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_第1页
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_第2页
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_第3页
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_第4页
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日后的深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大胆的想象和创新中提高思维品质,促进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一)质疑性原则质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具体知识点提出问题,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不断研究对所学内容形成全新的认知,以此培养其创新意识[1]。因此,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主动加入课堂中,积极与其他人互动交流,由浅层研究逐渐走向深度学习,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深层次的探究中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组织创新性活动,借助多元化的途径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调动其学习热情,让他们知道很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应利用迁移规律将新旧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主体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主体身份,自己则是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借助丰富的活动内容与学生展开高效的互动,在创新教学中帮助他们摆脱思维定势,促进其思维品质的灵活发展。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多是采用灌输式教学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讲并完成课后作业即可,忽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创新意识的培养。长久下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创造性思维很难有所提升,不利于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借助丰富的课堂活动实现创新教学,由学生担任课堂主体,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新课内容形成深刻的了解,切实提高学习有效性。二、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一)借助迁移规律,诱发创新意识从字面意思上来说,迁移是指将已经掌握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应用于全新的情境中,对新课内容产生不一样的见解,在新旧知识的结合下促进自身思想意识的转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前提。它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知识的迁移。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相同的内容或同类型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利用它们间的迁移规律展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难度,有利于学生的深入研究。同时,学生也能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激发出强烈的探索欲望,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第二种是学法的迁移。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发展需求,教师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上的转换,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收获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萌发创新的意识,为创新意识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2]。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为例,本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过程中掌握乘法算理,提高他们迁移类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带领大家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在黑板上列举相应的习题:20×2,50×3,40×5,60+4,900+60……要求学生利用口算的方式展开练习,不仅能够唤醒之前的记忆,感受知识点的关联性,还能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学习新课内容。接着,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大雁集体飞向南方的图片,共分为3列,每列有12只,问一共有多少只大雁。学生很快便列出算式12×3,教师不要直接公布答案,而要引导他们结合所学内容自行摸索。有的人用加法12+12+12=36,有的人先算10×3=30,再算2×3=6,最后用30+6=36得出结果。而后,教师将列竖式的方法传授给大家,个位数字对齐进行计算,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诱发出创新意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尝试,对数学运算能力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二)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明确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名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长年累月的坚持。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将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带领大家在机械的练习中加深印象,忽略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对实践的重视程度,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和途径,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对所学知识形成不一样的见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为例,本节教学目的是通过物体的拼摆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活动中,体会在同一位置看相同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物体可能会看到的视图,以此提高他们对实物及视图转化的能力。教师提前准备好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利用其中四个摆成固定的图形,请学生说出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形状,并动手绘制出来。由于拼摆方式和观察位的不同,在各个面看到的形状也不一样,教师将正方体发给大家,让他们自行拼摆立体图形并观察它不同面的形状。操作类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积极开动大脑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利用现有的经验进行研究。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还在无形中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学会表达自己的主观想法,在实践中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三)鼓励质疑问难,形成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也是锻炼思维意识的有效方式[3]。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课堂中发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这远比解决他人提出的问题有意义得多。这样的方式既能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又能满足其求知欲望,在活跃的班级氛围中养成敢于质疑的精神,向一切不明白的知识点挑战。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对于教师说的话默认为真理,当出现分歧时,总会下意识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并不会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导致他们缺少创新意识,不利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鼓励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不局限于现有的答案,而是秉持着创新的精神展开研究,向教师和教材发起挑战。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律》为例,本节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便捷,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师带领学生对大屏幕上的例题进行分析:果果和妈妈去商场购物,已知夹克衫65元,牛仔裤45元,一共想买5套送给其他亲戚,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教师展示标准答案(65+45)×5=550。但是很快有同学发表不同的看法,认为分别计算出五件夹克衫和五条牛仔裤的价格,相加得出最终的价钱,即65×5+45×5=550。教师应表扬这位敢于质疑同学,同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乘法分配律,两个算式看似不同,但是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结果是一致的,促使学生初步形成创新意识。最后,出示几道例题,强化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例如:列出(35+65)×12、23×7+27×7、(56+14)×50等式子,要求学生写出它们的等式,总结出(a+b)×c=a×c+b×c的结论,在不断探索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创新意识现阶段的小学生处于较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其正面临着小升初考试,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4]。为了帮助他们取得理想成绩,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于习题的演练中,采用题海战术促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达到提高分数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方式虽然对成绩的提高有一定帮助,但是过于机械化的学习方式容易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的情绪,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不利于良好环境的营造。而且在缺少师生互动的情况下也很难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生搬硬套相关公式用于习题中,阻碍创新意识的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首要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加入课堂中,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意识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以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本节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首先,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画面定格在购物小票上,显示3.1元/块、6.35元/袋、0.5元/只等,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能说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吗?”以此引出小数的概念和组成。其次,带领大家共同朗读这些小数,三点一、六点三五、零点五等,并说出读小数和读整数的方法有哪些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师生间的交流中对小数形成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教师出示提前准备好的数字卡片,并提问:“用1、4、0和小数点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数字?”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去到黑板上板书,其他同学将答案填写在笔记本中,与同桌互相分享,让他们在讨论中进一步锻炼创新精神,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完成思想意识的转变,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五)利用合作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数学课堂的参与度,还能让每名学生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5]。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划分小组成员时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性格特点、数学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保证各个小组的实力相对平均,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思维的锻炼。在融洽的学习气氛中,学生会踊跃发言,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从而有效增强创新意识。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为例,教学目标是理解比和比例的含义及性质,会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几道例题:(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和芝麻的质量。(2)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4)一个数与它的倒数。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它们呈正比还是反比,并说出相关依据。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若是出现歧义时及时向教师请教,经过讨论形成最终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成果。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经过整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