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及人教版高中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及人教版高中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及人教版高中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及人教版高中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及人教版高中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

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

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3、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13页图示)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3、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特点:简、速、密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一课)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战争时间侵略国结果主要事件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广州北郊

三元里

自发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焚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

马关条约》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

邓世昌殉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1901年《辛丑条约》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1、鸦片战争(1840——1842):●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割让香港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

2100万

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开放

广州

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3)、开放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4、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爆发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北京

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5)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①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③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第二课)抗日战争1、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2、

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1)凇沪会战:1937年8-10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3、了解洛川会议:中共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3、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4、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抗战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2、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3、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振兴太平天国内容: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第二课)辛亥革命●1、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民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5、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1、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

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③中心任务④领导机构(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4、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了解北伐战争(1926-1927年)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工农运动发展: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失败的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失败的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5、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今年80周年纪念。(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6、

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读54页地图(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3)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7、●理解遵义会议: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8、

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9、

了解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1949年春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10、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内容:(1)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2)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4)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新中国诞生: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2、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正式确立:①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4)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都作了规定。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5、了解1982年和1999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意义: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意义: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6、

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80年代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出7、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984年12月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8、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委员会发表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9、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3、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1)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5、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2)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6、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7、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1997年,对东南亚金融危机采取“感同身受,同舟共济”的态度;加强与欧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第六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了解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初――基础内容:a废除债务奴隶制为自由民(平民与贵族);b按财产划分居民为四等级意义:废除氏族残余,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形成内容:a划定10个行政选区取代氏族关系;b设立500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陶片放逐法。

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六世纪―黄金时期(鼎盛)

内容:a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b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c500人会议通过抽签组成并“轮值”执政;d陪审法庭形成,主司法、监督;e十将军委员会权力扩大:(军政大权);f公职津贴制度、观剧津贴。

意义: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4、罗马法形成过程:产生-发展―形成A.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标志:《十二铜表法》公元前五世纪中期B.发展阶段:公民法:前3世纪之前,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5、了解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a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b它维护奴隶制,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巩固基础。c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平等权利,具有一定民主性。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①标志:1689《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内容:a、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止法律、征税、拥有常备军b、议会定期召开、议员活动自由。③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统治)2、了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权利:对议会负责、控制立法程序;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行政权3、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4、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利结构(阅读111页图示)5、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5--1941)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9年-间选);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6、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年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了解《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阶级斗争的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和政党学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1)1871年3.18无产阶级革命胜利:1871.3.18。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巴黎公社:1871.3.28

政治: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性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实行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11.7)(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落后+社会矛盾尖锐(2)、战争引起革命:二月革命1917.3.10

两个政权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vs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矛盾)(3)、列宁《四月提纲》(和平过渡)+制定武装起义方针(十月会议)(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7推翻资产阶级统治4、认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作用: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A、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推翻资级统治建立社义制度,改变历史发展方向。C、打击帝义统治,推动国际无级革命和被压迫民解运动的发展。D、它是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伟大实践的胜利。5、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的概况: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成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了解雅尔塔体制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A、杜鲁门主义(政治):1947.3

遏制共产主义;B、马歇尔计划(经济):1948.4

扶持和控制欧洲;

C、北约组织(军事):1949.4《北大西洋公约》

集体防御。

D.“华约”组织成立1955.5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和保加利亚等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2、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德国的分裂:1949分裂西德--东德朝鲜的分裂:1948.8大韩民国;1948.9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撤走)

3、了解“欧洲共同体”形成和扩大(1)、“舒曼计划”1950年:提出建立欧洲联合与美苏抗衡…(2)、《巴黎条约》1951年“煤钢共同体“(6国)(3)、《罗马条约》1957年。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4)、1967年三合一“为欧洲共同体”:各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资金自由流动。(各个机构仍然具有独立性)

(5)1973-1986: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加入4、了解日本迅速崛起为经济大国的表现:

a、1955年,人均收入超过了战前,标志战后经济恢复完成;b、1956-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1960年池田内阁《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c、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经济大国5、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1961年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宗旨:非集团、不结盟政策。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1973年第四次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6、了解苏联解体(1991年)和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a、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西方和平演变;b、戈尔巴乔夫改革:1988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实行多党制、代议制度、总统制;

c、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1991.8《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国名改变(2)、解体:独联体成立:-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彻底解体(1)影响:冷战时代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高中历史二轮复习讲义目录1中国古代史 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中国古代史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总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1)原因:①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以保护小农经济。②政治根源: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土地所有制度。③理论根源: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2)发展趋势:=1\*GB3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甚至废除相权,加强皇权;=2\*GB3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历史作用:①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②消极影响: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儒学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皇权专制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1\*GB3①儒家:推崇以德治国,实行“仁政”,给农民土地、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和刑罚,是一种民本思想。=2\*GB3②法家主张“法治”,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GB3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3.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特征(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在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对外文化交流。④封建社会晚期以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2)大一统:①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的总体趋向。②大一统不排斥差异性,它与大融合紧密相连,新的大一统总是大融合的产物;秦汉是春秋、战国各社会要素的综合产物,隋唐是魏晋南北朝各社会要素大融合的综合产物。元明清是唐末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各要素综合的结果。③大一统往往与大集权相伴而行。(3)外儒内法:=1\*GB3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其中法家思想最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推动了当时各国的改革运动。=2\*GB3②秦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更进一步贯彻了法家路线。然而,法家严刑酷法的一面被秦二世充分发挥,致使秦二世而亡。=3\*GB3③西汉初年,统治者面对社会的凋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另一方面实行郡国并行制。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成为汉初主导思想。实践证明,黄老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起到了促进生产、恢复稳定的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4\*GB3④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在解决王国问题和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基础上,大一统局面日益形成。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份,对儒家思想做了发挥和完善,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要,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5\*GB3⑤此后一直到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基本上是汉武帝时期形成的“外儒内法”路线,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酷法为辅助,以道家“清静无为”为调剂,取长补短,兼容并蓄。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与古希腊民主政体的比较=1\*GB3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对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平等观念的增强,专制政体逐渐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2\*GB3②以雅典民主政体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有了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但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权力的分散化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5.对儒家思想的评价(1)积极作用:=1\*GB3①仁政、德政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2\*GB3②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GB3③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也需要注入新的时代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2)消极作用: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钳制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两汉先秦、秦汉(远古~22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起到了奠基作用。=1\*GB3①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GB3②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3\*GB3③文化上: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至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定为官方哲学;《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夏商周1.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夏朝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创王位世袭制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西周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高度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血缘贵族,世卿世禄。3.政治思想:天命无常,敬天保民。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贝币=2\*GB3②税收:井田制,分公田私田5.生产力:公田,石制农具,集体劳动,奴隶生产占有相当比例。春秋战国1.政治制度:=1\*GB3①中央:官僚制度出现;=2\*GB3②地方:出现郡县制雏形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军功爵制;上计考核。3.政治思想:变法。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铜=2\*GB3②税收:废井田,开阡陌,履亩而税5.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兴起。商鞅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和重用下,商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国两次主持变法。(1)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2)影响:在战国变法运动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广泛彻底,也最为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强国,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1.政治制度:=1\*GB3①中央:三公九卿;=2\*GB3②地方:郡县制。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以吏为师。3.政治思想:法家思想。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统一货币为方孔钱;=2\*GB3②税收:使黔首自实田5.生产力:编户齐民。两汉1.政治制度:=1\*GB3①中央:中外朝制度;=2\*GB3②地方:从郡国并行到推恩令。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察举征辟,设立太学;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3.政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王霸之道。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五铢钱;陆上丝绸之路=2\*GB3②税收:三十税一,盐铁专营,平准均输5.生产力:代田法(地多人少)。汉武帝改革:1.背景:=1\*GB3①诸侯王尚有一定政治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2\*GB3②清静无为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3\*GB3③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2.主要措施:(1)政治改革:=1\*GB3①中央层面建立中朝:中朝是由皇帝身边较低级官吏和待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形成目的是削弱丞相权力。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外朝,中朝成为皇帝御用工具。=2\*GB3②地方层面设置刺史:分全国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GB3③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侯归郡管辖。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与中央抗衡。(2)经济改革:=1\*GB3①盐铁官营:强行垄断盐铁销售经营,控制生产。=2\*GB3②算缗告缗:征收财产税,令商贾、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两千钱纳税一算(120钱);富豪大家隐藏财产不肯实报者,鼓励他人告发,属实则没收被告财产,分予原告一半。=3\*GB3③改革币制:由上林三官铸五铢钱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严禁各郡国私人仿铸。=4\*GB3④平准均输:均输法即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以谋取利益;平准法即利用均输官所储存的物资,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抛贱收,以保持物价稳定。(3)独尊儒术:汉初黄老思想已不适于中央集权政治,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步成为西汉后期统治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大兴太学,以儒家经典《五经》为教材,培养人材,选拔官吏。此后,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22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期。=1\*GB3①政治上:中央集权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延续和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代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但也扼杀了地方活力。=2\*GB3②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但经济中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上对外交往空前繁荣。=3\*GB3③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诗歌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空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不断扩大,都推动了词曲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1.政治制度:=1\*GB3①中央:中央集权衰弱;=2\*GB3②地方:地方豪族兴起,中国处于大分裂时代。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仕途。3.政治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对儒家思想造成严重冲击。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商品经济衰落,几乎退回到实物交换阶段;=2\*GB3②税收:以人丁为单位,初步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5.生产力:南方第一次经济大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GB3①北魏社会封建化的客观需要;=2\*GB3②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斗争的必然结果;=3\*GB3③北方人民长期进行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2.主要内容:(1)经济方面:=1\*GB3①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上百姓与耕牛均授予一定土地,该政策促进了土地开垦,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增加了北魏财政收入。=2\*GB3②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孝文帝改变通过宗主间接控制百姓的旧办法,实行基层官吏直接对政府负责的三长制;不但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加强了中央集权。=3\*GB3③变九品混通为租庸调制:九品混通与宗主督护制相配套,按宗主财产多寡分等征税;实行三长制后,孝文帝以一夫一妇为单位征收赋税、劳役。纳税户口大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长,也强化了小农经济。(2)政治方面:=1\*GB3①迁都洛阳: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利于改革的大力推行。=2\*GB3②改革官制:模仿两晋南朝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新官僚机构,实行俸禄制。=3\*GB3③改革律令:孝文帝颁定新律,删去了旧律中一些残酷而落后的刑法。(3)文化方面:=1\*GB3①禁胡服胡语,倡导着汉服,说汉话,用以消除鲜卑贵族与汉族在服饰和语言方面的隔阂,为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创造条件;=2\*GB3②改革丧葬风俗。=3\*GB3③改姓氏:孝文帝下令鲜卑族复姓一律改为汉字单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等。3.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GB3①使北魏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GB3②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3\*GB3③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隋唐1.政治制度:=1\*GB3①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达到皇权与相权的平衡);=2\*GB3②地方:因疆域广大,设立节度使(最接近中央与地方的平衡)。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科举制度兴起,士族政治开始向庶族政治转化。3.政治思想:三教合一。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设立坊市进行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作用;货币主要采用布帛、铜钱,但铜钱笨重,布帛不易分割,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唐末出现飞钱,但担保单位是大商人或地方节度使,具有相当的局限性。=2\*GB3②税收:从以人丁为基础的租庸调向以财产为基础的两税法过渡,在中国赋税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5.生产力:曲辕犁出现,南方第二次经济大开发。两税法改革(1)背景:=1\*GB3①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财政收入减少;=2\*GB3②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批流失,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政府经济实力大幅削弱;③为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增加了许多新税目,不但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役制度的进一步混乱;④百姓负担过重。(2)内容:①统一税目: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及其他一切赋敛纳入两税;②依据土地、财产划分户等,一律按户等高下征税,行商由所在地征收三十分之一的商税;③按农作物收获时间,分夏秋两季征收;④量出以制入:先制定预算,再确定税额。(3)影响:①两税法按田亩和资产征税,比按丁口征税的租庸调制更为合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赋税负担。②扩大了税源,使拥有资产和田地的贵族官僚和大商人都须缴纳两税,增加了财政收入。③简化征税名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④减轻了人身依附关系。两宋1.政治制度:=1\*GB3①中央:增加宰相人数,进一步分割相权;将统兵与调兵权分离,集军权于皇帝手中。=2\*GB3②地方:将地方财权(转运使)、军权(禁军)、政权(通判)收归中央,虽然确保了中央集权,但也扼杀了地方活力,造成“守内虚外,积贫积弱”的局面。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科举制度兴盛,完成了士族政治向庶族政治的转化;采取“差遣官”制度,将用人权收归中央。3.政治思想:理学思想兴起。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加之政府“不抑兼并”,坊市制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等;货币方面,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纸币——交子,但因缺乏央行调控,极易引发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陆上丝绸之路阻断,转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2\*GB3②税收:政府将官营商业发展到极致,控制了盐铁酒茶等几乎所有大宗商品的买卖,商业税首次超过农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5.生产力:引进占城稻,中国人口首次超过一亿;南方第三次经济大开发,经济中心南移完成。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田制不立”的土地政策,虽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减少了封建政府对土地的政治干预;但也造成了大量失地流民。(2)三冗问题:=1\*GB3①冗官: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官僚权力,北宋建立了叠床架屋式的官僚机构。=2\*GB3②冗兵:为削弱地方武备,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大量流民,北宋建立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禁军。=3\*GB3③冗费:冗官、冗兵加上皇室消费、对外岁币,北宋财政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1)富国:=1\*GB3①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分两次向民户借贷,借贷期半年,出息二分。=2\*GB3②募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应役,募役费用由主户按户等高下分担。=3\*GB3③市易法:在开封等城市设市易机构,由政府出资,平价收购暂时滞销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4\*GB3④方田均税法:在各地清丈土地,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肥瘠等级登记上册,按土地好坏缺定税额高低,以此解决赋役不均问题。=5\*GB3⑤农田水利法: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工程。=6\*GB3⑥均输法:由东南发运使根据中央需要,灵活调配东南六路漕运京师的各种物资,以减少重复浪费。(2)强兵:=1\*GB3①置将法:将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内,由专职将领就地训练。=2\*GB3②保甲法:将农村民户按保甲组织加以编制,平时轮派保丁值班巡查,农闲练习武艺,以维护社会治安。(3)文化:王安石编篡了《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教材,通过对儒家《诗》、《书》、《礼》的重新注释,为变法创造理论依据。3.影响: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及发展生产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王朝的衰败局面;但由于变法触动了官僚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对,加之改革派内部出现了分歧,王安石不得不两次辞去相职。元1.政治制度:=1\*GB3①中央:合三省为中书省。=2\*GB3②地方:建立行省制,开创中国省制先河;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因民族而异,多种方式并存;但中央政府基本为蒙古、色目人垄断。3.政治思想:包容开放,佛教、儒学、基督教、伊斯兰教均有发展。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首次成功发行钞银本位货币。=2\*GB3②税收:诸色户计,按户种征收赋税,较为混乱。5.生产力:棉纺织业兴起。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转型的时期。=1\*GB3①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2\*GB3②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3\*GB3③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成就。理学作为主流学派,极大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使人因循守旧;明朝后期,心学兴起,加之西学东渐,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思想逐步形成。=4\*GB3④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1.政治制度:=1\*GB3①中央:废丞相设内阁。=2\*GB3②地方:加强巡抚、巡按等监察官作用,但逐步向地方官转化;建立朝贡体系。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八股取士。3.政治思想:尊奉程朱理学,但心学兴起,对其造成了极大冲击。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因西方地理大发现,完成了货币白银化。=2\*GB3②税收:完成了从实物税收向货币税收的转变。5.生产力: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地方商业中心;引进美洲作物。张居正改革1.背景:(1)明朝自宣德以后,吏治渐趋腐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2)土地兼并严重,不但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且令卫所屯田日渐衰败,从而影响到明朝财政收入,并削弱了国防力量。(3)财政危机:由于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形成了严重财政危机,使农民赋税负担日益加重。(4)此起彼伏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威胁。2.内容:(1)政治上:推行考成法,用人唯才,裁减冗官。(2)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1\*GB3①合并各色赋役,并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2\*GB3②农民出钱代役;=3\*GB3③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外,其余田赋一律折银;=4\*GB3④赋役征收方式改为“自封投柜”,节约了行政成本。(3)边防上:加强了与蒙古诸部的政治、经济联系,开放马市;调戚继光、李成梁等镇守北疆,增修长城沿线防御工事。3.影响:一条鞭法的实行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改变了赋与役分开征收的办法,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一条鞭法还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1.政治制度:=1\*GB3①中央:增设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GB3②地方:建立总督—巡抚制度;设立驻藏大臣,抚绥蒙古,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八股取士更加僵化。3.政治思想:奉行程朱理学。4.货币与税收:=1\*GB3①货币:完善银铜本位货币。=2\*GB3②税收: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5.生产力: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晋商、徽商两大商帮繁盛;广泛栽培美洲作物;人口突破4亿。摊丁入亩改革1.背景:清初长期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过程:(1)康熙初年下令停止圈地,实行“更名田”,奖励垦荒,有效刺激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2)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前一年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3)雍正时,清中央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把康熙时固定下来的丁银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银”。3.影响:标志着盛行数千年的人头税基本被废除,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和税收的稳定;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释放出大量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末新政1.背景:(1)经济基础:=1\*GB3①由于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洋货大量倾销,小农济开始解体;=2\*GB3②帝国主义列强将中国视为原料产地与商品倾销市场,中国已逐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3\*GB3③中国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官僚资本主义雏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政治因素:戊戌变法失败后,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八国联军大举入侵,使当时的清政府已无力应对政治新局面,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令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业已动摇。(3)思想因素:变法维新已经成为社会思想主流。(4)地方督抚的推动:洋务派领袖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不断从内部敦促清政府实行新政。2.内容:(1)政治上:=1\*GB3①减冗衙:1901年7月,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位列六部之首;裁撤大量冗官;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2\*GB3②修刑律: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废除凌迟等一系列酷刑。(2)经济上: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统一铸币。(3)文化上:=1\*GB3①1905年废除科举;同年12月成立学部,主管教育。=2\*GB3②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创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3\*GB3③要求各省选派优秀分子出国留学,承诺学成归国后委以重用。(4)军事上:=1\*GB3①1903年设立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以北洋为代表的新军;=2\*GB3②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3.影响:清末新政未能触及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集中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维护其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却带有明显的进步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得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也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革命思想在新军中的广泛传播,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余论1.简述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度的区别(1)明朝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2)西方近代内阁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2.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起到西欧启蒙运动的作用(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理论体系。(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明清之际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之比较明清之际民主思想(16、17世纪)欧洲启蒙思想(17、18世纪)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虽然缓慢发展,但没有形成资产阶级力量;2、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3、自然科学出现重大进展,近代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内容1、抨击君主专制,提出早期民主思想;2、提出“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1、以理性为核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2、为资本主义提出政治制度构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自由、民主、平等,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但没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3、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4、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世界古代史古希腊与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文化对近代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1\*GB3①政治上: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其基本民主原则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渊源。=2\*GB3②法律上:古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法制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3\*GB3③思想上:古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世界近代史1.新航路的开辟到第一次工业革命(1500~1800年)是资本主义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1\*GB3①政治上:在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2\*GB3②经济上: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全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GB3③文化上:近代科技的出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2.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800~1918年)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GB3①政治上: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在欧洲大陆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民主化进程。=2\*GB3②经济上: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3\*GB3③文化上: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成就。欧洲资本主义思想文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间14-16世纪16世纪17-18世纪中心意大利德意志法国矛头天主教神学世界观、宗教蒙昧主义罗马天主教会封建专制制度、教权主义和贵族特权形式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公开批判核心人文主义因信称义理性主义领域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引起了思想解放与文化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促成了基督教新教派和民族教会的产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系统提出了资产阶级政治构想,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员工作,促进了科技进步,影响范围遍及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背景经济背景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日趋强烈。社会背景《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的流行。人们对东方财富的无限向往。商业需求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大部分地区。东西方商路被阻断,西欧与东方的贸易更加艰难,渴望开辟新航路。主观条件西班牙、葡萄牙濒临海洋。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精神动力教会的需要。鼓励人们到遥远的东方传教。客观条件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为远航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过程1487—1488迪亚士(葡萄牙人)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1497—1498达.伽马(葡萄牙人)亚洲——印度葡萄牙王室1492年开始哥伦布(意大利人)欧洲——美洲西班牙王室1519—1522麦哲伦(葡萄牙人)环球航行西班牙王室海外殖民扩张殖民国家荷兰(海上马车夫)英国(日不落帝国)扩张条件▲濒临大西洋,商业发达,经商经验丰富。▲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赢得独立。▲地理位置优越;▲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资本主义工业实力雄厚;▲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扩张过程▲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贸易公司;▲在非洲、亚洲和美洲抢占殖民地。▲17世纪,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据点;▲17世纪中期颁布《航海条例》,进行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影响▲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确立了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在亚非拉及大洋洲建立了广阔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初步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相对独立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拓展殖民扩张大大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打破了世界各大洲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立了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内容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蒸汽机)电力与内燃机的广泛应用。重要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及原料产地。★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手工场时期积累了大量技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意义★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工厂;★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加速了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以英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重大变化,重工业取代了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成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相同点★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不同点★技术革新主要依赖经验与实践;★仅限于以英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主要在轻工业领域。★科学与技术迅速结合;★几乎同时在欧美各国展开,发展迅速;★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三大后发国家改革(俄、日、中)1.经济上强调市场化、工业化(1)俄国解放农奴改革:颁布“二一九法令”,允许农民赎买份地,为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大量资金,释放出较大国内市场;颁布相关政策扶植工业发展。(2)日本明治维新:提倡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建设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3)清政府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兴办近代军事工业、重工业,组建海军,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强调民主化、法制化(1)俄国: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奴的人身自由。②统一司法程序,实行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起近代司法制度。③选举产生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自治机构。(2)日本:=1\*GB3①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2\*GB3②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3)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现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政治制度领域。3.思想文化上强调科学化、民主化(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