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1.(5分)按要求填空。

(1)伏清白以死直兮,o(屈原《》节选)

(2),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两句,写出了兰亭的气候

宜人。

2.(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①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科技不仅自身持续发展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同时古人也不断吸收外来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科技的创新发展

④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A.①④③②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3.(3分)小明近日收到朋友的请柬,发现正文中有一处划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

并修改。

(甲)适逢家父六十岁生日,特备薄酒,(乙)邀请您阖家光临广发大酒店大快朵颐。

(丙)12月18日11点28分恭候大驾,(T)敬请赏光。

A.甲

B.乙

C.丙

D.T

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__

二、阅读(70分)

4.(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或微,他们以一种逃离

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

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

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更多以市场

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

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

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他们

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

社会生长环境,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

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围绕着孩子

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

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

“人与人”的生活方式,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

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

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

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

“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将成家生子,

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

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

缘同样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下

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

(选自何国盛的《“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材料二:

①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

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

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就是自己。

②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

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节)

材料三:

①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②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删节)

(1)材料一第①段中加点词“式微”在文中具体是指。

(2)以下对“断亲”的理解符合材料一的文意的一项是

A.“断亲”是指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长辈之间彻底脱离亲戚关系。

B.“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C.“断亲”现象是现代社会暂时出现的,而“亲缘唤醒”在以后必然出现。

D.教育内卷严重压榨年轻人亲缘交往时间是年轻人“断亲”的最重要原因。

(3)不能依据三则材料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互联网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重要,其越发达普及,“断亲”现象就会越严重。

B.现代社会出现的“断亲”现象会影响到材料二所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传统社会未产生大规模“断亲”现象,与社会流动性差、城市欠发达有直接关联。

D.未来以血缘维系的社会关系不一定能完全复原,但血缘维系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4)小金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几个“朋友群”,其后是“家族群”。小田

认为这体现了材料二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对此

(5)面对当今社会“断亲”现象,我们是否有必要主动去“唤醒亲缘”?请结合所给材

料,谈谈你的看法。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水在滴

苏沧桑

(1)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掘进了寂静的井底。

(2)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

(3)第一种,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

用千斤顶压上去,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4)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

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

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满山的嫩竹一一元书纸的前世一一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

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

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5)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

难以察觉的流水声,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6)这两种水声,在此地,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改变的,是水声渐渐

从繁密到稀疏。

(7)此时,在村的另一头,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

比白纸更白的手掌,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

根本分辨不出来。

(8)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

骨头里的冷。冷了,暖和一下再做。

(9)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抄得轻,纸太薄,纸又会

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

(10)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

亮的声音一一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

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11)“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

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晃出多余的水浆,那

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然后点头、抬头,

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

(12)午后的换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

(13)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

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

(14)“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

少收入,关系到他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

(15)偶尔,他也会想,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一个在外

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

(16)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重新将自己安放

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

(1)第(4)段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2)赏析第(11)段画线部分场景描写的妙处。

(3)第(14)段画线句“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请结合全文评析其“做生活”的

态度。

(4)标题“水在滴”妙在何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①国讨,白起②佐军威。

剑决浮云③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④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注】①延:请,此意为招引。②白起:战国秦之名将,这里借指白利。③决浮云:出

自《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此剑一用,匡诸侯

(1)下列对本诗的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

A.边塞古诗

B.送别律诗

C.送别古诗

D.羁旅律诗

(2)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巧用典故,隐含激励。

B.五六两句是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给读者飘逸豪放的感觉。

C.七八两句描绘白利回首与诗人举手拜别,铁衣生寒,威风凛然。

D.全诗情感热烈,蕴含诗人祝颂友人之意,也流露个人的失落。

(3)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7.(2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何易于

(唐)孙樵

①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泛舟东下,易于

即暧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日:“方春,百姓不耕即蚕,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

偕骑还去。

②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莞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

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铝户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

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愈重,明府公免窜海裔③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

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卒不加劾。

③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

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

民不知役。

④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④以勉吏,而易于考止

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缠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

曰:"度支费⑤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

“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得上下考,由考

得某官问其政,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

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⑤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鹰命举贤,

则日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选自《唐文粹》,有删节)

【注】①榷(qu©)莞:榷,专利;第(shen):何况。③窜海裔:放逐到荒远的海边。

④上下考:唐朝吏部设有专管考察文武百官功过善恶的制度,分上、中、下三等,中、

下三级。⑤度支费:国家财政部门所拨的经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易于即暧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写其赋以毒民乎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不欲紧缠百姓

A.衡量

B.勒索

C.纠正

D.继承

②尊命举贤

A.内心

B.接受

C.担当

D.讨伐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B.①传符外一无所与②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①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D.①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4)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5)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6)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中邑民“笑”的内涵。

(7)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

何易于“爱民如子”这一品质

8.(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概

①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

而已,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

②临胸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詈①,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

亩,无杂树,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

而深,因其洼以为池;池旁皆蒸葭,云水萧疏可爱。

③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

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斩焉无一株之存。

④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方殷忧之不暇,

又何必峻②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口!

【注】①誉(zl):毁谤、非议。②胺(juan):剥削。

(1)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三次游历万柳堂,所见与所闻的差异逐次增大。

B.作者用笔极简,给人一种江河日下,一落千丈之感。

C.与上文描写渲染形成鲜明对照,容易引发读者思考。

D.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伤感,同时引出下文的议论。

(3)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耳

B.矣

C.哉

D.乎

(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70分)

9.(70分)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

识与思考。要求:(1);(2)不少于800字。

2024年上海市金山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5分)按要求填空。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节选)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两句,写出了兰亭的气

候宜人。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

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

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

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

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o

【解答】故答案为:

(1)固前圣之所厚离骚(重点字:厚)

(2)乌鸟私情(重点字:私)

(3)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重点字:惠)

2.(2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O,

①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科技不仅自身持续发展

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同时古人也不断吸收外来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科技的创新发展

④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A.①④③②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每个

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之间的关系选出排列正确的选项。

【解答】②紧承前文“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提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话题,排在第一位,①排在第二位,④

排在第三位,③排在第四位。

故选:Bo

3.(3分)小明近日收到朋友的请柬,发现正文中有一处划线部分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

并修改。

(甲)适逢家父六十岁生日,特备薄酒,(乙)邀请您阖家光临广发大酒店大快朵颐。

(丙)12月18日11点28分恭候大驾,(T)敬请赏光。

A.甲

BZ

C.丙

D.T

B修改为:赴宴或参加宴会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得体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语言表达得体的要

求,再判断作答。

【解答】乙处“邀请您阖家光临广发大酒店大快朵颐”中“大快朵颐”意思是痛痛快快

地大吃一顿,用词不当。可修改为“赴宴”或“参加宴会”。

答案:

B赴宴或参加宴会

二、阅读(70分)

4.(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才微,他们以一种逃离

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

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

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更多以市场

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

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

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他们

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

社会生长环境,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

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围绕着孩子

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

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

“人与人”的生活方式,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

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

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

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

“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将成家生子,

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

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

缘同样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下

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

(选自何国盛的《“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材料二:

①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

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

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就是自己。

②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

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节)

材料三:

①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②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删节)

(1)材料一第①段中加点词“式微”在文中具体是指青年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

(2)以下对“断亲”的理解符合材料一的文意的一项是B

A.“断亲”是指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长辈之间彻底脱离亲戚关系。

B.“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C.“断亲”现象是现代社会暂时出现的,而“亲缘唤醒”在以后必然出现。

D.教育内卷严重压榨年轻人亲缘交往时间是年轻人“断亲”的最重要原因。

(3)不能依据三则材料做出的■项推断是A

A.互联网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重要,其越发达普及,“断亲”现象就会越严重。

B.现代社会出现的“断亲”现象会影响到材料二所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传统社会未产生大规模“断亲”现象,与社会流动性差、城市欠发达有直接关联。

D.未来以血缘维系的社会关系不一定能完全复原,但血缘维系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4)小金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几个“朋友群”,其后是“家族群”。小田

认为这体现了材料二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对此

(5)面对当今社会“断亲”现象,我们是否有必要主动去“唤醒亲缘”?请结合所给材

料,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

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

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

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

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

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

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

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

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

加以概括归纳。

【解答】(1)结合“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

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不是

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可知。

(2)A.“彻底脱离亲戚关系”错误、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不

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可知。C,结合“‘断亲’的社会环境,在短期内

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将成家生子,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也将唤起新的亲缘”

可知。D,结合“另外,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

故选B。

(3)A.“其越发达普及,无中生有。

故选Ao

(4)不能体现。结合"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

一般,愈推愈远。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是以“己”为

中心的“差序格局

(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如果说有必要,可以从当今的“断亲”现象已经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可

以结合最后一段内容来说。

答案:

(1)青年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

(2)B

(3)A

(4)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而小金的三个微信群“工

作群”“朋友群”“家族群”之间形成不了这种"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5)如果说有必要,可以从当今的“断亲”现象已经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

可以结合最后一段内容来说。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水在滴

苏沧桑

(1)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掘进了寂静的井底。

(2)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

(3)第一种,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

用千斤顶压上去,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

(4)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

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

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满山的嫩竹一一元书纸的前世一一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

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

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

(5)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几近

难以察觉的流水声,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

(6)这两种水声,在此地,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改变的,是水声渐渐

从繁密到稀疏。

(7)此时,在村的另一头,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

比白纸更白的手掌,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

根本分辨不出来。

(8)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

骨头里的冷。冷了,暖和一下再做。

(9)痛的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抄得轻,纸太薄,纸又会

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

(10)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

亮的声音一一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摇

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

(11)“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傅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

料入帘”。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晃出多余的水浆,那

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然后点头、抬头,

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

(12)午后的换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

(13)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

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

(14)“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

少收入,关系到他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

(15)偶尔,他也会想,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一个在外

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

(16)徐师傅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重新将自己安放

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

(节选自《纸上》,原载《人民文学》2017年第5期)

(1)第(4)段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赏析。

(2)赏析第(11)段画线部分场景描写的妙处。

(3)第(14)段画线句“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请结合全文评析其“做生活”的

态度。

(4)标题“水在滴”妙在何处?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分析】(1)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手法和人物的结合,看手法是如

何表现人物的,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本题考查分析场景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环境、主

旨、效果几个方面思考。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可以借助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

作者议论和文中评价来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小说的审美鉴赏能力。可以从揭示文章主

题、概括文意、表现行文思路结构、传达作者情感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结合“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滴落在青石板上,

滴答,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这段文字从虚和实的角度进行描写,由这水滴展开

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结合“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满山的嫩竹一一元书纸的前世

——的身体里、草木的幽香、笋的青涩、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砍竹人的咳

嗽声、他或她的汗味、家的味道,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可

知,让时空交织、听觉、味觉和触觉调动起来。

(2)结合“徐师傅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慢慢向前倾斜,那层浆膜就是

一张纸、上提、揭帘这些动作的起承转合、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抬头。纸帘提拉出

水的最后一下,像在用劲,对,对’”可知,突出了徐师傅娴熟的手法和神情的专注。

(3)结合“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一天十几个小时,冷到骨头里的冷,就往电

饭煲热水里蘸一下、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天几百上千次,抄得轻,抄得太重。每一

张纸,要有手法、细心”可知,但他还是全情投入,他也会想。他没有徒弟,尽管元书

纸制作工艺日渐式微。结合“做生活,总归要好好做”可知,“不管喜欢不喜欢做”,而

“好好做”不仅关系到他的收入和谋生。这种对传统手艺始终如一的坚守,具有永恒的

价值。

(4)标题“水在滴”妙在意蕴非常丰富。结合“有两种水声,缠绕回响”“这两种水声,

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既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结合“午后的换纸房。他喜欢安

静,既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结合”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

竹架子的咿呀声,而水滴声的变化;结合“冬去春来,水声从未停息,是水声渐渐从繁

密到稀疏”可知,暗示着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

答案:

(1)这段文字从虚和实的角度进行描写,实写了眼前的水滴,虚写了一张元书纸的胚胎

的形成过程,让时空交织、听觉、味觉和触觉调动起来。

(2)这段场景描写展现了捞纸这一古老的工序,突出了徐师傅娴熟的手法和神情的专注。

(3)徐师傅尽管长年辛苦制作元书纸忍受着双手和肩腰的疼痛和单调重复,但他还是全

情投入,但他依然坚守,“不管喜欢不喜欢做”,而“好好做”不仅关系到他的收入和谋

生。这种对传统手艺始终如一的坚守,具有永恒的价值。

(4)标题“水在滴”妙在意蕴非常丰富。既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既反映了徐师

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而水滴声的变化;水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

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①国讨,白起②佐军威。

剑决浮云③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④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注】①延:请,此意为招引。②白起:战国秦之名将,这里借指白利。③决浮云:出

自《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上决浮云,此剑一用,匡诸侯

(1)下列对本诗的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B

A.边塞古诗

B.送别律诗

C.送别古诗

D.羁旅律诗

(2)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形势,巧用典故,隐含激励。

B.五六两句是对未来战场情景的描写,给读者飘逸豪放的感觉。

C.七八两句描绘白利回首与诗人举手拜别,铁衣生寒,威风凛然。

D.全诗情感热烈,蕴含诗人祝颂友人之意,也流露个人的失落。

(3)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题材与体裁的辨别能力。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自己的积累

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

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先要理解诗句,再从炼字、手法等角度赏析表

达效果,最后分析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解答】(1)从题干提示“送”字就可以知道此诗从题材来说为送别诗。另外此诗前三

联都押韵,属于现代诗中的律诗。

故选:Bo

(2)D.“也流露个人的失落”有误,此诗着重描写友人到前线威武飒爽的风姿,没有流

露个人的失落。

故选:Do

(3)“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大意是“举起倚天长剑斩断浮在敌人阵地上的妖氛,

箭镶闪看凛烈的光芒”,写出了百利将军的武艺高强,能够让云气消散,力气惊人。言语

中表达出对他武艺高强。

答案:

(1)B

(2)D

(3)示例: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白利将军挥动宝剑,白利将军的弯弓如满月,表

达了诗人对他武艺高超。

译文:

吐蕃将要受到我大唐帝国的征讨。举起倚天长剑斩断浮在敌人阵地上的妖氛,箭镶闪看

凛烈的光芒,旌旗在霜晨中飘扬,铠甲上已是结满了厚目的寒霜。

赏析:

“西羌延国讨,描绘出一幅西羌叛乱招引大唐国征讨。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

形势,点明题旨,富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剑决浮云气、弓显示白利威武的气势:挥动宝剑,弯弓如满月。诗中“剑决”“弓弯”

富有烘云托月之意、志兴翻飞的气度、万夫不挡之勇。

“马行边草绿、旌旗在寒霜中飞卷,但那种飘逸豪放的气度、鲜明生动的形象,寄托了

李白的沉阔情怀。

“抗手凛相顾、寒霜照铁衣的离别图景,情意深长而又志气干云,那么饯行述怀诗则是

李白兼济天下。云、风、雷、电,天、海、月、涛,是李白爱入诗的事物。凌、挥、飞、吼,

奔、卷、横。此诗借用“云”“月”“风”“卷”“飞”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

动词、迅猛阔大,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沙场剪影,祝颂之意即

暗含其中,生面别开。

7.(2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何易于

(唐)孙樵

①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泛舟东下,易于

即暧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

偕骑还去。

②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莞①,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

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形②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天子

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铲去,罪愈重,明府公免窜海裔③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

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卒不加劾。

③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

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系民,

民不知役。

④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④期勉吏,而易于考止

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贷期缠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

日:"度支费⑤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

“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得上下考,由考

得某官问其政,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

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⑤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如缓急补吏,则曰吾患无以共治;尊命举贤,

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选自《唐文粹》,有删节)

【注】①榷(que)莞:榷,专利;莞(shdn):何况。③窜海裔:放逐到荒远的海边。

④上下考:唐朝吏部设有专管考察文武百官功过善恶的制度,分上、中、下三等,中、

下三级。⑤度支费:国家财政部门所拨的经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易于即暧笏腰间插着,把……插在腰带里

②蚓厚其赋以毒民乎增加,加重

(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不欲紧缈百姓B

A.衡量

B.勒索

C.纠正

D.继承

②号命举贤B

A.内心

B.接受

C.担当

D.讨伐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①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②若舍郑场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B.①传符外一无所与②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①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D.①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4)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5)把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6)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中邑民“笑”的内涵。

(7)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请结合全文,围绕

何易于“爱民如子”这一品质

【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

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

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

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册『'"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内容,把握关键字内涵,体悟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要结合上下

文语境,把握该字的内涵,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7)本题考查学生写人物短评的能力。解答时,要对人物进行评价探,再结合文本内容

分析作答。

【解答】(1)①译文:何易于就把笏板插在腰带里。腰:腰间插着。

②译文:何况增加赋税来祸害人民呢?厚:增加。

(2)①译文:不愿意过急地勒索百姓。绳:勒索。

故选:Bo

②译文: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膺:接受。

故选:B„

(3)A.以:连词,来;介词,把。

B.与:动词,给,赞同。

C.为:都是介词,替。

D.于:介词,在,表被动,被。

故选:Co

(4)“小者劝”和“大者杖”句式对称,应在“劝”“杖”后断开,表意完整,综上断句

为: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给予劝导,给予杖责,不把(他们)交给下

面的官吏处理。

(5)宁:难道;爱:吝惜,损害、牵连。译文:我难道吝惜自身来损害一城的百姓吗。

(6)这是说益昌县的百姓听完作者谈及朝廷考核官吏的标准后的行为,他们听完后,笑

着走开了。因为朝廷考核标注有此人是否能做好催缴赋税,捕获盗贼这样的事。何易于

向上级请求放宽交纳赋税的期限,让百姓低价缴出粮食和丝绸,他就拿出自己的俸钱;

给路过的权贵馈赠礼物时只给传符。所以以这些来评定他的考核等级他的等级仅仅是中

等里的上等,百姓安居乐业。

(7)何易于是一个爱民如子的人。第一段中说到当刺史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他把笏板

插在腰带里。刺史问他这样做的原因,老百姓不是耕田种地就是采桑养蚕,可以充任劳

役,骑马回去了,今铲去,吏止死?‘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即自纵火

焚之”,他纵火焚诏,护民抗赋,子弱,易于辄出俸钱……治益昌三年,民不知役”,问

政得失。第四段重点写了朝廷考核官员的行为,凡事替百姓着想,不愿意过急地勒索百

姓;国家财政部门所拨经费不足,希望宽待贫穷的百姓。他没有选择迎合朝廷考核,因

此没有把催缴赋税,最后只是被评定为中等里的上等,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答案:

(1)①腰间插着,把……插在腰带里,加重

⑵①B;②B

(3)C

(4)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5)我难道吝惜自身来损害一城的百姓吗?(我)也不会使罪名延及(或牵连)到你们。

(6)邑民听了孙樵的解释,知晓了其中的原委和不公。

(7)示例:爱民如子,是何易于身上尤为珍贵的品质,他就把笏板插在腰里,不侵占百

姓种田养蚕的时间,他纵火焚诏,护民抗赋,问政得失。治理民众,是迎合朝廷考核,

总是难以取舍的、爱民如子。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经担任益昌县令。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直接经过益昌县旁,就

索寻民夫替船拉纤,拉着船跑上跑下。他说:“(现在)正是春天,一点时间也不能剥夺,此

时没有别的事。”刺史和宾客跳出船。

益昌的百姓大都靠近山种植茶树。恰逢主管盐铁的官奏请朝廷加强专卖制度管理,不得

替百姓隐瞒应交的税,百姓尚且活不下去?”命令县吏把茶树铲去,犯的罪就更大了,您岂

能逃脱被放逐到荒远海边的罪呢?(我)也不会让罪名牵连(延及)到你们。观察使听说了

这种情况。

县里有的人死后、家业破败,何易于总是拿出自己的俸钱。百姓交纳规定的赋税时,何

易于一定请他们坐下,询问政事方面的得失,何易于总是亲自同他们谈话。罪小的;罪大的,

全都马上将他们打发回去。治理益昌三年,人民不知道有劳役之苦。

我路过益昌,并且说:“天子设立上下考制度来勉励官吏,这是什么缘故?”答道:“向

上级请求放宽交纳赋税的期限,让百姓低价缴出粮食和丝绸?”答道:“国家财政部门所拨

经费不足,希望宽待贫穷的百姓?”答道:“除了传符之外。”问:“捕捉寇盗做得怎么样。”

我告诉他说:“我在长安,得到上下的考绩,授予某官,就说:某人能催纳赋税;某人能催

服劳役;某人在权贵经常路过的地方当官;某人能捕捉若干寇盗。”益昌县的百姓听完后,

笑着走开了。

我认为如今在朝廷掌权的人。到急需补充官员的时候。”受到皇命叫荐举贤才。”等到有

了好官贤才?再说,即使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什么,(因为我们)有史官在。

8.(1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概

①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

而已,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

②临胸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詈①,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

亩,无杂树,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

而深,因其洼以为池;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

③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

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斩焉无一株之存。

④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方殷忧之不暇,

又何必峻②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口!

【注】①詈(zl):毁谤、非议。②峻(juan):剥削。

(1)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作者三次游历万柳堂,所见与所闻的差异逐次增大。

B.作者用笔极简,给人一种江河日下,一落千丈之感。

C.与上文描写渲染形成鲜明对照,容易引发读者思考。

D.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伤感,同时引出下文的议论。

(3)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C

A.耳

B.矣

C.哉

D.乎

(4)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分析

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

选项比对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