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德庆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12月份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德庆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12月份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德庆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12月份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德庆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12月份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德庆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12月份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德庆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

12月份月考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时间:80分钟范围的:七上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诸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这些

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国

早期文明()

A.领先世界其他地区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D.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2.《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这一描写反映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抽签制C.世袭制D.选举制

3.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种姓制

4.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反映出()

A.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老子与孔子的个人品质的完善

5.(原创)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

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

A.天子大权旁落,形成诸侯割据局面B.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C.促进经济的发展D.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6.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

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A.诸侯争霸B.私学兴起C.商鞅变法D.百家争鸣

7.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

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A.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下图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商鞅方升”,其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文。它体现出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左壁刻:“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齐

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

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升。”

底部刻:“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

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

帝,乃诏丞相状、维,法度量则不壹嫌疑

1

者,皆明壹之。”

A.经济不断发展B.兼并战争频繁C.国家走向统一D.文化百家争鸣

9.以下示意图反映的共同内容是()

A.加强地方控制B.促进经济交流C.推动文化发展D.巩固国家统一

10.西楚霸王项羽是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

次战役()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

11.公元前206年,□□和□□以荥阳的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展开了长达4年的激战,象棋中的“楚河汉

界”就源于此,荥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象棋之都”。文中“口口和口口”指的是()

A.陈胜和吴广B.曹操与袁绍C,刘邦和项羽D.刘备和曹操

12.“文景之治”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据《史记•平准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

可校。”这里的描述体现了文景之治时期我国()

A.政治清明B.经济繁荣C.文化昌盛D.社会安定

1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

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14.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

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A.尊崇儒术B.北击匈奴C.平定叛乱D.修筑长城

15.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是亚欧大陆西端的大国。此时亚欧大陆东端的强国是()

A.周B.秦C.汉D.隋

16.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

人”。这最能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B.宦官把持朝政C.豪强地主横行D.外戚势力膨胀

17.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张角以东汉中期成书的《太平清领书》中“人间地位

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

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无为而治,思想活跃D.经济发展,民生安康

18.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论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

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是指()

A.“麻沸散”B.造纸术C.印刷术D.道教

19.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下列哪一项不是此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A.《齐民要术》B.《大明历》

C.《兰亭序》D.《伤寒杂病论》

20.司马迁的《史记》将历史人物列入本纪(帝王)、世家(诸侯、贵族)、列传(文武大臣,名人等)三个类

2

另限来自社会底层的陈胜被归入“世家”一列。这说明了()

A.陈胜是诸侯或贵族的后代B.陈胜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C.司马迁肯定陈胜反抗暴政D.《史记》对历史人物随意归类

21.《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的《云梦秦简》记载,在

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22.秦晋峰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官渡之战,袁绍因军败而

亡。嵋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A.地域十分广阔B.劳动力素质高C.地势十分平坦D.战略位置重要

2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像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

24.西晋灭吴,结束分裂不久,统治根基就动摇,国力耗竭,从此衰落。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主要是()

A.国人暴动B.司马炎篡夺帝位

C.祖逖北伐失利D.八王之乱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五胡”,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著作中提到“一到隋唐时代,而

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他旨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深C.中外交流频繁D.民族矛盾消除

26.一位同学进行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材料。他研究的主题应为()

壁画南朝牛车画像石专

表格东晋后期北民南迁的数据

文物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文献《六朝经济史》

A.江南地区的开发B.东晋政权的兴亡

C.海外交流的兴盛D.南朝政权的更迭

27.(原创)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

了如何使鲜卑贵族接受汉人土族文化之上。即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土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

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以此来巩固北魏的统治.并进而并吞南朝。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民族交融B.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

C.维护社会稳定D.维护孝文帝的权威

2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史实结论

A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百年

3

C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D东汉时期彳弗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29.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A.灵渠B.云冈石窟

C.秦始皇陵兵马俑D.长城

30.下图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2分)

材料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桀不修德行,统

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商汤任用贤才,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和仲虺,以为民除暴为口号,

兴兵伐夏,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安抚民心,发展农业、手工

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指出商朝的建立者。(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温馨提示:1、观点用陈述句,不能用疑问句和反问句;2、论述要举两个例子来论证观点;3、要有

结论。)(10分)

32.(14分)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

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一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

4

。)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了解决分封王国带来的弊端,秦朝和西汉王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绝对无法稳固的。从公元前230年到公

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齐国,只用短短十年就迅速完成了之前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秦国有力统一却无力治国》

(2)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民族共同体采取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举措是什么?(2分)西汉时期在秦疆域

的基础上,向西有了巨大拓展,西汉政府是怎样对这一地区加强管辖的?(2分)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

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材料三中所指的“这条路”指什么?(2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条路”在中外交往中有

何重要作用。(4分)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

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公元前200年楼敬建议)“把汉朝公主嫁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

给_____C_____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配送嫁

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

妆...刘邦听从了建议……后来惠帝、文

粮草……此役,漠北_____C_____主力丧

帝、景帝继续执行……”

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张秀平、王晓明《古代影响中国的100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次事件》(十五)

材料三

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

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改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

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华夏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前身?华夏族首领黄帝炎帝被后人尊为?根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民

族形成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写出C处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名称。材料二中两则材料反映西汉王朝对该

5

游牧民族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帝实行“汉化”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分)

七年级历史12月份月考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ABCADBCDC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CBCBCDBBDC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BDBDBABABB

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题干”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文

明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

选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早期文明,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领先世界其他地

区的特点,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出阶级,排除C项;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时间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尧……权授舜”可知反映的是禅让制。结合所学可知,在继黄帝之后,我

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

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

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故选A

项;抽签制不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世袭制开始于夏朝,排除C项;中国的选举制度出现于

近代,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死后,启

继承父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B项;禅让制是在尧舜禹时期,排除A项;分封制出现于

西周时期,排除C项;种姓制是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材料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

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老子

和孔子都强调减少欲望,放下贪欲的思想,这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

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信息,而是强调古代思想有一定的借鉴融合,排除A项;孔子和老子思想产

生的背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

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与老子与孔子个人品质的完善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从材料“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

6

(天子)”可知天子权力旁落,地方的诸侯势力强大,从而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A。而选项B.C.D

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6.【答案】D【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政治观点上展

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

“百家争鸣”,据此得出题干所述战国时期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指的是百家争鸣,故选D项;

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私学兴起于春秋末年,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排除B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大的改革,并非文化大喷发,排除C项。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凡遇军国大事,皇帝都命大臣商议,然后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皇帝

裁决,这样就使得皇帝的决策是在听取了群臣意见之后做出的,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秦朝二

世而亡,存在时间很短,所以不能说朝议制度确保了秦朝长治久安,排除A项;朝议制度是在确保皇帝专

制独裁的前提下实施的,所以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而不是确保专制独裁,排除C项;朝议制度是中央的

官员商议,一般不涉及地方官员,所以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商鞅方升”是战国时期秦国制造的量器。商鞅主持变法时,为推动经济,统一了度量

衡,方升就是秦国计量标准统一的代表。根据材料中方升底部铭文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度量衡沿用了

商鞅变法时所制定的标准,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选C项;ABD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项。

9.【答案】D【解析】根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和统一

货币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项;秦朝设置郡县制,加强地方控制,不能反映整个示意图的内容,

排除A项;示意图中只有统一货币促进经济交流,排除B项;示意图中只有统一货币促进文化交流,排

除C项。

1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

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

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故选C项;涿鹿之战是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的

战役,排除A项;牧野之战与武王伐纣相关,排除B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双方在官渡

进行的决战,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信息“楚河汉界”可知,该事件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为争夺帝位

而争战的“楚汉之争”,故选C项;陈胜和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与楚汉之争无关,排除A项;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刘

备和曹操之间的对抗发生在公元2世纪的东汉末期,与题目中的公元前206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分析其意为:首都长安国库中

的钱财堆积如山,穿钱的线都腐烂了,无法计数。可见,材料意在强调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济的繁荣,

故选B项;材料中的“无法计数的钱财”不能反映政治清明,排除A项;“巨大的钱财”亦与文化昌盛无

关,排除C项;“巨大的钱财”也不能表明社会安定,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

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创立

中央集权的是秦始皇,不是汉武帝,排除A项;材料“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实现国家统一的是秦

始皇,汉武帝是巩固大一统,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才

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他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建议,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卫

青和霍去病无关,排除A项;这里的叛乱指的是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了地方诸侯王的“七国之乱”,

与卫青和霍去病无关,排除C项;秦始皇为防御匈奴,修筑了长城,与卫青和霍去病无关,排除D项。

根据材料“汉武诸将,首推卫霍”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

北击匈奴,维护了北方地区的安定,B项正确。

7

1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朝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因此,公元1-2世纪,

亚欧大陆东端的强国是是汉朝。故选C项;周朝起止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排除A项;

秦存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排除B项;隋朝起止时间是581年----618年,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反应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

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故选D项;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项;材料只体现了外戚专权,没有体现宦

官把持朝政,排除B项。

1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解读题干材料可知,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时局动荡,民生艰难,所以张

角创立的太平道才能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故选B项;从''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

可知,东汉末年的社会并不稳定,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和土地兼并的严重,导致广大人民生活艰难,排除A

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思想活跃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经济发展,

民生安康是盛世局面的表现,与材料中的“土地兼并严重……广大贫苦百姓”内容不符,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侯是指蔡伦,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

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

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

了典籍的流传,故选B项;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排除A项;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

生,排除C项;道教是东汉末年张角和张陵创立的,排除D项。

19.【答案】D【解析】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

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齐

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学著作,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历法《大明历》是南北朝的杰

出科学家祖冲之所著,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故C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2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解读题干材料可知,陈胜来自社会底层,本来是无法归入世家的,但是司马

迁认为陈胜领导大泽乡起义,第一次举起了反抗秦朝暴政的大旗,贡献巨大,所以将之归入世家之列,故

选C项;题干材料明确说明陈胜来自社会底层,排除A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并没有推翻秦朝,

排除B项;《史记》体例完备,分类合理,司马迁对陈胜的分类暗含着他对人物的褒贬,不是随意归类的,

排除D项。

2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云梦秦简》记

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可知,民众所了解到的法律规定与秦律的规定不一致,因此推测较为合

理的是,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故选B项;民众所了解到的法律规定与秦律的规定不一致,并不能推

测陈胜吴广是历史传说,排除A项;《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且仅通过材料一事并不能推

测《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排除C项;形同虚设指的是形式上虽设置但不起作用,而陈胜吴广正是因

为惧怕法律而起义,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体现的是民众所了解到的法律规定与秦律的规定不一致,并不能

体现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排除D项。

2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秦晋靖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

魏国。官渡之战,袁绍因军败而亡。靖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说明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成

为兵家必争之地,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和地域十分广阔无关,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和劳动力素质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

要,和地域十分平坦无关,排除C项。

23.【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对于历史图片的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

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

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

范围。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答案为B„

8

2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晋惠帝时为争夺皇位,皇族

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D项;国人暴动发生于西周,排除A

项;司马炎篡夺帝位,之后统一天下,不是导致西晋衰落的原因,排除B项;祖逖北伐失利是在东晋时期,

排除C项。

25.【答案】B【解析】根据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著作中提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结

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随着经济,文化的交融,各民族之间思

想感情日益相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故选B项;民族

政权并立在材料中没涉及,排除A项;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都属于中华民族,不是中外关系,排除C

项;民族矛盾消除在材料中没体现,排除D项。

26.【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可知,“东晋后期北民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放奠定了基础,壁画南

朝牛车画像砖反映了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

选A项;东晋政权的兴亡主要与东晋建立、沈水之战、东晋灭亡等内容有关,材料无法体现这些内容,排

除B项;海外交流的兴盛是江南开发的影响之一,主要体现在东晋南朝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材料

无法体现这些内容,排除C项;南朝政权的更迭主要指的是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的更迭,材料无法体现这

些内容,排除D项。

27.【答案】B【解析】从材料“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接受汉人土族文化之上”“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

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来巩固北魏的统治”的表述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鲜卑族和统

治阶级的和利益,故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交融,A项排除,也没有体现到维护社会稳定,材料中也

没有体现到维护孝文帝的权威的目的,排除C.Do

28.【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

项正确;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题干中的“百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朝贾思觎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

农书,与题干中的“地理学著作”不符合,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

D项。故选A项。

29.【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云冈石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我国古代建

筑艺术的融合。云冈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具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特征,故选B项;灵渠、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长城均不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特

征,排除A、C、D三项。

30.【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政权,呈现并立状态,这一时

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交融,故选B项;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明清时期的社

会特征,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汤。

(2)失民心者失天下;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有名的暴君。桀实行暴政,统治期间,大兴土木,

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引起民众反抗,最终国破家灭;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

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终

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秦始皇实行暴政,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罚残酷,最终秦朝被

农民起义推翻。因而说失民心者失天下。

【解析】

(1)建立者:根据材料中的“商汤任用贤才……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可知,商朝的建立者是汤(或

商汤)。

(2)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提炼材料内容,拟定观点,论述时史论结合即可。

9

观点:根据材料中夏桀暴虐亡国的历史可知,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失民心者失

天下”。

论述:论述时,可以结合材料论述夏桀暴虐亡国的历史来论证观点——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

史有名的暴君。桀实行暴政,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引起民众反

抗,最终国破家灭。接着结合所学补充商纣王因暴虐亡国的历史继续论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