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甲午战争教材_第1页
第6课甲午战争教材_第2页
第6课甲午战争教材_第3页
第6课甲午战争教材_第4页
第6课甲午战争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要点](1)1896年。(2)甲午战争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本课复习要点:(1)甲午战争的原因、时间、主要战役和结果(A)(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A+B)(3)反割台斗争(A)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随着国力逐渐增强,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积极推行“大陆政策”(国策),将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一、甲午战争的原因(A)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趁机出兵朝鲜,并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蓄意挑起甲午战争3、英美等列强对日本侵略持默许和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4、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美国英国日本支持支持乘机夺取新的权益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准备尚未就绪法国德国俄国等待不干涉清政府日本帝国主义默许纵容提供契机积极扩张蓄谋已久避战求和腐朽落后朝鲜(东学党起义)(根本)(直接)甲午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也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由于日本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原因,日本帝国主义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而是更多地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同军阀集团相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P1081892:23万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1892:41%1890:31.6%1881:16.6%1883—1894日本共开支陆海军军费2.69亿日元战舰:31艘(5.9万余吨)鱼雷艇:24艘(1400余吨)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日本对华“兵备之急,犹如渴饮饥食”不惜以“国运相赌”

1893年5月,日本制定《战时大本营条例》,标志着侵华战争的各种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从备战图表中看出:大陆政策台湾朝鲜满蒙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

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田中奏折)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材料一:

日本的对外扩张——国家独立自卫之道,一个捍卫主权线,二个防护利益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也。何谓“利益线”?即同我国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1890年12月,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的“施政演说”

材料二:

发动战争的决定,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材料三:

倭人为远患而非近忧——李鸿章

19世纪50年代吉田松阴主张:“急修武备,一俟船坚炮足,北割满洲之地,南取台湾、吕宋诸岛。”19世纪70年代西乡隆盛主张:“将希冀内乱之心转移于外”,计划侵略台湾和朝鲜。

19世纪中后期明治政府制订“大陆政策”:“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材料四:

19世纪中后期日本的对外扩张言论可见,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进而占领中国。二、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A)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清军大败,退入国境)

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牺牲;北洋海军损失惨重;日本海军掌握黄海、渤海制海权)辽东战役(日本攻占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1、时间:1894(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1895年

山东半岛:威海卫战役2、爆发:丰岛海战:1894年,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守牙山的清军,挑起侵略战争3、过程(主要战役和结果)

结果: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惨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1894.7.251894.9.151895.2.21894.9.17黄海海战丰岛平壤旅顺威海卫致远舰定远舰镇远舰靖远舰吉野舰桥立舰松岛舰丁汝昌塑像(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1、胜负之决定因素

对于一场战争,事后的分析往往是由果溯因的推演,理由很多,但价值不大。回归当日之情境,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无非两条:一是决策层的决心和调动资源的能力;次是军事力量的对比和统帅的临机指挥的能力。在这两点上,清政府和北洋水师全面落后于日本。2、战前之形势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北进论”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十年扩军备战,8次《扩充军备案》,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间谍活动:朝鲜、辽东和山东半岛、渤海沿线1893年,成立战时大本营军力:海军舰队吨位7万多吨,陆军常备军63000名、预备兵230000人。2、战前之形势清朝内忧外患深重李鸿章-洋务运动-海防论朝廷-塞防(7000万两)、海防(2000万两)-北洋水师军费之挪用克扣-修颐和园累计150万两-翁同龢私人恩怨基本情况:皇太后-朝臣们-地方战争之经过海上-黄海战役(1894.9.17)战场力量对比:军舰(艘)鱼雷艇(艘)铁甲舰(艘)半铁甲舰(艘)重炮(台)轻炮(台)排水量(万吨)清北洋舰队

12012112094.1A.舰船比较-速度、机动性B.弹药储备—数量、质量C.临机指挥:队形、主帅、信号旗

封建制度腐朽落后清朝统治腐败避战求和政策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武器装备落后中国(主观)日本(客观)资本主义制度先进

国力强盛准备充分战斗力强情报准确列强支持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避战求和主和1.贪生苟且者

日军进犯平壤时,中方统帅叶志超尽弃粮食军械溃逃,狂奔500里,退入中国境内。

2.只顾家私者

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春秋已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魏汝贵家书3.专业精神的缺乏者主炮晒裤,太监阅兵“其蔑视武装若此,终不堪一击也!”4.器不如人者无新船快炮:1888年中方未购一舰,速射炮严重缺乏敌一分钟五炮,我五分钟一炮

5.清流捣乱者

不可战而战,以亡其国6.翁李矛盾7.外不可依老来失计亲虎狼,却道支持二十年。8.太后贪污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通过这种腾挪,一艘一艘的铁甲舰化为颐和园里的山水花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9.满汉矛盾10.洋务自知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李鸿章要承认中国的现实地位(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就必须放下天下观念;要整合全民族的力量,就要放弃皇权观念。因此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李鸿章面临的是他自身的革命,而这就超越了李鸿章的可能性。

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238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李鸿章:伊藤博文:李鸿章伊藤博文甲午战争后,中日双方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进行谈判签约。日本马关的春帆楼三、《马关条约》内容及其影响:1、《马关条约》的内容(A)项目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开厂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其他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

中日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请思考:通商口岸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东南沿海东部沿海各省内地说明:外国侵略势力不继深入,民族危机不断深化。《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5年,慈禧70大寿,章太炎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更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请看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的签定使日本在华获得大量权益,改变了列强在远东的原有均势,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三国以武力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条件。这实质是以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资本主义列强的各自需求,利益均等;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不摸底了。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2、《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A+B)(1)对中国:

A.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所签定的《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面对民族危机,清王朝为了实现自救,开始实施“清末新政”知识界和各阶层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戊戌变法、义和团等)(2)对日本:

增强日本的经济实力,使其战后完成工业革命,大大推进现代化进程,开始跻身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南约》内容《马约》内容影响的扩大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马: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马:巨额赔款进一步加剧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马: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马:便利了外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南: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南:开始对中国赔款勒索南:外国势力侵入中国长江以南沿海南:便利外国商品输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列强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据不完全统计,1895年至1900年6年间创办的资本万元以上的商办企业共有104家,约等于甲午战前20多年的总和。资本总额估计为2300多万元,超过了甲午战前的累计。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热潮。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后始。”陈独秀:“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中国人历来把那个小岛看做是一块没有开化过的蛮荒之地,只不过秦时从中国本土去了几对男女,才让岛上有了人烟。从唐开始,帝国的土地上就能看到从那个小岛上来的人,除了学经的和尚之外,就是手拿竹棍的“浪人”和鬼鬼祟祟的小偷。明时,中国人干脆称日本人为“倭人”。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恰恰是这些“倭寇”最深刻地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做耻辱。——王树增《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3)对东亚国际格局的影响: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改变了列强在远东原有的均势,使日本在争夺东亚的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三国干涉还辽”埋下了日后日俄战争的种子,也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成为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规模侵华的重要因素之一“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与角逐。……五个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的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做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日本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4年多的财政收入。这么一笔巨款,为当时只有4000万人口的日本提供了近代化所需的所有资金,使其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日本将该项赔款主要用于:1、扩充陆海军军备,几乎占去全部款项的一半,为17900余万日元,其中海军为12500万日元。2、于1897年10月以7260余万日元的赔款金作为银元兑换的准备金,保证了金本位币制改革顺利推进。此次变革成功,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3、设立基金。计有: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3000万日元,灾害准备基金和教育基金,各1000万日元。4、其他支出。如铁厂设立费、运输通信费、台湾经营费等等。

日本近代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有“日本伏尔泰”之称的福泽谕吉在战争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去年以来的大规模战争,闪耀了国家的光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了尊重”,同时期的另一位日本政治家德富苏峰则把甲午战争作为日本“帝国的觉醒时期”。他认为,只有在取得这一场战争的胜利之后,日本才开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开始进入世界性的生活”。日本一下获得相当于其四年多的财政开支的纯收入,至少使日本经济向前跳跃了数十年。当时日本国民个个都感到一下子变得很富裕了。日本前外务大臣井上馨踌躇满志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的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日本利用这笔赔款迅速扩张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其在20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日本中国事件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内容全面学习西方政治经济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结果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仍是封建专制,更加腐败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日本代表的是近代进步势力,中国则是传统守旧势力的主要代表。甲午战争就是进步和守旧势力的一次交锋,是文明和野蛮国家的较量。日本获胜恰恰象征了进步文明的凯旋。——伊藤博文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诗人、小说家国木田独步在《酒中日记》里有如下的描述:“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如果没有军人,简直连天都不会亮啦……凡是家里有女儿的父母,无论他们是华族、富豪、官吏或商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热望,要找一个军人作女婿”。甲午战争在确立和巩固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军事天皇制的意识形态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中日马关条约》1876年,《江华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5年,《朴茨茅斯和约》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还会造成什么影响?思考:A.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深重的民族灾难促成了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B.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C.对其他帝国主义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探索与争鸣:

一般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也有学者提出,甲午战争才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你是否赞成“分水岭”的说法?为什么?参考:“分水岭”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经济上: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对华加强资本输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治上:甲午战争击碎了国人对洋务自强的美好憧憬,逐步认识到仅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还必须变革政治体制,使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同步推行。于是为了救亡图存,各种政治力量开始新的思考和实践: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变法图强,掀起“维新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以“扶清灭洋”相号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开展辛亥革命,试图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甚至清王朝本身为了实现自救,也打出“维新”旗号,实施

“清末新政”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A)1、原因:《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激起全国人民愤慨2、斗争方式:台湾军民自发组织的抗敌保台斗争,持续5个多月;后续斗争50年

3、概况:驻台黑旗军将领刘永福领导抗日;

徐骧、丘逢甲等爱国志士组织义军4、意义:反割台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台北台南台中路线:人物:精神:刘永福徐骧等维护领土完整,爱国主义精神。05江苏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侨奴!——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回答:

②材料二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1、甲午战争体现侵华进入什么新阶段?2、与以前的条约相比,马关条约有何不同?考点重难检测

提示:《马关条约》中哪些内容是《南京条约》中没有出现过的?

日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3、如何认识甲午战争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双重影响?1、甲午战争体现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反映了列强侵华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了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其一、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了大规模资本输出的阶段,大量在华进行投资。其二、政治上由掠夺特权为主进入了大规模分割和直接占领的瓜分阶段,在华掀起瓜分狂潮。返回总之,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也更暴露出军事封建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和贪婪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辽澎台及附属岛屿2100万银元600万两白银1600万两白银二亿两白银五口通商十口通商天津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开设工厂3000万两内容《南约》《天约》《北约》《马约》割地赔款开口其它增多增加深入新增不同点协定关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最严重新阶段大大加深《马约》

影响:

《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返回3、甲午战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双重影响:(1)从主观上看,《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设厂权、免内地税等有利于外国资本在中国大量办厂,这必将严重地冲击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大大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2)从客观上看,外国资本的大量输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也迫使清政府不得不放松对中国人办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借此契机,在甲午战争后得到了初步发展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西方列强纵容日本侵略中国朝鲜爆发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清政府腐败,消极备战主要战役丰岛海面之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之战威海卫之战结果中国惨败,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中国人民反割台斗争

本课知识结构全课小结和启示:第一,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尽管正义在自己一边,但一个腐败落伍的封建帝国不可避免地败给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令人扼腕叹息:在甲午战争中,面对侵略,邓世畅等爱国官兵为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奋勇抵抗,视死如归;可是国难当头,慈禧太后却挪用巨额军费修建颐和园,忙于“万寿庆典”;李鸿章保船避战,退让妥协。而当时的日本,天皇带头,贵族高官竞相献金捐款,扩充海军装备,全民动员,支持战争

第二,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的丧权辱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的灾难。这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觉悟的提高;

第三,历史经验表明,唯有变革自强、奋发上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受人尊重①《马关条约》签定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②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阅读资料:请思考:以上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秋风宝剑孤臣泪-李鸿章与马关条约1901年11月7日,78岁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严复挽联:“使平生尽用其谋,其成功或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一生荣辱与-《马关条约》-甲午战争评价-李鸿章功过清议与正史-卖国贼重新认识-李鸿章与北洋水师-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如果没有李鸿章的一再坚持和苦心经营,北洋水师-这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海军压根儿就不可能存在。提议建军、筹措经费、培训军官、外购舰船,他无不亲历亲为、殚精竭虑。重新认识-李鸿章与北洋水师

海战失利从表面上看与李鸿章退让的主导思想有关,但非根本原因。换别的人指挥一样无法挽回败局。甲午战争在爆发前就已经分出胜败了。有分析认为:“如果不是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中国的战败也许在很多年前发生了。”重新认识-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李鸿章之出面谈判、签约:懂得外交谈判的唯一官员。重新认识-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清廷之批准:战场不利,京津危急,军队无力于战,决策者无意于战。结语-其它评价

日本人-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美国总统格兰特-李鸿章是他遇到的“四伟人”中的最伟大者。梁启超-“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结语-李鸿章临终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练一练:1.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目的是()A.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