲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魏220年曹丕洛阳司马炎代魏称帝蜀221年刘备成都为曹魏权臣司马昭所灭吴229年孙权建业为西晋所灭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⑴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⑵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晋的灭亡⑴五胡内迁:西晋时期,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内迁,史称“五胡”。⑵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争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争斗。⑶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南朝更替⑴东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⑵南朝: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⑶六朝: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2.南方势力兴衰: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南朝逐步缩小,陈朝局限于长江以南。3.“士族”的崛起⑴崛起:魏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⑵影响:南迁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3)衰落:东晋末至南朝,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唐朝中期,科举制兴起,从而导致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微点拨】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4.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5.江南的开发⑴背景: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⑵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⑶影响:南迁汉族与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交融。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⑴政权:各族在北方先后建立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⑵民族关系:内迁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民族交融;民族隔阂仍然存在。⑶前秦短暂统一: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2.北朝⑴统一北方:439年,鲜卑政权北魏统一北方。⑵北魏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⑶北朝覆灭:北周灭北齐,隋朝取代北周;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⑷南北朝:北方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朝与南朝并存,合称“南北朝”。3.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社会矛盾A.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有利条件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B.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措施: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整顿吏治;从平城迁都洛阳;三长制。社会:汉化:易汉服、讲汉话、改汉籍汉姓、定门第、通汉婚。【微点拨】误解均田制容易误认为均田制是一种完美的土地制度。其实均田制下的农民土地不足,经济力量脆弱,赋役负担沉重,稍遇天灾人祸,就会破产逃亡。地主依然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将均田制下的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正因如此,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⑵影响:A.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B.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C.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能力拓展能力拓展考法01全面认识士族制度(1)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衰落原因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世袭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典例1】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 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 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答案D【解析】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把持朝廷的重要官职,将庶族地主排除在外,六品以上的宰辅完全由士族垄断等,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D项正确;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排除B项;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先选D项。考法02对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几点认识(1)民族交融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民族交融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包括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3)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迁徙、杂居相处,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联合斗争,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以及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都有助于民族交融。(4)民族交融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是民族交融的核心;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大交融的基础;汉语、汉俗是中华民族大交融的载体;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大交融的外化。【典例2】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 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 D.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答案C【解析】从材料“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C项正确;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280年,西晋政府颁布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分等占田。西晋占田令A.加强了政府社会掌控力 B.压制大土地所有制经济C.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保障答案C【解析】西晋占田令是在屯田制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占垦荒地,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既承认门阀士族的土地占有,也承认了民众对荒田开垦的所有权。从材料中“男子…女子…官吏…占田”等可以看出,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所以,西晋占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力度加强,排除A项;题干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2.根据《魏书李宝附承子韶传》记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士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高祖称善。”据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A.削弱鲜卑贵族势力 B.顺应洛阳士族要求C.洛阳地区经济发达 D.追求政权的正统性答案D【解析】根据“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士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可得出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迁都于此,能够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士族的需求,排除B项。故选D项。3.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晋时期出现北民南迁,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许多读书人离开了原籍,因此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项正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非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弱化,排除A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国家的监察体制并没有得到强化,排除B项。故选C项。4.西晋时期,“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后,大批人口从中原地区外迁。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呈现由北向南的趋势 B.开启了经济重心转移C.造成中原人口大量锐减 D.呈现由政府组织的特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而到了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因此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出现由北向南的趋势,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中原人口的大量减少是由于战乱,而不是因为人口迁移,同时大批汉族人口从中原地区外迁时,北方少数民族也迁移到中原地区,排除C项;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故这一时期的迁徙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政府组织的,排除D项。故选A项。题组B能力提升练1.(2022·广东·模拟预测)遥领制度,是指对不入版图之地,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主要集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政府对于沦陷区域的诸多州郡县,仍然任命官员以遥领,并不在意有无固定人口。这说明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 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 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东晋的遥领制度体现了东晋政府意图恢复对这些地区统治的意图,说明在当时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下,东晋还想着统一全国,即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遥领的这些地区并不在东晋政府的统治之下,因此并不能说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遥领制度,没有体现冗官和郡县制度,排除BD项。故选C项。2.(2022·湖南·模拟预测)两汉人身依附关系最显著的是奴婢,奴婢地位几乎与物质财产相同。魏晋时期成熟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部曲佃客制”,他们为豪强地主种地交租,服劳役杂务,战时为私兵部曲,不单独立户,世代相袭,大批释放后的奴婢多转化成部曲佃客。这反映两汉魏晋A.人身依附现象逐步减少 B.租佃制度日益普遍化C.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部曲佃客制度较成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部曲佃客指的是世家豪族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他们为豪强地主种地交租,服劳役杂务,战时为私兵部曲,不单独立户,世代相袭。两汉时期,奴婢被当做财产买卖;到魏晋时期,大批释放后的奴婢多转化成部曲佃客,这反映出两汉魏晋时期部曲佃客制度逐渐成熟,D项正确;部曲佃客制体现的是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排除A项;“租佃制度日益普遍化”出现在宋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3.(2022·湖南岳阳·模拟预测)据《魏书·裴植传》记载,北魏官员裴植一家,父母双亲尚在人世而兄弟已经分家,而且子女的财产和父母严格分开。《魏书》对此评论说,“一门数灶,盖染江南之俗也”。据此可知A.江南财产私有观念更强 B.宗法制度开始崩溃C.北方风俗深受南方影响 D.门阀政治逐渐衰落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兄弟分家,父母和子女财产分开,说明私有观念更强,而材料说明这种观念是受南方风俗影响,A项正确;宗法制度在西周灭亡后已经崩溃,裴植一家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地区,排除B、C两项;严格意义上讲,真正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有东晋,北魏只能说门阀势力较强,且财产分开不代表门阀家族不能在政治上守望相助,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河北·模拟预测)太兴四年(321年),晋元帝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祖逖认为自己辛苦收复河南率,却仍不得朝廷信任,心中不快。祖逖又听闻王敦跋扈,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自己,最终决意举兵叛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映A.北方政权威胁过大 B.东晋内部矛盾尖锐C.门阀士族垄断官场 D.上层统治者无意北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祖逖死后,王敦大喜过望,认为再无人可以在军事上威胁自己,最终决意举兵叛乱”可以看出反映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北方政权的威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不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排除C项;材料没有上层统治者对北伐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题组C培优拔尖练1.(2022·辽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模拟预测)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A.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 B.得到北魏各阶层的广泛支持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有利于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配合均田制改革,李冲首倡实行三长制等新的地方管理制度,使得农民得以趁机摆脱豪强控制,因此他们多数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D项正确;AC两项都是北魏改革的客观影响,但都与农民拥护新制度关系不大,排除AC项;材料中只是强调农民支持新制度,至于其他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未反映,实际上很多顽固守旧势力是反对新制度的,排除B项。故选D项。2.(2022·江苏连云港·模拟预测)《魏书》中记载北魏世系时道:“昔我皇祖,胄自黄(帝)轩(辕)……慑服戎夏,叠曜重光。”《周书·文帝纪》称北周宇文氏“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上述记载意在A.解释政权更迭的深刻原因 B.凸显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C.表彰先祖统一华夏的功绩 D.融合国族认同以巩固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和北周政权都宣称为黄帝之后,主要目的是融合民族认同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不是解析政权的更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