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人口问题专题研究 《社会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C/1F/wKhkGWYA-reAVPJVAAG-v2IEogQ645.jpg)
![第五讲 人口问题专题研究 《社会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C/1F/wKhkGWYA-reAVPJVAAG-v2IEogQ6452.jpg)
![第五讲 人口问题专题研究 《社会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C/1F/wKhkGWYA-reAVPJVAAG-v2IEogQ6453.jpg)
![第五讲 人口问题专题研究 《社会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C/1F/wKhkGWYA-reAVPJVAAG-v2IEogQ6454.jpg)
![第五讲 人口问题专题研究 《社会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3C/1F/wKhkGWYA-reAVPJVAAG-v2IEogQ64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问题刘杰第五讲人口问题专题人口问题的实质关于人口问题的三种观点世界人口问题中国人口问题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全世界每天新增人口23.6万,其中97%出生在发展中国家。1800年以来,世界人口规模增加了5倍,而增加第一个十亿用了123年(1804-1927),最近一个十亿却不到10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13亿人口的社会转型,成为“中国经验”的最重要支撑。“13亿人口和其他国家的几百万或几千万人口是不同的量级。很多事物的通行发展规则,放在13亿人口的基数上就会发生新的变化。对于一个人口小国来说的辉煌成就,除上13亿人口就算不上什么了,而任何微小的差误乘上13亿人口,可能就是天大的问题。”一、人口问题的实质人口人口又叫“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质量、迁移及其变化规律等。
构成社会生活主题并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问题指人口因素的不正常、不合理、不理想状态,这样的状态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作与和谐发展,引发和导致了许多社会麻烦和社会矛盾,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解决。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质量问题、人口结构问题、人口分布等问题,以及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对环境、社会、经济等所产生的影响。关注人口问题的由来在人类诞生至今的200多万年中,工业革命以前,人口增长一直十分缓慢,大约为五万分之一的年增长率。而1804年,地球迎来了第一个十亿人口。1900年人口的增长率为二百分之一;1960年,人均年增长率五十分之一。1997年,增长率下降至1.47%,每小时大约有1600个婴儿诞生。两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担心无法控制人口增长对于环境的影响。人口科学成为诸项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内容。二、关于人口问题的三种观点马尔萨斯:人口悲观论救生艇理论人口过渡理论(一)马尔萨斯:人口悲观论
1.背景
马尔萨斯写作的年代,人口增长已经加速,但人口行为的道德约束弱化。同时,承接启蒙理想,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政治改革热情的高涨,使得思想界陷入一种对现代社会的高度乐观情感之中。1778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出版,在聒噪的乐观氛围中,敲响人类文明的警钟,被誉为“黑暗科学”。2.主要观点尽管人类在智力方面远远胜过动物,但在繁殖上却与动物无多大区别,人类的性本能决定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若不加以控制,每25年可增加一倍;因土地有限而导致的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受生活资料的制约,在缺乏有效控制的条件下,便随生活资料的增加而增加。因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随时间推移,人口将超过食物的供给量。而食物不足会引起贫困、恶习等出现。故人口与食物间的不平衡总是通过抑制人口增长而加以改善。两个公理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条件;两性之间的性欲是必然而且保持,在将来也是如此,并导致生育成为人类的“本能”。两个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以几何级数(geometricalrate)增长:1,2,4,8,16,32…并在25年内翻一番。(这反映了当时生育率的基本水平)生活资料(粮食)以算术级数(arithmeticrate)增长:1,2,3,4基于上述前提,马尔萨斯指出了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的矛盾,也就是说:粮食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人类的两大需要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马尔萨斯无情地提出这种论点,并得出结论:人类将生活在贫困之中,接近饥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活资料增长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而人口爆炸的力量远远超出地球上生产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能力。两种抑制道德(预防性)抑制:指晚婚、晚育、避孕、流产、节欲、杀婴等限制出生的因素;积极性抑制:指所有缩短生命的因素,如战争、饥饿、疾病等。如果不是从人们的态度而是从人们的感受出发,这两种限制又可称为痛苦的限制和罪恶的限制。三个原理制约原理: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增殖原理: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就一定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抑制;均衡原理:贫困、罪恶、战争、道德等因素可以节制人口的增长,并使人口与物质资料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这三大原理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核心。他不仅告诉我们人口在增长,人口过度会带来不幸,而且告诉我们,人口的增长可以控制。人口波动规律
人口增长到事物供给的极限时,积极性和预防性力量就开始发挥作用;食物再度丰富,刺激人口增长;增长到极限时,人口再度下降,……3.反思马尔萨斯预言的失败的原因马尔萨斯的警示(二)救生艇理论1.问题意识国际性人口增长和发达国家应该对不发达国家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2.主要观点救生艇伦理是由G.哈丁(G.Harding)提出来的。他认为有限的地球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穷国人口的增加引起了粮食问题与污染问题,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他把这种状况比喻为“共有地道德悲剧”。每个人都在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四处奔走,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一片废墟,共有地的自由给人带来了灾难。”其结果就是“共有的悲剧”的发生。把地球比做共有地的哈丁说:人类要想避免这一悲剧而继续生存,需要的不是“宇宙飞船伦理”而是“救生艇伦理”。这就是哈丁开出的救命药方。然而,能够乘坐救生艇的成员是有限的,所以哈丁认为富国的“救生艇”不应该去救穷国的下沉的“救生艇”以及那些坠入大海的穷人口哈丁探索的是牺牲穷国(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让富国(发达国家)的人们生存下去的问题。在责任方面,哈丁主张国家主义。认为国际救援实际上是无意义的,只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各国都是一个明确的地域单元,都有其自身的“支撑能力”,即其资源和经济前景能够支持多大的人口规模。3.挑战总量问题还是分配问题?国际援助的撤离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由谁来甄别哪些国家是值得救助的,哪些又是不该救助的呢?(三)人口过渡理论人口转变,是现代化的重要过程之一。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科学发达了,家庭规模会自然而然地减小。人口转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700以前)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700-1850)第三个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850以来)人口变化会影响到现代化和工业化,并影响到生活质量的提高,反之亦然。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人口的出生率会自然而然地下降,人口转变完成。三、世界人口问题世界人口增长曲线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特征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最近的一千年中,前半段时间内人口增长缓慢,平均年增长率在0.1%以下,总人口增加不到两倍。然而在最近的300余年时间里,平均年增长率迅速提高,人口数字大幅度增长。世界人口的增长从右图所列数据中计算出:10~20亿用了()年20~30亿用了()年30~40亿用了()年40~50亿用了()年50~60亿用了()年18301930196019751987199960504030201010030151212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世界人口增长表12121530100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又有很大的差别1990年世界人口增长情况Thedemographictransitionisanidealizedprocessthathastakensomepopulationsfromapre-industrialstateofhighbirthratesandhighdeathratestoapost-industrialstateoflowbirthratesandlowdeathrates.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情况世界人口相对集中于发展中国家。1992年世界的十个人口大国依次是:①中国11.88亿⑥俄罗斯1.49亿②印度8.8亿⑦巴基斯坦1.25亿③美国2.5亿⑧日本1.24亿④印度尼西亚1.91亿⑨孟加拉国1.19亿⑤巴西1.49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占了8个。
2‰27‰15‰14‰10‰17‰北美2000~2005澳大利亚和大洋洲2020~2025欧洲2005~2010拉丁美洲2035~2040东亚2010~2015南亚2060~2065原苏联2015~2020非洲2070~2075世界各地区人口达到更替水平的时间世界人口的预测到2070-2075年,当非洲人口达到简单更替水平后,世界人口数量仍将缓慢增长,直到22世纪初,世界人口才达到稳定值。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对此稳定值进行了预测,到2100年,预测人口低值72亿,高值为149亿。世界各主要地区的人口将有巨大变化。非洲人口继续急剧增长,成为世界第二人口最多的地区。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城市人口膨胀年龄结构两极分化(世界人口正在老化)年龄中值人1950年的22.9岁,1985年的23.3岁,2025年将超过30岁。发展中国家年轻型人口多。发达国家正在发生人口老化的趋势。人口老年化:凡65岁以上老人占本国总人口7%以上者,称“老年型人口”。而许多西方国家将这一标准提高到了14%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系数(0~14岁人口在总人口比重)>40%30~40%<30%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4%4~7%>7%年龄中值数<20岁20~30岁>30岁人口年龄构成类型标准四、中国人口问题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情况年份195319641982199020002010人口(亿)5.746.9510.3211.612.913.450年代初,我国粗出生率曾达4.5%,60年代末降为3.0%,70年代进一步下降,1980年粗出生率降为2.0%;1986年后,中国进入第三个人口生育高峰,即1962~1975年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3.6亿陆续进入结婚生育期。未来几十年内,中国人口仍呈增长趋势。2020年,我国劳动人口将达到10亿,总人口在2020~2030年至少达15亿,老年人口在2040年也将达到3亿以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人口的流动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五、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
世界人口按指数增长下去,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呢?人口无限增长下去,地球容纳不下;众多人口对环境会产生恶劣影响。生态圈能容纳多少人?就每人平均可能占有陆地而言,按目前45年倍增期计算,1990年世界人口为53.3亿,到2035年增至106.4亿,2080年达到212.8亿,800年后世界人口可达到千万亿。如果到时地球上的全部土地都为人们所居住,平均每人占地1.5米2。已经没有可耕种的土地了。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地球植物的总产量,按能量计算每年为2.77*1021J。人类维持正常生存每人每天需能量107J,则每年需3.68*109J。按些数值计算,地球上植物总产量可养活7534亿。但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以植物为食的,不仅仅是人类,其他各种动物也都直接事间接以植物为食,有许多植物和动物是不能供人类食用的。因此,据此估计人类只能获得总产量的1%,即只能养活75亿人。1、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人口容量:一定生活水平下能供养的最高人口数,它随所规定的生活水平的标准而异。如果生活水平定在很低的标准,甚至只能维持生存水平,则人口容量就接近生物学上的最高人口数。如果生活水平定在较高目标上,人口容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经济适度人口。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人口对能源的影响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对气候的影响⑴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土地退化,粮食产量赶不上人口增长,使得世界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如我国人均耕地情况:年份195019802000世界平均人均耕地0.180.10.080.37由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业和城市发展蚕食耕地等多种原因,致使我国的可耕面积正以每年47-67万公倾的速度减少。
为使食物供应跟上人口增长,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如施用大量化肥与农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或开垦荒地以扩大耕地面积等等。但是这些措施都可能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污染,药性害虫种类与数量增加等,最终可能使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总产量反而下降。不适当地开垦荒地,必然也会破坏有利的生态平衡,例如土地沙漠、盐碱化等。⑵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人口过分增长势必毁林造田、毁林盖房……,结果使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半干旱地区也因大量开采饲料及薪炭材,导致树木密度减少。如全国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四川省,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是19%,80年代已下降到13%,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引起自然灾害的增多。(3)人口对能源的影响人口的增长使能源供应紧张并且缩短化石燃烧的耗竭时间。同时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而且导致生物异常,毁坏大面积森林和湿地,引起海平面上升,甚至导致极地冰帽融化。异常的气候会加速森林的破坏。而发展中国家的燃料90%来自森林。因此,未来人口增长与能源短缺的矛盾不容忽视。(4)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目前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例为79%,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例为50.9%(2010)。我国1990年有26.2%的人口为城镇居民,201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城镇人口的绝对数量多,已对城市发展构成了障碍。思考:为什么乡村人口要向城市迁移?城里好找工作,教育、医疗条件也好……到城里去!⑸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增长过快,反而不利于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在企业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与设备来减少职工人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VS技术密集型⑹人口对气候的影响人口增长,会因呼吸、燃烧和工业发展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增加,可能引起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事故。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业研究报告-2025年中国绿色产业园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投资前景分析(智研咨询)
- 2025年中国肉羊养殖行业投资方向及市场空间预测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在市国动办(人防办)2025年春节节后收心会上的讲话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财产分割执行及子女抚养费支付合同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课件
-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知识精研】高二历史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 《时尚北京》杂志2024年第8期
- 第2章小专题(三)速度的计算(习题)-2020秋八年级教科版物理上册
- 税法(第5版) 课件 第13章 印花税
- 《车辆保险与理赔》课件
- 缠中说禅-《教你炒股票》1-108课图文全版
- ICU单间耗材出入库使用登记表
- 外研版(一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学课件
- 助贷机构业务流程规范
- DL∕T 5106-2017 跨越电力线路架线施工规程
- 西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课件(2024年3月修订)
- 骨科医院感染控制操作流程
- 绿化养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九年级物理第一课
- 代孕合同范本
-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幻灯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