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课,内容包含“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历程及外交成就。本课知识内在的逻辑框架如下:表一本课知识框架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另起炉灶”走向世界: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迎来第一个建交高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外交策略调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融人世界:赢得亚非国家的友谊和信任,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恢复在联合国大会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众多西方大国建交;再迎建交高潮20世纪70年代进一步打开外交新局面突破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限制改革开放后新时期外交方针调整全方位外交影响世界:由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向推动者过渡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外交思想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本课线索比较清晰,但是教材列举的外交成就众多,如果教师仅仅局限于成就的展示,那么本节内容就毫无新意和深度,且本课内容在必修课程里已有所讲述,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加以重点提炼、概括。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已经对本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有所了解,但对这些外交成就反映了我国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哪些智慧,还缺乏系统的认识,也就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另外,一味罗列外交成就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背景材料,探究不同外交方针、策略变化的深层原因,体会到历史课的历史味。三、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了解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策略及取得的成就,理解新中国外交在曲折中发展。2.通过阅读分析四个历史时期外交策略调整的背景材料,提升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史学素养,形成重视证据的思维习惯。3.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字资料,了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三个历史时期外交成就的典型事例蕴含的外交智慧,树立正确的文明交往价值观;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主动维护国家形象的责任感。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历史阶段外交策略的调整与外交成就的关系。五、教学过程图1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82页教师设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新中国三条外交方针的内涵,并分别简析其影响。(参考答案:“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划清同旧中国屈辱外交的界限。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实践独立自主;“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走向世界材料三微视频:《毛泽东与莫斯科关于条约的博弈》视频内容概要:1945年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条约》。《中苏友好条约》以《雅尔塔协定》作为依据。主要内容:出让旅顺为中苏共用的海军基地,并交由苏联管理;中长铁路(中东铁路及支线)经营管理权归苏联所有等。应斯大林邀请,毛泽东一行于1949年12月16日到达莫斯科。在与斯大林的正式会谈中。毛泽东多次提出修改1945年的《中苏友好条约》,结果遭到斯大林的强烈反对。借口是“苏中之间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这个条约,如果改动会引起英美提出修约。”毛泽东迫于无奈,为了达到出访目的,他决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拒绝苏联方面的各种访问计划,闭门谢客,并有意向苏联透露要提前回国,即将同缅甸和印度改善关系等信息······事情很快起了变化。苏联方面为了在冷战中处于有利地位,不想失去中国这一盟友。1950年1月初,斯大林积极表示准备同中国讨论中苏条约问题。双方最终在1950年2月14日签约。杨奎松著:《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401页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新中国坚持要重新签订中苏条约。(参考答案:《中苏友好条约》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重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新中国成立时颁布的外交方针,即从成立之日起宣告不承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新中国需要树立新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边倒”不是盲目顺从。虽然受美苏两大阵营的制约,但是在建立中苏同盟和维护中苏友谊中,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坚持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原则。《中苏友好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必须废除才能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不矛盾,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废约和签约都是中国发展的需要。(设计意图)借助史料分析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产生的背景,理解我国治国理念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利用微视频的形象性来突破难点。本环节指向的是:(1)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2)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过渡)正是由于中国不断践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迎来了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其中以社会主义国家居多。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尤其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众多新兴国家的独立,我国外交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又迎来新的挑战。(二)五十年代中期外交策略的调整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二1949195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419551956195719581959建交国家总数10192020212427283234说明:1954年,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的亚洲国家只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四国。外交部官网:《建交国家一览表》(截止2019年9月),s://.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2193_674977/教师设问:根据表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11954年我国的建交国呈现怎样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特点:外交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建交国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和封锁;新兴独立国家对新中国的疑虑;意识形态的影响。)(过渡)新中国成立初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阶级斗争”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党和国家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对外交方针作出进一步调整。材料四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计量分析,“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开始下降······1950年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呈下降趋势,“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张颖、潘敬国:《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以<人民日报>为样本》,载《国际论坛》,2013年第2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关键词汇的使用频率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变化:由高频使用“一边倒”等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到大量使用“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国际友好词语。原因:国际局势的缓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国内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开展;外交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材料五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由于中苏两国关系全面破坏,双方意识形态分歧发展为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被彻底废止·····在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毛泽东又反复深入地向来访的外国领导人表示,中国希望和平,中国不希望打仗,中国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首先是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希望通过谈判的和平方式,解决中国与邻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领土主权争议和边界纠纷。于洪君著:《从参与全球化到打造共同体》,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2页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外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由“一边倒”到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注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转向注重国家利益的务实外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国际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重新认识是当时国家领导人转变外交思想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前提条件。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认为两大阵营的斗争决定了世界的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在两大阵营之外还存在民族主义国家的第三种力量,即后来的第三世界。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开始重视与第三世界发展友好的国家关系,逐渐打破革命思维主导外交工作的局面,并将务实外交思维一直延续到今天。2.外交成就融入世界材料六微视频:《“斗智”万隆会议》视频内容概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各种原因,国际社会特别是亚非国家对新中国形象的认识是模糊甚至是虚无的。参加万隆会议除中国之外的28个国家中,只有5个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还有22个国家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朝鲜战争之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外交理念不是十分明确,担心中国会不会是一个具有进攻性甚至输出意识形态的国家,会不会威胁亚非国家的利益。通过一系列艰苦而充满智慧的工作,会议在和平主基调下进行,一些对新中国存疑虑甚至视中国为和平威胁的国家改变了认知,逐步认同和接受新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巴基斯坦首相阿里说:“中国无侵略意图,共产党与非共产党国家能够合作。”会后不久,阿里宣布将访问中国。谢迪斌:《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形象的国际塑造》,载《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9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十年代中期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印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变化:由模糊、虚无、担心到认同、接受。原因:(后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不断扩大;“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促使亚非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的呼声高涨。)教师讲述: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中国展示了外交新形象,开启了澄清西方社会歪曲中国国家形象的历程,也积累了塑造国家形象的经验。(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向的是:(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说明;(2)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能够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过渡)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侵犯中国主权,导致中苏关系恶化;同时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此时中国在外交上“两只拳头打人”,即既反美又反苏,成为捍卫国家利益的唯一选择。为了进一步拓展外交空间,中国大力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进入七十年代,我国外交领域出现重大突破。(三)六七十年代进一步打开外交新局面材料七1971年10月26日,也是基辛格第二次访华自北京返美的日子。上午,他由叶剑英、乔冠华陪同去机场。途中,乔冠华问基辛格:“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国能恢复席位吗?”基辛格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估计你们今年进不了联大!估计明年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乔冠华笑了。中国青年网:《历史上的今天:一场重大的外交胜利》,://news.youth/gn/201710/t20171025_10915226.html,20171015反映了什么问题。(参考答案: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大会合法席位的过程中,美国起重要作用;中美关系发展存在阻碍;美国对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估计不足。)教师讲述:1971年,北京时间10月26日凌晨,纽约当地时间10月25日晚,联大辩论结束。一票一票地唱名表决后,联大沸腾了。美!国!输!了!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两阿提案”得以通过。周恩来总理早已将联大表决结果通知了乔冠华,当乔冠华听到基辛格的判断时,他笑了。材料八尼克松、基辛格的对华缓和政策与其说体现了某种深思熟虑的战略,不如说是对形势发展的机会主义的反应·····并不像他们在回忆录中宣称的那样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团结中国制街苏联的战略判断·····(只是)出于对苏联远东战略意图的疑虑,才转而谋求“拉中抑苏”,以化解风险······并企图把中国推到与苏联直接对抗的第一线。[美]斯卡拉皮罗;《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载《政治研究》,1985年第6期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谋求改善中美关系的背景,说明美中两国谋求改善关系的出发点。(参考答案:背景: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等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世界经济朝多极化趋势发展;进入70年代,由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石油危机等因素,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美国深陷越战泥潭;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美国的出发点:改善对华关系,缓解美国面临的内外危机。中国的出发点:为了缓解中苏关系恶化带来的压力和打开外交僵局,扩大国际交往并发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增强及国际局势的变化,美中都有改善关系的实际需求。一方面,美国因深陷越战泥潭、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美日关系恶化等,被迫采取全球收缩的战略,从越南撤军并调整对华关系。另一方面,从60年代中期起,中苏关系日趋紧张,甚至导致严重边境冲突;日本日益增强的经济军事实力也使中国感到忧虑。为了走出外交困境,中国领导人逐步接受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发出的和解信号。表三19491979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节选)年份196019631964196919711972197619781979建交国家总数384350476987107112116教师设问:根据表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意味着美国“孤立”政策失败,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重大进步;缓解中苏关系紧张带来的压力;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迎来了新中国的又一次建交高潮。)教师讲述:在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后,中国逐渐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同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中国外交局面被打开。从此,中国的外交战略出发点从意识形态向国家利益迁移。(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向的是:史料实证素养水平3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四)改革开放新时期展开全面外交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材料九从党的十一大(1977年8月)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继续贯彻革命外交路线”······到党的十二大(1982年9月)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再到十三大(1987年10月)再次明确强调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围绕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来调整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目标实现了从实现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性转变。摘编自唐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149152页教师设问:请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外交政策有何重大调整,说明调整的依据。(参考答案:调整: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全面发展对外关系。依据:“文革”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阶段;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促使外交方针的调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判断,即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过渡)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是发展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外交首要目标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和平环境。因此,在外交对象、主体、角色等方面都要逐渐发生转变。2.新时期的外交成就表四《新时期外交活动大事记》节选时间外交活动1978年12月12日中美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两国领导人在友好的气氛中就香港前途问题进行了深人的讨论1990年中国决定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截至2018年共派出22批次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论坛的成员为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2001年6月15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2009年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建立领导人会晤机制。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274274续表时间外交活动2010年英国驻华大使馆用微博进行了实时直播卡梅伦访华概况,短短几天,微博粉丝从8000多飙升至3万多。“微博外交”一时成为时尚,各国首脑纷纷抢滩“Web2.0”时代的“微博外交”2015年9月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治国理政的方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5月14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面对国际“污名化”“阴谋论”,中国不断探索,利用推特账号、抖音海外版(TikTok)等媒介在数字公共外交领域的重要角色,向外国民众宣传中国形象教师设问:根据表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在外交对象、外交主体、外交角色上分别有什么变化,并举例说明。(参考答案:外交对象:稳定大国关系、巩固和发展周边睦邻关系、积极坚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举例略。外交主体:由以官方外交为主,到民间外交等亚外交形式也成为重要补充,例如微博、外交官网等互联网手段也成了重要的外交方式。外交角色:由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到推动者,例如提出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方案。)教师追问:根据表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变化的影响。(参考答案: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了联合国的权威,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是官方外交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提升本国形象;有利于增加与国际互动交流的机会,向更多的国外友人传播中国形象,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今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从国内看,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和平的外交环境。)(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向:(1)时空观念素养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2)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过渡)一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为内政服务的,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但历史证明只重国家利益的外交,只会导致国际关系的紧张。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又如何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呢?3.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思想材料十在津巴布韦华侨中有一个名为“非爱不可”的妈妈团体,多年如一日给当地孤儿送去温暖······2010年中国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刚果政府慷慨解囊,向灾区捐赠一所中刚友谊小学。沈慎:《中国永远是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opinion.people/nl/2018/0903/c100330269531.html,20180903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妈妈团”和“中刚友谊小学”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为什么要援助非洲?(参考答案:说明:中非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深厚友谊。原因:中非都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非关系良好开端的延续;中非都属于第三世界,合作发展是双方共同的目标;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需要;为建立良好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努力。)材料十一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表示中非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非方领导人则表示,中国是非洲的真朋友、真伙伴、真兄弟。这三个“好”和三个“真”,充分说明中非双方之间的友谊。而这种友谊正是建立在中国对非五个“不”的基础上: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中国帮助非洲时,从不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现场管理协议书范本
- 汽车合同协议书标准合同
- 涉外epc项目合同范本
- 江苏蒸饭机采购合同范本
- 胡萝卜清洗加工合同范本
- 花卉市场经营协议合同书
- 高校招生代理协议书模板
- 生产加工提成合同协议书
- 瑜伽团体课程服务协议书
- 村委车位合同协议书范本
- 高中完形填空课件
- 部队行车安全课件
- 清洁照护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护士长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无人机培训课件
- 人工智能训练师(三级)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附答案)
- 卫生系统面试题目100及最佳答案
- DB11∕T 212-2024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医疗废物与污水处理培训
- 夜市狂欢2025年夜间餐饮品牌竞争力评估报告
- 住宅工程施工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自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