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_第1页
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_第2页
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_第3页
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_第4页
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河中石兽 》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

B.曳铁钯(y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àng)

C.湮于沙上(yān)啮沙为坎穴(niè)

D.石必倒掷坎穴中(zhì)溯流逆上(sù)

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A.一寺临河干临:靠近。湮于沙上湮:埋没。

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

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据理臆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的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D.然则/天下之事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杮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啮沙为坎穴

C.闻之笑曰其反激之力

D.山门圮于河当求之于上流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B.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D.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7.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D.(石兽)湮于沙上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特点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特点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上面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9.文学常识填上空。

《河中石兽》一文的是,字,(朝代)文学家。课文选自,它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10.阅读理解课文《河中石兽》后填上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1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的位置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而行)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5.下列句子中为倒装句的一项是()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B.求二石兽于水中

C.山门圮于河D.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6.文章中两次写到了“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1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③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④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⑤,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⑥,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伊犁: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②佐领:地方官员。③苟:如果。④绠:绳子。⑤格物:推究事理。⑥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遗址。

18.参考下列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联系成语:刨根究底

②阅十余岁古今异义现象

③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查阅字典:①参加,参与;②就着,根据;③从,跟;④接近,靠近

④伊犁之无水课内迁移:无丝竹之乱耳

1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20.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赏析下面句子,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固”是固然的意思,“乎”表示反问,老河兵有条不紊地道出自己的结论,以反问句讽刺讲学家亦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而且自以为是,哗众取宠。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21.[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结合两文,分析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三、综合运用

22.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走进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本次活动中,班主任让你负责策划一期以“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小报,请拟写两个栏目名称。

(2)班内准备举行一次以“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贺明同学的口才很好,但他不好意思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

(3)你在上网浏览科技新闻时,看到了下面一则信息:

新华社洛杉矶6月2日电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这个星系距地球约130亿光年,可列入迄今发现的“十大最遥远星系”之一。

按照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近140亿年前。新发现的这个星系诞生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约8亿年。由于该星系与地球之间相距约130亿光年,因此现在探测到的光线实际上是约130亿年前发出的。这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3.按要求填上空。

(1)古人对数字的表述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二八年华”指女子十六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清朝乾隆皇帝出的,暗指一位老人的年龄。当时名臣纪晓岚对了下联,联中也隐含这位老人的年龄。根据文化常识和数学知识,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岁。

(2)“析字联”是指对联中采用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的对联。传说清代名士纪晓岚一次出游,见清泉汩汩,小溪潺潺,风景甚是怡人,便驻足欣赏。又见一位老樵夫在溪边休息,恰逢其小女送饭而来。如此情景令纪晓岚心头一动,随口吟出一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没想到老樵夫听了也应声对出一联:“山石下古木,此木为。”纪晓岚听罢,与老樵夫相视而乐。请根据对联与汉字的知识,将老樵夫对出的一联补充完整。

解析解答部分

1.B

多音字字音;河中石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B“涨”是多音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ǎng)A、C、D正确。

故解析为:B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C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河中石兽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C“设帐”在句中的意思为“设馆教书”。A、B、D正确。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C

词语的使用(搭配);河中石兽

这道题创设了四个富有生活情境的句子,考查的这四个成句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并且都是容易理解的,仔细分辨就能选出正确解析。

C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与对应的语境不符。A、B、D正确。

故解析为:C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C

停顿与节奏

C.本句的正确断句为:果∕得于∕数里外。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5.A

同义词;多义词;河中石兽

A项中的两个“是”都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样”。B项中,第一个“为”是介词,“被”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D项第一个“于”意为“在”,第二个“于”意为“从”。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6.D

多义词;河中石兽

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D项中“之”是结构助词,的。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7.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河中石兽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述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述问题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表示在……中

D正确

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述。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老河兵的“笑”是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8.D

河中石兽;作品的基本内容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A、B、C都符合原文意思,D不符合。

故解析为:D

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

9.纪昀;晓岚;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作家作品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述了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故解析为:纪昀;晓岚;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10.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河中石兽

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上空。

11.“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石兽

12.C;B

13.C

14.D

15.B

16.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7.做任何事情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倒装句式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解析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4)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是否正确即可。

(5)本题考查辨析倒装句的能力。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答题时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判断。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读懂两个语段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语言要精练、准确。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参考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1.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②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据此可知这两句中的“之”的意思分别是:“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石兽。

故解析为:“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石兽

12.根据“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讲学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根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以看出老河兵得出的最终结论是: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故解析为:C

B

13.C不亦颠乎:不是很荒唐吗?颠:颠倒,错误。

故解析为:C

14.D寺僧和讲学家的见解不正确,老河兵的见解正确。

故解析为:D

15.B“求二石兽于水中”是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是:于水中求二石兽。意思是: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

故解析为:B

16.结合语境分析,针对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讲学家就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然后他就给寺僧讲解其中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据此可以看出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结合语境分析,讲学家自认为懂得“物理”,还帮寺僧分析得出的结论:石兽沉到泥沙里面去了,应该到原地泥沙中寻找。针对讲学家的道理和结论,老河兵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讲学家所谓的鹅“物理“并不正确,他分析了石兽、泥沙、水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反溯流逆上、事实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据此可以概括出解析是: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故解析为: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7.这篇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解析为:做任何事情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18.研究探求;经过、经历;接近,靠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20.苟”是如果的意思,“安”是怎么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21.老河兵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否定了寺僧和讲学家分别到下流和地中寻找石兽的行为,认为因为“反激之力”的作用应到上流寻找。佐领看到城中多老树得出地下有水的结论,并从靠近树根的地方凿井得水。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体会情感态度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3)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述了……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伊犁城中没有井,百姓们都是出城到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是堆积的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但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这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层厚水在地下深处,是明显没有错。徐舍人蒸远,曾经参与这件事,曾对我说,这个将领可以推究事理,蒸远能说出他的名字,可惜忘记了。后来乌鲁木齐修筑城池时,借鉴伊犁城中无水的经验,就选择了渡口为遗址,来靠近水流。

18.①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究:研究探求。②阅十余岁: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③乃拔木就根下凿井: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就:接近,靠近。④伊犁之无水:伊犁城中无水的经验。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解析为:研究探求

经过、经历

接近,靠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应为: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故解析为: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20.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苟:如果。表示假设。安:怎么。表示反问。“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是一个反问句,变为肯定句是: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是不可能存活下来的。也就是说,这些老树的根须下面一定有水。因此“安”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故解析为:苟”是如果的意思,“安”是怎么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21.石兽掉到河里,十余年后,寺僧想当然认为石兽被河水冲到下游去了,而讲学家虽然知道物理,但他并没有考虑水流的因素,他们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而老河兵经常与水打交道,像到河中打捞东西的事他经历了很多,因此他们综合分析石头、泥沙、水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伊犁城中没有井,百姓们都是出城到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是堆积的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但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这位将领能考虑到城中老树和水的关系,分析出既然有老树,就必然有水。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解析为:老河兵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否定了寺僧和讲学家分别到下流和地中寻找石兽的行为,认为因为“反激之力”的作用应到上流寻找。佐领看到城中多老树得出地下有水的结论,并从靠近树根的地方凿井得水。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22.(1)科技前沿、科学探秘、科学讲座、科学与生活、科学家的故事

(2)贺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有这么好的口才,应该把握这次展示才华的机会,勇敢地亮出自我!

(3)美国发现距地球约130亿光年的星系。

新闻概括;主题活动;河中石兽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报栏目名称的拟写能力。首先手抄报的名称要能集中凸显小报的主题思想。栏目名称的编排和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本题要求给“普及科学”为主题的手抄报拟名称,再拟栏目名称,栏目要有文学色彩。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拟的小报名称要集中凸显“普及科学”的活动主题,并且要能体现出文学特色。

(2)抓住导语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学家最新报告说,他们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非常遥远星系的微弱光线”概括即可。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

23.(1)一百四十一

(2)岩;枯;柴

俗语;谚语

(1)“花甲”是60岁,“三七岁月”指21年;“古稀”是70岁,“一个春秋”是一年。这位老人的年龄应是:60×2+21=141或70×2+1=141。

(2)上联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将“白水”组成“泉”字,将“女子”组成“好”字,将“少女”组成“妙”字。所以将下联的“山石”组成“岩”字,将“古木”组成“枯”字,将“此木”组成“柴”字,即得出下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由此可完成填上空。

故解析为:(1)一百四十一

(2)岩;枯;柴

(1)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解答本题要先理解对联的意思,并且对表示年龄的词语要知道其具体代表多少岁。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对联特点的能力。对联应注意之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然后分析题干要求,即所用的场合。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

B.曳铁钯(y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àng)

C.湮于沙上(yān)啮沙为坎穴(niè)

D.石必倒掷坎穴中(zhì)溯流逆上(sù)

B

多音字字音;河中石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

B“涨”是多音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zhǎng)A、C、D正确。

故解析为:B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A.一寺临河干临:靠近。湮于沙上湮:埋没。

B.山门圮于河圮:倒塌。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

C.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设置帐篷。

D.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据理臆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C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河中石兽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C“设帐”在句中的意思为“设馆教书”。A、B、D正确。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的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C

词语的使用(搭配);河中石兽

这道题创设了四个富有生活情境的句子,考查的这四个成句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并且都是容易理解的,仔细分辨就能选出正确解析。

C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与对应的语境不符。A、B、D正确。

故解析为:C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C.果得/于/数里外D.然则/天下之事

C

停顿与节奏

C.本句的正确断句为:果∕得于∕数里外。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杮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啮沙为坎穴

C.闻之笑曰其反激之力

D.山门圮于河当求之于上流

A

同义词;多义词;河中石兽

A项中的两个“是”都是指示代词,意为“这,这样”。B项中,第一个“为”是介词,“被”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成为”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之”是代词,代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D项第一个“于”意为“在”,第二个“于”意为“从”。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B.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D.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D

多义词;河中石兽

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D项中“之”是结构助词,的。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7.下面句中括号内所补充的省略的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石必倒掷(于)坎穴中B.(僧人)求石兽于水中

C.一讲学家设帐(之)寺中D.(石兽)湮于沙上

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河中石兽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述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述问题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表示在……中

D正确

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述。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老河兵的“笑”是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特点的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特点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该到石兽落水处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上面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D

河中石兽;作品的基本内容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A、B、C都符合原文意思,D不符合。

故解析为:D

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

9.文学常识填上空。

《河中石兽》一文的是,字,(朝代)文学家。课文选自,它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纪昀;晓岚;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作家作品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述了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

故解析为:纪昀;晓岚;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10.阅读理解课文《河中石兽》后填上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河中石兽

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上空。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课内文段,完成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②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1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的位置做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而行)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5.下列句子中为倒装句的一项是()

A.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B.求二石兽于水中

C.山门圮于河D.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16.文章中两次写到了“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1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1.“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石兽

12.C;B

13.C

14.D

15.B

16.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7.做任何事情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倒装句式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解析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4)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是否正确即可。

(5)本题考查辨析倒装句的能力。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答题时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判断。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探究和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读懂两个语段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中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语言要精练、准确。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参考译文: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1.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②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据此可知这两句中的“之”的意思分别是:“求之地中”这种观点;石兽。

故解析为:“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石兽

12.根据“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讲学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根据“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可以看出老河兵得出的最终结论是: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故解析为:C

B

13.C不亦颠乎:不是很荒唐吗?颠:颠倒,错误。

故解析为:C

14.D寺僧和讲学家的见解不正确,老河兵的见解正确。

故解析为:D

15.B“求二石兽于水中”是倒装句,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是:于水中求二石兽。意思是: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

故解析为:B

16.结合语境分析,针对寺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讲学家就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然后他就给寺僧讲解其中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据此可以看出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结合语境分析,讲学家自认为懂得“物理”,还帮寺僧分析得出的结论:石兽沉到泥沙里面去了,应该到原地泥沙中寻找。针对讲学家的道理和结论,老河兵根据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认为讲学家所谓的鹅“物理“并不正确,他分析了石兽、泥沙、水流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反溯流逆上、事实证明他的结论是正确的,据此可以概括出解析是: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故解析为:讲学家“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有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7.这篇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解析为:做任何事情要具体综合地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

阅读下面两文段,完成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③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④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⑤,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⑥,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①伊犁:地名,在今新疆境内。②佐领:地方官员。③苟:如果。④绠:绳子。⑤格物:推究事理。⑥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遗址。

18.参考下列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词句方法提示解释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联系成语:刨根究底

②阅十余岁古今异义现象

③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查阅字典:①参加,参与;②就着,根据;③从,跟;④接近,靠近

④伊犁之无水课内迁移:无丝竹之乱耳

1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20.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赏析下面句子,体会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固”是固然的意思,“乎”表示反问,老河兵有条不紊地道出自己的结论,以反问句讽刺讲学家亦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而且自以为是,哗众取宠。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21.[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结合两文,分析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18.研究探求;经过、经历;接近,靠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20.苟”是如果的意思,“安”是怎么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说明了佐领根据分析,对伊犁城中地下有水的确定,表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坚定自信。

21.老河兵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否定了寺僧和讲学家分别到下流和地中寻找石兽的行为,认为因为“反激之力”的作用应到上流寻找。佐领看到城中多老树得出地下有水的结论,并从靠近树根的地方凿井得水。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体会情感态度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3)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述了……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伊犁城中没有井,百姓们都是出城到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是堆积的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但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木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这才了解古时称雍州土层厚水在地下深处,是明显没有错。徐舍人蒸远,曾经参与这件事,曾对我说,这个将领可以推究事理,蒸远能说出他的名字,可惜忘记了。后来乌鲁木齐修筑城池时,借鉴伊犁城中无水的经验,就选择了渡口为遗址,来靠近水流。

18.①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究:研究探求。②阅十余岁:过了十多年。阅:经过、经历。③乃拔木就根下凿井: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就:接近,靠近。④伊犁之无水:伊犁城中无水的经验。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解析为:研究探求

经过、经历

接近,靠近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应为: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俱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故解析为:乃拔木就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