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_第1页
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_第2页
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_第3页
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_第4页
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2024/3/29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一.清华大学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二.校园变迁三.校园内主要景点及建筑四.历年校领导教职工毕业生情况五.教学及科研情况六.今日清华七.校徽校训校歌校旗校花校风学风八.清华传统文化简介九.领导同志谈清华十.清华人物十一.其它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一.清华主要发展时期

1.游美学务处(侯位胡同、史家胡同)1.史前期2.游美肄业馆(三批直接留美生)

清华学校2.清华学堂1911.4.29开学

(1911-1925)中等科(1920停招)3.清华学校1912.6高等科(1924停招)1.大学部1.改办大学2.国学研究院

解放前

国立清华大学初期

(25-28)3.留美预备部(旧制生)

(1925-1937)2.国立清华大学(文、法、理、工(32))(28-37)1.长沙临时大学(37-3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1946)2.昆明西南联大(38-46)

复员后的清华大学(文、法、理、工、农)(1946-1948.12)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

院系调整

(文、法、理、工、航空)

(1949-1952)

1.学苏阶段(52-56)

多科性工业大学2.教育革命(58-61)

(1952-1966)3.高教60条(调整)(61-66)1.红卫兵运动

解放后1.文革(66-68.7)1.清队、整党(66-76)2.农场再教育

文化大革命2.工宣队“斗、批、改”3.开门办学(66-78)(68.7-76.10)4.招收工农兵学员5.“反击反击右倾翻案风”2.拨乱反正“批林批孔”(76-78)

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1978-)提纲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二.清华校园变迁图提纲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三.校园内主要景点及建筑西区东区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一)西区

1.清华园(工字厅、水木清华)1.古建筑2.古月堂3.近春园遗址1.二校门2.清华学堂3.同方部2.早期建筑1.大礼堂2.科学馆大图书馆4.四大建筑3.图书馆老馆新馆4.体育馆

1.系馆:生物馆化学馆机械馆电机馆水力馆气象馆3.三十年代建筑2.斋:明斋静斋新斋善斋平斋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

美式学校建筑4.清华早期建筑特点红砖青瓦罗马和雅典的建筑原素在里面铜门、钢窗,上圆下方1.1920级日晷2.闻亭闻一多雕像5.景点(纪念塔碑亭像)3.自清亭4.晗亭5.西南联大纪念碑

生命科学楼6.新建筑理学院楼群 理化楼 医学院楼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二)东区1.中央主楼1.新经管楼(伟伦楼)2.建筑楼(梁球琚楼)2.主楼前建筑群3.明理楼(荣智健)4.技术科学楼(逸夫楼)5.紫光同方华业学研创新

1.3~6教学楼3.教学体育设施2.东区体育中心(篮球馆)3.跳水馆提纲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四.历年校领导、教职工、毕业生、人才培养情况(一)清华大学培养本科生情况:1909-19111912-19291930-19371938-1946180(直接留美)110013123677(723*)1947-19481949-19661970-19791981-2000514213921635339156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二)清华大学培养研究生情况1925-19291930-19361939-19451946-195270(国学,毕)95(招)126(招)32(毕)140(招)1953-19651978-19931993-20001981-2008980(招)486*9385(招)7232(招)53194(毕)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三)清华大学教职工数年代教师职工工人总数1912303114320419258090264434193621013035069019423581082747401946380160180720194933467510091958132414032727196518813222510320082829230019337062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四)清华“庚款”留学生数1909-1911直接留美生 1801911-1929培养直接留美生 967年幼生(一班) 12 直接留美女生 53 专科生 67 津贴留美自费生 476 官费生 70 袁氏后裔生 31929-1937四届留美公费生 93 资送研究生 111938-1946二届留美公费生 39

总计 1971人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五)“庚款”分配 白银(两)$加39年后的本利总和白银(两)$“庚款”总数4.5亿3.37亿9.8亿7.27亿美国分得3200万2400万6968万5353万清华退款1500万1100万3900万2892万提纲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五.教学及科研情况

(一)教学工作1911-1928留美预备学校,英美式“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并称“通才教育”—GeneralEducation。培养合格留美生,教学严格,且重外语、体育。1928-19371、通才教育2、延聘名师、经费充足、图书丰富、设备先进3、特点:1)重基础训练;2)重灵活教学;3)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4)学分制;5)先进成果注入教学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

37-45、45-49同上1949-19661、改造旧教育,院系调整(49-52)2、学苏、学年制(52-56)3、探索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教育革命)(58-60)4、高教60条(61-64)5、教育改革“学制要缩短”,“少而精”,“考试方法要改”(64-66)1966-1978文化革命、开门办学、工农兵学员、结合专业教学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1978恢复高考1、学分制(选修课、双学位)2、本硕贯通(本硕统筹)3、重基础(特别是外语、计算机)4、综合素质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语言基础)5、本科-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高层次人才培养)6、面向社会,发扬清华资源优势,开展继续教育,培养急需人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研讨班、进修班、培训班等)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二)科学研究

清华研究院国学门(1925-1928)固有文化,中西结合点。1928-1937数学、生物1934-1949特种研究所(航空、无线电、农业、金属、国情普查)1949-1966真刀真枪毕业设计(密云水库、原子能反应堆)1966-1978逆境中坚持科研,纯应用型课题(程控铣床、727牌汽车)1978-1、研究型大学发展(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一半多教师搞科研。2、10-20%基础性研究,80-90%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3、研究机构(基地)15国家重点实验室,5部重点实验室,5国家中心实验室4、经费、成果、获奖、贡献、5、科研-开发-生产结合,科技产业,科技园科研经费(亿元)科研成果(项)(至2008年底)200420052006200720082001200220031213.914.919.320.49.19.510.2鉴定成果获奖总数国家级奖申请专利授权专利2213(78起)47013778577(85起)4865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重大项目低温供热堆、高温气冷堆、大型集装箱检测、CIMS集成制造、集成电路制造(0.3微米)、微小卫星、生物芯片、汽车安全节能、有机发光显示材料......清华企业(同方、紫光、阳光、科技园、诚志、古汉......)(单位亿元)销售收入利润上交税金上交学校2006214.6202000656.72.5120011008.33.51.52002114105.31.1+1提纲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六、今日清华

至2008年底(2005年底)学院 14(13)系 56(54)本科专业 62(60)第二学位专业 4(1)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学科、专业 270(170)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科、专业 252(128)全国重点学科 37(49)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0(27)校园面积(公顷) 405.5(405)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195.7(250)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实验室 180(171)国家重点实验室15(11国筹1教重14)学校藏书(万册) 358(350)研究院(所) 30研究中心 40校投资企业10家(控股公司29个) (30多)教职工人数 7062(7777)中国科学院院士 36(35)中国工程院院士 32(31)教授(含相应职称) 1232(1304)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 1070(851)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副教授(含相应职称) 1727(1829)博士后在站人员 1061(860)学生人数 35369(32152)本科生 14285(13709)第二学士学位生 1200(30)硕士生 14090(13446)博士生 6994(4997)国际交流派出 5870外国留学生(含进修生) 2404(1761)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人员 9.3万(50000多)提纲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七.校徽校训校歌校旗校花校风学风1.徽、校标2.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3.校风:行胜于言4.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5.校歌:6.校旗(校色):紫、白二色7.校花:紫荆花、丁香花提纲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四)校训、校歌、校风1914年梁启超作题为《君子》之演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校训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四)校训、校歌、校风老校歌是1924年由汪鸾翔先生作词,为词旨隽永,故用文言发表: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校歌所含元素诸君日处此暖炉电灯之旁,亦尚忆中原有无数饥寒欲死之困苦同胞否乎?诸君日游此书林艺苑之间,亦尚忆中国有无数毒如蛇蝎之政客否乎?今世最亟需之学术,尤莫亟於融合东西之文化。……故仅守固有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者固非;而崇拜外来文化,以毁灭固有文化者,更无有是处也。本校之最大责任与目的,即是为本国及世界作此一件大事。

校歌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四)校训、校歌、校风1920级学长在毕业时送给学校的礼物是镌刻“行胜于言”的日晷。校风念过清华的人没有不爱清华的,因为他让你的人生清楚而明晰。朱自清先生说,清华精神就是实干。清华的精神就是君子的精神。

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八.清华传统文化简介1.“治学严谨”。“要求严、外语好、体育好”,“学习好、外语好、体育好、计算机能力强”。2.行胜于言。实干精神、出活、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北大:创新求实严谨勤奋。3.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兼重。4.民主办学、学术自由。评议会、校务会、教授会。5.综合性。文、理、法、工、管理、艺术、医学......6.通才教育、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重视拔尖人才。基础好、底子厚、有后劲。7.经费足。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8.开放式。游美、交流、引进。9.爱国奉献“华北之大...”、两弹一星、“三个台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10.又红又专、双肩挑、政治辅导员。红色工程师摇篮。11.群贤毕至、名师荟萃、延聘名师、民主治校。“大学者,...”。特聘长江学者计划,讲席教授。12.发展快、永争第一。设施、奖学金、图书丰富。13.两种人会师,教授党员化、党员教授化。“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14.人才济济、桃李满天下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36年100位正教授,校友中院士420位,在校工作院士49位,本科生生源好、学有所成(留欧、留日、留美比较)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梁启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梅贻琦-宣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群育观念、合作精神、奉公守法、明恕之道。”朱自清-“服务”、“实干”、“爱清洁,守秩序”。“在学时期的爱清洁守秩序,乍看来都是小事,可是实在跟毕业后服务时期的按部就班的实干精神密切地联系着的。”冯友兰-“学术独立,融合中西新旧,就是清华的学术传统。”钱伟长-“清华的精神是‘独立的,批评的。’”朱鎔基-“清华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是为学...”,清华人的精神是“追求完美”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季羡林-清华精神“永葆青春,永远充满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清华—诗仙李白:清新俊逸。北大—诗圣杜甫:深厚凝重。”费孝通-马约翰先生提倡的“sportsmanship”和“teamwork”,也可算清华的特色之一。(团队精神,朝气勃勃,团结向上)顾毓琇-“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争取成功”资中筠-“心灵上永远年轻,壮志豪情永不衰退,总是有所作为。”“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点,不断求知、求新,是清华一大历史传统。”刘达-“我最留恋的就是清华精神!一种百折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一种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精神;一种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胡竞铭(24级,长江大桥总工)-:“在生活上清华人注重勤俭朴素,文明礼貌,反对高消费。”季羡林-“你的脾气既极严肃、认真,又极活泼、清新。我一走进你的怀抱,就耳目为之一新。”夏翔-“表现在运动中的新道德,如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和机敏、勇敢、纪律性等优秀品质。”张肖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能力与对艺术修养的要求同步结合。”王显民-“‘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风格,我觉得也是清华精神的一个表现。”胡锦涛-“清华园里奋发向上的政治空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深深陶冶了我们。”王显民-“从在学校的生活、训练,到社会上的作风、操守,清华人所执的是民主、自由、进步、实干、独立的精神。”提纲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九.领导同志谈清华毛泽东:“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名校及名胜古迹”;“清华大学”校名题字;“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邓小平:“清华过去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江泽民:清华90年校庆题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李鹏:80年校庆题词“严谨治学,人才摇篮,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朱鎔基:“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身难忘。”清华精神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追求完美。清华不仅是一个“为学”的地方,还是教人“为人”的地方。清华有很好的传统,民主、科学、革命。“为学在严,严格认真,严谨求实,严师可出高徒;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胡锦涛:“清华园里奋发向上的政治空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深深陶冶了我们,指引我们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正因为在六年中所受到的清华精神的熏陶,使得我们在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始终不忘国家,不忘我们对国家、民族应尽的责任。提纲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十.清华人物1.著名校长周诒春(1883-1958)

1913-1918任清华学校校长,1916年最先提出清华改办大学计划,并拟出“理想的清华大学建筑图样”,1916年起主持兴建“四大建筑”。梅贻琦(1889-1962)

1931-1948任清华大学校长,延聘名师“所谓大学者,...”;1932年成立工学院;为人谦和,知人善任,干事多与有关人员相商而定。蒋南翔(1913-1988)

1953-1966任清华大学校长,1935年领导“12·9”抗日救亡运动,喊出“华北之大,...”;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创办新专业、“两种人会师”、“双肩挑”等经验;“京张”铁路东移等。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2.科技巨擘竺可桢(1910年清华留美生)气象学家侯德榜(1912年清华学校毕业)化学和化工专家茅以升(1916年清华公费留美生)中国现代桥梁建设奠基人杨石先(1918年清华学校毕业)有机化学家杨廷宝(1921年清华学校毕业)建筑学家张钰哲(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天文学家梁思成(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建筑学家周培源(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理论物理学家王淦昌(1929年物理系毕业)核物理学家华罗庚(1931-1933年在清华大学进修)数学家赵九章(1933年物理系毕业)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钱学森(1934年清华公费留美生)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彭桓武(1935年物理系毕业、1935-37年研究院学习)理论物理学家钱伟长(1935年物理系毕业)力学家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钱三强(1936年物理系毕业)原子核物理学家陈省身(1934年研究生毕业)数学家林家翘(1937年物理系毕业)力学与应用数学家王大珩(1936年物理系毕业)应用光学家陈芳允(1938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无线电电子学家唐敖庆(1940年西南联大化学系毕业)量子化学家叶笃正(1940年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气象学家郭永怀(1939-1940年西南联大研究生)力学家杨振宁(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黄昆(1944年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邓稼先(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理论物理学家朱光亚(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核物理学家李政道(1945-1946年西南联大学习)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周光召(1951年物理系毕业)物理学家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3.人文名家

赵元任(1910年清华直接留美生)国学大师马寅初(1911年清华留美津贴生)经济学家、教育家金岳霖(1914年清华学校毕业)哲学家、逻辑学家汤用彤(1916年清华学校毕业)哲学家陈岱孙(1920年清华学校毕业)经济学家潘光旦(1922年清华学校毕业)社会学家、教育家贺麟(1926年清华学校毕业)哲学家王力(1927年国学研究院毕业)语言学家张岱年(1928年在清华学习)哲学家季羡林(1934年外文系毕业)语言学家吴晗(1934年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家夏鼐(1934年历史系毕业)考古学家向哲浚(1917年清华学校毕业)担任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梅汝敖(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担任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大法官。参加了对日军侵华战争的严正审判王铁崖(1933年政治系毕业)海牙国际法庭大法官钱钟书(1933年外文系毕业)当代中国文学巨匠曹禺(1933年外文系毕业)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戏剧教育家。著有《雷雨》、《原野》等名著张骏祥(1931年外文系毕业)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曾导演《翠岗红旗》、《淮上人家》、《燎原》、《白求恩大夫》、《大泽龙蛇》等一批著名电影英若诚(1948年外语系毕业)戏剧表演艺术家、翻译家。翻译了《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哗变》等世界名著在国内上演;又把中国名剧《家》、《茶馆》、《十五贯》等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黄自(1924年清华学校毕业)音乐教育家张肖虎(1936年土木系学习)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4.兴业英才

1)“两弹一星”建功勋

王淦昌(1929年物理系毕业)赵九章(1933年物理系毕业)钱学森(1934年清华公费留美生)彭桓武(1935年年物理系毕业、1935-37年研究院学习)钱三强(1936年物理系毕业)王大珩(1936年物理系毕业)陈芳允(1938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郭永怀(1939-40年西南联大研究生)屠守锷(1940年西南联大航空系毕业)杨嘉墀(1941-42年西南联大任教)王希季(1942年西南联大机械学毕业)邓稼先(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朱光亚(1945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周光召(1951年物理系毕业)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2)金戈铁马—奋斗在国防科技战线的清华人 梁守槃(1937年机械系毕业)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胡仁宇(1952年物理系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现为该院高级科学顾问陈一坚(1952年航空系毕业)“飞豹之父”——“飞豹新型轰炸机”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华宝(1950-52年土木系学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薛本澄(1961年精仪系毕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工程师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将军名录钱学森(1934年清华公费留美生)中将谢希仁(1952年电机系毕业)中将,解放军通讯工程学院原副院长贺鹏飞(1970年精仪系毕业)中将,海军副司令员李伟(1934-37年学习)少将,解放军总政治部原宣传部长殷之书(1945年土木系毕业)少将,解放军总参谋部工程兵部顾问金怡濂(1951年电机系毕业)少将,中国科学院院士,总参第56研究所原总工程师黄庆华(1951年机械系毕业)少将,装甲兵工程学院原院长汪浩(1952年数学系毕业)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原政治委员钱绍钧(1951-52年物理系学习)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原常委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陆载德(1951-52年物理系学习)少将,解放军总后勤部某兵器试验基地高级工程师张涵信(1957年水利系毕业,1963年力研班毕业)少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文贵(1958年土木系毕业)少将,公安部消防局原局长黄豹(1959年电机系毕业)少将,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原所长叶立润(教1956-65年)少将,国防科工委某基地研究所所长伍绍祖(1963年工物系毕业)少将,国防科工委原副主任陈达(1963年工物系毕业)少将,国防科工委某基地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林炳湘(1963年工化系毕业)少将,总后勤部生产管理部副部长许四林(1964年无线电系毕业)少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谋长马富学(1964年机械系毕业)少将,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院长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张利兴(1965年工化系毕业)少将,国防科工委某基地研究所研究员范如玉(1966年工物系毕业)少将,国防科工委某基地司令员陈严彬(1966年无线电系毕业)少将,西安卫星发射基地副司令员,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董润礼(1966年无线电系毕业)少将,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总工程师汪致远(1966年工物系毕业)少将,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子信息部部长朱凤蓉(女,1966年工物系毕业)少将,国防科工委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荆南飞(1969年毕业)少将,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徐小岩(1975年自控系毕业)少将,解放军总参谋部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3)大禹的传人 魏廷琤(1950年法律系毕业)曾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汉江流域、丹江口、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设计负责人,三峡工程设计领导小组长秦中一(1962年动力系毕业)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能干三峡工程,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张超然(1965年水利系毕业)现任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名随大江流,平生无他求”—王家柱(1963年水利系毕业)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主持参加葛洲坝、金沙江虎跳峡及长江三峡等十多项大型水利枢纽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葛洲坝的女劳模徐鸣琴(1955年电机系毕业),葛洲坝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致力于跨世纪精品的雕塑家”曹征齐(1968年水利系毕业),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穿着铁护腰的林秀山在小浪底工地上)“他割舍不下黄河,割舍不下小浪底”—林秀山(1963年水利系毕业),小浪底工程总设计师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4)谱写凝固乐章的人 吕彦直(1913年清华学校毕业),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的设计者熊明(1953-56年建筑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建筑设计院原院长、总建筑师,代表作—首都体育馆张锦秋(1960年建筑系毕业,1966年研究生毕业)中国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作—陕西省博物馆江欢成(1963年土木系毕业)土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设计负责人,代表作—“东方明珠”马国馨(1965年建筑系毕业)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作—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5)筑起民族脊梁的人 林宗棠(1949年机械系毕业)原航空航天部部长。从设计12000吨水压机、正负底子对撞机,到长二捆火箭,为我国机械工业、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郑健超(1965年电机系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电力部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孝信(1965年电机系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林敢为(1963年动力系毕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神龙事业蒸蒸日上的总经理”—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世端(1966年机械系毕业)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受命于危难之际、创国企改革新路”—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集团总经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方刚(1967年精仪系毕业)“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女总经理”—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谢企华(1967年土木系毕业)“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勇于开拓”—攀钢(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全国劳动模范洪及鄙(1965年冶金系毕业)钱天白(1968年无线电系毕业)他最早把Internet引进中国,1987年9月20日亲手发送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1990年11月28日代表中国在SRT(Internet前身)首次登记顶级域名CN,1998年英年早逝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6)杏坛领袖

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北京大学胡适、马寅初、周培源、张龙翔、丁石孙任彦申上海交通大学朱物华、范绪箕何友声浙江大学马寅初、竺可桢、钱三强南开大学杨石先中国科技大学滕藤、管惟炎彭佩云、刘迺泉、马西林吉林大学唐敖庆四川大学谢义炳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冯仲云、李昌同济大学吴启迪(女)华中科技大学周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元、曹传钧北京农业大学俞大绂、石元春北京体育大学马启伟上海音乐学院黄自北京电影学院王凤生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7)著名画家及艺术家 丁绍光:美籍华人著名画家刘春华:原北京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王成喜:原燕京书画社创始人、著名画家陈绍华:著名艺术设计家、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会长韩美林:著名画家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8)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2000-05年共9位,其中清华校友5位:刘东生(42地质)王永志(52-53航空)金怡濂(51电机)黄昆(44物研)叶篤正(40地)另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5.人民公仆 曾经或正在担任中央、省市党政领导职务的部分清华校友统计(截止2000年底)职务人数职务人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4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11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5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7国务院总理1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6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6全国政协副主席8全国人大常委45全国政协常委79国务院正部长30各省、市长,党委书记(正职)23少将以上军衔27副部级干部226清华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简介十六大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校友名单

政治局常委4人: 胡锦涛65吴邦国66黄菊63吴官正65 政治局委员5人: 胡锦涛65吴邦国66黄菊63吴官正65曾培炎62 中央委员18人: 习近平78田成平68华建敏67刘延东女70李铁林68吴邦国66吴官正65汪恕诚65张福森65张德邻64周小川85博胡锦涛65贾春旺64徐荣凯66黄菊63曾培炎62虞云耀60解振华77 中央候补委员4人: 张华祝68吴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