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君子与名士—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之研究一、本文概述《君子与名士—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之研究》是一篇旨在探讨汉晋时期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学术论文。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士人阶层的演变、理想人格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内在逻辑和深远影响。汉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革,士人阶层作为当时社会的精英力量,其理想人格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也预示了文化发展方向的转移。本文的研究将围绕汉晋士人理想人格的转变展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挖掘出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背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将首先探讨汉晋时期士人阶层的演变及其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而分析士人理想人格的转变过程及其特征。本文还将关注这种转变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包括对士人心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深层次内涵和历史意义,为深入理解汉晋时期社会文化变迁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二、君子人格的理想特征及其社会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君子人格一直是历代士人追求的理想典范。汉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君子人格的理想特征及其社会实践也呈现出新的面貌。道德典范:君子以道德为立身之本,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他们恪守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道德楷模。学识渊博:君子不仅注重道德修养,还追求学识的广博。他们精通经史子集,善于思辨和著述,以学识和智慧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胸怀天下:君子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胸怀,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温文尔雅:君子的言行举止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他们注重礼仪和礼节,以谦和、恭敬的态度待人接物,展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和风度。以身作则:君子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影响他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引领社会风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正面的榜样。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君子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民生福祉,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参与政治决策,推动社会改革,为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倡导文化教育:君子重视文化教育,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兴办学校、书院,培养人才,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君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他们关注生态平衡,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贡献力量。汉晋时期的君子人格以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学识、远大的志向和温文尔雅的风度成为社会的楷模。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倡导文化教育和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品质和影响力。这些君子人格的理想特征及其社会实践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士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三、名士人格的理想特征及其文化表现名士,作为汉晋时期士人理想人格的代表,其人格特征及其文化表现,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名士人格的理想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名士具有独立的精神风貌。他们敢于质疑权威,不受传统束缚,勇于追求真理和智慧。这种独立精神在汉晋时期的士人中尤为突出,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敢于挑战旧说,更在政治上敢于直言进谏,展现出了名士的风骨和气节。其二,名士注重个人修养和品行。他们追求内在的道德美,注重个人品行的修养和提升。这种对内在美的追求,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名士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举止风度,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其三,名士具有超脱的生活态度。他们不汲汲于名利,不为世俗所累,追求一种超脱、自由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态度在当时社会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它体现了名士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生活真谛的独到领悟。名士的诗词歌赋成为了当时文学的主流。他们以优美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名士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发展和创新。名士的言行举止和风度气质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楷模。他们的高尚品德、优雅举止和独特气质,成为了当时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名士们的言行举止和风度气质,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世的文化传统。名士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他们追求真理、崇尚道德、超脱名利的人生态度,为当时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导向。名士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不仅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和精神面貌。名士人格的理想特征及其文化表现,是汉晋时期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重要体现。名士们以独立的精神风貌、高尚的道德情操、超脱的生活态度以及优美的文学创作等方面,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价值。这些特征和表现不仅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世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四、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背景与动因在探讨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背景与动因时,我们需深入历史的长河,捕捉那些影响士人精神风貌的重要因素。汉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塑造了士人的生存环境,更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政治环境的变迁是促使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关键因素。汉代初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士人大多遵循“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追求功名利禄。然而,随着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士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他们开始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寻求新的生活出路和精神寄托。经济基础的变革也为士人理想人格的转型提供了条件。汉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士人的经济地位逐渐发生变化。一些士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或从事其他职业,他们的经济来源不再完全依赖于朝廷的俸禄。这种经济基础的变革使得士人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也为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思潮的兴起也是推动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重要力量。汉晋时期,玄学、佛学等思想流派逐渐兴起,这些思想流派强调个体精神的超越和自由,对士人的心灵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士人开始关注个体价值、追求精神自由、探索生命意义,他们的理想人格也由此发生了深刻的转型。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背景与动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环境的变迁、经济基础的变革以及文化思潮的兴起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士人精神风貌的转型,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五、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过程与表现汉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转型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士人理想人格,也经历了从儒家传统的君子形象,向名士风度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演变和发展。在汉代初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士人理想人格以君子为典范。君子人格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规范,追求的是个人的品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士人阶层的分化,单一的君子人格逐渐难以满足士人的精神需求。到了魏晋时期,士人理想人格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名士风度的兴起,标志着士人开始追求一种更加自由、放达的精神境界。名士们不仅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更强调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表达。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轻视礼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名士风度。这一转变过程中,士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而非仅仅局限于社会的责任和道德的约束。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士人内心的苦闷,也体现了士人对于个性和自由的渴望。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历史现象。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士人阶层的分化,也体现了士人对于个性和自由的追求。这一过程对于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士人精神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六、结论经过对汉晋时期士人理想人格转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转型不仅是个人价值观念的转变,更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汉初,受儒家思想影响,士人普遍以君子为理想人格,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然而,随着社会的演变,特别是到了魏晋时期,名士逐渐崛起,他们更强调个性张扬、情感自由和精神独立。这一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为士人提供了展示个性与才华的舞台;玄学思想的兴起则为士人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精神寄托;同时,士人阶层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也加速了理想人格的转变。在名士的影响下,汉晋士人的理想人格逐渐由君子转向名士,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道德典范,而是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风貌。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士人的精神世界,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我们也应看到,无论是君子还是名士,他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理想人格都受到了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因此,在评价汉晋士人理想人格转型时,我们既要看到其历史进步性,也要理解其时代局限性。汉晋士人理想人格的转型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过程,它既是士人个体价值观的转变,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反映。通过对这一转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面貌,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下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参考资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人格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先秦时期,儒家对君子人格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人格特质的窗口。本文将对先秦儒家君子人格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内涵、特点以及影响。在先秦儒家的观念中,君子人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仁、义、礼、智、信。这些特质被视为君子的基本品质,也是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内外兼修:儒家强调君子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应相一致,既要注重内在的德性修养,也要注重外在的行为表现。中庸之道:君子应遵循中庸之道,既不过于极端,也不偏颇。在处理问题时,应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勇担责任:君子应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不逃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积极应对,不畏难而退。谦逊有礼:君子应具备谦逊的美德,不自大、不骄傲。同时,还应讲究礼仪,尊重他人。诚信守道:君子应言行一致,恪守诚信。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循道义原则,不违背良知。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都以儒家君子人格为榜样,塑造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也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例如,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都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也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影响。例如,在日本和韩国的传统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儒家君子人格的影子。这些国家在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过程中,也接受了儒家君子人格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通过对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人格特质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儒家君子人格不仅塑造了个人的道德品质,还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汉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士人们的理想人格也经历了从君子到名士的转变。这个转型不仅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士人个体在面对时代挑战时的心态和追求。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人格以君子为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和阐述,奠定了中国古代士人理想人格的基础。君子被要求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善于以仁义礼智信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境界,希望通过自身的德行和才智来影响社会,为国家服务。然而,随着秦朝的统一,这种君子人格的塑造逐渐被忽视。尽管汉朝初期提倡儒家思想,但在实践中却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士人们的理想人格也开始偏离君子的典范。汉末到魏晋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的动荡和思想解放的潮流,士人们的理想人格逐渐从君子转向名士。名士的人格特点在于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个性魅力,他们不再盲目追求道德规范,而是更加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这种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在战乱时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变得模糊,个人对于自我保护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思想解放的潮流也给士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道德观念,而是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化的人格。从君子到名士的转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个转型不仅体现了士人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个体心态和追求,也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名士人格的出现为士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他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道德规范,而是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化的人格。这使得士人们在思考和行为上更加灵活,更加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名士人格的出现也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多元化。他们不再盲目追求道德规范,而是更加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这使得士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深入,更加个体和社会的与互动。然而,这种转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士人过于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一些名士的行为过于放荡不羁,缺乏自律和道德规范。这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和不稳定性。从君子到名士的转型是汉晋时期士人理想人格的重要变化。这个转型不仅体现了士人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个体心态和追求,也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尽管这个转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它也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大家在读《论语》时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规总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了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障了自己的安全。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沾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比”这个字形,象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最要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因为君子和小人有这许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处和同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孔夫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论语》的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说,同“悦”,高兴。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也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说出去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君子崇尚实干,那么,一个真君子应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所以,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也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做的事情大体相同,但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各有不同。我曾经看过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后来他又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大家看一看,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却是三个层次: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主义的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菏泽学院《合同法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爱意康悦百万医疗
- 检修作业管理
- 键生成离婚协议书3篇
- 应届毕业生三方协议
- 烟道制作及安装协议的范文
-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专题《声现象》
- 犬胰腺炎课件
- 《混凝土坝施工》课件
- 二零二四年度钢筋工程项目评估与审计合同
- 《我的白鸽》课件
- 国开2024年《中国法律史》平时作业1-3答案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参赛作品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教版(共15张PPT)
- 汽车灯系的种类、功用及使用.ppt
- 三年级美术上册《天然的纹理》教案
- 印度住宿发票201011
- 污水处理厂土建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 PSPC作业指导书用书
- 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PPT课件
- TS3000在航天炉煤化工中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