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型中的反问题逆问题_第1页
数学模型中的反问题逆问题_第2页
数学模型中的反问题逆问题_第3页
数学模型中的反问题逆问题_第4页
数学模型中的反问题逆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数学模型中的反问题向下运动向上运动风筝

数学模型竟赛中有很多涉及反问题。如2010国赛中A题和2011年美赛中A题都涉及反问题。顾名思义,反问题是相对于正问题而言的。正问题的定义为:按着自然顺序来研究事物的演化过程或分布形态,起着由因推果的作用。自然顺序的定义为:不受任何限制和约定俗成的顺序,一般地都认为他们是自然而然的,无须多加解释的。在一般地语境下,认为这些顺序都是是前提条件的。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顺序,等等。纯粹的自然顺序的例子是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升序;或者反过来的倒序;约定俗成的例子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反问题的定义为:根据事物的演化结果,由可观测的现象来探求事物的内部规律或所受的外部影响,由表及里,索隐探秘,起着倒果求因的作用。可以看出,正、反两方面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相对正问题,反问题求解难大,计算量大。许多人知道求解问题的思路,但由于选用计算方法不适当,在几天内求不出计算结果,失去获奖时机。尽管一些经典反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很早,反问题这一学科的兴起却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要通过间接观测来探求位于不可达、不可触之处的物质的变化规律;生产中经常要根据特定的功能对产品进行设计,或按照某种目的对流程进行控制。这些都可以提出为某种形式的反问题。可见,反问题的产生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化和工程技术迅猛开展的结果,而计算技术的革命又为它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根底。现在,反问题的研究已经普及现代化生产、生活、研究的各个领域。简单的概括缺乏以说明问题,我们下面具体介绍一些常见的反问题类型,希望大家能够对它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一节反问题的例子例1物体下落距离L与时间T,正问题是:物体的高度,测量下落时间,即t=t(x).反问题是:物体下落时间,求物体的高度。当人们不知道自由落体运动规律x=0.5gT2之前,能用时钟测量物体下落时间,但反过来,给定下落时间,测量物体高度比拟难。对于没有读中学的人,能完成时钟测量物体下落时间的试验。但给他物体下落时间,测量物体的下落高度是不容易的事情。例2年龄与身高。正问题是,根据年龄T,每周岁测身高H,得到身高H与年龄T的关系H=H(T).反问题是:身高H,求年龄T,即求关系T=H(T).例3速度V与轨道形状z=f(x),其摩擦系数为μ,z为高度,初始速度为V0,末速度为Ve=V(y=H).正问题是,轨道形状z=f(x),求末速度为Ve.反问题是:给定末速度为Ve.求轨道形状z=f(x)。对大学生,正问题能求出来,但反问题有些难。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在数学上定义正问题为y=f(x),定义域为D,值域为V。反问题为x=g(y).由高等数学可知,假设函数f(x)在D上是单调的,那么反函数g(y)存在且唯一。相对正问题而言,反问题计算量大,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是成功求解反问题的关键。因而要求在求反问题之前,要求学生掌握根本的计算方法。

第二节计算方法2.1方程求根在数学建模中,求解方程的根是经常遇到的。常用求根方法有迭代法,二分法,牛顿法,极小值法,一维寻查法,格子法。2.1.1设函数f(x)=x-g(x)有一根x*,那么f(x*)=0,或x*-g(x*)=0;或x*=g(x*);定义求根的迭代公式为:定理:假设导数g’的绝对值小于1,即|g’|≤L<1,那么迭代收敛。证:由于x*=g(x*),那么 xk+1-x*=g(xk)-g(x*)=g’(ξ)(xk-x*)有 |xk+1-x*|<L|xk-x*|<L2|xk-1-x*|<Lk+1|x0-x*|因为L<1,那么极限Lk-->0,故xkx*.证毕。例求f(x)=x-x*x的零点。解:这里g(x)=x*x,g’(x)=2x,那么当|x|<0.5时,|g’(x)|<1,即|x|<0.5时,迭代公式 .xk+1=xk2收敛。取x0=0.1,计算得X1=x02=0.12=10-2X2=x12=(10-2)2=10-4……..最后求得xkx*=0.实际上,我们知道x=0为x=x*x的解,但它还有一解x=1;由于|2x|=|2*1|=2,那么用上面迭代公式x=g(x)=x*x求不出解x=1.它需要构造另一种迭代公式. xk+1=g(xk)=√xk容易验证当x=1时,|g’|<1.取x0=2,计算得X1=x00.5=20.5≈1.414X2=x10.5=(20.5)0.5=20.25≈1.1189X3=x30.5=(20.25)0.5=20.125≈1.090……..最后求得xkx*=1.由上面例子可知,对同一函数f(x),它的不同零点对应的迭代公式不同。2.1.2在高等数学里,我们已学习下面定理。定理:设f(a)f(b)<0,f(x)在区间[a,b]上连续可导,那么至少有一个(a,b)中的点x*,使f(x*)=0.取a0=a,b0=b,x1=(a0+b0)/2,那么点x*属于子区间[a0,x1],或子区间[x1,b0]。假设属于子区间[a0,x1],取a1=a0,b1=x1.否那么属于子区间[x1,b0],取a1=x1,b1=b0.得到点x*属于子区间[a1,b1],且b1-a1=0.5(b0-a0),即区间长度只有原始区间的一半。类似上面方法,取x2=(a1+b1)/2,那么点x*属于子区间[a1,x2],或子区间[x2,b1]。假设属于子区间[a1,x2],取a2=a1,b2=x2.否那么属于子区间[x2,b1],取a2=x2,b2=b1.得到点x*属于子区间[a2,b2],且b2-a2=0.5(b1-a1)=0.25(b0-a0),即区间长度只有原始区间的四分之一。这种方法一直分二去,得点x*属于子区间[ai,bi],和数列{xi},且bi-ai=0.5i(b0-a0)0,xix*.例.求f(x)=1-x2在区间[0.5,2]上的零点。解这里a0=0.5,b0=2;有f(a0)=f(0.5)=1-0.52=0.75,f(b0)=f(2)=1-22=-3,有f(a0)f(b0)=0.75*(-3)<0,故在[0.5,2]上f(x)有一零点x*.取x1=(a0+b0)/2=(0.5+2)/2=1.25,有f(x1)=f(1.25)=-0.5625,f(a0)f(x1)=0.75*(-0.5625)<0,那么在区间[a0,x1]中有零点x*,故取a1=a0=0.5,b1=x1=1.25,x2=(a1+b1)/2=0.875,计算得f(x2)=f(0.875)=1-(0.875)2=0.2343,F(a1)f(x2)=0.75*0.2343>0,那么零点x*在区间[x2,b1]=[0.875,1.25]中,故取a2=0.875,b2=1.25.如此计算下去,当bi-ai<ε=0.3时,求得xi=x3=1.0625。它为x*的近似值。二分法的计算步骤为:1)输入a0,b0,误差限ε;2)假设f(a0)f(b0)>0,无根,停止计算。否那么转下一步;3)取x1=(a0+b0)/2,假设f(a0)f(x1)<0,取a1=a0,b1=x1;否那么取a1=x1,b1=b0;4)假设b1-a1<ε,输出近似根x*=(a1+b1)/2;否那么a1a0,b1二分法能用图形来说明,其示意图见图2.1,图中给出了点a0,b0,x1,x2,x3,它们根据二分法计算。由图可知,当二分次数增加时,中间点xi相互靠近,收敛于零点x*.图2.1二分法示意图2.1.3定型:假设x*为f(x)的零点,那么它为F(x)=f2(x)的极小值点。证:由于F(x)非负,F(x*)=f2(x*)=00=0,

那么x*为F(x)的一个极小值点。我们容易得:定理:假设F(x)=f2(x),F(x*)=0,那么f(x*)=0.可见,f(x)的零点计算问题能化为极小值计算问题。它常用一维寻查法求解。一维寻查法比拟简单,它的计算步骤为1)输入初始点d0,步长h,误差ε;2)计算函数值F(d0),F(d0-h),F(d0+h);3)假设F(d0)<min{F(d0-h),F(d0+h)};转第6步。4)假设F(d0)>F(d0-h),取d1=d0-h;否那么取d1=d0+h;5)令d1d0,h2h,转第2步。6)取a=d0-h,b=d0+h,用二分法求极值点。二分法求极值点的原理与求根原理类似。由下面定理给出:定理:设F(x)在[a,b]上连续,且0≤F(x),假设c为[a,b]中的点,且F(c)<min{F(a),F(b)},那么F(x)在[a,b]上存在极小值点x*.上面定理用反证法容易证明。二分法求极值点的步骤为,取a0=a,b0=b,c0=c=(a0+b0)/2;h=(b-a)/2;中点x0=(a0+c0)/2;y0=(c0+b0)/2;假设F(z0)=min{F(a0),F(b0),F(x0),F(c0),F(y0)},z0为{a0,c0,b0,x0,y0}中的一点,取h1=h/2,a1=z1-h1,c1=z1,b1=z1+h1;容易计算出(b1-a1)=0.5(b0-a0);即长度只有原区间的一半。用类似方法,取中点x1=(a1+c1)/2;y1=(c1+b1)/2;假设F(z1)=min{F(a1),F(b1),F(x1),F(c1),F(y1)},z1为{a1,c1,b1,x1,y1}中的点,取h2=h/4,a2=z2-h2,c2=z2,b2=z2+h2;有(b1-a1)=0.5(b1-a1)=0.25(b0-a0);那么长度只有初始区间长度的四分之一。如此下去,我们得到点ai,ci,bi,且(bi-ai)=0.5i(b0-a0)0.可以证明,xix*为极小值点。 由上面讨论可知,求极小值点分为两步,先求极点所在的区间[a,b],然后用二分法逐步缩小区间,求出极小值点。其计算过程可以用图2.2说明。图中函数F只有一个极小值点。给定初值d0和步长h,求出d0+h为最小值,取2h,计算得d0+2h也为最小,再取4h,计算得d0+2h也为最.图2.2极小值示意图例.用极小值法求函数f(x)=1-x*x的零点,x0=1.4,h=0.1.解.令F(x)=f2(x*)=(1-x2)2先用一维寻查法求含有根的区间[a,b].计算F(x0-h)=F(1.3)=0.4761;F(x0)=F(1.4)=0.9216;F(x0+h)=F(1.5)=1.5612;比拟3个数值,x1=1.3时F=0.4761最小。将步长放大2倍,取h=0.2,计算F(x1-h)=F(1.1)=0.0441;F(x1)=F(1.3)=0.4761;F(x1+h)=F(1.5)=1.5612;比拟3个数值,x2=1.1时F=0.0441最小。再将步长放大2倍,取h=0.4,计算F(x2-h)=F(0.7)=0.216;F(x2)=F(1.1)=0.0441;F(x2+h)=F(1.5)=1.5612;比拟3个数值,x3=1.1时F=0.0441最小。因而取a=0.7,b=1.5.再用二分法求极值点。取a0=0.7,b0=1.2,c0=0.95,h=0.25;中点x0=(a0+c0)/2=0.825;y0=(c0+b0)/2=1.075;计算得F(0.7)=0.216;F(0.825)=0.102;F(0.95)=0.0095;F(1.075)=0.02421;F(1.2)=0.1936;当z1=0.95时,函数F(0.95)=0.0095最小。那么取a1=0.825,c1=0.95,b1=1.075;x1=0.8875;y1=1.0125;计算得F(0.825)=0.102;F(0.8875)=0.04509,F(0.95)=0.0095;F(1.0125)=6.328e-4,F(1.075)=0.02421;给定误差ε=0.1时,假设(bi-a1)/4<ε,输出近似根x*=1.0125.格子法对于高维问题,格子法是求极值点的常用方法。它的思想与二分法类似,根本原理为,给定非负的高维函数y=F(X),初始点X0,步长h,将每个坐标分量加上h和减去h,求最小值y0=min{F(X0),F(X-h),F(X+h)},和对应的坐标点X1,假设X1=X0,取hh/2,步长减半,否那么取h2h,步长加倍,再将X1的每个坐标分量加上h和减去h,求最小值点X2,如此下去,直到步长h<ε为止。最后Xi为近似最小值点。例.求方程式组的极小解:x-y(x+y)-1=0;y(x+y)-y-2=0;解:令 F(x,y)=[x-y(x+y)-1]2+[y(x+y)-y-2]2取初值点X0=(0,0),步长h=0.8;计算得:F(-0.8,0)=7.24;F(0.8,0)=4.04F(0,0)=5.0;F(0,-0.8)=3.00;F(0,0.8)=7.可知X1=(0,-0.8)为最小值点,取加倍步长h=1.6,计算中心得:F(-1.6,0.8)=20.9;F(1.6,0.8)=4.923;F(0,0.8)=3.0;F(0,-2.4)=83.6;F(0,0.8)=7.32;那么X2=X1=(0,-0.8)为最小值点,取减半步长h=0.8,继续计算,最后求得近似极小值点(1.3175,-1.5675).满足误差ε=0.01.2.1.在反问题计算中,多项式拟合是常用的方法,其根本原理是:给定测量数据(xi,yi),i=1,2,…,m,求一个多项式 .y=a0+a1x+a2x2+…+anxn将数据代入得上式可写为矩阵表达式:Y=XA这里:两边乘以X的转置XT有XTY=XTXA故有当n=1时,y=a+bx为线性函数,可以由上式求出具体表达式:式中E(X)为X的平均值,E(Y)为Y的平均值。D(X)为X的方差。上式与最小二乘法得到的结果相同。例.数据(0,0),(1,1),(2,4),(3,8),求一元回归函数y=a+bx?解.我们求得m=4E(X)=(0+1+2+3)/4=7/4;D(X)=((-7/4)^2+(-3/4)^2+(1/4)^2+(5/4)^2)/4=1.3125E(Y)=(0+1+4+8)/4=13/4E(XY)=(0*0+1*1+2*4+3*8)/4=33/4计算得:b=1.9524;a=-0.1667;那么一元回归为:Y=-0.1667+1.9524x数值积分在数学模型竟赛中,能求出分析解的积分太少,大多只能用数值方法离散计算。设h为步长, a=x0<x1<…<xn=bxk=a+khzk=xk+0.5h积分用复化中点公式计算例.计算f(x)=x2在区间[-1,1]上的积分。解.取步长h=1,得区间[-1,0],[0,1],中点z0=-0.5,z1=0.5;积分为 I=h[f(z0)+f(z1)]=(-0.5)^2+(0.5)^2=0.5实际精确值为0.6667,相差0.1667;假设取更小的步长,误差将变小。对于二维积分,其积分区域为D,将区域D划分为假设干四边形,第k个四边形中点坐标为Xk,面积为Sk,那么用复化中点计算例.计算f(x,y)=x2+y2在区域[0,2;0,2]]上的积分。解.取步长h=1,得子区域[0,1;0,1],[0,1;1,2],[1,2;0,1],[1,2;1,2];中点为P1=(0.5,0.5);P2=(0.5,1.5);P3=(1.5,0.5);P4=(1.5,1.5);子区域面积Sk=1.0;积分为I=f(P1)S1+f(P2)S2+f(P3)S3+f(P4)S4=f(P1)+f(P2)+f(P3)+f(P4)=0.5^2+0.5^2+0.5^2+1.5^2+1.5^2+0.5^2+1.5^2+1.5^2=10实际精确值为10.667,相差0.667,相对误差为0.667/10.667=0.0625.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当然,取小的步长,能缩小误差值。微分方程数值解设初值问题.y'=f(x,y);y(x0)=y0取步长为h,点x1=x0+h,x2=x1+h,x3=x2+h,…导数y’(x1)=(y1-y0)/h,那么有.y1=y0+hf(x0,y0).y2=y1+hf(x1,y1)………例.给定初值问题,y’=1+xy,y(0)=1;h=0.1;求y(0.2)?解.y1=y0+hf(x0,y0)=1+0.1f(0,1)=1+0.1(1+0*1)=1.1y2=y1+hf(x1,y1)=1+0.1f(0.1,1.1)=1+0.1(1+0.1*1.1)=1.111那么近似有y(0.2)=1.111

第三节反问题数学模型求解例1物体下落距离L与时间T,正问题是:物体的高度,测量下落时间,即t=t(x).反问题是:物体下落时间,求物体的下落距离。解设距离L与时间有多项式关系:L=a+bT+cT2+dT3选取取不同距离Li,测量下落时间Ti,i=1,2,…,n;构造函数Q(a,b,c,d):Q(a,b,c,d)=Σ[a+bTi+cTi2+dTi3-Li]2取A=(a,b,c,d)T,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上式的极小值A=〔XTX〕XTY这里Y=(L1,L2,…,Ln)T,X=(X1,X2,X3,X4);X1=(1,1,…,1)',X2=(T1,T2,…,Tn)',X3=((T12,T22,…,Tn2)',X4=((T13,T23,…,Tn3)'.例如测量得一组数据为表3.1物体下落时间T与距离LTLTLTL0.10.049051.612.1753.145.5630.20.195711.713.7393.248.5450.30.437111.815.3983.351.6210.40.773041.917.1523.454.7920.51.20352193.558.0570.61.72842.120.9423.661.4170.72.34782.222.9793.764.8710.83.06182.325.113.868.420.93.87022.427.3363.972.06314.77312.529.656475.8021.15.77052.632.0714.179.6321.26.86242.734.5814.283.5631.38.04882.837.1844.387.5761.49.32982.939.8834.491.7121.510.705342.6764.595.874由上面数据计算得:a=-0.00126;b=0.04469;c=4.7295;d=-0.0007893;L=-0.00126+0.04469T+4.7295T2-0.0007893T3上式近似于公式L=0.5gT2.例2年龄与身高。正问题是,根据年龄T,每周岁测身高H,得到身高H与年龄T的关系H=H(T).反问题是:身高H,求年龄T,即求关系T=H(T).解设年龄T与身高H的关系为 T=a+bH根据下面数据表3.2年龄T与身高HTHTH1399111248101203571112946612138575131476841415679315165810216174求得a=30,b=9;即有 H=30+9T例3速度V与轨道形状z=f(x),其摩擦系数为μ,z为高度,初始速度为V0,给定末速度为Ve=V(y=H),.求轨道形状z=f(x)。解设y0=f(x0),y1=f(x1),在区间[x0,x1],物体速度近似取v0,由能量守恒定理,设M为物体质量,V1=V(x=x1)为x=x1处的速度,有初始(动+势)能=结束(动+势)能+磨擦力作功Wf其数学表达式为:0.5MV02+gMy0=0.5MV12+gMy1+EfWf=μ(Mgcos(a1)+Rn)ΔS1=μ[Mg(x1-x0)+RnΔS1]式中a1为线段y0—y1与x轴的夹角,Wf为物体在x0--x1段移动时磨擦力作的功,ΔS1为线段的长度。Rn为离心力,定义为:R为曲率半径。取y’=(y1-y0)/h,y”=(y2-2y1+y0)/h2.将区间划分为[x0,x1],[x1,x2],…,[xn-h,xn],xi=x0+ih,h为步长,yi=f(xi)为对应函数值,当第i-1点的速度Vi-1,那么第i点的速度Vi为0.5MVi2=0.5MVi-12-gM(yi-yi-1)-WfWf=μ(Mgcos(ai)+Rn)ΔSi=μ[Mg(xi-xi-1)+RnΔSi]式中ai为线段yi-1—yi与x轴的夹角,Ef为物体在xi-1--xi段移动时磨擦力作的功,ΔSi为线段的长度。将区间划分为[x0,x1],i=1,2,…,n.当给定函数y=f(x)在点xi时值yi,用上面的公式能计算出末速度V(x=H).设Y={y1,y2,…,yn}为y在世点值组成的向量,与末速度V有关系V=V(Y),给定Y=Yk,得V=Vk,那么计算出数据(Yk,Vk),k=1,2,…,m,令Y=a+bV+cV2+dV3只要求出常数a,b,c,d,对速度Ve,我们就可以求出对应Y=Ye.然后用插值方法求出曲线y=f(x).考虑一个具体的例子,设y=f(x)定义在区间[0,1],且f(x=1)=0.5;末速度Ve=4,初始速度V0=10,摩擦系数为μ=0.01,单位取为焦尔,米,牛顿。将[0,1]划分为两个区间[0,.5],[.5,1],由于y0=0,y2=0.5,那么只有一个未知量y1.改变y1值,求得V值。表3.3速度与坐标y1的关系y1v1(x=0.5)v2(x=1.0)曲率半径R0.0254.92083.87250.685940.054.86793.93460.657060.0754.81333.99470.619280.14.75654.05220.571370.1254.69644.10650.5120.154.63094.15610.439860.1754.55494.19750.353650.24.45334.22080.25220.2254.24814.18090.13454设速度v=v2与坐标y1的关系.y1=a+bv+cv2我们求得a=7.6919;b=-4.2762;c=0.59305;即有.y1=7.6919-4.2762v+0.59305v2取v=v2=4,得y1=0.0759.

第四节具有反问题的数模竟赛题--单板滑雪例4.1美赛2011问题A:单板滑雪

请设计一个单板滑雪场〔现为“半管”或“U型池”〕的形状,以便能使熟练的单板滑雪选手最大限度地产生垂直腾空。

“垂直腾空“是超出“半管”边缘以上的最大的垂直距离。

制定形状时要优化其他可能的要求,如:在空中产生最大的身体扭转。

在制定一个“实用”的场地时可能需要权衡哪些因素?解单板滑雪场“U型池”见图4.1,可以使单板爱好者们,从一面墙到另一面之间移动,跳跃并做把戏动作。墙面形状对运动速度有影响,运动轨迹是三维的,为了简化,只考虑二维截面。由于对称性,只考虑一面墙,由于只有墙的形状可以改变,平底局部不能改变,因而墙面形状局部。二维截面的墙面见图4.2,图中L为墙面宽度,h’为高度,h为运发动离开墙面后上升高度。G为运发动身体重量,Fu为离心力。设墙面曲线为y=f(x),运发动进入初始速度为V0,末速度为Ve。当f(x)时,根据力学原理,能计算出末速度,这是正问题。假设给定末速度,求曲线f(x),这是反问题。可知,反问题比正问题难得多。当曲线f(x)未知时,它要满足条件f(0)=0,f(L)=h’,f’(0)=0,1/f’(L)=0.即运发动沿水平方向进入弧曲线,沿垂直方向离开弧曲线。A1无磨擦当不考虑磨擦损失时,由能量守恒原理,有式中m为运发动质量,H=h+h’,有H的计算式:故垂直腾空高度h=H-h’.它说明当不考虑磨擦时,垂直腾空高度与曲线形状无关。A2有磨擦当计及磨擦时,设运发动从点x=x0运动到点x=x1时,速度为v1,由能量守恒原理,有式中μ为磨擦系数,Fn为作用在曲线法向上分力,ds为曲线段长度,且有Fn=mgcosθ+mv2/RFnds=mgdx+mv2/Rdsθ为切线角,R为曲率半径:取速度v=v0,由上面公式计算得速度v1.用类似的方法,将区间[0,L]划分为x0=0,x1,x2,…,xn=L.依次计算出速度v1,v2,…,Vn.再改娈曲线值y1,y2,…,yn=h’,求出对应速度,根据此题要求,要计算出最大速度Vn对应的f(x),那么从所有计算结果中,选出最大的Vn对应值y1,y2,…,yn。再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计算f(x).在实际计算中,μ=0.1,初始f(x)为圆弧计算结果见表4.1,由表可知,经过优化后,垂直腾空高度h增加近20%.表4.1:ThecomparisonfinalvelocityofinitialshapeandoptimalInitialVelocity(:)〔m/s〕FinalVelocityofinitialshape()〔m/s〕FinalVelocityofoptimalshape()〔m/s〕Maximumverticalheightofinitialshape()(m)Maximumverticalheightofoptimalshape()(m)Increasingpercentageofheight(%)1710.66611.68185.8042636.96247219.95451811.521912.56756.7731728.05826818.97331912.362513.44047.7975219.21654918.19842013.190714.30298.87727410.437417.57432114.008715.156910.0124311.72117.0645A3空气阻力运发动速度高速运动时,将产生空气阻力:K为空气阻力系数,A为迎风面积,ρ气体密度,v’运动速度。那么有能量关系为损失动能、磨擦力作功、势能、阻力作功。然后根据上面方法求出末速度Vn,和垂直腾空高度h。A4扭转要求运发动腾空后,在空中产生最大的身体扭转。产生的方法是:运发动用脚作用于U池。见图4.3。设E为运发动离开U型池作的功,E1为旋转能量,ω为旋转角速度,E2=E-E1为向上增加能量,E4为运动到池边,速度为Vn的能量,E5=E4+E2为离开U型池向上运动的能量那么有那么在空中停留时间T为式中A为运发动总转动角度。将h代入上式得求得A2最大值时的ω值再计算出V1,V2,V,得角度为计算结果见表4.2,由表可知,身体扭转角增加15%。表4.2身体扭转Speedleavingthecourse(m/s)Pushingenergy(J)Leanedangle()ThemaximumtwistwithoutslantAngle()Themaximumtwistwithslantangle()Improvingpercentage(%)13310081.23202022901313320075.732051235915Table7:Theimprovementofsettingslantangle

第五节具有反问题的数模竟赛题--储油罐例5.1;2010年国赛A题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一内容通常加油站都有假设干个储存燃油的地下储油罐,并且一般都有与之配套的“油位计量管理系统”,采用流量计和油位计来测量进/出油量与罐内油位高度等数据,通过预先标定的罐容表〔即罐内油位高度与储油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实时计算,对于实际储油罐(见图5.1),试建立罐体变位后标定罐容表的数学模型,即罐内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纵向倾斜角度a和横向偏转角度b〕之间的一般关系。请利用罐体变位后在进/出油过程中的实际检测数据,根据你们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变位参数,并给出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0cm的罐容表标定值。进一步利用实际检测数据来分析检验你们模型的正确性与方法的可靠性。二逆问题数学模型本文只考虑储油罐的纵倾和横倾变位,认为储油罐整体是钢性的。设储油罐内液体体积V与油浮显示油位高度h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式中为纵倾角,为横倾角。再设为高度时的液体体积测量值,,定义理论计算值与测量值的误差函数:(2.1)由于环境条件,测量值对应的变位倾角是未知的,但可以从上面公式求极值得到:(2.2)当V为倾角的线性函数时:(2.3)上式中,,为函数,那么有的表达式:(2.4)利用最小二乘法,得极值解为:(2.5)式中:(2.6)对于一般情形,当倾角较小时,取V的线性项有较高的精确度,也能作为迭代初值。由上面讨论可知,当罐内液体体积的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变位倾角可以由极值计算。下一节将讨论液体体积理论计算方法。三.罐内液体体积理论计算设Oxyz为储油罐贴体坐标系,Oxy平面为储油罐截面积最大的截面所在的平面,z轴垂直于Oxy平面。再设液面所在的平面P的法向量为n=(A,B,C),它由倾角决定,对应平面方程为(3.1)式中点(x0,y0,z0)为油浮子在液面上的点。本文假设油浮子始终在液面上。平面Oxy将储油罐截为上外表,和下外表。设Dxy为平面z=0在储油罐内部区域,那么罐内液体体积V为:(3.2)根据平面P与油罐上下外表之间的关系,式中F由下面公式表示出:(3.3)由于罐内液体体积V为二重积分,当油罐上下外表用简单函数表示时,我们能求出积分表达式。当罐面比拟复杂时,可以用数值方法计算。在下面实例中,可将平面Dxy以步长dxdy分成N个小区域,将每一个区域对应的油柱近似为直方体,然后对所有N个直方体进行离散求和。四卧式圆筒球形封头型油罐4.1上下外表和油面卧式圆筒球形封头型油罐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见图1,图中取Oxyz为贴体坐标系,中截面在Oxy平面上,取为上节中二重积分区域Dxy,L为储油罐主体〔圆柱体〕的长度,r为储油罐主体的截面园半径,q为两端球冠体的高。图1油罐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设油浮子始终作为油面上的点,坐标为,这里为油浮显示油位高度,储油罐纵倾角为,横倾角为。4.2计算结果根据前面定义的误差函数,利用2010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所给出的实际测量的前302个数据,采用变步长遍历搜索得误差函数最小值对应的油罐纵倾角为α=2.1度,横倾角为β=4.3度.利用局部测量数据计算参数,另一局部测量数据检验计算的参数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8]。4.3检验变位参数正确性运用求得的与的值得到体积与的对应关系,对A题所给出的实际测量剩余的后299个数据进行检验。那么模型所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相对误差,如下列图10所示。图2模型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相对误差由图中相对误差图可知,模型的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误差不超过5%,或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精度高于95%.实际计算得标准偏差为0.0348,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01,可以认为所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4.4罐容表标定值油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