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
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
和革命家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思想家王夫之从唯物论角度阐发知行合一,主张“行可兼知”,
“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知行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
为认识的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知行合一”,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
召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投身于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一体两面。
“知”和“行”的实现过程互为表里,不可偏废。其次,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躬行实
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再次,以知促行,为善
去恶,对善恶有高度自觉,在道德上防微杜渐。
“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行的认识。
知知:即认识再认识,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
展过程的无限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行行:即实践再实践,在认识
的指导下,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推动实践活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
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
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
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
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知行合一”遵循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知与行,高度统一,同心同体,互为前提,
互为因果。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和哲学内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
世界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天人合一”的精髓,体现为一种物我之间的通汇贯通,既是一
种宇宙观,也是一种价值观,是客观环境与人的生存、人的心态、人的力量相互包容、相互
协调的一种平衡。“知行合一”重在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具有思想与行动、心性与修为、
意愿与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同时,也与当代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高度一致。
毫无疑问,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
实践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我们倡导“知行合一”
思想,强调的是建立在传统哲学理论基础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
根植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深厚土壤,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这既是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王离湘《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
材料二:
“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和弟子的一段对话。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
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
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炼,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炼才能锋利
一样。
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
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原来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
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王阳明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
平、不是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他立刻召集县府有关人员开会,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
家应收的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财的一种恶劣手段。于是,他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手
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王阳明给上级政府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
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摆出态度,最后以人情动之,面对奸宦,软硬兼施,
竟然就这么轻松圆满地把事情解决了。
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
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
神奇的是,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
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
(摘编自《王阳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均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
影响。
B.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体现了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认同
与发展。
C.王阳明认为真知必行,不行假知,注重在实学中求知,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
的地位之上。
D.知知即认识再认识,行行即实践再实践,这说明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都具有反复性和无限
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毛泽东提出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是对“知行合一
“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B.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知与行,就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C.“知行合一”的思想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高度契合。
D.当下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对科学实践观的丰富、
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B.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C.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D.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知行合一”,论述的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
料简要分析。
5.我们从“知行合一”的思想中能汲取怎样的智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LC2.C3.B
4.①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影响以及实践意义,材料二则论述了怎样做到知行
合一;②材料一侧重于理论论证(理论分析),材料二侧重于事实论证(例证)。
5.①要正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指导自己行动;②遇到困难和问题,要善于
调查研究,了解症结所在并洞察全局;③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迎难而上;④勤于磨练,
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显然把,行‘放在比'知'更重要的地位之上”错误,原为相关内容为“真知必行,不
行假知,注重躬行实践,即真正的‘知'必须付诸实行,要在事上磨练、在实学中求知”,
没有说明谁更重要,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内涵高度契合”错误,原文为“‘知行合一,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
本,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涵”,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内
涵,不是“内涵高度契合”。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该项是知行的区别,表现知行分离。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
故选B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知行合一’作为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
性的关系,强调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的重要性,对后世进步的
思想家和革命家影响深远……孙中山结合中国革命需要,提出了‘知难行易'说……在此基
础上,毛泽东同志则进一步发展了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坚持把实践作为认识的
基础,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知与行两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具体来
看,一方面是知行:即认识指导实践,确保方向与目标的正确性;反之是行知:即实践决定
认识,检验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
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
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实践
活动,高度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引”,主要论述了知行合一的
内涵、影响以及实践意义;
材料二,“‘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磨’……事上磨炼。首先是具
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论述
了怎样做到知行合一。
材料一,结合“阳明心学的‘知行’思想主要有三层涵义: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
行一体两面……'知'与‘行',实际上就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加深对知、
行的认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实践也不能
正确理解认识”等内容可知,侧重于用道理分析,是理论论证;
材料二,“王阳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第一天……他越是迎难而上,
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举例证明了知
行合一的重要意义,侧重于事实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
认识的最终目的。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反之,认识对于实践
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可知,要正
确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并指导自己行动;
结合“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可知,遇到困难和问题,
要善于调查研究,了解症结所在并洞察全局;
结合“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可知,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迎难
而上;
结合“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
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可知,勤于磨练,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沉的湖
红孩
①傍晚时分,夕阳还斜挂在天空,几缕阳光泻在平静的湖面上,远处几只渔船像水墨画
般镶嵌在山水之间,让你觉得这千岛湖的初夏真的是初夏的感觉呢。我现在所在的位置,位
于北纬30度的钓鱼岛上。
②去看千岛湖,是我多年的愿望。在这之前,我读过几位作家朋友对千岛湖的描写,也
曾多次在电视上看到千岛湖的旖旎风光。特别是看到千岛湖秋季捕鱼的场景,让你不得不为
之心跳。
③此番到千岛湖,是应一帮文友采风之约而来的。
④千岛湖,由一千多个岛屿组成。在当地,关于淳安有新旧之分。所谓旧,是指淳安有
着悠久的历史,淳安建制始于东汉建安十三年,距今有一千八百年,是徽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的融合之地。而新呢,是指在一九五九年,为建设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
工的大型水电站一一新安江水电站,由原来的淳安、遂安两县合并而成。
⑤采风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下姜村狮城博物馆,去寻找消失的遂安古城。当地的文史专
家在遂安古城沙盘前给我们讲,狮城是遂安的别称,自唐武德四年作为县治至一九五九年被
淹,历一千三百三十九年。一九五九年被淹时,有二十九万人移民,八万人就地安置。前些
年,经有关部门在水下勘测,发现千年遂安古城保存完整。我跟同行的朋友说,最好能开辟
一条水下旅游通道,让几十万淳安、遂安人能够重新看到他们先人生活的城市。以前,在我
的北京郊区老家没有拆迁时,我是很难理解移民是什么样的心情的。二零零九年,当我的老
家真的被拆迁,看着一座座熟悉的房屋被推土机推倒,看着那一棵棵陪我一起长大的柿子树、
枣树、石榴树被拦腰斩断时,我才真正地感到从此再也没有根了。
⑥望着烟波浩渺的千岛湖,想象着五十多年前几十万遂安人肩挑手提三步一回头的景象,
我的眼泪直在眼圈里滚。在下姜村,推开一户姜姓人家的门扉,问正在摘菜的老妇人,您可
是遂安人?老妇人答,是的。又问,还能记起遂安老城的样子吗?老妇人说,记得。老妇人
家里没有年轻人,如果有,我会问他(她)同样的问题,我相信他们的回答跟老妇人的回答
肯定是不一样的。
⑦千岛湖由一千零七十八个岛屿组成,每个岛屿在一九五九年前都是一座山峰。我无法
想象,当大水从黄山一路奔腾到达遂安时是怎样的景象。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
震,众多的堰塞湖顷刻间就把许多的村庄田园淹没了。当我事后问起那些当地的村民,有的
年轻人竟然非常高兴,说一场地震把他们的城市化进程至少加快了十年。我听后,不知所措,
一片茫然。
⑧我们当然不能总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当中,而更要面对当下、面对未来。可在面前的
千岛湖,我所面对的更多的还是历史的洗刷。
⑨在中心湖区,经过一个小时的微波荡漾,我们登上了小岛。岛不是很大,走一圈也就
二十几分钟,沿左侧山路才走一百多米,就看到前方有一座寺院似的建筑。走到近前,只见
门匾上书三个大字一一海公祠。路旁有一块石碑,英汉双语文字书写:清官道。海瑞行政官
吏任期累计十三年,其中知县任期五年七个月,而任淳安知县四年两个月,史称海瑞初展抱
负之区。今人倡筑清官道,藉此常记海公德政。原来,不经意间我来到明朝大名鼎鼎海瑞大
人的地盘了。
⑩中国历史悠久,清官佞臣历代层出不穷。在清官中,海瑞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⑪谈到清官,我想到了方志敏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位于淳安县中
洲镇厦山村,有座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这是淳安县政府投资六千万元于二
零一四年建成的。一九三四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在红七军团基础上成立了北
上抗日先遣队。这支部队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经历大小战斗无数,一九三五年,抗日先
遣队曾先后四次挺进淳安,并进行了多次重大战役,留下了一大批在杭州乃至全国极具特色
的革命历史遗存。如:“茶山会议旧址”,方志敏、粟裕和刘英临时住所,临时医院,“七
十七阵亡战士”墓等。在陈列馆里,我看到了方志敏烈士的遗物,聆听了讲解员介绍方志敏
牺牲的经过,当我看到熟悉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的影印件时,心潮起伏,对烈士更
加肃然起敬。我还听到,军团长寻淮洲在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当身边的将士问他死后有什
么要求时,他说,请把我身上的衣服脱下来,送给那些没有衣服的战士。在他的影响下,其
他很多受重伤的红军都一致要求把身上的衣服送给那些继续战斗的战友。听到这里,我感到
强烈的震撼。以阅读经验,我不知道国内外还会有哪支军队的首领能做到如此的“清贫”?
正因为如此,这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红军走过的路,哪一条不是“清
官路”,哪一条不是“清贫路”,不是充满革命理想的路!
⑫如果说,千岛湖是以淳安、遂安人民牺牲自身利益而实现国家复兴的壮举,那么,这
海瑞之正气、红军之精神不正是流淌在人们心中永不沉没的汪洋浩渺的大湖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④段把新、旧淳安城对比着写,既写出了淳安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突出了
新淳安城今非昔比的新气象、新格局。
B.“我”的“最好能开辟一条水下旅游通道”的想法,说明“我”感同身受,对淳安、遂安
人会常常思念自己故土的深切理解。
C.第⑧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既照应了上文,又引起下文对千岛湖有关历史的叙写,使文章
前后两部分连缀紧密,层次分明。
D.文章第①段中,将眼前的烈士遗物和听到的红军故事结合起来写,突出体现了红军干部的
清廉品质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7.关于文中“老妇人的回答”以及“汶川大地震”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老妇人的回答”以点带面写出老一聚人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体现了他们安土重迁的情
怀。
B.某些年轻人急切追求城市化生活,对因地震而造成的故土面貌的改变表现出麻木甚至幸灾
乐祸的情绪。
C.文中的“我”是一个怀旧的人,能够深切理解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家园的人们的断根之痛。
D.这两处相关内容用实写的手法,以作者所见所感,引发了人们对遂安古城被淹的思考。
8.文章把①②段位置互换,让第②段作为文章的开头,可否?请简析理由。
9.请结合文本,简析结尾段妙处。
【答案】6.A7.D
8.不可。
①第①段以特写的方式,展示了千岛湖初夏幽美的自然景色,醒目引人。
②第②段宕开一笔,写自己“多年的愿望”,让行文有了波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如果第②段作为开头,就削弱了这些艺术效果;也不能和第③段紧密地缝合在一起,使文
章失去了逻辑性。
9.①以议点睛,揭示了题旨,升华了主题。
②用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又语气强烈,强化了文章中心。
③照应和总结前文,使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
A.“突出了新淳安城今非昔比的新气象、新格局”说法错误,把新、旧淳安城对比着写,是
为了突出淳安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后文描写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做铺垫。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这两处相关内容用实写的手法”说法错误。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描写是对过去的回忆,
是虚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可以。
由“傍晚时分,夕阳还斜挂在天空,几缕阳光泻在平静的湖面上,远处几只渔船像水墨画般
镶嵌在山水之间”等内容可知,第①段是对千岛湖初夏自然景色的特写,展示了千岛湖幽美
静谧的自然景色。景色醒目怡人,充满吸引力;
由“去看千岛湖,是我多年的愿望”可知,第②段没有继续描写千岛湖的景色,而是宕开一
笔,写自己“多年的愿望”,让行文有了波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正是因为千岛湖的景色如此美丽迷人,才使得作者向往多年,所以将第①段放在开头更加符
合情理和逻辑,如果第②段作为开头,就削弱了这些艺术效果;
此外,由第③段“此番到千岛湖,是应一帮文友采风之约而来的”的内容来看,第②③段从
内容上联系非常紧密,如果与第①段位置互换,会使文章失去逻辑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从主旨内容上,升华了主题。结尾段是议论性的语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对“千
岛湖是以淳安、遂安人民牺牲自身利益而实现国家复兴的壮举”的议论,揭示了“海瑞之正
气、红军之精神正是流淌在人们心中永不沉没的汪洋浩渺的大湖”的主旨。
从手法上,”这海瑞之正气、红军之精神不正是流淌在人们心中永不沉没的汪洋浩渺的大湖
吗?”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将“海瑞之正气、红军之精神”比作“流淌在人们心
中永不沉没的汪洋浩渺的大湖”。比喻使语句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反问句增强了表达的语气,
强化了文章的中心。
从结构上,“千岛湖是以淳安、遂安人民牺牲自身利益而实现国家复兴的壮举”与前文“望
着烟波浩渺的千岛湖,想象着五十多年前几十万遂安人肩挑手提三步一回头的景象,我的眼
泪直在眼圈里滚”相照应,并总结了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帝®与北汉主相尊于高平,命前泽州刺史李彦崇将兵守江猪岭,遏北汉主归路。彦
崇闻樊爱能等南遁,引兵退,北汉主果自其路遁去。八月,己酉,贬彦崇率府副率。初,太
祖②以建雄节度使王晏有拒北汉之功,其乡里有滕县,徒晏为武宁节度使。晏少时尝为群盗,
至镇,恶召故党,赠之金帛、鞍马,谓曰:“吾乡素名多盗,昔吾与诸君皆尝为之,想后来
者无能居诸君之右。诸君幸为我语之,使勿复为,为者吾必赚之。”于是一境清肃。九月,
徐州人请为之立衣锦碑。许之。
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盂汉卿坐纳藁税,场官扰民,多取耗馀咒赐死。有司
奏汉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
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
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
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
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诸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
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
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戊辰,帝谓侍臣曰:“诸道盗贼颇多,讨捕终不能绝,盖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检,致藩侯、
守令皆不致力。宜悉召还,专委节镇、州县,责其清肃。”
河自杨刘至于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木浮,弥漫数百里。又东北坏
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漂没民田庐不可胜计。流民采菰稗、捕鱼以给食,
朝廷屡遣使者不能塞。十一月,戊戌,帝遣李毂诣澧、军B、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
而毕。
(《资治通鉴•卷二九二•后周纪三》)
【注】①帝:指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公元954年〜959年)。②太祖:此
处指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04年〜公元954年)。③耗馀:犹耗美。旧时官府征收
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④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任殿前
都点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奈A何B浚C民D之E膏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健P懦Q不R分S众T
何U所V劝W
1L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拒,对抗,抵御,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的“拒”含义相同。
B.徙,调职,与《过秦论》中“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的“徙”含义不同。
C.族,灭族,与《六国论》中“族秦者,秦也”的“族”两词含义不同。
D.文中“大泽”与《史记•陈涉世家》“陈涉等起大泽中”的“大泽”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晏受命担任武宁节度使,上任伊始,召集做强盗时的旧日同党,采用招抚吓阻并用的策
略,于是,强盗在全境绝迹,社会安定。
B.皇帝非常重视朝廷法纪,能够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且公平公正,严格执法,将贪污耗馀、
扰乱百姓的大将军孟汉卿处死。
C.皇帝认为,历朝将缉捕盗贼交付使臣巡视检查,而藩镇、州县等官吏均不用力,应将使臣
全部召回,令各级主官各司其职,肃清盗贼。
D.黄河连年东溃堤防,河水弥漫达数百里,又向东北冲毁古堤,直至海边,淹没百姓田地房
屋无数,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灾难。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
(2)帝遣李毂诣海、军B、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14.后周世宗为整顿军队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答案】10.GNS11.C12.B
13.(1)但(宫禁警卫)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
就是投降,各朝之所以丧失国家,也大多由于这个原因。
(2)皇帝派遣李毂到澧州、军B州、齐州检查监督堤防决口的堵塞,征发役徒六万,三十天
完工。
14.①精简军队,选拔重用精锐者,淘汰羸弱者。②诏募天下壮士集中到京城,并将优秀者
任命为殿前诸班。③让骑兵、步兵诸军将帅各自挑选精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些无用的人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
激励士众!
“浚民之膏泽”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膏泽”后断开;
“乎”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且”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
“众”是“何所劝”的主语,其前断开。
即在GNS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对抗、抵御”。句意:后周世宗与北汉主在高平对峙。/假使六国各自爱惜
他们的百姓,就足够用来抵抗秦国。
B.正确,调职;迁移。句意:便调任王晏为武宁节度使。/是氓、隶一类的人,做了被迁谪
戍边的兵卒。
C.错误,二者含义相同,都是“灭族”。句意:再干的话我必定灭他的家族。/灭掉秦国的,
是秦人自己。
D.正确,都是“大湖泊”。句意:汇合为巨大湖泽。/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补充:大泽乡
得名于行道途中的一片低洼湖泊)。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公平公正”错,由“有司奏汉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可知,
皇帝加重了对孟汉卿的处罚。
故选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骄蹇",骄横傲慢;“走”,逃跑;“失国”,丧失国家。
(2)“诣”,到;“按视”,检查监督;“役徒”,征发役徒。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可知,精简军队,选拔重用精锐者,淘
汰羸弱者。
由“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可知,诏募天下壮士集中
到京城,并将优秀者任命为殿前诸班。
由“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可知,让骑兵、步兵诸军将帅各自挑选精兵。
参考译文:
当初,后周世宗与北汉主在高平对峙,命令前泽州刺史李彦崇领兵扼守江猪岭,阻断北
汉君主的归路。李彦崇听说樊爱能等人向南逃跑,便领兵撤退,后来北汉君主果然从这条路
逃跑离开。八月,己酉(初八),皇帝贬李彦崇为率府副率。当初,后周太祖因建雄节度使
王晏有抵抗北汉军队的功劳,他的故乡在滕县,便调任王晏为武宁节度使。王晏年轻时曾经
做过强盗,一到镇所,就召集所有旧党,赠送他们金钱绢帛、鞍马,对他们说:“我们家
乡素来以强盗多出名,从前我和诸位都曾经做过强盗,料想后来的强盗没有能胜过诸位的。
诸位替我告诉其他强盗,让他们不要再干了,再干的话我必定灭他的家族。”于是全境强盗
绝迹。九月,徐州人请求为王晏树立衣锦碑。周世宗准许。
冬季,十月,甲辰(初三),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因交纳藁税时,场院官吏侵扰百姓,
过多索取所谓“耗余”而定罪,皇帝赐死。有关官员奏称孟汉卿的罪不至死,世宗说:“朕
知道这些,只不过想借此惩戒众人罢了!”当初,宫禁警卫士兵,历朝相承,只求息事宁人,
不想再简拔挑选,恐怕伤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居多。但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
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历朝之所以丧失国家,也大多由于这个原因。
周世宗通过高平之战,才开始认识到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对侍从大臣说:“大凡
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不能供养得起一名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
去养活这些无用的人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众!”于是命令大力精简
兵员,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的逐出军队。又因强健勇猛的战士大多被各藩镇所收养,下
诏征募天下壮士,全部遣送到京城,命令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挑选其中最好的组成殿前诸班。
其他的骑兵、步兵各军,分别命令他们的将帅挑选士兵。因此士兵精干强壮,近代以来没有
比得过的,征伐四方,所到之处频传捷报,这就是挑选兵员的功效啊!
戊辰(二十七日),周世宗对侍从大臣说:“各地盗贼很多,讨伐搜捕终究不能绝迹,
大概是由于历朝另外命令使臣巡视检查,致使藩镇主帅、州守县令都不再努力。应该全部召
回使臣,专门委托藩镇节度使、州守县令,责成他们肃清盗贼。”
黄河从杨刘至博州一百二十里,连年在东面冲溃堤防,分成两个支流,汇合为巨大湖泽,
河水弥漫达数百里。黄河又向东北冲毁古堤而流出,淹没齐、棣、淄各州,直至海边,淹没
百姓田产房屋不可胜计。流民只好采集菱白稗子、捕捞鱼虾来充食,朝廷屡次派遣使者都没
有堵住。十一月,戊戌(二十八日),周世宗派遣李毅到漕州、军B州、齐州检查监督堤防决
口的堵塞,征发役徒六万,三十天完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藤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花朵上晶莹的水珠,比作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形象表达了对花的爱怜之情。
B.作者以议论入词,奉劝词客骚人,勿以惜花为念,莫作怅惘愁思,笔锋灵活心思脱俗。
C.用“朝朝出”与“处处通”对举,言简意赅地勾勒出农民不避风雨、终岁劳作的辛酸之苦。
D.整首词,语言通俗,上下片前后呼应,表现了词人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
16.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农村生活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来展现农村秀丽的风光;②描绘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劳动
的情景;③直接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的能力。
C.“辛酸之苦”错,”蓑笠朝朝出,沟睦处处通”一句描绘了春耕季节农民们正冒雨耕作的
情景,抒发了词人对农民辛劳生活的同情、怜悯,隐含诗人对农民勤劳的赞美之情。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意思是说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濠濠
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
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
“蓑笠朝朝出,沟滕处处通”一句描绘了春耕季节农民们正冒雨耕作的情景,而且这不是个
别农民的行为,从“朝朝”“处处”可看出劳作的范围之广,描绘农民长年累月在田间生产
劳动的情景;
“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意为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
苦的三个季节,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诗句直接
陈述农民对雨水和丰年的期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结尾处指出“为国者”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
”,旨在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
(2)草木是古诗词常用意象,其兴衰往往寄寓作者复杂的情感,如屈原《离骚》(节选)中
的“,"。
(3)黄庭坚《登快阁》中的“,”与王维《山居秋以》中的“随意
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相近。
【答案】(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
人之迟暮(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多次用到“岔话”方式,在叙写某事时停住而转向其他事。岔话不仅使人
物心理微妙丰富,也自然转换了情节。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李纨等人向王熙凤申请诗社活动经费时,被王熙凤揭穿老底说
她一年收入很多,以下是两人的对话。
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
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
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
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得出手来!那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子里去了?气的我
只要给平儿打报不平儿。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
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未平。你今儿又招我来了。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
换一个过子才是。”说的众人都笑了。凤姐儿忙笑道:“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这脸子竟
是为平儿来报仇的。竟不承望平儿有你这一位仗腰子的人。早知道,便有鬼拉着我的手打他,
我也不打了。平姑娘,过来!我当着大奶奶姑娘们替你赔个不是,担待我酒后无德罢。”说
着,众人又都笑起来了。
18.此处岔话转移后的话题是什么?
19.转移话题后达到了什么效果?
20.反映了李纨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18.责备王熙凤不应打平儿。
19.①岔话后转为李纨揭王熙凤短处,这是李纨看重平儿,借机打抱不平;②这是李纨被揭
底后情急之下的反击方式,既转移话题,说明对方也有可批评之处,又使其不再针对自己。
20.①灵活机智、坚毅刚强,②言辞犀利,善用自己寡嫂的身份维护自己的名誉及权益。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昨儿还打平儿呢,亏你伸得出手来……你今儿又招我来了。
给平儿拾鞋也不要,你们两个只该换一个过子才是"可知,转移后的话题是“责备王熙凤不
应打平儿”。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话题本是王熙凤揭穿李纨的老底,李纨听后指出王熙凤不该打平儿,“气的我只要给平儿打
报不平儿”,岔话后转为李纨揭王熙凤短处,这是李纨看重平儿,借机打抱不平;
这是李纨被揭底后情急之下的反击方式,王熙凤听了,不再揪着李纨的收入说话,而是“忙
笑道:’竟不是为诗为画来找我……”,去给平儿道歉,达到了转移话题的目的,使其不再
针对自己。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李纨等人向王熙凤申请诗社活动经费,结果被王熙凤揭穿老底说她一年收入很多,到此李纨
既没慌张也没恼怒,更没觉得是被欺负,而是“笑着”就转移了话题,可见她灵活机智、坚
毅刚强;
李纨说王熙凤“疯了”,“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黄汤难道灌丧了狗肚
子里去了”……可见其言辞犀利,直指人心;李纨和王熙凤是她婢,如此说王熙凤身份上也
恰当,而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李纨善用自己寡嫂的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算法分析与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钢筋加工承包的合同范本
- 专利代理合同
- 2024年度钢筋混凝土模板设计、制作与施工合同3篇
- 智能工厂生产线建设与运营合同
- 快递行业2024年度运输保险合同(升级版)
- 污水处理服务合同范本版
- 2024年度租赁期满续租合同
- 2024年度租赁设备使用协议2篇
- 2024年度网络安全服务合同安全防护内容与责任2篇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培训
- 2024年度餐厅油烟处理设备合同:油烟处理设备采购与安装
- 北京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数学试卷
- 江苏省常州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英语期中试卷(无答案)
- 小说版权合同范例
- 2023年西安电力中心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译林】八上英语专题02 短文首字母填空20篇
- 2023年新华通讯社招聘考试真题
- 2024-2030年中国无氧铜杆铜丝行业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新教师培训课件
- 爱心公益慈善活动招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