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学案设计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因此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同,这些“经验”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必须乐于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小组学习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据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关注以下两点:1、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2、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为学生主动学习搭桥铺路。学生有效地自学来源于教师高效地引导。根据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实际,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发现新知,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这一理念。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青藏铁路的信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6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铁路路线图,获取信息。2、突出青藏铁路,引出课题。1、观察铁路路线图,汇报:我国的铁路路线像一张蜘蛛网一样,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有一条通往拉萨的“天路”就是青藏铁路。2、认真观图并收集有关数据,思考可以提出什么问题。1、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20分钟)1、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列出算式。(课件出示例1)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3、组织学生汇报每一道算式表示的意义。4、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加、减法的意义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5、引导学生观察解决(1)、(2)和(3)题时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6、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观察情境图,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列出算式:(1)题列式:814+1142(2)题列式:1956-814(3)题列式:1956-1142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口算或笔算)3、汇报每一道算式表示的意义。4、小组讨论得出加、减法的意义,并了解各部分的名称。5、观察三道算式之后汇报,相同之处:这三道算式都是由814、1142和1956这三个数组成的。不同之处:(1)数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2)在加法中,814和1142都是加数,1956是和;在减法中,814和1142是减数或差,1956是被减数。6、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1)华光文具店购进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该文具店一共购进多少包练习本?(2)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3、猜一猜我是多少。(1)我减去62得128。(2)356加上我得654。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1、完成教材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4页2题。1、独立完成,并思考是根据什么直接写出得数的。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汇报,并叙述写出等式的理由。4、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29+27=56672-315=357四、课堂总结。(4分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对知识的渴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构建新知的欲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1、借助学习经验,主动构建新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通过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2、以自学指导为扶手,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突出建模思想。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及时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行看书解决问题,遇到看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随时小声请教同桌或老师,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迁移,便于学生学懂新知。在本节课中,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决定教学的方向,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理念。3、提问、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合理化。在课堂上,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合理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模仿;另一个是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我力求通过不断追问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1、回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指名回答。3、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独立回忆。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计算并验算。340+190=586-98=二、出示目标,引导自学。(25分钟)1、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2)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出示自学指导。(要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然要依靠自学指导)(1)乘法和除法的意义是什么?(2)①3×4=12,其中3和4叫做(),12叫做();12÷3=4,其中12叫做(),3叫做(),4叫做()。②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其中一个因数是(),另一个因数就是(),所以()是乘法的逆运算。③积=()×();因数=()÷();商=()÷();除数=()÷();被除数=()×()。3、组织学生汇报。4、当堂检测。(1)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算式的得数。504÷14=504÷36=(2)教材7页2题。5、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数、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1、快速浏览学习目标,并记在心中。2、看清自学指导,并按自学指导开始看书,完成自学指导的学习内容。(1)明确乘、除法的意义。(2)认真读题,仔细填写答案。明确:①乘法和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②乘、除法之间是互逆的关系;③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3、汇报自学得出的结论。4、根据自学的成果,完成检测题。5、(1)独立思考。(2)同桌交换意见。(3)全班交流得出结论。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1)四(1)班有42人,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2)四(1)班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21组,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17×42=714108÷2=54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1、完成教材7页3题。2、完成教材7页4、5题。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奶奶家养了42只鸡,养的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鸭?四、课堂总结。(2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有关0的运算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要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应注重体现以下两点:1、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探究学习规律。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问题唤醒学生的旧知,借助分类探究有关0的运算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借助旧知同化新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验证规律。《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教学0不能作除数时,教师结合教材抛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接着出示5÷0=□,0÷0=□两道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6分钟)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2、导入新课。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动笔写一写,以备讨论时发言。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口算。15+0=43-0=0×14=21-21=52-25=0÷12=二、讨论交流,探究规律。(20分钟)1、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各组派代表汇报。2、提出质疑,组织学生讨论: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1、小组内讨论,记录员记录,组内发言。汇报讨论结果,并举例:加法:7+0=70+50=50减法:79-79=0121-0=121乘法:8×0=00×564=0除法:0÷5=02、在小组内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举例说明,形成结论。0不能作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和0相乘得5的数。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2、改错。450-360÷15×6=450-360÷90=450-4=446改正:0×1500÷30=0×50=0改正: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10分钟)1、填空。一个数加上0得();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乘任何数都得();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不能作除数。2、计算。66×36×0=72-8×9=876-876+1257=1、在小组内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2、认真计算,每组选代表板演。3、脱式计算。38+7×0100-0÷54、有60、120、2、888这四个数,通过不同的运算,使最后的结果最小。四、课堂总结。(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括号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运算顺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强调括号的作用。例如通过自学提示看教材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理解了其中的算理。1、注重书本知识中范例的作用,通过范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计算教学贯穿数学知识的始终,运算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概念之一。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在巩固新知的同时提高运算的速度和能力。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促进学生理解运算顺序,感受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从而准确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练习中逐步提高运算的速度和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6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类型,并说一说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指名汇报并补充,教师小结。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的混合运算。1、先思考老师的问题,再与同桌交流。2、汇报并互相补充。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28+32×4-67(2)450÷9-54÷6(3)150÷25+25×8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20分钟)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96÷12+4×2,这道题先算(),再算()。结果是()。(2)96÷(12+4)×2,这道题先算(),再算()。结果是()。(3)96÷[(12+4)×2],这道题既有(),又有(),要先算(),再算(),最后算()。结果是()。(4)这三道题()、()和()都相同,()和()不同。(5)括号可以改变()。2、指导学生看教材自学,并完成自学提示。3、指名回答自学提示的内容。4、组织小组交流,共同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默读自学提示。2、开始看教材自学,并完成自学提示。3、回答自学提示的内容。4、小组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2)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2、选择。(1)(100+25×4)÷8的运算顺序是()。A、加法→乘法→除法B、乘法→加法→除法C、除法→乘法→加法(2)将下面的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是()。2×3=69+6=1550-15=35A、50-(9+2)×3B、(50-9+2)×3C、50-(9+2×3)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1、完成教材9页“做一做”。找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做题,其余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尽量找后进生,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集体订正的环节,要注意发现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2、完成教材11页1、2题。1、按要求做题。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清运算顺序。3、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4、根据指定顺序添括号。(1)先减,再乘,最后除。72-4×6÷3(2)先乘,再减,最后除。72-4×6÷3四、课堂总结。(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在小学数学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体现知识的重难点及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主要围绕下面几点设计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先假设再调整的解题策略。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春游划船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利用混合运算解决“租船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理清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并能应用先假设再调整的策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2、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方法最优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先假设全租小船或全租大船,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实现方法最优化。3、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6分钟)1、引导学生说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24+6×324÷6×335+14-735+14÷764÷8+12×364-8+12×3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独立思考之后全班交流。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20分钟)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及相关的数学信息,引导学习:1、观图,读题,获取数学信息。2、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按照课堂活动卡的内容及步骤开始自主交流。(见课堂活动卡)3、组织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是先假设再调整。(指导学生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整体思考)1、观图,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生1:已知有32人要租船游玩,小船的租金是24元/条,大船的租金是30元/条。生2:每条小船可以乘坐4人,每条大船可以乘坐6人。所求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2、独立思考并填写课堂活动卡,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组长填好课堂活动卡。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成果。4、明确解决问题时要全面思考。2、你能准确找出题中与问题相关的数学信息吗?请你运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下面这道题。师生共27人,岸边有大船和小船各若干条(小船限乘4人,大船限乘7人)。每条大船的租金是40元,每条小船的租金是25元。问怎样租船最省钱。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1、完成教材11页4题。2、完成教材12页5题。1、独立完成,并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2、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然后集体订正。3、某班共有44名同学一起到公园划船。公园中现有大、小两种船,大船可以坐6人,租金是每小时10元/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金是每小时8元/条。问怎样租船最省钱。四、课堂总结。(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活动经验。注重学生以往的学习和活动经验是学生同化数学新知的重要保障。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并力求做到生动活泼,例如通过欣赏手影艺术和“画一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观察的过程。依据例1的教学内容经历拼搭—观察—辨认—猜想的过程,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展开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通过看、画、说多种活动实现从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的转化,从而得到合理的结论。3、立足于用好用活教材,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对教材有所突破,进行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精细化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学生准备: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4分钟)1、引导学生欣赏手影艺术。2、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看手影图像发现了什么。3、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影艺术过渡到对立体图形观察的学习中,渗透变与不变的规律。1、欣赏手影艺术。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下面是小红从不同角度给同一个水壶拍摄的照片。分别写出是从什么角度拍摄到的。二、探索新知,操作感悟。(20分钟)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1)引导学生各自拿出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2)组织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用这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例1中的立体图形。(3)在学生摆好后,引导学生先观察立体图形的前面,再站在立体图形的正前方从上面观察,最后到左面进行观察。(注意在前面和左面观察时视线要与立体图形保持水平)(4)组织学生想一想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图形。2、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并汇报。3、师生共同总结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4、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独立完成。1、(1)拿出学具。(2)独立拼摆。(3)按要求进行观察,并在本子上画出自己看到的面。(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观察过程及看到的图形。2、汇报。生1:我从立体图形的前面观察,看到一个面,是由3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长方形。生2:我站在立体图形的正前方,从上面观察,看到的是一个像手枪一样的面,是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生3:我从立体图形的左面观察,也看到了一个面,是由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长方形。3、总结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4、独立完成后汇报:第一幅图是小华从左面看到的;第二幅图是小华从前面看到的;第三幅图是小华从上面看到的。2、下面这些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上面立体图形的哪个方向看到的?3、上面这个立体图形是由8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如果把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涂上红色,一个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两个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三个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四个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五个面涂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4、从上面观察所看到的图形是()。A、B、三、巩固练习。(12分钟)1、教材13页“做一做”。2、教材15页1、2题。1、思考后回答问题。2、先摆一摆,然后进行观察,最后连一连。5、用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使其从左面看和从上面看分别得到下面两个图形。要摆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个小正方体。四、全课总结。(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我出示由4个同样的正方体拼摆成的不同立体图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动手摆一摆,学生经过反复的摆放、观察、验证可以得出结论,从而掌握观察立体图形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个同样的正方体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多个同样的正方体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情境导入。(4分钟)1、课件出示一张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2、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3、同一张图片,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如果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1、观察图片,并说出感受。预设生1:感觉他不高兴,甚至有点邪恶。2、再观察图片,并说出感受。预设生2:他在笑,而且看着很有趣。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连一连。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右面看二、探究新知。(20分钟)教学教材14页例2。1、引导学生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可以引导学生拼搭例题图)2、引导学生实际观察,体会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3、引导学生用正方形纸片将观察到的形状摆出来。4、提问:不同的物体,从同一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1、根据教师的提示,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2、4人一组观察物体,分别从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3、各自用正方形纸片摆出所看到的平面图形。4、小组内议一议,然后概括:不同的物体,从同一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2、下面的物体各是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2分钟)1、完成教材1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15页4题。3、完成教材16页5题。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独立完成后小组内讨论交流。3、先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然后完成问题。3、分别画出从下面立体图形的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加法交换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数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在万以内数的加法中,通过对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所得的结果不变。为此,在教学时做了如下设计:1、设计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自主提问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新课伊始,在遵循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改编了情境图,给学生呈现了他们课间活动的场景,并提供了三个信息,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出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这种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供了保障。2、设计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供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获取对于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学生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并观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计算进行验证,借助不完全归纳法,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一教学过程在不经意间传达给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观察——猜想——推理验证。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1)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自主提出问题。(2)选择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式。2、引入新课: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1、(1)观察并收集信息,提出问题。①跳绳的有多少人?②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2)列式:28+17或17+28。2、思考并交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先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选择一个加法算式说出其各部分的名称。37+22=24+46=43+57=50+0=二、探究体验,总结加法交换律。(2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3、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都不变呢?[教师巡视,相机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举例情况:(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4、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规律)6、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7、师生共同总结加法交换律。8、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什么时候用到过加法交换律。1、观察比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28+17是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是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2、交流、汇报。预设生1:用等号连接。因为这两个算式所求的问题是同一个,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只是书写时先后顺序不同而已。生2: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45,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3、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4、汇报:不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这两个算式是否真的相等。5、说出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6、独立思考后汇报:△+☆=☆+△,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7、和老师共同总结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为a+b=b+a。8、回忆并思考:在加法的验算中用到过加法交换律。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1)27+19=19+()(2)()+15=()+37(3)26+11=()+()(4)a+()=10+()(5)b+()=24+()3、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在()里画“√”。76+24=80+20()55+35=35+55()a+28=28+a()15+a=b+15()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2分钟)1、完成教材18页1题。2、完成教材19页2题。1、独立填空,集体订正。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38+456427+529614+2021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3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加法结合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基础,新旧知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材本身的编排十分重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间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据此,本节课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1、把握知识的前后承接,促进知识的迁移。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加法结合律简单,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加法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加法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加法结合律中,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又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定律中,这样能提高教学效率。先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变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运算的灵活性。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探究知识的基本过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并举例说明。2、引入新课。1、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90+18=3+9+77=16+45+15=二、探究新知。(20分钟)1、出示教材18页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2、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引导学生说算理。(巡视,找两名列式不同的学生回答)3、组织学生计算并填空。(88+104)+96○88+(104+96)4、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5、引导学生比较下面两组算式,组织学生谈发现并举例验证。(69+176)+28○69+(176+28)155+(145+207)○(155+145)+2076、引导学生总结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1、观察情境图,收集题中的信息并提出问题。预设生1:通过观察情境图,我发现: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km,第二天骑了104km,第三天骑了96km。生2: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我知道了李叔叔让我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是这三天他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尝试独立列式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预设生1:我列的算式是(88+104)+96,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就求出了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生2:我列的算式是88+(104+96),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就求出了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3、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里应该填“=”。4、观察算式,讨论并汇报。相同点:三个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相同,得数也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第一个算式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第二个算式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5、比较两组算式,与同桌交流后汇报:三个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得数相同,并尝试举例验证。6、总结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字母表示:(a+b)+c=a+(b+c)2、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87+29)+18=87+(+18)(32+47)+65=32+(+65)30+(70+62)=(30+)+623、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算式后面画“√”。(1)a+(30+5)=(a+30)+5()(2)a+b+c=a+(b+e)()(3)△+(☆+○)=(△+☆)+○()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1、完成教材18页2题。2、计算下面各题。(1)35+312+188(2)89+76+111、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后集体订正。2、独立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集体订正。(1)先计算312+188=500,然后用35加上500,最后计算出结果。(2)先交换76和11的位置,算出89+11=100,然后加上76,最后计算出结果。4、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6+18=18+7637+45=45+3731+67+19=31+19+6724+42+76+58=(24+76)+(42+58)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注重体现以下两点:1、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加法两个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教学伊始,先引导学生回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然后出示两个运算定律的简单应用让学生进行判断。通过这样的复习,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找准了“生长点”。2、鼓励学生合理选择算法,提高运算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后确定解答方法。在学生解答时提醒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同时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过程中,运用加法运算定律不仅可以使计算简便,还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与准确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4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及字母表达式。2、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符合加法交换律的画“√”,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画“○”)132+410=410+132()a+60+33=60+33+a()20+(b+50)=(20+b)+50()54+40+60=54+(40+60)()1、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最后集体订正。1、计算下面各题。25+68+3256+47+44172+58+42+28二、运用定律,探究体验。(20分钟)1、课件出示例3,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算式。3、组织学生讨论:能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使计算简便些?(教师巡视,指名板演)4、引导学生交流这道题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5、师生共同小结。1、读题,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2、尝试独立列式。115+132+118+853、在小组内讨论,独立计算。115+132+118+85=115+85+132+118=(115+85)+(132+118)=200+250=450(km)4、交流运用的运算定律:第一步运用了加法交换律;第二步运用了加法结合律。5、与老师共同小结: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2、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画“√”,错的画“×”。127+(36-27)=127-27+36=100+36=36()482+99=482+100+1=582+1=583()3、有一捆铁丝,第一次用去358m,第二次用去250m,余下的比第二次用去的长242m。这捆铁丝原来长多少米?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2分钟)1、完成教材20页1题。2、完成教材22页4题。1、独立完成,汇报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独立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集体订正。4、简算。256+25+75-5619+199+1999+19999四、课堂总结。(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连减的简便计算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四则运算简便计算的基础。在教学中,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算法的多样性。传统的计算教学枯燥乏味,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之后,大胆放手,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还剩多少页没看”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而且感知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学生学会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特将算式中的被减数234改成26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数据,灵活选择简便算法,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同时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简便计算的好处,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连减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节课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连减的简便计算,同时练习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学好数学的决心。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口算卡片练习卡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旧知,设疑引入。(3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加法的运算定律,并组织学生讨论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做什么。2、设疑激趣,引入新课。1、回忆加法的运算定律并回答问题。2、认真倾听、思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口算。72+88=55+45=89-29=156-56=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1、课件出示例4。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引导学生独立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4、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总结规律并用字母表示。5、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算法。如把算式改为“266-66-34”该怎么算?6、师生共同点小结。1、观察例4,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已知条件:这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所求问题:还剩多少页没看?2、独立列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234-66-343、小组交流后汇报。(1)从总页数中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234-66-34=168-34=134(页)(2)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去看了的页数。234-66-34=234-(66+34)=234-100=134(页)(3)从总页数中先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234-66-34=234-34-66=200-66=134(页)4、观察算式,小组内总结规律并用字母表示。计算连减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用被减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减数。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a-c-b。5、认真观察数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便算法。计算266-66-34时,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用266减去66与34的和。6、与教师共同总结。2、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1300-37-263=-(37○263)320-55-45=○(○)3、先判断,再把错误的改正过来。325―175―25=325―(175―25)=325―150=175()672-36+64=672-(36+64)=672-100=572()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13分钟)1、完成教材21页1题。2、完成教材21页2题。1、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这道题。1234-464-536-234四、课堂总结。(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上课伊始,先通过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引入课题,让学生猜一猜乘法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在运用和巩固已学的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旧知,设疑引入。(4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2、设疑引入: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乘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1、回忆加法的运算定律。2、大胆猜测。1、口算。12×5=35×2=4×15=5×16=8×25=24×5=25×4=125×8=二、探究体验,总结定律。(20分钟)1、课件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获取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2、课件出示教材24页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组织学生列式解答,巡视,指名板演。(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并要求学生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3)组织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的学习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乘法交换律。3、课件出示教材25页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1)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巡视,指名板演。(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①根据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②根据算式总结运算定律及用字母如何表示。1、观察情境图,获取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2、读题,思考如何解答。(1)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板演。4×25=100(人)25×4=100(人)(2)先观察两个算式,得出:4×25=25×4,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3)总结、汇报乘法交换律及字母表示方式: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4)回忆并回答: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3、读题,思考如何解答。(1)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板演。(25×5)×225×(5×2)=125×2=25×10=250(桶)=250(桶)(2)小组合作学习。①根据这两个算式,发现:(25×5)×2=25×(5×2)。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②总结、汇报乘法结合律及字母表示方式: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2、填空,并说出所运用的运算定律。15×16=16×□25×7×4=□×□×7(60×25)×□=60×(□×8)125×(8×□)=(125×□)×143×8×4×5=(3×4)×(□×□)3、计算并验算。65×17=32×26=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5×15×450×69×28×16×125×525×6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2分钟)1、完成教材25页“做一做”第二排的两道题。2、完成教材27页2、3题。1、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后集体订正。2、先独立解答,然后说出计算方法,最后集体订正。5、学校新建4层教学楼,每层有7间教室,每间教室配25套课桌椅。一共要配多少套课桌椅?四、课堂总结。(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乘法分配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这几个运算定律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做了如下设计:1、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教师从例题入手,引出(4+2)×25=4×25+2×25,设计的目的是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实例。接下来,先把学生引到“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让学生验证规律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最后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感悟发现,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加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构建。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3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并说一说应用运算定律可以做什么。2、谈话导入新课。1、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及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125×16=4×23×25=二、解决问题,初步感知。(10分钟)1、课件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回顾数学信息,并思考该怎样解决教材26页例7中的问题。2、组织同学小组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巡视。3、组织同学汇报,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每种算法的理由。(1)(4+2)×25=6×25=150(名)(2)4×25+2×25=100+50=150(名)1、仔细回顾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认真读例7中的问题,思考该怎样解决。2、独立列式解答,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解法和理由。3、汇报解答方法及思路,并互相补充。(1)4+2是求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再乘25就求出了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2)4×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2×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2、计算下面各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eq\b\lc\{(\a\vs4\al\co1(4×(5+8),4×5+4×8))eq\b\lc\{(\a\vs4\al\co1((6+5)×9,6×9+5×9))eq\b\lc\{(\a\vs4\al\co1(7×3+5×3,(7+5)×3))三、猜测验证,总结规律。(10分钟)1、建立等式,先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再组织同桌交流并汇报。2、引导学生猜测、模仿,这样的式子一定相等吗?举例验证一下。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这样的等式,指名汇报。4、与学生共同总结规律,揭示并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1、通过观察可以得出:(4+2)×25=4×25+2×25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同桌交流:左边是4加2的和乘25,右边是4乘25的积加2乘25的积。2、猜测后,独立写几个这样的式子,并通过计算验证是否相等。在小组内交流后,小组选代表向全班汇报。3、试用字母表示这样的等式,并汇报:(a+b)×c=a×c+b×ca×(b+c)=a×b+a×c4、根据算式先在小组内说说运算定律的内容,然后汇报并互相补充: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3、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117×3+117×7=117×(3+7)24×(5+12)=24×174×a+a×5=(4+5)×a34×(4×6)=34×6×44、根据运算定律填空。18×(31+16)=18×()+31×()(24+17)×3=()×()+()×()53×a+53×b=53×(+)48×a+()×b=()×(a+b)四、运用规律,巩固反馈。(12分钟)1、完成教材26页“做一做”。2、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03×1220×5524×(5+12)37×4+63×41、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后集体订正。2、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5、金星小学买来25副羽毛球拍和25个羽毛球,每副羽毛球拍26元,每个羽毛球4元。一共花了多少钱?(用两种方法解答)五、课堂总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导学案设计课题乘、除法的简便计算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教材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情况,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通过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让经验成为学生了解简便运算算理的支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在教学“12×25”的简便算法时,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数据特征,然后放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简便算法。如学生在计算“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时,对330÷5÷2=330÷(5×2)这种算法可能较难理解,因此要充分发挥情境图的作用,以现实生活背景为支撑,用实物来向学生展示每一步的算理,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这个难点。2、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对于问题的解决,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怎样算简便。通过组织交流,让学生在展示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发挥,独特的见解成为其他同学共享的资源,同时让学生在思考、交流、讨论中达成共识、共享、共进。3、重视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的策略和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算法,体现集体的智慧。通过交流、比较、辨析等教学活动,学生会更加明确各种算法的算理与优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认知方式的算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1、口算。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完成口算卡片。25×2=125×2=25×4=125×4=25×8=125×8=2、引导学生回忆,并用文字和字母表示乘法的运算定律。1、完成口算卡片。2、先独立完成,再汇报。1、口算,并说一说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3×4×25=8×7×125=6×78+6×22=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1、出示教材29页例8及情境图,组织学生交流获取的数学信息,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2、引导并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列式。(2)组织学生计算并讨论、交流算法。(3)引导学生说算理。(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后说一说哪种算法比较简便。3、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汇报。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讨论、交流简便算法。5、引导学生小结。1、观察情境图,互相交流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及教材提出了什么问题,并想一想如何解决。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独立列出算式。12×25(2)独立计算后小组内交流算法,然后汇报。12×25=(3×4)×25=3×(4×25)=3×100=300(个)12×25=(10+2)×25=10×25+2×25=250+50=300(个)(3)汇报算理。(4)比较、交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算法。3、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并汇报: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4、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讨论、交流简便算法,并汇报。生1:我先求出一副羽毛球拍多少钱,然后除以2求出一支羽毛球拍多少钱。330÷5÷2=66÷2=33(元)生2:我先求出5副羽毛球拍一共有多少支,然后用总价除以羽毛球拍的支数求出单价。330÷(5×2)=330÷10=33(元)5、讨论、交流除法的运算性质。生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生2:用字母表示为a÷b÷c=a÷(b×c)(b、c均不为0)。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24×25=220÷5=125×88=300÷25=3、改错。102×58=100×58+2=5800+2=5802改正:26×5+24×5+24=(26+24+1)×5=51×5=255改正:4、判断。(1)560÷28=560÷7÷4=20()(2)25×71+8=25×8+71=271()(3)45+45×6=45×(0+6)=270()5、简算。1000÷25÷5÷2÷4888×999÷222÷333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10分钟)1、完成教材29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30页1题。1、独立完成,互相交流,集体订正。2、先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第1课时小数的意义导学案设计课题小数的意义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学生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节课在教学方面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伊始,设计猜测身高的小游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小数0、1时,通过渗透等量代换思想,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理解两、三位小数的意义。3、数形结合,化抽象为具体。教学小数时,需要化抽象为具体,数形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教师采用了让学生画小数的方法,通过学生画前的思考和画后的交流,学生对小数的意义也就从画出来到想出来,再到表达出来,最后逐渐理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米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6分钟)1、“猜测身高”小游戏。组织学生进行猜测身高小游戏。2、引入新课。在生活中有许多不能直接用整数表示的问题,于是就用小数来表示。1、猜老师、同桌的身高,然后实际测量,将数据记录下来。2、明确小数产生的背景和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1、猜想。(1)老师的身高大约是______米______厘米。(2)同桌的身高大约是______米______厘米。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5分钟)1、认识一位小数,课件出示米尺图。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一把米尺,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米?(2)引导学生明确:eq\f(1,10)米可以用0、1米表示。(3)3分米、7分米用小数怎么表示呢?(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分数的分母是多少?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几位?2、认识两位小数。(1)组织学生交流,如果把米尺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几厘米?是几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13份怎样用分数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小结。3、认识三位小数。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会得到什么样的分数?怎么改写成小数?4、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1)引导学生思考: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两位、三位小数呢?(2)引导学生明确: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观察课件,思考问题。(1)组内交流每份是eq\f(1,10)米。(2)练习用小数表示eq\f(1,10)米。(3)讨论3分米、7分米怎样用小数表示。汇报:0、3米、0、7米。(4)通过观察、讨论得出:这些分数都是分母是10的分数;小数的小数点右边有一位。2、(1)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2)组内讨论探究的结果,得出结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是eq\f(1,100)米,也是0、01米;13份用eq\f(13,100)米表示,也是0、13米。3、思考讨论,大胆猜想,认识三位小数。4、(1)根据分数的计数单位进行类比,交流结果。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用小数表示分别写作0、1、0、01、0、001……(2)组内交流: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填空。(1)分母是1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是()小数,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2)分母是1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是()小数,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3)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4)1角是()元(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5)1元5角是()元(用小数表示)。(6)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05里面有()个百分之一。(7)1里面有()个0、01,有()个0、001。三、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7分钟)1、你能画图形表示0、3吗?2、组织学生完成教材33页“做一做”。3、组织学生完成教材36页2题。1、画图形。2、独立填写分数和小数,集体订正。3、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确0、32是两位小数,它的里面有32个eq\f(1,100)。3、用自己设计的图形表示下面的小数。0、81、4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2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第2课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导学案设计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的接触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只是没有做系统的总结。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认知经验,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下两点:1、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认识小数的数位顺序是正确读写小数的基础。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小数,让学生发现小数的结构特点。再引导学生由整数的数位顺序迁移到小数的数位顺序,完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2、恰当整合教材,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教学。在学习小数的写法时,通过一段关于全球平均气温逐年升高和平均海平面上升的真实数据,让学生边听数边写,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据,产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的想法,将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数位顺序表学生准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5分钟)1、课件出示填空题。组织学生思考并完成填空。(1)0、4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2)0、3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2、引入新课。1、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汇报结果。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身边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5分钟)1、整理数位顺序表。(1)课件出示教材34页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1、8、5、63、12、378分别由几部分组成。(2)课件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汇报在小数数位顺序表中获得的数学信息。2、探究小数的读法。(1)课件出示教材35页例3,学生试读,纠正错误。(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的读法。3、探究小数的写法。(1)口述教材35页例4的内容。(2)引导学生写出教材35页例4中的小数。并交流小数的写法。1、(1)观察情境图,并汇报。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2)观察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交流从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并汇报。①小数的整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与整数相同。小数的小数部分的数位从左往右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②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2、(1)试读,互相纠错。(2)总结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3、(1)认真听老师读例题。(2)动笔写出教材35页例4中的小数,并展示。生1: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点上小数点,然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生2:我是对照小数数位顺序表写的。2、填空。(1)小数由()、()、()组成。(2)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计数单位是();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计数单位是()。(3)从左往右数,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计数单位是()。(4)6、825由6个()、8个()、2个()和5个()组成。3、读出下面各数。6、5读作:________6、72读作:________0、058读作:________340、09读作:________4、写出下面各数。三百点七一写作:________五点零六写作:________零点零八九写作:________六十点零零一写作:______三、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7分钟)1、完成教材36页4题。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小数的各个数位及其计数单位。2、完成教材36页5题。3、数学小游戏:小数点搬家,在小数里面,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你能否在10005中加上小数点,使它变成三个不同的小数,分别读一个零、两个零、三个零?1、独立写出各数中不同数位上的“2”所表示的意思,然后汇报。2、观察图片和文字,读出其中的小数。3、独立写一写,同桌交流结果。5、(1)2个十和9个0、001组成的数是多少?(2)一个数的十位、十分位和千分位上的数字都是4,其他各数位上的数字都是0,这个数是多少?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3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批注第1课时小数的性质导学案设计课题小数的性质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尤为重要,小数的性质的核心词是“末尾”,围绕“末尾”二字展开教学,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设计本节课时,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验证,自主探究新知。小学数学要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让每个学生都在探究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2、重视实践操作,化抽象为具体。《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通过练习以及小数性质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充分观察和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较好地实现了小数的性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彩带学生准备:彩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实践操作,引入新课。(5分钟)1、测量出长度为1dm的彩带。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1dm表示之外,还可以用哪些数表示?2、引导学生用整数、分数、小数三种形式表示1dm,并讨论这些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测量彩带,并用其他数表示1dm。2、小组合作,用整数、分数、小数三种形式表示1dm,并讨论这些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2、10个0、01是(),100个0、001是()。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6分钟)1、猜想小数的性质。(1)课件出示0、1m=0、10m=0、100m,引导学生讨论等式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猜想小数的性质。2、引导学生分组探究0、3和0、30是否相等。3、组织学生举出几个应用小数性质的例子,并引导学生进行验证。4、引导学生概括小数的性质。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末尾”的理解。1、(1)观察等式,小组讨论等式的特点。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从右往左看,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猜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小组合作探究0、3和0、30是否相等。(1)因为0、3元是3角,0、30元也是3角,所以0、3=0、30。(2)因为0、3m是3dm,0、30m是30cm,也就是3dm,所以0、3=0、30。3、分组举例,并运用上述方法验证小数的性质,汇报验证结果。4、尝试概括小数的性质,互相补充。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5、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什么是“末尾”。3、填空。0、50元=()角0、6m=()dm0、06m=()cm0、60m=()cm4、涂色表示下面的小数,你发现了什么?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7分钟)1、出示教材39页例3,引导学生明确在什么位置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利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0的小数化简。2、出示教材39页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景区特色旅游商品采购与经营承包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嘉兴住宅小区电梯维保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5山东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版金融借款协议规范版A版
- 二零二五年度医院保安劳务派遣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煤炭现货交易平台会员合作协议3篇
- 课题申报书: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投资者处理企业披露信息的影响研究
- 2025版高端实验室隔音设施安装服务合同3篇
- 课题申报书: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国家战略、推进策略与社会支持研究
- 2024年甲乙双方共同推广产品的合作协议
- GB∕T 37587-2019 埋地钢质弯管聚乙烯防腐带耐蚀作业技术规范
-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 作文稿纸A4打印模板-
- CNAS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
-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诚信承诺书
- ojt问答题未升版ojt204
- 五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渗透点教案呈现
- 贝雷片-潮白新河钢栈桥及钢平台计算说明书
- VF程序设计知识要点
- 凯普21种基因型HPV分型与其它比较
- 鸡场养殖情况记录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