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成果。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轫起过促进作用,这是西方学者从培根以来所共同承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曾受到西方伏尔泰等著名启蒙思想家的高度推崇,也是历史事实。这些都不是偶然的。中国对于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真实情况,这是不可抹煞的。②在欧洲、西亚以及印度,宗教是维系人心的力量。他们从上帝、神、佛的信仰中引申出道德原则。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上帝、神的信仰为道德的根据。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以为“义”的根据不在神而在于人民的生活。孔子再传弟子公孟子(即曾子弟子公明高)倡言“无鬼神”。儒学不信鬼神,不讲来世、不信天堂地狱和因果报应,而对于道德却有坚强的信念,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或群居的需要,虽然还没有达到科学的道德观,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德观,比宗教的道德观更为高明。③“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即是揭发思想言论中的矛盾并解决思想言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如果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说,可以称为“辨惑法”。孔子及其弟子很注重“辨惑”。《论语》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自相矛盾。辨惑即是辨别自相矛盾,正与西方所谓辩证法意义相近。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赞扬的。④儒家承认人有独立的意志,并宣扬道德的自觉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可夺的志即是独立意志。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伯夷、叔齐坚持自己的独立意志。孔子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以为人们生而具有“仁义忠信”的道德意识,因而具有内在的价值。儒家肯定人人都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的价值是天赋的,是不以社会地位而转移的。孟子的这种人格价值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孟子更提出“大丈夫”的人格标准,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伟大的独立人格的明白宣示。⑤儒家重视人伦,但是先秦儒家认为,子事父,臣事君,都是相对的服从,而非绝对的服从,如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鄙视以事君为事的人,他说:“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荀子亦有“从道不从君”之说。汉儒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说,宋儒更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于是子对于父,臣对于君,逐渐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虽然如此,从汉魏以至明清,历代仍有“特立独行”之士,仍有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的人,这也是必须肯定的。⑥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孔子称赞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赞扬管仲尊王攘夷,保卫了华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部族与部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对外的矛盾斗争。在这类斗争以及战争之中,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受侵略的一方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乃是正义的,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值得为之杀身舍生的,主要是民族的主权与尊严。宋代宗泽、岳飞反对金兵入侵,宋元之际文天祥、谢枋得,明清之际史可法、黄道周都以身殉国,都发放出崇高灿烂的辉光。鸦片战争以来,更涌现了很多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精神,令人仰慕、令人感动!这一爱国主义的传统是不应忽视的。(选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儒家伦理政治学说受到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的高度评价,四大发明也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发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儒学不把宗教信仰作为道德的根据,而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或群居的需要,已经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C.古代儒家、道家主张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体现了辩证思维,以其为指导的思想方法和西方的辩证法意义接近。D.汉儒的“三纲”说,改变了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伦理内容;宋儒宣扬的主张则将臣对君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孟子倡导的“无鬼神”,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思想更进一步,丰富了先秦儒学的内容。B.作者引用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C.历史上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都具有孟子所说的伟大的独立人格。D.“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主要体现在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方面,凡为此奋斗者都令人敬仰。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B.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张介宾《景岳全书》)C.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太和》)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4.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5.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中还没有“真正的人”、缺乏独立人格观念。请根据本文相关内容,写出反驳要点。(4分)1.B(“已经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错误,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可知,儒学并非彻底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故选B。)2.B(“是为了证明儒家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错,根据原文“孔子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故选B。)3.D(第③段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辩证思维,和西方的辩证法相似。孟子的话是要告诉人们怎么做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并未体现辩证思维。故选D。)4.①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或:坚持人本主义的道德观);②重视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或:长于辩证思维);③肯定了道德自觉的人格观念(或:追求意志独立、道德自觉);④具有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或:具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5.①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承认人具有独立的意志,具有追求道德的自觉性,推崇独立人格。②儒家虽然讲求人伦,但先秦儒家只是主张相对服从而非绝对服从,并非缺乏独立人格。③即便是有“三纲”等的约束,历代仍不乏“特立独行”之士,他们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具有独立人格。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7分)材料一: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叫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和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门、窗、墙、瓦、槛、阶、栏杆、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和表现的多样性。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可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就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但现在许多建筑却片面地求新求异,照搬照抄西方建筑,完全失去了传统精神。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的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要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必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的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许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园,都是我们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们重新剖视。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现在我们不必削足就履,拿自己的生活来将就欧美的部署,或张冠李戴,颠倒欧美建筑的作用。我们要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建筑。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筑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因为一切有传统的精神,欧美街心伟大石造的纪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腊而罗马而文艺复兴延续下来的血统,魄力极为雄厚,造诣极高,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所需要的是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充分地应用。艺术研究可以培养美感,用此驾驭材料,不论是木材、石块、化学混合物或钢铁,都同样地可能创造富于特殊风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国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造成所谓“国际式”建筑,但每个国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现。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摘编自梁思成《我国建筑今后新表现的趋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建筑法式是一代又一代的匠师们创造并严格遵守的,这也使中国建筑自成体系。B.中国传统建筑虽遵守多种“文法”,但可以根据其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极不相同的类型。C.艺术创造虽然可以接受新的形式,受外来思想影响,但是不能够完全脱离传统基础。D.中国建筑始终表现出我们的传统习惯和趣味,所以我们不应该追求西方的建筑审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建筑有一定的拘束性、运用的灵活性和表现的多样性,三者各自独立,平行发展。B.中国的古典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水榭,均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着共同的特性。C.一个国家在建筑上若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则会导致国家文化的衰落,甚至消亡。D.作者将仿制洋式的点缀与欧美纪念性建筑比较,说明西方建筑技艺高超,难以望其项背。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表现中国建筑特点的一项是(3分)A.广州沙面红楼坐北朝南,红砖砌筑,南面北面各建有尖顶阁楼,内部有壁炉、铸铁天花,极富浪漫情调。B.南通光孝塔,每层塔檐用砖砌成迭涩平座,每层有四门,塔檐装有铜铃,风吹铃动,声如琴音,清脆悦耳。C.南京夫子庙飞虹桥用巨石筑成,两侧桥栏护板上雕有象征“一路连科”“青云直上”的纹饰,图案精美。D.汉明器陶楼的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檀,各个斗拱之间互不相连。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1.D2.B3.A4.①论证方式不单一,破立结合,既批驳了现在许多建筑片面模仿西方错误做法,又强调应该坚持传统精神;②论证结构清晰,依循“提出问题”“分析后果”“论述做法”的论证思路,层层递进;③论证方法多样,例如作者将仿制洋式的点缀与欧美纪念性建筑比较,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有力;④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常表现着”“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等词句。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5.①传承传统建筑的法式,保持自己的艺术特性;②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提炼中国质素(或“智薏及美感、传统习惯及趣味)③在最新法结构原则下,创造出适宜我们环境和意趣的建筑风格。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江苏省无锡江阴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检测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今,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材料二:“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算计。绝对客观的史著是不存在的,但历史不管如何代言,虚拟,毕竟难以任意飞翔,仍有一个“真实”的底本在,所以“史公高材,也必定是苦事”,“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小说则不然,它是一种创造。是“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都由我”且按照“未必然之事而必定然之文”的方法创造一个世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因文生事”之“生”就是根据表现文心才华的需要对“文料”按照“笔性”的要求“削高补低”式的虚构创作过程。这个“笔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金圣叹某些章节的具体评论来加以分析。如“鲁达遇着金老,却要转入五台山寺。夫金老则何力致鲁达于五台山乎?故不得已,却就翠莲身上,生出一个赵员外,所以有个赵员外者,故是鲁达入五台山之线索,非代州雁门县有此一个好员外,故在鲁达文中出现也”,赵员外是鲁达向五台山过渡的人物而已。作者对赵员外这个人物的“虚构”就是因文生事的“生”,而此“虚构”又必须遵循“笔性”,这里所谓的“笔性”就是文章情节构造的内在逻辑与张力,也是作者为了某个意图的实现而根据已知现有的情节创造出下一个情节或人物的材料组织安排方式所遵循的原则。这种安排不能超出可理解的范围,须符合情节构造与人物塑造的内在规律。要之,“以文运事”的“算计”过程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不能离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在“算计”与“削高补低”这一点上,史书与小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由此我们只能说金圣叹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摘编自论文《“因文生事”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B.“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C.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6分)1.B【解析】“存在着一致性”错误。“以文运事”的“事”指的是本真之事,“因文生事”的“事”是虚构,是逼真之事。可见,它们在事件真实方面不是一致的。2.A【解析】“内涵是一致的”错误。史作和小说中“文”的内涵不一致,史作中的文指的是文采,小说中的文指的是小说创作中的艺术构思。3.C【解析】A.不符合“以文运事”内涵中要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B.体现“因文生事”的内涵;D.谈的是《三国演义》在虚构艺术上不如《水浒传》。4.①首先提出“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并阐释其内涵;(2分)②接着以《史记》《水浒传》为例,阐释“以文运事”“因文生事”中“事”与“文”的区别;(1分)③最后指出“事”与“文”的关系。(1分)5.①材料一侧重阐释“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与“文”的区别,(2分)并指出“事”与“文”的关系;(1分)②材料二侧重讲“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运”和“生”的含义,(2分)并指出两者都离不开写作主体有目的的加工。(1分)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雷雨》作为一部有着丰富而深刻内涵的戏剧,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多种阐释的可能性,被称为“说不尽的《雷雨》”。也正因为如此,关于《雷雨》的主题是否存在“命运观”的问题,争议极大,至今未有定论。《雷雨》中存在命运观的看法,最早是由李健吾在1935年提出的。他明确指出《雷雨》中有一个“命运观念”,认为“命运藏在人物错综的社会关系和人物错综的心理作用里”。田汉于1936年6月在《新民报》上发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认为曹禺把剧中的悲剧看作是由于残酷的“运命”导致的,是不好的,应该修正成“社会悲剧”,才会在当时更有现实意义。在左翼文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周扬在1937年也作了评价,主要是赞扬《雷雨》有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也认为《雷雨》中存在着不好的宿命论观点。由于时代和政治大环境的原因,后来几十年的《雷雨》研究基本都遵循了他所奠定的评判标准。在当时,“宿命论”是一个有着明显封建迷信、消极色彩的评价词语。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周扬文章中的观点还是受到了一些挑战。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曹禺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田本相认为《雷雨》反映的并不是命运观念,而是阶级冲突。胡润森对认为《雷雨》中存在宿命论的众多观点进行了激烈的反驳,他认为这一悲剧源于“周朴园所统治的大家庭的专制黑暗”,造成这种命运的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的凝聚和演变。此时,不少研究者也开始强调《雷雨》中的命运观,刘勇认为《雷雨》展现出的是“命运对人的无情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无尽抗争”,程光炜认为《雷雨》“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写出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的悲剧;即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堆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强调《雷雨》中的命运悲剧,本身就是对周扬强调现实主义、社会意义的质疑。而这些研究对《雷雨》中的命运观念开始有了正面评价,改变了过去研究中对命运观的贬低态度,挑战了周扬对于宿命论的解读。关于《雷雨》中是否存在命运观的问题,之所以一直存在争议,还与曹禺本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态有很大关系。在1930年,曹禺不承认自己在《雷雨》中表达的是命运观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承认《雷雨》中存在着“命运观念”“宿命观点”,不过他当时发表的言论,与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也许并不能代表曹禺的真心话。因为到了1980年代,曹禺还是坚持认为自己作品的主题不是在表达命运观念,自己更是没有宿命论。对《雷雨》的“命运观”,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雷雨》中毫无疑问是存在命运观的,这种命运观是应该被赞赏的,因为它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歌颂了人抗争命运的伟大精神。这带给人更加震撼的精神力量,和《雷雨》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特点并不是相抵触的。(摘编自2021年3月朱云昊《<雷雨>命运观问题争论再议》,有删改)材料二:从《雷雨》的序文中来看,曹禺把“雷雨”当作一种神秘的力量,当作一个或许存在的不可测知的主宰。那么,我为什么在我的那篇《<雷雨>人物谈》中,完全丢开了曹禺的这种说法,而不去指出——像许多研究家所作过的那样——在《雷雨》中存在着命运观念呢?我这样做,有下面三点原因。第一,我觉得曹禺的这种说法,是事后追加上去的,而并非在创作构思中就已存在的认识。即使这种认识确乎在构思中就已产生,但作者的主观意图还不等于就是作品的客观思想;分析作品的思想,还是应该从作品本身出发,还是应该根据作品所描绘的整个生活画面,所提供的人物相互间的全部复杂关系,而作出实事求是的论断的。第二,我的那篇文章的任务,只在于分析周朴园和蘩漪两个人物,而不在于全面论述作者的思想。单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是并不能够证明在作者当时的思想中有命运观念存在的。至于体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作者当时世界观中的消极面,则是完全可以从别的方面加以说明的。第三,因为我们知道曹禺写作《雷雨》,并不是从观念出发的。《雷雨》中所表达出来的正面的、积极的思想,主要是同蘩漪和周冲这两个人物的要求和愿望联系在一起的。而他所谓的“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无非是由于眼看他所同情的善良而无辜的周冲、四凤等人,在那样的社会里,却偏偏遭到这样残酷命运,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愤懑之情罢了。其实,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的实质,是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摘编自1963年1月钱谷融《关于<雷雨>命运观念问题》,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健吾是最早提出《雷雨》中具有命运观的,他认为《雷雨》中命运观体现在人物错综的社会关系和心理作用里。B.对《雷雨》的现实意义,田汉与周扬的观点是相悖的。但他们同时都认为作品中所存在的宿命论的弱点是落后的、封建的。C.曹禺本人在不同时期对《雷雨》中是否存在命运观的问题,有着不同的表态。这也是争论一直持续不断的原因之一。D.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不少研究者们对《雷雨》作品中的命运观评价都很正面,这与周扬对于宿命论的解读是相违背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雷雨》命运观问题相关的争论全都是建立在对“命运观”的态度和是否能反映“阶级斗争”这一现实的评判标准上的。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雷雨》中“命运观”是正面的,反映了人抗争命运的伟大精神,与《雷雨》所反映的现实主义是不冲突的。C.一些批评者攻击《雷雨》的宿命论,部分支持曹禺的人则尽力淡化《雷雨》中的命运观念,强调其阶级属性等现实主义因素。D.同样是反对《雷雨》中存在命运观念,钱谷融认为《雷雨》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可能客观上给人命运观念的感受,但不能因此就说曹禺主观上想表达命运观念。3.《雷雨》中鲁侍萍不止一次说到命运,“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是天要我在这碰见你”。对鲁侍萍的命运观,下列分析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鲁侍萍不能解释自己三十年来为什么受那么多苦,只好消极地认为“不公平的命”所使然。B.鲁侍萍在苦难中挣扎,悲叹自己“命苦”,正因她相信命运,这反映了作者的宿命论思想。C.她虽然一再说“命运”如何,但并无深意,反映了作者对她不公平命运的强烈的愤懑之情。D.三十年的苦和恨,使鲁侍萍觉醒了,她所说的“命”,从根本上看,是对世道不公的控诉。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6分)1.B2.A3.B4.①首先,提出论题:《雷雨》中命运观的问题是有争议的;②其次,举例论证不同时代的人们对《雷雨》中命运观的不同态度;③然后,分析《雷雨》中是否存在命运观有争议的原因;④最后,作者认为《雷雨》中是存在命运观的,并且应该被赞赏。(每点2分)江苏省淮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①曹雪芹有浓重的崇香情结,举凡家居熏香、饮食用香、计时用香、节日与庆贺用香、陈设与配饰用香、礼物用香、药物用香以及相关的宗教活动用香等,《红楼梦》无不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大观园内几乎时时处处充满香气,诚可谓“香风飘拂使人迷”。

②毋庸置疑,《红楼梦》是小说,它描写香文化,旨在使之成为小说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地用以展示香文化。香文化叙事对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具有重要意义。

③第七十三回写傻大姐捡到一个五彩绣香囊,引起抄检大观园这样的轩然大波,成为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大转折。护花主人在笫七十四回有评曰:“搜检大观园,是抄家预兆。”该事件实成为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夫人在抄检中比较怀疑晴雯,尤其不喜欢晴雯“花红柳绿”的妆扮,晴雯的命运也由此改变,笫七十七回即写晴雯的抱屈而死,引出贾宝玉在下回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痛悼她的《芙蓉女儿诔》。晴雯在一定程度上是黛玉的一个影子,

因此,宝玉这篇诔,也不妨说是预先悼黛玉的。靖藏本此回脂批则说:“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此皆震撼人心。一个小小的五彩绣香囊,导致如此重要的故事情节的发生,并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这从艺术上看,作为小说家的曹雪芹无疑非常高明。诚然,并非别的物件、事件不可以引起大抄检,但五彩绣香囊遗落在有众多不时发生真情与爱意的青年男女的大观园中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④笫十七至十八回写林黛玉误会贾宝玉将她给宝玉的荷包给了别人,于是“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黛玉之所以赌气铰剪香囊,乃是因为她十分看重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黛玉身子弱,大夫叫她好生静养。笫三十二回袭人就说黛玉“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因此,她给宝玉做的香袋,虽没有完成,却颇精巧,费了很多工夫,可见黛玉对宝玉用情之深。后来黛玉明白是误会了宝玉,宝玉伏低做小,央求她再做一个香囊,黛玉说“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并不拒绝,可见她心中一直有宝玉,赌气只是一时的。又第十六回,宝玉将北静王水溶送给他的蕶苓香念珠一串转赠给黛玉。北静王的蕶苓香念珠原是皇上亲赠的,自是非常名贵的香品。但是,在黛玉心中,他只有宝玉,其他什么男人,无论地位有多么高贵,都不在她眼中。因此,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竟将之扔了。这一细节,不但显示黛玉重人不重物,是个感情十分专一的人,同时也说明她甚为耿介孤高,毫不世俗。《红楼梦》的人物描写是一个奇迹,其自有多方面的因素,但结合香文化的叙事与描写,无疑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⑤香既是物质性的,同时也是精神性的。贾天明先生在《中国香学》一书中指出:“中国香学文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香物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内容和思想境界上,这同以香水为代表的欧洲香文化和以熏香精油为代表的南亚香文化有很大差异。”《红楼梦》描写了如此众多的香,可谓中国文学写香之集大成之作,其“绝大章法”,就其实际,不只是艺术描写层面的,同时也必然载“道”。

⑥笫二十七回,林黛玉在《葬花吟》一诗中深情地吟道:“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林黛玉所谓的“香丘”,或者说“花坟”,不是真正的坟墓,也不是佛教所谓的“香积净土”“香积世界”,而是黛玉“心中的坟”,是她一生的执烈追求却难以企及的理想。简言之,此天之尽头之“香丘”,其实是黛玉抗争荒唐现实、安顿灵魂的自由自在的遥远的心灵故乡。进一步说,林黛玉之要飞翔到天尽头,迫切寻找她心灵故乡的“香丘”,其实不只是所有天下不幸女子的理想追求,更是当时畸形、荒唐社会中人们普遍而美好的精神诉求,因此无疑具有站在时代前沿磅礴独绝的思想价值。

⑦惟是故,小说中的这一“香丘”,堪称曹雪芹运用香文化思维的神来之笔。曹雪芹站在时代前沿,在更高的哲学境界与更深的思想蕴涵上借用香文化,包蕴着他摒弃俗世“污泥”、逃离社会“尘网”的想法,以及对个性独立、心灵自由的极为深沉而热烈的追求,由此反叛当时现实社会“反认他乡是故乡”那种荒唐的存在。这些无疑葆有焕发个性、张扬自我的时代哲学色彩,以及女锅补天般救世、济世那样的民族精神情怀。这自是他非凡的艺术创造,是他的卓特之处。

⑧无论是生动的充满魅力的艺术描写,还是表达深邃的走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西方小说绝无如此多香文化叙事的介入,而《红楼梦》之创作,则渗透了浓重的香文化思维,也深具“中国趣味”。

(摘编自钟明奇《以“芬豆之微”,写“绝大章法”——<红楼梦>香文化叙事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韶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红楼梦》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各种用香的活动,大观园内时时处处充满着香气。B.以香为技,以香载道,这使香文化成为《红楼梦》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体现了“中国趣味”。C.晴雯抱屈而死,宝玉写下一篇《芙蓉女儿诔》,隐含他对黛玉的结局也早有预感。D.第七段划线句子“这自是他非凡的艺术创造”中的“这”,指香文化对《红楼梦》艺术价值的贡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引发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的导火线可以有多种可能性,小说把“小小的五彩绣香囊”设置为导火线是其中比较合理的一种安排。B.林黛玉扔掉宝玉送给她的蕶苓香念珠,是因为她对宝玉用情专一,重人不重物;也可能是因为她由于误会贾宝玉将她给宝玉的荷包给了别人而余气未消。C.在作者看来,“‘香丘’堪称曹雪芹运用香文化思维的神来之笔”,因为“香丘”代表着林黛玉的理想追求、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诉求,以及曹雪芹的思想价值。D.“反认他乡是故乡”出自《好了歌注》,比喻忘却生命本源,误将功名富贵、妻妾儿孙等等当作人生的根本。曹雪芹借此诗词表达了对现实的愤懑和失望之情。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金钏死后,宝玉前往祭奠,觉得自己所带的两星沉速香不够好,要让茗烟去买檀香、芸香、降真香来祭奠,以表示自己的虔诚、恭敬。B.平儿遭误打后,宝玉将她接到怡红院,研碎紫茉莉花种后兑上香料制的花粉,让平儿妆饰,宝玉这般为平儿忙,因为他尊崇青春少女。C.宝钗制作了一首谜底是“更香”的灯谜诗,贾政看完后,觉得“不祥”“非福寿之辈”,预示了她在宝玉出走后过着凄凉忧愁的生活。D.宝钗要治疗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热毒,须服秃头和尚开的海上方“冷香丸”,兼之其平日“罕言寡语,自云守拙”,故给人的印象是“冷”。4.请简要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4分)5.路遥在谈小说创作经验时,认为“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彰显高明之处”。请结合文本中关于《红楼梦》的香文化叙事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1.(3分)【答案】B【详解】A项,说法绝对,应为“几乎时时处处充满着香气”;C项,曲解文意,“早有预感”不正确;D项,指代错误,“这”指曹雪芹借用香文化表达的深邃思想。2.(3分)【答案】B【详解】黛玉扔掉蕶苓香念珠,不存在“余气未消”一说,因为这是第十六回的情节;黛玉误会宝玉而生气是第十七至十八回的情节。3.(3分)【答案】C【详解】第三段的观点可概括为香文化叙事推动情节发展,C项作为论据是适合的;而ABD三项可作为支撑第四段香文化叙事塑造典型人物这一观点的论据。4.(4分)【答案】首先,指出《红楼梦》淋漓尽致地描写香文化;接着,阐述香文化叙事对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有重要意义;然后,阐述香文化叙事对于《红楼梦》思想价值有独特贡献;最后,总结全文,指出《红楼梦》创作渗透了浓重的香文化思维。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5.(6分)【答案】①五彩绣香囊引起 2抄检大观园的风波,体现作家在情节设计上的高明;②香袋、香念珠的叙写凸显黛玉的个性,体现作家在人物塑造上的高明;③“香丘”的叙写蕴含曹雪芹走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体现作家在思想表达上的高明。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江苏省江阴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文本一:至晚饭后,待贾母安寝了,宝钗等入园时,王善保家的①便请了凤姐一并入园,喝命将角门皆上锁,便从上夜的婆子处抄捡起,不过抄检出些多余攒下蜡烛灯油等物。王善保家的道:“这也是赃,不许动,等明儿回过太太再动。”于是先就到怡红院中,喝命关门。当下宝玉正因晴雯不自在,忽见这一干人来,不知为何直扑了丫头们的房门去,因迎出凤姐来,问是何故。凤姐道:“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一面说,一面坐下吃茶。王善保家的等搜了一回,又细问这几个箱子是谁的,都叫本人来亲自打开。袭人因见晴雯这样,知道必有异事,又见这番抄检,只得自己先出来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检一番,不过是平常动用之物。随放下又搜别人的,挨次都一一搜过。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凤姐儿道:“你们可细细的查,若这一番查不出来,难回话的。”众人都道:“都细翻看了,没什么差错东西。虽有几样男人物件,都是小孩子的东西,想是宝玉的旧物件,没甚关系的。”凤姐听了,笑道:“既如此咱们就走,再瞧别处去。”说着,一径出来,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蘅芜苑)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的。”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黛玉已睡了,忽报这些人来,也不知为甚事。才要起来,只见凤姐已走进来,忙按住他不许起来,只说:“睡罢,我们就走。”这边且说些闲话。那个王善保家的带了众人到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检了一番。因从紫鹃房中抄出两副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披带,两个荷包并扇套,套内有扇子。打开看时皆是宝玉往年往日手内曾拿过的。王善保家的自为得了意,遂忙请凤姐过来验视,又说:“这些东西从那里来的?”凤姐笑道:“宝玉和他们从小儿在一处混了几年,这自然是宝玉的旧东西。这也不算什么罕事,撂下再往别处去是正经。”紫鹃笑道:“直到如今,我们两下里的东西也算不清。要问这一个,连我也忘了是那年月日有的了。”王善保家的听凤姐如此说,也只得罢了。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一时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等忙着替待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