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下册教案(详案)2《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高中必修下册教案(详案)2《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高中必修下册教案(详案)2《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高中必修下册教案(详案)2《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高中必修下册教案(详案)2《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烛之武退秦师》课型新授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文中体现的人物特点。关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考历史叙述中透露出的思想观念,理解文中所说的“礼”,深入认识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秦纵横捭阖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先贤们为民请愿、为国献身的人生之路,至今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同时昭示我们应该心怀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个动乱的年代,认识一位名为“烛之武”的老者。二、自主学习(一)了解左丘明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二)了解左丘明的思想主张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三)了解《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四)相关背景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之战的余波。(五)解题烛之武,郑国的。“之”介于姓和名之间的语助词。退:。秦师:秦军。(六)文化常识1.我国古代史书主要的六种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2)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2.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4.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shà)血(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的血),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会盟”。5.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6.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也就是说,烛之武也可称烛武。春秋时期在人名中加“之”字比较普遍,如介之推。这是因为古人为文喜用助词,以使文章委婉曲折,避免单调,这一现象也自然延伸到了人的名字当中。(七)明确字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为(wéi)晋军赐若不阙(quē)秦杞(qí)子逢(páng)孙不知(zhì)(八)文言文知识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词类活用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省略句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2.省宾语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固定句式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九)挖空练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式:)。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在夜晚)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三、合作学习1.赏析烛之武的外交辞令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3.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四、教考融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①、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③,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注】①赵盾:晋国正卿(首席大臣),谥宣子。②士季:晋大夫,名会。③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B.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D.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B.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该字在《左传·宣公十八年》和《周礼·大司马》等文献中均有记载。D.《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四书五经”之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奢侈暴虐,通过加征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有炖熟,竟然杀了厨师,还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带着从朝廷经过。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他派遣的力士钅且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用头撞槐树自杀了。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接着便自己逃亡了。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2)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5.作者交替运用简笔刻画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赵盾(宣子)这一主要人物。请从文中任意摘录两处运用简笔刻画或侧面描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赵盾这一人物的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城濮之战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①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晋车七百乘,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②于晋。晋栾枝入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有删改)【注】①晋侯:晋文公重耳。宋公:宋成公,襄公之子。国归父、崔夭:均为齐国大夫。秦小子慭:秦穆公之子。②子人九:郑国大夫,姓子人,名九。行成:休战讲和。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B.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C.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D.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戊辰”是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方法,“戊”为天干第五位,“辰”为地支第五位,文中就是用其来纪年。B.“汉阳”即汉水的北面,我国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C.“寡君闻命矣”中的“寡君”即“我的君主”,是古代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称。D.“三军”有不同称谓,“下军”“中军”以及“子西将左,子上将右”中的“左”“右”都是指部队。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城濮之战的时间和地点,并且着重介绍了参战的双方:一方是晋国率领的宋国、齐国、秦国,一方是独立作战的楚国。B.在城濮之战开始前,晋侯对这场战争能否取胜并没有充分的把握,尤其是在听到士兵的歌谣后,更产生了怀疑,而子犯和栾贞子却积极促战。C.楚国的大将子玉派斗勃请战,晋侯派栾枝应战,两军约定第二天一早开战。此时,晋军有战车七百辆,军队整齐,又临时增加了武器。D.在这场战争中,晋军的主将有胥臣、狐毛、栾枝、原轸、郤溱、狐偃,楚军的主将有子玉、子西、子上。晋军采用了一定的疑兵之计。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2)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10.根据文章来看,郑国为何会向晋国求和?参考答案二、自主学习(一)了解左丘明春秋姜子牙左氏春秋(三)了解《左传》编年体左丘明春秋三传(四)相关背景城濮城濮城濮(五)解题大夫使……撤退(七)明确字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为(wéi)晋军赐若不阙(quē)秦杞(qí)子逢(páng)孙不知(zhì)(九)挖空练习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一说表修饰)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得分点:是、判断句)。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得分点:鄙、远)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力量相对就削弱了。得分点:厚、薄)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取独)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表并列,不译。一说表转折)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得分点:厌、宾语前置句)既东(在东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是)还也。”亦去(离开)之。三、合作学习1.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游说特点:说辞虽短,却委婉谦恭,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游说技巧:(1)以退为进:坦言郑国“知亡”,示弱臣服;(2)正反两方面分析利害得失:站在秦国的角度,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亡郑对晋有利,存郑对秦有利;(3)摆事实:用史实离间秦晋关系,点破晋国对秦国的威胁。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就指出,出兵围郑,是以晋文公为主。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文公得罪了晋文公;二是晋文公打败楚国称霸主,郑文公还是暗通楚国。这两个原因都是跟晋文公有关,跟秦穆公无关。“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驻两地,所以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晋军不会知道,无从阻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秦、晋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3.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4.烛之武——虽不满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知难而上,夜缒而出,孤身入秦营,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是难得的“辩士”。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他敢于直言进谏,也是荐贤举能的伯乐。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当烛之武一开始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时,陷入尴尬境地的郑伯没有放弃,先是自责以抚慰烛之武的情绪;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其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知错能改,是一位有见识的君主。秦穆公——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是一位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四、教考融合1.D【解析】“伏甲将攻之”的主语是“晋侯”,而不是“酒”,其前应断开,排除A、C两项。赵盾的车右名为“提弥明”,“其右提弥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2.A【解析】“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错。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3.B【解析】“晋灵公文过饰非”错。文中晋灵公明确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坦承了自己的过错。4.(1)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进谏,国君不听,那么您再接着去劝谏。(2)赵宣子是古代的贤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他如果出了国境就可以免去这个恶名了。【解析】(1)不入:不听。莫:没有人。继:接着。(2)良:贤善。恶:恶名。竟:边境。5.①“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中,士季的话从侧面体现出赵盾敢于忠言直谏;而“莫之继”“子继之”则从侧面体现出赵盾在群臣心目中德高望重。②“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中“骤谏”两字涵盖了赵盾多次苦苦劝谏的过程,用笔极简;而“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则从侧面表现赵盾犯颜直谏,触怒了晋灵公。晋灵公没有正当理由杀赵盾,竟然暗中派刺客“贼之”,这从侧面体现了赵盾的正直和在群臣中的威望。【解析】根据关键句“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钅且麑贼之”,从威望和正直等方面解读即可。参考译文晋灵公无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装饰宫墙;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煮熟,他就把厨师杀了,装在畚箕里,让宫女带着经过朝廷。赵盾、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其中的原因,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进谏,国君不听,那么您再接着去劝谏。”士季往前走了三次,行了三次礼,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将会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国君能够弥补过失,您的职责也就不致荒废了。”晋灵公还是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晋灵公憎恨他,就派钅且麑去刺杀赵盾。钅且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钅且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真是老百姓的靠山啊。杀害老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信。在这二者中占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钅且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堂来,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山打猎,住在翳桑,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坏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人当奴仆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她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布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加入晋灵公的武士队伍,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转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翳桑的饿汉啊。”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接着便自己逃亡了。乙丑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晋国山界便回来了。史官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消息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唉!《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带来悲戚’,大概说的就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依据原则记载史事不加隐讳。赵宣子是古代的贤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他如果出了国境就可以免去这个恶名了。”赵盾派赵穿到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6.D【解析】这段话的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