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的论证方法及作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0/18/wKhkGWYDcTiAe9LkAALNCnpGvK0577.jpg)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的论证方法及作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0/18/wKhkGWYDcTiAe9LkAALNCnpGvK05772.jpg)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的论证方法及作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0/18/wKhkGWYDcTiAe9LkAALNCnpGvK05773.jpg)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的论证方法及作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0/18/wKhkGWYDcTiAe9LkAALNCnpGvK05774.jpg)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的论证方法及作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0/18/wKhkGWYDcTiAe9LkAALNCnpGvK057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议论文阅读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一、考点分析
常见考点:对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理解。在议论文阅读中,常见的
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用列举的具体事例、现象、统计数据以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等来论证
观点的方法(又称摆事实讲道理)。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思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
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作者引用名人名言、被人们承认的理论以及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莱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讲道理)。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答题思路: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三)比喻论证: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思路: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
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四)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要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
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五)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要点: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
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
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思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
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二、例题讲解
例1:“舜发于哦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使用了举列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了“舜发于吠亩之中”等六个事例,证明了人才是
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从句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例2:“域名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
答: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分别从限制人口流动、巩固国防震慑天下之三方面论
证了得人和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深入。
例3:“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论美》
答: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美比作盛夏水果,证明了美的形貌难以保持的观点,
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例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和国家治理方法的失误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经受磨练的作
例5: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咎,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成功》
答: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韩愈的名言,证明了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得
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等).
三、实战演练
(一)基础训练
谨慎“行善”
①前段时间雅安地震,在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很多热心网友尤其是知名网友,通过
微博转发一些救援信息。救人一命,功德无量。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一些家伙不知出于何
种心理,发布了一些错误的救援信息。他们的恶毋庸置疑,但扪心自问,在这件事上,我
们这些出于善意转发信息的人当中,也有不少人帮了忙。这样说打击面未免太广,触犯众
怒我可不敢,但说说自己总是可以的。
②地震当天,我也和很多网友一样,盯着电脑,不断刷新,高度紧张地关注着灾区的
最新动向。没多久,一条微博进入我的视线,大意是有位妈妈伤得很重,想见女儿最后一
面,请女儿看到消息后速去医院。最后,还留下了手机号码,方便女儿联系。我想都没想
就要转发,就在此时,我的电话响起来,等接完电话,已经有人澄清:“这是一条假消息,
手机号码是甘肃的,请大家不要转发。看到有人转发,请敦促对方删除,以免有人上当受
骗。”
③没过几分钟,我的QQ开始闪烁,有人在QQ群里转发了这个消息。我马上胸有成
竹地告诉大家,这是假消息,顺便谴责了编造这条信息的家伙,因为他很无聊、很过分。
回想起来,我当时应该是很得意的,因为及时指出了别人的错误,阻止了谣言的扩散。但
在看了一下午类似的假消息后,我开始感到心虚一如果不是那个电话,我就会转发这条消
息,并且为自己的“善举”感到自豪。美国有评论家说,一场灾难发生后,前5分钟Twitter
做出的贡献最大,但12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就我当天的感觉,这句话用在微博上同样成
立,而且时间更短。
④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我在转发消息时,其实也在暗示大家,我很善良,很关注灾
区。不用捐款,更不用冒着危险亲临现场救援,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别人就会知道,我
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实际上,这种善意中包含着虚伪。当时,如果我真的有足够的爱心和
责任感,就应该拨打那个手机号码,险证信息的真伪,然后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发布出去。
当然,这件事情已经有人做了,并且对谣言做了澄清。我对此感到振奋,正因为有这些网
友,微博才能自我净化,真实的消息才得以传递。同时,他们也如镜子一般,让我看到了
隐藏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那就是,不愿为自己的善意付出行动。
⑤早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出现之前,互联网上的假消息已经层出不穷,比如,某地
有小孩失踪;比如,某地有人患白血病,需要稀缺血型,等等。有些假消息司空见惯,几
年前我上论坛时就见过,如今居然在微博上与它们再次相逢。看着那些熟悉的文字,我竟
有一种“别来无恙”之感。这么多年,依然有人上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制造谣言的人
固然可恶,但如果我们能有所行动,对消息来源和内容寻根究底,我想,大多数假消息不
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正如转发一样,慎点“转发”也是一种善举。如果实在拿不准消息
的真假,最好不要轻举妄动。这些,我想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在这篇一事一议的文章中,作者是因什么事而引发议论的?(2分)
3.选文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了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2分)
4.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行乞者”,谈谈你会怎样做?(2分)
一张一弛
①《礼记》中有一句颇有点辩证法精神的话:“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②对于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来说,这个规律是有启发性的。比如一首乐曲,光是一股
劲儿的快,一股劲儿的紧,从头到尾都是最强音,那就显得很单调,没有什么节奏感了。
在《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支曲子,开始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一
段,接着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一段,后来又有“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一段,这倒是很合乎一张一弛的规律的,我相信,弹奏起来一定优美
动听,可惜我们谁都没有听到过。
③一幅画,也是如此。布景成局,全凭有疏有密;有浓有淡,相间相成,方能错落有
致。只密不疏,则必嫌拥塞。只疏不密,则必嫌空松。只浓不淡,则嫌繁缗。只淡不浓,
则嫌单薄。①虽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难免各有所偏,②一个作品总有一个作品的基调,③或
以强烈见长,④或以柔和取胜,⑤但“单打一”的旋律和笔墨终究是容易使人感到单调
的。
④推而广之,写小说,写戏剧,甚至写评论文章,亦无不如此。假如小说中段段都是
高潮,那么,高潮就反而不突出了;戏剧中场场都是密锣紧鼓,让观众的神经拉得像弓弦
一般紧,就反而使人家不大想看下去了;文章中句句都加上着重点,主要的论点就反而不
明确了。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到林冲发现陆虞候来暗害
他,特地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准备跟他拼个死活,可是作者在这里不肯急转直下,
却又回过头来。写上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在大雪中出门买酒吃那一段比较轻松的笔墨,然
后再转向高潮。我看,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浪墨,没有它们穿插在其中,就显不出
一张一弛、一起一伏的妙用了。弛,正是为了张;伏,正是为了起。
⑤有些同志不大懂得一张一弛、相间相成的道理,常常主张把作品中、文章中一些乍
看起来似乎与主线主题并无直接关联,而其实与主线主题颇有些内在联系的所谓“闲笔浪
墨”大笔勾销。他们这样做,似乎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实际上倒往往破坏了艺术的完整
性。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绿叶全部去掉,只剩下一朵光秃
秃的牡丹花,那还有什么好看呢?
15.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16.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1)第④自然段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这是为了论证的观点。(4分)
(2)第⑤自然段中作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
「'绿叶”比喻(用文中词语回答)。(3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
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
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
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
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
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
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
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
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
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
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
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
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押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
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
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
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
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
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
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
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
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
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
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班最
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
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
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
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
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
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
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
4.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二)高层进阶
不求甚解
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
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
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
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
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
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
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
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
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
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脸。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
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
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
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
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
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2分)
难得淡定
①苏轼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
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②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
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
“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
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
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③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
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
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
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
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
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④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
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
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目:“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
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
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
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
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⑤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泗水之战的捷报
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
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
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⑥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
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
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
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
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⑦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
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2分)
2.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2分)
3.文章第④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
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②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
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
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③乌号洋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
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
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她坐在宝座
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
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
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
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④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
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
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眼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
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
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盘,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
完满的人生。
⑤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型有机酸开发与生产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综合报告
- 学校救助申请书
- 单位住房申请书范文
- 加强环境保护的生产规范
- 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
- 新版北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一 20以内数与加法第7课时 做个加法表
- 6年级-下册-第09讲-应用题综合练习-54
- 现代教育技术如何重塑课堂整合新模式
- Module9(单元测试)英语五年级下册-外研版(一起)(含答案)
- 2025年高考数学总复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师卷)
- 肌力分级护理课件
- 第三章-自然语言的处理(共152张课件)
- 中学教学课件:下第课《认识人工智能》课件
- 《乌有先生历险记》注释版
- 2023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六年级口算训练每日100道
- 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的评估新技术
- 专项债券在燃气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作用
- 四川省泸州市2024年中考地理试卷(附解析)
- GB/T 44255-2024土方机械纯电动液压挖掘机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