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1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2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3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4页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生锈与防锈(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的现象。

2.知道铁生锈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

【科学探究】

1.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

2.能够坚持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

1.能够完成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课下实验,并持续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

2.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因为保存方式的不当会造成铁生锈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

知道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变化,能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1.聚焦话题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的白洁老师,今

3

天白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

分一、情景引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观察

钟入

一张照片0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物质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的物质与

原来的还是同一种物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2.提出问题

铁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观察一组铁生锈图片。

通过观察图片,这些铁制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共同点?

这些铁制品生锈了。关于铁制品生锈的现象,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呢?(同学们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就共同探究铁制品的生锈与防锈。

1.设计实验方案

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你的猜想是什么?可以尝试着写一写。

(请两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这两位同学的猜想你同意吗?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请你及时记录

下来吧!

有了猜想,我们要如何研究呢?这样的实验设计单同学们己经很熟悉

了,你可以试着写一写吗?有的同学是这样设计的(视频呈现讨论实验方

案的过程)。聚焦到铁生锈和水有关、铁生锈和空气有关,还有的同学提

到铁生锈既和水有关也和空气有关。

2.讨论两个因素交叉在一起的四种实验情况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的想法是怎样的呢?他们分析的全面吗?让

17

二、探索与我们一起来看看。

调查当有两个变量作为实验条件的话,应该如何设计?一共有几种实验情

况呢?我们用这样的表格,大家看起来更容易理解。在无空气、有空气,

无水、有水,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下,当两个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是第一

种情况无空气无水,当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就是第四种情况有空气、有

水,当一个条件具备,另外一个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会有两种情况发生,

分别是有空气、无水,有无空气,有水。

.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水无空气有空气

无水1.无空气、无水2.有空气、无水

有水3.无空气、有水4.有空气、有水

3.讨论实验操作

明确了在两种因素下铁生锈的四类情况后,我们的实验又该如何操作

呢?请大家一起来看视频。

同学们还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凉开水、自来水和空气有什么关系?我

们一起来看看。

水龙头里直接放出来的自来水,水中会溶解少量空气,而将自来水烧

开后,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会随之减少,为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我们把开水

凉凉后成为凉开水就可以使用了,这里老师有个小小地提示,凉凉的过程

尽量盖个盖子,这样就可以减少空气再次溶解到水里了。

4.实验步骤及记录单

通过这样一番讨论,相信大家越来越清楚我们应该如何完成这个实验

了,一起来看看怎么操作吧,请大家看视频(播放第四段微视频)。

■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观察内容1号瓶2号瓶3号瓶4号瓶

(油)(空气)(凉开水)(自来水空气)

无空气无水有空气无水无空气有水有空气有水

第一天早7:00

4-12:00

晚19:0()

第二天

.第三天

第七天

瑶眇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生锈的过程比较缓慢需要大家用一段时间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

录。看看哪位同学能够坚持完成这个实验,为验证我们的猜想提供真实可

靠的证据!

半期待着同学们的观察结果。下节课,请同学们准备如下实验材料:实

三、拓展与

分验记录单、铁钉、铁锈、放大镜、磁铁、简单电路装置。

应用

钟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课题生锈与防锈(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水和空气共同存在的条件下铁容易生锈。

2.知道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

1.能够收集一周的铁钉生锈的实验现象并对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2.能够通过实验比较铁与铁锈的性质,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

【科学态度】

对探究铁的生锈条件具有兴趣,乐于动手对金属进行防锈处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意识到金属生锈会给人类带来一些危害,知道金属防锈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

分析一周的实验观察记录并获取结论。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到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白老师又和大家见面了。

1.实验现象分析

在上节课我们一起设计了“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的实验。相信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大家一定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也根据这些现

7一、实验分

象做出了相应的判断。接下来就把你们的观察记录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分析、聚焦话

吧!(学生分享7天内4组实验的生锈情况)

钟题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观察记录的现象又是怎样的呢?老师也做了

一组实验,现象又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分享7天内实验现象

及变化情况):

第一天,中午开始和同学们观察的一样,3、4号开始变色生锈了,

晚上铁锈更明显了,但是4号要多于3号。

第三天的时候,1、2号未生锈,3号瓶底有少量铁锈,4号铁锈较多,

浸泡在水中的铁钉上有一层铁锈,3号没有。

第五天4号裸露在空气中的铁钉钉帽处生锈了。

第七天的时候,1、2号仍然没有变化,3号还是原来的少量铁锈,4

号铁锈更多了,颜色更深了。

2.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我们把同学们的观察记录和老师拍的实验现象放在一起,效果可能更

明显,通过这几张图片,你们发现有什么共同点了吗?(请同学发表观点

并互相补充,最后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铁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容易生锈。

3.聚焦本节课课题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到了几个问题,大家还记得有什么吗?(铁生锈

后会造成何种影响?生锈的铁还是铁吗?)

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今天的科学课堂上让我们继续来探索和

研究。

1.明确问题,设计方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

怎么样才能知道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呢?(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

方案)根据铁的特点同学们设计出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方法铁钉铁锈或生锈的铁钉

用放大镜观察

10用手捻一捻

二、探索与

分用磁铁吸一吸

调查

钟接入简单电路

温馨提示:研究铁锈的特点,可以用小刀轻轻地刮下一些铁锈,一

定要注意安全,别伤着手。请将刮下来的铁锈放在白纸上,试试你们上

面说的那些方法,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在记录单上。

2.分享实验现象

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怎样的现象?谁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

实验方法铁铁锈

用放大镜观察灰白色,有金属光泽红褐色,无金属光泽

用手捻•捻硬、光滑比较软、粗糙

用磁铁吸一吸能被磁铁吸引不能被磁铁吸引

接入简单电路灯泡亮,易导电灯泡不亮,不易导电

3.分析得出结论

汇总上述同学实验后观察到的现象,通过以上观察和对比实验,同学

们分析得出结论:铁和铁锈在性质上有很多不同,它们不是一种物质,

铁生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防止铁生锈

这两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分享学习成果)

介绍铁生锈的影响及危害

生活中有不少物品都是用铁制成的,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损失的的钢

铁制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铁制品生锈了,不仅会缩短使用寿

命,还会带来潜在的危险,生成铁锈的表面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

泽,表面粗糙不平,会出现生洞和脱落的现象。如果铁锈不除去,特别容

3易吸收水分,铁也就生锈得更快了。这是铁管内部生锈的情况,影响了它

三、拓展与

分的坚固性和安全性。关键部位零件的生锈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有些用钢

应用

钟铁制造的大桥、机器因为生锈的原因,可能发生断折,引发事故。

怎样防止铁制品生锈?

就像同学所说,防止铁生锈可以在它的表面形成保护层,如涂油、刷

漆、烧制搪瓷、喷塑等。此外,还可以在铁表面采用电镀、热镀等方法,

镀上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这些金属在其表面能够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

薄膜,从而防止铁制品和水、空气等物质接触而生锈。还可以将铁制成合

金,改变内部的组织结构,例如在普通的钢铁中加入铭、银等金属制成不

锈钢,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钢铁制品抗生锈的能力了。

2.其他金属也会生锈吗?

这两种物品一个是铜制编钟,另一个是铝桶。咦,它们不是铁材质,

为什么也生锈了呢?难道其他金属也会生锈吗?希望同学们课后搜集资

料,了解更多金属生锈和防锈的知识。

下节课我们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有:蜡烛、火柴、小容器、棉线。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课题蜡烛的燃烧(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知道蜡熔化成蜡油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水、二氧

化碳等物质。

【科学探究】

1.能认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

2.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科学态度】

1.对蜡烛的燃烧具有探究兴趣;

2.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能利用所学内容自制蜡烛,起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重点:

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过程

时教学环

主要师生活动

间节

1.情景引入

一、创同学们大家好,白老师又和大家见面了。前两天白老师过生日,全家人

3

设情一起给我过生日,我特别高兴,迫不及待地把当时的场景和大家一起分享了。

境,聚我们唱生日快乐歌、吹蜡烛、切蛋糕,非常开心。

焦话题说到吹蜡烛,除了过生日许愿的时候我们会使用蜡烛,还有哪些时候会

用到蜡烛呢?

生1:家里突然断电的时候,可以用蜡烛来照明;

生2:还有一些场合需要烘托气氛的时候也会点起蜡烛;

蜡烛在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用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蜡烛的燃烧”。

1.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及蜡烛受热熔化和遇冷凝固的变化。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

呢?

大家对蜡烛燃烧比较熟悉,我想你们一定会说:蜡烛燃烧会发出光芒、

蜡烛燃烧一段时候之后就变短了等等。根据生活经验,大家能说出这些显而

易见的现象,除此之外,蜡烛燃烧还会有哪些不易被观察到现象呢?我们来

看一段有关蜡烛燃烧的视频,认真观察蜡烛燃烧还有哪些现象?(播放蜡烛

正在燃烧的视频)

通过认真的观察,你们看到了哪些现象?

生1:蜡油会顺着蜡烛留下来

生2:火焰的颜色不一样。

10二、探生3:滴在玻璃上的蜡油瞬间就变凝固了。

分索与调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小小蜡烛的燃烧观察出这么多现象。那么通过观

钟查察蜡烛燃烧,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蜡油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2:为什么会有蜡油?滴落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怎样证明我们的

观点?

感谢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想的,打算怎

么研究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想法?

生1:要想研究滴到玻璃片上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我们可以采用上

节课在研究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时候的方法,比对它们的特点,判

断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生2:蜡烛的作用就是燃烧,要想证明滴下来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

我们可以利用滴下来的蜡油重新制作一个“蜡烛”,看看是否可以燃烧。

生3: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光有蜡油还不行,原本的蜡烛中还有棉

芯,要想验证滴下来的蜡油能否燃烧,还得提供一根棉线,这样才行。

同学们针对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迁移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有关验证“铁

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方法,还能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老师为你

们能想到这么多方法,而且细微处设计的如此严谨而感到自豪。那我们就用

你们说的这种方法试试吧,验证“滴落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

实验一:演示视频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蜡烛、火柴、小容器、棉线、记录单。

首先,我们用火柴将蜡烛点燃,燃烧一会后看到受热后固态的蜡变成液

体的蜡油,将它的头部朝下,把蜡油滴到玻璃片上,这个时候将一小段棉线

放进蜡油中,再继续滴落更多的蜡,操作时注意安全,千万别烫伤,点燃棉

线,观察现象,并将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

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是否产生新物质

IT

通过实验,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1:我们发现凝固的蜡仍然能燃烧。

生2:燃烧开始后,靠近火焰的一部分蜡变成了蜡油,是液态的,滴在

玻璃片上慢慢地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而且它们颜色相同,我闻了闻气味也相

同。

那么,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

生1:这些现象说明蜡油其实和原来的蜡是同种物质,还是原来的蜡,

蜡的熔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得到了重要的结论,蜡的熔化过程没有产生新的

物质。

师:看到老师刚刚自制蜡烛的过程大家是不是也很想试试?老师倒是有

个小提议,再过生日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将普通的蜡烛加热熔化后,加入棉

线之前将蜡油倒入自己喜欢的模具中,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是不是很期

待呢!让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自制蜡烛”小视频吧!

怎么样这样的蜡烛制作又好玩又好看,但是老师这里一定要提醒大家,

制作过程中一定注意安全,千万别烫伤!

2.观察和检测蜡烛燃烧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蜡烛燃烧除了会变成蜡油以外,还会产生其他物质吗?让我们通过如下

的实验方法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实验二:验证蜡烛燃烧产生水

我们要想知道蜡烛燃烧会产生哪些物质需要借助一些材料的帮助,第一

个就是烧杯,将这样一个干燥透明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会出现哪些变化

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用火柴点燃蜡烛;然后,佩戴隔热的橡胶手套,将干燥的烧杯罩

在蜡烛火焰上方,提示大家一点:手拿住烧杯靠近杯底的后端,实验时间不

要太长,以免烧杯烧热后烫到手。这时,仔细观察烧杯内壁出现了什么现象?

把现象及时地记录下来。

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烧杯跟之前相比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和之前的烧杯比较着看,明显看到烧杯内壁有水雾,是不是说蜡烛

燃烧的时候有水产生了?

师:观察很仔细,雾就是小水珠,根据以前的学习你能猜想一下这些小水珠是从

哪里来的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是啊,这些小水珠是由蜡烛燃烧产生的水

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内壁凝结而形成的小水珠。

所以,根据烧杯内壁的小水珠可以判断,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

质一一水。大家还看到别的现象了吗?

蜡烛不完全燃烧时看到炭

生:我看到烧杯内壁有一大片被熏黑了,那这个黑色物质是什么呢?它

从哪里来的呢?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吧,烧杯上出现了很多的黑色微粒,它们是什么呢?

这是蜡在不完全燃烧时所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叫做炭。

蜡烛燃烧还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继续再来看一个视频吧,请同学们仔

细观察,你们能看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实验三: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播放视频

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怎样的实验现象?

相信,同学们一定都观察到了,把漏斗放在没有点燃的蜡烛上方,小木

条继续燃烧;把漏斗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小木条则熄灭了。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学们头脑中闪

现出很多新的问题,是不是蜡烛燃烧产生了什么气体造成的呢?

别着急,今天白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的仪器,它的名字叫做“二氧

化碳检测仪”,蜡烛燃烧产生的会不会是二氧化碳呢?这个仪器能来告诉我

们答案,如果蜡烛点然后显示屏上的数字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蜡烛燃

烧没有产生二氧化碳,如果数字不断上升,则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到底实

验现象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请同学们认真看哦!

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没错,数字

一直不断地上升,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结合第一个实验,大家认真分析还不难得出,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而且二氧化碳这种气体有个特点,那就是不支持燃烧,由此同学们也可以联

想到二氧化碳灭火器运用的就是这个特性。

师:通过上述实验,大家来回顾和总结一下:蜡烛燃烧会产生新物质吗?

生1:将烧杯罩燃烧的蜡烛上,我们在烧杯的杯壁上看到了一层雾,这

样的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新物质是水。

生2:将二氧化碳检测仪靠近蜡烛燃烧的周围,发现数值不断上升,说

了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

师: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他们总结得全面吗?你也试着将实验现象和结

论大声地说出来吧,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除此之外,蜡烛

燃烧还会不会产生其他新物质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探

索。

2三、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蜡烛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是

分展与应所有的变化都产生新物质了吗?

钟用生1:蜡油熔化和凝固这个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

生2: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这些是新物质。

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就像同学们所说,有些变化没有产生

新的物质,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那么,蜡烛的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下节课请同学们准备好下面的材料:蜡烛、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

片等。如果家中没有这样的器材,我们也可以寻找常见的物品替代:水槽可

以用水盆代替,集气瓶,可以用玻璃水杯代替,不方便准备材料也没有关系,

下节课就请认真观看老师的实验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课题蜡烛的燃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

2.能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对蜡烛的燃烧具有探究兴趣。

2.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空气成分有了更精确的测定。

二、教学重点:

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三、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

教学过程

时教学环

主要师生活动

间节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白老师又和大家见面了。

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蜡烛燃烧的现象,研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

2

一、聚焦了哪些变化。今天的课我们将继续观察、研究蜡烛的燃烧。

话题蜡烛燃烧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蜡熔化成蜡油这个过程没有产生新的

物质,有些现象则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新物质。

由此可见,蜡烛的燃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探究:蜡烛燃烧与空气有关吗?

像这样一根点燃的蜡烛,你们都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它熄灭啊?同学们

会说:这也太容易了,我们一口气就能把它吹灭。没错,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老师,我曾经在动画片中看到这样的情景,可以用灯帽把蜡烛

给盖灭。

哦?灯帽能盖灭,那如果用一个杯子盖在点燃的蜡烛上方,会发生什

么现象呢?

15有的同学笑了,那不肯定会灭吗?对啊,就是熄灭是不是也会有几种

二、探索

分现象发生呢?是“噗”的一声就灭了呢?还是可能会渐渐的熄灭,还是它

与调查

钟不会熄灭一直到蜡烛燃尽为止呢?你的想法是哪一个?你记在心里,或者

记录在纸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实验一: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蜡烛熄灭?

播放视频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杯子、玻璃片、蜡烛、火柴、废品缸、湿抹

布。首先,用火柴点燃蜡烛,将火柴摇灭,火柴梗放到旁边的废品缸中,

安全提示:点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烫伤自己。把杯子倒扣罩在

点燃着的蜡烛上方,让我们一起静静地等待,会是刚才哪一种现象发生呢?

……蜡烛渐渐熄灭了,这会不会带有偶然现象呢,让我们换一个杯子重新

再做一遍实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玻璃杯里装东西了吗?对了,同学

们都知道,里面装满了空气,我们把装满了空气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会不会和刚才一样呢?为了方便大家进行对比,

我们再来一起做一遍,请大家认真观察。同学们,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

是的,盖上杯子之后的蜡烛都熄灭了?与此同时,你们有什么新问题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思考吧!

生1: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我认为是空气在帮助蜡烛燃烧,蜡烛渐渐熄

灭了说明杯子里的空气一点一点地被燃烧的蜡烛消耗掉了。

生2:我发现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后熄灭,我猜这应该

和杯子大小有关,小杯子装的空气少,所以燃烧时间短。大杯子装的空气

多,燃烧时间就长。根据这样的现象,我进一步猜蜡烛燃烧是不是消耗了

杯子里的所有空气呢?

是啊,蜡烛燃烧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那就是空气,可是同学们提到

一个更加深入的问题: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集气瓶中的全部空气?还是其

中的某些气体成分呢?我们如何得知?下面,白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下

一个实验,让我们一探究竟!

实验二: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集气瓶中的全部空气?还是其中的某些

气体成分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火柴、蜡烛、玻璃片、集

气瓶、玻璃水槽。

播放实验操作视频

实验的第一步是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放置水槽底部,然后在水槽

中加入一些水,注意蜡烛高度要合适,水不能漫过蜡烛。然后点燃蜡烛,

把集气瓶罩在蜡烛上,垂直扣下去。一直扣到水槽底部。接下来会有哪些

现象发生呢?我们一起通过视频来揭晓答案吧。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不仅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还关注到熄灭的过

程是慢慢地,集气瓶里还有一部分水进去了。其他同学你们也看到这样的

现象了吗?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实验现象吧。

师:电视机前的同学们,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你们有答案了吗?

生1:通过刚才的实验现象,我观察到蜡烛熄灭后,瓶中的水面上升了,

可是只上升了一小截,并不是所有水都进去了。我认为蜡烛燃烧消耗的不

是瓶中所有的空气,而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生2:我同意你的观点,我给你补充。我们都知道,空气中有氧气、二

氧化碳之类的气体,我猜蜡烛燃烧是不是把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消耗完了,

不能再燃烧了,水就进去了?

生3:是啊,究竟蜡烛燃烧消耗的是空气中的哪种气体呢?是氧气?还

是氮气?我们通过实验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师:通过上述的实验现象我们明确了蜡烛燃烧消耗的应该不是所有的

空气,那究竟和空气中的何种气体有关系呢?大家可能听说过氧气、氮气,

会是它们吗?还是其他气体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请大家试着找找答案。

实验三:氧气的特性

播放氧气视频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氧气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

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支持燃烧这个特性在国防、冶炼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了解了氧气的这个特性后,回到我们的问题,到底蜡烛燃烧消耗掉的

是空气中的何种气体成分呢?会是氧气吗?怎样就能证明消耗的是不是氧

气呢?

我们知道:氧气支持燃烧,如果氧气被消耗掉了,是不是燃烧的火柴

就被熄灭了呢?按照这样的去推理的话,我们可以将点燃的火柴伸进进水

的集气瓶中去看看,如果火柴继续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掉的不是氧气,

如果火柴熄灭了,是不是就能说明蜡烛燃烧消耗的是氧气了呢?是不是很

期待实验现象,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实验四:蜡烛燃烧消耗掉的是空气中的何种气体?

继续上一个实验,我们从水中用手按紧玻璃片,把密封状态的集气瓶

从水中取出并翻转过来,可以看到集气瓶里有一点水,当然其中还有我们

肉眼看不到的剩余空气。点燃一根火柴,我们小心的打开集气瓶上的玻璃

片后,将火柴伸进集气瓶口。电视机前的同学们,你们猜一猜火柴会有什

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看到什么现象了哪位同学们和我们

分享一下?是的,放进集气瓶的火柴熄灭了,而空气中的火柴则可继续燃

烧。让我们再来观察一遍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氧气支持燃烧,没有氧气,火焰就熄灭

了。

师:通过上述实验和大家的分析,我们得出:蜡烛燃烧消耗的不是所

有的空气,而是空气中的氧气。

那氧气支持燃烧,如果不想让火焰继续燃烧,换句话说就是想要灭火,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吧。

你们学会了吗?通过上述这些方法使燃烧物缺少氧气,从而实现灭火。

氧气非常的重要,然而空气中却只有一小部分是氧气,那其他气体是

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播放视频:介绍氮气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师:视频看完了有什么想法?

生1:原来空气中的其他气体也有这么重要的作用,看来下课后我需要

再查一些资料了解更多的空气成分。

生1:老师,空气看不见,摸不到,那究竟是谁又是怎样开始空气成分

3的研究呢?空气里还有哪些成分呢?

三、拓展

分师:是啊,人类是如何获知空气的组成成分的呢?经历了怎样的探索

与应用

钟历程?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播放视频:空气的成分

视频的介绍让大家对空气的成分了解的更丰富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

1.蜡烛燃烧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一一空气。

2.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支持燃烧。

3.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同学们的收获还真少,有关蜡烛的燃烧,我们两节课的学习就到此为

止了。下节课我们需要的材料有:小苏打水、纸花、白醋、毛笔,香蕉、

土豆、苹果、紫甘蓝、小刀、热水、烧杯、滴瓶,白糖等。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课题植物的简单分类(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认识我们身边常见植物各部分结构的特征。

2.科学探究:能够对植物各部分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并描述。

3.科学态度:利用感觉器官安全、细致地观察物体。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通过植物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植物。

教学重点:认识到通过分类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纷繁多样的植物。并且我们依据植物身

体的一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就必须对这些植物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凡种植物的各部分身体结构,认识它们的特征并记录。

教学过程

时教学

主要师生活动

间环节

1.聚焦话题

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关注田野里的生物。并学思考回答田野里

生活的生物。

2、提出问题

一、情欣赏身边千姿百态的植物,提出问题:

景引入看了这么多的植物,有什么感受?

我们怎样科学的去认识他们,记住他们呢?

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引导他们要想科学地认识植物并且记住它们就

要对植物进行分类,并依据植物的身体结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从而进入

本课的研究主题一一观察植物的身体结构特征

观察几种植物,记录它们的主要特征

1、聚焦本节课要观察的六种植物

出示国槐、茄、桃、柳、蚕豆、甘薯这六种植物的图片,并提出问题:

这几种植物你们都认识吗?我们该怎样观察呢?

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进一步聚焦到观察植物的特征上:植物的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特征可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观察并记录

植物的身体特征。

二、科2.指导学生比较观察并记录植物各部分结构特征

学实践(1)比较观察几种植物叶子的特征并记录

活动国槐:羽状复叶,小叶卵状长圆形。

茄:卵圆形,叶片肥大。

甘薯:心形。

蚕豆:偶数羽状复叶,小叶是卵圆形的,叶片边缘圆润平整。

桃:披针形叶。

柳:披针形叶。

(2)比较观察观察几种植物茎的特征并记录

国槐:木质、直立茎

茄:草质、直立茎

甘薯:草质、匍匐茎

蚕豆:草质、直立茎

桃:木质、直立茎

柳:木质、直立茎

(3)比较观察儿种植物花的特征并记录

国槐:花冠蝶形、黄白色或紫红色。

茄:花一般有白花、紫花,花冠辐状。

甘薯:花呈淡紫色,形状似牵牛花。

蚕豆:花冠蝶形,淡紫色或白色。

桃:花粉红色、花瓣长圆状椭圆形

柳:黄色,每年4——5月开花。

(4)观察几种植物的其他特征并记录

国槐:荚果,种子棕黑色颗粒。

茄:果的形状有长或圆,果实颜色有白、红、紫等几种。

甘薯:常吃的甘薯并不是果实是块根。

蚕豆:荚果肥厚,种子长方圆形,中间内凹,青绿色,灰绿色至棕褐色,

种脐线形,黑色,位于种子一端。

桃:果实卵形、宽椭圆形或扁圆形,种子椭圆形或近圆形。

柳:黄果,种子包裹在白色柳絮中。

3.观察记录单,找出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欣赏其他植物的视频,了解更多的植物的知识。

课题植物的简单分类(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了解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二歧分类的方法。

2.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并

能画出二歧分类的简图。

3.科学态度:.能从不同视角提出植物分类的思路,对植物分类具有探究的兴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通过植物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物种。

教学重点:了解对常见植物进行二歧分类的分类方法,即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

的方法,逐级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直到将所有植物完全分开。

教学难点:能够用二歧分类的方法将常见植物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填写在分类图中。

教学过程

时教学

主要师生活动

间环节

聚焦话题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关注对植物特征的比较,利用植物的相同点

情景

和不同点,对植物进行分类。

引入

(-)依据几种植物的身体特征,用二歧分类法对这些植物进一步分类

1、利用二歧分类的方法将上节课观察的六种植物进行分类

2,认识二歧分类法

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级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直到

将所有植物完全分开,这种分类方法叫作二歧分类法。

—、

科学3.用二歧分类法对更多的植物进一步分类

实践课后继续查找一些资料,找出植物间的相同与不同完成这次分类活动。

活动

委豆国松茄甘薯桃柳松树银杏吊岩水稻

解植

种子有杲皮a被种子无果皮包祓物分

I---------------类检

单子叶双索卡

ron

?ir

检索表是根据二歧分类法将自然界的动植物列出的,它是我们鉴定动植物的

重要工具,这也就是二歧分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制作植物分类卡片

材料:彩纸若干、签字笔、铅笔、小棍或吸管、剪刀和尺子。

步骤:①将彩纸对折两次减成1/4大小的长方形

②在长方形彩纸的上下及左右两侧各画一条直线

③在四周填写植物的一些特征,中间可以填写植物的名称并简单绘制

出植物的样子

④并在符合植物特征的选项上打“V二

⑤用铅笔的笔尖或者小棍在植物特征旁边扎一个小洞,能使小棍穿过去即

可。

⑥将不符合特征的选项所对应的小孔剪开。然后把需要分类的卡片上下、左

右对齐,叠放在一起,选取一种特征,将小棍穿进对应的小孔里。

(三)观看视频

观看我国古代时期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西方生物学家林奈和拉马克的相关视

频,了解其事迹,感受前人对植物学的重大贡献。

教学反思:

课题植物的光合作用(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绿色植物可以在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2.科学探究:能推测植物所需养分的来源,了解证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的实验

方法。

3.科学态度: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观点的习惯。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阳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已有知识和视频资料推测植物所需养分的来源。

教学难点:了解证明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的实验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I'HJ

提出和聚焦话题:

通过回顾之前谈论过的问题:植物的能量从哪里来?以及视频资

一、情景引入料:小小的种子是怎样越长越高的?

聚焦问题:植物是如何获得养分的?

植物的养分从哪里来

(一)推测植物养分的来源

1.通过视频猜想植物来源

谈话:小小的一颗种子是怎样越长越高,还能结出香甜可口的果

实的呢?它们的养分又是来自哪里呢?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即:阳光、水和

土壤。

2.分析植物获得养分的器官

学生讨论排除植物的繁殖器官,将植物获得养分的结构聚焦到根

茎叶这三种结构上。

二、科学实践

观看海尔蒙特柳树的实验的视频,通过讨论分析排除植物通过根

活动

从土壤中获得养分的猜想,从而聚焦到植物的养分来源于叶。

(二)证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

1.提出问题

叶的养分从哪里来?

观看视频资料,推测叶的养分来源于阳光的作用。

2.了解证明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够制造养分的实验方法

观看实验视频,了解实验方法。并在视频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

将标记1号的天竺葵放到阳光下,将标记了2号的天竺葵用大纸

箱罩上。24小时后进一步实验。

学生猜想一天后在阳光下和盒子中的植物有什么变化?并提出可

以用在叶子上滴加碘液的方法证明叶子里是否含有淀粉。

出示实验材料,学生思考实验方法。

(三)植物欣赏

通过视频,感受自然界中更多植物追逐阳光、努力生长的生活习

性。

教学反思:

课题食物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动植物之间有食物联系,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

【科学探究】

1.能够能说出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及其能量传递过程。

2.通过寻找食物联系的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用文字和箭头准确地把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表述出来。

【科学态度】

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殖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生活经验等分析出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及其能量传递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用文字和箭头准确地把植物和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表述出来。

教学过程

时教学

主要师生活动

间环节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的王宝莹老

师,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田野里的生物单元内容。

1.聚焦话题

走在田野里我们都见过哪些生物?下面就让我们看一段田野的视频,

1看一看里面都有哪些生物。(视频)

分一、情这些生物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为了提示大家咱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钟景引

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学生交流

把田野里的生物用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关系表述一下。

学生交流

小结:这些动植物不仅仅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生存,而且在它们之间还

存在着一些(谁被谁吃的)食物联系。

2.科学实践活动

1)认识食物链

L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是怎样的呢?请你们选择几种动植物,试着用箭

头符号连接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

学生分享

2.对比同学们写出的这些食物联系,你能看出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或不

同么?

我们写出的箭头方向也不同,有的是从植物最终指向动物,有的则正好

相反,从动物最终指向了植物,还有一位同学没有标出箭头方向,那么老师,

箭头方向哪个才更合适呢?

3.思考: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学生分享(视频)

17二、交那在这条食物链中动物所需的能量从哪里获取呢?(记录单)

分流与

钟探索学生分享

小结:被吃的生物会把营养传递给吃它的动物,以此类推,能量就在动

植物的食物联系中流动起来。

4.学生纠错自己的记录单箭头方向

5.小结:能量从植物传递给动物,生物之间的联系就像链环一样,把动

物、植物等紧密联系起来,这种食物联系被称为食物链。

2)食物联系中的能量传递

1.绿色植物的叶片中有许多叶绿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能将根吸

收的水分和由叶片进入的二氧化碳制造成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养分,因此,植

物不需要去吃也也不能吃其他生物。

2.所有食物链最初的能量来自于可以自己制造养分的绿色植物,这里就

像是小麦或白菜

3)制作食物链卡片模型

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制作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呢,一起来看看吧。(视频播

放)

食物链的制作也可借助吸管来完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更多视频欣赏

初步了解水田里的食物网。

通过一段视频来看看动物是怎样获取食物。(视频)

在学习了田野里的食物链之后我们又看到了不同区域很多动物获取

三、拓

分食物的方式,相信大家也会对田野之外的食物链产生兴趣,我们下节课会

展与应

用继续讨论,大家也可以在课下查找一些资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课题食物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会与多种动植物有食物联系,使得许多条食物链彼此

交错,形成网状,这种网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