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济宁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济宁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济宁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济宁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济宁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济宁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

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

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

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形成了两大基本叙事传

统:一是乡土写实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评形成启蒙传统;二是

乡土浪漫传统,从废名到汪曾祺,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诗化传统。

鲁迅堪称现代乡土文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鲁迅是最早以小说的方式关照乡土的现代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多来自病态社会中疾苦不幸、麻木不仁的人民,先将他们的病痛找出,然后暴

露在阳光底下,以引起救治的注意,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派以人文主义情怀和现代意识,

确立起“改造国民性”的基本主题,试图以强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力量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

热中乡土国民的灵魂,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现代乡土小说的第二种叙事传统源于二三十年代的京派作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当鲁迅

等乡土小说家“隐现着乡愁”时,废名却以简朴的翠竹制成一支牧笛,“横吹出我国中部农

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废名的作品是一首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描绘的多是远离近

代启蒙的宗法式农村中的人事片断,着力表现宗法式乡村中天真无邪、白璧无瑕的人情人性

之美,流露出对故乡父老以及古老淳朴民风、文化的热爱与挽留。鲁迅的乡土叙事立足于各

种社会矛盾与文化冲突,废名的乡土叙事则立足于和谐宁静,以诗意审美的眼光打量中国的

乡土世界,那些在鲁迅等乡土小说家笔下视之为文化批判目标的落后因素,却在废名笔下变

成了审美元素。

与鲁迅乡土文学叙事传统不同的是,废名乡土文学叙事立足于人性观照,怀着回到农业文明、

原始人性,以及早期和谐人际关系的“恋美”情结,以理想化的笔墨对乡土社会进行田园牧

歌式描写,充满乡土风俗之美以及乡民人情、人性之美的颂扬。

当下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乡土文学的根基及其鲜活的生命力仍然强大,现代乡土文学的

叙事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下的乡土文学创作。探讨中国乡土文学的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便

成为一个“文学富矿”,有重要的意义和学术价值。

(摘编自白忠德《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

材料二:

乡土原型,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型。乡土原型所显现出的主题群,几乎像繁星一样布

满了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乡土原型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是一种“恋乡情结”。所谓“恋乡情结”,就是指萦绕

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眷恋和偏爱故乡的情感因子。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

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脚踏的土地上,因此,“恋乡情结”在我

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的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原型的主题群大体上分为这样两种:一种是“浪漫主义的",一

种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重在寄寓一种“理想的感情”,而“现实主义的”则

体现为一种“批判的感情”。

乡土的理想化,总是在与标志现代文明的城市的对比思维中实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最能

说明这一点的,是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沈从文满怀深情地创造出了寄寓着自己的生活理想的

“湘西世界”,作为城市世界的对立面而出现在他的艺术思维中,从而获得了“湘西”的生

命。

“批判的感情”作为乡土原型的一种变体,既与“理想的感情”同为这一原型的两个层面,

同时又是一种充满了现代意识的主题群,这是乡土原型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从此以后,“批

判的感情”和“理想的感情”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几乎全部的关于乡土主题的作家作品中,

便成了同一^t'金币的正反两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打破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思维,使他们获得了一种审视自己民族的世

界性眼光。此时,中国作家发现,与世界格局比较起来,原来文人眼中温暖宁静的乡土,竟

然是如此落寞和荒凉,于是,他们对中国乡土的爱,便由一种“理想的感情”转化为一种“批

判的感情”,乡土原型的主题群,便回荡着这样一种时代的涛声,绝大多数作家,便都把批

判的笔锋指向自己那一片积淀着厚厚的历史尘垢的乡土,把它和社会历史的进程联系起来思

考。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始于鲁迅的小说。此时的乡土,在鲁迅的目光中,显现出了其历史

真面目:“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看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满含悲愤地希

望人们在这片“萧索的荒村”的乡土上走出一条新的路来。继鲁迅之后,台静农、许饮文等

一大批作家便纷纷替自己的乡土进行控诉和批判。这样一个乡土主题群的共同旋律,是“揭

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时代之声。

(摘编自罗强烈《乡土意识: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主题原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派试图以强大的人性和人道主义力量,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乡土国民

的灵魂,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B.鲁迅的乡土叙事立足于各种社会矛盾与文化冲突,把废名笔下和谐宁静的乡土世界

视为文化批判目标的落后因素。

C.“恋乡情结”是萦绕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眷恋和偏爱故乡的情感因子,是乡土原

型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内容。

D.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为题材的作家作品,其乡土原型的主题群要么属于“理想

的感情”,要么属于“批判的感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

的根基与命脉。

B.乡土浪漫传统派作家立足于人性观照,怀着“恋美”情结,以理想化的笔墨对乡土

社会进行描写。

C.乡土原型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其中一个的重要的主题内

容是一种“恋乡情结”。

D.“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思维,他们对乡土的爱,由“理想的感

情”转化为“批判的感情”。

3.下列作品,不能体现乡土浪漫叙事传统的一项是(3分)

A.废名的《桃园》《桥》等作品描绘的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景象,洋溢着

和谐的诗意和宁静的禅味。

B.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饶有趣味地讲述了农村青年恋爱婚姻的故事,从中透露出民

主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C.沈从文在《边城》中的湘西世界如一首美好的抒情诗,展现了乡土风俗之美以及乡

民人情、人性之美。

D.孙犁在《荷花淀》中创造了自然美与人物美相结合的境界,它写出了荷花淀浓郁的

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

4.从论证结构上来看,两则材料结尾段的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5.请结合材料,分别概括乡土原型两大主题群的情感倾向和创作目的。(4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为奴隶的母亲(节选)

柔石

她的丈夫在穷的生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脸孔黄的和小铜鼓一样,连眼白也黄了。别

人说他是黄胆病,孩子们也就叫他“黄胖”了。

“再也没有办法了,这样下去,连小锅子也都卖去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

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他对妻子说。

“我的身上?……”

他的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她的刚满三周的男小孩——孩子还在啜着奶,她讷讷地低声地问。

“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什么呀?”他的妻几乎昏去似的。

屋内是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

“三天前,王狼来坐讨了半天的债回去以后,我也跟着他去,走到了九亩潭边,我很不想要

做人了。但是坐在那株爬上去一纵身就可落在潭里的树下,想来想去,总没有力气跳了。猫

头鹰在耳边不住地喈,我的心被它叫寒起来,我只得回转身,但在路上,遇见了沈家婆,她

问我,晚也晚了,在外做什么。我就告诉她,请她代我借一笔款,或向什么人家的小姐借些

衣服或首饰去暂时当一当,免得王狼的狼一般的绿眼睛天天在家里闪烁。可是沈家婆向我笑

道:

“'你还将妻养在家里做什么呢,你自己黄也黄到这个地步了?'

“我低着头站在她面前没有答,她又说:

“‘儿子呢,你只有一个了,舍不得。但妻——'

“我当时想:‘莫非叫我卖去妻了么?'

“而她继续道:

“'但妻——虽然是结发的,穷了,也没有法。还养在家里做什么呢?

“这样,她就直说出:'有一个秀才,因为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

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叫我物色相当的女人:年纪约三十岁左右,

养过两三个儿子的,人要沉默老实,又肯做事,还要对他的大妻肯低眉下首。这次是秀才娘

子向我说的,假如条件合,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我代她寻了好几天,总没有相当的

女人。'她说:现在碰到我,想起了你来,样样都对的。当时问我的意见怎样,我一边掉了

几滴泪,一边却被她催的答应她了。”

“昨天,沈家婆到过秀才底家里,他说秀才很高兴,秀才娘子也喜欢,钱是一百元,年数呢,

假如三年养不出儿子,是五年。沈家婆并将日子也拣定了——本月十五,五天后。今天,她

写典契去了。”

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颤抖,吞吐着问:“你为什么早不对我说?”

“昨天在你的面前旋了三个圈子,可是对你说不出,不过我仔细想,除出将你的身子设法外,

再也没有办法了。”

“决定了么?”妇人咬着牙齿问。

“只待典契写好。”

“倒霉的事情呀,我!一点也没有别的方法了么?春宝的爸呀!”春宝是她怀里的孩子的名字。

“倒霉,我也想到过,可是穷了,我们又不肯死,有什么办法?今年,我怕连插秧也不能插

了。”

“你也想到过春宝么?春宝还只有三岁,没有娘,他怎么好呢?”

“我领他便了。本来是已经断了奶的孩子。”

他似乎渐渐发怒了。也就走出门外去了。她,却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春宝,宝宝!”

“妈妈明天要去了……”

“唔,”孩子似不十分懂得,本能地将头钻进他母亲底胸膛。

“妈妈不回来了,三年内不能回来了!”

“我也去。”

“宝宝去不得的。”

“呃!”孩子反抗地,又吸着并不多的奶。

“你跟爸爸在家里,爸爸会照料宝宝的:同宝宝睡,也带宝宝玩,你听爸爸的话好了。过三

年……”

她似要还想对孩子说话,她的丈夫踏进门了。他走到她的面前,一只手放在袋里,掏取着什

么,一边说:

“钱已经拿来七十元了。还有三十元要等你到了后十天付。”

停了一息说:“也答应轿子来接。”

这一晚,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吃晚饭。

第二天,春雨竟滴滴淅淅地落着。

轿是一早就到了。可是这妇人,她却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春将

完了,夏将到了,可是她,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实在,

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

春宝醒了,她给他穿衣服的时候,向他说:

“宝宝好好地在家里,不要哭,免得你爸爸打你。以后妈妈常买糖果来,买给宝宝吃,宝宝

不要哭。”

而小孩子竟不知道悲哀是什么一回事,张大口子“唉,唉”地唱起来了。她在他的唇边吻了

一吻,又说:

“不要唱,你爸爸被你唱醒了。”

沈家婆忙碌似地在屋内旋了几个圈,对孩子的父亲说了几句话,意思是讨酬报。因为这件契

约之能订的如此顺利而合算,实在是她的力量。

“说实在话,春宝的爸呀,再加五十元,那老头子可以买一房妾了。"她说。

于是又转向催促她——妇人却抱着春宝,这时坐着不动。沈家婆声音很高地:

“轿夫要赶到他们家里吃中饭的,你快些预备走呀!”

可是妇人向她瞧了一瞧,似乎说:

“我实在不愿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罢!”

轿夫也在门首催起身了,他们噜苏着说:

“又不是新娘子,啼啼哭哭的。”

小小的孩子也哭了,手脚乱舞的,可是沈家婆终于给他拉到小门外去。当妇人走进轿门的时

候,向他们说:

“带进屋里来罢,外边有雨呢。”

她的丈夫用手支着头坐着,一动没有动,而且也没有话。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妻子得知丈夫把自己“出典”后,几乎昏过去,虽然很穷,妻子也不愿离开这个家,

更不愿离开春宝。

B.听到丈夫要在她身上挣钱的时候,她“讷讷”“低声”询问,一个没有地位、逆来

顺受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C.典妻并不是丈夫的本意,表面上看,是因受到沈家婆的劝说诱导,实际上是为穷所

迫,完全出于无奈。

D.“春雨竟滴滴淅淅地落着“,丝丝春雨,无声无息,渲染了离别的气氛,也推动了

故事情节的发展。

7.关于文中沈家婆的表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家婆在文中是次要人物,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加小

说的真实性。

B.“儿子呢,你只有一个了,舍不得。但妻——",沈家婆言外之意就说妻子可以作

为赚钱的工具。

C.“再加五十元,那老头子可以买一房妾了",沈家婆这句话表明她提高了妻子的价

格,有炫耀之意。

D.沈家婆与鲁迅《祝福》中的卫老婆子相似,是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

的妇人的形象。

8.小说中反复写到小孩“春宝”,有何用意?(6分)

9.有人为小说设计了两种结尾:①妻子为秀才生了儿子后被赶了回来,家里最困难的时期总

算度过,夫妻、母子终得团圆;②妻子为秀才生了儿子后被赶了回来,家里依旧贫穷,丈夫

对她很冷淡,儿子则已经忘记她了。这两种结尾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结合小说主题谈谈

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

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

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①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

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②,此言取与守不同术

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

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

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丑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④,新主之

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缩素

⑤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⑥

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縻,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⑦万民之望,而以盛

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

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注】①元元:平民百姓。②顺权:顺应形势。③离:经历。④嚣嚣:怨恨愁苦的样子。⑤

缩素:丧服。文中指秦二世为始皇帝服丧。⑥收孥:指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收为官

家奴婢。⑦塞:满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B.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C.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D.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

B.“士民罢弊”的“罢弊”与《过秦论(上)》“率疲弊之卒”的“疲弊”含义相同。

“罢”通“疲”。

C.“王天下”的“王”意为称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而不王者”的“王”含

义相同。

D.“利桓褐”的“利”意为有利,与《兼爱》中“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的“利”含义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古以来很久没有了统一天下的帝王,周王室和春秋五霸的势力又相继衰弱,秦国

的统一上承天道,下顺民意。

B.秦王只想施展一己的智慧,抛弃仁政王道,禁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残暴

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C.假如秦二世能够顺着商、周的道路,制定御敌之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

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

D.文章指出秦两代君主在治国理政上的一系列过失,以及他们应该却没有施行的正确

做法,意在警示汉朝统治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2)发仓J1,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14.贾谊在《过秦论(上)》最后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本篇是从哪些

方面劝诫秦二世实施“仁义”的?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将进酒①

陆游

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凋。

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

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酿作蒲萄酷。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

【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健胄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闲

居故乡山阴。②杓(biao):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

时为春季。④杲杲:明亮的样子。⑤积麴(qu):堆积的酒麴。麴,今作“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句“我欲”,写诗人想要拉住北斗星柄,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语意十分豪迈狂

放。

B.诗人希望万物繁盛没有衰败,天下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表达了挽留美好时光的强烈

愿望。

C.全诗使用“北斗杓”“苍龙”“日月”“四海”“大江”等宏大意象,给人广阔雄

浑之感。

D.诗人借助夸张手法和非同凡俗的想象力来抒情达意,全诗情感自然流露,真切动人。

16.李白和陆游都在饮酒的状态中写下了《将进酒》,请比较诗中两位诗人形象特点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这两句中,司马迁通过两组反

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2)根据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记述,唐庄宗的父亲临终时说自己有三个仇人

是其“遗恨”,然后郑重叮嘱庄宗:“,!”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分别以声写声和

以形写声,生动描绘出了乐声的动听悦耳和变化多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痴迷数控技术开始,曹彦生的技术水平不断在进步。他可以将长度4米的细长结构件加工

做到平面度不超过0.05mm,相当于误差小于一根头发丝的厚度。他成了圈内①的

“数控达人”,但这还不够。

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曹彦生最终加工出来的产品对称度达到了0.02mm,相当于头发

丝的四分之一,使机械加工中的“分毫不差”变成了现实。至此,从“达人”到“大师”,

年轻的曹彦生完成了一次技术路上的漂亮飞跃。

曹彦生说,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背景下,哪怕当一名工人,都要

时刻保持不断学习进步的姿态,没人能躺在荣誉簿上睡觉。正是基于内心的清醒认识,曹彦

生②地汲取技术养料.几乎把能找到的关于数控加工的书籍全都读了个遍;因为他

自学过多种外语,进口数控机床上的操作说明、按钮提示对他来说是③:他能够听

声音判断切削用量是否合理,能够根据切屑(如切屑飞行弧线)判断刀具寿命。在学习与实

践中,他逐渐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数控达人”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葛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

肴。

B.《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二诸葛一夜也没睡,一遍一遍念:“大黑怎么还不回来,大黑怎么还不回来。”

D.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了“民众诗人”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单是壁画就有4.5万平方米之多。这些珍贵的文物之所

以保留至今,①。这里气候干燥,地质环境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大的动荡。然而,

由于自然和人为多重因素的作用,使得莫高窟文物受到近些年不同程度的损坏,也严重威胁

着石窟中的壁画。

为使包括壁画在内的石窟文物尽可能完好地保存下来,就必须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但这项

工作殊非易事。一方面,敦煌石窟壁画生动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除了

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品,这就要求修复者除了具备必要

的材料、化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还要②。另一方面,敦煌壁画的地仗(一种有防

腐防潮作用的油灰衬底)质地比较松散,壁画真正的附着层面极其有限,仅如蛋壳一样薄,

这也③。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梁实秋与学生一起在前门外珠市口演讲时,人们的情绪极为高涨,由于几辆汽车无法通过,

不停地按喇叭,众人便一拥而上捣毁了一部汽车。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梁实秋,他反思到“我

当时感觉到大家的一股愤怒不知向谁发泄……在这股洪流中没有人能保持冷静,此之谓群众

心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乌合之众》中说:“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

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

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

端的感情。”

在网络发达、容易出现极端化群体情绪的今天,如何理性判断、保持冷静、不被狂热的言行

裹挟,是我们每位公民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C(A项“乡土文学派”和“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派”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能

混同;B项原文“那些在鲁迅等乡土小说家笔下视之为文化批判目标的落后因素”中的“之”

指代的内容不完全等同于“废名笔下和谐宁静的乡土世界”,D项“要么……要么……”不

准确,相关原文有“几乎全部”的限制语)

2.A(A项混淆了“乡土”和“文学意义上的乡土”这两个概念)

3.B(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属于“乡土写实叙事传统”,因为“乡土写实叙事传统”立

足于各种社会矛盾与文化冲突。)

4.①材料一的尾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引申,指出探讨乡土文学的内涵及叙事传统在当下

的意义和价值。②材料二的尾段是对上文内容的深化,在前文基础上阐明“批判的感情”主

题群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4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现实主义的”主题群的情感倾向体现为对病态社会“批判的感情”,创作目的是找出

病痛,引起救治的注意,最终改造国民性;②“浪漫主义的”主题群的情感倾向是在传统乡

土社会中寄寓“理想的感情”,创作目的是颂扬乡土风俗之美以及乡民人情、人性之美。(4

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6.D(春雨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7.A(沈家婆子是次要人物,只是线索人物,没有“与妻子形成鲜明对比”,也没有起到增

加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8.①强调主人公“母亲”的身份和形象。她爱子如命,为了孩子和家庭牺牲了一切。②增强

小说的悲剧色彩。母亲与孩子依依不舍的场面强化了悲剧氛围,震撼人心。③突出小说的主

题。一个母亲舍弃自己的孩子去为别人生孩子,表现了作者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控诉。(6分,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第二种表达效果更好。①小说旨在批判封建社会腐朽丑陋的“典妻”现象,揭示女性没有

地位和尊严、沦为生育工具的悲剧命运;②按照第二种结尾,妻子为了家庭牺牲了一切,最

终还要遭受家人的冷遇,这就更加突出了妻子的悲剧命运,从而更能突出主题。③第一种结

尾让一家人团圆,生活改善,淡化和削弱了小说的批判性主题。(6分,每点2分。意思答

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11.D(“利桓褐”的“利”意为"以……为利”,“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的“利”意为“对……

有利”,两者含义不同)

12.C(“秦二世”误,应为秦始皇)

13.(1)它的路线没有更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化,这是它用来夺天下和守天下的方法没什么

不同啊。(4分,“易”“是”“所以……”各1分,句意1分)

(2)打开官仓,散发财物,用来救济孤苦无依处境困难的人们。(4分,“发”“振”“孤

独”各1分,句意1分)

14.①任用忠贤之人;②封赏功臣之后;③减少严酷的刑法;④轻徭薄赋;⑤赈济贫困之人

(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15.A(“划断白天人行的道路”错,应该是划断太阳运行的轨道)

16.相同点:①两人都怀才不遇而借酒消愁,也同样胸怀博大,性情豪放。

不同点:①李白的形象以达观自信、洒脱不羁为主。②陆游的形象以感叹人生易老、无可奈

何为主。

(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