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古文考点示例与特练
考点: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与秦观《龙井题名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孟子•梁惠王上》与《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
3.“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
4.范仲淹《岳阳楼记》《瀑布》与《宋史•范仲淹传》——关键字词解释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解释词语
意义和用法
3.翻译句子
4.写景角度
5.文言断句
6.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8.“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
【考点示例】
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与秦观《龙井题名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解读】
1.解释词语
意义和用法
3.翻译句子
4.写景角度
文本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甲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文本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节邀余入山。比出
乙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
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
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
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ii):
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问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广()(2)但少闲人()
(3)以至邀余()(4)遇辨才于朝音堂()
答案(1)门;(2)只/只是;(3)信/书信;(4)拜见/拜访。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月色入户:月光从门里射进来。户,古今异义词,门。
(2)但少闲人:只是缺少两个闲人。但,古今异义词,只,只是。
(3)以书邀余: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书,书信。
(4)谒辨才于朝音堂: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谒,拜访。
问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年境马年千里者
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介词,在/介词,在;
B.动词,爬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C.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D.副词,便/副词,竟然;
故选A。
问题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答案(我们)在龙井亭休息,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上喝(舀泉水/斟泉水/取泉水靠在石头
上然后喝水)。
解析得分点:憩,休息;于,在;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
问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兔度不同,请作再停分析。
答案示例一:甲文运用定点观察,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采用移步换景,
交代行踪游踪,写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示例二:甲文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空明空灵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乙文从听觉角度写出夜
晚环境的幽寂/幽静。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内容分析。
(1)感官角度。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巷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这句具体描
绘了庭中的月色,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描绘了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是眼前
所见,视觉角度的描写。结合乙文“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可知,有视觉角度的描写,
突出月色的清澈;结合''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
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可知,也有听觉角度的描写,用流水的声音侧面烘托了夜晚环境
的幽静。
(2)观察角度。结合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作者描绘的
只有庭院中的月夜景色,属于定点观察。结合乙文“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
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可知,作者一路前行,所感知到的
景色是不断变化的,庐舍、灯火、草木、流水、佛寺十五座等,属于移步换景,通过交代游踪,
展现了从普宁到寿圣院沿途的景色。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
甲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
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
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有位辨才大师,
乙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
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
(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
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
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
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
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
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
呈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二、《孟子•梁惠王上》与《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
【考点解读】
1.文言断句
2.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4.翻译
5.“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
文本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甲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日:“何由知吾可也?”
日:“臣闻之胡敞: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日:
“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毅献,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毅献,若无罪而就死地,故
以羊易之也。”
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
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
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本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乙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
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
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
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
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问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
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B.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C.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
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
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所以……者”是判断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语意完整,“孺子将入于井”做“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问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在古代,新铸成的钟要用牲口的鲜血予以祭祀。
C.《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D.乡党,指乡里、家乡。周制,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合而称乡党。这里指同
乡,乡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错,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
称为“乡党”。
故选D。
问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是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
齐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B.甲文齐宣王“以羊易牛”,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惜一头牛。而孟子认为如果齐宣王是因为痛惜
牛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那么牛和羊没有什么区别。
C.乙文孟子的思路是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由此发展出“仁义礼智”,扩而充之推导
出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他主张人性本善,否定后天培养的作
用。
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
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同时是对孔子德政思想的超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错,孟子不完全否定后天培养的作用,例如“扩而充之”就是后天培
养的表现。
故选C。
问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答案(1)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
的想法呢?
(2)有了这四种开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
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异”,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奇怪;"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状语后置句,
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感到奇怪;“爱”,吝啬;“恶”,怎么。
(2)“端”,开端,起源,源头;“……者,……也”:判断句式;“自谓不能”:宾语前置句,
认为自己不行;“贼”,伤害。
问题5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不忍之心”和孟子“保民而王”思想之间的联系。
答案①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
②古代圣王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容易了。
③如果能够扩充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可得出:王天下的关键,在于
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
由“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得出:古代圣王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容易了。
由“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得出:如果能够扩充四端,便足以安
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甲孟子回答说:“在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从胡舫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
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
'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
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
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
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
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
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
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
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
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
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
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
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契合的原因,是什么呢?”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
乙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
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
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
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
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
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
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
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
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
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考题对接】
一、“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
1.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
材料一: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
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材料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核心概念兼爱仁爱
观点句
共性
爱的基础
爱的含量
爱的关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少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一—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
字左右。(9分)
“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答案】
1.“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表格
核心概念兼爱仁爱
故亏父而自利;故亏兄而自利;故亏君亲亲为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观点句而自利;若使天下兼相爱……故不孝不及人之幼。
慈亡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共性儒家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爱的基础利益血缘
爱的含量无差等的,均衡的有差等的,以自己为中心
爱的关系双向交互不言回报
①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
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
译文1②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
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
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
译文2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
2.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
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
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以从儒、墨兼同,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实
际谈看法。
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
译文3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第一个老字用作动词,作敬爱第一个幼字也用作动词,作爱
护讲。及是动词。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
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解读】
我们今天也说:“让世界充满爱。”不过,充满什么样的爱?我们没有具体分析,
也没有说。
孟子这里作出了分析,说出了爱的层次差等。
译文4
对于物(朱熹注释说,指禽兽草木),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的
说法,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倒是有我们今天环境保护,珍惜自
然资源的意识了。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按照朱熹引程颐的看法,也
就是孟子在《梁惠王上》里面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
种推己及人的仁爱,对禽兽草木等“物”是谈不上的。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则不是爱情和仁爱的问题,而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一个层次了。
但是,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
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
维系下去的。所以,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
的联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爱之所以有亲疏,有差等,不是我们主观方面随意决定的,
而是因为客观方面,这些对象本身有所差别,用朱熹引杨氏的话来说,叫做‘'其分不同,
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总起来说,有差等又有联系,“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之则
首序。”(程颐)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
的系列”,而我们发现,这个系列又正好是和《大学》所开列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由此可见,圣贤所论,无不用心深刻。既然如此,读者也只有
用心体会,才能得其真髓。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让世界充满爱。”是不是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爱呢?
对待别人的国家,要象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象对待自己家庭一样;
译文5
对待别人的身体,要象对待自己身体一样。
二、范仲淹《岳阳楼记》《瀑布》与《宋史•范仲淹传》——关键字词解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充分地了解艾青其人其情,在金秋诗会准备过程中,老师建议小甘和小泉比对
范仲淹与艾青,了解中国文人身上的特质,进一步读懂艾青,读懂诗歌。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
瀑布
范仲淹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
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背景:范仲淹在第三次贬谪期间在庐州欣赏庐山深布时所作。
【丙】
《宋史•范仲淹传》(节选)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辄以水沃面;食不给,
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真府学久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
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
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
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
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支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久
伸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⑥,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
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
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
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注释】①知应天府:掌管应天府。②召真府学:召请他到府学任职。③矫厉尚风节:振奋地崇尚风度节
操。④枢密直学士:官名。⑤诏不听: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⑥贵:做了大官。
1.在阅读这三篇古诗文时,小甘发现一些难解的字,在小泉的方法提点下,他顺利破解了以下字义,形成
文言字词整理单,请你补全:
(1)关键字词整理单
文言词汇方法解释
冬月拿甚组词法①()
辄以水沃面查找字典:(1)总是(2)立即,就(3)独断专行②()
斯卒,嗟悼久之联系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
斋三日而去迁移课内:去国怀乡@()
(2)一词多义整理单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辄以水沃面
B.或异二者之为为政尚忠厚
C.卮天下之乐而乐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拳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
2.小甘和小泉在读《瀑布》时,发现范仲淹的美好情操是借瀑布“下山犹宜在,到海得清无”的特点体现
出来的,请你结合【丙】文中的具体事例对“直”与“清”的含义加以解说。
3.小甘和小泉在读《宋史•范仲淹传》时,发现现代文中的朗读技巧也可以运用到古文中,比如:
(1)停顿(给下面句子划两处停顿)
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2)语气
小甘小泉读到“也”“其”“乎”这些虚词时,发现缺了它们,句子表达效果就不一样,也请你试着读一
读,写下你的朗读感受。
例句朗读感受
①基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A.__________
②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o__________
②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
虚词在文言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
4.读完范仲淹的相关资料,小甘对范仲淹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特别有感触,他觉得艾青
就是那个“与其归”的“斯人”,你赞成吗?请结合【赏读诗歌的魅力】资料一和三,【传承诗歌的文脉】
丙文,说说你的理解。
二、范仲淹《岳阳楼记》《瀑布》与《宋史•范仲淹传》【答案】
1.(1)①疲惫(意对即可);立即,就(写序号亦可);已经;离开。
【解析】(1)①句意: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惫:疲惫,疲乏;
②句意:就用冷水浇脸。辄:于是,就,应选②;
③句意:已经去世,哀叹悼念很久。既:已经,和成语“一言既出”中的“既”意思相同;
④句意: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去:离开。和“斋三日而去”中的“去”意思相同。
(2)D【解析】以:因为/用;为:表现/治理;后:在……之后/以后;尝:都是“曾经”的意思;
2.范仲淹少年时期十分贫苦,后来即使做了大官,依然清贫度日,“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
自充”;当百官为太后做寿时,他一人直言进谏。由此可见他如同诗中的瀑布一样,刚正不阿,至死也是
清廉自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句意:
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的时候何等气势,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能保持自己的清直不污。从“辄以水沃面;食
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可知,范仲淹少年时期十分贫苦,从“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
能自充”可知,范仲淹做了大官后,依然朴素节俭,清贫度日,他如同诗中的瀑布一样,始终清廉自持。
从“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可知,当百官为太后做寿时,
只有范仲淹一人直言进谏,由此可见他如同诗中的瀑布一样,刚正不阿,正直无私。
3.(1)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解析】句意: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2)其”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突出了对先忧后乐这种思想的推崇。“乎”有一种声音的延长,有对话感,
有感叹的意味。
加上“也”,“不苦”的语意被延长,增强了作者对范仲淹能吃苦的敬佩之情。虚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使
句子语气富有变化,深化了语意的内涵,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从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考
虑,简洁准确表述。A①句意: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其”
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突出了作者对先忧后乐思想的推崇。“乎'’表示声音的延长,有感叹的意味。B①句
意: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加上“也”,
“不苦”的语意被延长,增强了作者对范仲淹艰苦奋斗的赞美之情。归结两个示例,可以看出虚词在文言
中的作用有:使句子语气富有变化,深化了语意的内涵,更便于表达真情实感。
4.示例: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凡谈论到国家的事情,总是奋不顾身。他
带兵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开发方法软件设计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MySQL考试模拟题与试题及答案
- 逻辑思维在考试中的应用与试题及答案
- 2025版权授权合同:电影剧本素材使用授权
- 计算机二级Delphi编程思路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二级Delphi核心技能提升题目及答案
- 深度挖掘财务成本管理试题及答案
- 财务成本管理的挑战与对策试题及答案
- 全面分析2025年计算机二级试题及答案
- 财务成本管理中的经过实践验证的最佳方案试题及答案
- 二人相声小品搞笑台词二人最搞笑的相声台词
- 家具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 交通事故自救、互救基本常识(新版)
- 环保管家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桩顶地系梁专项施工方案
- 电气工程概论-肖登明
- 民间个人借款还清证明范本
- 胶粘剂制造业行业营销方案
- 【江淮汽车公司财务现状及其盈利能力问题分析(10000字论文)】
- Sibelius使用教程教材说明
- 柔力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