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2.难点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影响。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通过汽车的广泛使用、高速公路与高铁的铺设、航运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以及航空业的出现和发展,让学生了解20世纪交通发展的一般情况,理解交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三个子目按照专题和时序排列。第一子目“陆海交通的发展”主要讲述汽车的广泛使用、高速公路与高铁的铺设、航运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等内容,是传统陆海交通的发展。飞机则是20世纪的新产物,所以单列一个子目“航空的发展”。与上一课一样,本课的最后一个子目仍然谈及交通的影响。3.内容取舍的考虑考虑到篇幅和重要性,本课正文采取典型事例和关键数据结合的方法。第一子目讲述传统陆海交通的新发展,选取了汽车普及、高速公路、高铁、航运等方面的事实。第二子目主要介绍飞机诞生、航线发展的事实。第三子目讲述交通发展的作用,为避免与上一课重复,本子目主要强调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第一子目讲述陆海交通的新发展。在上一课中,已提及汽车的发明。关于汽车发明过程和流水线制造,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也有详细内容,可作参考。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重大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又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可充作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9世纪末,德国工程师迪塞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中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在前人基础上设计了有一台两冲程单杠功率991.95瓦汽油机的三轮汽车,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本茨也被誉为“世界汽车之父”。次年初,本茨的这个发明取得了德意志专利权,因此德国人把1886年称作汽车的诞生年。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内燃机车、远洋货轮、飞机、拖拉机和军用装甲车也陆续出现,并带动了相应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使人类真正跨入汽车时代的是美国人生产的福特T型汽车。该车后来由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线装配,因此也成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T型汽车的最初售价为850美元,随着设计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最终降到260美元,因而迅速走进大众生活中。第一年,T型汽车的产量即超过1万辆,创下汽车行业的纪录。到1927年夏天T型汽车停产,共售出1500多万辆。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为汽车产业及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技术发展也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而迅速提高,在保险杠、车身、传动、轮胎、安全带、挡风玻璃等方面,西方汽车工业取得巨大的进步,并且朝着越来越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没有汽车制造业。1950年,上海客车修造厂正式推出了一辆公交客车,中国民族客车工业开始起步。1951年,天津汽车制配厂参考美国福特汽车试制成两辆吉普车,但作为国庆献礼后并未继续生产。1956年,苏联人设计、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解放”牌载货车诞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是南京汽车制造厂于1958年试制成功的“CN120型”轻型载货汽车。辅栏插图中,毛泽东参观的是中国1958年造出的第一辆小轿车。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本课提供了2018年底的中国汽车生产量和汽车保有量的数据。这里适当说明,本课中国部分,多采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在授课时,也可以在这些机构的网站查询最新数据。如同轮车的发明推动了古代的道路建设一样,汽车的广泛使用也推动着现代道路的发展,其体现之一就是高速公路的出现。本课提及高速公路的概念,辅栏介绍了德国建的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的情况。1933年,德国开始大规模规划、设计和建设高速公路,到1939年已建成3440千米,形成以柏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高速公路网。德国修建高速公路的意义和经验得到世界性的公认和推广,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公路建设迅速发展,欧洲各国、美国、日本先后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全国公路网。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后,通行汽车的公路才在中国发展起来。到1946年12月,中国公路总里程超过13万千米,但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前夕能通行的只剩下一半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公路建设逐步现代化,交通网络逐渐形成,远到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边远地区都有公路相通。中国的公路按其重要性和使用性质分为国家干线公路(简称国道)、省干线公路(简称省道)、县公路(简称县道)和乡道四类。其中,国道又分为高速公路和一般国道。截至201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484.65万千米。现代中国道路建设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高速公路建设。中国的高速公路始于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的建成。1990年建成通车的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是中国内地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截至202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辅栏的图表,展现了中国1988年到2020年高速公路里程的增长情况。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的区别在于:它是经过特别设计的,没有急转弯,通行速度大幅加快。高速列车使用高功率电动机和铰接车架,轮轴高度较低且机车信号内置。但对高铁路线和速度,向来有不同说法,具体可参考后文。1964年通车的连接日本东京和大阪的“新干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新干线”贯穿日本人口最稠密的东海道,运行速度超过200千米每小时。“新干线”的推出大获成功,但其高速也造成初期的一些问题。高速驶入隧道令气压突然发生变化,不仅使乘客的耳朵感到疼痛,也导致车上的厕所污水倒灌。后来,日本改造空气压缩装置,让车门在列车驶入隧道时自动压紧车框,进而解决了这个问题。1981年,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铁试开时开出了38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后来的正式运营最高速度为270千米每小时,使巴黎至里昂原来近4小时的旅行时间减少到2小时。随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也纷纷效仿,建设高速铁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铁路修筑掀起高潮,修建了多条著名铁路。比如,1956年建成的宝成铁路,是沟通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铁路,其通车改变了数千年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瓶颈,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1975年,宝成铁路经过电气化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996年通车、连接北京与香港九龙的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建设规模最大、工期最紧、一次建设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问题探究》中提到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到2018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3.1万千米。铁路建设方面中国最突出的成绩是高铁建设,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占全球高铁网的七成。辅栏中《中国高速铁路分布示意图》,可作理解正文的参考。建造大型远洋轮船,是船舶制造的一个发展方向。19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设计的“大东方号”船长已有211米,宽25米,吃水8.9米,登记吨位接近1.9万吨,排水量超过2.8万吨。1912年4月10日,英国设计的大型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从爱尔兰的昆斯顿到纽约的首航。该船船长将近260米,宽超过28米,深超过18米,吃水10.5米,总吨位超过4.6万吨。当时船东希望该船能创横穿大西洋的航速记录,令船长选取靠近北方的英国到美国距离最短的航线。但船在航行至第四天的半夜前,在纽芬兰外海的大岸滩附近撞上了冰山,总共有1500余人葬身大海。柴油机发明后,20世纪初应用于轮船,到20世纪下半期在船用发动机中已居于统治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船舶日益大型化,新材料不断出现,信息、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成就不仅使船员人数大幅减少,而且提高了船舶的功能和安全性。近代以来,中国在船舶制造方面落后于西方,这种局面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改变。1960年4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中国由此逐渐跻身于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改革开放后,船舶工业在保军转民、调整生产结构的初期,首先立足于争取国内船舶订货,以解决当时船舶建造任务严重不足的困难;同时,又积极开辟国际市场,把船舶出口列为一项重要的调整措施。船舶工业主管部门选中中国香港和联邦德国这两个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为突破口,以略低于日本船价的做法争取船舶生产订单,从1979年到1981年共承接出口船舶80万载重吨,打开了国际船舶市场的大门。1982年,首艘按国际船舶通行规范建造的出口船“长城号”建成。本课列举了2020年底的数据,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球份额均超过40%。第二子目介绍航空的诞生与发展。在空中翱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但人类进入航空时代,还要从20世纪初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说起。威尔伯·莱特(18671912)、奥维尔·莱特(18711948)兄弟生性好动,从小对竹蜻蜓、风筝等十分着迷,动手能力很强。19世纪末的美国自行车还很少见,他们不仅各买了一辆,而且办起了自行车修理部,后来又制造自行车。取名为“18美元莱特”型的自行车物美价廉,很受欢迎。他们不断琢磨飞机所必备的三个要素:升举、推进和控制,并先制造了几个滑翔机,在此基础上制造了第一架动力飞行器“飞行者1号”。发动机由内燃机改造,只有75千克;上下两个机翼的翼展达到12.3米,面积47.4平方米,机身长6.43米。前面有两个升降舵,后面有两个方向舵。采用两副双叶螺旋桨,发动机与螺旋桨的动力传动则采用自行车的链条方式。驾驶员卧在机翼中间靠操纵手柄通过绳索操纵飞机。1903年12月14日,莱特兄弟的“飞行者1号”在基恩·霍克海滩开始试飞,但只持续3.5秒、跳跃上升了32米。17日,再次进行试飞,飞机徐徐升上天空,在空中飞行了12秒,36.6米。虽然时间很短,距离也不远,但这是人类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纵重于空气的飞行器的飞行,是飞机时代的开端。但美国新闻界对飞行成功的消息不敢相信,欧洲一家杂志则认为这是“两个美国人的诈骗”。后来,莱特兄弟改进的飞机持续飞行并公开表演,才让他们的名字及飞机家喻户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大规模用于战场,战争从此由地面、海洋发展到空中。而在此之前,欧美已开始试验性质的民用航空,最初都是从飞机递送邮件开始。在民航方面,1914年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1918年圣诞节当天,法国开通了从本国的土仑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国际航线。1919年,由英国皇家空军改装而成的德·哈维兰DH16飞机建立了战后第一条真正的国际客运专线。20世纪20年代末,一个遍及欧洲的航空网已经形成。按客运量计算,1930年德国最多已达到12.5万人次。1919年到1920年,美国像打通横贯大陆东西的铁路干线一样,开通了由东海岸到西海岸的空中航线。1924年,美国陆军航空队成功组织一次环球航行,经过近半年的飞行返回出发地西雅图。1929年,美国的航空客运量增加到16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一位。早期的飞机由于发动机功率小,为了减轻飞机的重量,机身蒙皮都采用布质或木质材料,故称为“软壳式”飞机。另外,由于当时的飞机速度慢,因此布质或木质材料也能承受飞机飞行时的空气压力而不至于损坏。但是,随着飞机发动机功率的增大和飞行速度的提高,“软壳式”飞机已经不能适应飞行发展的需要,于是,用结构牢固的金属材料做飞机蒙皮的“硬壳式”飞机便应运而生了。世界第一架金属材料蒙皮的硬壳式飞机是“银光 号”,该飞机由英国肖特飞机公司于1919年制造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属客机是德国的“容克斯F13”飞机,它在1919年6月试飞成功。关于该飞机,辅栏的图片及下文的图片说明有详细信息。1933年,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双发动机“波音247”飞机把航速提到248千米每小时,航距7000多千米,载客10人,并配有卫生间和1名空姐。同时,美国的道格 拉斯公司生产的DC3客机最多可乘坐32人。航速、航程、载客量的增加,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一举改变了航空公司经营客运亏损的。但活塞式发动机飞行的极限是800余千米每小时,若要再提高速度,必须有新的动力装置。1939年8月,德国的“亨克尔178”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这个样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49年,英国人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彗星1号”,并于1952年投入航线使用,从而结束了活塞式螺旋桨飞机统治航空舞台几十年的历史,开创了喷气式飞机的时代。“彗星1号”可乘坐80名旅客,以800多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在1万多米高空飞行,航程5000多千米。1970年,大载客量的“波音747”型飞机开始用于民用航空,从而开创了宽体客机航线服务的新纪元。中国的飞机制造技术本课没有涉及。1919年,福建马尾船政局的海军飞机工程处造出中国第一架飞机“甲型一号”,这是一架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194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双发动机运输机“中运一号”在重庆试飞成功。1980年,中国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干线客机“运10”型飞机首飞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2017年5月,比肩波音、空客的中国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表明中国航空制造领域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创办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协定》,同年7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股本定额4200万卢布,中苏双方各占50%。有苏制里2型飞机14架。公司管理机构由中苏双方派员出任领导,两年轮换。1955年,苏方将股份全部移交给中国。1950年8月1日,新中国首批开辟的天津北京汉口广州和天津北京汉口一重庆2条航线正式通航,通称“八一”开航。当天,还首开北京一赤塔、北京伊尔库斯克、北京一阿拉木图3条国际航线。后来又陆续开设了其他航线。当时中国的航空业规模仍很小,到1951年底,国内航线旅客吞吐量还不到2.4万人。民航的当前数据,课文目前提供到2019年,也可以查阅交通运输部或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第三子目谈现代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上一课的最后一个子目,谈交通对国家建设、城市兴衰、便利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的作用。本子目为续谈,侧重于交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进步对人类生活的首要影响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在人流时间缩短上,课文举了从古到今的几个事例,商朝的步行、清朝的快马、最初的火车以及现在的高铁、飞机,突出速度上的变化。讲授时,也可以举别的例子。例如,这两课很少谈及军用交通的情况,此处可以补充。以飞机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福克E1最大速度是130千米每小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黑寡妇”式战斗机最大速度达到692千米每小时,现在美国服役的F22隐形战斗机速度超过2400千米每小时,2019年中国国庆阅兵中展示的歼20隐形战斗机速度则超过3000千米每小时。军车、军舰等的变化也类似。课文所举,考虑到前文所谈,采用了不同类型。教授时如单独举例,可考虑同一类型的纵向变化,这样更清楚也更有说服力。交通对物流的影响,则以物流业为例。物流业是融合交通、仓储、包装、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推动物流业发展迅速的一大原因,是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应用,速度快是助力之一,载货量增加则是助力之二。而为了促进该行业发展,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上一子目谈及交通对城市兴衰的总体影响,这一子目侧重于分析对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规划的影响。19世纪初,欧洲已有用于公共交通的马车。但由于当时西方城市的路面大多用石块、石板、鹅卵石或木板铺筑而成,这样的路面对于急速而驰的马车来说显然是不够舒适的。英王威廉四世说坐这样的马车就像航行在大海上,让人发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也埋怨马车的晃动让人难受。1856年碎石机的发明以及1859年蒸汽压路机的出现,使得碎石路面技术进一步发展,碎石路面开始流行;马车也开始用机器制造,价格下降。这些进步使马车应用更加广泛。中国在商周时期就有马车。19世纪末,西洋马车传入中国,盛极一时,成为官商士绅首选的交通工具,中国传统马车逐步退出城市。与马车并行的还有人力车,这种车在19世纪后半期被发明后,迅速传到中国。1915年,仅上海一地的人力车,就达到8920辆。为了解决伦敦人口增加带来的交通问题,英国修建了从法林顿到主教路之间不足6千米的地铁,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地铁。1863年1月10日向公众开放当日,客流量就达到4万人次、营运第一年总计运送了950万人次的旅客。由于当时电力尚未普及,地铁只能使用蒸汽机车作为牵引,再加上排风不畅,因而乘客常常感到烟熏气闷,有的甚至昏倒在地铁里。尽管如此,伦敦市民仍争相乘坐,因为这是伦敦历史上第一个多数市民可以负担和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其速度也超过公共马车。1896年,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修建了欧洲最早的电气化地铁,才解决了地铁通道的空气污染问题。从此,地铁开始在全世界各大城市推广使用。中国的地铁修建比世界大概晚了一百年。辅栏中“中国第一条地铁”对此有说明。城市有轨交通最早出现在美国。1856年,美国旧金山大街上出现了马拉的有轨公共交通。1879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在柏林展览会上借助电动机在专门铺设的轨道上运行客车,这是有轨电车的开始。1881年,柏林建成第一条运送乘客的有轨电车线,这条线长约2.4千米,从利希特菲尔德至军事学院,采用180伏特直流电压分别由两条彼此绝缘的轨道供电。20世纪初,有轨电车出现在中国的天津、抚顺、上海、北京等城市。1882年,西门子公司还研制成功无轨电车,该车经过改进于1911年在英国布雷德福特投入运营。汽车传入中国后,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公共交通工具。1922年,上海租界内出现第一条公共汽车运营线路。1925年,“同兴汽车公司”在万国桥至河东大直沽之间运营天津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辅栏提供了汉口的公共汽车运营调度表,可作武汉地区公交的资料。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面积扩大,都有影响。而城区的分布,也因交通而改变。辅栏引用一则材料,说明天津的发展,是围绕交通工具的变化而变化的。近代天津的迅速崛起,首先,与其地处沿海具备发展海洋轮船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有关。天津东临渤海、背靠北京,距离海岸线约40千米,有海河与渤海相连,发展海上交通运输相当便利。开埠通商后,天津开始跨入轮船航运时代,中外轮船航运业务纷纷进驻天津港。其次,天津的迅速崛起,还在于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等新型交通条件。20世纪初,随着京汉、京奉、津浦、胶济、石太、道清、京包等多条铁路干支线的建成通车,华北大地上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在这个网络中,天津是京奉和津浦两条铁路的交汇点。而华北地区陆续建成的近万千米的公路网,进一步牢固了天津作为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新型交通枢纽的地位。最后,发达的公共交通和新型通信在天津迅速崛起中也起到显著作用。机械化的公共交通,在天津城市转型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新型通信在天津早期城市化进程中也是重要推动力量。近代以来,天津城市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通信事业,如频繁的外交需要与中央政府保持信息的及时沟通。这些客观需求促使天津成为中国新型邮政和电信事业最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上一课提到的,1878年,天津开设新式邮局,同时率先发行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1879年,最先创建电报局;等等。交通进步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课文举了两方面的例子来说明。一是时间观念。在农业时代,时间安排有很大的随意性。工业革命后,新式交通以及由此规定的明确交通时间,使得时钟及其所反映的时间观念,与轮船、火车、汽车一起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交通工具固定的班次,要求人们去等候、依照时间出行,标准时间成为近代的一种新尺度。“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等话语,表明时间节点对生活的重要,因为只有在某个节点前,才可能乘坐想要的交通工具,由此生活的节奏也在无形加快。新式交通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活动半径。二是上下班与早晚高峰,已成为城市生活的常态。交通改善还带来了大众旅游潮流。旅游含有“旅行”和“游览”两层意思。“旅游”和“旅行”虽然在汉语意思中大体相通,但还是有区别的。“旅行”的重点在“行”,游览并不是它的主要目的;而“旅游”的重点是“游”,游览才是其最终目的。旅游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究竟产生于何时,还有异议,有自古就有、原始社会末期、近代以来等不同说法。在古代,以消遣为目的旅游的主要是社会上层,所依赖的交通工具主要为畜力,如马、牛、驴等。在近代,旅游者所依赖的交通工具使用机器动力,如火车、轮船等,旅游中介机构也已出现,旅游的人数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工具进一步缩短了旅行所需要的时间,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加之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于自己乡土和本国以外的事务,并因此产生了外出旅游的兴趣,形成了旅游大众化的潮流,旅游活动也随即发展成为独立的经济行业旅游业。5.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本课导入导入选用了港珠澳大桥的事例。总长约55千米的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这一事例,上承上一课《学习拓展》,表明桥梁是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接本课第一子目“陆海交通的发展”,体现汽车的普及对高速公路和桥梁建设的要求。历史纵横本课的第一子目和第三子目各有一则《历史纵横》,分别介绍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和中国第一条地铁的情况。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诞生于德国,这则《历史纵横》与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图表相配合,从诞生和发扬光大两个方面补充了正文内容。“中国第一条地铁”与同一子目的两则《史料阅读》,共同补充说明了交通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史料阅读本课有两则《史料阅读》,均在第三子目。一则谈交通对天津的影响,揭示出天津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的密切关系;另一则引用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以表明交通对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影响。学思之窗本课第二子目设置一则《学思之窗》,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中国的民航领导体制在1980年之前有何特点,以及为什么有这种特点。民航领导体制在正文中并无涉及,材料中虽可以看出其由军方背景到民事背景的转化,但要解释这种变化,却有些困难,要结合必修内容,思考后分析。思考点本课在第一子目紧密结合正文设置一则《思考点》:“20世纪陆上交通有什么新特点?”要求学生对本子目正文内容进行概括,并与上一课20世纪之前的陆上交通状况进行比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和比较分析能力。6.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冯如冯如,原名冯九如,1884年生于广东。他12岁到美国谋生,经过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机械工艺和电气技术。1903年莱特兄弟飞行成功对冯如影响很大,他表示:“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1909年,他在美国奥克兰市派得蒙特山附近空地上,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双翼单发螺旋桨飞机试飞,取得了飞行高度4.6米、飞行距离805米的成绩。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蓝天飞翔梦想。1911年,冯如偕同几名助手,带着2架飞机启程回国。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军政府航空队队长。1912年8月25日,在广州燕塘,冯如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在祖国的上空进行表演飞行,但由于操作过猛致飞机失事,机毁人亡。冯如逝世后,遗体葬于黄花岗烈士陵园,被尊为“中国创始飞行大家”。在冯如驾驶飞机成功飞行100周年之际,中国航空博物馆为冯如塑造全身雕像,基座上镌刻醒目大字“中国航空之父冯如”。这一年,中美两国还同时发行冯如飞行百年纪念封。三、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中国的民航领导体制在1980年前有何特点?为什么?解题关键仔细阅读材料,体会民航领导体制的变化。思路引领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民航领导体制由军转民的趋向。结合1980年3月这个时间节点,可以联想这一时期中国的重大变革改革开放,从而可以得出答案。答案提示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民航领导体制变动频繁。民航总体上是一个军队领导为主、政企合一、半军事化的行业,基本实行军事供给制。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1980年邓小平提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拉开了民航管理体制“军转民和企业化”的改革序幕。民航之所以长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中国航空资源紧张等是分不开的。2.思考点20世纪陆上交通有什么新特点?解题关键适当综合课文内容进行提炼。思路引领本子目陆上交通内容包括汽车、高速公路、高铁,从这几项内容的共性加以总结。同时,与上一课的陆上交通状况进行比较。答案提示高速公路和高铁,都体现了“高速”两字,汽车的发展也是如此,所以可以用“高速”两字来概括。3.问题探究中国为什么要克服万难建设青藏铁路?解题关键建设青藏铁路肯定有沟通交通的作用,但要回答为什么要建,还要查阅资料。思路引领上一课最后一个子目和本课的最后一个子目,都论及交通的作用。再查阅相关专题资料,综合作答。答案提示青藏铁路由西宁站至拉萨站,全长将近2000千米。作为中国21世纪初“四大工程”之一,青藏铁路贯穿中国西部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青藏铁路对改变青藏高原交通不畅的局面、促进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学习拓展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解题关键由于课文涉及相关内容较少,只能查阅相关资料。思路引领上一课最后一个子目,提及交通对便利信息交流的影响,可以作为参考。邮驿或者现代邮政是传递信息的渠道。后来出现的电报、也是信息交流的渠道。答案提示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包括语言文字、图形、声、光、电码等。在古代,传递的渠道有驿站、漂流瓶、信鸽、烽火台等。到了现代,传递渠道则有、电报、通信网络等。四、图片说明1.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的情况,本课导入已有介绍。图为大桥的桥梁部分一景。2.1908年生产的福特T型汽车福特T型汽车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