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归教材重难点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发展
材方位直击
1、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考察:三省六部制备考的时候注意从发展变迁和逆
向思维的角度考查其演变的特点:设立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
其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注意结合三省六部制下
官员的变迁及职权的变化来分析。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
从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上理解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
2、唐宋经济重心南移、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具有区域经
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重
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特征及影响;结合唐朝均田制的实施到土地兼并来理解租庸调制
到两税法的转变。
3、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切
入点来考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重难点背诵归纳
1.民族交融(表现、特点、影响)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在北方各地与汉族人民杂居
民族迁徙
相处;中原地区的流民南迁到江南地区与南方的少数民族相处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
主要形联合斗争方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
式和表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现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
友好往来
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
少数民族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者的改革
叠浪式民族大EE徙式的民族交融:
鲜明特
民族交融的方式多样、发展迅速;
点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文明大碰撞式的大交融;
各民族交融尚未完成,民族间的隔阂矛盾存在。
封建化民族大交融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巨大影
农耕文明民族大交融促进了中原农耕文明的扩展;
响
隋唐盛世为隋唐盛世一统奠定民族观和民族基础、文化观和文化基础。
2.区域开发(江南、边疆)原因、影响;
劳动力技术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社会环境北方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原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
劳动人民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了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解)商业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民族交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经济布局南北经济布局趋向于平衡合理,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影响
人口江南人口增长,人口比重发生重大变化;
文化南北文化交流和江南文化逐渐发展兴起
3.魏晋南北朝发展对隋唐盛世的历史影响;
政治上(制度创新基础):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
隋唐制度奠定了制度和政治基础。
经济上(经济繁荣基础):人口的大量南迁,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
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经济基础.
文化上(文化观、文化繁荣基础):民族文化交流,南北文化差异虽明显但走向交融,
为隋唐开明兼收并蓄的的文化观奠定基础;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
玄学产生,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为隋唐文化繁荣奠定文化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观、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五胡内迁,尤其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
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
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民族基础。
4.隋唐盛世(原因、表现、影响);
隋唐盛世: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曲辕犁、筒车),手工业新的发展(纺
表现
经济上
织业、制瓷业、造船业),商业繁荣(国际性大都市、柜坊飞钱、海外贸易等)
(了
解)制度上制度创新发展(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府兵制、赋税制度)《唐律疏议》等典
章制度健全
思想上儒、释、道并存初步融合,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风气开放
文艺上诗歌、书法、绘画、雕塑、舞蹈大放光彩,全面繁荣
民族上民族关系相对平等、和谐
对外上以开放的胸怀继续对外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兼收并蓄
历史积淀魏晋以来的民族大交融、经济发展、制度演变与历史继承
政治局面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制度创新成熟
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对重农抑商的松动等政策推动了经济繁荣
原因民族政策统治者推行合理开明的民族政策;多种方式,灵活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
对外开放隋唐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统治者几代统治者励精图治
劳动人民劳动人民辛苦勤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封建盛世剥削反映和促进封建盛世,本质上体现了封建剥削和压迫
统治者和人民是劳动人民辛苦劳动和统治者励精图治的结果
评价
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吸引和推动统一下的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
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文化自信
5.科举;ill(原因、特点、0F价认识是成熟的相对公平的,但不完善的选官制度)
士族腐朽门阀士族腐朽衰落,九品中正制度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
庶族壮大庶族地主势力壮大,要求参与国家政权
原因
加强中集权隋唐国家统一,中央政府打击门阀士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巩固统治需要隋唐统治者重视选拨人才,扩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体现开放性和相对公平性
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考试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促进儒家文化发展
打破豪门大族垄断仕途
积极
评价阶层避免社会阶层固化,加快社会阶层流动
促进庶族的崛起,扩大王朝统治基础
保障是中华文明走向繁盛的制度保障
世界给世界近代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
本质中央完全掌控用人权,中央集权制度成熟
局限工具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文化主要以儒家经义为主,不利于其他文化发展
科技一定程度上阻碍古代科技发展
禁锢封建社会后期八股取士,束缚个性、禁锢思想
6.两税法(原因、基本内容、评价、反映的历史趋势)
推行两税法
⑴背景:
①旧制度的破坏: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和租
庸
调制无法推行;
②战争流民:安史之乱流民户籍破坏;
③国家财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
⑵内容:
①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②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户税是依据财产的多寡,在征收时大
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
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③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④对不定居的商贾依照其收入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⑶评价:
积极:
①保证财政收入: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征税原则和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转变为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
税,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③对农民: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④商品经济:客观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局限: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
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7.隋唐思想文化繁荣和对外交往活跃(表现、原因)
⑴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儒学的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激起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
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也因此受到冲击.
“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发展,并进一步相互争论、
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地位受到更大挑战。
儒学的发展: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掀起古文运动和复兴儒学运动,
批评佛教,吸收新的思想,光复儒学。
⑵魏晋和隋唐佛教盛行
原因:
魏晋
时代状况:战乱,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精神寄托。
统治需求:统治者用宗教麻痹,维持封建统治。
隋唐
国家状况: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和交流的推动。
宗教政策:统治者开明的宗教政策。
佛教本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的本土化和世俗化。
技术推动: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改进和应用。
影响:
反佛: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统
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
思想:佛教中有益的成分为儒家思想所吸收,逐渐发展形成理学。佛教本身被吸收纳入中华
文明的一部分。
文艺:促进了魏晋到隋唐关于佛教题材的文学、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和繁荣。
对外:佛教的传播和中外交流密不可分,同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魏晋隋唐思想的时代特征:多元性,未严格的思想文化专制性;儒学危机,但仍意儒学为主。
⑶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社会基础: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具备相应的社会存在基础;
技术进步:印刷术、造纸术等相应的技术的创新和改进;
历史积累:魏晋南北朝以来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历史继承;
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以来,尤其是隋唐的民族交融;
开明文化:隋唐三教并立,尚未形成思想文化专制,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对外交往:隋唐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活跃,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
⑷隋唐中外文化交流
特点:
范围时间:交流交往范围广,具有连续性:
涉及领域:交往领域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
交往渠道: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宗教为纽带;
交往差距:唐对外传播的制度、技术和文化;吸收的是物质产品为主
原因:
综合国力: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文化领先:科技文化等领先于世界;
对外交通:对外交通发达;
对外政策:国家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影响: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圈:
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中心,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
好题演练/
1.(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
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2.(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
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
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3.(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
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
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4.(2022•全国•高考真题)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
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
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
5.(2022•全国•高考真题)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
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
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
6.(2022・广东•高考真题)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光春情盾
吏梆梆
都堂射郴
五兵/工梆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7.(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8.(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唐代画家尉迟乙僧原是于阖(今新疆和田一带)贵族,贞观
初来长安,任宿卫官,擅长画佛像、鬼神、人物、花鸟,“凡画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
像,非中华之威仪”。这反映出贞观时期()
A.佛教和道教相互融合B.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C.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D.重文轻武的价值取向
9.(2023•安徽・统考模拟预测)《资治通鉴》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
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鲜卑代人)八
姓,自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B.消除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
C.对选官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D.通过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统治
10.(2023•安徽宣城•统考二模)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
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
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B.古代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
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D.国家经济经济实力的提高
11.(2023•河北保定・统考一模)唐开元二十二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负责
察访地方官政绩。天宝末年,又兼黜陟使。肃宗乾元元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地
方军政长官),“学所部善恶上述变化表明,唐朝()
A.中央政府权威式微B.注重强化基层教化
C.统治秩序土崩瓦解D.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12.(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二模)五代时期,“流官移镇”盛行。各节度使不仅积极发展屯田,
而且“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贩易,所过皆免其算藩镇的财富由唐代“取之于镇,用之于镇”
变成了“取之于镇,用之于使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改土归流成效初显B.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C.藩镇经济有所恢复D.基层治理H益衰败
13.(2023•江西抚州•统考二模)从先秦的“雅言”、秦汉的“通语”到隋唐的“汉音”,通行语都
是以现今河南洛阳、陕西关中地区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从隋朝开始,江南的“吴音”(苏州
白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这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政治中心决定官方语言
C.南方的影响力上升D.文化交融促进国家统一
14.(2023•陕西榆林•统考三模)唐太宗去世后,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不
断袭扰边境地区。数以万计的敌军行踪不定,中央政府难以准确预判各边镇实际布防所需兵
力,且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的后勤体系也难以应对突发的战事。这有助于解释,唐代前中期
()
A.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B.疆域不断缩小的困局
C.民族交融强化的趋势D.地方武将权力的扩张
15.(2022.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校考三模)唐高祖即位伊始,不仅颁布诏令废
除苛捐杂税,还设置“常平监官,以均天下之货”。朝廷和地方储粮备荒,以义仓作为专门的
救荒储备,并以常平仓丰年汆敛、荒年贱枭作为补充。唐政府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是()
A.抑制豪强的土地兼并B.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
C.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D.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
16.(2023・河南•统考二模)安史之乱后,地主通过巧取豪夺,从农民手中圈占土地(其中不
乏国有土地),造成大量失地农民从国家编户投身地主名下,成为依附农。这一现象出现的
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推行B.地主阶级的骄横
C.统治者腐败的加剧D.藩镇割据的盛行
17.(2023・山东•统考一模)下表为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这可以用来说明()
永业田(奇)口分田(亩)
年代户数
应受已受未受应受已受未受
天宝元年(742年)431180107510548207574063
大历四年(769年)18540449117905411249
A.赋役制度有待调整B.中央政府权力减弱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
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
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
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详解】根据“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
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得
出汉族的习惯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内容,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C项正确;材料与百家思
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人口的流动,也不是地方的物产,排除BD项。故选C
项。
3.【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
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
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
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
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
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
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
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
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
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
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6.【答案】D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
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
机构分工更为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
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
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
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
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唐代画家尉迟乙僧是西域地区的贵族,来到长安担任官吏,且所画
题材大多是域外物像,能为当时中原人士接受和认可,说明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B项
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排除
A项;贞观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尚处于恢复时期,排除C项;
重文轻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魏主雅重门族……自太祖以降,助著当世,位尽王……勿充猥官,一同
四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所推崇的都是汉族的名门望族,并将鲜卑八姓贵族地位拔
高,如同汉族士族一般有官员选任特权。这些措施是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A项正
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并没有完全
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是北魏政府对高门士族的界定,与选官制度
的调整无关,此时北魏的选官制度依旧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孝文帝结交汉族世家大
族是为了缓和鲜卑贵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详解】据材料可知,三国至隋朝时期,黄河长期安流,河溢现象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
因,主要是因为此时北方政局动荡,严重影响了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此时期北方农耕
经济的衰退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减轻,导致了河溢现
象减少,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之后黄河河溢现象较三国至隋唐时期严重,说明
三国至隋唐时期黄河安流的原因并非技术方面,排除B项;历代政府对黄河水患的治理都
较为重视,排除C项;唐朝、宋朝的国家经济实力叫三国至隋朝都较高,但黄河河溢现象
缺比三国至隋朝时期较多,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开元年间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这样做是为了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到肃宗乾元元年,采访处置使改为观察处置使,材料中解释观察处置
使是地方军政长官,这就说明这一时期,观察处置使同时具备监察权和地方管理权,实际上
达不到对地方监察的效果,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变化,没有涉及基
层管理,排除B项;C项不符史实,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表述与题意矛盾,
材料体现的是,到唐朝中后期,监察制度下已经达不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效果,排除D项。
故选A项。
12.【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的节度使精于聚敛之道,并将聚敛所得据为己有,这就使得
藩镇财富的流向由“取之于镇,用之于镇'’变成"取之于镇,用之于使“,这一变化反映出地方
割据势力削弱,B项正确;清朝雍正时期推行改土归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
料反映了藩镇财富被节度使据为己有,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反
映出地方割据势力削弱,未体现基层治理日益衰败,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C
【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食行业厨师助理工作总结
- 质量管理在研发流程中的作用培训
- 药店卫生整顿要领
- 部编初中历史八下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案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商用储水式热水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推拉式酸洗线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第三人称射击游戏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新能源汽车隐形门把手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基于人工智能的伤口护理软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高举装载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长江委水文局2025年校园招聘17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南韶山干部学院公开招聘15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智研咨询发布:2024年中国MVR蒸汽机械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IF钢物理冶金原理与关键工艺技术1
- JGJ46-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 烟花爆竹重大危险源辨识AQ 4131-2023知识培训
- 销售提成对赌协议书范本 3篇
- EPC项目阶段划分及工作结构分解方案
- 《跨学科实践活动4 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教学设计
- 2024-2030年汽车启停电池市场运行态势分析及竞争格局展望报告
- 术后病人烫伤不良事件PDCA循环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