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2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2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2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2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2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2)

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唯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答案】C

【解析】“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

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

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

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

【赏析】

《画眉鸟》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景,景中寓理;后两句言理,情

理兼融。诗人在再现良辰美景时,着意于将自己感悟到的理念,不露痕迹地含蕴其间,从而表现出诗人对

禁锢人才的憎恶与否定、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嘴,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吃紫的山花更是赏

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嘴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

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嘴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

1

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运用了对比

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画眉禽】

【译文】

清爽的风吹入了我的书房,此时笼中画眉鸟啼叫了一声顿觉动听,我便放下了挂在高处的笼子。

朝中事务已处理完毕,来办公事的人们也已离开,现在听着这动听的画眉鸟的啼鸣感觉像身处千岩万

壑中,心旷神怡,潇洒自如。

【注释】

尽日:终日,整天。

公庭:朝廷。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濠濠。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B

【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

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赏析】

《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

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诗的开头两句:“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表象地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

2

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其中“弓”、“箭”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

诗人要仰望的天街是京都,诗人要射落的“鸿”是要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宏

愿。事实上,凭着令位尊名重的文学家韩愈大为赏识的文学才华,诗人要应试中举犹如“仰天射落衔芦鸿”

一般,容易得手•可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

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礼部的考试,甚至

有人攻击他“轻薄”。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

诗的三、四句“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

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

情,诗人自然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发抒。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

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如同在《开愁歌》

中以“临岐击剑”、解衣贵酒、“壶中唤天”的狂放方式抒发仕进受阻的激愤一样,诗人以肥衣冲风、带酒

晚歌的洒脱方式表达对嫉妒、诽谤自己的可恶小人和听信谗言、草率取士的礼部考官的极大愤慨。应该说,

中举的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落第的打击会越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成的愤慨也就越强烈。诗人

这种特有的洒脱方式正是内心强烈愤慨的自然渲泄。不唯如此,“麻衣黑肥冲北风”中的“黑”与“北”二

字也值得特别关注。“黑”字隐约给了诗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风的

炎凉,人情的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

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如此开怀畅饮,长时间纵情高歌,一个

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宛然如立眼前。

诗的五、六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别人折

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

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掣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

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

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

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

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

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整首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叙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

仰天射鸿、肥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繁多声响的奏

鸣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

3

以形象的描写、声响的渲染抒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

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

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

感奋。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水龙吟•白莲

张炎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湿金盘露•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

素。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首句用汉武帝金盘承露之典,联想白莲开在仙人承露盘中,犹自水滴涓涓,表现白莲的清雅脱

俗美不胜收。

B.词人回忆静夜游湖,乘一叶扁舟,寻见白莲芳踪,波光激涌,荷香悠远,词人为读者描摹了一幅人

间至美的画卷。

C.词中“浑不见、花开处''写出了皎洁的月色与洁白的莲花浑然一体之景,不着痕迹地点出白莲之“白”,

可谓绝妙。

D.上下阕都用到了拟人手法,但上阕重在刻画白莲的精神气质,下阕侧重描绘白莲的体态风姿。一静

一动,动静皆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上阕重在刻画白莲的精神气质,下阕侧

重描绘白莲的体态风姿。一静一动”错,上阕“轻妆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几度销凝,满湖烟月,

一汀鸥鹭”写的是湖上风中白莲的体态风姿,是动态;下阕“闲情淡雅,冶姿清润”侧重的是白莲的精神

气质,是静态。

【赏析】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是对白莲作总体的概括描写。

把莲花比作仙人掌上的芙蓉,它还滴着金盘的玉露,借用的是汉武帝承露盘事。落笔把莲花的整体精神摄

起的,跟着具体勾画:“轻装”、“纤裳”,为形质;“照水”、“玉立”,为姿态。配似“飘飘似舞”,使莲花的

4

形象突现眼前。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随即换了角度,自身落笔。“销凝”意为徘徊凝望。几度排徊在满

湖烟月和一汀鸥鹭之中,为的是要领略这诗的环境中那白莲的雅韵。”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

开处。”悄然静夜之中,驾一叶扁舟,在湖上飘摇。淡白的湖光,远送的香气,皆进目鼻之中,那莲花却混

在波明月白之中了不可见。这几句莲花被置身于若有若无之间。湖光、烟月、小舟、鸥鹭物光人色皆有。

如果能够用丹青画出,当是一幅绝品。

“应是浣纱人妒。褪红衣、被谁轻误。”大抵是浣纱人妒忌美丽,换红衣裳,穿一件素白的罗衫,以便

消减您那动人的魅力。这里写白莲仍是一片迷离之色,轻轻把题目的“白”字反挑出来。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白莲的姿态陡然呈现。“闲情淡雅”一串特写镜头,“淡雅”是写

神魂,“清润”是说姿态:“凭娇待语”是拟人化手法,写出它“若讽若惜,如怨如慕”之情态。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隔浦”化用白居易的《隔浦莲曲》句:“隔浦爱红莲,昨日看犹

在倾盖”借用“倾盖而语”的成语。“心素”即心事。这里又补足了一笔,将上面意思说透。

结拍“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从眼前荡开,想到未来。“湘皋佩解”是个典故。郑交甫

遇见江水女神得赠玉佩。这里的“佩解”是比喻莲花落瓣。“怕湘皋佩解。”讲不久西风吹来,花瓣飘落,

如江妃解佩0只剩“绿云十里”在西风中飞卷罢了。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儿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诗人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继而具体写其人情态,大有神往和迷惑交驰之感,起笔高远,

气势震撼。

5

B.诗中借“白兔捣药”“嫦娥奔月”的神话,反映了诗人举杯对月、与月共饮的欢欣,增添了超凡脱

俗的气氛。

C.诗人运用想象,笔触纵横恣肆,描绘了海天景象,集中体现了对宇宙、历史及人生诸问题的思考,

寓意深广。

D.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又神秘的月,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

自我形象。

【答案】B

【解析】“反映了诗人举杯对月、与月共饮的欢欣,增添了超凡脱俗的气氛。”错。“白兔捣药”一

年又一年,“嫦娥孤栖”孑然一身,无左邻右舍,借此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凄和清冷。

【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自注显得

滑稽,友人自己不问而叫别人问月,饶有趣味。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

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

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开头二句用倒装句法,以

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与人的关系。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

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

离顿消。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

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再接下二句“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

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

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

容得如可揽接.

于是诗人又发出三个奇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只见月亮晚间从海上升起,哪知早晨在云间消失,究竟去了何处?月中白兔年复一年

不辞辛劳地捣药,那是为什么?嫦娥仙子碧海青天孤寂独栖,有谁与她为邻?这些问题谁也无法回答,诗

人也不要求回答。“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出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

月亮的神话传说,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6

诗人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

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

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

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

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

肠荡气。

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

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

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

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

北)逢端午感怀而作。②午日:端午节。③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

B.“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C.“戎葵”句中,作者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

D.最后三句写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

【答案】B

【解析】“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侧重点理解错误,“榴花”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

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

【赏析】

词一开头,吐语挺拔,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

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他在两湖间

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

7

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陈与义

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

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没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

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

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

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

“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

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

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

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

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

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

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

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

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

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

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

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

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过五丈原①

温庭筠

铁马云雕②久绝尘,柳营③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④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⑤不由人。

象床锦帐⑥无言语,从此谯周⑦是老臣。

8

【注释】①五丈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②云雕,画有虎熊与鹰隼的旗帜。

③柳营,即细柳营,西汉周亚夫屯兵之地,代指诸葛亮的军营。④妖星:古人认为天上有彗星或流星出现,

预示着灾难降临。⑤中原逐鹿:争夺政权,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⑥象牙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

神龛里的摆设。⑦谯周:蜀汉光禄大夫,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魏入蜀,劝刘禅降魏,被封阳城

亭侯,在晋官至散骑常侍。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题表明此诗是诗人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蜀汉名相诸葛亮而作。

B.首联“柳营”用典,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

C.诗歌前四句全是写景,由春而秋,由昼而夜,以实写虚,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

D.温庭筠的诗以侧艳为工,而本诗以风骨遒劲见长,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实属难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分析能力。“以实写虚”的判断有误,正确的表述是:

以虚写实,从想象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

【赏析】

此诗开头气势凌厉。蜀汉雄壮的铁骑,高举着绘有熊虎和鹫鸟的战旗,以排山倒海之势,飞速北进,

威震中原。“高压”一词本很抽象,但由于前有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做铺垫,便使人产生一种大军压

境恰似泰山压顶般的真实感。“柳营”这个典故,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

之情。三、四两句笔挟风云,气势悲怆。“天晴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

十分紧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灾难却降临到诸葛亮头上。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

坠落在渭水之南。“妖星”一词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

前四句全是写景,诗行与诗行之间跳跃、飞动。首联写春,颔联便跳写秋。第三句写臼昼,第四句又

转写夜间。仅用几组典型画面,便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慷慨悲壮,

深沉动人,跌宕起伏,摇曳多姿。温庭筠诗本以侧艳为工,而此篇能以风骨遒劲见长,确是难得。后四句

纯是议论,以历史事实为据,悲切而中肯。

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开导、规劝没有起什么用。一个

“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不因人”正照应“空误主”。作为辅弼,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

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诗人对此深为叹惋。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

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这是诗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谯周是诸葛亮

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

9

臣心”(《蜀相》),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

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沈德潜为此句旁批说:''消之比于痛骂”(《唐诗别裁》)。

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

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

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末尾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

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瀚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瀚陵亭,瀛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注】①王粲:东汉末年人,曾因长安扰乱而南奔荆州。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朋友南行之途正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这样写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志。

B.“下有伤心之春草”一句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寄托的情感基本相似。

C.“紫阙”句语带双关,既写长安宫殿被浮云遮蔽的景象,也象征朝中邪佞蔽主的现实。

D.藩陵、潮水、古树、春草等意象构成一幅令人心神激荡的景象,透露出世事浩茫的意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该诗主要借"春草”表现依依惜别之情,

杜诗借"花"鸟"写长安城战乱后凄惨衰败景象,表现了国家衰败、国都沦陷的悲伤。

【赏析】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溺水,汉文帝葬在这里,所以称为濯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

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潮上、瀚陵、溺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

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瀛陵亭,濯水流浩浩。”“濡陵”“溺水”重复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

写漏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浦水。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濡陵道

10

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会增

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诗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乎没有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

然的样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濡陵、古树,在伤离、送

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这里是说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

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友人在离开瀛陵、

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很多前往长安

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宫殿上,太阳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

这带有写实的成份,潮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

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

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从诗中来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诗人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

愁思。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莺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是说,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引出下文春

耕时分的一片忙碌。

B.颔联描写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勤于耕作的老农连早饭都顾不上吃,描写了春耕的忙碌,

赞美农民的辛勤劳作。

C.颈联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直接表现老农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

11

随的情景,演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

I).尾联意思是说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安定生活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批判了政令

繁多的现状。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直接表现老农耕作的繁忙”错,应

为“侧面表现老农耕作的繁忙”。“妇子同来相妩媚”是通过妇女和孩子前来送饭这个侧面来表现老农顾

不得回家吃饭而耕作的繁忙。

【赏析】

全篇通过描绘农者在春耕时分的一片忙碌之景,在写劳动者的同时也用适当的笔调渲染了春日的景色。

首联“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意思是,从开动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

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颔联“南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意思是,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

天已大亮,忙于耕种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这两联描写春耕的忙碌,赞美农民的辛勤劳作。“妇

子同来相妩媚,乌莺飞下巧追随”意思是,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

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描绘了一幅和谐农家生活的图景。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

时”意思是,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批判了政令繁多的现状。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题。

荒村

于谦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遭受旱灾与蝗灾,年复一年,没有收成,农村凋敝,村落十分荒凉冷落。

B.为了还债,老翁去做雇工,让小孩去卖掉家中口粮,老翁家生活极其贫困。

C.农家墙壁坍坏,屋里到处都刮着大风:屋梁倒塌,月光直接照射到了床上。

D.诗歌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事雕琢,描绘典型事例而获得良好效果。

【答案】B

【解析】“让小孩去卖掉家中口粮”理解错误,“输”是缴纳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卖掉小孩来缴纳

12

租粮”。

【赏析】

这首诗写遭受蝗灾之年的农民生活。本诗用形象而生动的笔墨具体细致地展现出荒草的景象。在诗人

的笔下,人民的生活极其困苦,由于年年蝗灾,已经穷到无钱、无粮、无完屋的地步,荒凉由此可以想见,

但地方官却因为担心影响了“政绩”,“不肯报灾荒”,直指官员的冷漠与自私。本诗揭露了官场上的黑暗与

冷漠,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全诗语言精练、结构谨严、形象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

诗人对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这是一首揭露阶级矛盾,关心民生疾苦的诗。诗题叫“荒村”,已经揭示了农村凋敝的现实。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开头两句总写荒村,点明原因。农村倍受旱灾和蝗灾之苦,年复一年,

没有收成,因而农民破产,农村凋敝,村落十分荒凉冷落。一个“甚”字,写出了荒凉的程度。这是明代

广大农村的缩影。

首联概写,颔联详写,“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集中写一家农户。这家农户的生活,老翁为了还

债,年纪老了,还得去做雇工。佣工所得,只够还欠债的,可是官府还要催缴赋税。老翁只好忍痛将自己

的幼子卖掉,用卖儿卖女所得的钱去缴纳官府的赋税。从此老翁一家骨肉分离。可以预见老翁的境况将会

更加恶劣。

“破壁风生屋,梁颓月堕床",颈联继续写老翁贫困的生活。墙壁坍坏,风如同从屋里出来一样,屋梁

倒塌,月光直照床上。这两句写得很形象。这里虽然写的是一个农户,但他是千百个农户的代表。这两联

对“甚荒凉’,“苦旱蝗”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尾联把“村落甚荒凉”的社会原因揭示出来了。地方官吏为了升官发财,

不肯如实上报灾情,以减免一些租税。所以说“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这首诗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吏一面逼迫人民卖儿卖女纳粮,一面又讨好上司,掩盖灾情的罪行,揭露得

非常深刻。不过作者把责任都归在地方官吏身上,这当然是不准确的,根本还在最高统治者身上。

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选择了富有典型事例来描绘而获得很好的效果。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题。

秋望①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强②箭射天狼。

黄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