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
线地区。
【答案】C
【解析】“以动衬静”错。“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没有主次构不
成衬托。可以说是“动静结合”手法。
【赏析】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
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
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
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
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
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悄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
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一一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
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有这样的
“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
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1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
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
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
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
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
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
亢的情调。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
也透露出诗人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
乍惊还喜的心情。
C.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诗人喜爱之情。“谁作主”,两句一问一答。“人”
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诗人运
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答案】D
【解析】错在“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从全诗看,表达的是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赏析】
首联点明入山寻访隐者,流露出诗人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以及对远离尘世境界的向往,也感觉到了诗人
对现实的厌弃。
2
领联写寻访途中所见。初入山林,修竹丛生里一条曲折蜿蜒的山径伸向前方,而山路仅能容匹马通行,
再往前行,行至山花烂馒之处,有茅屋数间,此中有世外隐者。
颈联则是写山野的空旷,诗人已入深山,但见满目青山,云雾奔涌,突然看到有炊烟升起,虽然烟火
数点,寥寥几户,但也为这寂静的山色中增添了几分生气。
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尘世之中尚为承平之世,不似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其中,
非是避祸,而天性使然,自然路旁的樵客也不就需多问。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淡远悠长,隐者写隐者,自然有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3.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前两句先远写“青山”,后近写“退潮后的沙滩”,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景物。
C.“啼鸟怨年华”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怨。
D.“荷花”在词中有特指,表层是问荷花,实际暗示词人情操的高洁。
【答案】B
【解析】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景物说法错误。没有虚实相生的手法。
【赏析】
开篇两句写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正走江边潮湿带沙的路上,或许是向那远十里外的青山丛林去找寻
挂单的寺庙。两句写出了一幅山水映带的风景画面,这画面隐衬出画中人孤身行旅中的寂寞感。根据仲殊
的生活经历推断,他所以到处游方,并非完全为了虔心礼佛,而是或者寻道访友,或者想借旅游来纵情山
水,消除俗虑.下面他骤然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己途中听
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鸟啼花放,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
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飘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作者能把
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
过片进一步以“残月”、“晓霞”点明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白露冷冷,清风拂拂,残月方收,朝霞
徐敛,作者继续行走没有归宿的路上,他一面欣赏着这清爽夏朝的旅途光景,一面也咀嚼自己长期以来萍
3
踪无定的生涯况味。行行重行行,不觉来到一处绿杨堤岸的荷池旁边,池中正开满荷花。一个人浪迹天涯,
缺少的正是个谈心旅伴,当此孤寂无聊境地,美丽的荷花一下竟成了难得的晤谈对象。“绿杨堤畔问荷花”,
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
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重游。他
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这一切都
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
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年前到此买酒喝的
那个人么?”于此情景相生的妙笔中可以见出僧人的性格、风趣,和他那任真自得的飘洒词笔。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江口作[注]
王昌龄
济沸江势阔,雨开沼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鹫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不凡,“沸沸”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
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
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
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答案】D
【解析】“直接描绘”错。“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
内容。“何当”一词可以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分析。
【译文】
涛涛江水势宽阔,雨开潺阳秋季。
4
骚门是高地,望尽黄芦洲。
水和五溪汇合,心期里游。
明时没有放弃人才,贬谪去跟随我船。
猛禽立寒木,丈夫带吴钩。
为什么应当报答君恩,但系单于头。
济群(mdngmflng):水广大貌。
沼(xun)水边深处:江〜。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
【赏析】
王昌龄被贬后,在江西九江口驿站高处遥望河阳江,触景生情,而作此诗。
此诗表达作者贬谪后漂泊九江口时孤寂而又不甘沉溺的复杂心情,以及虽暂处逆境,依然志趣高远,
忠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前段描绘九江口广阔而凄清的江景以烘托其凄凉与忧愁;后段运用比喻与典故表述
他的意志与愿望。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咏竹
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忧惚微香
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①华胄: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
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
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
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5
【答案】B
【解析】“拟人”和“夸张”错,此二句的意思是:风吹竹林的响声像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
后竹子光洁得像洁净的美女涂上了润发的油脂。故两句运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注释】
《满江红•咏竹》是明代词人陆容创作的一首词,出自于《全明词》。该词以满江红作词牌名,赞扬
竹子的高贵品格,寄情于诗。
①修竹:长长的竹子。
②映带:景物彼此衬托。如:山河相映带,万竹争映带。
③一泓:yihdng,一道。
④森寒洁绿:指竹子幽深、阴冷、洁净、翠绿。
⑤风动二句:风一吹像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后像洁净的美女添上了润发的油脂。膏沐,古代
妇女润发的油脂:抹膏沐。也指洗沐,润泽:日出雾露除,青松如膏沐;是日值微雨,千林尽膏沐。
⑥聊医俗:姑且医治庸俗。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⑦问华胄:问竹子是哪个贵族的后代。华胄,huazhou,贵族的后裔。
⑧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⑨孤高:高傲,不合群。此赞竹子的和松柏一样高雅不俗。
⑩阿娇金屋:阿娇,指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娇)的女儿。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
为妇。这里指翠美珍奇的竹子。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bin]老诗
(宋)韩流[bido]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潘邠(bn)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闻遐迩。后世多
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韩流(bio):南宋诗人,有高节,从仕不久即归乡,作此诗时年约40岁。吴山:
在浙江杭州城内。行臧: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6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景生情,落笔
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己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索性不再把远近放
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现激扬的情绪,
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伤。两句一放
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答案】C
【解析】“'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分析不当。应是“任”字的使用展现
了诗人旷达的精神面貌。
【赏析】
首联在邠老原句“满城风雨”的背景上,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对句使
人物出场,两句共同说明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毫无摘引之痕迹,一位在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
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出句、对句一气呵成。
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此诗作于宁宗庆元四年秋,时作者约四十岁。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
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
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
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
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的博大胸怀,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
“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在大自然面前,诗人们从来都是毫不隐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寄主观情感于
“野色”的。眼下可供作者“吟兴”的“野色”很多,可他却略去了对“是处秋光”的具体描绘,这就给
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里的秋光为什么会令作者有肝肠寸断之感?是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
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还是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
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
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
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7
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
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
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化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
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
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濠濠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注】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地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
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
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
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
寒食节令。
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
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答案】C
【解析】“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错。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
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
已至。
8
【赏析】
本诗除展现宋代寒食的节令风俗外,更将寒食节雨、寒食节独特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与东坡的身
世遭遇紧密结合。这两首诗反映作者谪居黄州时痛苦、压抑甚至是绝望的心理状态,表达了他的人生中现
实与理想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寒食节。东坡依然处境艰难,生活凄凉。心情孤郁。经过险恶的
政治斗争和牢狱的折磨,东坡的个性收敛了许多。这两首诗充分表现了这种心境平和之后的无奈和绝望。
诗中先描写雨势凶猛,长江暴涨,似欲冲入诗人居所。而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的小屋如一叶渔舟,飘
荡于水云之间的状况“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描写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
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诗人从前在京师、杭州等地,每逢寒食佳节,曾经有过许多赏心乐事,如今却
只有满目萧条、满目凄凉,他不由得悲极而发出“那知是寒食”的设问。寒食、清明又是祭祖、扫墓的日
子,看见“乌衔纸”,诗人这才恍悟,当前确实正是寒食节令,这故作回旋的笔墨,突显了诗人痛定思痛
的心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是要学
阮籍穷途之哭,又反用韩安国典,表示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败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款乃: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采菊东篱下”风格正相似。
D.五、六句,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诗境极为悠逸恬淡。
【答案】D
【解析】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地前后相逐,是“拟人”手法,而非“比喻”手法。
【赏析】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
9
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
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钦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
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
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
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
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
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
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
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
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
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士
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平御览》卷六十
五)。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
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
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
己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
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
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皴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若从内容上
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
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
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
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第一句,却唤起
了人们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
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
10
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读者眼前。紧接着的“数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
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
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显示出
一种动态感。这可与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相比较。王安石借春风的飘拂赋“绿”字以动
态,而柳宗元则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
更显神奇。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指出诗与画的区别时曾说:“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
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也持续,在它的持续期内的每一顷刻都可以现出不同的样子,并且和其它事物
发生不同的关系。……诗在它的持续性的摹仿里,也只能运用物体的某一个属性,而所选择的就应该是,
从诗要运用它那个观点去看,能够引起该物体的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那个属性。”(《拉奥孔》)柳宗元没有
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
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
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对这一结尾苏东坡认为“虽
不必亦可”,因而还引起一场争论,一时间,宋严羽、刘辰翁,明胡应麟、王世贞,清王士稹、沈德潜等人
各呈己见,众说纷纭,但是他们的争论都局限在艺术趣味上,却没有深入体会柳宗元作此诗的处境和心情。
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他写道:“至永州七年
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负和冷酷的现实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他“但当把锄荷铺,决
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隙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以此为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
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为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见他并非以
一颗平静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间,而是强求宽解,以图寻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
二十韵》中所叹的那样:“谪弃非隐沧,登陟非远郊”,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有时候,他因
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胜怅惘感慨,有时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显
露出不平和抗争,正因为如此,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所以,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
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
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
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
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
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
渴求。这也说明,要深入领会一篇作品的艺术风格,常常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11
(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③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
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③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9.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
眼前的愁云,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
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
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
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答案】C
【解析】“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己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
想的锦水之滨。
【赏析】
《杜鹃花得红字》是宋末元初诗人真山民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
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
表达故国之思。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典寄托亡国之恨,家山之恋,一时成为风气。如谢榜得《春
日闻杜宇》云:“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梁栋《禽言》
云:“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连烟树。天津桥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归去。”汪元量《送琴师毛敏
仲北行》云:“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郑协《溪桥晚兴》云:“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
12
杜鹃。”都与真山民这首诗一样,写得沉痛之极。
这首诗未写杜鹃花,先推本溯源,写杜鹃鸟。“愁锁巴云”,直接由杜鹃典生发,写杜鹃产地,使人自
然地联系到望帝杜宇化成杜鹃的哀怨故事。诗把环境描写成愁云密锁,一片凄凉黯然,为全诗定调。望帝
己化杜鹃,自然往事都空,渺如云烟,无法挽回,所以诗以“往事空”论定,第二句赶紧拉回,说杜鹃把
满腔的遗恨,寄托在满山遍野鲜红怒放的杜鹃花上。这不啻告诉人们,云空未必空,一切都可忘怀,但对
故国刻骨铭心的思念,又怎么能放得下呢?诗先抑后扬,极尽刻绘之能事,在写杜鹃时,顺笔带出杜鹃花,
就与诗题不即不离,得咏物三味。同时,透过咏物,诗人又把自己的心事沉入。杜鹃鸟的“愁锁巴云”与
诗人愁锁故国大地的亡国之哀是相通的;杜鹃鸟将故国之思寄托在杜鹃花上,诗人也是将亡国之恨寄托在
这首咏杜鹃花的诗中。因此,诗写得那么低沉,那么伤感。
次联承上,仍写杜鹃鸟。杜鹃鸟的啼声犹如“不如归去”,又啼到口角出血,诗便由此展开。诗写道,
它声声地悲啼着,但它的思归苦心,千万年来,向谁陈诉,谁能明白?因此它啼啊啼啊,啼出了血,染红
了这万山开放的杜鹃花。诗的写作手法与上联完全一致。只是将杜鹃的典故分成两个着重点来写,同样在
句尾关联杜鹃花。在这联中,诗再次借杜鹃明志,杜鹃眷恋故国的心不改,千古难明,怨深恨长;诗人眷
恋已经灭亡的宋朝,也是如此•诗人的血泪,也是像杜鹃一样流个不尽,到死不休。
第三联正式写杜鹃花。出句又承上,杜鹃啼血,染红杜鹃花,于是杜鹃花也就充满了愁思怨情,它在
夜月的照耀下,丛生的枝叶,萦绕着青翠的烟雾。这句状夜中之花极神,因是写夜,诗便不再写花而写枝
叶,既避免了重复,又与夜的朦胧融成一气,升腾起一片悲凉之气。对句改为虚拟,由冷月照射着的花,
返带杜鹃鸟,说杜鹃鸟的精魄一定仍然记挂着往日锦江边的东风。这一点故乡之思,真是百死不悔。诗铸
情造景,孤峭凄迷,神似李商隐的无题诗,缠绵感人。
最后,诗借物明志,说这满山的杜鹃花,是杜鹃的血染成,是杜鹃精魄的化身,充满思乡怨恨,行人
见了,怎么能不因此而感动得凄然泪下呢?特地标举杜鹃花对行人产生的同是“怀乡恨”,于是前面六句都
有了主题,行人的恨与杜鹃的恨就统一在一起了。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见杜鹃花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已低徊伤感;真山民由杜鹃花引起的是亡国之恨,与李白比,真该愁肠
九回,寸寸裂断,但这首诗比李白诗含蓄得多。倒是他的另一首《泊白沙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全自动精密贴片机项目发展计划
- 2024年非接触温度计合作协议书
- 小学一年级十篇周记150字左右
- 小学一年级作文可爱的小动物(十篇)
- 一年级小学生日记中秋节300字
- 小学一年级作文家乡的景色(20篇)
- 2024年生化分析仪器合作协议书
- 小学二年级记叙文作文200字十篇
- Thiobencarb-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Thalidomide-4-Br-生命科学试剂-MCE
- 过敏诊断证明书模板
- 化工中级职称答辩试题
- 南开大学博士考试试题-生物化学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默写上下句(最全版)
-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学习通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物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方案全套资料2019-2020完整实施方案模板
- 体育考研体育管理学36问
- 5G NR中SRS和CSI-RS信号学习笔记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课件(第3课时)
- 爆款到品类:从理想L9看理想汽车的产品理念
-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